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不可狎泥。
當先察其虛實冷熱,首用敗毒散加人參、甘草、陳皮,隨證用之。
論食毒痢 陳無擇 雲:飲食冷熱,酒醴醯醢,腸胃黏溢,久積冷熱,遂成毒痢。
嚴用和雲:或有飲食冷酒寒物,房室勞傷精血,而成久毒痢,則宜化毒以保衛之。
劉宗厚 曰:人之飲食過傷,恣食辛熱寒冷之物,皆能緻傷腸胃。
腸胃一傷,不能運化傳送,遂蓄積停滯而為痢。
經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滿閉塞,下為飧洩,為腸澼是也。
治法當先消化食毒,或可攻伐,然後隨寒熱溫涼以調之。
此二論本諸《內經》,而世所未言者也。
李氏 曰:積痢,色黃或如魚腦,腹脹痛,惡食者,保和丸,急痛神保丸。
一切酒食積聚,或黃或赤,通元二八丹。
傷酒甚,酒蒸黃連丸。
傷水飲,腹脹痛者,溫六丸。
體實者,導水丸。
論蟲疰痢 李氏 曰:蟲疰痢,黑如雞肝,發渴,五內切痛,乃服五石湯丸。
逼損真陰,其血自百脈經絡而來,茜根丸救之,亦有宜溫熱藥者。
論發熱 丹溪 雲:身熱挾外感者,不惡寒,用小柴胡去人參。
發熱惡寒身痛,此為表證,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煎服。
發熱不止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藥、溫藥。
李氏 曰:痢疾初起,發熱惡寒,頭疼身痛,帶表證也,熱者九味羌活湯,寒者不換金正氣散。
論腹痛 金匱 雲:下痢腹痛,紫參湯主之。
潔古 雲:厚樸丸治處暑後、秋冬間腹痛下痢,大效。
丹溪 雲: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參、術,然氣虛胃虛者可用。
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氣、調胃承氣下之,看其氣病血病,然後加減用藥。
腹痛者,肺經之氣鬱在大腸之間者,以苦梗發之,然後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
其或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肚中作痛,切不可驚恐,當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
粥多及食肉作痛者,宜奪食。
奪食者,減其粥食,絕其肉味也。
又雲,腹痛以白芍、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
惡寒者加桂,惡熱者加黃柏。
氣血俱虛,腹痛頻並,後重不食,或產後得此者,四君子湯加當歸、陳皮煎,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東垣 雲:因傷冷水瀉,變作赤白痢,腹痛減食,熱燥,四肢困倦無力,宜茯苓湯。
羅謙甫 雲:下痢之後,小便利而腹中滿痛不可忍,此名陰陽反錯,不和之甚也,越桃散主之。
統旨 雲:機要謂腹痛宜和,和之一字,總言之耳。
其證有五:因內氣鬱結不行,宜行氣散郁;挾寒者,溫中湯;火熱者,黃芩芍藥湯;積滯者,木香導滯湯;血虛者,當歸芍藥湯。
準繩 雲:仲景建中湯治利,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脈弦急或澀浮大,按之空虛或舉按皆無力者是也。
下痢膿血稠黏,腹痛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芍藥黃芩湯。
膿血痢無度,小便不通,腹中痛,當歸導氣湯。
論裡急後重 病機 雲:裡急後重,脈大而洪實,為裡熱甚而閉,是有物結墜也。
若脈浮大甚不宜下,雖裡急後重,而脈沉細弱者,謂寒在內而氣散也,可溫養自愈。
裡急後重閉者,大腸經氣不宣通也,宜加檳榔、木香宜通其氣。
原病式 雲:下迫,後重裡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仲景 雲: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宜導氣湯。
潔古 雲:大瘕洩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用清涼飲子主之,其洩自止。
莖中痛者,屬厥陰,加甘草梢。
裡急後重多者,屬少陰,加大黃,令急推去舊物則輕矣。
《內經》曰:因其重而減之。
又雲:在下者,引而竭之。
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皆宜進退大承氣湯主之。
東垣 雲:下痢赤白,後重遲澀,宜感應丸。
凡用諸承氣等藥推積之後,仍後重者,乃陽不升也,藥中當加升麻升其陽,其重自去也。
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血者,慎勿利之,宜升陽除濕防風湯。
丹溪 雲:或曰:治後重疏通之劑,羅謙甫水煮木香膏、東垣白朮安胃散等方已盡矣。
又有用禦米殼等固澀之劑亦愈者,何也?曰:後重本因邪壓大腸墜下,故大腸不能升上而重,是以用大黃、檳榔輩瀉其所壓之邪。
今邪已瀉,其重仍在者,知大腸虛滑,不能自收而重,是以用禦米殼等澀劑固其滑,收其氣,用亦愈也。
然大腸為邪墜下之重,其重至圊後不減;大腸虛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後隨減。
以此辨之,百不失一也。
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證,法當用桃仁泥、滑石粉行之。
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挾熱,即加黃芩。
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燙,是名挾寒,則加乾薑。
後重積與氣墜下,服升消藥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枳殼、黃連等劑,若大腸風盛,可作丸服。
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後,此為氣滯證,宜前藥加檳榔一枚。
後重當和氣,積與氣墜下者,當兼升兼消,升謂升麻之類,消謂木香、檳榔之類。
劉宗厚 曰:按裡急者,窘迫急痛是也;後重者,大腸墜重而下也。
夫裡急後重,其證不一。
有因火熱者,所謂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是也;有因氣滯者,此大腸經氣壅而不宣通也;有因積滯壅盛者,是有物結墜也;有氣虛者,此大腸氣降而不能升也;有血虛者,所謂虛坐努責是也。
治法:火熱者寒之清之,氣滯者調之,積滯者去之,氣虛而降者升之舉之,血虛者補之。
各察其所因而已。
論虛坐努責 東垣 雲:虛坐而不得大便,皆因血虛也。
血虛則裡急,加當歸身。
凡後重逼迫,而得大便者,為有物而然。
今虛坐努責而不得大便,知其血虛也,故用當歸為君,生血藥佐之。
丹溪 雲: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亡血證。
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地黃、生芍藥、生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
論膿血稠黏 羅謙甫 曰:《內經》膿血稠黏,皆屬相火,夫太陰主瀉,少陰主痢,是先洩其津液而火就燥,腎惡燥,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膿血。
然赤黃為熱,青白為寒,治須兩審。
治熱以堅中丸、豆蔻丸、香連丸。
治寒白膠香散,或多熱少寒,水煮木香膏。
虛滑頻數,宜止宜澀,宜養臟湯。
潔古 雲:溲而便膿血者,小腸洩也,脈得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七宣丸。
脈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時皆宜加減平胃散。
如有七宣丸證者,亦宜服此藥,去其餘邪,兼平胃氣。
論滑脫 丹溪 雲:其或纏滯退減十之七八,穢積未盡,糟粕未實,當以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
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遵用。
蓋固腸丸者,雖有去濕實腸之功,其或久痢體虛氣弱,滑洩不止,又當以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等藥澀之,甚者添牡蠣,可擇用之。
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太澀亦能作疼。
又甚者,灸天樞、氣海,此二穴大能止洩。
仲景雲: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主病屬下焦,血虛且寒,非乾薑之溫、石脂之澀且重不能止血,用粳米之甘引入腸胃。
李氏 曰:滑痢不禁,甚則脫肛。
血分,四物湯加參、朮、地榆、樗白皮;氣分,真人養臟湯、大斷下丸、靈砂蒼榆湯。
論脫肛 東垣 雲:一老僕脫肛日久,近復下痢,裡急後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
此非肉食膏粱者也,必多蔬食,或飲食不節,天氣已寒,衣蓋又薄,寒侵形體。
不禁而腸頭脫下者,寒也,滑也。
真氣不禁,形質不收,乃血脫也。
此乃寒滑,氣洩不固,故形質下脫也。
當以澀去其脫而除其滑,以大熱之劑除寒補陽,以補氣之藥升陽益氣,以微鹹之味固氣上收,名之曰訶子皮散,一服減半,再服全愈。
戴 雲:脫肛一證,最難為藥,熱則肛門閉,寒則肛門脫。
內用磁石研末,每二錢,食前米飲調下,外用鐵鏽磨湯蕩洗。
論大孔開 世雲痢、大便不禁,其大孔開如空洞不閉者,用蔥和花椒末搗爛,塞穀道中,並服酸澀固腸之劑收之,如禦米殼、訶子皮之類是也,神效。
論大孔痛 丹溪 雲:痢久,大孔痛,亦有寒熱者,熟艾、黃蠟、訶子燒熏之。
因熱流於下,檳榔、木香、黃芩、黃連,加炒乾姜。
久下赤白,大孔痛不可忍,炒鹽熨之,又炙枳實熨之。
陳伯天性急,好酒色,奉養過厚,適有事多憂恐,患久瘧,寒熱無時,忽一日大發熱,大便所下,皆是積滯,極臭,大孔極痛,呻吟不絕,其孔陷下。
予曰:此大虛也,脈皆弦大而浮。
遂以瓦片令敲圓如銅錢狀,燒紅,投童子小便中,急取起令乾,以紙裹安痛處,其時寒,恐外寒乘虛而入也,以人參、當歸、陳皮作濃湯飲之,食淡味,至半月而安。
趙氏 曰:仲景治法,大孔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
若久病身冷自汗、脈沉小,宜溫;暴病身熱,脈洪,宜清。
論洩痢而嘔 病機 雲:如痢或洩而嘔者,胃中氣不和也。
上焦不和,治以生薑、橘皮;中焦不和,治以芍藥、當歸、桂、茯苓;下焦不和而寒,治以輕熱藥。
甚,治以重熱藥。
統旨 雲:痢而嘔者,謂胃氣不和,宜姜橘白朮湯。
因火逆衝上而嘔者,加薑汁炒黃連。
胃虛而嘔者,加人參,倍術。
積滯毒氣上攻而嘔者,用木香導滯湯。
陰虛者,四物湯加參、朮、苓、柏、陳皮。
下痢呃逆同治。
李氏 曰:下痢嘔吐有寒熱者,屬半表,柴苓湯。
頑痰在膈者,芩連二陳湯加防風、桔梗蘆探吐。
火衝上者,清六丸。
毒滯上攻者,平胃散加黃連、木香、檳榔。
虛嘔食少者,四君子湯加陳皮、厚樸、麥門冬、竹茹,或溫六丸。
日久陰虛者,八物湯合二陳湯加枳梗。
論下痢呃逆 丹溪 雲:呃病自下衝上,屬火之象,古方悉以胃弱言之,殊不知胃弱者陰虛也,虛之甚也。
滯下之久多見此證,乃因久下而陰虛也,詳見呃逆本門。
百一選方 雲:噤口痢是毒氣上衝心肺所緻,用石蓮肉以通心氣。
劉宗厚 曰:按痢而能食,知胃未病也。
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而上,以緻胃口閉塞而成噤口之證,理宜除胃口之邪熱。
而此雲毒氣上衝心肺,其毒不知指何者之邪。
然亦有脾胃虛而得者,亦有誤服利劑藥毒犯胃者,又有服澀熱之劑太早,而邪氣閉遏於胃口者,必當求責。
準繩 雲:痢疾不納食,或湯藥入口隨即吐出者,俗名噤口。
有因邪留胃氣,伏而不宣,脾氣澀而不布,故嘔逆而食不得入者;有陽氣不足,胃中宿食因之未消,則噫而食卒不下者;有肝乘脾胃,發嘔,飲食不入,縱入亦反出者;有水飲所停,氣急而嘔,谷不得入者;有火氣炎熾,內格嘔逆,而食不得入者;有胃氣虛冷,食入反出者;有胃中邪熱,不欲食者;有脾胃虛弱,不欲食者;有穢積在下,惡氣熏蒸,而嘔逆食不得入者。
當各從其所因以為治。
世雲以脈證辨之,如脾胃不弱,問而知其頭疼心煩,手足溫熱,未嘗多服涼藥者,此乃毒氣上衝心肺,所以嘔而不食,宜用敗毒散,每服四錢,陳倉米一百粒、姜三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
若其脈微弱,或心腹膨脹,手足厥冷,初病則不嘔,因服罌粟殼、烏梅苦澀涼藥太過,以緻聞食先嘔者,此乃脾胃虛弱,用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入銀瓦銚內炒熟,一半生用,同為末,飯飲調下。
丹溪 雲:噤口痢,胃中熱甚,大虛大熱故也。
用人參一錢、黃連姜炒一錢,濃煎汁,終日細細呷之。
如吐再吃,但一呷下咽便開,痢亦自止,神效。
又用田螺搗盦(音諳,覆也)臍中,以引下其熱。
胃口熱結,當開以降之。
人不知此,多用溫藥甘味,此以火濟火,以滯益滯也。
亦有誤服熱毒之藥犯胃者,當推明而祛其毒,用糞蛆焙乾為末,米飲調下一錢,甚效。
楊仁齋 曰:下痢噤口不食者,雖曰脾虛,蓋亦熱氣閉隔心胸間所緻。
俗用木香,則失之溫,用山藥,則失之閉。
惟真料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末,以道地粳米飲乘熱調下,或用人參、茯苓、石蓮子肉入些菖蒲為末與之,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戴復庵用治中湯加木香半錢,或縮砂一錢。
論久痢 丹溪 雲:或在下則纏滯,在上則嘔食。
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證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之。
毒解積下,食自進矣。
治族叔年七十,稟壯形瘦,夏末患洩痢至秋,百方不應。
視之,病雖久而神不瘁,小便澀少而不赤,兩手脈俱澀而頗弦,自言胸微悶,食亦減。
因悟此必多年沉積癖在腸胃,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喜食鯉魚,三年無日不用。
此積痰在肺,肺為大腸之臟,宜大腸之不固也。
當與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陳皮、青蔥、蔍首根、生薑煎濃湯,和以砂糖,飲一碗許,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時,吐痰半升如膠,其夜減半。
次早又服,又吐半升而痢自止。
又與平胃散加白朮、黃連,旬日而安。
朱仲苻年近七十,右手風攣多年。
七月患瀉痢,百藥不愈。
診其脈,右手浮滑而洪數,予曰:此必太陰分有積痰,肺氣壅鬱不能下降,大腸虛而作洩。
當治上焦。
遂用蘿蔔子加漿水蜜,探之而吐得痰一塊,大如碗,色如琥珀,稠黏如膠,痢遂止,不服他藥。
一人患痢百餘日,百法不效,六脈促急沉弦,細弱芤,左手為甚,晝夜十行。
視之,穢物甚少,雖下清涕,中有紫黑血絲,食全不進。
此非痢也,當作瘀血治之。
其人問:瘀血何事而緻。
予曰:飽食急走,極力叫罵,歐打顛撲,多受疼痛,盛怒不洩,補塞太過,大酒大肉,皆能緻之。
彼雲:去歲枉受責杖,經涉兩年,恐非此等瘀血。
予曰:服吾藥,瘀血下則生矣。
以桃仁、乳香、沒藥、滑石,佐以檳榔、木香,神麯糊為丸,以米飲下百粒,至夜半不動,又依前法下二百粒,至天明下穢如爛魚腸者二升半,困頓終日,漸與粥食而安。
(此方當有大黃,無則難下) 潔古 雲:洩痢久不安,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宜大黃湯。
用大黃一兩銼,用好酒兩大盞浸半日,同煮一盞半,去渣,分為二次,頓服之,痢止停服。
未止再服,以利為度。
又服芍藥湯以和之,所以徹其毒也。
丹溪 雲:久痢體虛氣弱,滑洩不止,又當以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牡蠣之數,擇用以澀之。
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太澀亦能作疼。
又甚者,灸天樞、氣海。
(天樞穴在臍旁各二寸,氣海穴在臍下一寸半) 李氏 曰:初病元氣實者可行,若五六日脾胃虛者隻宜和解,及分利小便,消導食積,無積不成痢也。
稍久,以氣血藥中加升麻、柴胡、防風、蒼朮以提之。
久甚,乃用粟殼、肉豆蔻、龍骨、牡蠣、訶子以澀之斂之。
食少者,專調脾胃,飲食進而氣血自和。
蓋痢,胃氣為本也,其間有裡急甚而無表者,即宜通利。
有虛而不敢通者,或和解,或即升舉。
有氣陷下痢如注者,即暫止澀。
有滑脫痛甚者,痰火盛也,宜吐宜升,痰消火降,而大腸自斂。
須憑脈證斷之。
虛痢困倦,穀食難化,腹微痛,或大痛,並無努責。
血虛,淡紅,通元二八丹,日久四物湯加升麻、香附、側柏葉;氣虛,色白如鼻涕凍膠,四君子湯、理中湯。
俱加木香、肉桂、厚樸、茯苓,散風邪,利水道,開胃脘,日久者補中益氣湯。
虛甚,厥逆脈微者,四順散、黑錫丹。
論休息痢 準繩 雲:休息痢多因兜住太早,積不盡除,或因痢愈而不善調理,以緻時止時作,宜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木香半錢,吞駐車丸。
隻緣兜住積滯,遂成休息。
再投去積,卻用兜劑。
李氏 曰:休息痢經年月不瘥,有過服涼藥,以緻氣血虛者,八物湯加陳皮、阿膠、芩、連少許,或十全大補湯。
脾胃虛者,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
腎虛者,四神丸、赤石脂丸。
有誤服澀藥,餘毒不散者,古芩術湯、神效丸、六神丸。
有積者,通元二八丹。
積消毒散,脾胃已和,氣血將復,然後用百中散以止之。
若更澀早,則纏綿胃敗難救。
論勞痢 準繩 雲:勞痢因痢久不愈,耗損精血,緻腸胃空虛,變生他證,或五心發熱,如勞之狀,宜蕷蓮飲,赤多倍蓮肉,白多倍山藥。
痢後調補,宜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半,即異攻散,或七珍散。
惡甜者,生料平胃散加人參、茯苓各半錢。
李氏 曰:房勞傷精血成毒者,腎氣丸。
虛勞挾痢者,香連豬肚丸。
凡痢經下後痛墜不減,虛坐努責,及久不愈者,皆陰血虛也,胃風湯去桂,加熟地黃主之。
論諸病壞證久下膿血 準繩 雲:諸病壞證久下膿血,或如死豬肝色,或五色雜下,頻出無禁,有類滯下,俗名刮腸,此乃臟腑俱虛,脾氣欲絕,故腸胃下脫,若投痢藥則誤矣,六柱飲去附子,加益智仁、白芍藥,或可冀其萬一。
論痢後風 準繩 雲:痢後風,因痢後下虛,不善調理,或多行,或房勞,或感外邪,緻兩腳痿軟,若痛若痹,遂成風痢,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或用大防風湯,或多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外以杜仲、牛膝、杉木節、白芷、南星、萆薢煎湯熏洗。
丹溪 雲:痢後風系血入臟腑,下未盡,復還經絡,不得行故也,松明節一兩,以乳香二錢炒焦存性,蒼朮、黃柏各一兩,紫葳一兩半,甘草半兩,桃仁去皮不去尖一兩,俱為末,每服三錢,生薑同杵細,水蕩起二三沸服。
鄰人鮑子,年二十餘,因患血痢,用澀藥取效。
後患痛風,號叫撼鄰裡。
予視之曰:此惡血入經絡證,血受濕熱,久為凝濁,所下未盡,留滯隧道,所以作痛。
經久不治,恐成枯細。
遂與四物湯,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甘草,煎生薑汁研潛行散,入少酒飲之數十帖,又與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
痢後腳弱漸細小,用蒼朮二兩,白芍藥、龜闆各二兩半,黃柏五錢,粥糊丸,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煎湯送下。
李氏 曰:愈後餘瘀當防,三白湯、六神丸、枳朮丸、太和羹選用。
有手足腫者,有遍身歷節痛者,俱餘瘀留滯經絡,不可純用風藥。
鶴膝風,大防風湯、五積交加散,腳細者蒼龜丸。
論痢後調理 寶鑑 雲:且如瀉痢止,脾胃虛,難任飲食,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
若補養其脾胃氣足,自然能飲食,宜錢氏方中異功散。
設或喜嗜飲食太過,有傷脾胃,而心腹痞滿,嘔逆噁心,則不拘此例,當權用橘皮枳朮丸,一服得快,勿再服。
若飲食調節無傷,則胃氣和平矣。
丹溪 雲: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者,以白朮、陳皮等分煎服,和之則安。
氣血俱虛神弱者,以參、朮、當歸、芍藥、茯苓,少加黃連服之,或錢氏白朮散。
診法 脈經 曰:腸澼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洪大數,身熱者死。
又曰:腸澼筋攣,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而緊者死。
脈訣舉要 曰:澀則無血,厥寒為甚,尺微無陰,下痢逆冷。
又曰:無積不痢,脈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細無害。
丹溪 雲:下痢純血者,如塵腐色者,如屋漏者,大孔如竹筒者,唇如硃紅者,俱死。
如魚腦者,身熱脈大者,俱半死半生。
經所謂身涼脈細者生,身熱脈大者死,亦是大概言之,不可以途而論也。
治痢疾初起方(蕩積行氣之劑) 治痢散 治痢疾初起之時,不論赤白皆效。
葛根 苦參(酒炒) 陳皮 陳松蘿茶(各一斤) 赤芍(酒炒) 麥芽(炒) 山楂(炒,各十二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小兒減半。
忌葷腥、麵食、煎炒、開氣發氣諸物。
本方加川黃連四兩,尤效。
樸黃丸 治痢初起,腹中實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宜下之。
陳皮 厚樸(薑汁炒,各十二兩) 大黃(酒蒸,一斤四兩) 廣木香(四兩) 上為細末,荷葉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開水下。
小兒一錢。
導氣湯 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此方行血調氣,深合經旨。
芍藥(二錢) 當歸(一錢半) 大黃 黃芩(各二錢) 黃連 木香 檳榔(各七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如未止再服。
一方有枳殼五分。
河間芍藥湯多甘草、官桂二味。
利勢不減,漸加大黃;窘迫甚者,加芒硝一錢;如痞滿氣不宣通,加枳實一錢。
木香導氣湯 治痢疾初起腹痛,紅白相兼,裡急後重,發熱噤口,無問老幼,先與一服,甚效。
大黃(一錢半) 黃連 芍藥(生用,各一錢二分) 厚樸 檳榔 枳實(各一錢) 當歸 茯苓 樸硝(各八分) 木香(五分) 上銼,水二鍾煎七分,空心服。
一方無枳實。
小便赤加滑石、木通。
加減導氣湯 治痢疾初起,不問赤白,以此導之。
白芍藥(二錢) 大黃(三錢,煎熟入) 黃連 厚樸(薑製) 枳殼(麩炒,各一錢半) 黃芩 木香 檳榔(各一錢) 青皮(炒,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熱服。
渣再煎,得利數行即愈。
二帖後不愈,去檳榔、厚樸、枳殼、大黃,加白朮一錢半,白茯苓、陳皮各一錢;有血,加當歸一錢,桃仁十個,黃連減半;食少,加炒神麯。
芍藥湯(河間) 行血調氣。
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 黃芩(各半兩) 大黃(三錢) 木香 檳榔 甘草(炙) 官桂(各二錢)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
如痢不減,漸加大黃;窘迫甚者,加芒硝半兩。
如痞滿氣不宣通,加枳實半兩;如臟毒下血,加黃柏半兩。
寧胃散 白芍藥(炒,二錢) 黃芩(炒) 黃連(炒) 木香 枳殼(炒,各一錢半) 檳榔(一錢) 甘草(炙,三分) 上銼,水煎服。
若腹痛,加當歸一錢半,砂仁一錢,再加木香、芍藥各五分;若後重,加滑石炒一錢半,再加枳殼、檳榔各五分,生芍藥、條黃芩各五分;若痢已久而後重不去,此大腸墜下,去檳榔、枳殼,用條黃芩、升麻各一錢,以升提之;若白痢,加白朮、茯苓、炒滑石、陳皮各一錢;稍久胃虛,減芩、連、芍藥各七分,亦加上數味,惟去滑石、檳榔、枳殼,再加縮砂、炙乾姜各五分;初欲下之,再加大黃五錢;兼食積,加山楂、梔子、枳實各一錢;若紅痢,加當歸、川芎、桃仁各一錢半;稍久胃虛,減芩、連各五分,加當歸、川芎、熟地黃、阿膠、硃砂、陳皮各一錢,白朮一錢半。
若紅白相雜,加芎、歸、桃仁、陳皮、蒼朮各一錢半;若色赤黑相雜,此濕勝也,及小便赤澀少,加木通、澤瀉、茯苓各一錢,山梔五分,以分利之;若嘔吐食不下,加軟石膏一錢半,陳皮一錢,山梔五分,入生薑汁緩呷之,以瀉胃口之熱;有氣血虛而痢者,用四物湯加參、朮、陳皮、黃芩、阿膠之類以補之;有寒痢者,黃連、木香、酒炒芍藥、當歸、炒乾薑、砂仁、厚樸、肉桂之類。
寧胃解毒湯 白芍藥(一錢五分) 黃連 枳殼(炒) 茯苓(各一錢) 青皮 檳榔(各七分) 木香 澤瀉 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服,水二鍾、姜三片煎服。
初感積滯,濕熱正熾,下之,加大黃、樸硝各一錢;血痢,加黃芩炒、川芎、當歸各六分;腹痛,加澤瀉、延胡索各八分;赤白兼下,加川芎、桃仁、滑石、炒當歸尾、陳皮、乾薑炒各五分;白痢久者胃虛,加白朮、黃耆、茯苓各一錢,去檳榔、枳殼、黃連;赤痢久弱,下後未愈,去苓、連,加當歸、白芍藥、炒白朮、熟地黃、川芎、阿膠珠各一錢;濕勝少水,少加木通、澤瀉、茯苓、炒山梔各五分,下後二便流利,惟後重不去,以升麻、川芎提之;痢人氣血兩虛,以八物湯養之;痢久滑洩,腹中已清,二便流利,加罌粟殼、訶子、阿膠,以止澀之。
易簡承氣湯 大黃(五錢) 枳實(米泔潤,切,三錢) 甘草(二錢) 上銼,先以大黃一半同二味煎服,又入一半,起去渣,溫服。
氣虛者,大黃三錢,枳實二錢,甘草一錢。
調胃承氣湯 小承氣湯 大承氣湯 三方見大便燥結門。
大承氣湯上銼,下詳解。
四味香連丸 治痢疾初發三五日內,不問赤白,每日二服,有積自行,無積自止。
木香(二兩) 檳榔(一兩) 黃連(炒,十兩) 大黃(酒煨,四兩) 上為細末,陳曲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
一方,下痢色黑用大黃,色紫用地榆,色紅用黃芩,色淡用生薑,色白用肉桂,色黃用山楂,水瀉用粟殼,痛甚用木香、山梔,各煎湯送下,如神。
導氣丸 青木香 蘿蔔子 茴
當先察其虛實冷熱,首用敗毒散加人參、甘草、陳皮,隨證用之。
論食毒痢 陳無擇 雲:飲食冷熱,酒醴醯醢,腸胃黏溢,久積冷熱,遂成毒痢。
嚴用和雲:或有飲食冷酒寒物,房室勞傷精血,而成久毒痢,則宜化毒以保衛之。
劉宗厚 曰:人之飲食過傷,恣食辛熱寒冷之物,皆能緻傷腸胃。
腸胃一傷,不能運化傳送,遂蓄積停滯而為痢。
經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滿閉塞,下為飧洩,為腸澼是也。
治法當先消化食毒,或可攻伐,然後隨寒熱溫涼以調之。
此二論本諸《內經》,而世所未言者也。
李氏 曰:積痢,色黃或如魚腦,腹脹痛,惡食者,保和丸,急痛神保丸。
一切酒食積聚,或黃或赤,通元二八丹。
傷酒甚,酒蒸黃連丸。
傷水飲,腹脹痛者,溫六丸。
體實者,導水丸。
論蟲疰痢 李氏 曰:蟲疰痢,黑如雞肝,發渴,五內切痛,乃服五石湯丸。
逼損真陰,其血自百脈經絡而來,茜根丸救之,亦有宜溫熱藥者。
論發熱 丹溪 雲:身熱挾外感者,不惡寒,用小柴胡去人參。
發熱惡寒身痛,此為表證,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煎服。
發熱不止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藥、溫藥。
李氏 曰:痢疾初起,發熱惡寒,頭疼身痛,帶表證也,熱者九味羌活湯,寒者不換金正氣散。
論腹痛 金匱 雲:下痢腹痛,紫參湯主之。
潔古 雲:厚樸丸治處暑後、秋冬間腹痛下痢,大效。
丹溪 雲: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參、術,然氣虛胃虛者可用。
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氣、調胃承氣下之,看其氣病血病,然後加減用藥。
腹痛者,肺經之氣鬱在大腸之間者,以苦梗發之,然後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
其或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肚中作痛,切不可驚恐,當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
粥多及食肉作痛者,宜奪食。
奪食者,減其粥食,絕其肉味也。
又雲,腹痛以白芍、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
惡寒者加桂,惡熱者加黃柏。
氣血俱虛,腹痛頻並,後重不食,或產後得此者,四君子湯加當歸、陳皮煎,下保和丸二三十粒。
東垣 雲:因傷冷水瀉,變作赤白痢,腹痛減食,熱燥,四肢困倦無力,宜茯苓湯。
羅謙甫 雲:下痢之後,小便利而腹中滿痛不可忍,此名陰陽反錯,不和之甚也,越桃散主之。
統旨 雲:機要謂腹痛宜和,和之一字,總言之耳。
其證有五:因內氣鬱結不行,宜行氣散郁;挾寒者,溫中湯;火熱者,黃芩芍藥湯;積滯者,木香導滯湯;血虛者,當歸芍藥湯。
準繩 雲:仲景建中湯治利,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脈弦急或澀浮大,按之空虛或舉按皆無力者是也。
下痢膿血稠黏,腹痛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芍藥黃芩湯。
膿血痢無度,小便不通,腹中痛,當歸導氣湯。
論裡急後重 病機 雲:裡急後重,脈大而洪實,為裡熱甚而閉,是有物結墜也。
若脈浮大甚不宜下,雖裡急後重,而脈沉細弱者,謂寒在內而氣散也,可溫養自愈。
裡急後重閉者,大腸經氣不宣通也,宜加檳榔、木香宜通其氣。
原病式 雲:下迫,後重裡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仲景 雲: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宜導氣湯。
潔古 雲:大瘕洩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用清涼飲子主之,其洩自止。
莖中痛者,屬厥陰,加甘草梢。
裡急後重多者,屬少陰,加大黃,令急推去舊物則輕矣。
《內經》曰:因其重而減之。
又雲:在下者,引而竭之。
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皆宜進退大承氣湯主之。
東垣 雲:下痢赤白,後重遲澀,宜感應丸。
凡用諸承氣等藥推積之後,仍後重者,乃陽不升也,藥中當加升麻升其陽,其重自去也。
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血者,慎勿利之,宜升陽除濕防風湯。
丹溪 雲:或曰:治後重疏通之劑,羅謙甫水煮木香膏、東垣白朮安胃散等方已盡矣。
又有用禦米殼等固澀之劑亦愈者,何也?曰:後重本因邪壓大腸墜下,故大腸不能升上而重,是以用大黃、檳榔輩瀉其所壓之邪。
今邪已瀉,其重仍在者,知大腸虛滑,不能自收而重,是以用禦米殼等澀劑固其滑,收其氣,用亦愈也。
然大腸為邪墜下之重,其重至圊後不減;大腸虛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後隨減。
以此辨之,百不失一也。
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證,法當用桃仁泥、滑石粉行之。
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挾熱,即加黃芩。
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燙,是名挾寒,則加乾薑。
後重積與氣墜下,服升消藥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枳殼、黃連等劑,若大腸風盛,可作丸服。
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後,此為氣滯證,宜前藥加檳榔一枚。
後重當和氣,積與氣墜下者,當兼升兼消,升謂升麻之類,消謂木香、檳榔之類。
劉宗厚 曰:按裡急者,窘迫急痛是也;後重者,大腸墜重而下也。
夫裡急後重,其證不一。
有因火熱者,所謂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是也;有因氣滯者,此大腸經氣壅而不宣通也;有因積滯壅盛者,是有物結墜也;有氣虛者,此大腸氣降而不能升也;有血虛者,所謂虛坐努責是也。
治法:火熱者寒之清之,氣滯者調之,積滯者去之,氣虛而降者升之舉之,血虛者補之。
各察其所因而已。
論虛坐努責 東垣 雲:虛坐而不得大便,皆因血虛也。
血虛則裡急,加當歸身。
凡後重逼迫,而得大便者,為有物而然。
今虛坐努責而不得大便,知其血虛也,故用當歸為君,生血藥佐之。
丹溪 雲: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亡血證。
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地黃、生芍藥、生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
論膿血稠黏 羅謙甫 曰:《內經》膿血稠黏,皆屬相火,夫太陰主瀉,少陰主痢,是先洩其津液而火就燥,腎惡燥,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膿血。
然赤黃為熱,青白為寒,治須兩審。
治熱以堅中丸、豆蔻丸、香連丸。
治寒白膠香散,或多熱少寒,水煮木香膏。
虛滑頻數,宜止宜澀,宜養臟湯。
潔古 雲:溲而便膿血者,小腸洩也,脈得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七宣丸。
脈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時皆宜加減平胃散。
如有七宣丸證者,亦宜服此藥,去其餘邪,兼平胃氣。
論滑脫 丹溪 雲:其或纏滯退減十之七八,穢積未盡,糟粕未實,當以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
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遵用。
蓋固腸丸者,雖有去濕實腸之功,其或久痢體虛氣弱,滑洩不止,又當以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等藥澀之,甚者添牡蠣,可擇用之。
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太澀亦能作疼。
又甚者,灸天樞、氣海,此二穴大能止洩。
仲景雲: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主病屬下焦,血虛且寒,非乾薑之溫、石脂之澀且重不能止血,用粳米之甘引入腸胃。
李氏 曰:滑痢不禁,甚則脫肛。
血分,四物湯加參、朮、地榆、樗白皮;氣分,真人養臟湯、大斷下丸、靈砂蒼榆湯。
論脫肛 東垣 雲:一老僕脫肛日久,近復下痢,裡急後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
此非肉食膏粱者也,必多蔬食,或飲食不節,天氣已寒,衣蓋又薄,寒侵形體。
不禁而腸頭脫下者,寒也,滑也。
真氣不禁,形質不收,乃血脫也。
此乃寒滑,氣洩不固,故形質下脫也。
當以澀去其脫而除其滑,以大熱之劑除寒補陽,以補氣之藥升陽益氣,以微鹹之味固氣上收,名之曰訶子皮散,一服減半,再服全愈。
戴 雲:脫肛一證,最難為藥,熱則肛門閉,寒則肛門脫。
內用磁石研末,每二錢,食前米飲調下,外用鐵鏽磨湯蕩洗。
論大孔開 世雲痢、大便不禁,其大孔開如空洞不閉者,用蔥和花椒末搗爛,塞穀道中,並服酸澀固腸之劑收之,如禦米殼、訶子皮之類是也,神效。
論大孔痛 丹溪 雲:痢久,大孔痛,亦有寒熱者,熟艾、黃蠟、訶子燒熏之。
因熱流於下,檳榔、木香、黃芩、黃連,加炒乾姜。
久下赤白,大孔痛不可忍,炒鹽熨之,又炙枳實熨之。
陳伯天性急,好酒色,奉養過厚,適有事多憂恐,患久瘧,寒熱無時,忽一日大發熱,大便所下,皆是積滯,極臭,大孔極痛,呻吟不絕,其孔陷下。
予曰:此大虛也,脈皆弦大而浮。
遂以瓦片令敲圓如銅錢狀,燒紅,投童子小便中,急取起令乾,以紙裹安痛處,其時寒,恐外寒乘虛而入也,以人參、當歸、陳皮作濃湯飲之,食淡味,至半月而安。
趙氏 曰:仲景治法,大孔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
若久病身冷自汗、脈沉小,宜溫;暴病身熱,脈洪,宜清。
論洩痢而嘔 病機 雲:如痢或洩而嘔者,胃中氣不和也。
上焦不和,治以生薑、橘皮;中焦不和,治以芍藥、當歸、桂、茯苓;下焦不和而寒,治以輕熱藥。
甚,治以重熱藥。
統旨 雲:痢而嘔者,謂胃氣不和,宜姜橘白朮湯。
因火逆衝上而嘔者,加薑汁炒黃連。
胃虛而嘔者,加人參,倍術。
積滯毒氣上攻而嘔者,用木香導滯湯。
陰虛者,四物湯加參、朮、苓、柏、陳皮。
下痢呃逆同治。
李氏 曰:下痢嘔吐有寒熱者,屬半表,柴苓湯。
頑痰在膈者,芩連二陳湯加防風、桔梗蘆探吐。
火衝上者,清六丸。
毒滯上攻者,平胃散加黃連、木香、檳榔。
虛嘔食少者,四君子湯加陳皮、厚樸、麥門冬、竹茹,或溫六丸。
日久陰虛者,八物湯合二陳湯加枳梗。
論下痢呃逆 丹溪 雲:呃病自下衝上,屬火之象,古方悉以胃弱言之,殊不知胃弱者陰虛也,虛之甚也。
滯下之久多見此證,乃因久下而陰虛也,詳見呃逆本門。
百一選方 雲:噤口痢是毒氣上衝心肺所緻,用石蓮肉以通心氣。
劉宗厚 曰:按痢而能食,知胃未病也。
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而上,以緻胃口閉塞而成噤口之證,理宜除胃口之邪熱。
而此雲毒氣上衝心肺,其毒不知指何者之邪。
然亦有脾胃虛而得者,亦有誤服利劑藥毒犯胃者,又有服澀熱之劑太早,而邪氣閉遏於胃口者,必當求責。
準繩 雲:痢疾不納食,或湯藥入口隨即吐出者,俗名噤口。
有因邪留胃氣,伏而不宣,脾氣澀而不布,故嘔逆而食不得入者;有陽氣不足,胃中宿食因之未消,則噫而食卒不下者;有肝乘脾胃,發嘔,飲食不入,縱入亦反出者;有水飲所停,氣急而嘔,谷不得入者;有火氣炎熾,內格嘔逆,而食不得入者;有胃氣虛冷,食入反出者;有胃中邪熱,不欲食者;有脾胃虛弱,不欲食者;有穢積在下,惡氣熏蒸,而嘔逆食不得入者。
當各從其所因以為治。
世雲以脈證辨之,如脾胃不弱,問而知其頭疼心煩,手足溫熱,未嘗多服涼藥者,此乃毒氣上衝心肺,所以嘔而不食,宜用敗毒散,每服四錢,陳倉米一百粒、姜三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
若其脈微弱,或心腹膨脹,手足厥冷,初病則不嘔,因服罌粟殼、烏梅苦澀涼藥太過,以緻聞食先嘔者,此乃脾胃虛弱,用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入銀瓦銚內炒熟,一半生用,同為末,飯飲調下。
丹溪 雲:噤口痢,胃中熱甚,大虛大熱故也。
用人參一錢、黃連姜炒一錢,濃煎汁,終日細細呷之。
如吐再吃,但一呷下咽便開,痢亦自止,神效。
又用田螺搗盦(音諳,覆也)臍中,以引下其熱。
胃口熱結,當開以降之。
人不知此,多用溫藥甘味,此以火濟火,以滯益滯也。
亦有誤服熱毒之藥犯胃者,當推明而祛其毒,用糞蛆焙乾為末,米飲調下一錢,甚效。
楊仁齋 曰:下痢噤口不食者,雖曰脾虛,蓋亦熱氣閉隔心胸間所緻。
俗用木香,則失之溫,用山藥,則失之閉。
惟真料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末,以道地粳米飲乘熱調下,或用人參、茯苓、石蓮子肉入些菖蒲為末與之,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戴復庵用治中湯加木香半錢,或縮砂一錢。
論久痢 丹溪 雲:或在下則纏滯,在上則嘔食。
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證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之。
毒解積下,食自進矣。
治族叔年七十,稟壯形瘦,夏末患洩痢至秋,百方不應。
視之,病雖久而神不瘁,小便澀少而不赤,兩手脈俱澀而頗弦,自言胸微悶,食亦減。
因悟此必多年沉積癖在腸胃,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喜食鯉魚,三年無日不用。
此積痰在肺,肺為大腸之臟,宜大腸之不固也。
當與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陳皮、青蔥、蔍首根、生薑煎濃湯,和以砂糖,飲一碗許,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時,吐痰半升如膠,其夜減半。
次早又服,又吐半升而痢自止。
又與平胃散加白朮、黃連,旬日而安。
朱仲苻年近七十,右手風攣多年。
七月患瀉痢,百藥不愈。
診其脈,右手浮滑而洪數,予曰:此必太陰分有積痰,肺氣壅鬱不能下降,大腸虛而作洩。
當治上焦。
遂用蘿蔔子加漿水蜜,探之而吐得痰一塊,大如碗,色如琥珀,稠黏如膠,痢遂止,不服他藥。
一人患痢百餘日,百法不效,六脈促急沉弦,細弱芤,左手為甚,晝夜十行。
視之,穢物甚少,雖下清涕,中有紫黑血絲,食全不進。
此非痢也,當作瘀血治之。
其人問:瘀血何事而緻。
予曰:飽食急走,極力叫罵,歐打顛撲,多受疼痛,盛怒不洩,補塞太過,大酒大肉,皆能緻之。
彼雲:去歲枉受責杖,經涉兩年,恐非此等瘀血。
予曰:服吾藥,瘀血下則生矣。
以桃仁、乳香、沒藥、滑石,佐以檳榔、木香,神麯糊為丸,以米飲下百粒,至夜半不動,又依前法下二百粒,至天明下穢如爛魚腸者二升半,困頓終日,漸與粥食而安。
(此方當有大黃,無則難下) 潔古 雲:洩痢久不安,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宜大黃湯。
用大黃一兩銼,用好酒兩大盞浸半日,同煮一盞半,去渣,分為二次,頓服之,痢止停服。
未止再服,以利為度。
又服芍藥湯以和之,所以徹其毒也。
丹溪 雲:久痢體虛氣弱,滑洩不止,又當以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牡蠣之數,擇用以澀之。
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太澀亦能作疼。
又甚者,灸天樞、氣海。
(天樞穴在臍旁各二寸,氣海穴在臍下一寸半) 李氏 曰:初病元氣實者可行,若五六日脾胃虛者隻宜和解,及分利小便,消導食積,無積不成痢也。
稍久,以氣血藥中加升麻、柴胡、防風、蒼朮以提之。
久甚,乃用粟殼、肉豆蔻、龍骨、牡蠣、訶子以澀之斂之。
食少者,專調脾胃,飲食進而氣血自和。
蓋痢,胃氣為本也,其間有裡急甚而無表者,即宜通利。
有虛而不敢通者,或和解,或即升舉。
有氣陷下痢如注者,即暫止澀。
有滑脫痛甚者,痰火盛也,宜吐宜升,痰消火降,而大腸自斂。
須憑脈證斷之。
虛痢困倦,穀食難化,腹微痛,或大痛,並無努責。
血虛,淡紅,通元二八丹,日久四物湯加升麻、香附、側柏葉;氣虛,色白如鼻涕凍膠,四君子湯、理中湯。
俱加木香、肉桂、厚樸、茯苓,散風邪,利水道,開胃脘,日久者補中益氣湯。
虛甚,厥逆脈微者,四順散、黑錫丹。
論休息痢 準繩 雲:休息痢多因兜住太早,積不盡除,或因痢愈而不善調理,以緻時止時作,宜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木香半錢,吞駐車丸。
隻緣兜住積滯,遂成休息。
再投去積,卻用兜劑。
李氏 曰:休息痢經年月不瘥,有過服涼藥,以緻氣血虛者,八物湯加陳皮、阿膠、芩、連少許,或十全大補湯。
脾胃虛者,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
腎虛者,四神丸、赤石脂丸。
有誤服澀藥,餘毒不散者,古芩術湯、神效丸、六神丸。
有積者,通元二八丹。
積消毒散,脾胃已和,氣血將復,然後用百中散以止之。
若更澀早,則纏綿胃敗難救。
論勞痢 準繩 雲:勞痢因痢久不愈,耗損精血,緻腸胃空虛,變生他證,或五心發熱,如勞之狀,宜蕷蓮飲,赤多倍蓮肉,白多倍山藥。
痢後調補,宜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半,即異攻散,或七珍散。
惡甜者,生料平胃散加人參、茯苓各半錢。
李氏 曰:房勞傷精血成毒者,腎氣丸。
虛勞挾痢者,香連豬肚丸。
凡痢經下後痛墜不減,虛坐努責,及久不愈者,皆陰血虛也,胃風湯去桂,加熟地黃主之。
論諸病壞證久下膿血 準繩 雲:諸病壞證久下膿血,或如死豬肝色,或五色雜下,頻出無禁,有類滯下,俗名刮腸,此乃臟腑俱虛,脾氣欲絕,故腸胃下脫,若投痢藥則誤矣,六柱飲去附子,加益智仁、白芍藥,或可冀其萬一。
論痢後風 準繩 雲:痢後風,因痢後下虛,不善調理,或多行,或房勞,或感外邪,緻兩腳痿軟,若痛若痹,遂成風痢,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或用大防風湯,或多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外以杜仲、牛膝、杉木節、白芷、南星、萆薢煎湯熏洗。
丹溪 雲:痢後風系血入臟腑,下未盡,復還經絡,不得行故也,松明節一兩,以乳香二錢炒焦存性,蒼朮、黃柏各一兩,紫葳一兩半,甘草半兩,桃仁去皮不去尖一兩,俱為末,每服三錢,生薑同杵細,水蕩起二三沸服。
鄰人鮑子,年二十餘,因患血痢,用澀藥取效。
後患痛風,號叫撼鄰裡。
予視之曰:此惡血入經絡證,血受濕熱,久為凝濁,所下未盡,留滯隧道,所以作痛。
經久不治,恐成枯細。
遂與四物湯,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甘草,煎生薑汁研潛行散,入少酒飲之數十帖,又與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
痢後腳弱漸細小,用蒼朮二兩,白芍藥、龜闆各二兩半,黃柏五錢,粥糊丸,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煎湯送下。
李氏 曰:愈後餘瘀當防,三白湯、六神丸、枳朮丸、太和羹選用。
有手足腫者,有遍身歷節痛者,俱餘瘀留滯經絡,不可純用風藥。
鶴膝風,大防風湯、五積交加散,腳細者蒼龜丸。
論痢後調理 寶鑑 雲:且如瀉痢止,脾胃虛,難任飲食,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
若補養其脾胃氣足,自然能飲食,宜錢氏方中異功散。
設或喜嗜飲食太過,有傷脾胃,而心腹痞滿,嘔逆噁心,則不拘此例,當權用橘皮枳朮丸,一服得快,勿再服。
若飲食調節無傷,則胃氣和平矣。
丹溪 雲: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者,以白朮、陳皮等分煎服,和之則安。
氣血俱虛神弱者,以參、朮、當歸、芍藥、茯苓,少加黃連服之,或錢氏白朮散。
診法 脈經 曰:腸澼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洪大數,身熱者死。
又曰:腸澼筋攣,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而緊者死。
脈訣舉要 曰:澀則無血,厥寒為甚,尺微無陰,下痢逆冷。
又曰:無積不痢,脈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細無害。
丹溪 雲:下痢純血者,如塵腐色者,如屋漏者,大孔如竹筒者,唇如硃紅者,俱死。
如魚腦者,身熱脈大者,俱半死半生。
經所謂身涼脈細者生,身熱脈大者死,亦是大概言之,不可以途而論也。
治痢疾初起方(蕩積行氣之劑) 治痢散 治痢疾初起之時,不論赤白皆效。
葛根 苦參(酒炒) 陳皮 陳松蘿茶(各一斤) 赤芍(酒炒) 麥芽(炒) 山楂(炒,各十二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小兒減半。
忌葷腥、麵食、煎炒、開氣發氣諸物。
本方加川黃連四兩,尤效。
樸黃丸 治痢初起,腹中實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宜下之。
陳皮 厚樸(薑汁炒,各十二兩) 大黃(酒蒸,一斤四兩) 廣木香(四兩) 上為細末,荷葉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開水下。
小兒一錢。
導氣湯 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此方行血調氣,深合經旨。
芍藥(二錢) 當歸(一錢半) 大黃 黃芩(各二錢) 黃連 木香 檳榔(各七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如未止再服。
一方有枳殼五分。
河間芍藥湯多甘草、官桂二味。
利勢不減,漸加大黃;窘迫甚者,加芒硝一錢;如痞滿氣不宣通,加枳實一錢。
木香導氣湯 治痢疾初起腹痛,紅白相兼,裡急後重,發熱噤口,無問老幼,先與一服,甚效。
大黃(一錢半) 黃連 芍藥(生用,各一錢二分) 厚樸 檳榔 枳實(各一錢) 當歸 茯苓 樸硝(各八分) 木香(五分) 上銼,水二鍾煎七分,空心服。
一方無枳實。
小便赤加滑石、木通。
加減導氣湯 治痢疾初起,不問赤白,以此導之。
白芍藥(二錢) 大黃(三錢,煎熟入) 黃連 厚樸(薑製) 枳殼(麩炒,各一錢半) 黃芩 木香 檳榔(各一錢) 青皮(炒,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熱服。
渣再煎,得利數行即愈。
二帖後不愈,去檳榔、厚樸、枳殼、大黃,加白朮一錢半,白茯苓、陳皮各一錢;有血,加當歸一錢,桃仁十個,黃連減半;食少,加炒神麯。
芍藥湯(河間) 行血調氣。
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 黃芩(各半兩) 大黃(三錢) 木香 檳榔 甘草(炙) 官桂(各二錢)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
如痢不減,漸加大黃;窘迫甚者,加芒硝半兩。
如痞滿氣不宣通,加枳實半兩;如臟毒下血,加黃柏半兩。
寧胃散 白芍藥(炒,二錢) 黃芩(炒) 黃連(炒) 木香 枳殼(炒,各一錢半) 檳榔(一錢) 甘草(炙,三分) 上銼,水煎服。
若腹痛,加當歸一錢半,砂仁一錢,再加木香、芍藥各五分;若後重,加滑石炒一錢半,再加枳殼、檳榔各五分,生芍藥、條黃芩各五分;若痢已久而後重不去,此大腸墜下,去檳榔、枳殼,用條黃芩、升麻各一錢,以升提之;若白痢,加白朮、茯苓、炒滑石、陳皮各一錢;稍久胃虛,減芩、連、芍藥各七分,亦加上數味,惟去滑石、檳榔、枳殼,再加縮砂、炙乾姜各五分;初欲下之,再加大黃五錢;兼食積,加山楂、梔子、枳實各一錢;若紅痢,加當歸、川芎、桃仁各一錢半;稍久胃虛,減芩、連各五分,加當歸、川芎、熟地黃、阿膠、硃砂、陳皮各一錢,白朮一錢半。
若紅白相雜,加芎、歸、桃仁、陳皮、蒼朮各一錢半;若色赤黑相雜,此濕勝也,及小便赤澀少,加木通、澤瀉、茯苓各一錢,山梔五分,以分利之;若嘔吐食不下,加軟石膏一錢半,陳皮一錢,山梔五分,入生薑汁緩呷之,以瀉胃口之熱;有氣血虛而痢者,用四物湯加參、朮、陳皮、黃芩、阿膠之類以補之;有寒痢者,黃連、木香、酒炒芍藥、當歸、炒乾薑、砂仁、厚樸、肉桂之類。
寧胃解毒湯 白芍藥(一錢五分) 黃連 枳殼(炒) 茯苓(各一錢) 青皮 檳榔(各七分) 木香 澤瀉 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服,水二鍾、姜三片煎服。
初感積滯,濕熱正熾,下之,加大黃、樸硝各一錢;血痢,加黃芩炒、川芎、當歸各六分;腹痛,加澤瀉、延胡索各八分;赤白兼下,加川芎、桃仁、滑石、炒當歸尾、陳皮、乾薑炒各五分;白痢久者胃虛,加白朮、黃耆、茯苓各一錢,去檳榔、枳殼、黃連;赤痢久弱,下後未愈,去苓、連,加當歸、白芍藥、炒白朮、熟地黃、川芎、阿膠珠各一錢;濕勝少水,少加木通、澤瀉、茯苓、炒山梔各五分,下後二便流利,惟後重不去,以升麻、川芎提之;痢人氣血兩虛,以八物湯養之;痢久滑洩,腹中已清,二便流利,加罌粟殼、訶子、阿膠,以止澀之。
易簡承氣湯 大黃(五錢) 枳實(米泔潤,切,三錢) 甘草(二錢) 上銼,先以大黃一半同二味煎服,又入一半,起去渣,溫服。
氣虛者,大黃三錢,枳實二錢,甘草一錢。
調胃承氣湯 小承氣湯 大承氣湯 三方見大便燥結門。
大承氣湯上銼,下詳解。
四味香連丸 治痢疾初發三五日內,不問赤白,每日二服,有積自行,無積自止。
木香(二兩) 檳榔(一兩) 黃連(炒,十兩) 大黃(酒煨,四兩) 上為細末,陳曲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
一方,下痢色黑用大黃,色紫用地榆,色紅用黃芩,色淡用生薑,色白用肉桂,色黃用山楂,水瀉用粟殼,痛甚用木香、山梔,各煎湯送下,如神。
導氣丸 青木香 蘿蔔子 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