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中
關燈
小
中
大
洩瀉
仲景下痢病脈證並治
金匱 雲: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
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當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當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下利脈數而渴者,當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氣者,當利小便。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微熱。
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必溫其裡,後攻其表。
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
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大承氣湯。
下利已瘥,至半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以上數承氣湯,本虛者當別議)。
下利譫語者(譫,之廉切,音詹,疾而寐語也),有燥矢故也,小承氣湯主之。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腹痛,紫參湯主之。
乾嘔下利,黃芩湯主之。
蔭按 仲景此下利一章,後世名醫諸書皆以為法。
古之所謂下利,即今之所謂洩瀉也。
內有治傷寒數方,仲景用治雜病,今全錄之,使後人知雲治傷寒有法,治雜病有方者非也。
傷寒雜病,同一法矣。
論瀉分寒熱 病機機要 雲:臟腑瀉利,其證多種,大抵從風濕熱論,是知寒少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瀉非陽,久瀉非陰。
大便完穀下,有寒有熱,熱者,脈疾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此陽也。
寒者,脈沉而細,身不動作,目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者,姜附湯主之。
若身重,四肢不舉,朮附湯主之。
原病式 曰:瀉白為寒,青黃赤紅黑皆以為熱也。
大抵瀉利,小便清白不澀為寒,赤澀者為熱。
又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也。
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赤澀者,熱證也。
凡穀消化者,無問色及他證,便為熱也。
寒洩而穀消化者,未之有也。
或火性疾速而熱甚,則傳化失常,谷不能化而飧洩者,亦有之矣。
仲景雲:邪熱不殺穀。
然熱得濕則飧洩也。
論瀉分三因 三因嚴氏 雲:洩瀉一證,經中所謂洞洩、飧洩、溏洩、溢洩(火逼血而妄行,故上溢於口鼻,下洩於二便)、濡洩,米穀注下是也。
所因有內外,不內外,差殊耳。
經雲:春傷於風,夏必飧洩,又雲:濕勝則濡洩,寒甚則洞洩,暑熱盛亦為洩。
至於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緻溏洩。
其如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而成洩瀉者,乃脾胃有傷也。
但停滯洩瀉一證,直須積滯已消,然後用以斷下藥。
今人往往便固止之,多成痢疾者。
治法先理中焦,次分利水穀,治中不效,然後斷下。
劉宗厚 曰:洩瀉一證,古方率以為腸胃虛寒,與風冷乘之為論,故多行澀熱之劑。
彼瀉利者,豈無積滯?豈無熱證乎?今觀病機機要所論,有屬寒、屬風濕、屬火之證,此因於外而傷者也。
又雲:厥陰經動,並胃氣下降為瀉利。
《三因》所言,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緻溏洩,此則因於內而傷者也。
外則當調六氣,內則當平五臟,況又有飲食所傷,腸胃停滯所緻者,治法各不同也。
然更有因胃氣下流而洩者,在法則當升舉。
因風而成飧洩者,則當解散。
因痰積於上焦,以緻大腸之不固而洩者,又當去上焦之痰,而不治其洩。
因脾胃氣虛而洩者,又當補中益氣,使胃氣升騰而洩自止。
蓋各求其本而治可也。
論瀉利有濕有熱有風有寒 機要 雲:有太陰經受濕而為水洩,虛滑身重微滿,不知穀味,久則防變,而為膿血。
脾經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
若先利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
此皆脾土受濕之所為也。
有厥陰經下利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此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汗之。
此有表邪縮於內,當瀉表邪而愈。
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自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
論瀉有濕有火有痰有食積有氣虛 戴復庵 雲:瀉水腹不痛者,濕也;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者,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飲食入胃,輒後之完穀不化者,氣虛也。
論濕兼風寒熱瀉 戴氏 曰:飧洩者,水穀不化而完出,濕兼風也,溏洩者,漸下汙積黏垢,濕兼熱也;鶩洩者,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濡洩者,體重軟弱,洩下多水,濕自甚也;滑洩者,久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也。
羅謙甫 曰:《內經》雲:濕勝則濡洩。
《甲乙經》雲:寒氣客於下焦,傳為濡洩。
夫脾者,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
今寒濕之氣內客於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穀,緻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洩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洩,法當除濕利小便也。
治之以對金飲子。
(此段言濕兼寒)濕兼熱瀉,用益元散、參萸丸。
濕兼風,見飧洩條。
論濕瀉 準繩 雲:濕多成五洩,濕瀉脈濡細,乃太陰經脾土受濕。
洩水虛滑,身重微滿,不知穀味,口不渴,久雨泉溢河溢,或運氣濕土司令之時,多有此疾,宜除濕湯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湯,重者朮附湯。
統旨 雲:濕瀉者,坐臥濕虛,或多飲水漿,以緻濕氣傷脾,土不制水,梅雨久陰多有此病,宜胃苓湯。
丹溪 雲:水瀉用蒼朮、厚樸、陳皮、神麯、茯苓、豬苓、澤瀉、地榆、甘草,冬加乾薑等分。
瀉水多者,仍用五苓散。
夏月水瀉,桂苓甘露飲。
又雲:洩瀉注下,用生料五苓散加蒼朮、車前子,倍白朮,為末,米湯調服。
燥濕,四苓散加蒼白二術炒。
李氏 曰:濕瀉如水傾下,腸鳴身重,腹不痛。
外濕者,胃苓湯、除濕湯,或朮附湯加茯苓。
內濕者,白朮芍藥湯、白朮茯苓湯、二白丸。
風濕相搏者,曲芎丸。
張子和 雲:夫男子婦人病水濕瀉不止,因服豆蔻、烏梅、薑、附峻熱之劑,遂令三焦閉溢,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痞腫,面黃腹大,小便赤澀,兩足按之陷而復起。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可用獨聖散吐之。
如時月寒涼,宜於暖室不透風處,用火一盆,以藉火力出汗,次以導水禹功散,量虛實瀉十餘行,濕去腫減則愈矣,是汗下吐三法齊行。
既汗下吐訖,臟腑空虛,宜以淡漿粥養腸胃二三日,次服五苓散、益元散同煎,燈心湯調下。
如勢未盡,更宜服神助散,舊名葶藶散,可以流濕潤燥,分陰陽,利小便。
不利小便,非其法也。
既平之後,宜大將息,忌魚、鹽、酒、肉、果木、房室等事,如此三年則可矣。
如或不然,決死而不救也。
(此言水濕閉溢者。
宜汗下吐) 東垣 曰:予病脾胃久衰,視聽半失,此陰盛乘陽,加之氣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脈令虛,多言之過也,皆陽氣衰弱,不得舒伸,伏匿於陰中耳。
癸卯歲六七月間,淫雨陰寒,逾月不止,時人多病洩利,一日予體重,肢節疼痛,大便洩並下者三,而小便閉塞。
思其治法,按《內經》標本論,大小不利,無問標本,先利小便。
又雲:在下者引而竭之。
亦是先利小便也。
又雲:諸洩利,小便不利,先分別之。
又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皆言當利小便,必用淡味滲洩之劑以利之,是其法也。
噫!聖人之法,雖布在方冊,其不盡者可以意求耳。
今客邪寒濕之淫,從外而入裡,以暴加之,若從以上法度,用淡滲之劑以除之。
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則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
是陰重強陽重衰,反助其邪之謂也。
故必用升陽風藥則瘥,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炙甘草各半錢?咀,水煎,稍熱服。
大法雲:濕寒之勝,助風以平之。
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去矣。
又法雲:客者除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
聖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者也。
若不達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此言脈強者,直升陽除濕) 論寒瀉 準繩 雲:寒瀉脈沉細,或弦遲,身冷,口不渴,小便清白,或腹中綿綿作疼,宜理中湯、附子溫中湯、漿水散。
暴洩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沉而弱,氣少而不能語,甚者加吐,此謂緊病,宜以漿水散治之。
若太陽經傷動,傳太陰下利,為鶩溏。
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中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又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桂枝湯,秋冬白朮湯。
理中湯治洩瀉,加橘皮、茯苓各一兩,名補中湯。
若溏瀉不已者,於補中湯內加附子一兩,不喜飲食,水穀不化者,再加砂仁一兩,共成八味。
仲景雲: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用此加法,則能理下焦矣。
戴雲:寒瀉,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穀不化者,理中湯或附子補中湯吞大已寒丸,或附子桂香丸。
畏食者,八味丸。
原是冷瀉,而煩躁引飲,轉飲轉瀉者,參附湯、連理湯。
如寒瀉服上藥未效,宜木香湯,或姜附湯、六柱湯吞震靈丹、養氣丹。
手足厥逆者,兼進硃砂丹。
藥食方入口而即下者,名曰直腸,難治。
如瀉已愈,而精神未復舊者,宜十補飲。
寒瀉,腹中大疼,服前藥外,兼進乳豆丸。
服諸熱藥以溫中,並不見效,登圊不疊,穢物隨出,此屬下焦,宜桃花丸三十粒,訶梨勒丸以澀之。
(按戴方多過於亢熱,用者審之) 論暑熱瀉 準繩 雲:熱瀉,脈數疾或洪大,口乾燥,身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益元散加芩、連、燈心、淡竹葉之屬。
洩而身熱,小便不利,口渴者,益元散、五苓散。
若火多,四苓散加木通、黃芩。
洩而困倦,不小便者,及脈數虛熱者,宜參、朮、滑石、苓、通。
瀉而脈滑堅者,實熱,宜大承氣湯。
戴雲:熱瀉糞色赤黃,彈響作疼,糞門焦痛,糞出穀道,猶如湯熱,煩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吞香連丸。
凡瀉,津液既去,口必渴,小便多是赤澀,未可便作熱論。
的知熱瀉,方用冷劑,不然勿妄投,以緻增劇。
玉龍丸治一切伏暑洩瀉,神效。
丹溪 雲:濕熱甚,下瀉如湯熱者,五苓散去桂,加黃芩、梔子、滑石、木通之類。
李氏 曰:火瀉,實火,口渴喜冷,痛一陣,瀉一陣,肛門焦痛,其來暴速稠黏,五苓散去桂,加黃芩、芍藥,或黃芩湯加木通、六一散。
兼嘔者,加薑汁。
又火性急或米穀不化者,薑汁炒黃連為丸服。
虛火,氣虛不能泌別水穀者,衛生湯。
陰虛火動,不能凝聚者,三白湯斂之,久者升陰丸。
暑瀉如水,煩渴尿赤,暴瀉,實者薷苓湯加黃連、車前子,或桂苓甘露飲,虛者六和湯、清暑益氣湯。
有潮熱者,柴芩湯、升麻葛根湯。
日久,香連丸、黃連阿膠丸、來復丹。
子和 雲:殷輔之父年六十餘,暑月病洩瀉,日五六十行,自建碓鎮來請戴人於陳州。
其父喜飲水,家人輩爭止之。
戴人曰:夫暑月年老,津液衰少,豈可禁水。
但勸之少飲,未及用藥,先令速歸。
以綠豆、雞卵十餘枚同煮,卵熟取出,令豆軟,下陳粳米作稀粥,攪令寒,食雞卵以下之,一二頓病減大半。
蓋粳米雞卵,皆能斷痢,然後制抑火流濕之藥,調順而愈。
論冷熱瀉 準繩 雲:理中湯加茯苓、黃連,名連理湯,用之多有奇功。
且如今當暑月,若的知暑瀉,自合用暑藥。
的知冷瀉,自合用熱藥,中間有一等盛暑,又復內傷生冷,非連理湯不可。
下洩無度,洩後卻彈過響,肛門熱,小便赤澀,心下煩渴,且又喜冷,此藥為宜。
若原是暑瀉,經久下元虛甚,日夜頻,並暑毒之勢依然而瀉不已,復用暑藥決不能取效,便用薑、桂輩,又似難施,疑似之間,尤宜用此。
李氏 曰:似痢非痢,寒熱不調之證,或熱積於中,而以冷物冷藥冰之,或水積於中,而以熱物熱藥壓之,故熱與冷搏而成瀉。
或澀或溏,裡急後重者,戊己丸、香連丸,或理中湯加黃連、木香。
論飧洩(即風瀉) 準繩 雲:飧洩,水穀不化而完出者是也。
《史記·倉公傳》迥風即此(迥,徒弄切,音洞,言風洞徹五臟也)。
《機要》雲:夫脾胃同濕土之化,主腐熟水穀,胃氣和平,飲食入胃,精氣則輸於脾土,歸於肺,行於百脈,而成榮衛。
若飲食一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精華之氣反下降,是為飧洩。
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腸澼(此論胃氣下降為飧洩)。
又雲: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
金能制木,風氣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洩,身熱脈洪,谷不能化。
重則下利膿血稠黏。
《良方》雲:經雲:春傷於風,夏必飧洩。
蓋風喜傷肝,春時木旺不受邪,反移氣克於脾土,脾既受克,不能運化,因成積滯,夏秋之間再感暑濕風冷之氣,發動而成利也。
(此論春傷於風,夏必飧洩) 羅謙甫 曰:經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又雲: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洩。
夫脾胃,土也。
氣衝和,以化為事。
今清氣下降而不升,則風邪久而幹胃,是木賊土也。
故沖和之氣不能化,而令物完出,謂之飧洩。
或飲食太過,腸胃所傷,亦緻米穀不化,此俗呼水穀利也。
法當下者舉之,而消克之也,以加減木香散主之。
東垣 曰:清氣在下者,乃人之脾胃氣衰,不能升發陽氣,故用升麻、柴胡助甘辛之味,以引元氣之升,不令下陷為飧洩也。
又 曰:凡洩則水穀不化,謂之飧洩。
是清氣在下,乃胃氣不升。
上古聖人皆以升浮藥扶持胃氣,一服而愈。
知病在中焦脾胃也。
《脈訣》曰:濕多成五洩。
濕者,胃之別名也。
病本在胃,真氣弱。
真氣者,穀氣也,不能克化飲食,乃濕盛故也。
以此論之,正以脾胃之弱故也。
初病奪食,或絕不食一二日,使胃氣日勝,洩不作也,今已成大洩矣。
經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雲:下焦如瀆。
又雲:在下者引而竭之。
唯此證不宜此論。
其病得之於胃氣下流,清氣不升,陽道不行,宜升宜舉,不宜利小便。
《靈樞》雲:頭有疾,取之足,謂陽病在陰也。
足有疾,取之上,謂陰病在陽也。
中有疾,旁取之,旁者,少陽甲膽是也。
中者,脾胃也。
脾胃有疾,取之足少陽。
甲膽者,甲風是也,東方春也。
胃中谷氣者,便是風化也,作一體而認。
故曰:胃中濕勝而成洩瀉,宜助甲膽風勝以克之,又是升陽助清氣上行之法也。
又一說,中焦元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亦緣胃氣不升,故令甲氣上行。
又雲:風勝濕也。
大抵此證本胃氣弱,不能化食,奪食則一日而可止。
夫奪食之理,為胃弱不能克化食則為洩。
如食不下,何以作洩?更當以藥滋養元氣令和,候洩止,漸與食,胃勝則安矣。
若食不化者,於升陽風藥內加炒曲同煎。
兼食入頓至心頭者,胃之上口也,必口沃沫,或食入反出,皆胃口停寒,其右手關脈中弦,按之洪緩,是風熱濕相合,穀氣不行,清氣不升,為弦脈之寒所隔,故不下也,曲之熱亦能去之。
若反胃者,更加半夏、生薑,入於風藥內同煎。
奪食少食,欲使胃氣強盛也。
若藥劑大,則胃不勝藥,洩亦不止,當漸漸與之。
今病既久,已至衰弱,當以常法治之,不可多服餌也。
人之肉如地之土,豈可人而無肉,故肉消盡則死矣。
消瘦之人,有必死者八,《內經》有七,《外經》有一。
又病肌肉去盡,勿治之,天命也。
如肌肉不至瘦盡,當急療之,宜先奪食,而益胃氣,便與升陽,先助真氣,次用風藥勝濕,以助升騰之氣,病可已矣。
餘皆勿論,此治之上法也。
(此段論治飧洩宜奪食,藥用升陽除濕湯之類是也) 準繩 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洩。
木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在天為風。
風者,無形之清氣也。
當春之時,發為溫令,反為寒折,是三春之月行三冬之令也,以是知水為太過矣。
水既太過,金肅愈嚴,是所勝者乘之而妄行也。
所勝者乘之,則木虛明矣。
故經曰:從後來者為虛邪,木氣既虛,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
故所不勝者侮之,是以土來木之分,變而為飧洩也。
故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以其濕令當權,故飧洩之候,發之於夏也。
若當春之
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當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當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下利脈數而渴者,當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氣者,當利小便。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微熱。
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必溫其裡,後攻其表。
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
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大承氣湯。
下利已瘥,至半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以上數承氣湯,本虛者當別議)。
下利譫語者(譫,之廉切,音詹,疾而寐語也),有燥矢故也,小承氣湯主之。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腹痛,紫參湯主之。
乾嘔下利,黃芩湯主之。
蔭按 仲景此下利一章,後世名醫諸書皆以為法。
古之所謂下利,即今之所謂洩瀉也。
內有治傷寒數方,仲景用治雜病,今全錄之,使後人知雲治傷寒有法,治雜病有方者非也。
傷寒雜病,同一法矣。
論瀉分寒熱 病機機要 雲:臟腑瀉利,其證多種,大抵從風濕熱論,是知寒少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瀉非陽,久瀉非陰。
大便完穀下,有寒有熱,熱者,脈疾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此陽也。
寒者,脈沉而細,身不動作,目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者,姜附湯主之。
若身重,四肢不舉,朮附湯主之。
原病式 曰:瀉白為寒,青黃赤紅黑皆以為熱也。
大抵瀉利,小便清白不澀為寒,赤澀者為熱。
又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也。
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赤澀者,熱證也。
凡穀消化者,無問色及他證,便為熱也。
寒洩而穀消化者,未之有也。
或火性疾速而熱甚,則傳化失常,谷不能化而飧洩者,亦有之矣。
仲景雲:邪熱不殺穀。
然熱得濕則飧洩也。
論瀉分三因 三因嚴氏 雲:洩瀉一證,經中所謂洞洩、飧洩、溏洩、溢洩(火逼血而妄行,故上溢於口鼻,下洩於二便)、濡洩,米穀注下是也。
所因有內外,不內外,差殊耳。
經雲:春傷於風,夏必飧洩,又雲:濕勝則濡洩,寒甚則洞洩,暑熱盛亦為洩。
至於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緻溏洩。
其如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而成洩瀉者,乃脾胃有傷也。
但停滯洩瀉一證,直須積滯已消,然後用以斷下藥。
今人往往便固止之,多成痢疾者。
治法先理中焦,次分利水穀,治中不效,然後斷下。
劉宗厚 曰:洩瀉一證,古方率以為腸胃虛寒,與風冷乘之為論,故多行澀熱之劑。
彼瀉利者,豈無積滯?豈無熱證乎?今觀病機機要所論,有屬寒、屬風濕、屬火之證,此因於外而傷者也。
又雲:厥陰經動,並胃氣下降為瀉利。
《三因》所言,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緻溏洩,此則因於內而傷者也。
外則當調六氣,內則當平五臟,況又有飲食所傷,腸胃停滯所緻者,治法各不同也。
然更有因胃氣下流而洩者,在法則當升舉。
因風而成飧洩者,則當解散。
因痰積於上焦,以緻大腸之不固而洩者,又當去上焦之痰,而不治其洩。
因脾胃氣虛而洩者,又當補中益氣,使胃氣升騰而洩自止。
蓋各求其本而治可也。
論瀉利有濕有熱有風有寒 機要 雲:有太陰經受濕而為水洩,虛滑身重微滿,不知穀味,久則防變,而為膿血。
脾經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
若先利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
此皆脾土受濕之所為也。
有厥陰經下利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此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汗之。
此有表邪縮於內,當瀉表邪而愈。
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自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
論瀉有濕有火有痰有食積有氣虛 戴復庵 雲:瀉水腹不痛者,濕也;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者,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飲食入胃,輒後之完穀不化者,氣虛也。
論濕兼風寒熱瀉 戴氏 曰:飧洩者,水穀不化而完出,濕兼風也,溏洩者,漸下汙積黏垢,濕兼熱也;鶩洩者,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濡洩者,體重軟弱,洩下多水,濕自甚也;滑洩者,久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也。
羅謙甫 曰:《內經》雲:濕勝則濡洩。
《甲乙經》雲:寒氣客於下焦,傳為濡洩。
夫脾者,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
今寒濕之氣內客於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穀,緻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洩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洩,法當除濕利小便也。
治之以對金飲子。
(此段言濕兼寒)濕兼熱瀉,用益元散、參萸丸。
濕兼風,見飧洩條。
論濕瀉 準繩 雲:濕多成五洩,濕瀉脈濡細,乃太陰經脾土受濕。
洩水虛滑,身重微滿,不知穀味,口不渴,久雨泉溢河溢,或運氣濕土司令之時,多有此疾,宜除濕湯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湯,重者朮附湯。
統旨 雲:濕瀉者,坐臥濕虛,或多飲水漿,以緻濕氣傷脾,土不制水,梅雨久陰多有此病,宜胃苓湯。
丹溪 雲:水瀉用蒼朮、厚樸、陳皮、神麯、茯苓、豬苓、澤瀉、地榆、甘草,冬加乾薑等分。
瀉水多者,仍用五苓散。
夏月水瀉,桂苓甘露飲。
又雲:洩瀉注下,用生料五苓散加蒼朮、車前子,倍白朮,為末,米湯調服。
燥濕,四苓散加蒼白二術炒。
李氏 曰:濕瀉如水傾下,腸鳴身重,腹不痛。
外濕者,胃苓湯、除濕湯,或朮附湯加茯苓。
內濕者,白朮芍藥湯、白朮茯苓湯、二白丸。
風濕相搏者,曲芎丸。
張子和 雲:夫男子婦人病水濕瀉不止,因服豆蔻、烏梅、薑、附峻熱之劑,遂令三焦閉溢,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痞腫,面黃腹大,小便赤澀,兩足按之陷而復起。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可用獨聖散吐之。
如時月寒涼,宜於暖室不透風處,用火一盆,以藉火力出汗,次以導水禹功散,量虛實瀉十餘行,濕去腫減則愈矣,是汗下吐三法齊行。
既汗下吐訖,臟腑空虛,宜以淡漿粥養腸胃二三日,次服五苓散、益元散同煎,燈心湯調下。
如勢未盡,更宜服神助散,舊名葶藶散,可以流濕潤燥,分陰陽,利小便。
不利小便,非其法也。
既平之後,宜大將息,忌魚、鹽、酒、肉、果木、房室等事,如此三年則可矣。
如或不然,決死而不救也。
(此言水濕閉溢者。
宜汗下吐) 東垣 曰:予病脾胃久衰,視聽半失,此陰盛乘陽,加之氣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脈令虛,多言之過也,皆陽氣衰弱,不得舒伸,伏匿於陰中耳。
癸卯歲六七月間,淫雨陰寒,逾月不止,時人多病洩利,一日予體重,肢節疼痛,大便洩並下者三,而小便閉塞。
思其治法,按《內經》標本論,大小不利,無問標本,先利小便。
又雲:在下者引而竭之。
亦是先利小便也。
又雲:諸洩利,小便不利,先分別之。
又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皆言當利小便,必用淡味滲洩之劑以利之,是其法也。
噫!聖人之法,雖布在方冊,其不盡者可以意求耳。
今客邪寒濕之淫,從外而入裡,以暴加之,若從以上法度,用淡滲之劑以除之。
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則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
是陰重強陽重衰,反助其邪之謂也。
故必用升陽風藥則瘥,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炙甘草各半錢?咀,水煎,稍熱服。
大法雲:濕寒之勝,助風以平之。
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去矣。
又法雲:客者除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
聖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者也。
若不達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此言脈強者,直升陽除濕) 論寒瀉 準繩 雲:寒瀉脈沉細,或弦遲,身冷,口不渴,小便清白,或腹中綿綿作疼,宜理中湯、附子溫中湯、漿水散。
暴洩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沉而弱,氣少而不能語,甚者加吐,此謂緊病,宜以漿水散治之。
若太陽經傷動,傳太陰下利,為鶩溏。
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中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又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桂枝湯,秋冬白朮湯。
理中湯治洩瀉,加橘皮、茯苓各一兩,名補中湯。
若溏瀉不已者,於補中湯內加附子一兩,不喜飲食,水穀不化者,再加砂仁一兩,共成八味。
仲景雲: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用此加法,則能理下焦矣。
戴雲:寒瀉,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穀不化者,理中湯或附子補中湯吞大已寒丸,或附子桂香丸。
畏食者,八味丸。
原是冷瀉,而煩躁引飲,轉飲轉瀉者,參附湯、連理湯。
如寒瀉服上藥未效,宜木香湯,或姜附湯、六柱湯吞震靈丹、養氣丹。
手足厥逆者,兼進硃砂丹。
藥食方入口而即下者,名曰直腸,難治。
如瀉已愈,而精神未復舊者,宜十補飲。
寒瀉,腹中大疼,服前藥外,兼進乳豆丸。
服諸熱藥以溫中,並不見效,登圊不疊,穢物隨出,此屬下焦,宜桃花丸三十粒,訶梨勒丸以澀之。
(按戴方多過於亢熱,用者審之) 論暑熱瀉 準繩 雲:熱瀉,脈數疾或洪大,口乾燥,身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益元散加芩、連、燈心、淡竹葉之屬。
洩而身熱,小便不利,口渴者,益元散、五苓散。
若火多,四苓散加木通、黃芩。
洩而困倦,不小便者,及脈數虛熱者,宜參、朮、滑石、苓、通。
瀉而脈滑堅者,實熱,宜大承氣湯。
戴雲:熱瀉糞色赤黃,彈響作疼,糞門焦痛,糞出穀道,猶如湯熱,煩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吞香連丸。
凡瀉,津液既去,口必渴,小便多是赤澀,未可便作熱論。
的知熱瀉,方用冷劑,不然勿妄投,以緻增劇。
玉龍丸治一切伏暑洩瀉,神效。
丹溪 雲:濕熱甚,下瀉如湯熱者,五苓散去桂,加黃芩、梔子、滑石、木通之類。
李氏 曰:火瀉,實火,口渴喜冷,痛一陣,瀉一陣,肛門焦痛,其來暴速稠黏,五苓散去桂,加黃芩、芍藥,或黃芩湯加木通、六一散。
兼嘔者,加薑汁。
又火性急或米穀不化者,薑汁炒黃連為丸服。
虛火,氣虛不能泌別水穀者,衛生湯。
陰虛火動,不能凝聚者,三白湯斂之,久者升陰丸。
暑瀉如水,煩渴尿赤,暴瀉,實者薷苓湯加黃連、車前子,或桂苓甘露飲,虛者六和湯、清暑益氣湯。
有潮熱者,柴芩湯、升麻葛根湯。
日久,香連丸、黃連阿膠丸、來復丹。
子和 雲:殷輔之父年六十餘,暑月病洩瀉,日五六十行,自建碓鎮來請戴人於陳州。
其父喜飲水,家人輩爭止之。
戴人曰:夫暑月年老,津液衰少,豈可禁水。
但勸之少飲,未及用藥,先令速歸。
以綠豆、雞卵十餘枚同煮,卵熟取出,令豆軟,下陳粳米作稀粥,攪令寒,食雞卵以下之,一二頓病減大半。
蓋粳米雞卵,皆能斷痢,然後制抑火流濕之藥,調順而愈。
論冷熱瀉 準繩 雲:理中湯加茯苓、黃連,名連理湯,用之多有奇功。
且如今當暑月,若的知暑瀉,自合用暑藥。
的知冷瀉,自合用熱藥,中間有一等盛暑,又復內傷生冷,非連理湯不可。
下洩無度,洩後卻彈過響,肛門熱,小便赤澀,心下煩渴,且又喜冷,此藥為宜。
若原是暑瀉,經久下元虛甚,日夜頻,並暑毒之勢依然而瀉不已,復用暑藥決不能取效,便用薑、桂輩,又似難施,疑似之間,尤宜用此。
李氏 曰:似痢非痢,寒熱不調之證,或熱積於中,而以冷物冷藥冰之,或水積於中,而以熱物熱藥壓之,故熱與冷搏而成瀉。
或澀或溏,裡急後重者,戊己丸、香連丸,或理中湯加黃連、木香。
論飧洩(即風瀉) 準繩 雲:飧洩,水穀不化而完出者是也。
《史記·倉公傳》迥風即此(迥,徒弄切,音洞,言風洞徹五臟也)。
《機要》雲:夫脾胃同濕土之化,主腐熟水穀,胃氣和平,飲食入胃,精氣則輸於脾土,歸於肺,行於百脈,而成榮衛。
若飲食一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精華之氣反下降,是為飧洩。
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腸澼(此論胃氣下降為飧洩)。
又雲: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
金能制木,風氣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洩,身熱脈洪,谷不能化。
重則下利膿血稠黏。
《良方》雲:經雲:春傷於風,夏必飧洩。
蓋風喜傷肝,春時木旺不受邪,反移氣克於脾土,脾既受克,不能運化,因成積滯,夏秋之間再感暑濕風冷之氣,發動而成利也。
(此論春傷於風,夏必飧洩) 羅謙甫 曰:經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又雲: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洩。
夫脾胃,土也。
氣衝和,以化為事。
今清氣下降而不升,則風邪久而幹胃,是木賊土也。
故沖和之氣不能化,而令物完出,謂之飧洩。
或飲食太過,腸胃所傷,亦緻米穀不化,此俗呼水穀利也。
法當下者舉之,而消克之也,以加減木香散主之。
東垣 曰:清氣在下者,乃人之脾胃氣衰,不能升發陽氣,故用升麻、柴胡助甘辛之味,以引元氣之升,不令下陷為飧洩也。
又 曰:凡洩則水穀不化,謂之飧洩。
是清氣在下,乃胃氣不升。
上古聖人皆以升浮藥扶持胃氣,一服而愈。
知病在中焦脾胃也。
《脈訣》曰:濕多成五洩。
濕者,胃之別名也。
病本在胃,真氣弱。
真氣者,穀氣也,不能克化飲食,乃濕盛故也。
以此論之,正以脾胃之弱故也。
初病奪食,或絕不食一二日,使胃氣日勝,洩不作也,今已成大洩矣。
經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雲:下焦如瀆。
又雲:在下者引而竭之。
唯此證不宜此論。
其病得之於胃氣下流,清氣不升,陽道不行,宜升宜舉,不宜利小便。
《靈樞》雲:頭有疾,取之足,謂陽病在陰也。
足有疾,取之上,謂陰病在陽也。
中有疾,旁取之,旁者,少陽甲膽是也。
中者,脾胃也。
脾胃有疾,取之足少陽。
甲膽者,甲風是也,東方春也。
胃中谷氣者,便是風化也,作一體而認。
故曰:胃中濕勝而成洩瀉,宜助甲膽風勝以克之,又是升陽助清氣上行之法也。
又一說,中焦元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亦緣胃氣不升,故令甲氣上行。
又雲:風勝濕也。
大抵此證本胃氣弱,不能化食,奪食則一日而可止。
夫奪食之理,為胃弱不能克化食則為洩。
如食不下,何以作洩?更當以藥滋養元氣令和,候洩止,漸與食,胃勝則安矣。
若食不化者,於升陽風藥內加炒曲同煎。
兼食入頓至心頭者,胃之上口也,必口沃沫,或食入反出,皆胃口停寒,其右手關脈中弦,按之洪緩,是風熱濕相合,穀氣不行,清氣不升,為弦脈之寒所隔,故不下也,曲之熱亦能去之。
若反胃者,更加半夏、生薑,入於風藥內同煎。
奪食少食,欲使胃氣強盛也。
若藥劑大,則胃不勝藥,洩亦不止,當漸漸與之。
今病既久,已至衰弱,當以常法治之,不可多服餌也。
人之肉如地之土,豈可人而無肉,故肉消盡則死矣。
消瘦之人,有必死者八,《內經》有七,《外經》有一。
又病肌肉去盡,勿治之,天命也。
如肌肉不至瘦盡,當急療之,宜先奪食,而益胃氣,便與升陽,先助真氣,次用風藥勝濕,以助升騰之氣,病可已矣。
餘皆勿論,此治之上法也。
(此段論治飧洩宜奪食,藥用升陽除濕湯之類是也) 準繩 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洩。
木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在天為風。
風者,無形之清氣也。
當春之時,發為溫令,反為寒折,是三春之月行三冬之令也,以是知水為太過矣。
水既太過,金肅愈嚴,是所勝者乘之而妄行也。
所勝者乘之,則木虛明矣。
故經曰:從後來者為虛邪,木氣既虛,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
故所不勝者侮之,是以土來木之分,變而為飧洩也。
故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以其濕令當權,故飧洩之候,發之於夏也。
若當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