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中
關燈
小
中
大
時,木不發生,溫令未顯,止行冬令,是謂傷衛,以其陽氣不出地之外也,當以麻黃湯發之。
麻黃味苦,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也。
故從水中補木而瀉水,發出津液為汗也。
若春木既生,溫令已顯,陽氣出於地之上,寒再至而復折之,當以輕發之,謂已得少陽之氣,不必用麻黃也。
春傷於風,夏生飧洩,所以病發於夏者,以木絕於夏,而土旺於長夏,濕本有下行之體,故飧洩幹夏也。
不病於春者,以其春時風雖有傷,木實當權,故飧洩不病於木之時,而發於濕之分也。
經曰:至而不至,是為不及。
所勝妄行,所不勝者薄之,所生者受病。
此之謂也。
準繩 雲:仲景法: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河間法:飧洩,風冷入中,洩利不止,脈虛而細,日夜數行,口乾腹痛不已,白朮湯主之。
東垣雲:洩利飧洩,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宜防風芍藥湯。
東垣所雲,內動之風也。
經雲:春傷於風,夏生飧洩。
又雲:久風為飧洩。
又雲: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留而不去,傳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傳舍於經,留而不去,傳舍於輸,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
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洩,食不化,則非內動之風也。
潔古雲:大渴引飲,多緻水穀一時下者,宜灸大椎三五壯,或用車前子、雷丸、白朮、茯苓,及五苓散等藥淡滲之。
又如久風為飧洩者,則不飲水而完穀出,治法當以宣風散導之,後服蒼朮防風湯。
張子和 雲:飧洩以風為根,風非汗不出,有病此者,腹中雷鳴洩注,水穀不分,小便澀滯,皆以脾胃虛寒故耳。
服豆蔻、烏梅、粟殼、乾薑、附子,曾無一效,中脘臍下,灸已數千,燥熱轉甚,津液涸竭,瘦削無力,飲食減少。
延予視之,予以《應象論》曰:熱氣在下,水穀不分,化生飧洩。
寒氣在上,則生?脹。
而氣不散何也?陰靜而陽動故也。
診其脈,兩手皆浮大而長,身表微熱。
用桂枝麻黃湯,以薑、棗煎,大劑連進三服,汗出終日,至旦而愈。
次以胃風湯和其臟腑,調養陰陽,食進而愈。
趙明之,米穀不消,腹作雷鳴,自五月至六月不愈。
諸醫以為脾受大寒,故並用聖散子、豆蔻丸,雖止一二日,藥力盡而復作。
諸醫不知藥之非,反責明之不忌口。
戴人至而笑曰:春傷於風,夏必飧洩者,米穀不化而直過下出也。
又曰:米穀不化,熱氣在下,久風入中,中者,脾胃也。
風屬甲乙,脾胃屬戊己,甲乙能克戊己,腸中有風,故鳴。
經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洩。
診其兩手,脈皆浮數,為病在表也,可汗之。
直斷曰:風隨汗出。
以火二盆暗置床之下,不令病人見火,恐增其熱,紿之入室,使服湧劑,以麻黃投之,乃閉其戶,從外鎖之,汗出如洗,待一時許開戶,減火一半,須臾汗止,洩亦止。
(此治風洩之法也,水自內出,宜炙、宜滲,風從外入,宜下、宜表) 準繩 雲:經雲:脾虛則腹滿腸鳴洩,食不化。
又雲:飧洩取三陰。
三陰者,太陰也,宜補中益氣湯,以白芍藥代當歸主之。
又雲:腎藏志,志有餘,腹脹飧洩,必傷筋血。
又雲:肝足厥陰之脈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洩。
視盛虛寒熱陷下施法,此皆內因無風者也。
論氣瀉 準繩 雲:氣瀉,腸鳴氣走,胸膈痞悶,腹急而痛。
瀉則腹下稍可,須臾又急,亦有腹急氣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滯,氣不流轉,水穀不分所緻。
戴法用大七香丸,入米煎服。
久而不愈者,五膈寬中散吞震靈丹,仍佐以米飲調香附末。
調氣散、《金匱》訶梨勒散治氣利。
論痰瀉 統旨 雲:痰瀉者,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糞稠黏如膠者是也,宜導痰湯,去枳殼,加蒼白二術,或海石丸。
準繩 雲:痰瀉,二陳湯,海石、青黛、黃芩、神麯、薑汁、竹瀝為丸,每服三五十丸。
少者必用吐法,吐之方愈。
李氏曰:痰瀉,因痰流肺中,以緻大腸不固,二陳湯加白朮、神麯。
實者,海青丸;虛者,六君子湯。
一男子夜數如厠,或教以生薑一兩。
碎之,半夏湯洗,與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時呷之,數日便已。
論積滯瀉 準繩 雲:積滯洩瀉,腹必刺痛方洩者是也。
或肚腹滿,按之堅者亦是也。
受病淺者,宜神麯之類消導之;病深而頑者,必用進退承氣之類下之方安。
論飲食瀉 準繩 雲:傷食瀉,因飲食過多,脾胃之氣不足以運化而瀉。
其人必噫氣如敗卵臭,宜治中湯加砂仁半錢,麴櫱枳朮丸,或七香丸、紅丸子,雜服。
食積腹痛而瀉,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宜先用消導推蕩之藥。
或因食一物過傷而瀉,後復食之即瀉者,以脾為所傷,未復而然,宜大健脾湯(寒者可用),仍燒所傷之物存性,為末,三五錢調服。
因食冷物,停滯傷脾,脾氣不暖,所傷之物不能消化,瀉出而食物如故,宜治中湯加乾葛吞酒煮黃連丸。
有脾氣久虛,不受飲食者,食畢即腸鳴腹急,盡下所食之物方快,不食則無事,俗名錄食瀉,經年累月,宜快脾丸。
因傷於酒,每晨起必瀉者,宜理中湯加乾葛吞酒煮黃連丸,或葛花解酲湯吞之。
因傷面而瀉者,養胃湯加萊菔子炒研一錢,痛者更加木香五分。
瀉甚者,去藿香,加炮姜如其數。
論脾虛瀉 丹溪 雲:脾瀉當補脾氣,健運復常,用炒白朮四兩、炒神麯三兩、炒芍藥三兩半,冬月及春初加肉豆蔻,去芍藥,或湯或丸服。
如瀉水腹不痛者,屬氣虛,宜四君子湯倍白朮、黃耆、升麻、柴胡、防風之類,補以提之而愈。
準繩 雲:氣虛瀉,用四君子湯加曲、蘖、升麻吞二神加木香丸。
李氏 曰:虛瀉困倦無力,脾虛飲食所傷。
有遇飲食即瀉者,四君子湯加木香、砂仁、蓮肉、陳糯米,為末,砂糖調服,久者隻加升麻、白芍藥,或平胃蒜肚丸。
有停蓄飲食,數日乃洩,腹脹者,名濕瀉,枳朮丸、沒石子丸。
煩渴或兼嘔者,錢氏白朮散、參苓白朮散。
食少腸鳴,四肢困倦者,升陽除濕湯。
日止夜瀉者,啟脾丸。
論脾腎虛瀉 李 雲:脾瀉久,傳腎為腸澼,經年不愈者,調中健脾丸。
老人脾腎虛瀉者,用吳茱萸,鹽水浸透,以豶豬臟頭一截,洗去脂膜,將茱萸入內,紮兩頭蒸爛,搗丸綠豆大,每五十丸,米湯下,暖膀胱,清水道,固大腸,進飲食。
腎虛色欲所傷,瀉多足冷,久則肉消,五鼓臍下絞痛,或隻微響,溏瀉一次者,吳茱萸散、二神丸、四神丸,陽虛者三味安腎丸、金鎖正元丹、養氣丹陰虛者,腎氣丸。
準繩 雲:每日五更即洩瀉,有酒積,有寒積,有食積,有腎虛,俗呼脾腎洩。
有人每早須大洩一行,或腹痛,或不腹痛,空心服熱藥,亦無效。
有人教以夜食前又進熱藥一服,遂安。
如此常服,愈。
蓋暖藥雖平旦服之,至夜力已盡,無以敵一夜陰氣之故也。
有人每五更將天明時必溏利一次,有人雲此名腎洩,服五味子散,頓愈。
有人久洩,早必洩一二行,洩後便輕快,脈滑而少弱,先予厚樸和中丸五十丸大下之,後以白朮為君,枳殼、半夏、茯苓為臣,厚樸、炙甘草、芩、連、川芎、滑石為佐,吳茱萸十餘粒為使,生薑煎服,十餘帖而愈。
戴雲:有每日五更初洞瀉,服止瀉藥並無效,米飲下五味丸,或專以北五味煎飲。
雖節省飲食,大段忌口,但得日間上半夜無事,近五更其瀉復作,此病在腎,分水飲下二神丸及椒樸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
二神丸合五味子散,名為四神丸,治瀉尤妙。
論肝虛瀉 李氏 雲:肝虛忿怒所傷,木克脾土,門戶不束,厥而面青,當歸厚樸湯,或熟料五積散去麻黃。
汗多者,黃耆建中湯。
論暴瀉 子和 雲:夫暴注,瀉水不已。
《內經》曰:注下也,注下水利也。
暴速甚者屬火,宜用水調甘露飲、五苓益元散,或以長流水煎,放冷涼服。
涼膈通聖亦能治之。
慎不可驟用罌粟殼、乾薑、豆蔻之類,縱瀉止,亦轉生他疾,止可分陰陽,利水道而已。
蔭按:暴注瀉水,屬火是矣。
而《機要》復雲: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自利,氣難布息,宜以漿水散重藥溫之。
則知暴瀉有熱有寒,要在辨其有聲無聲與身之冷熱、氣之長短,不可差也。
論虛滑久瀉 東垣 雲:中焦氣弱,脾胃受寒冷,大便滑洩,腹中雷鳴,或因誤下,末傳寒中,復遇時寒,四肢厥逆,心胃絞痛,冷汗不止,此腎之脾胃虛也,沉香溫胃丸治之。
薛氏 曰:滑瀉,若脾胃虛寒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豆蔻、補骨脂。
若脾氣虛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肉桂。
若命門火衰,脾土虛寒者,用八味丸。
若脾腎氣血俱虛者,用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
若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肢體漸腫,喘嗽唾痰,為脾胃虧損,宜金匱加減腎氣丸。
準繩 雲:《保命集》雲:虛滑久而不止者,多傳變為利。
太陰傳少陰,是為鬼邪,先以厚樸枳實湯防其傳變。
按此法,實者用之,虛者不若四神丸實腎之為得也。
收澀之劑,固腸丸、訶子散皆治熱滑,扶脾丸、桃花丸、訶子丸、赤石脂禹餘糧湯皆治寒滑。
瀉已愈,至明年此月日時復發者,有積故也。
脾主信,故至期復發。
熱積,大承氣湯;寒積,感應丸;虛者,以保和丸加三稜、蓬朮之屬投之。
統旨 雲:瀉已愈,及期年而復發者,有積故也,宜下之。
久瀉不愈,則胃氣下流,男子最忌,宜大補脾胃,加升麻、防風以提其下陷之氣。
丹溪 雲:脾瀉已久,大腸不禁,此脾氣已脫,宜急澀之,以赤石脂、肉豆蔻、乾薑之類。
久病大腸氣洩,用熟地黃半兩,炒白芍藥、知母各三錢,升麻、乾薑各二錢,炙甘草一錢,為末,粥丸服之,仍用艾炷如麥粒,於百會穴灸三壯。
如久瀉,穀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而然,用白朮、芍藥、神麯、陳皮、肉豆蔻、訶子肉、烏梅為丸,以四君子湯加防風、升麻煎湯送下。
論洩而小便不利 準繩 雲:小便不利而洩,若津液偏滲於大腸,大便瀉而小便少者,用胃苓散分利之。
若陰陽已分,而小便短少,此脾肺氣虛,不能生水也,宜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
陰火上炎而小便赤少,此肺氣受傷不能生水也,用六味地黃丸加麥門、五味。
腎經陰虛,陽無所生,而小便短少者,用滋腎丸、腎氣丸。
腎經陽虛,陰無所化,而小便短少者,用益氣湯、六味丸。
若誤用滲洩分利,復傷陽氣,陰無所生,而小便益不利,則腫脹之證作,而疾危矣。
凡大便洩,服理中湯。
小便不利,大便反洩,不知氣化之過,本肺不傳化,以純熱之藥治之,是以轉洩。
少服則不止,多服則愈熱,所以不分,若以青皮、陳皮之類治之則可。
經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論洩而口渴引飲 準繩 雲:洩而口渴引飲,此為津液內亡,用錢氏白朮散,或補中益氣湯。
腎水不足之人患洩,或過服分利之劑而渴者,加減八味丸。
失治必變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危證矣。
論溢飲 羅謙甫 雲:水漬入胃,名為溢飲。
滑洩,渴能飲水,水下復洩,洩而大渴,此無藥證,當灸大椎(此第一椎下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針五分,留三呼,洩五吸,灸以年為壯)。
論治瀉忌用澀藥 丹溪 雲:世俗類用澀藥治瀉,若積久而虛者,或可用之。
若初得者,必變他證,為禍不小。
殊不知瀉多因於濕,惟分利小水,最為上策。
論治瀉用吐汗下三法 子和 雲:一講僧病洩瀉數年,丁香、豆蔻、乾薑、附子、官桂、烏梅等燥藥,燔針燒臍焫腕,無有闕者。
一日發昏不省,戴人診,兩手脈沉而有力。
《脈訣》雲:下利微小者生,脈洪浮大者無瘥。
以瓜蒂散湧之,出寒痰數升,又以無憂散洩其虛中之積及燥糞盈鬥,次以白朮調中湯、五苓散、益元散調理,數日遂起。
又一僧,初聞家遭兵革,心氣不足,又為寇賊所驚,臟腑不調,後入京不伏水土,以至危篤。
前後三年,八仙丸、鹿茸丸、燒肝散皆服之,不效,乃求藥於戴人。
戴人曰:此洞洩也,以謀慮久不決而成。
肝主謀慮,甚則乘脾,久思則脾濕下流。
乃上湧痰半盆,末後有血數點,肝藏血故也。
又以舟車丸、浚川散下數行,仍使澡浴出汗,自爾日勝一日,常以胃風湯、白朮散調養之,一月而強食復故。
又李德卿妻,因產後病洩一年餘,四肢瘦乏,諸醫皆斷為死證。
戴人曰:兩手脈皆微小,乃痢病之生脈。
況洞洩屬肝經,肝木剋土而成,此疾亦是腸澼。
澼者,胃中有積水也。
先以舟車丸四五十粒,又以無憂散三四錢,下四五行。
人皆駭之,病羸如此,尚可過耶。
復以導飲丸又導之,渴則調以五苓散,向晚使人伺之,已起而緝床。
前後約三四十行,以胃風湯調之,半月而能行,一月而安健。
又劉德源,病洞洩逾年,食不化,肌瘦力乏,行步欹傾,面色黧黑,舉世治痢之藥皆用之,無效。
戴人往問之,乃出《內經》洞洩之說,雖不已疑,然畏其攻劑,夜焚香禱神。
戴人先以舟車丸、無憂散下十餘行,殊不困,已頗喜食。
後以檳榔丸磨化其滯,待數日,病已大減。
戴人以為去之不盡,當再服前藥,德源亦欣然請下之,又下五行。
次後數日,更以苦劑越之。
往問其家,彼雲:已下村中收索去也。
蔭按:宗厚曰:子和為治,大率多用此三法。
洞洩一證,縱其果有積滯鬱結之甚,元氣壯實者,亦不宜驟用此三法,況有積滯雖甚,而元氣尤虛者。
或設使果當用此三法,亦當如仲景察證,以辨其吐汗下,有可不可之殊。
況仲景治利,又有合下、合溫之法焉。
此得非猛浪乎! 論治瀉活法 趙以德 雲:昔聞先生言洩瀉之病,其類多端,得於六淫五邪,飲食所傷之外,復有雜合之邪,似難執法而治。
乃見先生治氣暴脫而虛,頓瀉,不知人,口眼俱閉,呼吸微甚,殆欲絕者,急灸氣海,飲人參膏十餘斤而愈。
治陰虛而腎不能司禁固之權者,峻補其腎。
治積痰在肺,緻其所合大腸之氣不固者,湧出上焦之痰,則肺氣下降,而大腸之虛自復矣。
治憂思太過,脾氣結而不能升舉,陷入下焦而成洩瀉者,開其鬱結,補其脾胃,使穀氣升發也。
凡此之類,不可枚舉。
因問:先生治病,何其神也?先生曰:無他。
圓機活法具在《內經》,熟之自得之矣。
李氏 曰:凡瀉皆兼濕,初宜分理中焦,滲利下焦,久則升舉。
必滑脫不禁,然後用藥澀之。
其間有風勝,兼以解表,寒勝兼以溫中,滑脫澀住,虛弱補益,食積消導,濕則淡滲,陷則升舉,隨證變用。
又不可拘於次序,與痢大同。
且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太甘則生濕。
清熱亦不可太苦,苦則傷脾,每兼淡滲利竅為妙。
子和 雲:昔聞山東楊先生者,治府主洞洩不止。
楊初對病人與眾人談日月星辰躔度,及風雷雲雨之變,自辰至未,而病者聽之忘其圊。
楊嘗曰:治洞洩不已之人,先問其所愛之事,好棋者與之棋,好樂者與之笙笛,勿輟。
蔭按:此治脾洩之法也,脾有所嗜則氣自聚,氣聚則足以收攝虛脫,故洩自止耳。
診法 素問 雲:胃脈虛則洩,尺寒脈細謂之後洩。
尺膚寒,其脈小者,洩少氣。
洩而脈大者,難治。
病洩脈洪大,是逆也。
靈樞 雲:大便赤瓣飧洩,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洩;脈小,手足溫,易已。
腹鳴而滿,四肢清洩,其脈大,是逆也,如是者不過十日死矣。
腹大脹,四肢清,脫形洩,是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日死矣。
仲景診法詳見前。
脈經 雲:脈滑按之虛絕者,其人必下痢,肺脈小甚為洩,腎脈小甚為洞洩,洩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洞洩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留連者生,緊急者死。
內經 曰:脈細,皮寒,少氣,洩利前後,飲食不入,是為五虛,死。
其漿粥入胃,洩注止,則虛者活(若用參朮膏早救之,亦有生者)。
《脈訣》雲:下利微小,則為生脈。
大浮洪者,無瘥日。
《脈訣舉要》曰:夏月洩瀉,脈應暑濕,決而數溲,脈必虛極,治暑濕瀉,分利小便,虛脫固腸,罔或不痊。
樓氏曰:在下則洩瀉不止,在上則吐痰不已者,皆死。
蓋氣脫無所管攝故也。
治濕瀉方 燥濕湯 白朮(二錢) 白芍藥 白茯苓(各一錢半) 澤瀉 車前子(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
水濕瀉;加蒼朮;傷食停飲,加神麯、麥芽、山楂;腹中窄狹飽悶,加厚樸、枳實、木香;小便赤澀,加豬苓、木通、炒梔子;燥渴引飲,加乾葛、石膏、麥門冬;酒積腸中,濕熱暴下,加黃連、蒼朮;黃疸,加茵陳、炒山梔、木通;冷瀉作痛,加木香、砂仁、山楂、炮乾薑;久洩胃氣下陷,加人參、黃耆、升麻、柴胡;久瀉虛滑不禁,加肉豆蔻、訶子、煨木香;
麻黃味苦,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也。
故從水中補木而瀉水,發出津液為汗也。
若春木既生,溫令已顯,陽氣出於地之上,寒再至而復折之,當以輕發之,謂已得少陽之氣,不必用麻黃也。
春傷於風,夏生飧洩,所以病發於夏者,以木絕於夏,而土旺於長夏,濕本有下行之體,故飧洩幹夏也。
不病於春者,以其春時風雖有傷,木實當權,故飧洩不病於木之時,而發於濕之分也。
經曰:至而不至,是為不及。
所勝妄行,所不勝者薄之,所生者受病。
此之謂也。
準繩 雲:仲景法: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河間法:飧洩,風冷入中,洩利不止,脈虛而細,日夜數行,口乾腹痛不已,白朮湯主之。
東垣雲:洩利飧洩,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宜防風芍藥湯。
東垣所雲,內動之風也。
經雲:春傷於風,夏生飧洩。
又雲:久風為飧洩。
又雲: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留而不去,傳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傳舍於經,留而不去,傳舍於輸,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
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洩,食不化,則非內動之風也。
潔古雲:大渴引飲,多緻水穀一時下者,宜灸大椎三五壯,或用車前子、雷丸、白朮、茯苓,及五苓散等藥淡滲之。
又如久風為飧洩者,則不飲水而完穀出,治法當以宣風散導之,後服蒼朮防風湯。
張子和 雲:飧洩以風為根,風非汗不出,有病此者,腹中雷鳴洩注,水穀不分,小便澀滯,皆以脾胃虛寒故耳。
服豆蔻、烏梅、粟殼、乾薑、附子,曾無一效,中脘臍下,灸已數千,燥熱轉甚,津液涸竭,瘦削無力,飲食減少。
延予視之,予以《應象論》曰:熱氣在下,水穀不分,化生飧洩。
寒氣在上,則生?脹。
而氣不散何也?陰靜而陽動故也。
診其脈,兩手皆浮大而長,身表微熱。
用桂枝麻黃湯,以薑、棗煎,大劑連進三服,汗出終日,至旦而愈。
次以胃風湯和其臟腑,調養陰陽,食進而愈。
趙明之,米穀不消,腹作雷鳴,自五月至六月不愈。
諸醫以為脾受大寒,故並用聖散子、豆蔻丸,雖止一二日,藥力盡而復作。
諸醫不知藥之非,反責明之不忌口。
戴人至而笑曰:春傷於風,夏必飧洩者,米穀不化而直過下出也。
又曰:米穀不化,熱氣在下,久風入中,中者,脾胃也。
風屬甲乙,脾胃屬戊己,甲乙能克戊己,腸中有風,故鳴。
經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洩。
診其兩手,脈皆浮數,為病在表也,可汗之。
直斷曰:風隨汗出。
以火二盆暗置床之下,不令病人見火,恐增其熱,紿之入室,使服湧劑,以麻黃投之,乃閉其戶,從外鎖之,汗出如洗,待一時許開戶,減火一半,須臾汗止,洩亦止。
(此治風洩之法也,水自內出,宜炙、宜滲,風從外入,宜下、宜表) 準繩 雲:經雲:脾虛則腹滿腸鳴洩,食不化。
又雲:飧洩取三陰。
三陰者,太陰也,宜補中益氣湯,以白芍藥代當歸主之。
又雲:腎藏志,志有餘,腹脹飧洩,必傷筋血。
又雲:肝足厥陰之脈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洩。
視盛虛寒熱陷下施法,此皆內因無風者也。
論氣瀉 準繩 雲:氣瀉,腸鳴氣走,胸膈痞悶,腹急而痛。
瀉則腹下稍可,須臾又急,亦有腹急氣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滯,氣不流轉,水穀不分所緻。
戴法用大七香丸,入米煎服。
久而不愈者,五膈寬中散吞震靈丹,仍佐以米飲調香附末。
調氣散、《金匱》訶梨勒散治氣利。
論痰瀉 統旨 雲:痰瀉者,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糞稠黏如膠者是也,宜導痰湯,去枳殼,加蒼白二術,或海石丸。
準繩 雲:痰瀉,二陳湯,海石、青黛、黃芩、神麯、薑汁、竹瀝為丸,每服三五十丸。
少者必用吐法,吐之方愈。
李氏曰:痰瀉,因痰流肺中,以緻大腸不固,二陳湯加白朮、神麯。
實者,海青丸;虛者,六君子湯。
一男子夜數如厠,或教以生薑一兩。
碎之,半夏湯洗,與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時呷之,數日便已。
論積滯瀉 準繩 雲:積滯洩瀉,腹必刺痛方洩者是也。
或肚腹滿,按之堅者亦是也。
受病淺者,宜神麯之類消導之;病深而頑者,必用進退承氣之類下之方安。
論飲食瀉 準繩 雲:傷食瀉,因飲食過多,脾胃之氣不足以運化而瀉。
其人必噫氣如敗卵臭,宜治中湯加砂仁半錢,麴櫱枳朮丸,或七香丸、紅丸子,雜服。
食積腹痛而瀉,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宜先用消導推蕩之藥。
或因食一物過傷而瀉,後復食之即瀉者,以脾為所傷,未復而然,宜大健脾湯(寒者可用),仍燒所傷之物存性,為末,三五錢調服。
因食冷物,停滯傷脾,脾氣不暖,所傷之物不能消化,瀉出而食物如故,宜治中湯加乾葛吞酒煮黃連丸。
有脾氣久虛,不受飲食者,食畢即腸鳴腹急,盡下所食之物方快,不食則無事,俗名錄食瀉,經年累月,宜快脾丸。
因傷於酒,每晨起必瀉者,宜理中湯加乾葛吞酒煮黃連丸,或葛花解酲湯吞之。
因傷面而瀉者,養胃湯加萊菔子炒研一錢,痛者更加木香五分。
瀉甚者,去藿香,加炮姜如其數。
論脾虛瀉 丹溪 雲:脾瀉當補脾氣,健運復常,用炒白朮四兩、炒神麯三兩、炒芍藥三兩半,冬月及春初加肉豆蔻,去芍藥,或湯或丸服。
如瀉水腹不痛者,屬氣虛,宜四君子湯倍白朮、黃耆、升麻、柴胡、防風之類,補以提之而愈。
準繩 雲:氣虛瀉,用四君子湯加曲、蘖、升麻吞二神加木香丸。
李氏 曰:虛瀉困倦無力,脾虛飲食所傷。
有遇飲食即瀉者,四君子湯加木香、砂仁、蓮肉、陳糯米,為末,砂糖調服,久者隻加升麻、白芍藥,或平胃蒜肚丸。
有停蓄飲食,數日乃洩,腹脹者,名濕瀉,枳朮丸、沒石子丸。
煩渴或兼嘔者,錢氏白朮散、參苓白朮散。
食少腸鳴,四肢困倦者,升陽除濕湯。
日止夜瀉者,啟脾丸。
論脾腎虛瀉 李 雲:脾瀉久,傳腎為腸澼,經年不愈者,調中健脾丸。
老人脾腎虛瀉者,用吳茱萸,鹽水浸透,以豶豬臟頭一截,洗去脂膜,將茱萸入內,紮兩頭蒸爛,搗丸綠豆大,每五十丸,米湯下,暖膀胱,清水道,固大腸,進飲食。
腎虛色欲所傷,瀉多足冷,久則肉消,五鼓臍下絞痛,或隻微響,溏瀉一次者,吳茱萸散、二神丸、四神丸,陽虛者三味安腎丸、金鎖正元丹、養氣丹陰虛者,腎氣丸。
準繩 雲:每日五更即洩瀉,有酒積,有寒積,有食積,有腎虛,俗呼脾腎洩。
有人每早須大洩一行,或腹痛,或不腹痛,空心服熱藥,亦無效。
有人教以夜食前又進熱藥一服,遂安。
如此常服,愈。
蓋暖藥雖平旦服之,至夜力已盡,無以敵一夜陰氣之故也。
有人每五更將天明時必溏利一次,有人雲此名腎洩,服五味子散,頓愈。
有人久洩,早必洩一二行,洩後便輕快,脈滑而少弱,先予厚樸和中丸五十丸大下之,後以白朮為君,枳殼、半夏、茯苓為臣,厚樸、炙甘草、芩、連、川芎、滑石為佐,吳茱萸十餘粒為使,生薑煎服,十餘帖而愈。
戴雲:有每日五更初洞瀉,服止瀉藥並無效,米飲下五味丸,或專以北五味煎飲。
雖節省飲食,大段忌口,但得日間上半夜無事,近五更其瀉復作,此病在腎,分水飲下二神丸及椒樸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
二神丸合五味子散,名為四神丸,治瀉尤妙。
論肝虛瀉 李氏 雲:肝虛忿怒所傷,木克脾土,門戶不束,厥而面青,當歸厚樸湯,或熟料五積散去麻黃。
汗多者,黃耆建中湯。
論暴瀉 子和 雲:夫暴注,瀉水不已。
《內經》曰:注下也,注下水利也。
暴速甚者屬火,宜用水調甘露飲、五苓益元散,或以長流水煎,放冷涼服。
涼膈通聖亦能治之。
慎不可驟用罌粟殼、乾薑、豆蔻之類,縱瀉止,亦轉生他疾,止可分陰陽,利水道而已。
蔭按:暴注瀉水,屬火是矣。
而《機要》復雲: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自利,氣難布息,宜以漿水散重藥溫之。
則知暴瀉有熱有寒,要在辨其有聲無聲與身之冷熱、氣之長短,不可差也。
論虛滑久瀉 東垣 雲:中焦氣弱,脾胃受寒冷,大便滑洩,腹中雷鳴,或因誤下,末傳寒中,復遇時寒,四肢厥逆,心胃絞痛,冷汗不止,此腎之脾胃虛也,沉香溫胃丸治之。
薛氏 曰:滑瀉,若脾胃虛寒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豆蔻、補骨脂。
若脾氣虛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肉桂。
若命門火衰,脾土虛寒者,用八味丸。
若脾腎氣血俱虛者,用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
若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肢體漸腫,喘嗽唾痰,為脾胃虧損,宜金匱加減腎氣丸。
準繩 雲:《保命集》雲:虛滑久而不止者,多傳變為利。
太陰傳少陰,是為鬼邪,先以厚樸枳實湯防其傳變。
按此法,實者用之,虛者不若四神丸實腎之為得也。
收澀之劑,固腸丸、訶子散皆治熱滑,扶脾丸、桃花丸、訶子丸、赤石脂禹餘糧湯皆治寒滑。
瀉已愈,至明年此月日時復發者,有積故也。
脾主信,故至期復發。
熱積,大承氣湯;寒積,感應丸;虛者,以保和丸加三稜、蓬朮之屬投之。
統旨 雲:瀉已愈,及期年而復發者,有積故也,宜下之。
久瀉不愈,則胃氣下流,男子最忌,宜大補脾胃,加升麻、防風以提其下陷之氣。
丹溪 雲:脾瀉已久,大腸不禁,此脾氣已脫,宜急澀之,以赤石脂、肉豆蔻、乾薑之類。
久病大腸氣洩,用熟地黃半兩,炒白芍藥、知母各三錢,升麻、乾薑各二錢,炙甘草一錢,為末,粥丸服之,仍用艾炷如麥粒,於百會穴灸三壯。
如久瀉,穀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而然,用白朮、芍藥、神麯、陳皮、肉豆蔻、訶子肉、烏梅為丸,以四君子湯加防風、升麻煎湯送下。
論洩而小便不利 準繩 雲:小便不利而洩,若津液偏滲於大腸,大便瀉而小便少者,用胃苓散分利之。
若陰陽已分,而小便短少,此脾肺氣虛,不能生水也,宜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
陰火上炎而小便赤少,此肺氣受傷不能生水也,用六味地黃丸加麥門、五味。
腎經陰虛,陽無所生,而小便短少者,用滋腎丸、腎氣丸。
腎經陽虛,陰無所化,而小便短少者,用益氣湯、六味丸。
若誤用滲洩分利,復傷陽氣,陰無所生,而小便益不利,則腫脹之證作,而疾危矣。
凡大便洩,服理中湯。
小便不利,大便反洩,不知氣化之過,本肺不傳化,以純熱之藥治之,是以轉洩。
少服則不止,多服則愈熱,所以不分,若以青皮、陳皮之類治之則可。
經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論洩而口渴引飲 準繩 雲:洩而口渴引飲,此為津液內亡,用錢氏白朮散,或補中益氣湯。
腎水不足之人患洩,或過服分利之劑而渴者,加減八味丸。
失治必變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危證矣。
論溢飲 羅謙甫 雲:水漬入胃,名為溢飲。
滑洩,渴能飲水,水下復洩,洩而大渴,此無藥證,當灸大椎(此第一椎下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針五分,留三呼,洩五吸,灸以年為壯)。
論治瀉忌用澀藥 丹溪 雲:世俗類用澀藥治瀉,若積久而虛者,或可用之。
若初得者,必變他證,為禍不小。
殊不知瀉多因於濕,惟分利小水,最為上策。
論治瀉用吐汗下三法 子和 雲:一講僧病洩瀉數年,丁香、豆蔻、乾薑、附子、官桂、烏梅等燥藥,燔針燒臍焫腕,無有闕者。
一日發昏不省,戴人診,兩手脈沉而有力。
《脈訣》雲:下利微小者生,脈洪浮大者無瘥。
以瓜蒂散湧之,出寒痰數升,又以無憂散洩其虛中之積及燥糞盈鬥,次以白朮調中湯、五苓散、益元散調理,數日遂起。
又一僧,初聞家遭兵革,心氣不足,又為寇賊所驚,臟腑不調,後入京不伏水土,以至危篤。
前後三年,八仙丸、鹿茸丸、燒肝散皆服之,不效,乃求藥於戴人。
戴人曰:此洞洩也,以謀慮久不決而成。
肝主謀慮,甚則乘脾,久思則脾濕下流。
乃上湧痰半盆,末後有血數點,肝藏血故也。
又以舟車丸、浚川散下數行,仍使澡浴出汗,自爾日勝一日,常以胃風湯、白朮散調養之,一月而強食復故。
又李德卿妻,因產後病洩一年餘,四肢瘦乏,諸醫皆斷為死證。
戴人曰:兩手脈皆微小,乃痢病之生脈。
況洞洩屬肝經,肝木剋土而成,此疾亦是腸澼。
澼者,胃中有積水也。
先以舟車丸四五十粒,又以無憂散三四錢,下四五行。
人皆駭之,病羸如此,尚可過耶。
復以導飲丸又導之,渴則調以五苓散,向晚使人伺之,已起而緝床。
前後約三四十行,以胃風湯調之,半月而能行,一月而安健。
又劉德源,病洞洩逾年,食不化,肌瘦力乏,行步欹傾,面色黧黑,舉世治痢之藥皆用之,無效。
戴人往問之,乃出《內經》洞洩之說,雖不已疑,然畏其攻劑,夜焚香禱神。
戴人先以舟車丸、無憂散下十餘行,殊不困,已頗喜食。
後以檳榔丸磨化其滯,待數日,病已大減。
戴人以為去之不盡,當再服前藥,德源亦欣然請下之,又下五行。
次後數日,更以苦劑越之。
往問其家,彼雲:已下村中收索去也。
蔭按:宗厚曰:子和為治,大率多用此三法。
洞洩一證,縱其果有積滯鬱結之甚,元氣壯實者,亦不宜驟用此三法,況有積滯雖甚,而元氣尤虛者。
或設使果當用此三法,亦當如仲景察證,以辨其吐汗下,有可不可之殊。
況仲景治利,又有合下、合溫之法焉。
此得非猛浪乎! 論治瀉活法 趙以德 雲:昔聞先生言洩瀉之病,其類多端,得於六淫五邪,飲食所傷之外,復有雜合之邪,似難執法而治。
乃見先生治氣暴脫而虛,頓瀉,不知人,口眼俱閉,呼吸微甚,殆欲絕者,急灸氣海,飲人參膏十餘斤而愈。
治陰虛而腎不能司禁固之權者,峻補其腎。
治積痰在肺,緻其所合大腸之氣不固者,湧出上焦之痰,則肺氣下降,而大腸之虛自復矣。
治憂思太過,脾氣結而不能升舉,陷入下焦而成洩瀉者,開其鬱結,補其脾胃,使穀氣升發也。
凡此之類,不可枚舉。
因問:先生治病,何其神也?先生曰:無他。
圓機活法具在《內經》,熟之自得之矣。
李氏 曰:凡瀉皆兼濕,初宜分理中焦,滲利下焦,久則升舉。
必滑脫不禁,然後用藥澀之。
其間有風勝,兼以解表,寒勝兼以溫中,滑脫澀住,虛弱補益,食積消導,濕則淡滲,陷則升舉,隨證變用。
又不可拘於次序,與痢大同。
且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太甘則生濕。
清熱亦不可太苦,苦則傷脾,每兼淡滲利竅為妙。
子和 雲:昔聞山東楊先生者,治府主洞洩不止。
楊初對病人與眾人談日月星辰躔度,及風雷雲雨之變,自辰至未,而病者聽之忘其圊。
楊嘗曰:治洞洩不已之人,先問其所愛之事,好棋者與之棋,好樂者與之笙笛,勿輟。
蔭按:此治脾洩之法也,脾有所嗜則氣自聚,氣聚則足以收攝虛脫,故洩自止耳。
診法 素問 雲:胃脈虛則洩,尺寒脈細謂之後洩。
尺膚寒,其脈小者,洩少氣。
洩而脈大者,難治。
病洩脈洪大,是逆也。
靈樞 雲:大便赤瓣飧洩,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洩;脈小,手足溫,易已。
腹鳴而滿,四肢清洩,其脈大,是逆也,如是者不過十日死矣。
腹大脹,四肢清,脫形洩,是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日死矣。
仲景診法詳見前。
脈經 雲:脈滑按之虛絕者,其人必下痢,肺脈小甚為洩,腎脈小甚為洞洩,洩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洞洩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留連者生,緊急者死。
內經 曰:脈細,皮寒,少氣,洩利前後,飲食不入,是為五虛,死。
其漿粥入胃,洩注止,則虛者活(若用參朮膏早救之,亦有生者)。
《脈訣》雲:下利微小,則為生脈。
大浮洪者,無瘥日。
《脈訣舉要》曰:夏月洩瀉,脈應暑濕,決而數溲,脈必虛極,治暑濕瀉,分利小便,虛脫固腸,罔或不痊。
樓氏曰:在下則洩瀉不止,在上則吐痰不已者,皆死。
蓋氣脫無所管攝故也。
治濕瀉方 燥濕湯 白朮(二錢) 白芍藥 白茯苓(各一錢半) 澤瀉 車前子(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
水濕瀉;加蒼朮;傷食停飲,加神麯、麥芽、山楂;腹中窄狹飽悶,加厚樸、枳實、木香;小便赤澀,加豬苓、木通、炒梔子;燥渴引飲,加乾葛、石膏、麥門冬;酒積腸中,濕熱暴下,加黃連、蒼朮;黃疸,加茵陳、炒山梔、木通;冷瀉作痛,加木香、砂仁、山楂、炮乾薑;久洩胃氣下陷,加人參、黃耆、升麻、柴胡;久瀉虛滑不禁,加肉豆蔻、訶子、煨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