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瘧疾 內經敘瘧 黃帝 問曰:夫痎瘧皆生於風(痎音皆,二日一發之瘧。

    張介賓曰:痎,皆也。

    言諸瘧也)。

    其畜作有時者(畜,邪蓄於經,有時而伏也,作病見於外,不期而發也),何也?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憎寒而毛豎也),伸欠乃作(伸者,伸其四體,邪動於經也。

    欠,呵欠也,陰陽爭引而然),寒慄鼓頷(鼓者,振悚之謂。

    頷者,腮頷也),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

    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邪之所在,則邪實正虛,故入於陰則陰實陽虛,入於陽則陽實陰虛,虛實更作者,以陰陽相移易也)。

    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

    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陽明者,胃氣之所出,其主肌肉,其脈循頤頰,故陽明虛,則為寒慄鼓頷)。

    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腰背頭項,皆太陽經也。

    陽虛則寒邪居之,故為痛。

    病痛者陰也)。

    三陽俱虛(兼陽明少陽而言)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

    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表裡陰邪皆勝也)。

    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此邪自陰分而復並於陽分,並於陽則陽勝,陽勝則外內皆熱而喘渴喜冷)。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暑傷於夏,其時則熱盛,其邪則風寒也。

    如上文曰:痎瘧皆生於風,金匱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虐)。

    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風寒在表,必鬱而為熱,其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蓋即經脈間耳。

    榮行脈中,故曰此榮氣之所舍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暑邪內伏者,陰邪也。

    秋氣,水氣,亦陰氣也。

    新邪與衛氣並居,則內合伏暑,故陰陽相薄而瘧作矣。

    張介賓曰:傷暑為瘧,何謂陰邪。

    蓋陽暑傷氣,其證多汗,感而即發,邪不能留,其留藏不去者,惟陰暑耳。

    以其無汗也,故凡患瘧者,必因於盛暑之時貪涼取快,不避風寒,或浴以涼水,或澡於河流,或過食生冷,壯者邪不能居,未必緻病。

    怯者蓄於榮衛,則所不免。

    但外感於寒者,多為瘧。

    內傷於寒者,多為痢。

    使能慎此二者,則瘧痢何由來也)。

    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

    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是以日作(風寒自表而入,則與衛氣並居,故必隨衛氣以為出入,衛氣一日一周,是以新感之瘧,亦一日一作,然則日作之瘧,邪在衛耳,其氣淺,故其治亦易)。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邪居榮氣之間,連乎臟矣)。

    陽氣獨發,陰邪內著(榮為陰,衛為陽。

    陽氣獨發者,其行本速。

    陰邪內著者,其行則遲),陰與陽爭不得出(一遲一速相拒而爭,則陰邪不得與衛氣俱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帝曰:其作日晏,與其日蚤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風府,督脈穴。

    膂,呂同,脊骨曰呂,象形也。

    一曰夾脊兩旁之肉曰呂。

    下者,下行至尾骶也)。

    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衛氣每至明旦,則出於足太陽之睛明穴,而大會於風府,此常度也),其明日日下一節(若邪氣客於風府,必循膂而下,其氣漸深,則日下一節,自陽就陰,其會漸遲),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言初感之伏邪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言衛氣邪氣之會也)。

    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

    以此日作稍益晏也(會則病作,晏則因邪之日下也)。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項骨三節,脊骨二十一節,共二十四節,邪氣自風府日下一節,故於二十五日下至尾骶),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內(復自後而前,故於二十六日,入於脊內,以注伏膂之脈。

    按《歲露篇》曰:入脊內,注於伏沖之脈。

    蓋衝脈之循背者,伏行脊膂之間,故又曰伏膂也)。

    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邪在伏膂之脈,循脊而上,無關節之窒,故九日而出缺盆)。

    其氣日高(其氣日高則自陰就陽,其邪日退),故作日益蚤也。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也(此重申上文未盡之義也。

    諸經募原之氣,內連五臟。

    募音幕,按舉痛篇,及全元起本,皆作膜原)。

    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邪在陰分,故道遠行遲,而間日作也。

    《靈樞經》雲:瘧者,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次日乃畜積而作焉。

    詳畜積二字,則非一日之義明矣。

    始明邪氣未盛,未與衛氣相當,故未作。

    必候畜積,與衛氣相當,故作焉)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

    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

    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凡邪氣客於頭項,則必循膂而下,此其常也),故虛實不同。

    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然邪之所中,亦但隨虛實而異其處,不必盡當風府也。

    然則所謂日下者,惟邪氣耳。

    衛氣周環,豈有日下之理,但氣至而會,其病乃作,則邪氣衛氣,均為日下一節矣)。

    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氣至者,衛氣之至也。

    至於邪合,然後病作,故其蓄作,則遲早有時)。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

    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

    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府者,所以聚物。

    故凡風之所居,即為風府。

    衛氣之至,與邪相合則腠理開,開則邪復入之,故無論乎上下左右,皆可中邪。

    凡邪所中之處,亦皆可稱為風府,故曰風無常府也) 帝曰:善。

    夫風之與瘧也(此風字,指風證為言,風之與瘧皆因於風),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養而不移者也),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流變不一者也)沉以內薄(言其深也,即上文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之謂),故衛氣應乃作。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浴水乘涼之類),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因暑受寒,則腠理閉,汗不出,寒邪先伏於皮膚之中,得清秋之氣而風襲於外,則病發矣)。

    夫寒者,陰氣也。

    風者,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

    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陽邪獨亢,故但熱不寒而煩冤少氣。

    表裡俱病,故手足熱而欲嘔,以熱邪及於胃也)。

    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臟(安舍者,言其何所居也)?岐伯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風雖陽邪,其氣則寒,故風寒可以並言),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洩,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者也(腎應冬,其主骨髓,故冬中風寒而不即病者,則邪氣藏於骨髓之中,或遇春溫,或遇大暑,隨觸而發。

    故自內達外而為病也)。

    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自陰出陽則陰虛陽實也)。

    衰則氣復反入(陽極而衰,故復入於陰分),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冬中於寒而發為溫瘧,即傷寒之屬,故《傷寒論》有溫瘧一證,蓋本諸此)。

    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洩。

    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

    其氣不及於陰(肺素有熱者,陽盛氣實之人也。

    故邪中於外,亦但在陽分而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

    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故命曰癉瘧。

    (氣藏於心,陽之發也,熱在肌肉之間,故令人消爍。

    然則癉瘧之所舍者,在心肺兩經耳) 帝曰:瘧未發(謂瘧未作時也),其應何如?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

    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欲察其應,當求氣之所在。

    故但於證之寒熱,脈之躁靜,可辨其病之陰陽也)。

    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

    (瘧之或在陰或在陽,陰陽盛極,氣必俱衰,故與衛氣相離而病得休止。

    及衛氣再至,則邪正分爭,病復作矣) 蔭按:夫衛與邪相併則病作,與邪相離則病休。

    其並於陰則寒,並於陽則熱。

    離於陰則寒已,離於陽則熱已。

    至次日又集而併合,則復病也。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客猶言會也。

    邪氣深客於府,則氣遠會希,時與衛氣相失),故休數日乃作也。

    瘧者,陰陽更勝也。

    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陽勝則熱甚故渴也)。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

    今瘧不必應者,何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

    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於春夏冬而病瘧者,其病形多異。

    正以四時之氣,寒熱各有相反,皆能為瘧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秋以盛熱之後而新涼束之,陰陽相激,故病為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陽氣伏藏於內,故冬病者雖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春時陽氣外洩,腠理漸疏,餘寒未去,故病多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夏時熱甚,熏蒸肌表,故病此者多汗) 帝曰:夫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

    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

    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

    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

    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願聞其說(此下言瘧之諸變也,須其自衰乃刺之,謂不可刺於病發之時)。

    岐伯曰:經言無刺熇熇之熱(不可刺之,避其來銳也),無刺渾渾之脈(渾渾,陰陽虛實未定也,不得其真刺之,恐有所誤),無刺漉漉之汗(漉音鹿,汗大出也。

    邪正未分,故不可刺)。

    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於此三者而刺之,是逆其病氣也)。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

    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

    (此陰有餘陽不足也。

    衛氣並於陰分則表虛,故曰外無氣)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於外(氣極於裡則復出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

    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

    陰勝則寒,陽勝則熱。

    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或陰或陽,瘧本不常,有先寒後熱者,陰極則復於陽也。

    有先熱後寒者,陽極則復於陰也)。

    至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其暴如此,故名為瘧)。

    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毀(病邪方盛之時,真氣正衰,若加以刺,必緻毀傷);因其衰也,事必大昌(因其衰止而後取之,則邪氣去而事大昌矣)。

    此之謂也(即上文須其自衰乃刺之謂也)。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

    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邪氣正發,乃陰陽氣逆之時,故不可以強治)。

    帝曰:善。

    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陰陽且移,必從四末始者,以十二經並原之氣,皆本於四肢也。

    故凡瘧之將發,則四肢先有寒意,此即其候)。

    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故治之者,當於先時未發之頃,堅束其處,謂四關之上也),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邪氣不得流行,乃察其孫絡之堅盛者皆取之。

    北人多行此法,砭出其血、謂之放寒,其義即此),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故可令真氣自為往來,而邪則無能並也)。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治,過之則失時也。

     論瘧備三因 陳無擇 雲,夫瘧備三因,外則感四氣,內則動七情,飲食飢飽,房室勞逸。

    皆能緻之。

    經所謂夏傷暑,秋痎瘧者,此則因時而敘耳,不可專以此論。

    外所因證,有寒瘧,有溫瘧,有癉瘧,並同《素問》。

    有濕瘧者,寒熱身重,骨節煩疼,脹滿自汗,善嘔。

    因汗出復浴,濕舍皮膚,及冒雨濕。

    有牝瘧者,寒多不熱,但慘慼振慄,病以時作。

    此則多感陰濕,陽不能勝陰也。

    五種瘧疾,以外感風寒暑濕,與衛氣相併而成。

    除癉瘧獨熱,溫瘧先熱,牝瘧無熱外,諸瘧皆先寒後熱。

    內所因證,以蓄怒傷肝,氣鬱所緻,名曰肝瘧。

    以喜傷心,心氣耗散所緻,名曰心瘧。

    以思傷脾,氣鬱涎結所緻,名曰脾瘧。

    以夏傷肺,肺氣凝痰所緻,名曰肺瘧。

    以失志傷腎所緻,名曰腎瘧。

    所緻之症,並同《素問》。

    此五種瘧疾,以感氣不和,鬱結痰飲所緻。

    不內外因,有疫瘧者,一歲之間,長幼相似。

    有鬼瘧者,夢寐不祥,多生恐怖。

    有瘴瘧者,乍熱乍寒,乍有乍無,南方多病。

    有胃瘧者,飲食飢飽,傷胃而成,世謂食瘧。

    有勞瘧者,經年不瘥,前後復發,微勞不任。

    亦有數年不瘥,結成癥瘕在腹脅,名曰老瘧,亦曰瘧母。

    以上諸證,各有方治,宜推而用之。

     論瘧疾寒熱皆陰陽二氣所為 葉氏 曰:或問瘧證之論,《內經》詳矣。

    其曰夏傷於暑,至秋感風寒而作,或為癉瘧,或為溫瘧,或為寒瘧。

    其寒熱交作之故,餘已知之。

    然後人又謂風寒暑濕四氣各自為瘧,及痰瘧、食瘧之論,不知其寒熱之生也,與《內經》所言之情同否?曰:《內經》言瘧兼風寒暑而成,後人則專指一氣而得者也。

    雖所感有不同,然以理論之,則四氣之所以為寒熱者,要皆不外乎陰陽相併之一言耳。

    何以見之,邪之襲人,或風或寒,或暑或濕,在表在裡,淺深不同。

    人之衛氣,一日一夜周於身,邪氣所居之地,衛氣與之相合,則邪隨氣行,入裡則並於陰而為寒,出外則並於陽而為熱,此所以為寒熱之往來也。

    不可謂風寒暑三氣相兼,與一氣獨得者,其寒熱之病機各異也。

    若夫痰食二瘧,此自內而得者,其情與外感少殊。

    蓋痰鬱於中,陰陽痞隔,二氣相爭,爭則陰勝而為寒,陽勝而為熱矣。

    其寒其熱,非陰陽之相併,乃勝復之道也。

    食瘧者,多食動脾之所緻也。

    或食積於中而不化,或食雖化而脾受傷,二者皆能緻脾氣之虛,脾虛則陰陽之氣失所養而不得其平,不平則戰,戰則寒熱生矣。

    此寒熱與痰瘧之情相似,但彼由陰陽痞隔,此由陰陽不平,略少異耳。

    醫者能以此數者而推之,各得其理,則世又有所謂痰瘧、瘴瘧、鬼瘧之證,皆可觸類而長之矣。

     論治瘧須求邪所著處 準繩 雲:《內經》論病諸篇,唯瘧論最詳。

    語邪則風寒暑濕四氣皆得留著而病瘧,論邪入客處所,則有腸胃之外,榮氣之舍,脊骨之間,五臟募原,與入客於臟腑淺深不同。

    語其病狀,則分寒熱先後,遇寒熱之多寡,則因反時而病,以應令氣生長化收藏之變,此皆外邪所緻者也。

    及乎語溫瘧在臟者,止以風寒中於腎。

    語癉瘧者,止以肺素有熱。

    然冬令之寒,既得以中於腎,則其餘四臟令氣之邪,又豈無入客於所屬之臟者乎。

    既肺本氣之熱為瘧,則四臟之氣,鬱而為熱者,又豈不似肺之為瘧乎。

    此殆舉一隅,可以三隅反也。

    故陳無擇謂內傷七情,飢飽房勞,皆得鬱而蘊積痰涎,其病氣與衛氣並則作瘧者,豈非用此例以推之歟。

    夫如是,內外所傷之邪,皆因其客在榮氣之舍,故瘧有止發之定期。

    榮氣有舍,猶行人之有傳舍也,故瘧。

    榮衛之氣日行一周,歷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之界分。

    每有一界分,必有其舍,舍有隨經絡沉內薄之瘧邪,故與日行之衛氣,相集則病作,離則病休。

    其作也,不惟脈外之衛虛併入於陰,《靈樞》所謂足陽明與榮俱行者,亦虛以從之。

    陽明之氣虛,則天真因水穀而充大者亦暫衰。

    所以瘧作之際,禁勿治刺,恐傷胃氣與天真也。

    必待陰陽並極而退,其榮衛天真胃氣離而復集,過此邪留所客之地,然後治之。

    或當其病未作之先,迎而奪之。

    丹溪謂瘧邪得於四氣之初,弱者即病。

    胃氣強者,伏而不得動。

    至於再感,胃氣重傷,其病乃作。

    此謂外邪必用汗解,虛者先以參朮實胃,加藥取汗。

    唯足厥陰最難得汗,其汗至足方佳。

    大率取汗非用麻黃輩,但開鬱通經,其邪熱即散為汗矣。

    又雲:瘧發於子半之後,午之前,是陽分受病,其病易愈;發於午之後,寅之前,是陰分受病,其病難愈。

    必分受病陰陽氣血,藥以佐之,觀形察色以別之。

    蓋嘗從是法而治,形壯色澤者,病在氣分,則通經開鬱以取汗。

    色稍夭者,則補虛取汗。

    挾痰者,先實其胃一二日,方服劫劑。

    形弱色枯者,則不用取汗。

    亦不可劫,但補養以通經調之。

    其形壯而色紫黑者,病在血分,則開其阻滯。

    色枯者,補血調氣。

    夫如是者,猶為尋常之用。

    至於取汗不得汗,理血而汗不足,若非更求藥之切中病情,直造邪所著處,何能愈之乎。

     論瘧為二少陽相合 準繩 雲: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暑者,季夏也。

    季夏者,濕土也。

    君火持權,不與之子,暑濕之令不行也,濕令不行,則土虧矣。

    所勝妄行,木氣太過,少陽旺也,所生者受病,則肺金不足,所不勝者侮之,故水得以乘之土分。

    土者坤也,坤土申之分,申為相火,水入於土,則水火相幹,陰陽交爭,故為寒熱。

    兼木氣終見三焦,是二少陽相合也。

    少陽在濕土之分,故為寒熱。

    肺金不足,灑淅寒熱,此皆往來未定之氣也,故為痎瘧。

    久而不愈,瘧不發於夏而發於秋者,以濕熱在酉之分,方得其權,故發於大暑以後也。

     論瘧分三陽三陰淺深之異 機要 雲: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重者遠而為痎。

    痎者,久瘧也。

    是知夏傷暑,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