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下
關燈
小
中
大
滯下
論風寒暑濕皆能作痢
陳無擇 雲:滯下之證,《內經》所載血溢、血洩、血便、注下。
古方則有清膿血,近世呼痢疾,其實一也。
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度,停積於腸胃,不能克化,又為風寒暑濕之氣幹之,故為此疾。
傷熱則赤,傷冷則白,傷風則純下清血,傷濕則下如豆汁,冷熱交併,赤白兼下。
治法當先用通利之藥,疏滌臟腑。
嚴氏 雲:先以巴豆等劑推其積滯,後辨以冷熱風濕之證,用藥調治。
熱赤者清之,冷白者溫之,傷風而下清血者則祛逐之,傷濕而下豆汁者分利之,冷熱相併,溫涼以調之。
仍須先調胃氣,切不可驟用罌粟、訶子之藥止之澀之,使停滯不洩,多緻危殆。
劉宗厚 曰:按赤白分冷熱之說,河間論之甚詳。
其雲風下清血,濕下豆羹汁者,蓋謂風喜傷肝,肝主血,故下清血者為風也;濕喜傷脾,脾胃為五穀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蓋豆汁之色,如五色之相雜,故下豆羹汁者為濕也。
又雲:治法當先通利,此迎而奪之之義。
若有虛者亦宜審之,使果有積滯在腸胃者,方所當通利。
然嚴氏謂巴豆等藥,使用之於傷冷物則可,若用之於熱者,為害非輕。
又雲風則祛逐,所謂祛逐者,果何法何藥歟?若以邪氣當祛逐,則豈獨於風而寒濕熱為不可耶,此又失於明白。
論滯下分三因 陳無擇 雲:古方風停膚腠,下瘀血,或下鮮血,濕毒下如豆羹汁,皆外所因之明文也。
古方有五洩,因臟氣鬱結,隨其所發,便利膿血,作青黃赤白黑色,一一不同,即內所因也。
又飲食冷熱,酒醴醯醢,縱情恣欲房室,緻傷精血,腸胃黏溢,久積冷熱,遂成毒痢,皆不內外因。
治之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其鬱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以治不內外,條然明白,不緻妄投也。
辨利色分五臟 原病式 曰:瀉白為寒,青黃紅赤黑,皆為熱也。
蓋瀉白者,肺之色也,由寒水制火,不能平金,則肺金自甚,故色白也。
利色青者,肝木之氣,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色青也。
或言利色青為寒者,誤也。
仲景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熱在裡也,大承氣湯下之。
及小兒熱甚急驚,利色多青,為熱明矣。
利色黃者,由火甚,則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黃也。
利色紅為熱,心火之色也。
或赤,熱深甚也。
至若利色黑,亦言熱者,由火熱亢甚,則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
故傷寒陽明病,熱極則日晡甚,則不識人,法當大承氣下之。
大便不黑者易治,黑者難治,諸痢同法。
劉宗厚 曰:世人多以瀉利之青白黑三色為寒,黃赤二色為熱,今觀河間分五臟之論,煥然耳目,而知世人之非也。
或曰《內經》視絡脈之色,曰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
又曰:黃赤則熱多,白則寒。
世俗之論,豈非本於此歟。
愚曰:《內經》論經脈之常色,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也。
陰絡之色應其經,但陽絡之色隨四時而行,應無常色。
遇天氣之寒,則經絡凝位,故其色多青黑;遇天氣之熱,則經絡淖澤,故其色多黃赤。
此蓋曰外氣之寒熱,而浮絡相應而然。
凡人之在冬月炎天,與夫久坐遠行,其面色相應亦皆然,非如痢色之出於臟腑,隨內氣所感而生也。
況滯下之證,多因濕熱所緻。
《內經》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脈絡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此雜論痿,亦可見五臟之內熱,皆能顯此五色。
今滯下之論五色,意實相同,然不可與浮絡之因外氣相應者同語也。
辨赤白分冷熱之誤 原病式 曰:或言下痢白為寒者,誤也。
若果為寒則不能消穀,何由反化為膿也。
所謂下痢谷反為膿,如世之穀肉果菜,濕熱甚則自然腐爛潰發,化為膿水也。
其熱為赤,熱屬心火故也。
其濕為黃,濕屬脾土故也。
燥郁為白,屬肺金也。
經曰:諸氣憤郁,皆屬於肺。
謂燥金之化也。
然諸瀉痢皆兼於濕,今反言氣燥者,謂濕氣甚於腸胃之內,腸胃怫熱鬱結,而又濕主於痞,以緻氣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腸胃之燥,使煩渴不止也。
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尤誤。
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猶權衡也,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
如熱生瘡瘍而出白膿者,豈可以白為寒歟。
其在皮膚之分,屬肺金,故色白也。
次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為血癤也。
在肌肉屬脾土,故作黃膿。
在筋脈屬肝木,故其膿色帶蒼深。
至骨屬腎水,故紫黑血出也。
各隨五臟之部而見五色,是謂標也。
本則一出於熱,但分淺深而已。
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裡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
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則為熱明矣。
劉宗厚 曰:河間謂赤白不當分冷熱,乃屬肺金心火之化。
又謂五色各屬五臟,本則一出於熱,其論至當。
但世患此疾者,赤白居多,今既不當分冷熱為治,若專以辛苦寒退熱,此則治本之法,所謂心火肺金之化者,抑有別歟。
蓋心主血,肺主氣,白屬肺金,則氣受病也。
赤屬心火,此血受病也。
赤白相雜,血氣俱受病也。
知此則肝青脾黃腎黑之說,亦可得而互明矣。
論痢疾標本乃氣血心肺之病傳於腸胃 準繩 曰:滯下古以赤為熱,白為冷,至劉河間、李東垣始非之。
劉謂諸痢皆由乎熱,而以赤屬之心火,黃屬之脾土,白屬之肺金,青屬肝木,黑乃熱之極而反兼腎水之化。
其諸瀉利皆兼於濕,濕主於痞,以緻怫鬱,氣不得宣通,濕熱甚於腸胃之中,因以成腸胃之燥,故裡急後重,小便赤澀。
謂治諸痢,莫若以辛苦寒藥而治,或微加辛熱佐之。
辛能開鬱,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
行血則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李從脾胃病者而論則曰:上逆於肺為白,下傳於陰為赤。
《衛生寶鑑》因謂:太陰主瀉,傳於少陰為痢。
由洩亡津液而火就燥,腎惡燥,居下焦血分也,其受邪者,故便膿血。
然亦赤黃為熱,青白為寒。
丹溪謂滯下因火熱下迫,而緻裡急後重,用劉氏之治濕熱,李氏之保脾土,更復一一較量氣血虛實以施治。
三家皆發前代之未發,而舉其要也。
予嘗因是而研究之。
自其五色分五臟者言,則可見濕熱之中,具有五邪之相挾。
自其上逆,傳氣血者言,則可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氣血,諸邪皆得傷之,而為痢之赤白本。
自其濕熱為病者言,則可見由來緻成濕熱之故非一端。
自其分痢有虛實者言,則可見凡在痢病者中所有之證,如煩躁者咽乾,舌黑者噦噫,後重者,腹痛者,脹滿者,腳痛腫弱之類,悉有虛實之殊。
是故予於痢證,直斷之種種為邪入胃,以成濕熱,經絡受傷,其氣傷則病於肺,血傷則傳於心。
心肺者氣血之主也,氣血所行之方既病,安得不歸所主之臟乎?而大小腸者,心肺之合也,出納水穀,糟粕轉輸之官。
胃乃大小腸之總司,又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稟氣之海,苟有內外之邪,凡損傷於經臟者,或移其邪入胃,胃屬土濕之化,胃受邪則濕氣不化,怫鬱而成濕熱矣。
或心肺移氣血之病,傳之於合,大腸獨受其病,則氣凝注而成白痢。
小腸獨受其病,則血凝注而成赤痢。
大小腸通受其病,則赤白相混而下。
胃之濕熱淫於大小腸者,亦如之,其色兼黃。
若色之黑者有二,如色之焦黑,此極熱兼水化之黑也。
如黑之光若漆者,此瘀血也。
或曰:治利從腸胃,世人所守之法也。
今乃復求其初感之邪,與初受之經,將何為哉?曰:病在腸胃者,是其標也;所感之邪與初受之經者,是其本也。
且《內經》於治標本,各有所宜施之先後。
況所傳變之法,又與傷寒表裡無異,何可不求之乎。
豈止此而已,至若腸胃自感而病,亦當以邪正分,或正氣先虛而受邪,或因邪而緻虛,則以先者為本,後者為標。
與夫積之新舊亦如之,舊積者,停食結痰所化之積也。
新積者,舊積去後而氣血復郁所生者也。
舊積當先下之,新積則不宜下,其故何哉?蓋腸胃之腐熟水穀,轉輸糟粕者,皆榮衛灑陳六腑之功。
今腸胃有邪,則榮衛運行至此,其機為之阻,不能施化,故衛氣鬱而不舒,榮血泣而不行,於是飲食結痰停於胃,糟粕留於腸,與所鬱氣泣血之積相挾,成滯下病矣。
如是者必當下之,以通壅塞,利榮衛之行。
至於升降仍不行,衛氣復郁,榮血復泣,又成新積,故病如初。
若是者不必求邪以治,但理衛氣以開通腠理,和榮血以調順陰陽。
陰陽調,腠理開,則升降之道行,其積不治而自消矣。
然而舊積亦有不可下者,先因榮衛之虛不能轉輸其食積,必當先補榮衛,資腸胃之真氣充溢,然後下之,庶無失矣。
予數見俗方,惟守十數方治利,不過攻之、澀之而已矣。
安知攻病之藥,皆是耗氣損血之劑,用之不已,甚至於氣散血亡,五臟空虛,精憊神去而死。
其固澀之,又皆足以增其氣鬱血泣之病,轉生腹脹,下為足腫,上為喘呼,諸疾作焉。
世人之法,何足守乎。
論熱藥治痢之誤 原病式 雲:或曰:白痢既為熱病,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耶。
蓋辛熱之藥,能開發腸胃鬱結,使氣液宣通,流濕潤燥,氣和而已。
蓋病微者可愈,甚者鬱結不開,其病轉加而死矣。
凡治熱甚吐瀉亦然。
夫治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藥治,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
蓋辛能發散,開通鬱結。
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
故治諸痢者,黃連、黃柏為君,以其至苦大寒,正主濕熱之病,乃若世傳辛熱金石毒藥,治諸吐瀉下痢,或有愈者,以其善開鬱結故也。
然雖亦有驗者,或不中效,反更加害。
論治痢通因通用之法 子和 雲:夫下利膿血,腹痛不止,可用調胃承氣湯加薑、棗煎,更下臟連丸,瀉訖以五苓益元調下。
又一男子瀉痢不止如傾,不敢冷坐,諸醫皆以為寒,治延十載,兩手寸脈皆滑。
餘不以為寒,所以寒者,水也。
以茶調散湧寒水五七升。
又以無憂散瀉積水數十行,乃通因通用之法也。
次以淡劑利水道。
劉宗厚曰:按此用吐下以治利,本《內經》通用之說,使腸胃虛滑者,其可下乎!中氣虛弱者,其可吐乎!今雲可下者,謂有積滯在腸胃,壅塞不通者也。
可吐者,謂有痰飲在膈上不能降,以緻大腸不能收斂者也。
論《局方》用熱藥澀藥之非 丹溪 曰:瀉痢一證,《局方》用鍾乳健脾丸、朝真丹、訶黎勒丸、大溫脾丸等藥,皆用熱藥為主,澀藥為佐使,當為腸虛感寒而成滑者設也。
彼瀉利者,將無熱證耶,將無積滯耶。
《內經》曰:利有膿血,多屬滯下。
夫瀉利證,其類尤多,先賢曰濕多成洩,此確論也。
然有挾風者,固不可得而同矣。
況風與濕之外,又有雜合受邪,似難例用澀熱之藥。
《局方》出證有兼治裡急者。
有兼治後重者,有兼治裡急後重者,此豈非滯下病乎。
今瀉利與滯下混同論治,實實虛虛之患,將不俟終日矣。
經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又曰:暴注皆屬火。
又曰:下利清白屬於寒,屬火熱者二,屬水寒者一,瀉利一證似乎屬熱者多,屬寒者少。
《局方》專以澀熱為用,若用之於下利青白為寒者或可矣,所謂下迫者,即裡急後重之謂也,其病屬火,相火所為,其毒甚於熱矣,投以澀熱,非殺而何。
又雲:仲景治痢,可下者率用承氣湯加減下之。
大黃之寒,其性善走,佐以厚樸之溫,善行滯氣,緩以甘草之甘,飲以湯液,灌滌腸胃,滋潤輕快。
積行即止。
《局方》用砒、丹、巴、硇類聚成丸,其氣兇暴,其體重滯,積氣已行,而毒氣未消,猶暴賊手持兵刃,使之徘徊瞻顧於堂奧之間,縱有愈病之功,而腸胃清純之氣豈無損傷之患乎?其可溫者,乃用薑、附溫之,《局方》類以熱藥為主,澀藥為佐,用之於下痢清白者猶可,其裡急後重,經所謂下迫者屬火熱,加以澀藥,非殺而何? 又雲:痢疾乃外感兼內傷之候也,須分表裡,當作表裡治之。
在表者,必惡寒發熱,身首俱痛,宜以小柴胡湯去人參、棗子,加蒼朮、川芎、陳皮、生芍藥,微汗以散之;在裡者,必後重窘迫,腹痛,下積宜早,以大小承氣、河間酒煎大黃湯之類下之。
餘邪未盡,更以芍藥湯、香連丸之類以徹其邪。
穢積已盡而更衣未息者,此大腸不行收令故也,宜以固腸丸、參香散之類以止澀之。
噤口者,須詳證按法調治,切不可輕用粟殼、肉豆蔻、訶子之類以試之,殺人於反掌之間也。
但凡痢證不問輕重,若邪氣正盛,而以粟殼之類止遏之,雖不死,亦成休息痢,二三年不能愈也。
又不可輕用巴豆。
牽牛等熱毒之藥攻之,蓋病因熱毒,又得熱毒之劑,以火濟火,不死何待? 論滯下亦有挾虛挾寒 丹溪曰):或問:河間之言滯下,果無挾虛挾寒者乎,否乎?予曰:洩利之病,水穀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惟覺困倦。
若滯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混,雖有痛、不痛、大痛之異,然皆裡急後重,逼迫惱人,似乎皆熱證實也。
予近年涉歷,亦有大虛大寒者,不可不知,敢筆其略以備覽。
予從叔年逾五十,夏間患滯下病,腹微痛,所下褐色,後重頻並,穀食大減,時有微熱。
察其脈,皆弦而澀,似數而稍長,卻喜不甚浮大,兩手相等,視其神氣大減。
予曰:此非滯下,乃憂慮所緻,心血虧,脾氣弱耳。
遂以參、術為君,當歸、陳皮為臣,川芎、炒芍藥為佐使,時暄熱甚,少加黃連,兩月而安。
婁長官年三十餘,奉養厚者,夏秋間患滯下,腹大痛,有人教服單煮乾姜,與一帖則痛定,少頃又作,又與之定,由是服乾薑至三斤。
八日視之,左脈弦而稍大似數,右脈弦而大稍減,亦似數,重取之似緊。
予曰:此必醉飽後吃寒涼太過,當作虛寒治之。
因其多服乾薑,遂教用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白朮、陳皮、酒紅花、茯苓、桃仁,煎入生薑汁飲之,至一月而安。
金氏婦年近四十,秋初尚熱患滯下,腹但隱痛,夜重於晝,全不得睡,食亦稍減,口乾不飲,已得治痢靈砂二帖矣。
予觀之,兩手脈皆澀,且不勻,神思倦甚,飲食全減。
日與四物湯,倍加白朮,以陳皮佐之,與十數帖而安。
此三病者,若因其逼迫而用竣劑,豈不誤人。
劉宗厚 曰:按滯下之證,古人多與洩瀉同論,至《三因方》始能另立條目,蓋實有不同。
夫病有從外感而得者,須分六氣之異。
外既受傷,腸胃鬱結,遂成赤白等證,當隨其寒熱溫涼以調之。
有因臟氣發動,幹犯腸胃而得者,須察其何臟相乘,以平治之。
又有因飲食失節而得者,則又審其何物所傷,以消克之。
世之感此疾者,其因誠不越乎是三者。
但其受病之後,腸胃怫鬱,膿血稠黏,裡急後重,諸方雖有寒熱虛實之論,劉河間則以為一出於熱。
然考之《內經》,似亦熱多而寒少也。
丹溪則以為亦有挾虛挾寒之證,深戒學者須宜識此。
世之《局方》,不辨三因,專用澀熱之藥,其失甚矣。
至河間立說,專用苦寒疏下之藥,則亦未甚為當。
何則,蓋病有虛實,治有先後。
若病勢暴至,元氣壯實,積滯膠固,須宜下之。
病久氣脫,虛滑不禁者,亦宜溫之澀之。
大抵治利,當從仲景、河間之法,可溫則溫,可下則下,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
劉河間分別在表、在裡,挾風、挾熱、挾寒等證,後之作者,無越於斯。
但氣血一條,未嘗表出立論,其於芍藥湯下,有曰行血則便膿愈,調氣則後重除。
蓋謂溲便膿血,血之滯也,故曰行血自愈;奔迫後重,氣之實也,故曰調氣自除。
誠哉是言,但膿血赤白亦有氣病血病之分,後重裡急亦有氣實血虛之異,學者又不可不察。
葉氏 曰:按《原病式》謂痢雖有赤白,而一本於熱,此足以破《局方》好行辛熱者之弊。
然痢之白者,不可盡歸於熱,亦有因於寒者。
痢如凍膠,或如鼻涕,明是冷證。
此緣多啖生冷,脾胃受傷,氣凝而滯下生焉,非薑、桂之辛熱不可也,但患此者,十之四五耳。
且寒鬱之久,多變為熱,薑、桂之類始則可用,久則又宜通變矣。
又有濕熱為痢者,日久不愈,腸胃氣虛,未傳寒變,或過用冷藥,以緻腸胃中寒,此亦宜有以溫之也。
論太陰受濕傳腎為膿血痢 機要 雲:有太陰受濕而為水洩虛滑,身重微滿,不知穀味,久則傳變而為膿血,脾經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
若先痢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
此皆脾土受濕之所為也。
東垣治痢大法 病機機要 雲: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
膿血稠黏,以重劑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鶩溏為利,當溫之。
又雲:在外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
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
兵法曰:避其銳至,擊其墮歸。
此之謂也。
秘藏 雲:假令傷寒飲食,?脹滿而傳飧洩者,宜溫熱之劑以消導之;傷濕熱之物而成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疏之;風邪下陷者,升舉之;濕氣內勝者,分利之;裡急者,下之;後重者調之;腹痛者;和之;洞洩腸鳴無力,不及拈衣,其脈弦細而弱者;溫之收之;膿血稠黏,至圊而不能便,其脈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可。
(按此分風寒濕熱表裡,溫補寒下等治,至為切當,學者尤宜熟玩。
但其裡急後重腹痛之義未詳,再觀論於後) 論痢先蕩積 丹溪 雲:痢初得一二日間,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法。
調胃承氣及大小承氣湯下後,看其氣病、血病而用藥,氣用參、術,血用四物。
五日後不可下,脾胃氣虛故也。
壯實者亦可下。
(虞氏曰:此亦大概言之,氣血虛者難,一二日亦不可下,實者十餘日後亦有下之而安者)有男子五十餘下利,晝有積,淡紅色,夜無積,食自進。
先吃小胃丹兩服,再與四十丸,次六十丸,去積,卻與斷下。
(此惟實者宜之,虛者以芍藥湯、益元散、保和丸之類蕩積) 準繩 雲:芍藥湯治下血,調氣。
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自安,調氣則後重自除。
益元散治身發熱,下痢赤白,小便不利,蕩胃中積聚。
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止,須吐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元青丸逐之;元珠利積丸亦可。
《元珠》雲:下痢赤白,腹滿脹痛裡急,上渴引飲,小水赤澀,此積滯也,宜洩其熱中,用清腸丸、導氣丸推其積滯,而利自止矣。
凡治積聚之證,輕則溫而利之,清腸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車丸下之,下後勿便補之。
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證,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
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藥,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矣。
丹溪治葉先生患滯下,後甚逼迫,正合承氣證。
但氣口虛,形雖實而面黃積白,此必平日食過飽而胃受傷,著忍二三日辛苦,遂與參朮陳皮芍藥等補劑十餘帖,至三日後胃氣稍完,與承氣二帖而安。
苟不先補完胃氣之傷,而遽行承氣,豈免後患乎? 論痢先調氣 戴 雲:痢疾古名滯下,以氣滯成積,積成痢。
治法當以順氣為先,須當開胃,故謂無飽死痢疾也。
準繩 雲:凡痢初發,不問赤白,裡急後重,頻欲登圊,及去而所下無多,既起而腹內復急,宜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吞感應丸,或蘇合香丸吞感應丸。
統旨 雲:瀉濕熱,行滯氣,芩、連、木香、檳榔、枳殼之類不可無。
丹溪 雲:古方用厚樸為行凝滯之氣,稍行即去之,枳殼雖少緩亦不宜久服,隻用陳皮以和諸藥。
古方多用粟殼治嗽與痢,但要先出病根,乃收功後藥也。
論赤痢 準繩 雲:赤痢血色鮮紅,或如蛇蟲形,而間有血鮮者,此屬熱痢,宜藿香正氣散加黑豆三十粒,五苓散加木香半錢、粟米少許,下黃連丸,或黃連阿膠丸,茶梅丸。
熱甚服上項藥未效,宜白頭翁湯。
赤痢發熱者,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煎。
若血色暗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去愈頻者,當作冷痢,宜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肉果一錢、木香半錢。
加減平胃散、青六丸治血痢佳,諸血痢不止,宜多用地榆。
易簡方 雲:血痢當服胃風湯、膠艾湯之類。
心經伏熱,下純血,色必鮮紅,用犀角生磨汁半鍾,硃砂飛研二錢,牛黃三分,人參末三錢,和丸如麻子大,燈心、龍眼肉煎湯下六七分。
脾經受濕下血痢,用蒼朮地榆湯。
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裡急後重,槐花丸,乾薑於火上燒黑,不令成灰,磁碗合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治血痢神效。
仲景雲: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
可以此治之。
丹溪 雲:下血者宜涼血和血,當歸、桃仁、黃芩之類,或用樸硝。
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
有濕傷血,宜行濕清熱。
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者,此為死血,用桃仁細研,及滑石行之。
血痢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湯為主。
論白痢 東垣 雲:大便後有白膿,或隻便白膿,因勞倦氣虛,傷大腸也。
以黃耆人參補之。
如裡急頻見汙衣者,血虛也,更加當歸。
如便白膿少有滑,頻見汙衣者,氣脫,加附子皮,甚則加禦米殼。
如氣澀者,隻以甘藥補氣。
當安臥不言,以養其氣。
(氣澀忌禦米殼,但服甘藥,安臥不言) 戴 雲:白痢下如凍膠,或如鼻涕,此屬冷痢,宜先多飲除濕湯加木香一錢,吞感應丸,繼進理中湯。
亦有下如魫(音審,魚子)色或如臘茶色者,亦宜用前白痢藥。
白臘治後重白膿。
論冷熱痢 李氏 曰:冷熱不調,赤白各半,古姜墨丸。
或乍溏乍澀,似痢非痢,古萸連丸。
論暑痢 準繩 雲:感暑氣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發熱,面垢嘔逆,渴欲引飲,腹內攻刺,小便不通,痢血頻並,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佐以五苓散、益元散,白湯調服,不愈,則用蜜水調。
感暑成痢,疼甚食不進,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各半帖,名木香交加散。
論秋痢 準繩 雲:老人深秋患痢,發呃逆嘔者,黃柏炒燥研末,陳米飯為丸小豌豆大,每服三十丸,人參、白朮、茯苓三味濃煎湯下,連服三劑即愈,切不可下丁香等熱藥。
治冷痢,腹中不能食,肉豆蔻去皮,醋麵裹煨熟搗末,粥飲下二錢匕。
世俗治夏中暑痢疾,用黃連香薷飲加甘草、芍藥、生薑神效者,蓋夏月之痢多屬於暑,潔古治處暑後秋冬間下痢,用厚樸丸大效者,蓋秋冬之痢多屬於寒,經所謂必先歲氣,毋伐天和者是也。
(厚樸丸方見膈氣反胃門) 論濕痢 丹溪 雲:痢如豆汁者,濕也。
蓋脾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故有如五色之相染,當先通利,此迎而奪之之義。
如虛宜審之。
李氏 曰:濕痢腹脹身重,下如豆汁,或赤黑混濁,危證也,當歸和血散、升陽除濕防風湯、升陽益胃湯、除濕湯、豬苓湯、戊己丸。
論風痢 李氏 曰:風痢惡風,鼻塞身痛,色青或純下清水,古蒼防湯、神朮散。
青色帶白者風寒,五積散。
帶紅,胃風湯。
青綠雜色,屬風火濕,及五色俱下者,乃脾胃食積,及四氣相併而作,古萸連丸救之。
論寒痢 羅謙甫 雲:至元乙亥,廉臺王千戶領兵鎮漣水,此地卑濕,因勞役過度,飲食失節,至秋深瘧痢並作,月餘不愈,飲食全減,形容羸瘦,時已仲冬,求治於予,具陳其由。
診得脈弦細而微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足寒逆,時復麻痹,皮膚痂疥,如癘風之狀,無力以動,心腹痞悶,嘔逆不止。
皆寒濕為病久淹,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也。
《針經》雲:陰陽皆虛,針所不為,灸之所為。
《內經》雲:損者益之,勞者溫之。
《十劑》雲:補可去弱。
先以理中湯加附子,溫養脾胃,散寒濕。
澀可去脫,養臟湯加附子,固腸胃,止洩痢。
仍灸諸穴,以併除之。
經曰:腑會太倉。
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壯,以溫養脾胃之氣,進美飲食。
次灸氣海百壯,生髮元氣,滋榮百脈,充實肌肉。
復灸足三裡,胃之合也,三七壯,引陽氣下交陰分,亦助胃氣。
後又灸陽輔二七壯,接續陽氣,令足脛溫暖,除清濕之邪。
迨月餘,病退平復。
海藏 雲:六脈沉緊,按之不鼓,膀胱勝小腸也。
或瀉痢不止而腹脹,或純便赤血,或雜以血膿,小便不多而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色脫,此失血之故也。
或面黃氣短,此本氣損少之故也。
小腸者,手太陽丙火也。
膀胱者,足太陽壬水也。
是壬水乘於小腸之位,小腸被壬所克而外走也。
諸手經短而足經長,兼五行相剋論之,又足經來克手經。
此火投於水,大寒水之證,宜溫之可安。
其與《難經》一證寒熱相反,亦名曰小腸瀉。
此名火投於水,變為寒證。
又外傷足太陽膀胱經,左脈俱浮,表陽之候也,忽變為內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就壬化,脈反不浮而微沉,此內病與外病俱有。
此火投水例,非精於脈診者,孰能辨之。
論時疫痢 大全良方 雲:有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
治法雖當察運氣之相勝,亦
古方則有清膿血,近世呼痢疾,其實一也。
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度,停積於腸胃,不能克化,又為風寒暑濕之氣幹之,故為此疾。
傷熱則赤,傷冷則白,傷風則純下清血,傷濕則下如豆汁,冷熱交併,赤白兼下。
治法當先用通利之藥,疏滌臟腑。
嚴氏 雲:先以巴豆等劑推其積滯,後辨以冷熱風濕之證,用藥調治。
熱赤者清之,冷白者溫之,傷風而下清血者則祛逐之,傷濕而下豆汁者分利之,冷熱相併,溫涼以調之。
仍須先調胃氣,切不可驟用罌粟、訶子之藥止之澀之,使停滯不洩,多緻危殆。
劉宗厚 曰:按赤白分冷熱之說,河間論之甚詳。
其雲風下清血,濕下豆羹汁者,蓋謂風喜傷肝,肝主血,故下清血者為風也;濕喜傷脾,脾胃為五穀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蓋豆汁之色,如五色之相雜,故下豆羹汁者為濕也。
又雲:治法當先通利,此迎而奪之之義。
若有虛者亦宜審之,使果有積滯在腸胃者,方所當通利。
然嚴氏謂巴豆等藥,使用之於傷冷物則可,若用之於熱者,為害非輕。
又雲風則祛逐,所謂祛逐者,果何法何藥歟?若以邪氣當祛逐,則豈獨於風而寒濕熱為不可耶,此又失於明白。
論滯下分三因 陳無擇 雲:古方風停膚腠,下瘀血,或下鮮血,濕毒下如豆羹汁,皆外所因之明文也。
古方有五洩,因臟氣鬱結,隨其所發,便利膿血,作青黃赤白黑色,一一不同,即內所因也。
又飲食冷熱,酒醴醯醢,縱情恣欲房室,緻傷精血,腸胃黏溢,久積冷熱,遂成毒痢,皆不內外因。
治之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其鬱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以治不內外,條然明白,不緻妄投也。
辨利色分五臟 原病式 曰:瀉白為寒,青黃紅赤黑,皆為熱也。
蓋瀉白者,肺之色也,由寒水制火,不能平金,則肺金自甚,故色白也。
利色青者,肝木之氣,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色青也。
或言利色青為寒者,誤也。
仲景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熱在裡也,大承氣湯下之。
及小兒熱甚急驚,利色多青,為熱明矣。
利色黃者,由火甚,則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黃也。
利色紅為熱,心火之色也。
或赤,熱深甚也。
至若利色黑,亦言熱者,由火熱亢甚,則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
故傷寒陽明病,熱極則日晡甚,則不識人,法當大承氣下之。
大便不黑者易治,黑者難治,諸痢同法。
劉宗厚 曰:世人多以瀉利之青白黑三色為寒,黃赤二色為熱,今觀河間分五臟之論,煥然耳目,而知世人之非也。
或曰《內經》視絡脈之色,曰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
又曰:黃赤則熱多,白則寒。
世俗之論,豈非本於此歟。
愚曰:《內經》論經脈之常色,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也。
陰絡之色應其經,但陽絡之色隨四時而行,應無常色。
遇天氣之寒,則經絡凝位,故其色多青黑;遇天氣之熱,則經絡淖澤,故其色多黃赤。
此蓋曰外氣之寒熱,而浮絡相應而然。
凡人之在冬月炎天,與夫久坐遠行,其面色相應亦皆然,非如痢色之出於臟腑,隨內氣所感而生也。
況滯下之證,多因濕熱所緻。
《內經》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脈絡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此雜論痿,亦可見五臟之內熱,皆能顯此五色。
今滯下之論五色,意實相同,然不可與浮絡之因外氣相應者同語也。
辨赤白分冷熱之誤 原病式 曰:或言下痢白為寒者,誤也。
若果為寒則不能消穀,何由反化為膿也。
所謂下痢谷反為膿,如世之穀肉果菜,濕熱甚則自然腐爛潰發,化為膿水也。
其熱為赤,熱屬心火故也。
其濕為黃,濕屬脾土故也。
燥郁為白,屬肺金也。
經曰:諸氣憤郁,皆屬於肺。
謂燥金之化也。
然諸瀉痢皆兼於濕,今反言氣燥者,謂濕氣甚於腸胃之內,腸胃怫熱鬱結,而又濕主於痞,以緻氣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腸胃之燥,使煩渴不止也。
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尤誤。
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猶權衡也,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
如熱生瘡瘍而出白膿者,豈可以白為寒歟。
其在皮膚之分,屬肺金,故色白也。
次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為血癤也。
在肌肉屬脾土,故作黃膿。
在筋脈屬肝木,故其膿色帶蒼深。
至骨屬腎水,故紫黑血出也。
各隨五臟之部而見五色,是謂標也。
本則一出於熱,但分淺深而已。
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裡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
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則為熱明矣。
劉宗厚 曰:河間謂赤白不當分冷熱,乃屬肺金心火之化。
又謂五色各屬五臟,本則一出於熱,其論至當。
但世患此疾者,赤白居多,今既不當分冷熱為治,若專以辛苦寒退熱,此則治本之法,所謂心火肺金之化者,抑有別歟。
蓋心主血,肺主氣,白屬肺金,則氣受病也。
赤屬心火,此血受病也。
赤白相雜,血氣俱受病也。
知此則肝青脾黃腎黑之說,亦可得而互明矣。
論痢疾標本乃氣血心肺之病傳於腸胃 準繩 曰:滯下古以赤為熱,白為冷,至劉河間、李東垣始非之。
劉謂諸痢皆由乎熱,而以赤屬之心火,黃屬之脾土,白屬之肺金,青屬肝木,黑乃熱之極而反兼腎水之化。
其諸瀉利皆兼於濕,濕主於痞,以緻怫鬱,氣不得宣通,濕熱甚於腸胃之中,因以成腸胃之燥,故裡急後重,小便赤澀。
謂治諸痢,莫若以辛苦寒藥而治,或微加辛熱佐之。
辛能開鬱,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
行血則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李從脾胃病者而論則曰:上逆於肺為白,下傳於陰為赤。
《衛生寶鑑》因謂:太陰主瀉,傳於少陰為痢。
由洩亡津液而火就燥,腎惡燥,居下焦血分也,其受邪者,故便膿血。
然亦赤黃為熱,青白為寒。
丹溪謂滯下因火熱下迫,而緻裡急後重,用劉氏之治濕熱,李氏之保脾土,更復一一較量氣血虛實以施治。
三家皆發前代之未發,而舉其要也。
予嘗因是而研究之。
自其五色分五臟者言,則可見濕熱之中,具有五邪之相挾。
自其上逆,傳氣血者言,則可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氣血,諸邪皆得傷之,而為痢之赤白本。
自其濕熱為病者言,則可見由來緻成濕熱之故非一端。
自其分痢有虛實者言,則可見凡在痢病者中所有之證,如煩躁者咽乾,舌黑者噦噫,後重者,腹痛者,脹滿者,腳痛腫弱之類,悉有虛實之殊。
是故予於痢證,直斷之種種為邪入胃,以成濕熱,經絡受傷,其氣傷則病於肺,血傷則傳於心。
心肺者氣血之主也,氣血所行之方既病,安得不歸所主之臟乎?而大小腸者,心肺之合也,出納水穀,糟粕轉輸之官。
胃乃大小腸之總司,又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稟氣之海,苟有內外之邪,凡損傷於經臟者,或移其邪入胃,胃屬土濕之化,胃受邪則濕氣不化,怫鬱而成濕熱矣。
或心肺移氣血之病,傳之於合,大腸獨受其病,則氣凝注而成白痢。
小腸獨受其病,則血凝注而成赤痢。
大小腸通受其病,則赤白相混而下。
胃之濕熱淫於大小腸者,亦如之,其色兼黃。
若色之黑者有二,如色之焦黑,此極熱兼水化之黑也。
如黑之光若漆者,此瘀血也。
或曰:治利從腸胃,世人所守之法也。
今乃復求其初感之邪,與初受之經,將何為哉?曰:病在腸胃者,是其標也;所感之邪與初受之經者,是其本也。
且《內經》於治標本,各有所宜施之先後。
況所傳變之法,又與傷寒表裡無異,何可不求之乎。
豈止此而已,至若腸胃自感而病,亦當以邪正分,或正氣先虛而受邪,或因邪而緻虛,則以先者為本,後者為標。
與夫積之新舊亦如之,舊積者,停食結痰所化之積也。
新積者,舊積去後而氣血復郁所生者也。
舊積當先下之,新積則不宜下,其故何哉?蓋腸胃之腐熟水穀,轉輸糟粕者,皆榮衛灑陳六腑之功。
今腸胃有邪,則榮衛運行至此,其機為之阻,不能施化,故衛氣鬱而不舒,榮血泣而不行,於是飲食結痰停於胃,糟粕留於腸,與所鬱氣泣血之積相挾,成滯下病矣。
如是者必當下之,以通壅塞,利榮衛之行。
至於升降仍不行,衛氣復郁,榮血復泣,又成新積,故病如初。
若是者不必求邪以治,但理衛氣以開通腠理,和榮血以調順陰陽。
陰陽調,腠理開,則升降之道行,其積不治而自消矣。
然而舊積亦有不可下者,先因榮衛之虛不能轉輸其食積,必當先補榮衛,資腸胃之真氣充溢,然後下之,庶無失矣。
予數見俗方,惟守十數方治利,不過攻之、澀之而已矣。
安知攻病之藥,皆是耗氣損血之劑,用之不已,甚至於氣散血亡,五臟空虛,精憊神去而死。
其固澀之,又皆足以增其氣鬱血泣之病,轉生腹脹,下為足腫,上為喘呼,諸疾作焉。
世人之法,何足守乎。
論熱藥治痢之誤 原病式 雲:或曰:白痢既為熱病,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耶。
蓋辛熱之藥,能開發腸胃鬱結,使氣液宣通,流濕潤燥,氣和而已。
蓋病微者可愈,甚者鬱結不開,其病轉加而死矣。
凡治熱甚吐瀉亦然。
夫治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藥治,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
蓋辛能發散,開通鬱結。
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
故治諸痢者,黃連、黃柏為君,以其至苦大寒,正主濕熱之病,乃若世傳辛熱金石毒藥,治諸吐瀉下痢,或有愈者,以其善開鬱結故也。
然雖亦有驗者,或不中效,反更加害。
論治痢通因通用之法 子和 雲:夫下利膿血,腹痛不止,可用調胃承氣湯加薑、棗煎,更下臟連丸,瀉訖以五苓益元調下。
又一男子瀉痢不止如傾,不敢冷坐,諸醫皆以為寒,治延十載,兩手寸脈皆滑。
餘不以為寒,所以寒者,水也。
以茶調散湧寒水五七升。
又以無憂散瀉積水數十行,乃通因通用之法也。
次以淡劑利水道。
劉宗厚曰:按此用吐下以治利,本《內經》通用之說,使腸胃虛滑者,其可下乎!中氣虛弱者,其可吐乎!今雲可下者,謂有積滯在腸胃,壅塞不通者也。
可吐者,謂有痰飲在膈上不能降,以緻大腸不能收斂者也。
論《局方》用熱藥澀藥之非 丹溪 曰:瀉痢一證,《局方》用鍾乳健脾丸、朝真丹、訶黎勒丸、大溫脾丸等藥,皆用熱藥為主,澀藥為佐使,當為腸虛感寒而成滑者設也。
彼瀉利者,將無熱證耶,將無積滯耶。
《內經》曰:利有膿血,多屬滯下。
夫瀉利證,其類尤多,先賢曰濕多成洩,此確論也。
然有挾風者,固不可得而同矣。
況風與濕之外,又有雜合受邪,似難例用澀熱之藥。
《局方》出證有兼治裡急者。
有兼治後重者,有兼治裡急後重者,此豈非滯下病乎。
今瀉利與滯下混同論治,實實虛虛之患,將不俟終日矣。
經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又曰:暴注皆屬火。
又曰:下利清白屬於寒,屬火熱者二,屬水寒者一,瀉利一證似乎屬熱者多,屬寒者少。
《局方》專以澀熱為用,若用之於下利青白為寒者或可矣,所謂下迫者,即裡急後重之謂也,其病屬火,相火所為,其毒甚於熱矣,投以澀熱,非殺而何。
又雲:仲景治痢,可下者率用承氣湯加減下之。
大黃之寒,其性善走,佐以厚樸之溫,善行滯氣,緩以甘草之甘,飲以湯液,灌滌腸胃,滋潤輕快。
積行即止。
《局方》用砒、丹、巴、硇類聚成丸,其氣兇暴,其體重滯,積氣已行,而毒氣未消,猶暴賊手持兵刃,使之徘徊瞻顧於堂奧之間,縱有愈病之功,而腸胃清純之氣豈無損傷之患乎?其可溫者,乃用薑、附溫之,《局方》類以熱藥為主,澀藥為佐,用之於下痢清白者猶可,其裡急後重,經所謂下迫者屬火熱,加以澀藥,非殺而何? 又雲:痢疾乃外感兼內傷之候也,須分表裡,當作表裡治之。
在表者,必惡寒發熱,身首俱痛,宜以小柴胡湯去人參、棗子,加蒼朮、川芎、陳皮、生芍藥,微汗以散之;在裡者,必後重窘迫,腹痛,下積宜早,以大小承氣、河間酒煎大黃湯之類下之。
餘邪未盡,更以芍藥湯、香連丸之類以徹其邪。
穢積已盡而更衣未息者,此大腸不行收令故也,宜以固腸丸、參香散之類以止澀之。
噤口者,須詳證按法調治,切不可輕用粟殼、肉豆蔻、訶子之類以試之,殺人於反掌之間也。
但凡痢證不問輕重,若邪氣正盛,而以粟殼之類止遏之,雖不死,亦成休息痢,二三年不能愈也。
又不可輕用巴豆。
牽牛等熱毒之藥攻之,蓋病因熱毒,又得熱毒之劑,以火濟火,不死何待? 論滯下亦有挾虛挾寒 丹溪曰):或問:河間之言滯下,果無挾虛挾寒者乎,否乎?予曰:洩利之病,水穀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惟覺困倦。
若滯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混,雖有痛、不痛、大痛之異,然皆裡急後重,逼迫惱人,似乎皆熱證實也。
予近年涉歷,亦有大虛大寒者,不可不知,敢筆其略以備覽。
予從叔年逾五十,夏間患滯下病,腹微痛,所下褐色,後重頻並,穀食大減,時有微熱。
察其脈,皆弦而澀,似數而稍長,卻喜不甚浮大,兩手相等,視其神氣大減。
予曰:此非滯下,乃憂慮所緻,心血虧,脾氣弱耳。
遂以參、術為君,當歸、陳皮為臣,川芎、炒芍藥為佐使,時暄熱甚,少加黃連,兩月而安。
婁長官年三十餘,奉養厚者,夏秋間患滯下,腹大痛,有人教服單煮乾姜,與一帖則痛定,少頃又作,又與之定,由是服乾薑至三斤。
八日視之,左脈弦而稍大似數,右脈弦而大稍減,亦似數,重取之似緊。
予曰:此必醉飽後吃寒涼太過,當作虛寒治之。
因其多服乾薑,遂教用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白朮、陳皮、酒紅花、茯苓、桃仁,煎入生薑汁飲之,至一月而安。
金氏婦年近四十,秋初尚熱患滯下,腹但隱痛,夜重於晝,全不得睡,食亦稍減,口乾不飲,已得治痢靈砂二帖矣。
予觀之,兩手脈皆澀,且不勻,神思倦甚,飲食全減。
日與四物湯,倍加白朮,以陳皮佐之,與十數帖而安。
此三病者,若因其逼迫而用竣劑,豈不誤人。
劉宗厚 曰:按滯下之證,古人多與洩瀉同論,至《三因方》始能另立條目,蓋實有不同。
夫病有從外感而得者,須分六氣之異。
外既受傷,腸胃鬱結,遂成赤白等證,當隨其寒熱溫涼以調之。
有因臟氣發動,幹犯腸胃而得者,須察其何臟相乘,以平治之。
又有因飲食失節而得者,則又審其何物所傷,以消克之。
世之感此疾者,其因誠不越乎是三者。
但其受病之後,腸胃怫鬱,膿血稠黏,裡急後重,諸方雖有寒熱虛實之論,劉河間則以為一出於熱。
然考之《內經》,似亦熱多而寒少也。
丹溪則以為亦有挾虛挾寒之證,深戒學者須宜識此。
世之《局方》,不辨三因,專用澀熱之藥,其失甚矣。
至河間立說,專用苦寒疏下之藥,則亦未甚為當。
何則,蓋病有虛實,治有先後。
若病勢暴至,元氣壯實,積滯膠固,須宜下之。
病久氣脫,虛滑不禁者,亦宜溫之澀之。
大抵治利,當從仲景、河間之法,可溫則溫,可下則下,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
劉河間分別在表、在裡,挾風、挾熱、挾寒等證,後之作者,無越於斯。
但氣血一條,未嘗表出立論,其於芍藥湯下,有曰行血則便膿愈,調氣則後重除。
蓋謂溲便膿血,血之滯也,故曰行血自愈;奔迫後重,氣之實也,故曰調氣自除。
誠哉是言,但膿血赤白亦有氣病血病之分,後重裡急亦有氣實血虛之異,學者又不可不察。
葉氏 曰:按《原病式》謂痢雖有赤白,而一本於熱,此足以破《局方》好行辛熱者之弊。
然痢之白者,不可盡歸於熱,亦有因於寒者。
痢如凍膠,或如鼻涕,明是冷證。
此緣多啖生冷,脾胃受傷,氣凝而滯下生焉,非薑、桂之辛熱不可也,但患此者,十之四五耳。
且寒鬱之久,多變為熱,薑、桂之類始則可用,久則又宜通變矣。
又有濕熱為痢者,日久不愈,腸胃氣虛,未傳寒變,或過用冷藥,以緻腸胃中寒,此亦宜有以溫之也。
論太陰受濕傳腎為膿血痢 機要 雲:有太陰受濕而為水洩虛滑,身重微滿,不知穀味,久則傳變而為膿血,脾經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
若先痢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
此皆脾土受濕之所為也。
東垣治痢大法 病機機要 雲: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
膿血稠黏,以重劑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鶩溏為利,當溫之。
又雲:在外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
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
兵法曰:避其銳至,擊其墮歸。
此之謂也。
秘藏 雲:假令傷寒飲食,?脹滿而傳飧洩者,宜溫熱之劑以消導之;傷濕熱之物而成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疏之;風邪下陷者,升舉之;濕氣內勝者,分利之;裡急者,下之;後重者調之;腹痛者;和之;洞洩腸鳴無力,不及拈衣,其脈弦細而弱者;溫之收之;膿血稠黏,至圊而不能便,其脈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可。
(按此分風寒濕熱表裡,溫補寒下等治,至為切當,學者尤宜熟玩。
但其裡急後重腹痛之義未詳,再觀論於後) 論痢先蕩積 丹溪 雲:痢初得一二日間,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法。
調胃承氣及大小承氣湯下後,看其氣病、血病而用藥,氣用參、術,血用四物。
五日後不可下,脾胃氣虛故也。
壯實者亦可下。
(虞氏曰:此亦大概言之,氣血虛者難,一二日亦不可下,實者十餘日後亦有下之而安者)有男子五十餘下利,晝有積,淡紅色,夜無積,食自進。
先吃小胃丹兩服,再與四十丸,次六十丸,去積,卻與斷下。
(此惟實者宜之,虛者以芍藥湯、益元散、保和丸之類蕩積) 準繩 雲:芍藥湯治下血,調氣。
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自安,調氣則後重自除。
益元散治身發熱,下痢赤白,小便不利,蕩胃中積聚。
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止,須吐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元青丸逐之;元珠利積丸亦可。
《元珠》雲:下痢赤白,腹滿脹痛裡急,上渴引飲,小水赤澀,此積滯也,宜洩其熱中,用清腸丸、導氣丸推其積滯,而利自止矣。
凡治積聚之證,輕則溫而利之,清腸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車丸下之,下後勿便補之。
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證,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
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藥,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矣。
丹溪治葉先生患滯下,後甚逼迫,正合承氣證。
但氣口虛,形雖實而面黃積白,此必平日食過飽而胃受傷,著忍二三日辛苦,遂與參朮陳皮芍藥等補劑十餘帖,至三日後胃氣稍完,與承氣二帖而安。
苟不先補完胃氣之傷,而遽行承氣,豈免後患乎? 論痢先調氣 戴 雲:痢疾古名滯下,以氣滯成積,積成痢。
治法當以順氣為先,須當開胃,故謂無飽死痢疾也。
準繩 雲:凡痢初發,不問赤白,裡急後重,頻欲登圊,及去而所下無多,既起而腹內復急,宜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吞感應丸,或蘇合香丸吞感應丸。
統旨 雲:瀉濕熱,行滯氣,芩、連、木香、檳榔、枳殼之類不可無。
丹溪 雲:古方用厚樸為行凝滯之氣,稍行即去之,枳殼雖少緩亦不宜久服,隻用陳皮以和諸藥。
古方多用粟殼治嗽與痢,但要先出病根,乃收功後藥也。
論赤痢 準繩 雲:赤痢血色鮮紅,或如蛇蟲形,而間有血鮮者,此屬熱痢,宜藿香正氣散加黑豆三十粒,五苓散加木香半錢、粟米少許,下黃連丸,或黃連阿膠丸,茶梅丸。
熱甚服上項藥未效,宜白頭翁湯。
赤痢發熱者,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煎。
若血色暗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去愈頻者,當作冷痢,宜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肉果一錢、木香半錢。
加減平胃散、青六丸治血痢佳,諸血痢不止,宜多用地榆。
易簡方 雲:血痢當服胃風湯、膠艾湯之類。
心經伏熱,下純血,色必鮮紅,用犀角生磨汁半鍾,硃砂飛研二錢,牛黃三分,人參末三錢,和丸如麻子大,燈心、龍眼肉煎湯下六七分。
脾經受濕下血痢,用蒼朮地榆湯。
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裡急後重,槐花丸,乾薑於火上燒黑,不令成灰,磁碗合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治血痢神效。
仲景雲: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
可以此治之。
丹溪 雲:下血者宜涼血和血,當歸、桃仁、黃芩之類,或用樸硝。
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
有濕傷血,宜行濕清熱。
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者,此為死血,用桃仁細研,及滑石行之。
血痢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湯為主。
論白痢 東垣 雲:大便後有白膿,或隻便白膿,因勞倦氣虛,傷大腸也。
以黃耆人參補之。
如裡急頻見汙衣者,血虛也,更加當歸。
如便白膿少有滑,頻見汙衣者,氣脫,加附子皮,甚則加禦米殼。
如氣澀者,隻以甘藥補氣。
當安臥不言,以養其氣。
(氣澀忌禦米殼,但服甘藥,安臥不言) 戴 雲:白痢下如凍膠,或如鼻涕,此屬冷痢,宜先多飲除濕湯加木香一錢,吞感應丸,繼進理中湯。
亦有下如魫(音審,魚子)色或如臘茶色者,亦宜用前白痢藥。
白臘治後重白膿。
論冷熱痢 李氏 曰:冷熱不調,赤白各半,古姜墨丸。
或乍溏乍澀,似痢非痢,古萸連丸。
論暑痢 準繩 雲:感暑氣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發熱,面垢嘔逆,渴欲引飲,腹內攻刺,小便不通,痢血頻並,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佐以五苓散、益元散,白湯調服,不愈,則用蜜水調。
感暑成痢,疼甚食不進,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各半帖,名木香交加散。
論秋痢 準繩 雲:老人深秋患痢,發呃逆嘔者,黃柏炒燥研末,陳米飯為丸小豌豆大,每服三十丸,人參、白朮、茯苓三味濃煎湯下,連服三劑即愈,切不可下丁香等熱藥。
治冷痢,腹中不能食,肉豆蔻去皮,醋麵裹煨熟搗末,粥飲下二錢匕。
世俗治夏中暑痢疾,用黃連香薷飲加甘草、芍藥、生薑神效者,蓋夏月之痢多屬於暑,潔古治處暑後秋冬間下痢,用厚樸丸大效者,蓋秋冬之痢多屬於寒,經所謂必先歲氣,毋伐天和者是也。
(厚樸丸方見膈氣反胃門) 論濕痢 丹溪 雲:痢如豆汁者,濕也。
蓋脾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故有如五色之相染,當先通利,此迎而奪之之義。
如虛宜審之。
李氏 曰:濕痢腹脹身重,下如豆汁,或赤黑混濁,危證也,當歸和血散、升陽除濕防風湯、升陽益胃湯、除濕湯、豬苓湯、戊己丸。
論風痢 李氏 曰:風痢惡風,鼻塞身痛,色青或純下清水,古蒼防湯、神朮散。
青色帶白者風寒,五積散。
帶紅,胃風湯。
青綠雜色,屬風火濕,及五色俱下者,乃脾胃食積,及四氣相併而作,古萸連丸救之。
論寒痢 羅謙甫 雲:至元乙亥,廉臺王千戶領兵鎮漣水,此地卑濕,因勞役過度,飲食失節,至秋深瘧痢並作,月餘不愈,飲食全減,形容羸瘦,時已仲冬,求治於予,具陳其由。
診得脈弦細而微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足寒逆,時復麻痹,皮膚痂疥,如癘風之狀,無力以動,心腹痞悶,嘔逆不止。
皆寒濕為病久淹,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也。
《針經》雲:陰陽皆虛,針所不為,灸之所為。
《內經》雲:損者益之,勞者溫之。
《十劑》雲:補可去弱。
先以理中湯加附子,溫養脾胃,散寒濕。
澀可去脫,養臟湯加附子,固腸胃,止洩痢。
仍灸諸穴,以併除之。
經曰:腑會太倉。
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壯,以溫養脾胃之氣,進美飲食。
次灸氣海百壯,生髮元氣,滋榮百脈,充實肌肉。
復灸足三裡,胃之合也,三七壯,引陽氣下交陰分,亦助胃氣。
後又灸陽輔二七壯,接續陽氣,令足脛溫暖,除清濕之邪。
迨月餘,病退平復。
海藏 雲:六脈沉緊,按之不鼓,膀胱勝小腸也。
或瀉痢不止而腹脹,或純便赤血,或雜以血膿,小便不多而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色脫,此失血之故也。
或面黃氣短,此本氣損少之故也。
小腸者,手太陽丙火也。
膀胱者,足太陽壬水也。
是壬水乘於小腸之位,小腸被壬所克而外走也。
諸手經短而足經長,兼五行相剋論之,又足經來克手經。
此火投於水,大寒水之證,宜溫之可安。
其與《難經》一證寒熱相反,亦名曰小腸瀉。
此名火投於水,變為寒證。
又外傷足太陽膀胱經,左脈俱浮,表陽之候也,忽變為內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就壬化,脈反不浮而微沉,此內病與外病俱有。
此火投水例,非精於脈診者,孰能辨之。
論時疫痢 大全良方 雲:有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
治法雖當察運氣之相勝,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