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邊身有汗,漐漐常潤,左邊病處絕燥。

    遍訪名醫,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驗者,間或中病,止得月餘復作。

    其補如天雄、附子,礬石,其利如牽牛,甘遂,大戟,備嘗之矣。

    予後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水必盈科而行也。

    清者可行,濁者依前停蓄,蓋下無路以出之也。

    是以積之五七日,必嘔而去,稍寬數日復作。

    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堆科臼,則疾當去矣。

    於是悉屏諸藥,一味服蒼朮,三月而除。

    自此後一向數年,不嘔不吐,胸膈寬,飲啖如故。

    暑月汗周體而身涼,飲亦從中下。

    前此飲漬其肝,目亦多昏眩,其後燈下能書細字,皆蒼朮之力也。

    其法:蒼朮一斤去皮,切末之,用白芝麻半兩,水二盞研濾取汁,大棗十五枚爛煮,去皮核,研,以麻汁勻研成稀膏,搜和,入臼熟搗如桐子大,曬乾,每日空腹溫湯吞下五十丸,加至二百丸。

    忌桃、李、雀、鴿。

    初服時,必膈微燥,且以茅朮制之。

    覺燥甚,再進山梔子散一服,久之不燥也。

    予服半年以後,止用燥裂味極辛者,削去皮,不浸,極有力,亦自然不燥。

    山梔散用山梔一味,幹之為末,沸湯點服。

    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或運動,亦調息之法。

     子和 雲:棠溪張鳳村一田叟,病嘔酸水十餘年。

    本留飲,諸醫皆以燥劑治之,中脘臍胻,以火艾燔針刺之,瘡未嘗合。

    戴人以苦劑越之,其涎如膠,及出二三升,談笑而愈。

     吳氏 曰:吞酸,小疾也,可暫而不可久。

    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為翻胃之漸也。

    語曰:毫末不折,將尋斧柯。

    是故慎之。

     脈法 脈弦而滑,兩手或浮而弦,或浮而滑,或沉而遲,或緊而洪,或洪而數,或沉而遲,胸中有寒飲。

    洪數者,痰熱在膈間,時吐酸水,欲成胃反也。

     治濕熱作酸方 清郁二陳湯 治酸水刺心,及吞酸嘈雜。

     陳皮 半夏(薑汁炒) 茯苓 香附 黃連(炒) 梔子(炒,各一錢) 蒼朮(制) 川芎 枳實(炒,各八分) 白芍藥(炒,七分) 神麯(炒,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或為丸服,尤效。

     清胃湯 治胃熱吐酸。

     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吳茱萸不用) 陳皮(各三錢) 茯苓 蒼朮 黃芩(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食前服。

     蒼連湯 治吐酸。

     蒼朮(米泔制) 黃連(薑汁炒) 陳皮 半夏(薑汁炒) 茯苓 神麯(炒,各一錢) 吳茱萸(炒) 砂仁(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加減平胃散 治吞酸,吐酸。

     蒼朮 陳皮 香附 砂仁 黃連(炒) 梔子(炒) 吳茱萸(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茱連丸(一名咽醋丸) 治胃中濕熱抑遏肝火,令人吞酸。

     吳茱萸(湯泡) 陳皮(去白) 黃芩(炒,各五錢) 黃連(陳壁土炒,一兩) 蒼朮(米泔浸,七錢半) 一方加茯苓、半夏、桔梗,名九味茱連丸。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津液嚥下。

     回令丸(一名佐金丸) 瀉肝火,行濕,為之反佐;開痞結,治肝邪,可助補脾藥。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粥丸服。

    一方茱、連二味,隨時令寒熱,疊為佐使。

    寒月倍茱萸,熱月依本方。

     參萸丸 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又雲:治濕熱滯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嚮導。

     吳茱萸(水浸一宿,焙) 黃連(薑汁炒) 甘草(各一兩) 滑石(六兩) 上為末,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下。

    一方無黃連。

     治食積作酸方 加味平胃散 治吞酸,或宿食不化。

     蒼朮(生用) 陳皮 厚樸(生用) 甘草(炙) 神麯(炒) 麥芽(炒,各一錢) 上?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八味平胃散 治飲食傷於胃脘,每晨吐清酸水數口,或膈間常如酸折。

     厚樸(去皮,薑汁炒) 升麻 射幹(米泔浸) 茯苓(各一兩半) 大黃(蒸) 枳殼(去穰,麩炒) 甘草(炙,各一兩) 芍藥(半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熱服。

     曲術丸 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 蒼朮(米泔浸炒,一兩半) 陳皮(去白,一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另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