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川芎一兩;若傷胃吐血,以此藥能理中脘,利陰陽,安定血脈,隻用本方。
中附子毒者,亦用此方。
《綱目》載杜醫治驗安業方:有閻氏家老婦人患嘔吐,請石秀才醫。
曰:胃冷而嘔。
下理中丸至百餘丸,其病不愈。
石疑此患,召杜至,曰:藥病正相投,何必多疑。
石曰:何故藥相投而病不愈。
杜曰:寒氣甚,藥力未及,更進五十丸必愈。
如其言,果愈。
石於是師法於杜。
加味理中湯 治胃感寒嘔吐不止。
即本方加陳皮、丁香各等分。
治中湯 即理中湯加陳皮、青皮各等分。
溫中湯 即理中湯加丁香。
加味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或嘔噦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飲食生冷,脾胃不和,並宜服之。
陳皮 半夏(各五兩) 茯苓(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丁香(一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
或治痰痞,加草豆蔻麵裹煨熟一兩半。
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虛寒,不能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一錢半) 丁香 人參(各二錢) 橘紅(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同煎,食前服。
藿香平胃散 治嘔吐不止。
蒼朮(泔浸,三兩) 半夏 陳皮(去白,各二兩) 厚樸(制) 藿香(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三枚水煎,溫服。
四味藿香湯 治胃寒嘔吐,粥藥不停。
藿香 人參 橘皮 半夏(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藿香半夏湯 治胃虛中寒,停痰留飲,噦逆嘔吐。
藿香葉 半夏(湯泡七次,炒黃色,各二兩) 丁香皮(五錢) 上?咀,每服三錢,姜七片,水煎,食前溫服。
丁夏湯 治脾中虛寒,停痰留飲,噦逆嘔吐。
丁香 半夏(各三錢) 上銼,加生薑,煎服。
香砂養胃湯 治脾胃虛寒嘔逆,及飲食所傷,胸痞,腸鳴洩瀉。
蒼朮(一錢半) 厚樸 陳皮(各一錢二分) 半夏 茯苓 藿香 砂仁(各一錢) 草果(七分) 人參(六分) 甘草(四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瀉甚者,加白朮、澤瀉各一錢。
一方無草果。
養胃湯 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嘔吐翻胃。
人參 橘紅 白豆蔻仁 丁香 砂仁 肉豆蔻 附子(炮) 沉香 麥芽(炒) 神麯(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鹽湯調下。
益黃散 治脾胃虛寒,水來侮土,而嘔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手足逆冷等證。
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肉 丁香 甘草(炙,各二錢)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服。
丁香散 治脾胃氣弱嘔吐,水穀不消。
丁香 白朮 砂仁 草果(各三錢) 人參(一兩) 當歸 白豆蔻 藿香 甘草 神麯(炒) 訶子(各半兩) 橘皮(七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服。
丁香煮散 治脾胃虛冷,嘔吐不食。
丁香(不見火) 乾薑(炮) 川烏(炮,去皮臍) 甘草(炙,各五分) 紅豆(去皮) 良薑 青皮 胡椒(各一錢) 陳皮(二錢) 益智仁(去皮,三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炒鹽二分,水煎,食遠服。
丁香吳茱萸湯 治嘔吐噦,胃寒所緻。
吳茱萸 草豆蔻 人參 蒼朮 黃芩(各一錢) 當歸(一錢半) 升麻(七分) 柴胡 半夏 茯苓 乾薑 丁香 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
忌冷物。
丁附治中湯 治胃傷寒冷之物,以緻心腹絞痛,而嘔噦不止。
附子(二錢) 丁香 白朮 乾薑(炮) 陳皮 青皮(各一錢) 人參(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五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木香白朮散(一名丁香半夏湯) 治嘔而吐食,謂持實擊強,是無積也。
胃強而乾嘔,有聲無物,脾強而吐食,持實擊強,是以腹中痛,當以和之。
甘草(炙,四錢) 檳榔(二錢) 丁香 木香(俱不見火,各一錢) 上?咀,每服四錢,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或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芍藥湯調下。
四逆湯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此湯主之。
炙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個,去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渣,分溫再服。
強人用大附一枚、乾薑三兩。
煨姜散 治嘔吐不已,兼噁心。
生薑(一大塊,直切薄片,勿令拆斷,層層摻鹽於內,以水濕苧麻密縛,外又用紙包水濕,火煨令熟,取去麻紙,用姜搗爛,和稀米飲服之。
) 白豆蔻散 治胃冷有積,吃食欲吐者。
白豆蔻(五錢,為末,好酒調服。
) 鐵刷湯 治寒積痰飲,嘔吐不止,胸膈不快,不下飲食。
半夏(四錢,湯泡) 草豆蔻 丁香 乾薑(炮) 訶子皮(各三錢) 生薑(一兩) 上六味?咀,水五盞煎至二盞半,去渣,分三服,無時。
大吐不止,加附子三錢、生薑半兩。
吳茱萸湯 嘔而胸滿者,此湯主之。
吳茱萸(一升) 人參(二兩) 生薑(六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丁香茯苓湯 治久積陳寒,流滯腸胃,嘔吐痰沫,或有酸水,全不思食。
木香 丁香 乾薑 附子 半夏 橘皮肉桂 砂仁(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紅豆丸 治諸嘔逆膈氣,反胃吐食。
丁香 胡椒 砂仁 紅豆(各二十一粒) 上為細末,薑汁糊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棗一枚去核填藥,麵裹煨熟,去面細嚼,白湯下,空心,日三服。
羅謙甫雲:諸藥不效者,紅豆丸神效。
溫中湯 治脾寒嘔吐,咳嗽自利。
半夏(湯泡,焙) 乾薑(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和汁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木瓜湯下,薑湯亦可。
許仁則半夏丸 治胃冷嘔逆不食。
半夏(洗去滑,一斤) 小麥面(一斤) 上水和丸如彈子大,水煮熟,初服三五丸,二服加至十四五丸,旋煮間服。
七味人參丸 服前丸不應,可服此藥。
人參 白朮(各五兩) 厚樸(薑製) 細辛(各四兩) 橘皮 生薑(各三兩) 桂心(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米飲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
丁香半夏丸 治胃寒嘔吐,吞嚥酸水。
橘皮(二兩) 白朮(一兩半) 半夏(湯洗七次) 乾薑(炮) 丁香(不見火,各一兩)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
丁香丸 治因冷物凝滯,胃寒不消,嘔吐不止。
丁香(不見火,半兩) 木香(不見火) 胡椒 藿香 甘草(炙,各三錢) 乾薑(炮) 肉桂(各二錢) 上為細末,蒸餅打糊為丸如綠豆大,焙乾,時時幹嚼,不必飲湯水,水入即愈吐。
如覺痿弱,更加附子。
助胃膏 治嘔吐不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橘皮 砂仁(各二錢半) 丁香 木香 肉豆蔻(麵煨) 草果(去皮,各一錢半) 白豆蔻(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生薑煎湯化下。
青金丸 治嘔吐不已。
硫黃(二錢) 水銀(一錢) 上入銚內,慢火化,以木片撥炒成砂,研至黑不見白星,薑汁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杜醫治驗 王普侍郎病嘔,飲食皆不得進,召孫,數日亦不愈,後復召杜。
杜曰:治嘔愈嘔,此胃風也。
遂用川烏一兩淨洗,去皮臍,不去尖,以漿水一碗煮乾,每個做兩片,復用漿水一碗煮盡,更做四片,每細嚼一片,以少溫水下。
少頃嘔遂止,痛既少息。
杜遂問曰:尋常好吃何物?曰:好吃甘甜之物。
杜曰:是甘甜乃膏粱之物,積久成熱,因而生風,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王服其說。
治胃虛嘔吐方 大橘皮湯 理氣和中,止嘔逆。
橘皮 甘草 生薑(各三
中附子毒者,亦用此方。
《綱目》載杜醫治驗安業方:有閻氏家老婦人患嘔吐,請石秀才醫。
曰:胃冷而嘔。
下理中丸至百餘丸,其病不愈。
石疑此患,召杜至,曰:藥病正相投,何必多疑。
石曰:何故藥相投而病不愈。
杜曰:寒氣甚,藥力未及,更進五十丸必愈。
如其言,果愈。
石於是師法於杜。
加味理中湯 治胃感寒嘔吐不止。
即本方加陳皮、丁香各等分。
治中湯 即理中湯加陳皮、青皮各等分。
溫中湯 即理中湯加丁香。
加味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或嘔噦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飲食生冷,脾胃不和,並宜服之。
陳皮 半夏(各五兩) 茯苓(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丁香(一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
或治痰痞,加草豆蔻麵裹煨熟一兩半。
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虛寒,不能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一錢半) 丁香 人參(各二錢) 橘紅(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同煎,食前服。
藿香平胃散 治嘔吐不止。
蒼朮(泔浸,三兩) 半夏 陳皮(去白,各二兩) 厚樸(制) 藿香(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三枚水煎,溫服。
四味藿香湯 治胃寒嘔吐,粥藥不停。
藿香 人參 橘皮 半夏(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藿香半夏湯 治胃虛中寒,停痰留飲,噦逆嘔吐。
藿香葉 半夏(湯泡七次,炒黃色,各二兩) 丁香皮(五錢) 上?咀,每服三錢,姜七片,水煎,食前溫服。
丁夏湯 治脾中虛寒,停痰留飲,噦逆嘔吐。
丁香 半夏(各三錢) 上銼,加生薑,煎服。
香砂養胃湯 治脾胃虛寒嘔逆,及飲食所傷,胸痞,腸鳴洩瀉。
蒼朮(一錢半) 厚樸 陳皮(各一錢二分) 半夏 茯苓 藿香 砂仁(各一錢) 草果(七分) 人參(六分) 甘草(四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瀉甚者,加白朮、澤瀉各一錢。
一方無草果。
養胃湯 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嘔吐翻胃。
人參 橘紅 白豆蔻仁 丁香 砂仁 肉豆蔻 附子(炮) 沉香 麥芽(炒) 神麯(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鹽湯調下。
益黃散 治脾胃虛寒,水來侮土,而嘔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手足逆冷等證。
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肉 丁香 甘草(炙,各二錢)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服。
丁香散 治脾胃氣弱嘔吐,水穀不消。
丁香 白朮 砂仁 草果(各三錢) 人參(一兩) 當歸 白豆蔻 藿香 甘草 神麯(炒) 訶子(各半兩) 橘皮(七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服。
丁香煮散 治脾胃虛冷,嘔吐不食。
丁香(不見火) 乾薑(炮) 川烏(炮,去皮臍) 甘草(炙,各五分) 紅豆(去皮) 良薑 青皮 胡椒(各一錢) 陳皮(二錢) 益智仁(去皮,三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炒鹽二分,水煎,食遠服。
丁香吳茱萸湯 治嘔吐噦,胃寒所緻。
吳茱萸 草豆蔻 人參 蒼朮 黃芩(各一錢) 當歸(一錢半) 升麻(七分) 柴胡 半夏 茯苓 乾薑 丁香 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
忌冷物。
丁附治中湯 治胃傷寒冷之物,以緻心腹絞痛,而嘔噦不止。
附子(二錢) 丁香 白朮 乾薑(炮) 陳皮 青皮(各一錢) 人參(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五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木香白朮散(一名丁香半夏湯) 治嘔而吐食,謂持實擊強,是無積也。
胃強而乾嘔,有聲無物,脾強而吐食,持實擊強,是以腹中痛,當以和之。
甘草(炙,四錢) 檳榔(二錢) 丁香 木香(俱不見火,各一錢) 上?咀,每服四錢,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或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芍藥湯調下。
四逆湯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此湯主之。
炙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個,去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渣,分溫再服。
強人用大附一枚、乾薑三兩。
煨姜散 治嘔吐不已,兼噁心。
生薑(一大塊,直切薄片,勿令拆斷,層層摻鹽於內,以水濕苧麻密縛,外又用紙包水濕,火煨令熟,取去麻紙,用姜搗爛,和稀米飲服之。
) 白豆蔻散 治胃冷有積,吃食欲吐者。
白豆蔻(五錢,為末,好酒調服。
) 鐵刷湯 治寒積痰飲,嘔吐不止,胸膈不快,不下飲食。
半夏(四錢,湯泡) 草豆蔻 丁香 乾薑(炮) 訶子皮(各三錢) 生薑(一兩) 上六味?咀,水五盞煎至二盞半,去渣,分三服,無時。
大吐不止,加附子三錢、生薑半兩。
吳茱萸湯 嘔而胸滿者,此湯主之。
吳茱萸(一升) 人參(二兩) 生薑(六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丁香茯苓湯 治久積陳寒,流滯腸胃,嘔吐痰沫,或有酸水,全不思食。
木香 丁香 乾薑 附子 半夏 橘皮肉桂 砂仁(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紅豆丸 治諸嘔逆膈氣,反胃吐食。
丁香 胡椒 砂仁 紅豆(各二十一粒) 上為細末,薑汁糊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棗一枚去核填藥,麵裹煨熟,去面細嚼,白湯下,空心,日三服。
羅謙甫雲:諸藥不效者,紅豆丸神效。
溫中湯 治脾寒嘔吐,咳嗽自利。
半夏(湯泡,焙) 乾薑(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和汁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木瓜湯下,薑湯亦可。
許仁則半夏丸 治胃冷嘔逆不食。
半夏(洗去滑,一斤) 小麥面(一斤) 上水和丸如彈子大,水煮熟,初服三五丸,二服加至十四五丸,旋煮間服。
七味人參丸 服前丸不應,可服此藥。
人參 白朮(各五兩) 厚樸(薑製) 細辛(各四兩) 橘皮 生薑(各三兩) 桂心(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米飲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
丁香半夏丸 治胃寒嘔吐,吞嚥酸水。
橘皮(二兩) 白朮(一兩半) 半夏(湯洗七次) 乾薑(炮) 丁香(不見火,各一兩)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
丁香丸 治因冷物凝滯,胃寒不消,嘔吐不止。
丁香(不見火,半兩) 木香(不見火) 胡椒 藿香 甘草(炙,各三錢) 乾薑(炮) 肉桂(各二錢) 上為細末,蒸餅打糊為丸如綠豆大,焙乾,時時幹嚼,不必飲湯水,水入即愈吐。
如覺痿弱,更加附子。
助胃膏 治嘔吐不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橘皮 砂仁(各二錢半) 丁香 木香 肉豆蔻(麵煨) 草果(去皮,各一錢半) 白豆蔻(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生薑煎湯化下。
青金丸 治嘔吐不已。
硫黃(二錢) 水銀(一錢) 上入銚內,慢火化,以木片撥炒成砂,研至黑不見白星,薑汁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杜醫治驗 王普侍郎病嘔,飲食皆不得進,召孫,數日亦不愈,後復召杜。
杜曰:治嘔愈嘔,此胃風也。
遂用川烏一兩淨洗,去皮臍,不去尖,以漿水一碗煮乾,每個做兩片,復用漿水一碗煮盡,更做四片,每細嚼一片,以少溫水下。
少頃嘔遂止,痛既少息。
杜遂問曰:尋常好吃何物?曰:好吃甘甜之物。
杜曰:是甘甜乃膏粱之物,積久成熱,因而生風,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王服其說。
治胃虛嘔吐方 大橘皮湯 理氣和中,止嘔逆。
橘皮 甘草 生薑(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