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閉而不能發洩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為瘧也。
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其證各殊,同傷寒也。
在太陽經謂之寒瘧,治多汗之。
在陽明經謂之熱瘧,治多下之。
在少陽經謂之風瘧,治多和之。
此三陽受病,謂之暴瘧。
發在夏至後處暑前,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
在陰經不分三經,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論之。
發在處暑後冬至前,此乃傷之重者,遠而為痎。
痎者,老也,居西方,宜毒藥療之。
綱目 雲: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頭背腰皆足太陽經之所行,故如此)。
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皆熱甚貌),熱止汗出難已(邪在三陽,盛於表也,汗不易收,故曰難已),羌活加生地黃湯、小柴胡加桂湯。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謂不耐煩勞,形跡困倦也),寒不甚,熱不甚(病在半表半裡也),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邪在膽也),熱多汗出甚(少陽為木火之經,故熱多於寒而汗出甚也),小柴胡湯。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寒甚,久乃熱(陽明雖多血多氣之經,而寒邪勝之,故先為寒,久乃熱),熱去汗出(熱去則邪解,故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經脈篇」曰:陽明病,至則惡人與火,今反喜見日月光,及得火氣乃快然者何也。
蓋陽明受陽邪,胃之實也,故惡熱。
陽明受陰邪,胃之虛也,故喜暖耳),桂枝二白虎一、黃芩芍藥加桂湯。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脾者心之子,脾病則心氣不舒,故不樂),好太息,不嗜食(脾不化則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嗜食),多寒熱汗出(太陰主裡,邪不易解,故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脾脈絡胃上膈挾咽,故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然必待其嘔已病衰,方可取之),小建中湯、異攻散。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陰邪上衝,故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腎病則陰虛,陰虛故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病在陰者喜靜),其病難已(腎為至陰之臟,而邪居之,故病深難已),小柴胡加半夏湯。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肝脈過陰器抵少腹布脅肋,故為腰腹小便之病。
凡小水不利為癃,今曰如癃狀,非癃也。
蓋病不在水而在於肝邪之陷,故亦如小便不利而急數欲便也),意恐懼,氣不足(意恐懼者,肝氣不足也),腹中悒悒(不暢之貌),四物柴胡苦楝附子湯。
準繩 雲:或在頭項,或在背,或在腰脊,雖上下遠近之不同,在太陽一也。
或在四肢者,風淫之所及,隨所傷而作,不必盡當風府也。
先寒而後熱者,謂之寒瘧;先熱而後寒者,謂之溫瘧。
二者不當治水火,當從乎中治。
中治者,少陽也。
渴者燥勝也,不渴者濕勝也。
瘧雖傷暑,遇秋而發,其不應也。
秋病寒甚,太陽多也。
冬寒不甚,陽不爭也。
春病則惡風,夏病則多汗。
汗者皆少陽虛也,其病隨四時而作,異形如此。
又有得之於冬而發之於暑,邪客於腎足少陰也。
有藏之於心,內熱熏於肺,手太陰也。
至於少氣煩冤,手足熱而嘔,但熱而不寒,謂之癉瘧,足陽明也。
治之奈何?方其盛也,取之必毀,因其衰也。
治法易老瘧論備矣。
論五臟皆有瘧其治各異 準繩 雲:肺瘧,令人心寒(肺者,心之蓋也,以寒邪而乘所不勝,故令人心寒),寒甚復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寒甚復熱而心氣受傷,故善驚如有所見),桂枝加芍藥湯。
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瘧邪在心故煩,心甚欲得水以解也),反寒多不甚熱(心本陽臟,為邪所居,則陽虛陰盛,故反寒多而不甚熱),桂枝黃芩湯。
肝瘧,今人色蒼蒼然(肝屬木,故色蒼蒼然),太息(肝鬱則氣逆,故太息),其狀若死者(木病則堅強,故其狀若死),四逆湯、通脈四逆湯。
脾瘧,令人寒(脾以至陰之臟而瘧邪居之,故令人寒),腹中痛(脾脈自股人腹,故腹中痛),熱則腸中鳴(寒已而熱,則脾氣行,故腸中鳴),鳴已汗出(鳴已則陽氣外達故汗出),小建中湯、芍藥甘草湯。
腎瘧,令人灑灑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灑灑,寒慄貌,腎脈貫脊屬腎,開竅於二陰,故腰脊之痛,苦於宛轉而大便難也),目眴眴然(眴,熒絹切,音懸,眩動貌。
目視不明,水之虧也),手足寒(手足寒,陰之厥也),桂枝加當歸芍藥湯。
論痰能緻瘧 嚴用和 雲:《素問》謂:瘧生於風。
又,夏傷於暑。
此四時之氣也。
或乘涼飲冷,當風臥濕,飢飽失時,緻脾胃不和,痰積中脘,遂成此疾,所謂無痰不成瘧。
一日一發易治,間日一發難愈,三日一發者尤難愈。
(劉宗厚曰:瘧而挾痰則誠有之,其引無痰不成瘧之一句,則失之偏) 瘧非脾寒及鬼食辨 張子和 雲:夫瘧猶酷虐之虐也,以夏傷酷暑而成痰瘧也。
又有痎瘧(老瘧無時而作,名痎瘧,俗呼妖瘧),連歲不已,此肝經肥氣之積也,多在左脅之下,狀如覆杯,是為痎瘧,久而不已,令人瘦也。
《內經》既以夏傷於暑而為瘧,何後世之醫者皆以脾寒治之。
世醫既不知邪熱蓄積之深為寒戰,遂為寒戰所感,又不悟邪熱入而後出於表,發為燥渴,遂為交爭所感。
相傳以薑、附、硫黃、平胃、異攻散、交解飲子治之,百千之中,幸其一效。
甚者歸之祟怪,豈不大可笑耶。
又或因夏月飲冷過常,傷食生硬之屬,指為食瘧,此又非也。
豈知《內經》之論則不然,夏傷於暑,遇秋之風,因勞而汗,元府受風,復遇淒滄之水,風閉而不出,舍於腸胃之外,與榮衛並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熱淺則連日而作,邪熱深則間日而作,併入於裡則熱,併入於表則寒。
若此而論,了不幹於脾也。
以時言之,治平之時常瘧病少,擾攘之時常瘧病多。
治平之時,雖用砒石、辰砂有毒之藥治之,亦能取效。
緣治平之時,其民夷靜,故雖以熱攻熱,亦少後患。
至於擾攘之時,其民勞苦,內火與外火俱動,不可遽用大毒大熱之藥。
若以熱攻熱,熱甚則轉為吐血、洩血、癰疽瘡瘍、嘔吐之疾。
豈可與夷靜之人同法而治哉。
又富貴之人,勞心役智,不可驟用砒石大毒之藥,止宜先以白虎湯加人參、小柴胡湯、五苓散之類頓服,立解。
或不愈者,可服神佑丸,減用神芎等。
甚者可大小承氣湯下之五七行,或十餘行,峻洩夏月積熱暑毒之氣。
此藥雖洩而無損於臟腑,乃所以安臟腑也。
次以桂苓甘露散、石膏知母湯、大小柴胡湯、人參柴胡飲子,量虛實加減而用之。
此藥皆能治寒熱往來,日晡發作,與治傷寒其法頗同。
更不愈者,以常山散吐之,無不愈者。
餘嘗用張長沙汗下吐三法,愈瘧極多。
大忌錯作脾寒,用暴熱之藥治之,縱有愈者,後必發瘡疽下血之病,不死亦危。
瘧病除嵐瘴一二發必死,其餘五臟六腑瘧皆不死。
如有死者,皆方士誤殺之也。
劉宗厚 曰:或問:俗以瘧為脾寒,何也?曰:此亦有理。
天地之間,唯吳楚閩廣人患此至多,為陽氣之所盛,其地卑濕,長夏之時,人多患暍、瘧、霍亂、瀉痢,傷濕熱也。
本暑盛陽極,人伏陰在內,脾困體倦,腠理開發,或因納涼於水閣木陰,及泉水澡浴,而微寒客於肌肉之間,經所謂遇夏氣淒滄之小寒迫之是也。
或勞役飢飽內傷而即病作,故指肌肉屬脾,發則多惡寒戰慄,乃謂之脾寒爾,實由風寒濕暍之邪鬱於腠理,夏時毛竅疏通而不為病,至秋氣斂之際,表邪不能發越,故進退不已,往來寒熱,病勢如淩虐人之狀,所以名瘧。
即四時之傷寒,故十二經皆能為病。
古方治法,多兼於理內傷取效,脾氣和而精氣疏通,陰陽和解,諸邪悉散,此實非脾病也。
但病氣隨經升降,其發早暮日次不等,經具病例已詳。
季世以發表解肌、溫經散寒等法,亦未嘗執於燥脾劫也。
又曰:既瘧本夏傷於暑為病,世有不服藥餌,或人與符咒厭之亦止,何也?曰:此夏時天地氣交,百物生髮,濕熱熏蒸,禽蟲吐毒之際,人因暑熱汗出,神氣虛耗,感得時間乖戾之氣為病,故與厭之亦止,若移精變氣之謂也。
然古人稱瘧不得為脾寒者,正恐人專於溫脾之說,不明造化之源,而失病機氣宜之要故也。
論治瘧當順天道 東垣 曰:夏月天氣上行,秋月天氣下行,治者當順天道。
如先寒後熱,太陽陽明病,白虎加桂也。
此天氣上行宜用之,若天氣下行,則不宜瀉肺,宜瀉命門相火則可矣。
亦有內傷冷物而作者,當先調中,後定瘧形,治隨應見,乃得康寧。
亦有久而不瘥者,當求虛實,以脈為期,虛補實瀉,可使卻疾,此之謂也。
論瘧疾治法 袖珍論 曰:瘧之為疾,名狀不一。
有所謂癉瘧、寒瘧、溫瘧、食瘧、牝瘧、牡瘧。
名雖不同,皆由外感風寒暑濕之氣,與衛氣相搏而成。
《內經》雲:夏傷於暑,秋必病瘧。
然四時有感,鬱積七情,飢餓失時,緻令脾胃不和,痰留中脘,皆成瘧疾。
其初發也,欠伸畏寒,戰慄頭痛,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單寒單熱,或寒多熱少,或熱多寒少。
一日一發者易治,二日三日一發者難愈。
大抵瘧脈皆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宜下,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可發汗及針灸,浮大者宜吐。
治療之法,當先發散寒邪,不可驟用截補之藥。
若截早則邪氣停蓄,變生他證,不能即愈,緻成勞瘵者有之。
發散之藥,熱多宜小柴胡湯、參蘇飲、清脾湯之類,寒多者宜養胃湯、四獸飲。
發散不退,然後以常山飲、勝金丸截之而愈。
久則脾胃虛敗,惟宜多進養脾驅痰之藥,脾氣一盛,自然平復。
此證既愈,尤當節飲食,謹勞役,防其再作。
如煙瘴之地,居人常患瘧疾,又當隨其方土所宜藥性,施以治法。
客旅往來瘴地,常宜服平胃散、草果飲,先以防之。
虞氏 曰:經雲: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又曰:先寒而後熱者,名曰寒瘧;先熱而後寒者,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名曰癉瘧。
丹溪曰:痎瘧皆生於風。
夫痎瘧者,老瘧也。
以其隔三日一作,纏綿不去,古方多用峻劑,恐非稟受怯弱,與居養所移者所宜。
始悟常山、烏梅、砒丹劫劑,或誤投之,輕病變重,重者必危。
夫三日一作者,邪入於三陰經也。
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也;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也;作於辰戊醜未日者,太陰瘧也。
瘧得於暑,當以汗解。
或因取涼太過,汗郁成痰,其初感也,弱者即病,胃氣強者伏而不動。
至於再感,復因內傷,其病乃作,宜其難瘥。
夫感暑與風,皆外邪也,故非汗多不解。
今之遘此疾者,已經再三劫試,胃氣重傷,何由得愈。
欲治此證,必先與參、術等補劑為君,加柴、葛等發散,漸而取汗。
得汗而虛,又行補養。
下體屬陰,最難得汗,補藥力到,汗出至足,方是佳兆。
又有感病極深,邪氣必自臟傳出至腑,其發無時。
若發於午之後,寅之前者,血受病也,為難愈也。
須漸趲早,亦佳兆也。
治此病者,春夏為易,秋冬為難。
大忌飽食,遇發日飽食。
病愈加重。
尤當以汗之難易較輕重也。
經又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
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
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謂用三稜針視孫絡出血),此直往而未得並者也。
故今人多以諸般草藥於臂膊內縛之,即此遺意耳。
外有陰虛證,每日午後惡寒發熱,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脈必虛濡而數。
且瘧脈弦,而虛脈不大弦為辨耳。
若誤作瘧治,而用常山、砒丹及柴胡、乾葛等藥,多至不救。
醫者宜以脈證參驗其虛實,毋鹵莽以殺人也。
彭氏 曰:《內經》雲: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然無痰不成瘧,此先賢確論。
乍寒乍熱者,邪氣與正氣相激搏而然。
如邪氣陰盛而入內,則陽微而外寒。
如正氣陽復而入內,則陰微而外熱。
亦有單寒而為牝瘧,此濕傷陰分也。
又有單熱而為牡瘧,此熱傷陽分也。
又有三陽瘧,三陰瘧,屬五臟。
《內經》曰:瘧屬三陽,宜汗宜吐,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之屬治之。
瘧屬三陰,宜下宜溫宜和,大柴胡湯、柴胡生薑湯、柴胡四物湯、附子理中湯加升柴之類選而用之。
丹溪 曰:瘧有暑,有風,有濕,有痰,有食。
《機要》謂在太陽經為寒瘧,治多汗之。
在陽明經為熱瘧,治多下之。
少陽經為風瘧,治多和之。
此三陽受病,謂之暴瘧。
發在夏至後,處暑前,乃傷之淺者,在三陰經,則總謂之溫瘧。
發在處暑後,冬至前,乃傷之重者,此說良是。
其三陰經,瘧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
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
作於辰戊醜未日者,太陰瘧也。
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即三陰瘧)。
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
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
二日連發,住一日者,血氣俱受病。
俗雲脾寒,乃因名而迷其實也。
苟因飲食所傷而得之,未必是寒,況其他乎。
暑瘧,宜人參白虎湯之類。
有痰者,二陳湯加草果、常山、柴胡、黃芩。
不食者,必從飲食上得之,當以食治。
虛者,必用參、術一二帖,拖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
若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
若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帶散邪。
數發之後,便宜截法而除之。
久則發得中氣虛弱,病邪愈深而難治。
世有砒、丹等截藥,大毒不可輕用。
大渴大熱,用小柴胡去半夏,加知母、麥門冬、黃連。
渴,用生地黃、麥門冬、天花粉、牛膝、知母、黃柏、乾葛、生甘草。
久瘧,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乾葛、白朮,一補一發。
甚者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多汗,可與參、耆、芩、連、梔子、川芎、蒼白二朮、半夏等治之。
痰滯胸滿,熱多寒少,大便燥實,大柴胡湯利之愈。
久瘧不得汗,以二陳湯倍蒼朮、白朮,加檳榔。
小兒瘧疾有痞塊,生地黃、芍藥各一錢半,陳皮、川芎、炒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二分,加生薑煎,調醋炙鱉甲末。
瘧母,用丸藥消導之,醋炙鱉甲為君,三稜、蓬朮、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隨證加減為丸,醋湯送下。
老瘧系風暑入在陰分,宜用血藥引出陽分而散,川芎、紅花、當歸、蒼白朮、白芷、黃柏、甘草,煎,露一宿服。
痎瘧者,老瘧也。
三日一發,陰經受病也。
夫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處涼令汗不得洩,鬱而成痰,又復嗜欲縱恣,及輕試劫藥等劑,佐以本經引用之藥。
若得汗而體虛,又須重補,俟汗通身下過委中,方是佳兆。
仍淡飲食,避風冷,遠房勞,無不愈者。
常山性暴悍,善驅逐,然能傷真氣,病人稍虛怯者勿用。
統旨 雲:瘧證不一,其名亦殊。
皆因外感四氣,內動七情,飲食飢飽,房室勞役所緻。
初發之際,病勢正熾,一二髮間,未宜遽截。
不問寒熱多少,且以養胃湯、柴平散、清脾飲、草果飲選用。
待四五發後,便應截住,否則發得氣虛,病邪愈深而難愈,即於清脾飲加常山。
世有砒、丹等截藥,大毒不可輕用。
若氣虛者,雖截不效,愈截愈虛,遂成重疾,戒之。
必先與參、術一二帖,拖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
大抵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小柴胡加葛根、紫蘇;有汗要無汗,扶正為主,小柴胡加白朮、桂枝。
瘧是風暑之邪,非汗多不解,當分所感淺深與夫在陽在陰之分而治也。
有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
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
此二者即老瘧也,邪入最深難愈。
有病二日間一日者,氣血俱病,亦難愈。
有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其病最淺易愈。
在陽分者,驅邪而即止。
在陰分者,必以升提之藥引至陽分,方可截之。
初發風寒在表,雖寒熱過後,而身常自疼,常自畏風,藿香正氣散取微汗。
風瘧有汗,惡風脈浮,桂枝羌活湯。
暑瘧,其人面垢口渴,雖熱已退,亦常自汗,白虎湯之類。
寒瘧無汗,惡寒脈緊,立積散。
濕瘧,小便不利,身體重痛而煩,宜滲濕湯加柴胡、黃芩、草果。
痰瘧,痰涎潮湧,或素有痰飲,結於胸脅,宜二陳湯加常山、草果、柴胡、黃芩。
食瘧,從飲食傷脾得之,或瘧已成而猶不忌口,或寒熱正作而進食,其人必惡食,噫氣吞酸,胸膈不利,宜平胃散加青皮、草果、砂仁。
獨熱煩渴者為癉瘧,清脾飲去草果,加葛根,倍柴、芩。
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者為溫瘧。
又曰:牡瘧,白虎加桂枝湯。
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者,為寒瘧。
又曰:牝瘧,柴胡薑桂湯。
老瘧,風暑入陰在臟,宜血藥引出陽分而後散之,川芎、紅花、當歸、白朮、白芷、撫芎、黃柏、甘草,煎,露一宿服之。
經年累月而發者,名曰瘧母,不宜十分攻之,宜四獸飲。
亦有腹中結塊者,鱉甲飲,或阿魏丸。
久瘧成勞,以補為先,看氣血何虛以補之。
有痰,加痰瘧藥,亦要以扶脾胃為本。
有痰瘧,一歲之間,長幼相似,先以藿香正氣散或小柴胡加減。
有鬼瘧,夢寐不祥,多生恐怖,辟邪丹。
有瘴瘧,乍寒乍熱,乍有乍無,嶺南人多有之,宜藿香正氣散。
或迷悶狂妄者,啞不能言,小柴胡加大黃、枳殼。
亦有寒熱作而指甲青黑者,宜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檳榔治之。
嵐瘴最能殺人,有一二日發而死者。
客旅往來,常宜服平胃散,或草果飲預以防之。
亦在人之保養何如耳。
且瘴乃山海嵐霧之氣,侵晨弗得出外。
如不得已而出,可飲酒三五鍾以敵其氣,庶免侵害。
瘧後變成痢疾,經雲瘧後之痢從虛治,故用補脾胃為主,佐以治痢藥,香砂白朮湯。
醫說 雲:瘧名不同。
三陰三陽瘧,及痰瘧、鬼瘧、癉瘧,外又有寒熱善飢而不能食,食已脹滿,腹急絞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瘧。
六腑無瘧,惟胃有者,蓋飲食飢飽所傷胃氣而成,世謂之食瘧。
飲食不節,變成此證。
有經年不瘥,瘥後復發,遠行久立,下至微勞,力皆不任,名曰勞瘧。
亦有數年不瘥,百藥不斷,結為症癖在腹脅,名曰老瘧,亦名瘧母。
李氏 曰:瘧疾先要分陰陽。
陽為外感邪氣,而外感之中,風暑有汗為陽,寒濕無汗為陰;陰為內傷正氣,而
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其證各殊,同傷寒也。
在太陽經謂之寒瘧,治多汗之。
在陽明經謂之熱瘧,治多下之。
在少陽經謂之風瘧,治多和之。
此三陽受病,謂之暴瘧。
發在夏至後處暑前,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
在陰經不分三經,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論之。
發在處暑後冬至前,此乃傷之重者,遠而為痎。
痎者,老也,居西方,宜毒藥療之。
綱目 雲: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頭背腰皆足太陽經之所行,故如此)。
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皆熱甚貌),熱止汗出難已(邪在三陽,盛於表也,汗不易收,故曰難已),羌活加生地黃湯、小柴胡加桂湯。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謂不耐煩勞,形跡困倦也),寒不甚,熱不甚(病在半表半裡也),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邪在膽也),熱多汗出甚(少陽為木火之經,故熱多於寒而汗出甚也),小柴胡湯。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寒甚,久乃熱(陽明雖多血多氣之經,而寒邪勝之,故先為寒,久乃熱),熱去汗出(熱去則邪解,故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經脈篇」曰:陽明病,至則惡人與火,今反喜見日月光,及得火氣乃快然者何也。
蓋陽明受陽邪,胃之實也,故惡熱。
陽明受陰邪,胃之虛也,故喜暖耳),桂枝二白虎一、黃芩芍藥加桂湯。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脾者心之子,脾病則心氣不舒,故不樂),好太息,不嗜食(脾不化則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嗜食),多寒熱汗出(太陰主裡,邪不易解,故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脾脈絡胃上膈挾咽,故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然必待其嘔已病衰,方可取之),小建中湯、異攻散。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陰邪上衝,故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腎病則陰虛,陰虛故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病在陰者喜靜),其病難已(腎為至陰之臟,而邪居之,故病深難已),小柴胡加半夏湯。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肝脈過陰器抵少腹布脅肋,故為腰腹小便之病。
凡小水不利為癃,今曰如癃狀,非癃也。
蓋病不在水而在於肝邪之陷,故亦如小便不利而急數欲便也),意恐懼,氣不足(意恐懼者,肝氣不足也),腹中悒悒(不暢之貌),四物柴胡苦楝附子湯。
準繩 雲:或在頭項,或在背,或在腰脊,雖上下遠近之不同,在太陽一也。
或在四肢者,風淫之所及,隨所傷而作,不必盡當風府也。
先寒而後熱者,謂之寒瘧;先熱而後寒者,謂之溫瘧。
二者不當治水火,當從乎中治。
中治者,少陽也。
渴者燥勝也,不渴者濕勝也。
瘧雖傷暑,遇秋而發,其不應也。
秋病寒甚,太陽多也。
冬寒不甚,陽不爭也。
春病則惡風,夏病則多汗。
汗者皆少陽虛也,其病隨四時而作,異形如此。
又有得之於冬而發之於暑,邪客於腎足少陰也。
有藏之於心,內熱熏於肺,手太陰也。
至於少氣煩冤,手足熱而嘔,但熱而不寒,謂之癉瘧,足陽明也。
治之奈何?方其盛也,取之必毀,因其衰也。
治法易老瘧論備矣。
論五臟皆有瘧其治各異 準繩 雲:肺瘧,令人心寒(肺者,心之蓋也,以寒邪而乘所不勝,故令人心寒),寒甚復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寒甚復熱而心氣受傷,故善驚如有所見),桂枝加芍藥湯。
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瘧邪在心故煩,心甚欲得水以解也),反寒多不甚熱(心本陽臟,為邪所居,則陽虛陰盛,故反寒多而不甚熱),桂枝黃芩湯。
肝瘧,今人色蒼蒼然(肝屬木,故色蒼蒼然),太息(肝鬱則氣逆,故太息),其狀若死者(木病則堅強,故其狀若死),四逆湯、通脈四逆湯。
脾瘧,令人寒(脾以至陰之臟而瘧邪居之,故令人寒),腹中痛(脾脈自股人腹,故腹中痛),熱則腸中鳴(寒已而熱,則脾氣行,故腸中鳴),鳴已汗出(鳴已則陽氣外達故汗出),小建中湯、芍藥甘草湯。
腎瘧,令人灑灑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灑灑,寒慄貌,腎脈貫脊屬腎,開竅於二陰,故腰脊之痛,苦於宛轉而大便難也),目眴眴然(眴,熒絹切,音懸,眩動貌。
目視不明,水之虧也),手足寒(手足寒,陰之厥也),桂枝加當歸芍藥湯。
論痰能緻瘧 嚴用和 雲:《素問》謂:瘧生於風。
又,夏傷於暑。
此四時之氣也。
或乘涼飲冷,當風臥濕,飢飽失時,緻脾胃不和,痰積中脘,遂成此疾,所謂無痰不成瘧。
一日一發易治,間日一發難愈,三日一發者尤難愈。
(劉宗厚曰:瘧而挾痰則誠有之,其引無痰不成瘧之一句,則失之偏) 瘧非脾寒及鬼食辨 張子和 雲:夫瘧猶酷虐之虐也,以夏傷酷暑而成痰瘧也。
又有痎瘧(老瘧無時而作,名痎瘧,俗呼妖瘧),連歲不已,此肝經肥氣之積也,多在左脅之下,狀如覆杯,是為痎瘧,久而不已,令人瘦也。
《內經》既以夏傷於暑而為瘧,何後世之醫者皆以脾寒治之。
世醫既不知邪熱蓄積之深為寒戰,遂為寒戰所感,又不悟邪熱入而後出於表,發為燥渴,遂為交爭所感。
相傳以薑、附、硫黃、平胃、異攻散、交解飲子治之,百千之中,幸其一效。
甚者歸之祟怪,豈不大可笑耶。
又或因夏月飲冷過常,傷食生硬之屬,指為食瘧,此又非也。
豈知《內經》之論則不然,夏傷於暑,遇秋之風,因勞而汗,元府受風,復遇淒滄之水,風閉而不出,舍於腸胃之外,與榮衛並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熱淺則連日而作,邪熱深則間日而作,併入於裡則熱,併入於表則寒。
若此而論,了不幹於脾也。
以時言之,治平之時常瘧病少,擾攘之時常瘧病多。
治平之時,雖用砒石、辰砂有毒之藥治之,亦能取效。
緣治平之時,其民夷靜,故雖以熱攻熱,亦少後患。
至於擾攘之時,其民勞苦,內火與外火俱動,不可遽用大毒大熱之藥。
若以熱攻熱,熱甚則轉為吐血、洩血、癰疽瘡瘍、嘔吐之疾。
豈可與夷靜之人同法而治哉。
又富貴之人,勞心役智,不可驟用砒石大毒之藥,止宜先以白虎湯加人參、小柴胡湯、五苓散之類頓服,立解。
或不愈者,可服神佑丸,減用神芎等。
甚者可大小承氣湯下之五七行,或十餘行,峻洩夏月積熱暑毒之氣。
此藥雖洩而無損於臟腑,乃所以安臟腑也。
次以桂苓甘露散、石膏知母湯、大小柴胡湯、人參柴胡飲子,量虛實加減而用之。
此藥皆能治寒熱往來,日晡發作,與治傷寒其法頗同。
更不愈者,以常山散吐之,無不愈者。
餘嘗用張長沙汗下吐三法,愈瘧極多。
大忌錯作脾寒,用暴熱之藥治之,縱有愈者,後必發瘡疽下血之病,不死亦危。
瘧病除嵐瘴一二發必死,其餘五臟六腑瘧皆不死。
如有死者,皆方士誤殺之也。
劉宗厚 曰:或問:俗以瘧為脾寒,何也?曰:此亦有理。
天地之間,唯吳楚閩廣人患此至多,為陽氣之所盛,其地卑濕,長夏之時,人多患暍、瘧、霍亂、瀉痢,傷濕熱也。
本暑盛陽極,人伏陰在內,脾困體倦,腠理開發,或因納涼於水閣木陰,及泉水澡浴,而微寒客於肌肉之間,經所謂遇夏氣淒滄之小寒迫之是也。
或勞役飢飽內傷而即病作,故指肌肉屬脾,發則多惡寒戰慄,乃謂之脾寒爾,實由風寒濕暍之邪鬱於腠理,夏時毛竅疏通而不為病,至秋氣斂之際,表邪不能發越,故進退不已,往來寒熱,病勢如淩虐人之狀,所以名瘧。
即四時之傷寒,故十二經皆能為病。
古方治法,多兼於理內傷取效,脾氣和而精氣疏通,陰陽和解,諸邪悉散,此實非脾病也。
但病氣隨經升降,其發早暮日次不等,經具病例已詳。
季世以發表解肌、溫經散寒等法,亦未嘗執於燥脾劫也。
又曰:既瘧本夏傷於暑為病,世有不服藥餌,或人與符咒厭之亦止,何也?曰:此夏時天地氣交,百物生髮,濕熱熏蒸,禽蟲吐毒之際,人因暑熱汗出,神氣虛耗,感得時間乖戾之氣為病,故與厭之亦止,若移精變氣之謂也。
然古人稱瘧不得為脾寒者,正恐人專於溫脾之說,不明造化之源,而失病機氣宜之要故也。
論治瘧當順天道 東垣 曰:夏月天氣上行,秋月天氣下行,治者當順天道。
如先寒後熱,太陽陽明病,白虎加桂也。
此天氣上行宜用之,若天氣下行,則不宜瀉肺,宜瀉命門相火則可矣。
亦有內傷冷物而作者,當先調中,後定瘧形,治隨應見,乃得康寧。
亦有久而不瘥者,當求虛實,以脈為期,虛補實瀉,可使卻疾,此之謂也。
論瘧疾治法 袖珍論 曰:瘧之為疾,名狀不一。
有所謂癉瘧、寒瘧、溫瘧、食瘧、牝瘧、牡瘧。
名雖不同,皆由外感風寒暑濕之氣,與衛氣相搏而成。
《內經》雲:夏傷於暑,秋必病瘧。
然四時有感,鬱積七情,飢餓失時,緻令脾胃不和,痰留中脘,皆成瘧疾。
其初發也,欠伸畏寒,戰慄頭痛,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單寒單熱,或寒多熱少,或熱多寒少。
一日一發者易治,二日三日一發者難愈。
大抵瘧脈皆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宜下,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可發汗及針灸,浮大者宜吐。
治療之法,當先發散寒邪,不可驟用截補之藥。
若截早則邪氣停蓄,變生他證,不能即愈,緻成勞瘵者有之。
發散之藥,熱多宜小柴胡湯、參蘇飲、清脾湯之類,寒多者宜養胃湯、四獸飲。
發散不退,然後以常山飲、勝金丸截之而愈。
久則脾胃虛敗,惟宜多進養脾驅痰之藥,脾氣一盛,自然平復。
此證既愈,尤當節飲食,謹勞役,防其再作。
如煙瘴之地,居人常患瘧疾,又當隨其方土所宜藥性,施以治法。
客旅往來瘴地,常宜服平胃散、草果飲,先以防之。
虞氏 曰:經雲: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又曰:先寒而後熱者,名曰寒瘧;先熱而後寒者,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名曰癉瘧。
丹溪曰:痎瘧皆生於風。
夫痎瘧者,老瘧也。
以其隔三日一作,纏綿不去,古方多用峻劑,恐非稟受怯弱,與居養所移者所宜。
始悟常山、烏梅、砒丹劫劑,或誤投之,輕病變重,重者必危。
夫三日一作者,邪入於三陰經也。
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也;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也;作於辰戊醜未日者,太陰瘧也。
瘧得於暑,當以汗解。
或因取涼太過,汗郁成痰,其初感也,弱者即病,胃氣強者伏而不動。
至於再感,復因內傷,其病乃作,宜其難瘥。
夫感暑與風,皆外邪也,故非汗多不解。
今之遘此疾者,已經再三劫試,胃氣重傷,何由得愈。
欲治此證,必先與參、術等補劑為君,加柴、葛等發散,漸而取汗。
得汗而虛,又行補養。
下體屬陰,最難得汗,補藥力到,汗出至足,方是佳兆。
又有感病極深,邪氣必自臟傳出至腑,其發無時。
若發於午之後,寅之前者,血受病也,為難愈也。
須漸趲早,亦佳兆也。
治此病者,春夏為易,秋冬為難。
大忌飽食,遇發日飽食。
病愈加重。
尤當以汗之難易較輕重也。
經又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
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
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謂用三稜針視孫絡出血),此直往而未得並者也。
故今人多以諸般草藥於臂膊內縛之,即此遺意耳。
外有陰虛證,每日午後惡寒發熱,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脈必虛濡而數。
且瘧脈弦,而虛脈不大弦為辨耳。
若誤作瘧治,而用常山、砒丹及柴胡、乾葛等藥,多至不救。
醫者宜以脈證參驗其虛實,毋鹵莽以殺人也。
彭氏 曰:《內經》雲: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然無痰不成瘧,此先賢確論。
乍寒乍熱者,邪氣與正氣相激搏而然。
如邪氣陰盛而入內,則陽微而外寒。
如正氣陽復而入內,則陰微而外熱。
亦有單寒而為牝瘧,此濕傷陰分也。
又有單熱而為牡瘧,此熱傷陽分也。
又有三陽瘧,三陰瘧,屬五臟。
《內經》曰:瘧屬三陽,宜汗宜吐,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之屬治之。
瘧屬三陰,宜下宜溫宜和,大柴胡湯、柴胡生薑湯、柴胡四物湯、附子理中湯加升柴之類選而用之。
丹溪 曰:瘧有暑,有風,有濕,有痰,有食。
《機要》謂在太陽經為寒瘧,治多汗之。
在陽明經為熱瘧,治多下之。
少陽經為風瘧,治多和之。
此三陽受病,謂之暴瘧。
發在夏至後,處暑前,乃傷之淺者,在三陰經,則總謂之溫瘧。
發在處暑後,冬至前,乃傷之重者,此說良是。
其三陰經,瘧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
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
作於辰戊醜未日者,太陰瘧也。
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即三陰瘧)。
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
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
二日連發,住一日者,血氣俱受病。
俗雲脾寒,乃因名而迷其實也。
苟因飲食所傷而得之,未必是寒,況其他乎。
暑瘧,宜人參白虎湯之類。
有痰者,二陳湯加草果、常山、柴胡、黃芩。
不食者,必從飲食上得之,當以食治。
虛者,必用參、術一二帖,拖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
若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
若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帶散邪。
數發之後,便宜截法而除之。
久則發得中氣虛弱,病邪愈深而難治。
世有砒、丹等截藥,大毒不可輕用。
大渴大熱,用小柴胡去半夏,加知母、麥門冬、黃連。
渴,用生地黃、麥門冬、天花粉、牛膝、知母、黃柏、乾葛、生甘草。
久瘧,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乾葛、白朮,一補一發。
甚者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多汗,可與參、耆、芩、連、梔子、川芎、蒼白二朮、半夏等治之。
痰滯胸滿,熱多寒少,大便燥實,大柴胡湯利之愈。
久瘧不得汗,以二陳湯倍蒼朮、白朮,加檳榔。
小兒瘧疾有痞塊,生地黃、芍藥各一錢半,陳皮、川芎、炒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二分,加生薑煎,調醋炙鱉甲末。
瘧母,用丸藥消導之,醋炙鱉甲為君,三稜、蓬朮、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隨證加減為丸,醋湯送下。
老瘧系風暑入在陰分,宜用血藥引出陽分而散,川芎、紅花、當歸、蒼白朮、白芷、黃柏、甘草,煎,露一宿服。
痎瘧者,老瘧也。
三日一發,陰經受病也。
夫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處涼令汗不得洩,鬱而成痰,又復嗜欲縱恣,及輕試劫藥等劑,佐以本經引用之藥。
若得汗而體虛,又須重補,俟汗通身下過委中,方是佳兆。
仍淡飲食,避風冷,遠房勞,無不愈者。
常山性暴悍,善驅逐,然能傷真氣,病人稍虛怯者勿用。
統旨 雲:瘧證不一,其名亦殊。
皆因外感四氣,內動七情,飲食飢飽,房室勞役所緻。
初發之際,病勢正熾,一二髮間,未宜遽截。
不問寒熱多少,且以養胃湯、柴平散、清脾飲、草果飲選用。
待四五發後,便應截住,否則發得氣虛,病邪愈深而難愈,即於清脾飲加常山。
世有砒、丹等截藥,大毒不可輕用。
若氣虛者,雖截不效,愈截愈虛,遂成重疾,戒之。
必先與參、術一二帖,拖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
大抵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小柴胡加葛根、紫蘇;有汗要無汗,扶正為主,小柴胡加白朮、桂枝。
瘧是風暑之邪,非汗多不解,當分所感淺深與夫在陽在陰之分而治也。
有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
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
此二者即老瘧也,邪入最深難愈。
有病二日間一日者,氣血俱病,亦難愈。
有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其病最淺易愈。
在陽分者,驅邪而即止。
在陰分者,必以升提之藥引至陽分,方可截之。
初發風寒在表,雖寒熱過後,而身常自疼,常自畏風,藿香正氣散取微汗。
風瘧有汗,惡風脈浮,桂枝羌活湯。
暑瘧,其人面垢口渴,雖熱已退,亦常自汗,白虎湯之類。
寒瘧無汗,惡寒脈緊,立積散。
濕瘧,小便不利,身體重痛而煩,宜滲濕湯加柴胡、黃芩、草果。
痰瘧,痰涎潮湧,或素有痰飲,結於胸脅,宜二陳湯加常山、草果、柴胡、黃芩。
食瘧,從飲食傷脾得之,或瘧已成而猶不忌口,或寒熱正作而進食,其人必惡食,噫氣吞酸,胸膈不利,宜平胃散加青皮、草果、砂仁。
獨熱煩渴者為癉瘧,清脾飲去草果,加葛根,倍柴、芩。
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者為溫瘧。
又曰:牡瘧,白虎加桂枝湯。
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者,為寒瘧。
又曰:牝瘧,柴胡薑桂湯。
老瘧,風暑入陰在臟,宜血藥引出陽分而後散之,川芎、紅花、當歸、白朮、白芷、撫芎、黃柏、甘草,煎,露一宿服之。
經年累月而發者,名曰瘧母,不宜十分攻之,宜四獸飲。
亦有腹中結塊者,鱉甲飲,或阿魏丸。
久瘧成勞,以補為先,看氣血何虛以補之。
有痰,加痰瘧藥,亦要以扶脾胃為本。
有痰瘧,一歲之間,長幼相似,先以藿香正氣散或小柴胡加減。
有鬼瘧,夢寐不祥,多生恐怖,辟邪丹。
有瘴瘧,乍寒乍熱,乍有乍無,嶺南人多有之,宜藿香正氣散。
或迷悶狂妄者,啞不能言,小柴胡加大黃、枳殼。
亦有寒熱作而指甲青黑者,宜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檳榔治之。
嵐瘴最能殺人,有一二日發而死者。
客旅往來,常宜服平胃散,或草果飲預以防之。
亦在人之保養何如耳。
且瘴乃山海嵐霧之氣,侵晨弗得出外。
如不得已而出,可飲酒三五鍾以敵其氣,庶免侵害。
瘧後變成痢疾,經雲瘧後之痢從虛治,故用補脾胃為主,佐以治痢藥,香砂白朮湯。
醫說 雲:瘧名不同。
三陰三陽瘧,及痰瘧、鬼瘧、癉瘧,外又有寒熱善飢而不能食,食已脹滿,腹急絞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瘧。
六腑無瘧,惟胃有者,蓋飲食飢飽所傷胃氣而成,世謂之食瘧。
飲食不節,變成此證。
有經年不瘥,瘥後復發,遠行久立,下至微勞,力皆不任,名曰勞瘧。
亦有數年不瘥,百藥不斷,結為症癖在腹脅,名曰老瘧,亦名瘧母。
李氏 曰:瘧疾先要分陰陽。
陽為外感邪氣,而外感之中,風暑有汗為陽,寒濕無汗為陰;陰為內傷正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