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下
關燈
小
中
大
心米飲下。
萬補丸 治脾胃久虛,大腸積冷,下痢白膿,或腸滑不固,久服諸藥不效,服之神驗,併產前產後皆可服。
人參 當歸(切,焙) 草豆蔻(炮,去皮) 嫩茄茸(酥炙) 乳香(各一兩半) 白朮 陽起石(火燥,研細) 肉桂(去皮) 縮砂仁 赤石脂 鍾乳粉 肉豆蔻(麵裹煨) 沉香 白姜(炮) 蓽撥(牛乳半盞慢火煎乾) 茴香(炒) 丁香 厚樸(薑製) 白茯苓(各一兩) 地榆 大麥蘖(炒) 神麯(炒,各半兩) 附子(炮,去皮臍,七錢) 肉蓯蓉(酒浸一宿,二兩) 罌粟殼(和米煮,二十枚,炙) 上為細末,研勻,用木瓜十五枚去瓤蒸爛,同藥末搗和得所,丸如桐子大,曬乾,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頻並者加至五七十丸。
以上治寒滑之劑。
一方 治痢。
側柏葉(一錢) 甘草(三錢) 禦米殼(去頂穰,湯泡三次,曬乾,蜜拌炒黃,一錢,久者倍之) 上?咀,水煎,澄清入蜜,呷服之。
先服木香檳榔丸,後服此妙。
本事方 黑豆(五十粒) 陳皮(半兩) 罌粟殼(十四個) 甘草(二錢) 上四味,半生半炒,水煎,空心服。
盡此一劑,無不效者。
遇仙立效散 治諸惡痢,或赤或白,或膿淡相雜,裡急後重,臍腹結痛,或下五色,或如魚腦,日夜無度,或口噤不食,不問大人小兒,虛弱老人產婦,並宜服之。
罌粟殼(去蒂蓋,炒黃) 當歸(洗,各三兩) 甘草 赤芍藥 酸石榴皮 地榆(各一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溫服。
忌生冷、油膩。
黃耆散 治熱痢下赤黃膿,腹痛心煩。
黃耆 龍骨 當歸(各七錢半) 黃連(微炒一兩) 生乾地黃 黃柏 黃芩 犀角屑 地榆(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粥飲調下。
一方 治腸滑久痢,神效。
以石榴一個劈破,炭火簇燒令煙盡,急取出,不令作白灰,用碗蓋一宿,出火毒,為末,用酸石榴一個煎湯,調下二錢。
一方 治痢。
五倍子為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各十丸。
以上治熱滑之劑。
治痢脫肛方 訶子皮散 治寒滑氣洩不固,形質下脫。
禦米殼(去蒂蓋,蜜炒,五分) 訶子(煨,去核,七分) 乾薑(炮,六分) 陳皮(五分) 上?咀,水煎服。
或為末,白湯調服亦可。
真人養臟湯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腹痛脫肛。
方見前滑脫條。
地榆芍藥湯 治洩痢膿血,乃至脫肛者。
蒼朮(八兩) 地榆 卷柏 芍藥(各三兩) 上?咀,每服二兩,水煎,溫服,病退勿服。
一方加阿膠,名蒼榆湯,蓋阿膠,大腸要藥也。
治大孔開方 一方 治痢大便不禁,其孔大開。
如孔洞不閉者,用蔥和花椒末搗,塞穀道中,並服酸澀固腸之劑收之,如禦米殼、訶子皮之類是也,神效。
治大孔痛方 一方 治下痢大孔痛,因熱流於下。
檳榔 木香 黃連 黃芩 乾薑 上銼,水煎服。
一方 治久下赤白,大孔痛不可忍。
炒鹽熨之。
又,炙枳實熨之。
一方 治痢久大孔急痛,亦有寒熱者。
熟艾 黃蠟 訶子 上燒熏之,妙。
治洩痢而嘔方 姜橘白朮湯 治胃氣不和,下痢兼嘔。
白朮(二錢半) 橘皮(去白) 生薑(各二錢) 半夏(薑湯泡) 茯苓(各一錢半) 厚樸(薑汁炒,一錢) 上銼,水煎,食前徐徐服。
因火逆衝上而嘔者,加薑汁炒黃連;胃虛而嘔者,加人參,倍白朮。
芩連二陳湯 治頑痰在膈,下痢兼嘔。
二陳湯加黃芩、黃連、防風、桔梗蘆,探吐。
加味平胃散 治毒滯上攻,痢兼嘔吐。
本方加黃連、木香、檳榔,水煎服。
加味四君子湯 治下痢虛嘔食少。
本方加陳皮、厚樸、麥門冬、竹茹,水煎服。
治噤口痢方 參連湯 治噤口痢。
人參(五錢) 黃連(一兩) 上銼,水煎,時時呷之。
如吐,再強飲,但得一呷下咽即好。
一方加石蓮肉三錢,尤效。
外以田螺搗爛,盦臍中,引熱下行。
開噤湯 治噤口痢。
砂仁(一錢,研) 砂糖(七錢) 細茶(五錢) 生薑(五片) 上銼一劑,水二鍾煎至一鍾,露一宿,次早北面溫服。
外用木鱉子二錢去殼、麝香二分共搗,置臍中,即思食。
一方 治噤口痢。
此乃毒氣上衝心肺,藉此以通心氣,便覺思食。
石蓮肉(曬乾,槌碎,去殼,留心並肉) 上為末,每服二錢,陳倉米煎湯調下,便覺思食。
仍以日照東方壁土炒真橘皮,為末,薑、棗略煎,服之。
一方 黃連(半斤) 生薑(四兩) 上二味切片同炒,待姜焦黃色去姜,隻用黃連為細末,同陳米飯一處搗爛,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赤痢陳米飲下,白痢陳皮湯下,赤白相兼者陳米橘皮湯下。
參苓白朮散 下痢噤口不食者,雖曰脾虛,蓋亦熱氣閉塞心胸間所緻也,以此治之。
本方加石菖蒲一錢、木香少許。
方見後久痢條。
倉廩湯 治噤口痢有熱,乃毒氣衝心,食入即吐。
方見前風痢條。
治中湯 治噤口痢。
本方加木香半錢,或縮砂一錢。
方見嘔吐門。
開噤散 治嘔逆食不入。
書雲: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故用黃連,痢而不食,則氣益虛,故加人參。
虛人久痢,並用此法。
人參 川黃連(姜水炒,各五錢) 石菖蒲(七錢,不見鐵) 丹參(三錢) 石蓮子(去殼,即建蓮中有黑殼者) 茯苓 陳皮(一錢五分) 陳米(一撮) 冬瓜仁(去殼,一錢五分) 荷葉蒂(二個) 上銼,水煎,服不拘時。
附子理中湯 治寒邪中於太陰,嘔吐清涎沫,腹中冷痛,或下痢清穀,吐蛔蟲,脈來沉細,急宜溫之。
乾薑 附子 炙甘草(各一錢)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 上銼,水煎服。
寒甚者,加乾薑二錢;渴欲得水,加人參、白朮各一錢;當臍有動氣,去白朮,加肉桂一錢;吐多者,加生薑一錢五分;下痢多者,加白朮;悸者,加茯苓一錢五分;腹滿者,去參、術,加陳皮、半夏、砂仁各八分,附子一錢五分。
蓋溫即是補,除附子,加木香、砂仁,即香砂理中湯。
治久痢方 大黃湯 治痢久不愈,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脈沉實,人不甚困倦者,用此微利。
大黃(一兩) 上銼碎,作一服,用好酒二鍾浸半日,煎至一鍾,去渣,分作二服,頓服之,痢止勿服。
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
服後再服黃芩芍藥湯,以徹其毒(黃芩芍藥湯方見前)。
此盪滌邪熱之藥,用酒煮者,欲其上至頂巔,外徹皮毛也。
上滌除之劑,毒滯未盡者用之。
樸連湯 治下痢久不瘥。
厚樸(薑製) 黃連(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煎,食前溫服。
調和飲 下痢稍久者,宜調和。
白芍藥(三錢) 當歸 川芎 黃連 黃芩 桃仁(各一錢) 升麻(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如紅痢;依本方;白痢,加吳茱萸一錢,芩、連用酒炒;赤白痢,加白朮、茯苓、陳皮、香附各一錢。
黃芩芍藥湯 治久痢不食,身熱後重,赤白脫肛。
白朮 白芍藥(生用) 黃連(各一錢二分) 黃芩 石蓮肉 白茯苓(各一錢) 木香(六分) 上銼,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瓜蔞散 治五色痢久不愈者。
瓜蔞(一個,黃色者,以炭火煨存性,用蓋在地下一宿出火毒) 上研為細末,作一服,用溫酒調服。
胡大卿有僕人患痢半年,至杭州遇一道人,傳此方而愈。
以上調理之劑,胃氣不和者用之。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下痢經年不愈,飲食不進,肌肉消瘦,氣力倦怠。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各一兩) 白扁豆 甘草(炙,各七錢) 蓮肉 薏苡仁 砂仁 桔梗(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米湯調下。
或加薑、棗,煎服;或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或煉蜜丸如彈子大,湯化下。
參歸芍藥湯 治痢久不止,用此調理氣血,自愈。
人參 當歸(酒洗) 芍藥(炒) 陳皮(各一錢) 白朮 茯苓(各一錢半) 砂仁(七分) 甘草(五分) 上銼,加烏梅一個、燈草一團、蓮肉七個,水煎,溫服。
氣陷後重不除,加升麻。
加減益氣湯 治痢日久不愈,不能起床,疲弱之甚者。
白朮 白芍藥 陳皮(各一錢) 當歸(七分) 黃耆 人參 澤瀉 砂仁 地榆(各五分) 升麻 甘草(炙) 木香 白豆蔻 禦米殼(醋炒,各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
劉草窗方 治虛弱患痢。
人參(三錢) 白朮(二錢半) 白茯苓(二錢) 芍藥(炒,一錢半) 神麯(炒,七分) 升麻(五分) 蒼朮(一錢) 上銼一服,水煎服。
後重,加木香三分、檳榔七分、黃連炒六分、澤瀉六分、甘草炙五分、酒當歸一錢、滑石炒五分、防風一錢。
一方 治久痢。
白朮 當歸 芍藥 陳皮(各一錢) 澤瀉 砂仁 地榆(各五分) 升麻 木香 甘草(各三分) 上銼作一帖,水煎服。
以上升補之劑,脾胃虛陷者用之。
機要訶子散 治洩痢腹痛漸已,洩下微少,宜此止之法,雲大勢已去,而宜止之。
訶子皮(一兩,半生半熟) 木香(半兩) 黃連 甘草(炙,各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朮芍藥湯下。
如止之不已,宜歸而送之,加厚樸一兩,竭其邪氣也。
神效參香散 治痢疾日久,穢積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復窘迫,但滑溜不止,乃收功之後藥也。
人參 木香(各二錢) 白茯苓 肉豆蔻 白扁豆(各四錢) 陳皮 罌粟殼(去蒂穰,醋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清米飲調下,食遠服。
一方,赤痢,每九分加酒製黃連一分;白痢,每九分加酒製茱萸一分;赤白相雜,每服八分,加茱萸黃連各一分,米湯調服。
湯泡飲 治久痢不愈,無分赤白,俱可服。
粟殼(蜜水炒,三錢) 烏梅(一個,去核) 甘草(二分) 蜜(三匙) 上銼碎,用滾水一鍾泡浸一時,去渣,三次服之。
一方 治瀉及痢。
米殼(去頂隔蒂,半生半蜜炙) 陳皮(半生半蜜炙) 甘草(半生半蜜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滾湯浸少時,再用重滾湯浸煮,去渣,通口服,小兒減半。
百中散 治久痢消,用此止之。
若更澀早,則胃敗不救。
罌粟殼(用薑汁浸一宿,炒乾)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服。
忌生冷、油膩等物三日。
乳香散 治一切痢疾,經驗。
粟殼(去頂隔蒂,醋炒) 川芎(各一兩)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上為細末,大人一錢,小兒半錢,紅痢蜜湯,白痢砂糖湯,紅白相兼及少瀉俱薑湯調下。
忌生冷腥葷。
聖散子 治一切痢疾,不拘遠年近日。
罌粟殼(蜜制) 黃柏(炙) 乾薑 當歸 枳殼(去白) 甘草(炙) 白採(即罌粟子,各等分) 上每服四錢,加韭白二條撚碎,同水煎,不拘時服。
萬應抵金散 治久痢諸藥不效者,服此如神,不過二服即止。
粟殼(蜜炙) 石榴皮(各二錢) 蘿蔔子 黑豆(炒熟,各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 上銼,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不二散 治諸般瀉痢,神效。
罌粟殼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各二兩) 當歸(去蘆,炒) 甘草(炙) 甜藤(如無,隻以乾葛代之,各一兩)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通口服。
如患赤白痢,用酸石榴皮一片同煎,極妙。
鬥門散 治八種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有五色相雜,日夜頻並,兼治噤口惡痢,裡急後重,久渴不止,全不進食,他藥不能治者,立見神效。
乾薑(炮,四兩) 黑豆(炒,去皮,十二兩) 地榆 甘草(炙,各六兩) 白芍藥(三兩) 罌粟殼(蜜炒,半斤) 上?咀,每服三錢,水煎,溫服。
神效雞清丸 治一切瀉痢。
木香(二兩) 黃連(二兩半) 肉豆蔻(七個,大者,生用) 上先為細末,取雞子清搜和作餅子,於慢火上炙令黃色,變紅極幹,再研為末,用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禦米丸 治一切瀉痢。
肉豆蔻 訶子肉 白茯苓 白朮(各一兩) 石蓮肉 當歸(各半兩) 乳香(三錢) 罌粟殼(蜜炙,一兩半)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如血痢,減豆蔻、白朮、當歸、罌粟殼。
水煮木香膏 治一切下痢,日久不止。
罌粟殼(去穰,一兩八錢) 青皮(去白,二兩四錢) 甘草(炙,三兩) 當歸(去蘆) 訶子(煨,去核) 木香(不見火,各六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鍾煎化至六分,空心或食前服。
宣明黃連丸 木香 黃連 訶子肉(麵煨,各半兩) 龍骨(二錢) 上為細末,飯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
以上止澀之劑,腸胃虛滑者用之。
蕪荑丸 治久痢不瘥,有蟲並下部脫肛。
蕪荑(炒) 黃連(去須,各二兩) 蚺蛇膽(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杏仁湯下,日再服。
一方 治腸蠱,先下赤,後下黃白沫,連年不愈,兼治痢下,應先白後赤,若先赤後白為腸蠱。
用牛膝一兩切椎碎,以醇酒一升漬一宿,平旦空心服之,再服愈。
治休息痢方 異功散 治休息痢。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前服。
補中益氣湯 治脾胃虛弱,下痢經年不瘥。
方見內傷。
一人年六十餘,患血痢三年,諸藥不效,餘用此方加桃仁倍當歸,服二十帖全愈。
加味八珍湯 治過服涼藥,以緻氣血俱虛,而成休息痢。
四君子合四物湯加陳皮、阿膠,水煎服。
如脾胃虛寒,加黃耆、肉桂;如有熱,加黃芩、黃連。
加味通元二八丹 治痢疾,奇效如神。
凡休息痢十數年不能愈者,服此藥數服即愈。
宣黃連(八兩) 當歸身 赤芍藥 生地黃 南川芎(各五錢) 槐花 荊芥穗 烏梅肉(各一兩) 上八味各製為細末,用雄豬肚一枚,以刀刮盡,仍用酒洗淨,將前藥末裝入,線縫嚴密,用韭菜鋪底蓋頂,以桑柴火蒸一日,搗千餘下,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下。
腸風及便毒下血,用漿水湯下。
凡臟毒痔漏,每清晨服一百丸,清茶下,過十服即愈。
此藥霜降後合方妙。
神效丸 治誤服澀藥,餘毒不散,成休息痢,膿血不止,疼痛困弱。
當歸 烏梅 黃連(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甚者蠟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厚樸煎湯下。
一方加阿膠。
六神丸 治同前。
真調痢要藥。
黃連 木香 枳殼 茯苓 神麯 麥芽(各等分) 上為末,神麯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
蔭按:黃連解暑毒,清臟腑,厚腸胃,赤痢倍之;木香溫脾胃,逐邪氣,止下痛,白痢倍之;枳殼寬腸胃,茯苓利水,神麯。
麥芽消積滯。
真調痢要藥。
經驗三根飲 治休息痢年久不愈者,其效如神。
五倍木根 蒼耳草根 臭樗木根(刮取白皮) 上各等分細切,每服七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大黑豆三十六粒、糯米四十九粒,水煎,溫服。
葛根湯 專治酒痢。
葛根 枳殼 半夏 生地黃 杏仁(去皮尖) 茯苓(各二錢四分) 黃芩(一錢二分) 甘草(炙,五分) 上分作二帖,水二盞、黑豆百粒、生薑五片、白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木香散 治隔年痢不止,並治血痢尤捷。
木香 黃連(各半兩,二味同炒) 罌粟殼 生薑(各半兩,同炒) 甘草(炙,一兩) 上為細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一錢,陳米飲下。
訶黎勒丸 治休息痢,日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諸藥不效者。
訶子(去核,半兩) 母丁香(三十粒) 椿根 白皮(二兩)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米飲入醋少許,一日三服,效。
麥蘖丸 治休息痢,不能飲食,及羸瘦。
大麥蘖(炒) 附子(炮裂,去皮臍) 陳曲(炒) 官桂(去皮) 烏梅肉(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參(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煮棗肉飲下,不拘時。
一方用七月七日曲。
一方 治休息痢羸瘦。
黃連(去須,為末) 定粉(研,各半兩) 大棗(二十枚,去核) 上舂棗如泥鋪於紙上,安二味藥裹之,燒令通赤,取出候冷,細研為末,每服使好精羊肉半斤,切作片子,用散藥三錢摻在肉上,濕紙裹燒熟,放冷食之,不過三兩服效。
又方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及雙仁,麩炒黃色) 獺豬肝(一具,去筋膜,切作片) 上件將肝用水洗去血,切作片,乾淨鐺納一重肝,一重杏仁,入盡,用童子小便二升入鐺中,蓋定慢火煎,令小便盡即熟,放冷任意食之。
又方 一名羊肝散 砂仁(一兩,去皮) 肉豆蔻(半兩,去殼) 上為細末,用羊肝半具細切,拌藥以濕紙三五重裹上,更以麵裹,用慢火燒令熟,去面並紙,入軟飯搗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粥飲下。
一方 治赤白痢新舊疾。
用鹽霜梅三個,用黃泥裹,於慢火煨乾,研為細末,用米湯調下。
張文仲方 治休息痢。
用虎骨炙焦,搗末調服,日三匙,效。
一方 治久痢休息痢,虛滑甚者。
椿根白皮(東南行者,長流水內漂三日,去黃皮,切片) 人參(各□兩) 木香(煨,二錢) 上銼,入粳米一撮,煎湯飲之。
治勞痢方 蕷蓮飲 治勞痢。
乾山藥 石蓮肉(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茶煎湯調下三錢。
赤多,倍蓮肉;白多,倍山藥。
七珍散 方見脾胃門。
治諸病壞證久下膿血方 加減六柱飲 人參 白茯苓 木香 肉豆蔻 訶子 益智仁 白芍藥(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煎服。
治痢後發渴方 瓜蔞根湯 治下痢冷熱相沖,氣不和順,本因下虛津液耗少,口乾咽燥,常思飲水,毒氣更增,煩躁轉甚,宜服此藥救之。
瓜蔞根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二錢半)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二枚擘破煎至七分,服。
陳米湯 治吐痢後大渴,飲水不止。
用陳倉米二合,水淘淨,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晚食前再煎服。
治痢後渴 用糯米二合,以水一盞半同煮,研絞汁,空心頓服之。
治痢後腫滿方 澤漆湯 治痢後腫滿,氣急喘嗽,小便如血。
澤漆葉(微炒,五兩) 桑根白皮(炙黃)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炒熟,各三兩) 人參(一兩半) 白朮(炒) 陳皮(去白)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取八分,去渣,溫服,候半時辰再服,取下黃水數升,或小便利為度。
茯苓湯 治痢後遍身浮腫。
赤茯苓(去黑皮) 澤漆葉(微炒) 白朮(微炒,各一兩) 桑根白皮(炙黃) 黃芩 射幹 防風 澤瀉(各三兩) 上?咀,每服五錢,先以水三盞煮大豆一合,取二盞,去渣納藥,煎取一盞,分為二服。
未瘥頻服兩料。
上二方須以濟生腎氣丸佐之,後方虛者禁用。
治痢後風方 二防散 治痢後不謹,感冒寒濕,或涉水履霜,以緻兩足痹痛,如刀劙虎咬之狀,膝臏腫大,不能行動,名鶴膝風。
此藥神效。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杜仲(薑汁拌炒) 萆薢(各一錢) 防風 防己 羌活 牛膝(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附子(童便浸三日,去皮臍,七分,冬月一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空心溫服。
蒼龜丸 治痢後腳弱漸小。
蒼朮 龜闆 白芍藥(各二兩半) 黃柏(五錢) 上為末,粥丸,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煎湯下。
一方加黃芩五錢。
獨活寄生湯 方見腰痛門。
虎骨四斤丸 方見腳氣門。
大防風湯 方見痿證門。
痢後調理方 固腸丸 治濕熱下痢,大便下血,去腸胃陳積之後,用此以燥下濕而實大腸。
樗根白皮(不拘多少,細切,略炒) 上一味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米飲下,或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湯下。
實腸散 治久痢去多,不分赤白,用此末藥換出黃糞來。
乾山藥(炒黃色) 蓮肉(炒,去心,各一兩) 炒黃米(一合) 上共為細末,用砂糖調熱湯和勻前末藥,不幹不稀,漸漸調服,後用清米湯漱口,常服之最效。
白朮黃芩湯 治痢疾雖除,更宜調和。
白朮(一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溫服。
白朮黃耆湯 治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服此補養。
白朮(一兩) 黃耆(七錢) 甘草(三錢)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溫服。
白朮芍藥湯 服藥痢疾雖除,宜用此補脾胃;又治老人奉養太過,飲食傷脾,時或瀉痢。
白朮 白芍藥(各半兩,補脾炒用,治後重生用,腹痛炒用,酒浸炒尤妙) 甘草(炙,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服。
橘皮枳朮丸 方見痞滿門。
蔭按:方氏曰:痢疾所因有二:或因暑月煩渴,縱食瓜果生冷,內傷腸胃;或夜臥失被,早起入水,寒濕外襲肚腹。
二者皆令水穀不化,鬱而生熱,則為濕熱。
濕熱傷氣,則成白痢;濕熱傷血,則成赤痢;氣血俱傷,則成赤白痢。
其證臍腹絞痛,或下鮮血,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下白膿,或下赤白相雜,或如豆汁,或如魚腦,或如屋漏水,裡急後重,頻欲登厠,日夜無度,不可驟用米殼、龍骨、豆蔻、訶子、赤石脂等收澀,病邪則淹纏而不已也。
其法:痢疾初得一二者,元氣未虛,以推逐為善。
若五六日以後,脾胃已虛,以消導為佳。
分利小便,消導飲食,蓋無積不成痢也。
所用之藥,不過辛苦寒涼之劑,以開除濕熱鬱積,行氣和血,使氣血宣行而已。
若病久挾虛者,又當以滋補氣血,收澀滑脫,甘溫辛熱之藥兼之。
然濕熱傷氣成白痢者,宜調氣理濕為主,而兼清熱;濕熱傷血成赤痢者,宜涼血清熱為主,而兼理濕;至於氣血俱傷,成赤白痢者,則相兼而治。
觀丹溪、節齋之用藥可見矣。
大抵痢疾多屬乎熱。
熱者,火者也。
火性炎上,何以降下於腸間而為痢乎?譬之燭光,炎上者也,為風所感,則油遂下流矣。
痢者皆由積熱在中,或為外感風寒所閉,或為飲食生冷所遏,以緻火氣不得舒伸,逼迫於下,裡急而後重也。
醫者不察,更用檳榔等藥下墜之,則降者愈降,而痢愈甚矣。
大法:用葛根為君,鼓舞胃氣上行也;陳茶、苦參為臣,清濕熱也;麥芽、山楂為佐,消宿食也;赤芍藥、廣陳皮為使,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也。
惟於腹中脹痛,不可手按者,此有宿食,更佐以樸黃丸下之。
若日久脾虛,食少痢多者,五味異功散加白芍藥、黃連、木香清而補之。
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升提之。
若邪熱穢氣塞於胃脘,嘔逆不食者,開鬱散啟之。
若久痢變為虛寒,四肢厥冷,脈微細,飲食不消者,附子理中湯加桂溫之。
夫久痢必傷腎,不為溫暖元陽,誤事者不少,可不謹歟,可不謹歟。
萬補丸 治脾胃久虛,大腸積冷,下痢白膿,或腸滑不固,久服諸藥不效,服之神驗,併產前產後皆可服。
人參 當歸(切,焙) 草豆蔻(炮,去皮) 嫩茄茸(酥炙) 乳香(各一兩半) 白朮 陽起石(火燥,研細) 肉桂(去皮) 縮砂仁 赤石脂 鍾乳粉 肉豆蔻(麵裹煨) 沉香 白姜(炮) 蓽撥(牛乳半盞慢火煎乾) 茴香(炒) 丁香 厚樸(薑製) 白茯苓(各一兩) 地榆 大麥蘖(炒) 神麯(炒,各半兩) 附子(炮,去皮臍,七錢) 肉蓯蓉(酒浸一宿,二兩) 罌粟殼(和米煮,二十枚,炙) 上為細末,研勻,用木瓜十五枚去瓤蒸爛,同藥末搗和得所,丸如桐子大,曬乾,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頻並者加至五七十丸。
以上治寒滑之劑。
一方 治痢。
側柏葉(一錢) 甘草(三錢) 禦米殼(去頂穰,湯泡三次,曬乾,蜜拌炒黃,一錢,久者倍之) 上?咀,水煎,澄清入蜜,呷服之。
先服木香檳榔丸,後服此妙。
本事方 黑豆(五十粒) 陳皮(半兩) 罌粟殼(十四個) 甘草(二錢) 上四味,半生半炒,水煎,空心服。
盡此一劑,無不效者。
遇仙立效散 治諸惡痢,或赤或白,或膿淡相雜,裡急後重,臍腹結痛,或下五色,或如魚腦,日夜無度,或口噤不食,不問大人小兒,虛弱老人產婦,並宜服之。
罌粟殼(去蒂蓋,炒黃) 當歸(洗,各三兩) 甘草 赤芍藥 酸石榴皮 地榆(各一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溫服。
忌生冷、油膩。
黃耆散 治熱痢下赤黃膿,腹痛心煩。
黃耆 龍骨 當歸(各七錢半) 黃連(微炒一兩) 生乾地黃 黃柏 黃芩 犀角屑 地榆(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粥飲調下。
一方 治腸滑久痢,神效。
以石榴一個劈破,炭火簇燒令煙盡,急取出,不令作白灰,用碗蓋一宿,出火毒,為末,用酸石榴一個煎湯,調下二錢。
一方 治痢。
五倍子為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各十丸。
以上治熱滑之劑。
治痢脫肛方 訶子皮散 治寒滑氣洩不固,形質下脫。
禦米殼(去蒂蓋,蜜炒,五分) 訶子(煨,去核,七分) 乾薑(炮,六分) 陳皮(五分) 上?咀,水煎服。
或為末,白湯調服亦可。
真人養臟湯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腹痛脫肛。
方見前滑脫條。
地榆芍藥湯 治洩痢膿血,乃至脫肛者。
蒼朮(八兩) 地榆 卷柏 芍藥(各三兩) 上?咀,每服二兩,水煎,溫服,病退勿服。
一方加阿膠,名蒼榆湯,蓋阿膠,大腸要藥也。
治大孔開方 一方 治痢大便不禁,其孔大開。
如孔洞不閉者,用蔥和花椒末搗,塞穀道中,並服酸澀固腸之劑收之,如禦米殼、訶子皮之類是也,神效。
治大孔痛方 一方 治下痢大孔痛,因熱流於下。
檳榔 木香 黃連 黃芩 乾薑 上銼,水煎服。
一方 治久下赤白,大孔痛不可忍。
炒鹽熨之。
又,炙枳實熨之。
一方 治痢久大孔急痛,亦有寒熱者。
熟艾 黃蠟 訶子 上燒熏之,妙。
治洩痢而嘔方 姜橘白朮湯 治胃氣不和,下痢兼嘔。
白朮(二錢半) 橘皮(去白) 生薑(各二錢) 半夏(薑湯泡) 茯苓(各一錢半) 厚樸(薑汁炒,一錢) 上銼,水煎,食前徐徐服。
因火逆衝上而嘔者,加薑汁炒黃連;胃虛而嘔者,加人參,倍白朮。
芩連二陳湯 治頑痰在膈,下痢兼嘔。
二陳湯加黃芩、黃連、防風、桔梗蘆,探吐。
加味平胃散 治毒滯上攻,痢兼嘔吐。
本方加黃連、木香、檳榔,水煎服。
加味四君子湯 治下痢虛嘔食少。
本方加陳皮、厚樸、麥門冬、竹茹,水煎服。
治噤口痢方 參連湯 治噤口痢。
人參(五錢) 黃連(一兩) 上銼,水煎,時時呷之。
如吐,再強飲,但得一呷下咽即好。
一方加石蓮肉三錢,尤效。
外以田螺搗爛,盦臍中,引熱下行。
開噤湯 治噤口痢。
砂仁(一錢,研) 砂糖(七錢) 細茶(五錢) 生薑(五片) 上銼一劑,水二鍾煎至一鍾,露一宿,次早北面溫服。
外用木鱉子二錢去殼、麝香二分共搗,置臍中,即思食。
一方 治噤口痢。
此乃毒氣上衝心肺,藉此以通心氣,便覺思食。
石蓮肉(曬乾,槌碎,去殼,留心並肉) 上為末,每服二錢,陳倉米煎湯調下,便覺思食。
仍以日照東方壁土炒真橘皮,為末,薑、棗略煎,服之。
一方 黃連(半斤) 生薑(四兩) 上二味切片同炒,待姜焦黃色去姜,隻用黃連為細末,同陳米飯一處搗爛,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赤痢陳米飲下,白痢陳皮湯下,赤白相兼者陳米橘皮湯下。
參苓白朮散 下痢噤口不食者,雖曰脾虛,蓋亦熱氣閉塞心胸間所緻也,以此治之。
本方加石菖蒲一錢、木香少許。
方見後久痢條。
倉廩湯 治噤口痢有熱,乃毒氣衝心,食入即吐。
方見前風痢條。
治中湯 治噤口痢。
本方加木香半錢,或縮砂一錢。
方見嘔吐門。
開噤散 治嘔逆食不入。
書雲: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故用黃連,痢而不食,則氣益虛,故加人參。
虛人久痢,並用此法。
人參 川黃連(姜水炒,各五錢) 石菖蒲(七錢,不見鐵) 丹參(三錢) 石蓮子(去殼,即建蓮中有黑殼者) 茯苓 陳皮(一錢五分) 陳米(一撮) 冬瓜仁(去殼,一錢五分) 荷葉蒂(二個) 上銼,水煎,服不拘時。
附子理中湯 治寒邪中於太陰,嘔吐清涎沫,腹中冷痛,或下痢清穀,吐蛔蟲,脈來沉細,急宜溫之。
乾薑 附子 炙甘草(各一錢)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 上銼,水煎服。
寒甚者,加乾薑二錢;渴欲得水,加人參、白朮各一錢;當臍有動氣,去白朮,加肉桂一錢;吐多者,加生薑一錢五分;下痢多者,加白朮;悸者,加茯苓一錢五分;腹滿者,去參、術,加陳皮、半夏、砂仁各八分,附子一錢五分。
蓋溫即是補,除附子,加木香、砂仁,即香砂理中湯。
治久痢方 大黃湯 治痢久不愈,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脈沉實,人不甚困倦者,用此微利。
大黃(一兩) 上銼碎,作一服,用好酒二鍾浸半日,煎至一鍾,去渣,分作二服,頓服之,痢止勿服。
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
服後再服黃芩芍藥湯,以徹其毒(黃芩芍藥湯方見前)。
此盪滌邪熱之藥,用酒煮者,欲其上至頂巔,外徹皮毛也。
上滌除之劑,毒滯未盡者用之。
樸連湯 治下痢久不瘥。
厚樸(薑製) 黃連(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煎,食前溫服。
調和飲 下痢稍久者,宜調和。
白芍藥(三錢) 當歸 川芎 黃連 黃芩 桃仁(各一錢) 升麻(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如紅痢;依本方;白痢,加吳茱萸一錢,芩、連用酒炒;赤白痢,加白朮、茯苓、陳皮、香附各一錢。
黃芩芍藥湯 治久痢不食,身熱後重,赤白脫肛。
白朮 白芍藥(生用) 黃連(各一錢二分) 黃芩 石蓮肉 白茯苓(各一錢) 木香(六分) 上銼,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瓜蔞散 治五色痢久不愈者。
瓜蔞(一個,黃色者,以炭火煨存性,用蓋在地下一宿出火毒) 上研為細末,作一服,用溫酒調服。
胡大卿有僕人患痢半年,至杭州遇一道人,傳此方而愈。
以上調理之劑,胃氣不和者用之。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下痢經年不愈,飲食不進,肌肉消瘦,氣力倦怠。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各一兩) 白扁豆 甘草(炙,各七錢) 蓮肉 薏苡仁 砂仁 桔梗(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米湯調下。
或加薑、棗,煎服;或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或煉蜜丸如彈子大,湯化下。
參歸芍藥湯 治痢久不止,用此調理氣血,自愈。
人參 當歸(酒洗) 芍藥(炒) 陳皮(各一錢) 白朮 茯苓(各一錢半) 砂仁(七分) 甘草(五分) 上銼,加烏梅一個、燈草一團、蓮肉七個,水煎,溫服。
氣陷後重不除,加升麻。
加減益氣湯 治痢日久不愈,不能起床,疲弱之甚者。
白朮 白芍藥 陳皮(各一錢) 當歸(七分) 黃耆 人參 澤瀉 砂仁 地榆(各五分) 升麻 甘草(炙) 木香 白豆蔻 禦米殼(醋炒,各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
劉草窗方 治虛弱患痢。
人參(三錢) 白朮(二錢半) 白茯苓(二錢) 芍藥(炒,一錢半) 神麯(炒,七分) 升麻(五分) 蒼朮(一錢) 上銼一服,水煎服。
後重,加木香三分、檳榔七分、黃連炒六分、澤瀉六分、甘草炙五分、酒當歸一錢、滑石炒五分、防風一錢。
一方 治久痢。
白朮 當歸 芍藥 陳皮(各一錢) 澤瀉 砂仁 地榆(各五分) 升麻 木香 甘草(各三分) 上銼作一帖,水煎服。
以上升補之劑,脾胃虛陷者用之。
機要訶子散 治洩痢腹痛漸已,洩下微少,宜此止之法,雲大勢已去,而宜止之。
訶子皮(一兩,半生半熟) 木香(半兩) 黃連 甘草(炙,各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白朮芍藥湯下。
如止之不已,宜歸而送之,加厚樸一兩,竭其邪氣也。
神效參香散 治痢疾日久,穢積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復窘迫,但滑溜不止,乃收功之後藥也。
人參 木香(各二錢) 白茯苓 肉豆蔻 白扁豆(各四錢) 陳皮 罌粟殼(去蒂穰,醋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清米飲調下,食遠服。
一方,赤痢,每九分加酒製黃連一分;白痢,每九分加酒製茱萸一分;赤白相雜,每服八分,加茱萸黃連各一分,米湯調服。
湯泡飲 治久痢不愈,無分赤白,俱可服。
粟殼(蜜水炒,三錢) 烏梅(一個,去核) 甘草(二分) 蜜(三匙) 上銼碎,用滾水一鍾泡浸一時,去渣,三次服之。
一方 治瀉及痢。
米殼(去頂隔蒂,半生半蜜炙) 陳皮(半生半蜜炙) 甘草(半生半蜜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滾湯浸少時,再用重滾湯浸煮,去渣,通口服,小兒減半。
百中散 治久痢消,用此止之。
若更澀早,則胃敗不救。
罌粟殼(用薑汁浸一宿,炒乾)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服。
忌生冷、油膩等物三日。
乳香散 治一切痢疾,經驗。
粟殼(去頂隔蒂,醋炒) 川芎(各一兩)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上為細末,大人一錢,小兒半錢,紅痢蜜湯,白痢砂糖湯,紅白相兼及少瀉俱薑湯調下。
忌生冷腥葷。
聖散子 治一切痢疾,不拘遠年近日。
罌粟殼(蜜制) 黃柏(炙) 乾薑 當歸 枳殼(去白) 甘草(炙) 白採(即罌粟子,各等分) 上每服四錢,加韭白二條撚碎,同水煎,不拘時服。
萬應抵金散 治久痢諸藥不效者,服此如神,不過二服即止。
粟殼(蜜炙) 石榴皮(各二錢) 蘿蔔子 黑豆(炒熟,各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 上銼,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不二散 治諸般瀉痢,神效。
罌粟殼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各二兩) 當歸(去蘆,炒) 甘草(炙) 甜藤(如無,隻以乾葛代之,各一兩)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通口服。
如患赤白痢,用酸石榴皮一片同煎,極妙。
鬥門散 治八種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有五色相雜,日夜頻並,兼治噤口惡痢,裡急後重,久渴不止,全不進食,他藥不能治者,立見神效。
乾薑(炮,四兩) 黑豆(炒,去皮,十二兩) 地榆 甘草(炙,各六兩) 白芍藥(三兩) 罌粟殼(蜜炒,半斤) 上?咀,每服三錢,水煎,溫服。
神效雞清丸 治一切瀉痢。
木香(二兩) 黃連(二兩半) 肉豆蔻(七個,大者,生用) 上先為細末,取雞子清搜和作餅子,於慢火上炙令黃色,變紅極幹,再研為末,用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禦米丸 治一切瀉痢。
肉豆蔻 訶子肉 白茯苓 白朮(各一兩) 石蓮肉 當歸(各半兩) 乳香(三錢) 罌粟殼(蜜炙,一兩半)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如血痢,減豆蔻、白朮、當歸、罌粟殼。
水煮木香膏 治一切下痢,日久不止。
罌粟殼(去穰,一兩八錢) 青皮(去白,二兩四錢) 甘草(炙,三兩) 當歸(去蘆) 訶子(煨,去核) 木香(不見火,各六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鍾煎化至六分,空心或食前服。
宣明黃連丸 木香 黃連 訶子肉(麵煨,各半兩) 龍骨(二錢) 上為細末,飯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
以上止澀之劑,腸胃虛滑者用之。
蕪荑丸 治久痢不瘥,有蟲並下部脫肛。
蕪荑(炒) 黃連(去須,各二兩) 蚺蛇膽(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杏仁湯下,日再服。
一方 治腸蠱,先下赤,後下黃白沫,連年不愈,兼治痢下,應先白後赤,若先赤後白為腸蠱。
用牛膝一兩切椎碎,以醇酒一升漬一宿,平旦空心服之,再服愈。
治休息痢方 異功散 治休息痢。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前服。
補中益氣湯 治脾胃虛弱,下痢經年不瘥。
方見內傷。
一人年六十餘,患血痢三年,諸藥不效,餘用此方加桃仁倍當歸,服二十帖全愈。
加味八珍湯 治過服涼藥,以緻氣血俱虛,而成休息痢。
四君子合四物湯加陳皮、阿膠,水煎服。
如脾胃虛寒,加黃耆、肉桂;如有熱,加黃芩、黃連。
加味通元二八丹 治痢疾,奇效如神。
凡休息痢十數年不能愈者,服此藥數服即愈。
宣黃連(八兩) 當歸身 赤芍藥 生地黃 南川芎(各五錢) 槐花 荊芥穗 烏梅肉(各一兩) 上八味各製為細末,用雄豬肚一枚,以刀刮盡,仍用酒洗淨,將前藥末裝入,線縫嚴密,用韭菜鋪底蓋頂,以桑柴火蒸一日,搗千餘下,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下。
腸風及便毒下血,用漿水湯下。
凡臟毒痔漏,每清晨服一百丸,清茶下,過十服即愈。
此藥霜降後合方妙。
神效丸 治誤服澀藥,餘毒不散,成休息痢,膿血不止,疼痛困弱。
當歸 烏梅 黃連(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甚者蠟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厚樸煎湯下。
一方加阿膠。
六神丸 治同前。
真調痢要藥。
黃連 木香 枳殼 茯苓 神麯 麥芽(各等分) 上為末,神麯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
蔭按:黃連解暑毒,清臟腑,厚腸胃,赤痢倍之;木香溫脾胃,逐邪氣,止下痛,白痢倍之;枳殼寬腸胃,茯苓利水,神麯。
麥芽消積滯。
真調痢要藥。
經驗三根飲 治休息痢年久不愈者,其效如神。
五倍木根 蒼耳草根 臭樗木根(刮取白皮) 上各等分細切,每服七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大黑豆三十六粒、糯米四十九粒,水煎,溫服。
葛根湯 專治酒痢。
葛根 枳殼 半夏 生地黃 杏仁(去皮尖) 茯苓(各二錢四分) 黃芩(一錢二分) 甘草(炙,五分) 上分作二帖,水二盞、黑豆百粒、生薑五片、白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木香散 治隔年痢不止,並治血痢尤捷。
木香 黃連(各半兩,二味同炒) 罌粟殼 生薑(各半兩,同炒) 甘草(炙,一兩) 上為細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一錢,陳米飲下。
訶黎勒丸 治休息痢,日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諸藥不效者。
訶子(去核,半兩) 母丁香(三十粒) 椿根 白皮(二兩)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米飲入醋少許,一日三服,效。
麥蘖丸 治休息痢,不能飲食,及羸瘦。
大麥蘖(炒) 附子(炮裂,去皮臍) 陳曲(炒) 官桂(去皮) 烏梅肉(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參(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煮棗肉飲下,不拘時。
一方用七月七日曲。
一方 治休息痢羸瘦。
黃連(去須,為末) 定粉(研,各半兩) 大棗(二十枚,去核) 上舂棗如泥鋪於紙上,安二味藥裹之,燒令通赤,取出候冷,細研為末,每服使好精羊肉半斤,切作片子,用散藥三錢摻在肉上,濕紙裹燒熟,放冷食之,不過三兩服效。
又方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及雙仁,麩炒黃色) 獺豬肝(一具,去筋膜,切作片) 上件將肝用水洗去血,切作片,乾淨鐺納一重肝,一重杏仁,入盡,用童子小便二升入鐺中,蓋定慢火煎,令小便盡即熟,放冷任意食之。
又方 一名羊肝散 砂仁(一兩,去皮) 肉豆蔻(半兩,去殼) 上為細末,用羊肝半具細切,拌藥以濕紙三五重裹上,更以麵裹,用慢火燒令熟,去面並紙,入軟飯搗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粥飲下。
一方 治赤白痢新舊疾。
用鹽霜梅三個,用黃泥裹,於慢火煨乾,研為細末,用米湯調下。
張文仲方 治休息痢。
用虎骨炙焦,搗末調服,日三匙,效。
一方 治久痢休息痢,虛滑甚者。
椿根白皮(東南行者,長流水內漂三日,去黃皮,切片) 人參(各□兩) 木香(煨,二錢) 上銼,入粳米一撮,煎湯飲之。
治勞痢方 蕷蓮飲 治勞痢。
乾山藥 石蓮肉(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茶煎湯調下三錢。
赤多,倍蓮肉;白多,倍山藥。
七珍散 方見脾胃門。
治諸病壞證久下膿血方 加減六柱飲 人參 白茯苓 木香 肉豆蔻 訶子 益智仁 白芍藥(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煎服。
治痢後發渴方 瓜蔞根湯 治下痢冷熱相沖,氣不和順,本因下虛津液耗少,口乾咽燥,常思飲水,毒氣更增,煩躁轉甚,宜服此藥救之。
瓜蔞根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二錢半)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二枚擘破煎至七分,服。
陳米湯 治吐痢後大渴,飲水不止。
用陳倉米二合,水淘淨,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晚食前再煎服。
治痢後渴 用糯米二合,以水一盞半同煮,研絞汁,空心頓服之。
治痢後腫滿方 澤漆湯 治痢後腫滿,氣急喘嗽,小便如血。
澤漆葉(微炒,五兩) 桑根白皮(炙黃)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炒熟,各三兩) 人參(一兩半) 白朮(炒) 陳皮(去白)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取八分,去渣,溫服,候半時辰再服,取下黃水數升,或小便利為度。
茯苓湯 治痢後遍身浮腫。
赤茯苓(去黑皮) 澤漆葉(微炒) 白朮(微炒,各一兩) 桑根白皮(炙黃) 黃芩 射幹 防風 澤瀉(各三兩) 上?咀,每服五錢,先以水三盞煮大豆一合,取二盞,去渣納藥,煎取一盞,分為二服。
未瘥頻服兩料。
上二方須以濟生腎氣丸佐之,後方虛者禁用。
治痢後風方 二防散 治痢後不謹,感冒寒濕,或涉水履霜,以緻兩足痹痛,如刀劙虎咬之狀,膝臏腫大,不能行動,名鶴膝風。
此藥神效。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杜仲(薑汁拌炒) 萆薢(各一錢) 防風 防己 羌活 牛膝(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附子(童便浸三日,去皮臍,七分,冬月一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空心溫服。
蒼龜丸 治痢後腳弱漸小。
蒼朮 龜闆 白芍藥(各二兩半) 黃柏(五錢) 上為末,粥丸,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煎湯下。
一方加黃芩五錢。
獨活寄生湯 方見腰痛門。
虎骨四斤丸 方見腳氣門。
大防風湯 方見痿證門。
痢後調理方 固腸丸 治濕熱下痢,大便下血,去腸胃陳積之後,用此以燥下濕而實大腸。
樗根白皮(不拘多少,細切,略炒) 上一味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米飲下,或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湯下。
實腸散 治久痢去多,不分赤白,用此末藥換出黃糞來。
乾山藥(炒黃色) 蓮肉(炒,去心,各一兩) 炒黃米(一合) 上共為細末,用砂糖調熱湯和勻前末藥,不幹不稀,漸漸調服,後用清米湯漱口,常服之最效。
白朮黃芩湯 治痢疾雖除,更宜調和。
白朮(一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溫服。
白朮黃耆湯 治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服此補養。
白朮(一兩) 黃耆(七錢) 甘草(三錢)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溫服。
白朮芍藥湯 服藥痢疾雖除,宜用此補脾胃;又治老人奉養太過,飲食傷脾,時或瀉痢。
白朮 白芍藥(各半兩,補脾炒用,治後重生用,腹痛炒用,酒浸炒尤妙) 甘草(炙,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服。
橘皮枳朮丸 方見痞滿門。
蔭按:方氏曰:痢疾所因有二:或因暑月煩渴,縱食瓜果生冷,內傷腸胃;或夜臥失被,早起入水,寒濕外襲肚腹。
二者皆令水穀不化,鬱而生熱,則為濕熱。
濕熱傷氣,則成白痢;濕熱傷血,則成赤痢;氣血俱傷,則成赤白痢。
其證臍腹絞痛,或下鮮血,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下白膿,或下赤白相雜,或如豆汁,或如魚腦,或如屋漏水,裡急後重,頻欲登厠,日夜無度,不可驟用米殼、龍骨、豆蔻、訶子、赤石脂等收澀,病邪則淹纏而不已也。
其法:痢疾初得一二者,元氣未虛,以推逐為善。
若五六日以後,脾胃已虛,以消導為佳。
分利小便,消導飲食,蓋無積不成痢也。
所用之藥,不過辛苦寒涼之劑,以開除濕熱鬱積,行氣和血,使氣血宣行而已。
若病久挾虛者,又當以滋補氣血,收澀滑脫,甘溫辛熱之藥兼之。
然濕熱傷氣成白痢者,宜調氣理濕為主,而兼清熱;濕熱傷血成赤痢者,宜涼血清熱為主,而兼理濕;至於氣血俱傷,成赤白痢者,則相兼而治。
觀丹溪、節齋之用藥可見矣。
大抵痢疾多屬乎熱。
熱者,火者也。
火性炎上,何以降下於腸間而為痢乎?譬之燭光,炎上者也,為風所感,則油遂下流矣。
痢者皆由積熱在中,或為外感風寒所閉,或為飲食生冷所遏,以緻火氣不得舒伸,逼迫於下,裡急而後重也。
醫者不察,更用檳榔等藥下墜之,則降者愈降,而痢愈甚矣。
大法:用葛根為君,鼓舞胃氣上行也;陳茶、苦參為臣,清濕熱也;麥芽、山楂為佐,消宿食也;赤芍藥、廣陳皮為使,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也。
惟於腹中脹痛,不可手按者,此有宿食,更佐以樸黃丸下之。
若日久脾虛,食少痢多者,五味異功散加白芍藥、黃連、木香清而補之。
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升提之。
若邪熱穢氣塞於胃脘,嘔逆不食者,開鬱散啟之。
若久痢變為虛寒,四肢厥冷,脈微細,飲食不消者,附子理中湯加桂溫之。
夫久痢必傷腎,不為溫暖元陽,誤事者不少,可不謹歟,可不謹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