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下

關燈
香 檳榔 黑牽牛(各四兩) 上為細末,薄粥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加減導氣丸 痢初發三五七日內,不問赤白紫紅,每日二服,有積自行,無積自止,止後勿服。

     黃連(生薑汁炒,炒厚樸硝水浸) 白芍藥(半生半炒) 黃芩(炒) 大黃 木香 青皮 枳殼(麩炒,各二兩) 上為末,蜜少入,薑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湯下。

     木香檳榔丸 治一切氣滯,並食積酒毒,下痢膿血,及米穀不化。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枳殼 廣朮(即莪朮) 黃連 黃柏 大黃(各一兩) 黑牽牛 香附(各二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溫水下,加至以利為度。

    一方有當歸、黃芩各一兩。

     木香枳殼丸 治痢疾裡急後重,兼開胸膈,進飲食,破滯氣,散內熱。

     木香 檳榔 陳皮(去白) 青皮 黃連 當歸 蓬朮(煨) 枳殼(麩炒,各五錢) 香附子 黃柏(各一兩半) 黑牽牛(頭末,二兩)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元青丸 治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如可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此逐之。

    兼宣利積熱酒食積,黃瘦中滿,水腫腹脹,兼療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諸證。

    洩瀉勿服。

     黃連 黃柏 大黃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五錢) 牽牛(四兩,取頭末二兩) 青黛(一兩) 輕粉(二錢)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以快利為度,後常服十五丸,數日後得食力。

    如利尚未痊,再加取利,利後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後隨證止之。

    小兒丸如黍米大,退驚疳積熱,不須下者,常服十丸。

    (此藥峻利,非有實積者,不宜輕用,慎之) 閘闆丹 專治一切水瀉痢疾。

     黃丹(水飛,三兩) 乳香 沒藥(各三錢) 杏仁(去皮尖,二十四粒) 巴豆(去油膜,二十四個) 黃蠟(二兩,淨) 上將四味研為極細末,先將黃蠟熔開,後將藥末同黃丹拌勻,入蠟內攪,冷成錠,油紙裹封,旋丸如桐子大。

    每服大人一丸,小兒半丸,其效如神。

    忌生冷油膩。

    水瀉,白湯下;紅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紅白相兼,甘草乾薑湯下。

     通元二八丹 治痢疾,奇效如神。

    若腸風下血,可常服。

     黃連(去毛,八兩) 當歸 生地黃 白芍藥 烏梅肉(各五錢) 上為細末,以雄豬肚一個鹽醋洗淨,去穢氣,煮將熟取出,水控幹,入藥在內,置甑中,上下用韭菜厚鋪,自辰至酉,慢火蒸之,以銀簪插試,有黃色為度,乘熱搗三千杵,丸如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食後以生薑湯下則行,以細茶湯下則止,能通能塞,故曰通元。

    治積聚,空心以薑湯服,瀉一二次即除,用粥補之;治瀉痢,飯後以茶湯服,即止。

     又方 治一切痢。

     黃連 枳殼 甘草(炙) 烏梅(各半兩) 上?咀,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

    忌魚豬生冷等物。

     三味黃丸子 止諸痢。

     黃連(八兩) 枳殼 黃柏(各四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飲湯下。

    如裡急後重,枳殼湯下。

     犀角丸 但是痢,服之無不瘥者。

     犀角屑(取黑色紋理粗者) 宣州黃連 苦參 金州黃柏(赤色緊薄者) 川當歸(五味俱另搗取細末,各等分) 上和勻,空腹,爛煮糯米飲調方寸匕服之,日再服。

    忌黏滑、油膩、生菜。

     治赤痢方 芍藥黃連湯(保命)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痛者,謂之熱毒下血。

     芍藥 當歸 黃連(各半兩) 大黃 甘草(炙,各一錢) 桂枝(淡味,五分) 上?咀,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溫服。

    如痛甚者,調木香、檳榔末一錢服之。

     黃連湯(保命) 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

     黃連(去須) 當歸(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 上?咀,每服五錢,煎服。

     當歸芍藥湯 治血虛下痢。

     當歸 川芎(各一錢半) 芍藥(炒,三錢) 生地黃 黃連(炒) 木香(各一錢) 上銼,水煎,食前服。

     加味四物湯 治下痢純血久不愈,屬陰虛。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藥(炒) 生地黃(酒炒) 槐花(炒) 黃連(炒) 桃仁(去皮尖,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

     解毒金花散 治下痢膿血熱毒。

     黃連 黃柏(各一兩) 黃芩 白朮 赤芍藥 赤茯苓(各半兩) 上?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一鍾,去渣,食前溫服。

    如腹痛,加梔子仁二枚同煎。

     丹溪方 治赤痢。

     生地黃 黃柏 芍藥 地榆 白朮(各等分) 上銼,每服七八錢,水煎服。

    如腹痛,加枳殼、厚樸;後重,加滑石、木香、檳榔;有熱,加黃芩、山梔;腹痛甚者,加沒藥。

     丹溪方 治痢紅紫血,下墜逼迫,不渴不熱。

     白朮 芍藥(各一兩) 歸身 陳皮 枳殼(炒) 滑石(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桃仁(三十六個) 上銼,分八帖,下實腸丸三十粒。

     丹溪方 治熱痢血痢。

     大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枳殼 白芍藥 當歸 滑石 甘草 桃仁 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湯下。

     青六丸 治血痢神效。

     膩白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紅曲(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丸服。

     犀角散 治熱痢,下赤黃膿血,心痛,心煩困悶。

     犀角屑 黃連(去須,微炒) 地榆 黃耆(各一兩) 當歸(炒,半兩) 木香(二錢半)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

     玉粉散 治血痢,解臟腑積熱毒。

     海粉為細末,每服二錢,蜜水調服。

     生地黃湯 治熱痢不止。

     生地黃(半兩) 地榆(七錢半) 甘草(炙,二錢半) 上?咀如麻豆大,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日晚再服。

     鬱金散 治一切熱毒痢,下血不止。

     川鬱金 槐花(炒,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食前用豆豉湯調下。

     茜根散 治血痢,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飲食。

     茜根 地榆 生乾地黃 當歸(微炒) 犀角屑 黃芩(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 黃連(二兩,去須,微炒) 上?咀,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蒲黃丹 治血痢。

     蒲黃(三合) 乾地黃 桑耳 甘草 芒硝 茯苓 人參 柏葉 阿膠 艾葉 生薑(各一兩) 禹餘糧 黃連(各一兩) 赤石脂(一兩二錢半) 上?咀,以水一鬥煮取四升,分作五服。

     黃連丸(一名羚羊角丸) 治一切熱痢及休息痢,日夜頻並,兼治下血黑如雞肝色。

     黃連(去須,二兩半) 羚羊角(鎊) 黃柏(各一兩半) 赤茯苓(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湯下。

    暑月下痢,用之尤驗。

    一方用白茯苓,臘茶送下。

     黃連阿膠丸 治熱瀉血痢,及肺熱咯血。

    此方抑心火,清肺臟。

     黃連(去須,三兩) 阿膠(碎炒,一兩) 赤茯苓(二兩) 上以連、苓為細末,水熬阿膠膏搜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米飲下。

     芍藥柏皮丸 治一切濕熱惡痢,頻並窘痛,無問膿血。

     芍藥 黃柏(各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溫水下三四十丸。

    忌油膩、生冷、一切熱物。

     阿膠湯 治傷寒熱毒入胃,下痢膿血,亦治久血熱痢。

     黃連(炒,二兩) 梔子(半兩) 阿膠(蛤粉炒) 黃柏(炙,各一兩)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溫服。

     柏皮湯 治傷寒下痢,亦治日久血熱痢。

     柏皮(三兩) 黃芩(二兩) 黃連(一兩)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溫服。

    如腹痛,加山梔子;小便不利,加赤茯苓、阿膠。

     一方 專治赤痢。

     黃連(二兩) 木香 甘草(各二錢) 上?咀,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渣,食前溫服。

    先一日服五苓散三帖,次日早服此藥,即止。

     槐花散(潔古) 治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裡急後重。

     青皮 槐花 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水煎,空心熱服。

     地榆散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並治血痢、暑痢。

     地榆 赤芍藥 黃連 青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漿水調。

    如無,隻用新水亦得,若血痢,水煎服。

     地榆散 治下血遠年不瘥及血痢。

     地榆 卷柏(各等分) 上?咀,用砂罐煮數十沸,通口服。

     蒼朮地榆湯 治脾經受濕,下血痢。

     蒼朮(三兩) 地榆(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地榆丸 治瀉痢或血痢,日久不愈。

     地榆(微炒) 當歸(微炒) 阿膠(糯米炒) 黃連(去須) 訶子(取肉,炒) 木香(曬乾) 烏梅(去核取肉,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陳米飲吞下。

    先公頃在括蒼病痢逾月,得此方而愈。

    頃在霅上,士人蘇子病此為甚,其婦翁孫億來告,急錄此方以與之,旋即痊安。

     聖功丸(元戎) 專治血痢。

     膩粉(三錢) 澱粉(二錢) 一法加蛤粉 上研勻,水浸蒸餅丸菜豆大,艾湯下。

     聚珍丸 治血痢酒痢,尤效。

     川百藥煎 陳槐花(炒,各半兩) 感應丸(一帖) 薄荷煎(兩帖) 麝香(少許) 上件為末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服。

    男子用龍牙草煎湯下,女人用生地黃煎湯下。

     嚴氏烏梅丸 治留熱腸胃,臍腹絞痛,下痢純血,或服熱藥過多,毒蘊於內,滲成血痢。

     黃連(三兩) 烏梅肉(二兩) 當歸 枳殼(麩炒,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茶梅丸 用臘茶為細末,不拘多少,用白梅肉和丸。

    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洩瀉不止,陳米飲下。

    每服二十丸,團茶尤佳。

    大凡痢疾,不以赤白分冷熱,若手足和暖則為陽,宜先服五苓散,粟米飲調下,次服感應丸二十粒,即愈。

    若手足厥冷則為陰,宜已寒丸、附子之類。

    如此治痢,無不效。

    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立止。

     一方 治痢血。

     烏梅三枚除核,用鹽水研爛,合臘茶,加醋湯沃服之。

    曹魯公痢血百餘日,國醫無能療者,陳應之用此,一啜而瘥。

     椿皮丸 下痢清血,腹中刺痛。

     椿根白皮不拘多少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

     苦參丸 治血痢。

     苦參不拘多少,炒焦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三物散 治痢血。

     胡黃連 烏梅 竈心土(各等分) 上為末,臘茶清調下,食前服。

    昔梁莊肅公患痢血,陳應之曰:此挾水穀。

    用此藥數服而愈。

     一方 治下痢純血。

     黃柏蜜炙黃色令香,二兩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漿水調下。

     一方 治血痢,神效。

     用乾薑於火上燒黑,不令成灰,磁碗合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宿露湯 治風痢下純血。

     酸石榴皮 草果(各一個) 青皮(二個) 甘草(二寸) 杏仁(七個,去皮尖) 椿根皮(二錢半) 上?咀,加生薑三片、烏梅二個,水煎,去渣,露一宿,早晨服。

     桃仁承氣湯 下痢紫黑色者,熱積瘀血也,腹痛後重異常,以此下之。

     桃仁(半兩) 大黃(一兩) 芒硝(三錢) 甘草(二錢) 桂(三錢)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服。

     加味清六丸 治痢久不愈,下如清涕,有紫黑血絲,原因飲食後疾走,或極力叫號嘔跌,多受疼痛,大怒不洩,補塞太過,火酒火肉,皆令血瘀所緻。

     滑石(六錢) 乳香 沒藥 桃仁 木香 檳榔 大黃(各一錢)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米飲下,以利盡穢物為度。

     加減平胃散 經雲:四時皆以胃氣為本。

    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血水流於四肢,卻入於胃而為血痢,宜服此滋養脾胃。

     白朮 厚樸 陳皮(各一兩) 人參 黃連 桃仁 阿膠(炒) 茯苓(各五錢) 甘草(七錢) 木香 檳榔(各三錢) 上?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血多,加桃仁;熱洩,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澤瀉;氣不下,後重,倍檳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藥、甘草;膿多,加阿膠;濕多,加白朮;脈洪大,加大黃。

     治白痢方 十寶湯 治冷痢如魚腦者,三服見效,甚疾。

     黃耆(四兩) 熟地黃(酒浸) 人參 茯苓 白朮 半夏 當歸 芍藥 五味子 官桂(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食前服。

     調中理氣湯 治痢調理。

     白朮 芍藥(火煨) 枳殼(炒) 檳榔(各一錢) 蒼朮(米泔浸) 陳皮(各八分) 厚樸(薑汁炒,七分) 木香(五分) 上銼,水煎,空心服。

    如紅痢,厚樸不制,芍藥不炒,再加黃芩、黃連各一錢半;白痢,隻依本方。

     一方 治白痢。

     草果(一個) 甘草(一寸) 乾薑(一塊) 陳皮(三片) 烏梅(一個) 酸石榴皮(半個) 上銼作一服,水煎,溫服。

     黃連湯 治大腸虛冷,下痢青白,腹中雷鳴相逐。

     黃連(四兩) 茯苓 川芎(各三兩) 酸石榴皮(五片) 地榆(五兩) 伏龍肝(麵炒,研末)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服。

     溫六丸 治白痢、水瀉,皆效。

     膩白滑石(六兩) 粉甘草(炙,一兩) 乾薑(五錢,或生薑汁亦可)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服。

     豆蔻丸 治白滯痢,腹臟撮痛。

     肉豆蔻(麵裹煨熟) 草豆蔻(麵裹煨熟) 枇杷葉(去毛,炙) 縮砂仁 母丁香(各一兩) 木香 沉香(各半兩) 地榆(二兩) 墨(燒紅,為末,半兩) 上為細末,燒粟米飯為丸如櫻桃大,每服二丸,食前用米飲化下。

     嚴氏當歸丸 治冷留腸胃,下痢純白,腹痛不止。

     當歸 芍藥 附子 乾薑(炮) 厚樸 阿膠(蛤粉炒,各一兩) 白朮 烏梅肉(各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局方桃花丸 治冷痢腹痛,下如魚腦白物。

     赤石脂(煅) 乾薑(炮,各等分) 上為末,蒸餅糊丸,米飲下三四十丸,日三服。

     蔭按:丹溪曰:桃花丸即《要略》桃花湯也,仲景以治便膿血,用赤石脂、乾薑、粳米同煮作湯,一飲病安,便止後藥。

    意謂病下焦血虛且寒,非乾薑之溫、石脂之澀且重不能止血,粳米味甘,引入腸胃,不使重澀之體少有凝滯,藥行易散,餘毒亦無。

    《局方》不知深意,改為丸藥,劑以麵糊,日與三服,果能與仲景之意合否也。

     丹溪方 治白痢。

     蒼朮 白朮 神麯 茯苓 地榆(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服,水煎服。

    腹痛,加枳殼、厚樸;後重,加木香、檳榔。

     一方 治因辛苦勞役,肚痛白瀉,此為勞熱。

     滑石(一兩) 陳皮 白朮(各六錢) 芍藥(五錢) 黃芩(三錢) 甘草(五分,炙) 桃仁(三十個) 上銼,分六帖,水煎,食前服。

     一方 烏梅 白梅(陳久者,各七個) 上件去核搗梅肉爛,同乳香末少許,丸如梧桐子大,以茶末為衣,每服二十丸,茶湯下,食前服。

     一方 治白膿痢。

     用白石脂為末,醋糊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米飲下。

     一方 治白痢,肚腹疼痛。

     用百草霜五錢為末,熱酒調下,食前米飲調亦可。

     治冷熱痢方 香連丸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黃連(四兩,同吳茱萸二兩酒拌同炒赤色,去茱萸不用) 木香(不見火,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飲下。

     一方肚腹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各五錢。

    一方加肉豆蔻一兩,粟米飯丸如米粒大,名豆蔻香連丸。

     加味香連丸 黃連(四兩,用吳茱萸水炒過) 木香(一兩) 阿芙蓉(二錢) 上為末,陳米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蓮肉湯下。

    此方臨危大便不收,諸方不效,急服,被蓋取睡,效奏神矣。

     駐車丸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日夜無度,腹痛不可忍者。

     黃連(六兩) 阿膠(蛤粉炒) 當歸(酒洗) 乾薑(炮,各三兩)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黃連丸(濟生) 黃連(去須) 乾薑(炮) 縮砂仁(炒) 川芎 阿膠(蛤粉炒) 白朮(各一兩) 枳殼(去穰,麩炒,半兩) 乳香(另研,三錢) 上為末,用鹽梅三個取肉,少入醋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白痢乾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赤白痢乾薑甘草湯下,俱食前服。

     黃連阿膠丸(和劑)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臍腹疼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方見前赤痢條。

     阿膠梅連丸 治下痢無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等證。

     阿膠(淨草灰炒透明白,研,不細者再炒,研細盡) 烏梅肉(炒) 黃柏(炒) 黃連 赤芍藥 當歸(炒) 赤茯苓(去皮) 乾薑(炮,各等分) 上八味為末,入阿膠末和勻,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日夜五六服。

    忌油膩肥脂等物。

     歸連丸 治痢無問冷熱,及五色痢,入口即定。

     當歸 黃柏 黃芩 阿膠 熟艾(各二兩) 黃連(一兩) 上為末,以醇醋二升煮膠烊,下藥煮令可為丸如豆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日二夜一,用米湯下。

    若產婦痢,加蒲黃一兩,煉蜜和丸。

     木香散 治冷熱痢,虛損腹痛,不能飲食,日漸乏力。

     木香 乾薑(炮) 甘草(炙) 黃芩 黃連(各半兩) 當歸(炒) 白朮 幹熟地黃 柏葉(炙,各七錢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阿膠丸 治冷熱不調,痢下膿血不止,腹痛不可忍。

     阿膠(銼碎,炒令燥) 乾薑(炮) 木香 黃連(炒) 當歸(炒) 黃芩(各一兩) 赤石脂 龍骨(各二兩) 厚樸(一兩半,去粗皮,生薑汁塗炙)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粥飲下。

     變通丸 治赤白痢。

     吳茱萸(揀淨) 黃連(去須,各等分) 上共一處,用好酒浸透,各自揀焙為末,糊丸桐子大。

    白痢,用吳茱萸丸三十粒,乾薑湯下;赤痢,用黃連丸三十粒,甘草湯下;赤白痢各用十五粒相合,甘草乾薑湯下。

     千金方 治下痢冷熱,諸治不瘥。

     烏頭 黃連(各一升) 上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桐子大,白湯下二十丸,日三夜二,神效。

     一方 治似痢非痢挾熱者。

     用苦楝根皮去粗皮,曬乾為末,粳米飲為丸,米飲下。

     治暑痢方 黃連香薷飲 治感暑,下痢鮮血。

     方見中暑門 六和湯 治感冒成痢,疼甚,食不進。

     方見中暑門 益元散 此為治痢之聖藥也,其功不能盡述。

     桂府膩白滑石(六兩) 粉甘草(炙,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水調服無時。

    一名六一散,一名天水散,加紅曲名清六丸,加乾薑名溫六丸。

     加味五苓散 治伏暑熱二氣及冒濕,洩瀉注下,或煩或吐,或渴不止,小便不利。

     赤茯苓 豬苓 澤瀉 官桂(不見火) 白朮(各一錢二分) 人參 滑石 甘草(各一錢半) 上?咀,用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化滯香薷飲 治感暑,下痢鮮血。

     香薷 黃連 白扁豆 厚樸 豬苓 澤瀉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藥 上銼,水煎服。

     薑茶湯 治痢疾腹痛,不問赤白冷熱。

    蓋姜能助陽,茶能助陰,二者皆能消散,又且調平陰陽,至於暑毒、酒食毒,皆能解之。

     老生薑(細切,三片) 細茶葉(三錢) 上用新水煎服。

    一方加連根韭菜同搗汁,酒調服。

     仙梅丸 治痢疾發熱發渴者。

     細茶 烏梅(水洗,剝去核,曬乾) 上為末,生蜜搗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冷熱隨下。

    一方陳白梅,好茶、蜜水各半煎服。

     治濕痢方 升陽除濕湯 自下而上者,引而去之。

     蒼朮(一錢) 柴胡 羌活 防風 升麻 神麯 澤瀉 豬苓(各五分) 炙甘草 陳皮 麥蘖面(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如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五分,生薑三片,棗一枚,非腸鳴不得用。

    加木香,治痢如魚凍者最效。

     升陽除濕防風湯 治大便閉,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血。

    少有血慎勿利之,升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

     蒼朮(米泔浸炒,四錢) 防風(三錢) 白朮(一錢) 茯苓 白芍藥(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除蒼朮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煮至二盞,納諸藥同煎至一盞,稍熱服,空心食前服。

     茯苓湯(東垣) 治因傷冷水,瀉變交作赤白痢,腹痛減食,熱燥,四肢困倦無力。

     茯苓 豬苓(各六分) 澤瀉 歸身(各四分) 芍藥(一錢半) 升麻 柴胡(各一錢) 蒼朮(二分) 黃芩(三分) 肉桂 甘草(炙,各五分) 生薑(二錢) 上?咀作二服,水煎,食前稍熱服。

    一方無升麻、柴胡。

     加減胃苓湯 治暴痢赤白相雜,腹痛,裡急後重。

     蒼朮 厚樸 茯苓 豬苓 澤瀉(各八分) 白朮 陳皮 甘草(炙) 黃連(各一錢) 木香(三分) 檳榔(五分) 上銼,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丹溪方 治因飲水過多,腹脹,洩痢帶白。

     蒼朮 厚樸 白朮 茯苓 滑石 上銼,水煎,下保和丸。

    又雲加炒曲、甘草。

     戊己丸 治脾經受濕,瀉痢不止,米穀不化,臍腹刺痛。

     黃連 吳茱萸(去梗,炒) 白芍藥(各三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日三服。

     堅中丸 治脾胃受濕,滑洩注下。

     黃連 黃柏 赤茯苓 澤瀉 白朮(各一兩) 陳皮 肉豆蔻 白芍藥 人參 官桂 半夏曲(各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溫米飲下。

     治風痢方 倉廩湯 治痢疾赤白,發熱不退,腸胃中有風邪熱毒,及時行瘟疫,沿門闔境皆下痢噤口者,服之神效,即人參敗毒散加陳倉米。

     人參 茯苓 甘草 川芎 枳殼 桔梗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陳倉米(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不拘時熱服。

    痢後手足疼痛,加檳榔、木瓜煎,若不早治,有成鶴膝風者。

     胃風湯 治風入腸胃作痢,或白或赤,或如豆汁,或痢久人弱脈虛,色如塵腐將危者,亦能救治。

     人參 白朮 茯苓 川芎 芍藥 當歸 羌活 防風 上銼,加黍米,水煎服。

    腹痛,加木香。

     六一順氣湯 治痢不問赤白相雜,肚痛裡急後重,渾身發熱,口乾發渴,用此通理即止。

     柴胡 黃芩 芍藥 枳實 厚樸 大黃 芒硝 甘草 上銼劑,先將水二鍾煎滾三沸後,入藥煎至一碗,臨服入鐵鏽水三匙調服。

     防風芍藥湯 治洩痢飧洩,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

     防風 芍藥 黃芩(各一兩)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服。

     枳實三百丸 治腸風久不已,而下痢膿血,日數十度。

     枳實 皂角刺 槐花(生,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酒任下。

     治寒痢方 理中湯 治脾胃寒濕瀉痢。

     方見洩瀉門 溫中湯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