卷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漸成惡味,酸辣腥臊鹹苦。
但痰證初起,頭痛發熱,類外感外證。
久則潮咳夜重,類內傷陰火。
又痰飲流注,肢節疼痛,類風證。
但痰證胸滿食減,肌色如故,脈滑不勻不定為異耳。
人知氣血為病,而不知痰病尤多。
生於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腫脹,洩瀉,名曰濕痰。
若挾食積瘀血,遂成窠囊痞塊,又名食痰。
留於胃脘,多嘔吐,吞酸嘈雜,上衝頭面烘熱,名曰火痰。
若因飲酒,乾嘔,噯,臂脅痛,又名酒痰。
升於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乾口燥,咳嗽喘促,名曰燥痰。
久為老痰鬱痰。
又七情痰滯咽膈,多胸脅痞滿,名曰氣痰。
迷於心,多怔忡癲狂,夢寐奇怪,名曰熱痰。
動於肝,多眩暈頭風,眼目瞤動,昏澀,耳輪搔癢,脅肋脹痛,左癱右瘓,麻木倦疲奇證,名曰風痰。
聚於腎,多足膝痠軟,腰背強痛,肢節冷痹,骨痛,名曰寒痰,又名虛痰。
凡渾身習習如蟲行,或身中結核,不紅不腫;或頸項結核,似癧非癧,或走馬喉痹,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交扭,噎塞煩悶;或背中常有一點如冰冷痛;或心下冰冷時痛;或四肢腫硬,似痛非痛;或骨節刺痛無常處;或吐冷涎、綠水、黑汁,或大小便膿,或關格不通,以至勞瘵荏苒,婦人經閉,小兒驚搐,皆須先去敗痰,然後調理。
他時鬥家胸骨撲傷,刺痛不已,散血之劑罔功,續以自己小便飲之,須臾吐痰,其痛立止,百病兼病如此。
風痰外感賊邪,或腎枯木動,或內風鬱熱,色青而光。
風虛,三生飲、古龍虎丹。
風熱,小省風湯、搜風化痰丸、四神丹、竹瀝膏。
寒痰因形寒飲冷,色深青黑如灰,善唾或喘,輕者五積散、藿香正氣散,重者溫中化痰丸、古半硫丸。
濕痰,或外感濕滯,或停飲不散,色白喘急者,千緡湯。
心痛者,單半夏丸,或神術丸。
濕熱色黃者,中和丸、清膈蒼莎丸。
在裡者,青礞石丸。
熱痰,因厚味積熱,或外感誤溫所緻,色黃甚則帶血,或紫,清氣化痰丸煎服,或大金花丸、滾痰丸。
火痰,因飲食衣褥過厚,火蒸津液,成痰稠濁,二陳湯加芩、連、山梔,或抑上丸、潤下丸。
郁痰,即火痰鬱於心肺之久者,凝滯胸膈,稠黏難咯,忌南星、半夏燥藥,宜開鬱降火,清金潤肺,緩以治之,節齋化痰丸、謝傳清金丸、單貝母丸、霞天膏。
氣痰,七情郁成,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形如破絮,或如梅核,四七湯,久者換蘇子,加黃芩、山梔,海石三仙丸、千金指迷丸。
食痰,因飲食不化,結成痞塊,橘半枳殼丸。
痰壅喘急者,瓜蔞枳實丸,山楂、麥芽煎湯下。
陰虛者黃白丸。
傷水,心中堅大如杯者,名曰氣分,枳朮丸料煎服。
痰癖硬如杯,時有水聲者,神保丸。
酒痰,小調中湯、香附瓜蔞青黛丸。
痰伏胞絡,自肺竅嗽出。
涎伏脾元,自口角流出。
飲生胃腑,從食脘吐出。
五飲六證,留飲伏飲,合為一也。
皆因飲水及茶酒,停蓄不散,再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
即酒痰久而濕勝者,與傷寒水證大同,脈多弦滑,或伏,眼下皮如灰黑。
痰飲,水停腸胃,腹響轆轆有聲,令人暴肥暴瘦。
懸飲,水流在脅,咳嗽則痛,懸懸思水。
溢飲,水流四肢,身體重痛。
支飲,水停膈上,咳逆倚息短氣。
留飲,水停心下,背冷如手掌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痛,脅痛引缺盆,咳嗽轉甚。
伏飲,水停膈滿,嘔吐喘嗽,發熱惡寒,腰背痛,淚出,或身惕肉瞤。
仲景治諸飲,在皮裡膜外表分者,大小青龍湯汗之。
在胸者,瓜蒂散吐之。
在四肢經絡脅肋者,五苓散分利之。
在腸胃裡分者,十棗湯下之。
此皆治標之霸道也。
從輕汗以參蘇飲,吐以二陳湯,加防風、桔梗探之。
分利五飲湯,下劑開結枳實丸,中間以小半夏湯、古葶棗散、枳朮丸、溫中化痰丸、清氣化痰丸、半夏溫肺湯,隨虛實加減,不必太泥。
古法順氣為先,分導次之。
然氣升屬火,因氣動者曰痰氣,順氣導痰湯。
因火動者曰痰火,清熱導痰湯。
因濕動者曰濕痰,導痰湯主之,通用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尤為分導要藥。
風,加南星、皂角、附子、竹瀝;寒,倍半夏,加薑、附、薑汁;火,加石膏、青黛;濕,加蒼朮、白朮;燥,加瓜蔞、杏仁;老郁痰,加海石、芒硝、瓜蔞;食積,加山楂、神麯、麥芽;停水,加檳榔。
痰在脅下,加白芥子以行之。
痰在四肢,加竹瀝。
痰在經絡,用此探吐。
痰在皮裡膜外,加白芥子、竹瀝、薑汁。
氣實用荊瀝。
痰原於腎,動於脾,客於肺。
水升火降,脾胃調和,痰從何生。
陽虛腎寒,不能收攝,邪水冷痰溢上,或昏暈夜喘上氣者,八味丸、三味安腎丸、黑錫丹以鎮墜之。
如痰壅發厥者,蘇子降氣湯、三生飲、古硫汞丹。
脾虛不能運化者,宜補中燥濕,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
勞役傷脾,失升降者,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竹瀝、薑汁。
氣血虧乏,痰客中焦,閉塞清道者,仍宜溫中燥脾,二陳湯,氣虛合四君子湯,血虛合四物湯。
陰虛腎火炎上肺燥者,二陳湯合四物湯,去川芎、半夏,加貝母、麥門冬、瓜蔞仁、桔梗,潤而降之,或腎氣丸、三一腎氣丸。
語雲痰無補法,且老痰凝滯膠固,暫用溫藥引導,必有拒格之患。
風寒痰氣內郁,不用溫散,亦何以開結滯。
此皆難拘於無補也。
凡痰喘聲高,脈散汗出如油,身冰冷者,死。
蔭按:夫痰熱之原,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熱者。
因熱而生痰者,熱則熏蒸津液而成痰;因痰而生熱者,痰則阻礙氣道而生熱。
夫熱生痰而痰生熱,始終新久之謂也,學者辨之。
脈法 要略 雲:脈雙弦者,寒飲也。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脈浮而細滑者傷飲,脈弦數有寒飲,春夏難治。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陳無擇 曰:飲脈皆弦微沉滑。
或雲: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者,膈上有稠痰也,宜吐之而愈。
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浮而大者,痰也。
眼胞及眼下如炭煙燻黑者,亦痰也。
丹溪 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澀也。
卒難得開,必費調理。
脈訣舉要 曰:偏弦為飲,或沉弦滑,或結或伏,痰飲中節。
脈理提綱 曰:痰脈弦滑。
通治諸痰方 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或嘔逆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食生冷,飲酒過度,脾胃不和,並皆治之。
半夏(湯泡七次,二錢) 陳皮(去白)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蔭按:惟二陳湯,一身之痰無不治,但在上加引上藥,在下加引下藥。
引上加升麻、防風之類,引下加黃柏、防己、木通之類。
如偏頭痛在右,本方加川芎、白芷、防風、荊芥、薄荷、升麻之類。
在左,本方合四物湯,亦加防風、荊芥、薄荷、細辛、蔓荊子、柴胡、酒片芩之類。
頂痛者加川芎、藁本、升麻、柴胡、蔓荊子、細辛、薄荷等。
如痰在腰胯,膝下腫痛,加蒼朮、防己、木通、黃柏、萆薢、牛膝之類。
如痰在胸腹中作痛,作痞滿,加白朮、神麯、麥芽、砂仁之類。
如痰在脅下作痛,或漉漉有聲,加柴胡、青皮、川芎、芍藥之類。
如痰在經絡中,或胸背手足臂膊作痛者,在上加防風、羌活、威靈仙,在下加防己、牛膝、木通之類,冬月加烏、附行經。
如風痰壅盛,喘急咳嗽不安,加防風、羌活、南星、枳殼、皂角之類。
如熱痰為痛,腹脹喘滿,加黃芩、黃連、梔子、瓜蔞仁,滑石、石膏、竹瀝之類。
如濕痰身重倦怠,加蒼朮、白朮、南星之類。
如酒痰,加葛根、枳殼、砂仁、神麯、麥芽之類。
食積痰,加神麯、麥芽、山楂、炒黃連、枳實以消之。
寒痰,加乾薑、附子、益智、草豆蔻之類。
氣痰,加木香、檳榔、砂仁、枳殼、烏藥、香附之類。
燥痰,加瓜蔞仁、杏仁、貝母、五味子之類。
陰虛咯血,痰嗽,加天門冬、知母、黃柏、貝母,款冬花、紫菀、兜鈴之類。
如痰在中焦,作噯氣吞酸,胃脘當心而痛,或嘔吐清水,噁心等證,多加白朮、蒼朮,神麯、麥芽、川芎、砂仁、草豆蔻、枳實、豬苓、澤瀉、黃連、吳茱萸、梔子仁、木香、檳榔之類,作丸服之。
血虛有痰者,加天門冬、貝母、瓜蔞仁、香附米、竹瀝,帶血者再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
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去竹瀝加生薑、韭汁。
氣虛有痰者,加人參、白朮。
脾虛者,宜補中益氣降痰,於內加白朮、白芍藥、神麯、麥芽,兼用升麻提起。
內傷挾痰,加人參、黃耆、白朮之類,薑汁傳送,或加竹瀝尤妙。
方古庵曰:二陳湯,治痰之主藥也。
如寒痰加附子、薑、桂,濕痰加蒼白二術,食積痰加曲、芽、山楂,熱痰加芩、連、梔子,風痰加南星、皂角,燥痰加瓜蔞、青黛,郁痰加枳殼、香附,老痰加海石、樸硝。
此方半夏豁痰燥濕,橘皮消痰利氣,茯苓降氣滲濕,甘草補脾和中,可謂體用兼賅,標本兩盡之藥也。
今人但見半夏性燥,便以他藥代之,殊失立方之旨。
若果血虛燥證,用薑汁製用何妨。
趙敬齋曰:夫二陳湯內有半夏性燥熱,若風痰、寒痰、食痰則相宜,若勞疾吐血諸血證,皆不可用,以其能燥血氣,幹津液也。
天道暑熱之時,亦當禁用。
抑痰藥數多,何必拘拘二陳湯之半夏哉。
韓飛霞曰:痰分之病,半夏為主。
脾主濕,故半夏之辛燥濕也。
然必造而為曲,以生薑自然汁、生白礬湯等分,共和造麴,楮葉包裹,風乾,然後入藥。
如風痰,以牙皂煮汁去渣,煉膏如餳,入薑汁。
如火痰黑色老痰,以竹瀝或荊瀝,入薑汁。
濕痰,白色寒痰清,以老薑煎濃湯加煅白礬三分之一,加半夏三兩、白礬一兩,俱造麴如前法。
古方二陳湯,以此為君,世醫因辛,反減至少許,蓋不造麴之過。
佐以南星,治風痰。
以薑汁酒浸炒黃連,及瓜蔞實香油拌曲略炒之類,治火痰。
以麩炒枳殼、枳實,薑汁浸蒸大黃、海粉之類,治老痰。
以蒼白朮俱米泔薑汁浸炒,甚至乾薑、烏頭,皆治濕痰而常有脾洩者,以肉豆蔻配半夏曲,加神麯、麥芽作丸,有奇效。
枳朮二陳湯 半夏 橘紅 茯苓(各一錢) 甘草 枳實(麩炒) 白朮(各五分) 上銼,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煎服。
隨證加減見前。
導痰湯 治一切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飲,痞塞不通,及眩暈等症。
半夏(湯泡,二錢) 南星(煨制) 橘紅 枳實(麩炒)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後服。
一方枳實作枳殼。
如久嗽肺燥熱者,去半夏,加五味子九枚、杏仁泥五分。
蔭按:陶節庵治內傷七情及痰迷心竅,神不守舍,憎寒壯熱,頭痛昏迷,如傷寒證,如鬼祟狀者,以導痰湯加白朮、桔梗、黃芩、黃連、瓜蔞仁、人參、姜三片、棗二枚,又入薑汁、竹瀝溫服。
惟年力壯盛,先用吐痰法,次服此。
半夏湯(一名桔梗湯) 順陰陽,消痞滿,消酒化痰,及治嘔逆吐涎沫。
半夏(薑製) 橘皮(去白) 桔梗(各一兩) 枳實(麩炒,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食遠熱服。
化痰丸 治停痰宿食。
半夏(湯泡) 人參 白朮 枳實 白茯苓 桔梗 香附(各一兩) 前胡(去蘆) 甘草(各半兩) 上為末,用薑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薑湯下。
化痰丸 快脾順氣,消食化痰。
南星(去皮切塊,四兩,用皂角、生薑、白礬各三兩同煮,無白星為度,取出曬乾,皂角不用) 半夏(四兩) 香附 瓜蔞仁(去殼,另研) 陳皮(去白) 茯苓 紫蘇子(炒) 蘿蔔子(炒) 杏仁(去皮尖,另研) 枳殼(麩炒,各二兩)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一百丸,臨臥或食後用茶湯下。
酒痰,加青皮、葛根。
食積痰,加神麯、麥芽、山楂各二兩。
氣壅者,加沉香五錢。
熱痰,加枯芩、青黛各一兩。
利膈化痰丸 治痰火大盛,胸膈迷悶,嘔吐煩躁,頭眩咳嗽。
南星(煨制) 蛤粉 半夏(湯泡) 貝母(去心) 瓜蔞仁 香附子(童便浸,各半兩) 上為末,用豬牙皂角十四挺敲碎,水一碗半,再用杏仁去皮尖一兩,煮水將幹去皂角,擂杏仁如泥,入前藥搜和,再入薑汁泡蒸餅丸如綠豆大,青黛為衣,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抑痰丸 瓜蔞仁(一兩) 半夏(二錢) 貝母(三錢)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一百丸,薑湯下。
半夏丸 治痰嗽。
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焙乾) 瓜蔞仁(另研,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糊為丸服。
單貝母丸 治痰要藥。
貝母(一味,不拘多少) 上用童便浸,春夏一日,秋冬三日,洗淨曬乾為末,糖霜調和,不時服之。
或白湯調服,或加童便制香附為丸亦可。
法制半夏 消飲化痰,健脾順氣。
半夏一斤,先以湯泡一遍,去皮臍,再泡洗七遍,焙乾,次用白礬六兩、硝石四兩,煮水六碗,卻將半夏入藥水內浸三宿取出,又入清水內浸七日,取出切片,加薄荷四兩、甘草二兩,用磁器收貯,食後生薑湯下。
法制陳皮 潘寅所傳 廣陳皮一斤用滾水略泡一時,去水刀刮去白,以薄為妙,曬乾,另用烏梅肉五錢、青鹽三錢、井水七八盞煎至五盞,去渣,下陳皮同煮半時,取起將陳皮曬乾,仍下前汁煮又曬,以汁盡為度,再曬乾,量熟蜜浸半月任用。
治熱痰方 清氣化痰湯 治一切痰火。
橘紅 白朮(各一錢) 半夏曲 貝母 白茯苓 桔梗 香附 枳殼(麩炒) 竹茹(各八分) 梔子 青黛(各五分) 甘草(四分) 上銼,加生薑二片,水煎服。
春夏月火盛時,再加芩,連各八分,餘月斟酌。
清熱化痰湯 化熱痰,清鬱氣,亦可常服。
半夏(薑湯,一錢二分) 枳實 香附(童便浸) 貝母(去心,各一錢半) 白茯苓 山楂(各一錢) 橘紅 黃連(炒,各八分) 桔梗 蒼朮(米泔浸,各七分) 甘草(二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二鍾煎至一鍾,食遠溫服。
如痰氣壅上,加蘇子降氣湯,視病之增減,消息服之。
清熱導痰湯 治憎寒壯熱,頭目昏沉,迷悶上氣,喘急,口出涎沫,證類傷寒,此因內傷七情,以緻痰迷心竅,神不守舍,神出則舍空,空則痰自生也。
黃連 枳實 瓜蔞仁 南星 半夏 陳皮 茯苓 桔梗 黃芩 人參 白朮 甘草 上銼散,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入竹瀝、薑汁服。
黃連導痰湯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黃連 枳實 上銼,加生薑,煎服。
芩連二陳湯 橘皮 半夏 白茯苓 白朮 黃芩(酒炒) 川芎 黃連(酒炒) 天花粉(各一錢) 軟石膏(二錢) 薄荷(八分) 防風 羌活(各五分) 甘草(炙,三錢)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加味二陳湯 瀉肺胃火,消痰止嗽。
陳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各一錢半) 白茯苓 貝母(去心) 半夏(湯泡) 瓜蔞仁 桔梗 前胡(去蘆) 片芩(各一錢) 枳殼(麩炒) 石膏(各八分) 甘草(炙,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又加味二陳湯 半夏(湯泡透) 白茯苓(各一錢半) 橘紅(一錢二分) 白朮 黃芩(各一錢) 香附米(童便浸) 山楂肉(各八分) 甘草(炙,七分) 桔梗(炒) 南星(炮熟,各五分) 當歸(酒洗) 黃連(薑汁炒,各六分) 神麯(炒) 枳實(麩炒,各四分) 上銼水煎,加薑汁、竹瀝,食後服。
又一方加獨活、黃柏、木瓜、蒼朮,倍半夏、陳皮、茯苓、桔梗。
理中豁痰湯 治膈上胃中痰,最妙。
白朮 白芍藥(酒炒,各一錢半) 陳皮(八分) 人參 半夏(泡透,薑汁炒) 白茯苓 瓜蔞仁(各一錢) 天門冬(去心) 大麥芽(炒,各八分) 香附米(鹽水炒) 黃連(薑汁炒) 黃芩(酒炒) 桔梗(各七分) 枳實(麩炒) 甘草(各五分) 上銼,水二鍾入生薑汁、竹瀝三分煎,溫服。
豁痰丸 治一切痰疾。
柴胡 半夏(洗去滑,各四兩) 黃芩(三兩) 人參(風壅者不用) 赤甘草 帶梗紫蘇 陳皮(去白) 厚樸(薑汁炒) 南星(去臍,各二兩) 薄荷葉(一兩半) 羌活(去蘆,一兩,無怒氣者不用) 枳殼(去穰,麩炒) 上銼,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王隱君曰:餘制此劑,與滾痰丸相符,蓋以小柴胡湯為主,合前胡半夏湯,以南星、紫蘇、橘皮、厚樸之類出入加減。
素抱痰及肺氣壅塞者,以柴胡為主。
餘者並去柴胡,用前胡為主。
中風者,去陳皮,入獨活。
胸膈不利者,去陳皮,加枳實去穰,麩炒,更加赤茯苓去皮。
內外無熱者,去黃芩。
虛弱有內熱者,勿去黃芩,加南木香。
一切滾痰氣之藥,無有出其上者。
氣無補法之說,正恐藥味窒塞之故,是以選用前件品味,並是清疏溫利,性平有效者也。
王隱君滾痰丸 治濕熱食積,一切宿滯之痰及諸般怪證。
括曰:甑裡翻身甲卦金,於今頭戴草堂深,相逢二
但痰證初起,頭痛發熱,類外感外證。
久則潮咳夜重,類內傷陰火。
又痰飲流注,肢節疼痛,類風證。
但痰證胸滿食減,肌色如故,脈滑不勻不定為異耳。
人知氣血為病,而不知痰病尤多。
生於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腫脹,洩瀉,名曰濕痰。
若挾食積瘀血,遂成窠囊痞塊,又名食痰。
留於胃脘,多嘔吐,吞酸嘈雜,上衝頭面烘熱,名曰火痰。
若因飲酒,乾嘔,噯,臂脅痛,又名酒痰。
升於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乾口燥,咳嗽喘促,名曰燥痰。
久為老痰鬱痰。
又七情痰滯咽膈,多胸脅痞滿,名曰氣痰。
迷於心,多怔忡癲狂,夢寐奇怪,名曰熱痰。
動於肝,多眩暈頭風,眼目瞤動,昏澀,耳輪搔癢,脅肋脹痛,左癱右瘓,麻木倦疲奇證,名曰風痰。
聚於腎,多足膝痠軟,腰背強痛,肢節冷痹,骨痛,名曰寒痰,又名虛痰。
凡渾身習習如蟲行,或身中結核,不紅不腫;或頸項結核,似癧非癧,或走馬喉痹,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交扭,噎塞煩悶;或背中常有一點如冰冷痛;或心下冰冷時痛;或四肢腫硬,似痛非痛;或骨節刺痛無常處;或吐冷涎、綠水、黑汁,或大小便膿,或關格不通,以至勞瘵荏苒,婦人經閉,小兒驚搐,皆須先去敗痰,然後調理。
他時鬥家胸骨撲傷,刺痛不已,散血之劑罔功,續以自己小便飲之,須臾吐痰,其痛立止,百病兼病如此。
風痰外感賊邪,或腎枯木動,或內風鬱熱,色青而光。
風虛,三生飲、古龍虎丹。
風熱,小省風湯、搜風化痰丸、四神丹、竹瀝膏。
寒痰因形寒飲冷,色深青黑如灰,善唾或喘,輕者五積散、藿香正氣散,重者溫中化痰丸、古半硫丸。
濕痰,或外感濕滯,或停飲不散,色白喘急者,千緡湯。
心痛者,單半夏丸,或神術丸。
濕熱色黃者,中和丸、清膈蒼莎丸。
在裡者,青礞石丸。
熱痰,因厚味積熱,或外感誤溫所緻,色黃甚則帶血,或紫,清氣化痰丸煎服,或大金花丸、滾痰丸。
火痰,因飲食衣褥過厚,火蒸津液,成痰稠濁,二陳湯加芩、連、山梔,或抑上丸、潤下丸。
郁痰,即火痰鬱於心肺之久者,凝滯胸膈,稠黏難咯,忌南星、半夏燥藥,宜開鬱降火,清金潤肺,緩以治之,節齋化痰丸、謝傳清金丸、單貝母丸、霞天膏。
氣痰,七情郁成,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形如破絮,或如梅核,四七湯,久者換蘇子,加黃芩、山梔,海石三仙丸、千金指迷丸。
食痰,因飲食不化,結成痞塊,橘半枳殼丸。
痰壅喘急者,瓜蔞枳實丸,山楂、麥芽煎湯下。
陰虛者黃白丸。
傷水,心中堅大如杯者,名曰氣分,枳朮丸料煎服。
痰癖硬如杯,時有水聲者,神保丸。
酒痰,小調中湯、香附瓜蔞青黛丸。
痰伏胞絡,自肺竅嗽出。
涎伏脾元,自口角流出。
飲生胃腑,從食脘吐出。
五飲六證,留飲伏飲,合為一也。
皆因飲水及茶酒,停蓄不散,再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
即酒痰久而濕勝者,與傷寒水證大同,脈多弦滑,或伏,眼下皮如灰黑。
痰飲,水停腸胃,腹響轆轆有聲,令人暴肥暴瘦。
懸飲,水流在脅,咳嗽則痛,懸懸思水。
溢飲,水流四肢,身體重痛。
支飲,水停膈上,咳逆倚息短氣。
留飲,水停心下,背冷如手掌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痛,脅痛引缺盆,咳嗽轉甚。
伏飲,水停膈滿,嘔吐喘嗽,發熱惡寒,腰背痛,淚出,或身惕肉瞤。
仲景治諸飲,在皮裡膜外表分者,大小青龍湯汗之。
在胸者,瓜蒂散吐之。
在四肢經絡脅肋者,五苓散分利之。
在腸胃裡分者,十棗湯下之。
此皆治標之霸道也。
從輕汗以參蘇飲,吐以二陳湯,加防風、桔梗探之。
分利五飲湯,下劑開結枳實丸,中間以小半夏湯、古葶棗散、枳朮丸、溫中化痰丸、清氣化痰丸、半夏溫肺湯,隨虛實加減,不必太泥。
古法順氣為先,分導次之。
然氣升屬火,因氣動者曰痰氣,順氣導痰湯。
因火動者曰痰火,清熱導痰湯。
因濕動者曰濕痰,導痰湯主之,通用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尤為分導要藥。
風,加南星、皂角、附子、竹瀝;寒,倍半夏,加薑、附、薑汁;火,加石膏、青黛;濕,加蒼朮、白朮;燥,加瓜蔞、杏仁;老郁痰,加海石、芒硝、瓜蔞;食積,加山楂、神麯、麥芽;停水,加檳榔。
痰在脅下,加白芥子以行之。
痰在四肢,加竹瀝。
痰在經絡,用此探吐。
痰在皮裡膜外,加白芥子、竹瀝、薑汁。
氣實用荊瀝。
痰原於腎,動於脾,客於肺。
水升火降,脾胃調和,痰從何生。
陽虛腎寒,不能收攝,邪水冷痰溢上,或昏暈夜喘上氣者,八味丸、三味安腎丸、黑錫丹以鎮墜之。
如痰壅發厥者,蘇子降氣湯、三生飲、古硫汞丹。
脾虛不能運化者,宜補中燥濕,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
勞役傷脾,失升降者,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竹瀝、薑汁。
氣血虧乏,痰客中焦,閉塞清道者,仍宜溫中燥脾,二陳湯,氣虛合四君子湯,血虛合四物湯。
陰虛腎火炎上肺燥者,二陳湯合四物湯,去川芎、半夏,加貝母、麥門冬、瓜蔞仁、桔梗,潤而降之,或腎氣丸、三一腎氣丸。
語雲痰無補法,且老痰凝滯膠固,暫用溫藥引導,必有拒格之患。
風寒痰氣內郁,不用溫散,亦何以開結滯。
此皆難拘於無補也。
凡痰喘聲高,脈散汗出如油,身冰冷者,死。
蔭按:夫痰熱之原,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熱者。
因熱而生痰者,熱則熏蒸津液而成痰;因痰而生熱者,痰則阻礙氣道而生熱。
夫熱生痰而痰生熱,始終新久之謂也,學者辨之。
脈法 要略 雲:脈雙弦者,寒飲也。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脈浮而細滑者傷飲,脈弦數有寒飲,春夏難治。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陳無擇 曰:飲脈皆弦微沉滑。
或雲: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者,膈上有稠痰也,宜吐之而愈。
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浮而大者,痰也。
眼胞及眼下如炭煙燻黑者,亦痰也。
丹溪 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澀也。
卒難得開,必費調理。
脈訣舉要 曰:偏弦為飲,或沉弦滑,或結或伏,痰飲中節。
脈理提綱 曰:痰脈弦滑。
通治諸痰方 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或嘔逆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食生冷,飲酒過度,脾胃不和,並皆治之。
半夏(湯泡七次,二錢) 陳皮(去白)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蔭按:惟二陳湯,一身之痰無不治,但在上加引上藥,在下加引下藥。
引上加升麻、防風之類,引下加黃柏、防己、木通之類。
如偏頭痛在右,本方加川芎、白芷、防風、荊芥、薄荷、升麻之類。
在左,本方合四物湯,亦加防風、荊芥、薄荷、細辛、蔓荊子、柴胡、酒片芩之類。
頂痛者加川芎、藁本、升麻、柴胡、蔓荊子、細辛、薄荷等。
如痰在腰胯,膝下腫痛,加蒼朮、防己、木通、黃柏、萆薢、牛膝之類。
如痰在胸腹中作痛,作痞滿,加白朮、神麯、麥芽、砂仁之類。
如痰在脅下作痛,或漉漉有聲,加柴胡、青皮、川芎、芍藥之類。
如痰在經絡中,或胸背手足臂膊作痛者,在上加防風、羌活、威靈仙,在下加防己、牛膝、木通之類,冬月加烏、附行經。
如風痰壅盛,喘急咳嗽不安,加防風、羌活、南星、枳殼、皂角之類。
如熱痰為痛,腹脹喘滿,加黃芩、黃連、梔子、瓜蔞仁,滑石、石膏、竹瀝之類。
如濕痰身重倦怠,加蒼朮、白朮、南星之類。
如酒痰,加葛根、枳殼、砂仁、神麯、麥芽之類。
食積痰,加神麯、麥芽、山楂、炒黃連、枳實以消之。
寒痰,加乾薑、附子、益智、草豆蔻之類。
氣痰,加木香、檳榔、砂仁、枳殼、烏藥、香附之類。
燥痰,加瓜蔞仁、杏仁、貝母、五味子之類。
陰虛咯血,痰嗽,加天門冬、知母、黃柏、貝母,款冬花、紫菀、兜鈴之類。
如痰在中焦,作噯氣吞酸,胃脘當心而痛,或嘔吐清水,噁心等證,多加白朮、蒼朮,神麯、麥芽、川芎、砂仁、草豆蔻、枳實、豬苓、澤瀉、黃連、吳茱萸、梔子仁、木香、檳榔之類,作丸服之。
血虛有痰者,加天門冬、貝母、瓜蔞仁、香附米、竹瀝,帶血者再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
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去竹瀝加生薑、韭汁。
氣虛有痰者,加人參、白朮。
脾虛者,宜補中益氣降痰,於內加白朮、白芍藥、神麯、麥芽,兼用升麻提起。
內傷挾痰,加人參、黃耆、白朮之類,薑汁傳送,或加竹瀝尤妙。
方古庵曰:二陳湯,治痰之主藥也。
如寒痰加附子、薑、桂,濕痰加蒼白二術,食積痰加曲、芽、山楂,熱痰加芩、連、梔子,風痰加南星、皂角,燥痰加瓜蔞、青黛,郁痰加枳殼、香附,老痰加海石、樸硝。
此方半夏豁痰燥濕,橘皮消痰利氣,茯苓降氣滲濕,甘草補脾和中,可謂體用兼賅,標本兩盡之藥也。
今人但見半夏性燥,便以他藥代之,殊失立方之旨。
若果血虛燥證,用薑汁製用何妨。
趙敬齋曰:夫二陳湯內有半夏性燥熱,若風痰、寒痰、食痰則相宜,若勞疾吐血諸血證,皆不可用,以其能燥血氣,幹津液也。
天道暑熱之時,亦當禁用。
抑痰藥數多,何必拘拘二陳湯之半夏哉。
韓飛霞曰:痰分之病,半夏為主。
脾主濕,故半夏之辛燥濕也。
然必造而為曲,以生薑自然汁、生白礬湯等分,共和造麴,楮葉包裹,風乾,然後入藥。
如風痰,以牙皂煮汁去渣,煉膏如餳,入薑汁。
如火痰黑色老痰,以竹瀝或荊瀝,入薑汁。
濕痰,白色寒痰清,以老薑煎濃湯加煅白礬三分之一,加半夏三兩、白礬一兩,俱造麴如前法。
古方二陳湯,以此為君,世醫因辛,反減至少許,蓋不造麴之過。
佐以南星,治風痰。
以薑汁酒浸炒黃連,及瓜蔞實香油拌曲略炒之類,治火痰。
以麩炒枳殼、枳實,薑汁浸蒸大黃、海粉之類,治老痰。
以蒼白朮俱米泔薑汁浸炒,甚至乾薑、烏頭,皆治濕痰而常有脾洩者,以肉豆蔻配半夏曲,加神麯、麥芽作丸,有奇效。
枳朮二陳湯 半夏 橘紅 茯苓(各一錢) 甘草 枳實(麩炒) 白朮(各五分) 上銼,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煎服。
隨證加減見前。
導痰湯 治一切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飲,痞塞不通,及眩暈等症。
半夏(湯泡,二錢) 南星(煨制) 橘紅 枳實(麩炒)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後服。
一方枳實作枳殼。
如久嗽肺燥熱者,去半夏,加五味子九枚、杏仁泥五分。
蔭按:陶節庵治內傷七情及痰迷心竅,神不守舍,憎寒壯熱,頭痛昏迷,如傷寒證,如鬼祟狀者,以導痰湯加白朮、桔梗、黃芩、黃連、瓜蔞仁、人參、姜三片、棗二枚,又入薑汁、竹瀝溫服。
惟年力壯盛,先用吐痰法,次服此。
半夏湯(一名桔梗湯) 順陰陽,消痞滿,消酒化痰,及治嘔逆吐涎沫。
半夏(薑製) 橘皮(去白) 桔梗(各一兩) 枳實(麩炒,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食遠熱服。
化痰丸 治停痰宿食。
半夏(湯泡) 人參 白朮 枳實 白茯苓 桔梗 香附(各一兩) 前胡(去蘆) 甘草(各半兩) 上為末,用薑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薑湯下。
化痰丸 快脾順氣,消食化痰。
南星(去皮切塊,四兩,用皂角、生薑、白礬各三兩同煮,無白星為度,取出曬乾,皂角不用) 半夏(四兩) 香附 瓜蔞仁(去殼,另研) 陳皮(去白) 茯苓 紫蘇子(炒) 蘿蔔子(炒) 杏仁(去皮尖,另研) 枳殼(麩炒,各二兩)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一百丸,臨臥或食後用茶湯下。
酒痰,加青皮、葛根。
食積痰,加神麯、麥芽、山楂各二兩。
氣壅者,加沉香五錢。
熱痰,加枯芩、青黛各一兩。
利膈化痰丸 治痰火大盛,胸膈迷悶,嘔吐煩躁,頭眩咳嗽。
南星(煨制) 蛤粉 半夏(湯泡) 貝母(去心) 瓜蔞仁 香附子(童便浸,各半兩) 上為末,用豬牙皂角十四挺敲碎,水一碗半,再用杏仁去皮尖一兩,煮水將幹去皂角,擂杏仁如泥,入前藥搜和,再入薑汁泡蒸餅丸如綠豆大,青黛為衣,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抑痰丸 瓜蔞仁(一兩) 半夏(二錢) 貝母(三錢)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一百丸,薑湯下。
半夏丸 治痰嗽。
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焙乾) 瓜蔞仁(另研,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糊為丸服。
單貝母丸 治痰要藥。
貝母(一味,不拘多少) 上用童便浸,春夏一日,秋冬三日,洗淨曬乾為末,糖霜調和,不時服之。
或白湯調服,或加童便制香附為丸亦可。
法制半夏 消飲化痰,健脾順氣。
半夏一斤,先以湯泡一遍,去皮臍,再泡洗七遍,焙乾,次用白礬六兩、硝石四兩,煮水六碗,卻將半夏入藥水內浸三宿取出,又入清水內浸七日,取出切片,加薄荷四兩、甘草二兩,用磁器收貯,食後生薑湯下。
法制陳皮 潘寅所傳 廣陳皮一斤用滾水略泡一時,去水刀刮去白,以薄為妙,曬乾,另用烏梅肉五錢、青鹽三錢、井水七八盞煎至五盞,去渣,下陳皮同煮半時,取起將陳皮曬乾,仍下前汁煮又曬,以汁盡為度,再曬乾,量熟蜜浸半月任用。
治熱痰方 清氣化痰湯 治一切痰火。
橘紅 白朮(各一錢) 半夏曲 貝母 白茯苓 桔梗 香附 枳殼(麩炒) 竹茹(各八分) 梔子 青黛(各五分) 甘草(四分) 上銼,加生薑二片,水煎服。
春夏月火盛時,再加芩,連各八分,餘月斟酌。
清熱化痰湯 化熱痰,清鬱氣,亦可常服。
半夏(薑湯,一錢二分) 枳實 香附(童便浸) 貝母(去心,各一錢半) 白茯苓 山楂(各一錢) 橘紅 黃連(炒,各八分) 桔梗 蒼朮(米泔浸,各七分) 甘草(二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二鍾煎至一鍾,食遠溫服。
如痰氣壅上,加蘇子降氣湯,視病之增減,消息服之。
清熱導痰湯 治憎寒壯熱,頭目昏沉,迷悶上氣,喘急,口出涎沫,證類傷寒,此因內傷七情,以緻痰迷心竅,神不守舍,神出則舍空,空則痰自生也。
黃連 枳實 瓜蔞仁 南星 半夏 陳皮 茯苓 桔梗 黃芩 人參 白朮 甘草 上銼散,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入竹瀝、薑汁服。
黃連導痰湯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黃連 枳實 上銼,加生薑,煎服。
芩連二陳湯 橘皮 半夏 白茯苓 白朮 黃芩(酒炒) 川芎 黃連(酒炒) 天花粉(各一錢) 軟石膏(二錢) 薄荷(八分) 防風 羌活(各五分) 甘草(炙,三錢)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加味二陳湯 瀉肺胃火,消痰止嗽。
陳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各一錢半) 白茯苓 貝母(去心) 半夏(湯泡) 瓜蔞仁 桔梗 前胡(去蘆) 片芩(各一錢) 枳殼(麩炒) 石膏(各八分) 甘草(炙,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又加味二陳湯 半夏(湯泡透) 白茯苓(各一錢半) 橘紅(一錢二分) 白朮 黃芩(各一錢) 香附米(童便浸) 山楂肉(各八分) 甘草(炙,七分) 桔梗(炒) 南星(炮熟,各五分) 當歸(酒洗) 黃連(薑汁炒,各六分) 神麯(炒) 枳實(麩炒,各四分) 上銼水煎,加薑汁、竹瀝,食後服。
又一方加獨活、黃柏、木瓜、蒼朮,倍半夏、陳皮、茯苓、桔梗。
理中豁痰湯 治膈上胃中痰,最妙。
白朮 白芍藥(酒炒,各一錢半) 陳皮(八分) 人參 半夏(泡透,薑汁炒) 白茯苓 瓜蔞仁(各一錢) 天門冬(去心) 大麥芽(炒,各八分) 香附米(鹽水炒) 黃連(薑汁炒) 黃芩(酒炒) 桔梗(各七分) 枳實(麩炒) 甘草(各五分) 上銼,水二鍾入生薑汁、竹瀝三分煎,溫服。
豁痰丸 治一切痰疾。
柴胡 半夏(洗去滑,各四兩) 黃芩(三兩) 人參(風壅者不用) 赤甘草 帶梗紫蘇 陳皮(去白) 厚樸(薑汁炒) 南星(去臍,各二兩) 薄荷葉(一兩半) 羌活(去蘆,一兩,無怒氣者不用) 枳殼(去穰,麩炒) 上銼,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王隱君曰:餘制此劑,與滾痰丸相符,蓋以小柴胡湯為主,合前胡半夏湯,以南星、紫蘇、橘皮、厚樸之類出入加減。
素抱痰及肺氣壅塞者,以柴胡為主。
餘者並去柴胡,用前胡為主。
中風者,去陳皮,入獨活。
胸膈不利者,去陳皮,加枳實去穰,麩炒,更加赤茯苓去皮。
內外無熱者,去黃芩。
虛弱有內熱者,勿去黃芩,加南木香。
一切滾痰氣之藥,無有出其上者。
氣無補法之說,正恐藥味窒塞之故,是以選用前件品味,並是清疏溫利,性平有效者也。
王隱君滾痰丸 治濕熱食積,一切宿滯之痰及諸般怪證。
括曰:甑裡翻身甲卦金,於今頭戴草堂深,相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