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內傷之中,氣虛為陽,血虛為陰。

    陽為升,發在春夏;陰為降,發在秋冬。

    陽為腑,邪淺,與榮衛並行,故一日一發;陰為臟,邪深,橫連募原,不能與正氣並行,故間日蓄積乃發,或三四日一發,久則必有瘧母。

    陽為日發邪淺,榮衛晝行背與脊故也;陰為夜發邪深,榮衛夜行胸與腹故也。

    又有二日連發,住一日者,及日夜各一發者,乃氣血俱受病也。

    陽為子時至巳,陰為午時至亥。

    如發寅卯而退於申未,或發申未而退於子醜,皆謂之陰陽不分,須隨證用藥趲早。

    或移時分定陰陽,然後陽瘧截住,陰瘧升散。

    今俗以似瘧誤治,變成溫瘧,為分陰陽謬矣。

    不知瘧有淩虐之狀,在傷寒久則為壞證,在內傷久則為勞瘵,豈美疾哉。

    凡陽瘧易治,陰瘧難愈。

    其寒熱亦分陰陽,陽邪與榮爭,而邪火發於外,則為熱。

    陰邪與衛爭,而正氣退於內,則為寒。

    衛虛則先寒,榮虛則先熱。

    表邪多則寒多,裡邪多則熱多。

    表裡相半,則寒熱相等。

    諸瘧惟食積挾火,寒已復熱,熱已復寒,謂之寒熱相併。

    又暑瘧單熱,濕瘧單寒,寒瘧先寒後熱,風瘧先熱後寒,餘皆先寒後熱。

    陰陽寒熱明,而瘧知治本矣。

    瘧有三陽三陰,三陽氣分受病,發在處暑前者,俱謂之暴瘧,乃傷之淺者。

    三陰血分受病,發在處暑後者,俱謂之溫瘧,乃隔冬感溫氣藏於腎與骨髓,至夏秋重感新邪觸發,自臟而達之腑,乃傷之重者。

    寒瘧屬太陽,其病腰背頭項俱痛。

    寒多熱少,汗出難已者,柴胡加桂湯。

    單寒無汗者,五積散、古棗附湯。

    熱瘧屬陽明,其病目痛鼻燥,鼓頷,熱多寒少,煩渴尿赤者,柴苓湯,夏月黃連香薷散。

    熱傷氣分,單熱而渴者,白虎加參湯,或黃芩湯加桂少許。

    風瘧屬少陽,其病口苦,嘔吐,噁心,脅痛,寒熱相等者,柴胡桂枝湯。

    風盛筋脈抽搐者,烏藥順氣散加柴胡、黃芩。

    身疼者敗毒散,咳嗽者參蘇飲。

    少陰瘧發於子午卯酉四正之日,其病舌乾,口燥嘔吐,欲閉戶牖,輕者小柴胡湯倍半夏,重者合四物湯。

     厥陰瘧發於寅申巳亥四旁之日,其病小腹痛引陰如淋,輕者小建中湯,重者四物湯加元胡索、金鈴子、附子。

    太陰瘧發於辰戊醜未日,其病腹滿,自利善嘔,嘔已乃衰,輕者異攻散,重者理中湯。

    如濕偏陰分,單寒氣虛作洩者,古棗附湯、附子理中湯。

    身重腹脹者,五苓散、朮附湯。

    浮腫,退黃丸。

    瘴瘧,山溪蒸毒,令人迷困發狂,或啞,乍寒乍熱,乍有乍無者,涼膈散加柴胡、檳榔。

    不伏水土者,人參養胃湯。

    疫瘧,一方長幼相似,須參運氣寒熱用藥,大概不換金正氣散、五積交加散、加減如意丹最妙。

    鬼瘧,因卒感屍疰容忤,寒熱日作,夢寐不祥,多生恐怖,言動異常,宜辟邪丹、雄朱丹,或用燒人場土為丸,塞男左女右耳中。

    外感寒多,非草果、厚樸不能溫散;熱多,非柴胡、黃芩不能清解。

    陽瘧無汗,須加柴胡、蒼朮、葛根,甚加麻黃;陰瘧無汗,須加柴胡、升麻、川芎。

    有汗須加白朮、烏梅以和之。

    陽瘧初起,痰在上者,祛邪丸,然亦三五發後移時乃可用之,早則延綿。

    稍久不敢吐者,勝金丹。

    三陰瘧便閉者,宜下以截之。

    暑瘧,黃連香茹飲加大黃、青皮、烏梅煎服。

    寒瘧,二陳湯加青皮、良薑煎,吞神保丸五粒。

    痰熱胸滿便閉者,大柴胡湯。

    瘀血發狂好忘者,桃仁承氣湯。

    虛閉,麻子仁丸。

    俱清晨一服,取下惡水即止。

    內傷瘧皆不食,惟七情善食多汗。

    五臟之氣不和,略被外邪動痰,宜四獸飲,量其虛實,加各經開鬱行氣之藥。

    勞瘧,微微惡寒發熱,寒中有熱,熱中有寒,最難調理。

    或半月十日,小勞復來,經久不瘥者,芎歸鱉甲散主之。

    熱多者生犀散,有痞者鱉甲丸,氣虛汗多無力,飲食不進者六君子湯。

    因勞役昏倦少食者,補中益氣湯加黃芩、半夏。

    血虛夜發者,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升麻、紅花、知母、黃柏,水煎露服,趲早。

    不愈,用勝金丹截之。

    有痞者,陰瘧丸。

    如陰虛火動,午後寒熱,至晚微汗乃解,似瘧非瘧也,宜加味逍遙散加地骨皮,若誤用瘧藥必死。

    氣血俱虛,溺頻食少,或遺精咳嗽者,人參養榮湯加地骨皮、烏梅、麥門冬。

    或僕厥不省者,十全大補湯加柴胡、黃芩。

    陽虛,去柴、芩,加附子,吞黑錫丹。

    有痞者,橘皮煎丸。

    痰瘧,外感內傷,郁聚成痰,熱多頭痛,肉跳,吐食嘔沫,甚則昏迷卒倒,宜柴陳湯加草果。

    嘔吐者,二陳湯倍白豆蔻,流行三焦,嘔瘧自止。

    氣虛嘔者,單人參湯,或用常山炒過。

    久不止者,露姜飲截之。

    食瘧因飲食蘊成痰火,寒已復熱,熱已復寒,寒熱交併,苦飢不食,食則吐痰,胸滿腹脹者,二陳湯合小柴胡湯,或平胃散,俱加枳實、白朮、山楂、神麯、青皮。

    熱多者清脾飲,寒多者人參養胃湯,腹痛者紅丸子。

    腹脹因濕痰或瘧氣歸腹者,古龍虎丹,用杏仁煎湯,迎發時下。

    久不愈者,用辰砂、阿魏等分,糊丸皂子大,每一丸,人參煎湯下截之。

    瘧無痰不成,內傷脾胃虛寒,宜清利濕痰為主。

    內傷瘧皆汗多,陽瘧斂以參、朮、黃耆,陰瘧斂以歸、地、知、柏、芍藥。

    大抵有汗要止汗,以補其虛。

    無汗要發汗,以散其邪。

    稍久者,一補一發丹。

    久虛者,補中益氣湯加山楂、麥芽,扶脾自止,極忌吐截。

    凡瘧經年不瘥,謂之老瘧,必有痰水瘀血,結成痞塊,藏於腹脅作脹,乃瘧母也,雖內虛者,非常山、檳榔,決不能除,但須制熟,則不損胃,老瘧丸是也。

    血虛者,鱉甲丸。

    體盛有水癖者,暫用芫花丸,仍須以補脾化痰湯藥輔之。

    老瘧飲宜量氣血虛實加減。

    或瘧後痢,痢後瘧,或瘧痢並作,俱以柴苓湯、六和湯、清脾飲加減分利。

    虛者補脾和血,三白湯加黃連、木香、當歸、砂仁,或四獸飲,補中益氣湯。

    外感汗吐下解,祛邪為主。

    內傷斂補,養正為主。

    內外相兼,又當參酌而論。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發瘧。

    又曰:諸瘧皆生於風。

    《局方》主於傷食,丹溪主於痰。

    其實因夏傷暑,秋感風濕,遇七情飲食鬱痰而後發。

    雖三因雜至,錯亂氣血,然始於暑,成於痰,故捷徑以祛暑消痰為要,斯為正治矣。

     蔭按:方氏曰:瘧疾之源,蓋由暑月中表氣虛,而緻中氣虛,則水穀停聚,使痰飲瘀積於胸脅,表氣虛則風暑入內,使血液稽留於經絡,久則痰飲血液,拂鬱稠黏,膠固痞塞不通。

    人之衛氣,晝行陽分二十五度,脊與背也。

    夜行陰分二十五度,胸與腹也。

    榮衛行到病所不通,乃作寒戰,股振頭頷,中外皆寒,腰脊俱痛,此邪氣入於內也。

    寒戰俱已,內外皆寒,頭痛如破,渴欲飲水,煩滿欲吐,自汗,此邪火發於外也。

    或獨寒而無熱,或寒多而熱少,或無汗者,宜開鬱豁痰為主,用人參養胃湯、草果飲子之類以發散之。

    或熱多而寒少,或獨熱而無寒,或有汗者,宜清熱補虛為主,用白虎加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以發散之。

    用發散藥三五服後,則用四獸飲、六和湯之類以截之。

    或瘧久在陰分,亦須用血藥徹起陽分,然後截之可也。

     樓氏 曰:治先熱後寒者,小柴胡湯。

    先寒後熱者,小柴胡加桂枝湯。

    多熱但熱者,白虎加桂枝湯。

    多寒但寒者,柴胡薑桂湯。

    此以瘧之寒熱多少定治法也。

    若多寒而但有寒者,其脈或洪實,或滑,當作實熱治之,若便用桂枝誤也。

    如或多熱而但有熱者,其脈或空虛或微弱,當作虛寒治之,若便與白虎亦誤也。

    所以欲學者須先問其寒熱多少,又診脈以參之,百無一失矣。

     龔氏 曰:瘧有風瘧、暑瘧、濕瘧、食瘧、痰瘧、瘧母。

    諸瘧之不同,不過風寒暑濕之外,感七情五味之內傷所緻也。

    然內外失守,真邪不分,陰陽偏勝,寒熱交攻,乃成瘧也。

    治療之法,當先發散外邪,散之不退,又須分利陰陽,用柴苓湯最效,甚者以截藥除之,不二散、勝金丸之類。

    截之不愈,乃氣血大虛,要扶胃氣為本,人參養胃湯、養胃丹之類。

    又有綿延不休,越歲不已,經汗吐下過,榮衛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為症癖,謂之瘧母,老瘧飲、黃甲丸之類。

    蓋瘧有新久淺深,治有緩急次序,宜以脈證參驗,量其虛實而療之。

     虞氏 曰:予壯年過杭,同舟有二男子,皆年逾四十五,各得痎瘧三年矣,俱發於寅申巳亥日,一人晝發於巳而退於申,一人夜發於亥而退於寅。

    予曰:俱到杭可買藥,俱與痊可。

    晝發者,乃陰中之陽病,宜補氣解表,與小柴胡湯倍柴胡、人參,加白朮、川芎、葛根、陳皮、青皮、蒼朮;夜發者,乃陰中之陰病,宜補血疏肝,用小柴胡合四物湯,加青皮。

    各與十帖,令加薑、棗煎,於未發前二時服,每日一帖,至八帖,同日得大汗而愈,永不再舉。

     如瘧證 帝 曰: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凡病寒熱,多由外感。

    然有不因風寒而火熱內盛者,亦為惡寒發熱,其作有期,狀雖似瘧而實非瘧證,故特為間辨也)?岐伯曰: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

    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

    此勝復相薄,盛衰之節,瘧亦同法。

    (寒熱者,陰陽之氣也。

    遲速者,陰陽之性也。

    人之陰陽,則水火也,營衛也。

    有熱而反寒者,火極似水也。

    寒而反熱者,陰極似陽也。

    陰陽和,則血氣勻,表裡治。

    陰陽不和,則勝復之氣,會遇之時,各有多少矣。

    故陽入之陰,則陰不勝陽而為熱。

    陰出之陽,則陽不勝陰而為寒。

    又若陰多陽少,則陰性緩而會遇遲,故其發日遠。

    陽多陰少,則陽性速而會遇蚤,故其發日近。

    此勝復盛衰之節,雖非瘧證而多變,似瘧法亦同然。

    所謂同者,皆陰陽出入之理也。

    然同中自有不同,則曰是瘧,曰非瘧。

    是瘧非瘧者,在有邪無邪之辨耳。

    真瘧有邪,由衛氣之會以為作止。

    似瘧無邪,由水火爭勝以為盛衰。

    此則一責在表,一責在裡。

    一治在邪,一治在正。

    勿謂法同而治亦同也。

    同與不同之間,即殺人生人之岐也,學者於此,不可不察) 脈法 脈經 曰: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要略 曰: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

    弦而小緊者下之,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可發汗,浮大者可吐之。

    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心法附錄 曰:瘧脈多弦,但熱則弦而帶數,寒則弦而帶遲。

    亦有病久,其脈極虛微而無力,似乎不弦者。

    然而必於虛微之中見弦,但不搏手耳,細察可見也。

    或曰:脈弦如刀刃者死,弦小者生。

     治初瘧方 二陳湯 治一切瘧疾,隨證加減。

     陳皮 半夏(薑製) 茯苓 甘草(炙) 上銼,水煎服。

     丹溪加減法:凡瘧證如連日或間日發作,惡寒發熱,腰背頭項俱痛,此屬大陽經瘧也,加麻黃、羌活、藁本、防風;如連日或間日發作,先寒後熱,或寒少熱多,或但熱不寒,目痛鼻孔燥,此屬陽明經瘧也,加乾葛、升麻、石膏、知母、白芷;如連日或間日發作,或先寒後熱,或寒熱間作,脅痛口苦,或嘔吐噁心,此少陽經瘧也,倍加柴胡及黃芩、人參、青皮;如於子午卯酉日發,寒熱嘔吐,舌乾口燥,此少陰經瘧也,加當歸、川芎、黃柏、黃連、柴胡;如於辰戊醜未日發,寒熱嘔吐,不嗜食,或腹滿自利,此太陰經瘧也,加蒼朮、白朮、柴胡、芍藥;如於寅申巳亥日發,惡寒發熱,寒多熱少,或腹痛引陰如淋狀,善恐,此厥陰經瘧也,加桂枝、附子、乾薑。

    又法:熱甚,加柴胡、黃芩;渴,加知母、麥門冬;痰,加南星、薑汁;咳嗽,加知母、貝母、前胡;飲食少,加山楂、麥芽、神麯;有食積,加三稜、蓬朮、青皮;大便秘,加大黃、桃仁;小便赤短,加澤瀉、山梔,一方加滑石末、車前子、瞿麥;瘴瘧,加檳榔;截瘧,加常山、貝母、檳榔;內傷無汗,加柴胡、川芎;汗多,加黃耆;氣虛合四君子湯;血虛,合四物湯;勞瘧,加地骨皮、鱉甲;七情,加紫蘇、香附;久瘧,倍參、術;寒甚,加桂、附、草果;夜瘧,加升麻、柴胡以提之;停水,倍半夏;瘀血,加桃仁、紅花;當吐者,加酒蒸常山、烏梅入酒以吐之;當下者,加大黃。

     散邪湯 治瘧疾初發,增寒壯熱,頭疼身痛,無汗。

    此藥是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

     川芎 白芷 麻黃 白芍藥 防風 荊芥 紫蘇 羌活(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煎,去渣,露一宿,次早溫服。

    有痰,加陳皮;有濕,加蒼朮;夾食,加香附。

     正氣湯 治瘧疾初發,增寒壯熱,頭疼口乾,有汗。

    此藥是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

     柴胡 前胡 川芎 白芷 半夏(姜炒) 檳榔 麥冬(去心) 草果(去殼) 青皮(去穰) 茯苓(各一錢) 桂枝 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預先熱服。

     麻黃羌活湯 治瘧疾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者。

     麻黃(去節) 羌活 防風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迎發日服。

    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桂枝羌活湯 治瘧疾處暑前後發,頭痛項強,脈浮,惡寒有汗者。

     桂枝 羌活 防風 甘草(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如吐,加半夏曲等分。

     麻黃黃芩湯 治瘧疾如前病而夜發者,或惡風,或惡寒。

     麻黃(去節,一兩) 桂枝(二錢) 黃芩(五錢) 甘草(炙,三錢)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上為末,水煎服。

    桃仁散血緩肝,夜發乃陰經有邪,用此湯散血中風寒也。

     桂枝芍藥湯 治瘧疾寒熱大作,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也,謂之大爭,寒熱作則必戰動。

    經曰:熱勝則動也,發熱則必汗洩。

    經雲:汗出不愈,知為熱也。

    陽勝陰虛之證,當治內實外虛,不治恐久而傳入陰經也,宜此湯主之。

     桂枝(二錢) 黃耆 知母 芍藥 石膏(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煎服。

     桂枝黃芩湯 如前藥服之寒熱轉大者,知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也,宜此湯和之。

     柴胡(三錢) 黃芩 半夏 人參(各一錢) 石膏 知母(各一錢二分) 桂枝 甘草(各五分) 上?咀,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服後如外邪已罷,內邪未已,用大柴胡、大承氣等湯下之。

     劉守真下瘧疾三方: 大柴胡湯 自寅至巳時發者,此謂病在氣也,用此湯下之。

     柴胡(二錢) 黃芩 半夏(各一錢) 枳實(七分) 大黃(三錢,人實者加至五六錢方可,另下) 上?咀,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先煎前四味,至七分,次下大黃再煎五六沸,迎病未發前一時服,渣再煎服。

     大承氣湯 自午未時至酉時發者,此謂半在氣半在血也,以此湯下之。

     枳實(一錢) 厚樸(制,二錢) 大黃(三錢,強人加至五錢,與硝作一包) 樸硝(二錢半,與大黃共作一包) 上?咀作一服,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先煎前二味,至七分,次下硝黃再煎五六沸,迎病未發前一時服,渣再煎服。

     桃仁承氣湯 自酉戌時至醜時發者,此謂病在陰分,乃在血也,以此湯下之。

     桂 甘草(各一錢半) 桃仁(去皮,研爛,十五個) 大黃(三錢,加至五錢) 樸硝(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先煎前二味,至大滾,次下桃仁泥入內,再煎至七分,次下硝黃再煎至五六滾,迎病未發前一時服,渣再煎服。

     前數藥下後,以加減小柴胡湯合五苓散,合解毒湯,或合白虎湯調治。

     柴苓湯 治瘧疾初發,寒熱交作,病在半表半裡,陰陽不分,用此分利之。

     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甘草 豬苓 茯苓 澤瀉 白朮 肉桂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無汗,加麻黃;有汗,加桂枝;寒多,加官桂;熱多,加黃芩。

     驅邪湯 蔭按:王節齋曰:瘧是風暑之邪,有一日一發,有二日一發,有三日一發,有間一日連二日發,有日與夜各發;有有汗,有無汗;有上半日發,有下半日發,有發於夜者,治法:邪從外入宜發散之,然以扶持胃氣為本,又須分別陽分陰分而用藥。

    邪瘧及新發熱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者,宜補氣血。

    若過服截瘧,緻傷脾胃,則必延綿不休,慎之。

     柴胡 白朮(各一錢半) 蒼朮(米泔浸,一錢) 乾葛(一錢二分) 陳皮(七分) 甘草(炙,七分) 上銼,水煎服。

    若一日一發及午前發者,邪在陽分,加枯黃芩、茯苓、半夏各一錢;熱甚頭痛,再加川芎、軟石膏各一錢;口渴,加石膏、知母、麥門冬各一錢;若間日或三日發,午後或夜發者,邪入陰分,加川芎、當歸、酒炒芍藥、熟地黃、酒炒知母各一錢,酒洗紅花、酒炒黃柏、升麻各四分,提起陽分,方可截之;若間一日連發二日,或日夜各發者,氣血俱病,加人參、黃耆、白茯苓各一錢以補氣,川芎、當歸、白芍藥、熟地黃各一錢以補血;若陽瘧多汗,用黃耆、人參、白朮以斂之,無汗,用柴胡、蒼朮、白朮、黃芩、乾葛以散之;若陰瘧多汗,用當歸、白芍藥、熟地黃、黃耆、黃柏以斂之,無汗,用柴胡、蒼朮、川芎、紅花、升麻以發之。

    故曰有汗者要無汗,正氣為主;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

    若病人胃氣弱,飲食少,或服截藥傷脾胃而少食者,加人參一錢半,酒炒芍藥、大麥芽各一錢;若傷食痞悶,或有食積者,加神麯、麥芽、枳實炒各一錢,炒黃連五分;若痰盛,加薑製半夏、南星、枳實炒各一錢,黃芩、黃連各六分;若欲截之,加檳榔、黃芩、青皮、常山各一錢,烏梅肉三個;若日久虛瘧,寒熱不多,或無寒而但微熱者,邪氣已無,隻用四君子合四物湯,加柴胡、黃芩、黃耆、陳皮,以滋補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