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嘔吐
論嘔吐噦皆屬於胃
東垣 曰:夫嘔吐噦者,俱屬於胃,胃者總司也,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
且如嘔者,陽明也。
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
仲景雲: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
孫真人雲:嘔家多服生薑,乃嘔吐之聖藥也。
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
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
有食入則吐,有食已則吐,以陳皮去白主之。
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
故朱奉議治嘔吐噦,以生薑、半夏、陳皮之類是也。
究其三者之源,皆因脾氣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之飲食所傷而緻也。
宜以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生薑之類主之。
若但有內傷而有此疾,宜察其虛實,使內消之。
痰飲者必下之,當分其經,對證用藥,不可亂也。
論胃虛不宜用辛藥發散 準繩 雲:《金匱》方,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又雲: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用半夏一升,生薑半斤,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又雲:卒嘔吐,心下痞,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即前方加茯苓四兩也,然則生薑、半夏,固通治嘔吐之正劑矣,然東垣雲: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唯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
此仲景心法也。
丹溪 雲:胃虛弱嘔者,二陳加砂仁、藿香、白朮。
又雲:久病嘔者,胃氣虛,不納穀也,生薑、人參,黃耆、白朮、香附治之。
嘔吐煎藥,忌瓜蔞、杏仁、蘿蔔子、山梔。
皆要作吐,丸藥中帶香藥,行散不妨。
論嘔吐有寒熱痰食血氣不同 直指方 雲:嘔吐出於胃氣之不和,人所共知也。
然有胃寒,有胃熱,有痰水,有宿食,有膿血,有氣攻,又有風邪入胃。
寒而嘔吐,則喜熱惡寒,四肢淒涼,法當以剛壯溫之。
熱而嘔吐,則喜冷惡熱,煩躁口乾,法當以清涼解之。
痰水證者,涎沫怔忡,先渴後嘔,與之消痰逐水輩。
宿食證者,胸腹脹滿,醋悶吞酸,與之消食去積輩。
腥氣臊氣,熏炙噁心,此為膿血之聚,經所謂嘔家癰膿,嘔盡膿自愈是也。
七情內郁,關格不平,此氣攻之證,經所謂諸鬱於胃則嘔吐是也。
若夫風邪入胃,人多不審,率用參、術助之,攔住其邪,尤關利害。
其或惡聞食臭,湯水不下,粥藥不納,此則反番之垂絕者也。
辨之不早,何以為治乎?雖然足陽明之經,胃之脈絡也,陽明之氣,下行則順,今逆上行,慎不可洩固也。
然嘔吐者,每每大便秘結,上下壅遏,氣不流行,盍思所以區畫而利導之。
他如汗後水藥不入口者,嘔逆而脈弱,小便複利,身微熱而手足厥者,虛寒之極也,識者憂焉。
丹溪 雲:河間謂嘔者為火氣炎上,此特一端耳。
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者,有寒氣鬱於胃口者,有食滯心肺之分,緻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但因火與痰者為多。
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二陳湯加炒梔子、黃連、生薑。
凡病欲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肝火出胃,逆上嘔吐,抑青丸。
夏月嘔吐不止,五苓散加生薑汁。
準繩 雲:寒而嘔吐,則喜熱惡寒,四肢淒涼,或先覺咽酸,脈弱小而滑。
因胃虛傷寒飲食,或傷寒汗下過多,胃中虛冷所緻,當以剛壯溫之,宜二陳湯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湯加枳實半錢,或丁香吳茱萸湯、藿香安胃散、鐵刷湯,不效則溫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或治中湯加丁香,並須冷服。
蓋冷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羅謙甫雲:諸藥不愈者,紅豆丸神效)。
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到口即吐,後去乾薑,隻參、附加丁、木香煎熟,更磨入沉香,立吐定。
蓋虛寒痰氣凝結,丁、附既溫,佐以沉木香則通,乾薑、白朮則泥耳。
熱嘔,食少則出,喜冷惡熱,煩躁引飲,脈數而洪,宜二陳湯加黃連、炒梔子、枇杷葉、竹茹、乾葛、生薑,入蘆根汁服。
《金匱》方: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潔古用小柴胡湯加青黛,以薑汁打糊丸,名清鎮丸,治嘔吐,脈弦頭痛,蓋本諸此。
胃熱而吐者,聞穀氣即嘔,藥下亦嘔,或傷寒未解,胸中有熱,關脈洪者是也,並用蘆根汁。
《金匱》方: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解,急與之。
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嘔而渴,煮枇杷葉汁飲之。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氣嘔吐,胸滿膈脹,關格不通,不食常飽,食則常氣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飲食而然,宜二陳湯加枳實、木香各半錢,或吳茱萸湯,不效則丁香透膈湯及五膈寬中湯。
食嘔吐,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氣並飲食不節而生,大概治以理中為先,二陳湯加枳實一錢,或加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隻服枳南湯,或導痰湯。
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發,俗謂之冷癇,或服新法半夏湯,或撾脾湯(撾,張瓜切,音窩)。
有痰飲,粥藥到咽即吐,人皆謂其番胃。
非也。
此乃痰氣結在咽膈之間,宜先以姜蘇湯下靈砂丹,俟藥可進,則以順氣之藥繼之。
外有吐瀉,及痢疾,或腹冷痛,進熱藥太驟,以緻嘔逆,宜二陳湯加砂仁,白豆蔻各半錢,沉香少許。
嘔吐,諸藥不效,當借鎮重之藥以墜其逆氣,宜姜蘇湯下靈砂丹百粒,俟藥得止,卻以養正丹、半硫丸導之。
嘔吐津液既去,其口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
論陰虛邪逆嘔噦 東垣 曰:若陰虛,邪氣逆上,窒塞嘔噦,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正當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之類和血涼血潤血,兼用甘草以補其氣,微加大黃、芒硝以通其閉。
大便利,邪氣去,則氣逆嘔噦自不見矣。
復有胸中虛熱,穀氣久虛,發而為嘔噦者,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則嘔噦自止。
論嘔吐可下不可下 準繩 曰:仲景雲: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
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憒亂而益以甚,故禁之。
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於大黃者,故不禁也。
兵法曰:避其銳,擊其惰。
此之謂也。
丹溪泥之,而曰:凡病嘔吐,切不可下,固矣夫。
葉氏 曰:丹溪雲:凡病嘔吐,切不可下,以其逆之故也。
東垣雲:吐而大便不通,則利大便,上藥則所當禁也。
二說相反,要當審其大便通與不通耳。
丹溪執泥此證切不可下,其言未盡善也。
論漏氣 準繩 雲:身背皆熱,肘臂牽痛,其氣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即先嘔而後下,名曰漏氣。
此因上焦傷風,閉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麥門冬湯主之。
論走哺 準繩 雲:下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
論吐食 準繩 雲: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降氣和中,以桔梗湯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之。
三服後,氣漸下,吐漸去,然後去木香散,加芍藥二兩、黃耆一兩半,同煎服之,病愈則止。
如大便燥結,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芒硝,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
如大便復結,又依前微下之,《保命集》用荊黃湯調檳榔散。
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故吐而疼,宜服紫沉丸。
《金匱》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又治吐水。
吐食而脈弦者,由肝勝於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胃,金花丸、青鎮丸主之。
《金匱》茯苓澤瀉湯,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論嘔苦 經 雲:善嘔,嘔有苦,常太息,邪在膽,逆在胃。
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取膽三裡以下。
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開膽逆,卻調虛實以去其邪。
又雲:口苦,嘔宿汁,取陽陵泉。
為胃主嘔,而膽汁苦,故獨取膽與胃也。
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病喜嘔,嘔有苦。
又雲:陽明之勝,嘔苦,治以苦溫辛溫。
是運氣嘔苦皆屬燥也。
論嘔清水 經 雲:太陰之復,嘔而密默,唾吐清液,治以甘熱。
是嘔水屬濕,一味蒼朮丸主之。
《金匱》方: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茯苓飲主之,能消痰氣,令能食。
又雲: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論吐涎沫 金匱 方:
且如嘔者,陽明也。
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
仲景雲: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
孫真人雲:嘔家多服生薑,乃嘔吐之聖藥也。
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
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
有食入則吐,有食已則吐,以陳皮去白主之。
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
故朱奉議治嘔吐噦,以生薑、半夏、陳皮之類是也。
究其三者之源,皆因脾氣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之飲食所傷而緻也。
宜以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生薑之類主之。
若但有內傷而有此疾,宜察其虛實,使內消之。
痰飲者必下之,當分其經,對證用藥,不可亂也。
論胃虛不宜用辛藥發散 準繩 雲:《金匱》方,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又雲: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用半夏一升,生薑半斤,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又雲:卒嘔吐,心下痞,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即前方加茯苓四兩也,然則生薑、半夏,固通治嘔吐之正劑矣,然東垣雲: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唯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
此仲景心法也。
丹溪 雲:胃虛弱嘔者,二陳加砂仁、藿香、白朮。
又雲:久病嘔者,胃氣虛,不納穀也,生薑、人參,黃耆、白朮、香附治之。
嘔吐煎藥,忌瓜蔞、杏仁、蘿蔔子、山梔。
皆要作吐,丸藥中帶香藥,行散不妨。
論嘔吐有寒熱痰食血氣不同 直指方 雲:嘔吐出於胃氣之不和,人所共知也。
然有胃寒,有胃熱,有痰水,有宿食,有膿血,有氣攻,又有風邪入胃。
寒而嘔吐,則喜熱惡寒,四肢淒涼,法當以剛壯溫之。
熱而嘔吐,則喜冷惡熱,煩躁口乾,法當以清涼解之。
痰水證者,涎沫怔忡,先渴後嘔,與之消痰逐水輩。
宿食證者,胸腹脹滿,醋悶吞酸,與之消食去積輩。
腥氣臊氣,熏炙噁心,此為膿血之聚,經所謂嘔家癰膿,嘔盡膿自愈是也。
七情內郁,關格不平,此氣攻之證,經所謂諸鬱於胃則嘔吐是也。
若夫風邪入胃,人多不審,率用參、術助之,攔住其邪,尤關利害。
其或惡聞食臭,湯水不下,粥藥不納,此則反番之垂絕者也。
辨之不早,何以為治乎?雖然足陽明之經,胃之脈絡也,陽明之氣,下行則順,今逆上行,慎不可洩固也。
然嘔吐者,每每大便秘結,上下壅遏,氣不流行,盍思所以區畫而利導之。
他如汗後水藥不入口者,嘔逆而脈弱,小便複利,身微熱而手足厥者,虛寒之極也,識者憂焉。
丹溪 雲:河間謂嘔者為火氣炎上,此特一端耳。
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者,有寒氣鬱於胃口者,有食滯心肺之分,緻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但因火與痰者為多。
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二陳湯加炒梔子、黃連、生薑。
凡病欲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肝火出胃,逆上嘔吐,抑青丸。
夏月嘔吐不止,五苓散加生薑汁。
準繩 雲:寒而嘔吐,則喜熱惡寒,四肢淒涼,或先覺咽酸,脈弱小而滑。
因胃虛傷寒飲食,或傷寒汗下過多,胃中虛冷所緻,當以剛壯溫之,宜二陳湯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湯加枳實半錢,或丁香吳茱萸湯、藿香安胃散、鐵刷湯,不效則溫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或治中湯加丁香,並須冷服。
蓋冷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羅謙甫雲:諸藥不愈者,紅豆丸神效)。
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到口即吐,後去乾薑,隻參、附加丁、木香煎熟,更磨入沉香,立吐定。
蓋虛寒痰氣凝結,丁、附既溫,佐以沉木香則通,乾薑、白朮則泥耳。
熱嘔,食少則出,喜冷惡熱,煩躁引飲,脈數而洪,宜二陳湯加黃連、炒梔子、枇杷葉、竹茹、乾葛、生薑,入蘆根汁服。
《金匱》方: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潔古用小柴胡湯加青黛,以薑汁打糊丸,名清鎮丸,治嘔吐,脈弦頭痛,蓋本諸此。
胃熱而吐者,聞穀氣即嘔,藥下亦嘔,或傷寒未解,胸中有熱,關脈洪者是也,並用蘆根汁。
《金匱》方: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解,急與之。
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嘔而渴,煮枇杷葉汁飲之。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氣嘔吐,胸滿膈脹,關格不通,不食常飽,食則常氣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飲食而然,宜二陳湯加枳實、木香各半錢,或吳茱萸湯,不效則丁香透膈湯及五膈寬中湯。
食嘔吐,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氣並飲食不節而生,大概治以理中為先,二陳湯加枳實一錢,或加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隻服枳南湯,或導痰湯。
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發,俗謂之冷癇,或服新法半夏湯,或撾脾湯(撾,張瓜切,音窩)。
有痰飲,粥藥到咽即吐,人皆謂其番胃。
非也。
此乃痰氣結在咽膈之間,宜先以姜蘇湯下靈砂丹,俟藥可進,則以順氣之藥繼之。
外有吐瀉,及痢疾,或腹冷痛,進熱藥太驟,以緻嘔逆,宜二陳湯加砂仁,白豆蔻各半錢,沉香少許。
嘔吐,諸藥不效,當借鎮重之藥以墜其逆氣,宜姜蘇湯下靈砂丹百粒,俟藥得止,卻以養正丹、半硫丸導之。
嘔吐津液既去,其口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
論陰虛邪逆嘔噦 東垣 曰:若陰虛,邪氣逆上,窒塞嘔噦,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正當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之類和血涼血潤血,兼用甘草以補其氣,微加大黃、芒硝以通其閉。
大便利,邪氣去,則氣逆嘔噦自不見矣。
復有胸中虛熱,穀氣久虛,發而為嘔噦者,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則嘔噦自止。
論嘔吐可下不可下 準繩 曰:仲景雲: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
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憒亂而益以甚,故禁之。
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於大黃者,故不禁也。
兵法曰:避其銳,擊其惰。
此之謂也。
丹溪泥之,而曰:凡病嘔吐,切不可下,固矣夫。
葉氏 曰:丹溪雲:凡病嘔吐,切不可下,以其逆之故也。
東垣雲:吐而大便不通,則利大便,上藥則所當禁也。
二說相反,要當審其大便通與不通耳。
丹溪執泥此證切不可下,其言未盡善也。
論漏氣 準繩 雲:身背皆熱,肘臂牽痛,其氣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即先嘔而後下,名曰漏氣。
此因上焦傷風,閉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麥門冬湯主之。
論走哺 準繩 雲:下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
論吐食 準繩 雲: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降氣和中,以桔梗湯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之。
三服後,氣漸下,吐漸去,然後去木香散,加芍藥二兩、黃耆一兩半,同煎服之,病愈則止。
如大便燥結,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芒硝,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
如大便復結,又依前微下之,《保命集》用荊黃湯調檳榔散。
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故吐而疼,宜服紫沉丸。
《金匱》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又治吐水。
吐食而脈弦者,由肝勝於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胃,金花丸、青鎮丸主之。
《金匱》茯苓澤瀉湯,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論嘔苦 經 雲:善嘔,嘔有苦,常太息,邪在膽,逆在胃。
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取膽三裡以下。
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開膽逆,卻調虛實以去其邪。
又雲:口苦,嘔宿汁,取陽陵泉。
為胃主嘔,而膽汁苦,故獨取膽與胃也。
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病喜嘔,嘔有苦。
又雲:陽明之勝,嘔苦,治以苦溫辛溫。
是運氣嘔苦皆屬燥也。
論嘔清水 經 雲:太陰之復,嘔而密默,唾吐清液,治以甘熱。
是嘔水屬濕,一味蒼朮丸主之。
《金匱》方: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茯苓飲主之,能消痰氣,令能食。
又雲: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論吐涎沫 金匱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