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除瘧湯 濕瘧則用柴苓湯,寒瘧則用桂附二陳湯,癉瘧則用參蘇飲,風瘧則用烏藥順氣散,食瘧則用清脾飲,食少則用養胃湯。
發於三陽,宜養胃祛邪;三陰,宜調脾截補。
七情內傷,善食汗多,則用四獸飲。
久瘧則用升提陽分,然後方行截補之藥。
清而不愈,以七寶飲,鱉甲烏梅丸、斷瘧飲截愈之。
柴胡 茯苓 白朮(各一錢) 陳皮 半夏(泡) 黃芩 甘草 乾葛 蒼朮(米泔浸,炒) 川芎(各五分,以上三味發散外邪之藥,久瘧去之)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飲食不思,加麥芽、青皮、山楂各五分;陽分汗多,加人參、黃耆各七分,去乾葛;陰分,加酒炒芍藥一錢,歸身、生地黃各八分,或用升麻四分。
寒痰停飲,加草果仁;痰盛,加貝母、知母炒;截瘧,加青皮、常山、檳榔、貝母各一錢;久瘧邪,微潮熱,加四君、四物,去祛邪之藥。
治溫瘧方 清脾飲 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熱,小便赤澀。
柴胡(一錢半) 黃芩(一錢二分) 半夏(洗七次) 茯苓 白朮(炒,各一錢) 青皮 厚樸(薑製) 草果仁(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咀,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一方,治獨熱煩渴者,為癉瘧,本方去草果,加葛根,倍柴胡、黃芩。
小柴胡湯 治瘧疾熱多寒少,或但單熱頭疼,口乾胸滿。
柴胡(二兩)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各七錢半) 上作五服,每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柴平湯 治瘧疾熱多寒少者,最效。
柴胡 黃芩 半夏 人參 蒼朮 厚樸 陳皮 甘草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柴胡瓜蔞根湯 治瘧疾往來寒熱,煩渴引飲。
柴胡(一兩七錢半) 天花粉(一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七錢半) 上銼,每服一兩,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服。
桂枝石膏湯 治瘧疾隔日發,先寒後熱,熱多寒少。
桂枝(五錢) 石膏 知母(各一兩半) 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分三服,水煎服。
間者,邪氣所舍深也。
如外邪已罷,內邪未已,再下之;從卯至午發者,宜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者,知邪在內也,宜大承氣湯下之;從酉至子發者,或至寅時發者,知邪在血也,宜桃仁承氣湯下之。
前項下藥,微利為度,以小柴胡湯徹其微邪之氣。
麻黃石膏湯 治溫瘧先熱後寒者,以其先有舊熱,而後傷寒也,此方主之。
麻黃(去節,四兩)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 上銼,每服一兩,煎服 香薷湯 治瘧發時獨熱無寒者,名曰癉瘧,當責之暑,此方主之。
香薷(二兩) 厚樸(薑汁炒) 白扁豆 茯神(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服。
白虎加桂枝湯 治瘧疾但熱不寒,及有汗者。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炙,二兩) 桂枝(三兩) 梗米(二合)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龍虎湯 治熱瘧大盛,舌卷焦黑,鼻如煙色,六脈洪弦而緊,此乃陽毒之深,先以青布摺疊數重,新汲水漬之,搭於胸上,須臾再易,如此三次,熱勢稍退,即服此藥。
石膏(二錢半) 柴胡 黃連(各一錢半) 黃芩 黃柏 知母(各一錢) 梔子(八分) 半夏(七分) 粳米(五十粒) 上銼一劑,加生薑,棗,煎服。
大柴胡湯 治瘧疾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脈大,睡臥不安,以此湯微利為度,如下後餘邪未盡,用白芷湯以盡其邪。
柴胡(二錢) 黃芩 半夏 芍藥(各一錢) 枳實(七分) 大黃(三錢,人實者加至五六錢) 上銼作一服,用水一鍾半加生薑三片、棗一枚,先煎前五味至七分,次下大黃再煎五六沸,迎病未發前一時服,渣再煎服。
白芷湯 白芷(一兩) 知母(一兩七錢) 石膏(四兩)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煎服。
大承氣湯 治瘧疾表裡俱熱,心腹滿痛,小便不利,大便燥結,或日晡潮熱,心胃燥熱而懊憹,脈數而沉實者。
大黃(酒洗,三錢) 厚樸(薑製,二錢) 枳實(麩炒,一錢) 芒硝(二錢半) 上銼一服,用水一鍾半先煮厚樸、枳實二物至七分,納大黃煎至五分,去渣,納芒硝煎一二沸,迎病前一時服,以利為度,不利再服。
桃仁承氣湯 治夜瘧有實熱者。
大黃(三錢) 芒硝(二錢) 甘草 桂(各一錢半) 桃仁(去皮尖,十五個) 上?咀作一服,水一鍾半先煎桂、甘草至大滾,次下桃仁再煎至七分,次下硝黃再煎至一二沸,迎病未發前一時服,得微利止。
治寒瘧方 人參養胃湯 治瘧疾寒多熱少者,須先用此藥發散,然後用四獸飲之類截之。
蒼朮 厚樸(薑汁炒) 半夏(各一錢五分) 人參 茯苓 陳皮 草果 藿香(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熱服。
柴胡薑桂湯 治瘧疾寒多熱少,或但寒而不熱者。
柴胡(四錢) 桂枝 黃芩 天花粉(各一錢) 乾薑(泡) 牡蠣(煅淬)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水煎,溫服。
柴胡加桂湯 治瘧先寒後熱,兼治支結。
柴胡(八錢)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炙) 肉桂(各二錢) 上?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七片、棗二枚,水煎服。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瓜蔞根。
草果飲 治諸瘧通用。
草果 白芷 良薑 青皮 川芎 紫蘇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一服,水煎,食遠服。
定齋草果飲子 快脾治瘧。
草果 蒼朮(米泔浸) 厚樸 陳皮 半夏曲 烏梅(去核)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半兩,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不拘時服。
寒多者,加乾薑、附子;熱多者,加柴胡;瘴瘧,加檳榔。
白朮散 治風寒入留經絡,與衛氣相併,日發瘧疾,寒熱交作。
麻黃 白朮 茯苓 桂心(各一錢) 陳皮 青皮 桔梗 白芷 半夏 紫蘇 烏梅肉 甘草(炙,各八分) 乾薑(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局方雙解飲子 治瘧疾,闢瘴氣,神效。
東垣雲:秋暮暑氣衰,病熱瘧,知其寒也,《局方》雙解飲子。
是已知此方治寒瘧也。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個,一個用麵裹煨,一個生用) 厚樸(二寸,一半用生薑汁浸炙,一半生用) 甘草(大者二兩,一半炙,一半生用) 生薑(兩塊如棗大,一塊濕紙裹煨,一塊生用) 上?咀,每服分一半,用水一碗煎一大盞,去渣,空心溫服。
棗附湯 治五臟氣虛發瘧,不問寒熱先後,及獨作疊作間作,並治。
一方治瘧但寒不熱者。
棗子(七枚) 生薑(七片) 附子(半枚,用鹽水浸泡七次,去皮臍) 上銼,水煎,當發日早溫服。
果附湯 治脾寒瘧疾不愈,振寒少熱,面青不食,大便溏洩,小便反多。
草果 附子(各二錢半) 上銼,加薑、棗,煎服。
分利順元散 治體虛之人患瘧寒多,不可用截藥者。
川烏 附子(各一兩) 南星(二兩,三味各半生半炮) 木香(五錢,另研臨時入) 上?咀,每服四錢,加生薑十片、棗七枚,水煎,當發前一日及當發日早晨連進二三服。
藥用半生半熟,能分解陰陽也。
蜀漆散 治瘧多寒者,名曰牝瘧。
蜀漆(燒去腥) 雲母(燒三日夜) 龍骨(煨,各等分) 上為細末,於未發前漿水調下半錢匕。
如溫瘧,加蜀漆一錢,臨發時服一錢匕。
牡蠣湯 治牝瘧。
牡蠣(四兩,炙) 麻黃(去節) 蜀漆(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納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
若吐,則勿更服。
治痰瘧方 柴陳湯 治瘧疾,外感內傷,郁聚成痰,熱多頭疼,肉跳,吐食嘔沫,甚則昏迷卒倒。
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陳皮 茯苓 草果 甘草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清脾湯 治因食傷脾,停滯痰飲,發為寒熱瘧。
厚樸(四兩) 烏梅 半夏(湯泡七次) 青皮 良薑(各二兩) 草果(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每服七錢,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未發時服。
四獸飲 治五臟氣虛,七情飲食,結聚痰涎,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日久不已。
人參 白朮 茯苓 橘紅 半夏(薑汁泡) 草果(各一錢半) 烏梅(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未發前並進數服。
一方共用鹽少許,淹食頃,以皮紙包裹,將水浸濕,慢火煨一時,令香熟,焙乾,每服五錢,水煎服。
四將軍飲 治寒熱瘧疾,作而僕厥,手足俱冷,昏不知人。
此一時救急之方,用之有驗。
附子(一個,炮,去皮) 訶子(四個,去核) 陳皮(四個,全洗淨) 甘草(炙,四錢) 上?咀,分為四服,每服水一鍾半、生薑七片、棗七枚煎取一半,令熱灌病者,立可蘇省。
蔭按:瘧疾發作而僵仆不省人事者,蓋由頑痰老痰膠固於中,榮衛不行故也。
所以中風中暑而卒倒不省人事者,亦由痰之所緻也。
附子性大熱,走而不守,本是治寒濕之藥,今瘧疾僵仆用之,以其熱能開散頑痰,使榮衛得行故耳。
乃是劫劑,非正治之藥也,用者慎之。
生熟附子湯 治瘧疾欲作,胸痞痰嘔,頭眩戰掉,分利陰陽,止寒熱。
附子(二枚,一生去皮用,一用鹽湯浸,去皮泡用) 上生熟二味各取末一錢,用沉香、木香水各一盞、生薑七片、棗七枚煎一盞,當發日空心服。
亦宜以此下黑錫丹,可以回元氣,墜痰。
露姜飲 治脾胃聚痰,發為寒熱瘧疾。
用生薑四兩,和皮搗汁一碗,夜露至曉空心冷服。
蔭按:生薑自然汁,凡中風、中暑、中氣、中毒、乾霍亂,一應卒暴之證,與童便合用,立可解散。
蓋生薑能開痰,童便能降火故也。
治食瘧方 加味平胃散 治食瘧寒已復熱,熱已復寒,寒熱交併,苦飢不食,食則吐痰,胸膈脹滿。
蒼朮 厚樸 陳皮 甘草 白朮 枳實 山楂 神麯 青皮 草果 砂仁 上銼,水煎服。
紅丸子 專治食瘧,腹痛膨脹,口無五味。
蓬朮 京三稜(各醋煮,二兩) 青皮(醋炒,三兩) 胡椒(一兩) 阿魏(醋化,五錢) 上為末,倉米粉同阿魏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薑湯下。
或因食生果成瘧,麝香湯下。
治勞瘧方 芎歸鱉甲散 治勞瘧,寒中有熱,熱中有寒,或半月十日,小勞復來,經久不瘥。
人參(五分) 青皮 黃耆(蜜水炙) 鱉甲(醋炙) 當歸 茯苓 白朮 厚樸 香附 撫芎(各八分) 砂仁 山楂(去子) 枳實(麩炒,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棗二枚、烏梅一個水煎,食前溫服。
如制丸藥,加阿魏,醋煮化,水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湯下。
生犀散 治勞瘧熱多者。
犀角 地骨皮 秦艽 麥門冬 枳殼 大黃 柴胡 茯苓 赤芍藥 桑白皮 黃耆 人參 鱉甲 知母(各等分。
) 上每服三錢,入陳青蒿一根,水煎服。
如有痰,加半夏;熱輕,去大黃,加黃芩。
治虛瘧方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人平素不足,兼以勞役內傷,挾感寒暑,以緻瘧疾,寒熱交作,肢體倦軟,乏氣少力。
黃耆 柴胡 黃芩(各一錢) 人參 白朮 芍藥 半夏 當歸(各八分) 陳皮(六分) 甘草(炙,五分) 升麻(三分) 上?咀,水二鍾加生薑三片,水煎八分,空心服。
有汗及寒重,加桂枝五分,倍黃耆;熱盛,倍柴胡、黃芩;渴,加麥門冬、天花粉。
加味人參養胃湯 治虛人患瘧,初起服二帖後,用人參截瘧飲加減截之。
人參 茯苓 陳皮 半夏(薑汁炒) 厚樸(薑汁炒) 蒼朮(米泔炒) 藿香 當歸 川芎 草果(去殼,各八分) 烏梅(一個)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寒多,加官桂;熱多,加柴胡;汗多,去蒼朮、藿香、川芎,加黃耆、白朮;飽悶,加青皮、砂仁,去人參;渴,加麥門冬、知母,去半夏;瀉,加炒白朮、芍藥;瀉不止,加肉豆蔻,去厚樸、草果;嘔噦,加白朮、山藥炒、砂仁炒,去草果、厚樸、蒼朮;痰多,加貝母、竹瀝,去半夏、草果;內熱盛,加炒黃芩,去半夏;長夏暑熱盛,加香薷、扁豆,去半夏、藿香。
人參竹瀝飲 治虛瘧昏倦,汗多痰盛,舌大,語言雜亂不清,脈虛大無力。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 生地黃 酸棗仁(炒) 麥門冬(去心) 知母 陳皮 芍藥(各一錢) 烏梅(一個)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
入竹瀝半盞、薑汁少許同服。
柴胡芎歸湯 治夜間陰瘧,引出陽分則散,後服人參截瘧飲止之。
柴胡 桔梗 當歸 川芎 芍藥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厚樸(薑汁炒) 乾葛(各一錢) 紅花 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烏梅一個水煎,食遠服。
丹溪方 治瘧疾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
人參 黃耆 白朮 蒼朮 半夏 川芎 黃連 黃芩 梔子 天花粉 上銼,水煎服。
一方 治一人舊患瘧疾,因勞心力又發,骨節疼痛,噁心食少。
人參(五錢) 白朮(一兩半) 蒼朮 陳皮(各一兩) 川芎 當歸 木通(各七錢) 甘草(一錢) 上銼,分六帖,每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一方 治一人瘧後辛苦再發,脈大洪而浮,此血傷也,宜補之。
人參 白茯苓 歸尾 生地黃(各五分) 白朮 白芍藥(各一錢) 黃連(三錢) 黃芩 甘草(各四錢) 上銼一帖,水煎,熱飲,仍灸大椎穴五壯。
治疫瘧方 藿香正氣散 治疫瘧一歲之間長幼相似,並治癉瘧。
藿香(一錢半) 蒼朮 厚樸(薑汁炒) 陳皮 桔梗 半夏曲(各一錢二分) 茯苓 紫蘇 白芷 大腹皮(各八分) 甘草(炙,七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不拘時熱服。
五積散 麻黃 蒼朮 陳皮 枳殼(炒) 桔梗(各一錢二分) 白芷 川芎 茯苓 半夏 當歸 芍藥 肉桂 甘草(炙,各一錢) 厚樸 乾薑(各八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蔥白二根,水煎,熱服不拘時。
三解湯 此治瘧之奪劑也,時行之瘧長幼相似者,此方神良。
麻黃(去節) 柴胡(去蘆) 澤瀉(各三錢) 上?咀,水煎服。
蔭按:吳氏曰:病有三在,在表,在裡,在半表半裡也。
人在氣交之中,鼻受無形之氣,藏於分肉之間,邪正爭並於表則在表,並於裡則在裡,未有所並則在半表半裡。
是方也,麻黃之辛能洩表邪由汗而洩,澤瀉之鹹能引裡邪由溺而洩,柴胡之溫能使半表半裡之邪由中以解,則病之三在率治之矣。
雖然,此但可以瀉實耳,虛者尤當辨其氣血而補之。
所謂虛者十補,勿一瀉也。
慎之慎之。
五神丸 治瘧疾一歲之中長幼相似者,名曰疫瘧,此方塞鼻神良。
東方青黛(五錢) 麝香(二分) 西方白礬(五錢) 白芷(二錢) 南方官桂(五錢) 硃砂(一錢) 北方巴豆(四十九粒,去殼) 黑豆(三十六粒) 中央硫黃(五錢) 雄黃(一錢) 上件各依方位以磁盤盛之,於五月初一日虔誠安於本家侍奉神前,至初五日午時共為細末,用三家粽角為丸如梧桐子大,陰乾收貯聽用。
凡遇患瘧之人,於瘧發之日侵晨用綿包裹,塞於男左女右鼻中。
治瘴瘧方 太無神朮散 治瘧疾,因感山嵐瘴氣,發時乍寒乍熱,一身沉重者,名曰瘴瘧,此方主之。
蒼朮(泔浸) 厚樸(薑汁炒,各一兩) 陳皮(去白,二兩) 甘草(炙) 藿香 石菖蒲(各一兩五錢) 上銼,每服八錢,加姜,棗,煎服。
加味平胃散 治瘴瘧,寒熱作而指甲青黑者。
蒼朮(四錢) 厚樸 陳皮(各三錢) 草果 檳榔(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銼作二劑,加生薑,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 治瘴瘧,迷悶狂妄,啞不能言。
柴胡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 大黃 枳殼 上銼,水煎服。
加味涼膈散 治同前。
大黃 樸硝 甘草(各二兩) 連翹(四兩) 梔子仁 黃芩 薄荷 柴胡 檳榔(各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服。
治鬼瘧方 辟邪丹 治嵐瘴鬼瘧並日頻日。
綠豆 雄黑豆(各四十九粒) 砒信(五分,另研) 硃砂(二錢) 黃丹(一錢) 上為末,同入乳缽內,滴水為丸,分作三十粒,每服一粒,用東南桃枝取七枝研汁,井花水於發日黎明向日吞之。
祝由科 治瘧疾不愈。
咒曰:吾從東南來,路逢一池水,水裡一條龍,九頭十八尾,問伊食甚
發於三陽,宜養胃祛邪;三陰,宜調脾截補。
七情內傷,善食汗多,則用四獸飲。
久瘧則用升提陽分,然後方行截補之藥。
清而不愈,以七寶飲,鱉甲烏梅丸、斷瘧飲截愈之。
柴胡 茯苓 白朮(各一錢) 陳皮 半夏(泡) 黃芩 甘草 乾葛 蒼朮(米泔浸,炒) 川芎(各五分,以上三味發散外邪之藥,久瘧去之)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飲食不思,加麥芽、青皮、山楂各五分;陽分汗多,加人參、黃耆各七分,去乾葛;陰分,加酒炒芍藥一錢,歸身、生地黃各八分,或用升麻四分。
寒痰停飲,加草果仁;痰盛,加貝母、知母炒;截瘧,加青皮、常山、檳榔、貝母各一錢;久瘧邪,微潮熱,加四君、四物,去祛邪之藥。
治溫瘧方 清脾飲 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熱,小便赤澀。
柴胡(一錢半) 黃芩(一錢二分) 半夏(洗七次) 茯苓 白朮(炒,各一錢) 青皮 厚樸(薑製) 草果仁(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咀,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一方,治獨熱煩渴者,為癉瘧,本方去草果,加葛根,倍柴胡、黃芩。
小柴胡湯 治瘧疾熱多寒少,或但單熱頭疼,口乾胸滿。
柴胡(二兩)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各七錢半) 上作五服,每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柴平湯 治瘧疾熱多寒少者,最效。
柴胡 黃芩 半夏 人參 蒼朮 厚樸 陳皮 甘草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柴胡瓜蔞根湯 治瘧疾往來寒熱,煩渴引飲。
柴胡(一兩七錢半) 天花粉(一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七錢半) 上銼,每服一兩,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服。
桂枝石膏湯 治瘧疾隔日發,先寒後熱,熱多寒少。
桂枝(五錢) 石膏 知母(各一兩半) 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分三服,水煎服。
間者,邪氣所舍深也。
如外邪已罷,內邪未已,再下之;從卯至午發者,宜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者,知邪在內也,宜大承氣湯下之;從酉至子發者,或至寅時發者,知邪在血也,宜桃仁承氣湯下之。
前項下藥,微利為度,以小柴胡湯徹其微邪之氣。
麻黃石膏湯 治溫瘧先熱後寒者,以其先有舊熱,而後傷寒也,此方主之。
麻黃(去節,四兩)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 上銼,每服一兩,煎服 香薷湯 治瘧發時獨熱無寒者,名曰癉瘧,當責之暑,此方主之。
香薷(二兩) 厚樸(薑汁炒) 白扁豆 茯神(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服。
白虎加桂枝湯 治瘧疾但熱不寒,及有汗者。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炙,二兩) 桂枝(三兩) 梗米(二合)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龍虎湯 治熱瘧大盛,舌卷焦黑,鼻如煙色,六脈洪弦而緊,此乃陽毒之深,先以青布摺疊數重,新汲水漬之,搭於胸上,須臾再易,如此三次,熱勢稍退,即服此藥。
石膏(二錢半) 柴胡 黃連(各一錢半) 黃芩 黃柏 知母(各一錢) 梔子(八分) 半夏(七分) 粳米(五十粒) 上銼一劑,加生薑,棗,煎服。
大柴胡湯 治瘧疾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脈大,睡臥不安,以此湯微利為度,如下後餘邪未盡,用白芷湯以盡其邪。
柴胡(二錢) 黃芩 半夏 芍藥(各一錢) 枳實(七分) 大黃(三錢,人實者加至五六錢) 上銼作一服,用水一鍾半加生薑三片、棗一枚,先煎前五味至七分,次下大黃再煎五六沸,迎病未發前一時服,渣再煎服。
白芷湯 白芷(一兩) 知母(一兩七錢) 石膏(四兩)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煎服。
大承氣湯 治瘧疾表裡俱熱,心腹滿痛,小便不利,大便燥結,或日晡潮熱,心胃燥熱而懊憹,脈數而沉實者。
大黃(酒洗,三錢) 厚樸(薑製,二錢) 枳實(麩炒,一錢) 芒硝(二錢半) 上銼一服,用水一鍾半先煮厚樸、枳實二物至七分,納大黃煎至五分,去渣,納芒硝煎一二沸,迎病前一時服,以利為度,不利再服。
桃仁承氣湯 治夜瘧有實熱者。
大黃(三錢) 芒硝(二錢) 甘草 桂(各一錢半) 桃仁(去皮尖,十五個) 上?咀作一服,水一鍾半先煎桂、甘草至大滾,次下桃仁再煎至七分,次下硝黃再煎至一二沸,迎病未發前一時服,得微利止。
治寒瘧方 人參養胃湯 治瘧疾寒多熱少者,須先用此藥發散,然後用四獸飲之類截之。
蒼朮 厚樸(薑汁炒) 半夏(各一錢五分) 人參 茯苓 陳皮 草果 藿香(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熱服。
柴胡薑桂湯 治瘧疾寒多熱少,或但寒而不熱者。
柴胡(四錢) 桂枝 黃芩 天花粉(各一錢) 乾薑(泡) 牡蠣(煅淬)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水煎,溫服。
柴胡加桂湯 治瘧先寒後熱,兼治支結。
柴胡(八錢)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炙) 肉桂(各二錢) 上?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七片、棗二枚,水煎服。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瓜蔞根。
草果飲 治諸瘧通用。
草果 白芷 良薑 青皮 川芎 紫蘇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一服,水煎,食遠服。
定齋草果飲子 快脾治瘧。
草果 蒼朮(米泔浸) 厚樸 陳皮 半夏曲 烏梅(去核)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半兩,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不拘時服。
寒多者,加乾薑、附子;熱多者,加柴胡;瘴瘧,加檳榔。
白朮散 治風寒入留經絡,與衛氣相併,日發瘧疾,寒熱交作。
麻黃 白朮 茯苓 桂心(各一錢) 陳皮 青皮 桔梗 白芷 半夏 紫蘇 烏梅肉 甘草(炙,各八分) 乾薑(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局方雙解飲子 治瘧疾,闢瘴氣,神效。
東垣雲:秋暮暑氣衰,病熱瘧,知其寒也,《局方》雙解飲子。
是已知此方治寒瘧也。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個,一個用麵裹煨,一個生用) 厚樸(二寸,一半用生薑汁浸炙,一半生用) 甘草(大者二兩,一半炙,一半生用) 生薑(兩塊如棗大,一塊濕紙裹煨,一塊生用) 上?咀,每服分一半,用水一碗煎一大盞,去渣,空心溫服。
棗附湯 治五臟氣虛發瘧,不問寒熱先後,及獨作疊作間作,並治。
一方治瘧但寒不熱者。
棗子(七枚) 生薑(七片) 附子(半枚,用鹽水浸泡七次,去皮臍) 上銼,水煎,當發日早溫服。
果附湯 治脾寒瘧疾不愈,振寒少熱,面青不食,大便溏洩,小便反多。
草果 附子(各二錢半) 上銼,加薑、棗,煎服。
分利順元散 治體虛之人患瘧寒多,不可用截藥者。
川烏 附子(各一兩) 南星(二兩,三味各半生半炮) 木香(五錢,另研臨時入) 上?咀,每服四錢,加生薑十片、棗七枚,水煎,當發前一日及當發日早晨連進二三服。
藥用半生半熟,能分解陰陽也。
蜀漆散 治瘧多寒者,名曰牝瘧。
蜀漆(燒去腥) 雲母(燒三日夜) 龍骨(煨,各等分) 上為細末,於未發前漿水調下半錢匕。
如溫瘧,加蜀漆一錢,臨發時服一錢匕。
牡蠣湯 治牝瘧。
牡蠣(四兩,炙) 麻黃(去節) 蜀漆(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納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
若吐,則勿更服。
治痰瘧方 柴陳湯 治瘧疾,外感內傷,郁聚成痰,熱多頭疼,肉跳,吐食嘔沫,甚則昏迷卒倒。
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陳皮 茯苓 草果 甘草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清脾湯 治因食傷脾,停滯痰飲,發為寒熱瘧。
厚樸(四兩) 烏梅 半夏(湯泡七次) 青皮 良薑(各二兩) 草果(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每服七錢,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未發時服。
四獸飲 治五臟氣虛,七情飲食,結聚痰涎,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日久不已。
人參 白朮 茯苓 橘紅 半夏(薑汁泡) 草果(各一錢半) 烏梅(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未發前並進數服。
一方共用鹽少許,淹食頃,以皮紙包裹,將水浸濕,慢火煨一時,令香熟,焙乾,每服五錢,水煎服。
四將軍飲 治寒熱瘧疾,作而僕厥,手足俱冷,昏不知人。
此一時救急之方,用之有驗。
附子(一個,炮,去皮) 訶子(四個,去核) 陳皮(四個,全洗淨) 甘草(炙,四錢) 上?咀,分為四服,每服水一鍾半、生薑七片、棗七枚煎取一半,令熱灌病者,立可蘇省。
蔭按:瘧疾發作而僵仆不省人事者,蓋由頑痰老痰膠固於中,榮衛不行故也。
所以中風中暑而卒倒不省人事者,亦由痰之所緻也。
附子性大熱,走而不守,本是治寒濕之藥,今瘧疾僵仆用之,以其熱能開散頑痰,使榮衛得行故耳。
乃是劫劑,非正治之藥也,用者慎之。
生熟附子湯 治瘧疾欲作,胸痞痰嘔,頭眩戰掉,分利陰陽,止寒熱。
附子(二枚,一生去皮用,一用鹽湯浸,去皮泡用) 上生熟二味各取末一錢,用沉香、木香水各一盞、生薑七片、棗七枚煎一盞,當發日空心服。
亦宜以此下黑錫丹,可以回元氣,墜痰。
露姜飲 治脾胃聚痰,發為寒熱瘧疾。
用生薑四兩,和皮搗汁一碗,夜露至曉空心冷服。
蔭按:生薑自然汁,凡中風、中暑、中氣、中毒、乾霍亂,一應卒暴之證,與童便合用,立可解散。
蓋生薑能開痰,童便能降火故也。
治食瘧方 加味平胃散 治食瘧寒已復熱,熱已復寒,寒熱交併,苦飢不食,食則吐痰,胸膈脹滿。
蒼朮 厚樸 陳皮 甘草 白朮 枳實 山楂 神麯 青皮 草果 砂仁 上銼,水煎服。
紅丸子 專治食瘧,腹痛膨脹,口無五味。
蓬朮 京三稜(各醋煮,二兩) 青皮(醋炒,三兩) 胡椒(一兩) 阿魏(醋化,五錢) 上為末,倉米粉同阿魏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薑湯下。
或因食生果成瘧,麝香湯下。
治勞瘧方 芎歸鱉甲散 治勞瘧,寒中有熱,熱中有寒,或半月十日,小勞復來,經久不瘥。
人參(五分) 青皮 黃耆(蜜水炙) 鱉甲(醋炙) 當歸 茯苓 白朮 厚樸 香附 撫芎(各八分) 砂仁 山楂(去子) 枳實(麩炒,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棗二枚、烏梅一個水煎,食前溫服。
如制丸藥,加阿魏,醋煮化,水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湯下。
生犀散 治勞瘧熱多者。
犀角 地骨皮 秦艽 麥門冬 枳殼 大黃 柴胡 茯苓 赤芍藥 桑白皮 黃耆 人參 鱉甲 知母(各等分。
) 上每服三錢,入陳青蒿一根,水煎服。
如有痰,加半夏;熱輕,去大黃,加黃芩。
治虛瘧方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人平素不足,兼以勞役內傷,挾感寒暑,以緻瘧疾,寒熱交作,肢體倦軟,乏氣少力。
黃耆 柴胡 黃芩(各一錢) 人參 白朮 芍藥 半夏 當歸(各八分) 陳皮(六分) 甘草(炙,五分) 升麻(三分) 上?咀,水二鍾加生薑三片,水煎八分,空心服。
有汗及寒重,加桂枝五分,倍黃耆;熱盛,倍柴胡、黃芩;渴,加麥門冬、天花粉。
加味人參養胃湯 治虛人患瘧,初起服二帖後,用人參截瘧飲加減截之。
人參 茯苓 陳皮 半夏(薑汁炒) 厚樸(薑汁炒) 蒼朮(米泔炒) 藿香 當歸 川芎 草果(去殼,各八分) 烏梅(一個)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寒多,加官桂;熱多,加柴胡;汗多,去蒼朮、藿香、川芎,加黃耆、白朮;飽悶,加青皮、砂仁,去人參;渴,加麥門冬、知母,去半夏;瀉,加炒白朮、芍藥;瀉不止,加肉豆蔻,去厚樸、草果;嘔噦,加白朮、山藥炒、砂仁炒,去草果、厚樸、蒼朮;痰多,加貝母、竹瀝,去半夏、草果;內熱盛,加炒黃芩,去半夏;長夏暑熱盛,加香薷、扁豆,去半夏、藿香。
人參竹瀝飲 治虛瘧昏倦,汗多痰盛,舌大,語言雜亂不清,脈虛大無力。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 生地黃 酸棗仁(炒) 麥門冬(去心) 知母 陳皮 芍藥(各一錢) 烏梅(一個)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
入竹瀝半盞、薑汁少許同服。
柴胡芎歸湯 治夜間陰瘧,引出陽分則散,後服人參截瘧飲止之。
柴胡 桔梗 當歸 川芎 芍藥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厚樸(薑汁炒) 乾葛(各一錢) 紅花 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烏梅一個水煎,食遠服。
丹溪方 治瘧疾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
人參 黃耆 白朮 蒼朮 半夏 川芎 黃連 黃芩 梔子 天花粉 上銼,水煎服。
一方 治一人舊患瘧疾,因勞心力又發,骨節疼痛,噁心食少。
人參(五錢) 白朮(一兩半) 蒼朮 陳皮(各一兩) 川芎 當歸 木通(各七錢) 甘草(一錢) 上銼,分六帖,每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一方 治一人瘧後辛苦再發,脈大洪而浮,此血傷也,宜補之。
人參 白茯苓 歸尾 生地黃(各五分) 白朮 白芍藥(各一錢) 黃連(三錢) 黃芩 甘草(各四錢) 上銼一帖,水煎,熱飲,仍灸大椎穴五壯。
治疫瘧方 藿香正氣散 治疫瘧一歲之間長幼相似,並治癉瘧。
藿香(一錢半) 蒼朮 厚樸(薑汁炒) 陳皮 桔梗 半夏曲(各一錢二分) 茯苓 紫蘇 白芷 大腹皮(各八分) 甘草(炙,七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不拘時熱服。
五積散 麻黃 蒼朮 陳皮 枳殼(炒) 桔梗(各一錢二分) 白芷 川芎 茯苓 半夏 當歸 芍藥 肉桂 甘草(炙,各一錢) 厚樸 乾薑(各八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蔥白二根,水煎,熱服不拘時。
三解湯 此治瘧之奪劑也,時行之瘧長幼相似者,此方神良。
麻黃(去節) 柴胡(去蘆) 澤瀉(各三錢) 上?咀,水煎服。
蔭按:吳氏曰:病有三在,在表,在裡,在半表半裡也。
人在氣交之中,鼻受無形之氣,藏於分肉之間,邪正爭並於表則在表,並於裡則在裡,未有所並則在半表半裡。
是方也,麻黃之辛能洩表邪由汗而洩,澤瀉之鹹能引裡邪由溺而洩,柴胡之溫能使半表半裡之邪由中以解,則病之三在率治之矣。
雖然,此但可以瀉實耳,虛者尤當辨其氣血而補之。
所謂虛者十補,勿一瀉也。
慎之慎之。
五神丸 治瘧疾一歲之中長幼相似者,名曰疫瘧,此方塞鼻神良。
東方青黛(五錢) 麝香(二分) 西方白礬(五錢) 白芷(二錢) 南方官桂(五錢) 硃砂(一錢) 北方巴豆(四十九粒,去殼) 黑豆(三十六粒) 中央硫黃(五錢) 雄黃(一錢) 上件各依方位以磁盤盛之,於五月初一日虔誠安於本家侍奉神前,至初五日午時共為細末,用三家粽角為丸如梧桐子大,陰乾收貯聽用。
凡遇患瘧之人,於瘧發之日侵晨用綿包裹,塞於男左女右鼻中。
治瘴瘧方 太無神朮散 治瘧疾,因感山嵐瘴氣,發時乍寒乍熱,一身沉重者,名曰瘴瘧,此方主之。
蒼朮(泔浸) 厚樸(薑汁炒,各一兩) 陳皮(去白,二兩) 甘草(炙) 藿香 石菖蒲(各一兩五錢) 上銼,每服八錢,加姜,棗,煎服。
加味平胃散 治瘴瘧,寒熱作而指甲青黑者。
蒼朮(四錢) 厚樸 陳皮(各三錢) 草果 檳榔(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銼作二劑,加生薑,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 治瘴瘧,迷悶狂妄,啞不能言。
柴胡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 大黃 枳殼 上銼,水煎服。
加味涼膈散 治同前。
大黃 樸硝 甘草(各二兩) 連翹(四兩) 梔子仁 黃芩 薄荷 柴胡 檳榔(各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服。
治鬼瘧方 辟邪丹 治嵐瘴鬼瘧並日頻日。
綠豆 雄黑豆(各四十九粒) 砒信(五分,另研) 硃砂(二錢) 黃丹(一錢) 上為末,同入乳缽內,滴水為丸,分作三十粒,每服一粒,用東南桃枝取七枝研汁,井花水於發日黎明向日吞之。
祝由科 治瘧疾不愈。
咒曰:吾從東南來,路逢一池水,水裡一條龍,九頭十八尾,問伊食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