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關格
論關格本於陰陽俱盛
經 曰: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營也(陽陰乖亂,不能營行,彼此格拒,不相通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營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關者不得小便,格者吐逆,上下俱病也) 四明陳氏 曰:腑有邪則陽脈盛,臟有邪則陰脈盛。
陰脈盛者,陰氣關於下;陽脈盛者,陽氣格於上。
然而未至於死。
陰陽俱盛,則既關且格,格則吐而食不下,關則二陰閉,不得大小便而死矣。
若臟腑氣和而相營,陰不覆,陽不溢,何關格之有? 論關格本於陰陽不升降 準繩 雲:格則吐逆,上竅、五臟,陰極自地而升,是行陽道,乃東方之氣,金石之變上壅是也。
極則陽道不行,反閉於上,故令人吐逆,是地之氣不能上行也,逆而下降,反行陰道,故氣填塞而不入,則氣口之脈大四倍於人迎,此清氣反行濁道也,故曰格。
關則不便,下竅、六腑,陽極自天而降,是行陰道,乃西方之氣,膏粱之物下洩是也。
極則陰道不行,反閉於下,故不得小便,是天之氣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陽道,故血脈凝滯而不通,則人迎之脈大四倍於氣口,此濁氣反行清道也,故曰關。
丹溪 雲:有氣虛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用補中益氣湯加檳榔,使清氣升而濁氣降也。
戴氏 曰:胸中覺有所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為氣之橫格也。
論關格本於上寒下熱 或 雲:寒在胸中,遏絕不入,無入之理,故曰格;熱在下焦,填塞不通,無出之由,故曰關。
格則吐逆,關則不得小便。
雲岐子 雲:陰陽易位,病名關格。
胸膈以上,陽氣常在,則熱為主病;身半以下,陰氣常在,則寒為主病。
寒反在胸中,舌上白胎,而水漿不下,故曰格,格則吐逆;熱反在丹田,小便不通,故曰關,關則不得小便。
胸中有寒,以熱藥治之;丹田有熱,以寒藥治之;若胸中寒熱兼有,以主客之法治之。
治主當緩,治客當急。
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
(葉氏曰:以上二說,一則以為陽在下而陰在上,一則以為寒在上而熱在下,其說雖相反,要之皆病勢之所有也) 丹溪 雲:寒在上,熱在下,故多死。
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用二陳湯探而吐之,吐中便有降。
辨關格病因與陰陽隔絕之病不同 準繩 雲:或問:關格之病因何如?曰:《內經》以臟腑陰陽之病診見於外者,則在人迎、氣口。
謂人迎一盛(盛,猶倍也,以人迎寸口相較,或此大於彼,或彼大於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人迎侯陽,陽脈盛而陰無以通,故曰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寸口候陰,陰脈盛而陽無以交,故曰關陰)。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謂盛於平常之脈四倍也)為關格。
關格之脈羸(敗也,盛極則敗,陰陽離絕不能相營,故至羸敗),不能極盡也,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注謂:格者,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關者,陰盛之極,故關閉而溲不通也。
《靈樞》亦嘗三言之,其二者皆如《內經》之論,人迎氣口之盛,分經脈也。
但更謂盛者是足經,盛而躁者是手經。
至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
內關不通,死不治。
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
關格者,與之短期。
凡刺之道,從所分人迎一盛、二盛、三盛,瀉其陽,補其所合之陰,二
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營也(陽陰乖亂,不能營行,彼此格拒,不相通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營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關者不得小便,格者吐逆,上下俱病也) 四明陳氏 曰:腑有邪則陽脈盛,臟有邪則陰脈盛。
陰脈盛者,陰氣關於下;陽脈盛者,陽氣格於上。
然而未至於死。
陰陽俱盛,則既關且格,格則吐而食不下,關則二陰閉,不得大小便而死矣。
若臟腑氣和而相營,陰不覆,陽不溢,何關格之有? 論關格本於陰陽不升降 準繩 雲:格則吐逆,上竅、五臟,陰極自地而升,是行陽道,乃東方之氣,金石之變上壅是也。
極則陽道不行,反閉於上,故令人吐逆,是地之氣不能上行也,逆而下降,反行陰道,故氣填塞而不入,則氣口之脈大四倍於人迎,此清氣反行濁道也,故曰格。
關則不便,下竅、六腑,陽極自天而降,是行陰道,乃西方之氣,膏粱之物下洩是也。
極則陰道不行,反閉於下,故不得小便,是天之氣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陽道,故血脈凝滯而不通,則人迎之脈大四倍於氣口,此濁氣反行清道也,故曰關。
丹溪 雲:有氣虛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用補中益氣湯加檳榔,使清氣升而濁氣降也。
戴氏 曰:胸中覺有所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為氣之橫格也。
論關格本於上寒下熱 或 雲:寒在胸中,遏絕不入,無入之理,故曰格;熱在下焦,填塞不通,無出之由,故曰關。
格則吐逆,關則不得小便。
雲岐子 雲:陰陽易位,病名關格。
胸膈以上,陽氣常在,則熱為主病;身半以下,陰氣常在,則寒為主病。
寒反在胸中,舌上白胎,而水漿不下,故曰格,格則吐逆;熱反在丹田,小便不通,故曰關,關則不得小便。
胸中有寒,以熱藥治之;丹田有熱,以寒藥治之;若胸中寒熱兼有,以主客之法治之。
治主當緩,治客當急。
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
(葉氏曰:以上二說,一則以為陽在下而陰在上,一則以為寒在上而熱在下,其說雖相反,要之皆病勢之所有也) 丹溪 雲:寒在上,熱在下,故多死。
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用二陳湯探而吐之,吐中便有降。
辨關格病因與陰陽隔絕之病不同 準繩 雲:或問:關格之病因何如?曰:《內經》以臟腑陰陽之病診見於外者,則在人迎、氣口。
謂人迎一盛(盛,猶倍也,以人迎寸口相較,或此大於彼,或彼大於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人迎侯陽,陽脈盛而陰無以通,故曰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寸口候陰,陰脈盛而陽無以交,故曰關陰)。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謂盛於平常之脈四倍也)為關格。
關格之脈羸(敗也,盛極則敗,陰陽離絕不能相營,故至羸敗),不能極盡也,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注謂:格者,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關者,陰盛之極,故關閉而溲不通也。
《靈樞》亦嘗三言之,其二者皆如《內經》之論,人迎氣口之盛,分經脈也。
但更謂盛者是足經,盛而躁者是手經。
至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
內關不通,死不治。
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
關格者,與之短期。
凡刺之道,從所分人迎一盛、二盛、三盛,瀉其陽,補其所合之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