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半夏、乾薑各等分,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至七合,頓服之。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萸湯主之。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

    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論嘔膿 仲景 雲:嘔家雖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仁齋直指》以地黃丸湯主之。

     論嘔吐蟲 準繩 雲:仲景以吐蛔為胃中冷之故,則成蛔厥。

    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

    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亦用烏梅丸,取胃三裡。

    有嘔吐,諸藥不止,別無他證,乃蛔在胸膈作嘔,見藥則動,動則不納藥,藥出而蛔不出。

    雖非吐蛔之比,亦宜用吐蛔藥。

    或於治嘔藥中,入炒川椒十粒,蛔見椒則頭伏故也。

     李氏 曰:蟲吐時,常噁心,胃口作痛,口吐清水,得食暫止,飢則甚者,胃中有蛔也。

    二陳湯加苦楝根、使君子、白朮、烏梅,或用錫灰檳榔等分,米飲調服亦可。

    凡吐如清菜汁者死。

     論暈船吐 李氏 曰:暈船大吐,渴飲水者多死,惟童便飲之最妙。

     診脈法 準繩 雲:形狀如新臥起,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吐。

    陽浮而數,亦為吐(或浮大,皆陽偏勝,陰不能配之也,為格,主吐逆,無陰,和之)。

    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

    寸口脈數,其人則吐。

    寸口脈細而數,數則為熱,細則為寒,數為嘔吐。

    《金匱》問: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

    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

    趺陽脈微而澀(微則不利,澀則吐逆,谷不得入),或浮而澀(浮則虛,虛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名反胃),寸口脈微而數(微則血虛,血虛則胃中寒),脈緊而澀者難治。

    關上脈浮大,風在胃中,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

    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

    脈緊而滑者,吐逆。

    脈小弱而澀,胃反。

    浮而洪為氣,浮而匿為積,沉而遲為寒。

    趺陽脈浮,胃虛。

    嘔而不食,恐怖者難治,寬緩生(寒氣在上,陰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

    先嘔卻渴,此為欲解。

    先渴卻嘔,為水停心下,屬飲。

    脈弱而嘔,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

    嘔吐大痛,色如青菜葉者死。

     脈訣舉要 曰:滑數為嘔,代者霍亂。

    微滑者生,澀數兇。

     治胃熱嘔吐方 黃連二陳湯 治胃中有熱,膈上有痰,時作嘔噦。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山梔子(炒) 黃連(薑汁炒,各等分) 上銼,每服八錢,生薑五片,水煎服。

    一方二陳湯加竹茹。

     丹溪加味二陳湯 治胃中有火,膈上有痰,令人時常噁心,嘔吐清水,作噯氣吞酸等證。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黃連(薑汁炒) 梔子(炒) 蒼朮 川芎 香附 砂仁 神麯(炒) 山楂 木香(少許)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一方有白朮、乾薑、牡荊子三味,無砂仁、神麯、山楂、木香。

    久病虛者,加人參、白朮。

    胃寒者,加益智、草豆蔻、乾薑、桂心之類,去黃連、梔子,又甚者加丁香、附子。

    如脅痛,或脾痛,右關脈弦,嘔吐不已,此木來侮土,本方加人參、白朮、升麻、柴胡、青皮、芍藥、川芎、砂仁、神麯之類。

    如時常吐清水,或口乾不喜食冷,涎自下而湧上者,此脾熱所緻也,本方加白朮、芍藥、升麻、土炒苓、連、梔子、神麯、麥芽、乾生薑,或丸或煎皆可。

    如時常噁心,吐清水,心胃作痛,得食則暫止,飢則甚者,此胃中有蛔也,本方加苦楝根、使君子,煎服即愈。

    或用黑錫灰、檳榔等分,米飲調下。

     保中湯 治嘔吐不止,飲食不下。

     陳皮 半夏(薑汁炒) 茯苓(各八分) 白朮(土炒) 藿香梗 黃芩(土炒,各一錢) 黃連(土炒) 山梔子(薑汁炒,各二錢) 砂仁(三分)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長流水和嬌泥,澄清二鍾,煎至一鍾,稍冷頻服。

    吐逆甚,加伏龍肝一塊同煎;因氣,加香附童便炒一錢、枳實麩炒八分,去白朮;心煩不寐,加竹茹八分。

     橘梔竹茹湯 治胃中素熱,噁心,嘔噦不止。

     陳皮(二錢) 梔子(炒三錢) 竹茹(一錢半) 上銼,水煎,入薑汁服。

     葛根竹茹湯 治胃熱心煩,嘔吐不止,或因飲酒過度而嘔者,尤妙。

     葛根(三錢) 半夏(二錢) 甘草(三分) 竹茹(一團) 上銼一劑,加生薑五片,水煎,取冷汁服。

     加味橘皮竹茹湯 治胃熱多渴,嘔噦不止。

     橘皮 赤茯苓 半夏 麥門冬(去心) 枇杷葉 竹茹(各一錢) 人參 甘草(各五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小柴胡加竹茹湯 治發熱而嘔。

     柴胡(二錢) 半夏 橘皮(各一錢)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七分半) 竹茹(一團) 上銼,加生薑七片,水煎,溫服。

     麥門冬湯 治煩熱嘔逆。

     麥門冬(去心) 黃連(薑汁炒) 茅根 青竹茹(各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入生薑自然汁二三匙,食前服。

     枇杷葉散 定嘔吐,和中利膈。

     枇杷葉(去毛,二錢) 人參 半夏(各一錢) 茯苓(五分) 茅根(二兩) 上細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慢火煎至七分,去渣,入檳榔末五分,和勻服之。

     槐花散 大凡吐多是膈熱,熱且生痰,此藥能化胃膈熱涎,有殊效。

     皂角(去皮,燒煙絕) 白礬(熬沸定) 槐花(炒黃黑色)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半夏瀉心湯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湯主之。

     半夏(三升,湯泡) 黃芩 人參 炙甘草 乾薑(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六升,去渣,再服一升,日三服。

     豬苓湯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急與解之,此湯主之。

     豬苓(去皮) 茯苓 白朮(各等分) 上?咀,水煎服。

     茱萸陳皮丸 蒼朮(炒,七錢半) 吳茱萸(煮少時,曬) 陳皮黃連 黃芩(二味俱用陳壁土炒) 上為末,神麯煮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五丸,生薑湯下。

     椒茶餅 止嘔吐,治翻胃,當時即效。

     川椒(去目,隔紙焙,三兩) 茶牙 桑白皮 飛羅面(炒,各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作餅,每重一錢,細嚼,米湯下。

     三一承氣湯 治嘔吐,水漿不入,食即吐,大便秘或利而不鬆快,時覺腹痛滿者,或下利赤白,而嘔吐食不下者,或大小腸、膀胱結而不通,上為嘔吐隔食。

     大黃(三錢)(量人虛實加減) 芒硝 厚樸(薑汁炒) 枳實(麩炒,各三錢) 甘草(一錢) 上銼,水煎服。

     蔭按:方氏曰:《三因方》嘔吐證忌用利藥,此言其常。

    然大小腸、膀胱熱結而不通,上作嘔吐隔食,若不用利藥開通發洩,則嘔吐何由而止。

    或隻嘔吐,而大小便不秘澀者,此藥又所當忌也。

     治胃寒嘔吐方 理中湯 海藏加減例。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十片,水煎服。

    若為寒氣、濕氣所中者,加附子一兩,名附子理中湯;若霍亂吐瀉者,加橘紅、青皮各一兩,名治中湯;若幹霍亂,心腹作痛,先吃鹽湯少許,頓服,嘔吐出,令透,即進此藥;若嘔吐者,於治中湯內加丁香、半夏各一兩,生薑十片;若洩瀉者,加橘紅、茯苓各一兩,名補中湯;若洩瀉不已者,於補中湯中加附子一兩,不喜飲食,水穀不化者,再加炒砂仁一兩,共成八味;若霍亂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本方去白朮,加熟附子,名四順湯;若霍亂後轉筋者,加煅石膏一兩;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官桂一兩,腎惡燥,故去朮,恐作奔豚,故加桂;若悸多者,加茯苓一兩;渴欲飲水者,加朮半兩;若寒者,加乾薑半兩;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一兩;若吐利後,胸痞欲絕,心膈高起急痛,手不可近者,加枳實、茯苓各一兩,名枳實理中湯;若渴者,但於枳實湯中加瓜蔞根一兩;若飲酒過多,及啖炙煿熱物,發為鼻衄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