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吐酸(吞酸附)
論吐酸屬熱
內經 雲: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又雲:少陽之勝,嘔酸。
「原病式」雲:酸者,肝木之味也。
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
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是以肝熱則口酸也。
或言為寒者,但謂傷生硬冷物,而喜噫醋吞酸。
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豈知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蓋寒傷於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而為熱,故傷寒。
熱在表,以麻黃湯熱藥發散,使腠理開通,汗洩熱退而愈也。
凡內傷冷物者,或即陰勝陽而為病寒,或寒熱相搏而緻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
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熱,得汗洩身涼而愈也。
或微而止為中酸,俗謂之醋心,法宜溫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
以使腸胃結滯開通,怫熱散而和也。
若久喜酸不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
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謂能令氣不通暢也。
宜食糲食蔬菜,能令氣通利也。
戴氏 曰:濕熱在胃口上,飲食入胃,被濕熱鬱遏,其食不得傳化,故作酸也。
如穀肉在器,則易酸也。
論雜病吐酸與病機外邪不同 東垣 曰:病機雲: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
胃氣不受外邪,故嘔。
《傷寒論》雲:嘔家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是未傳入裡,三陰不受邪也。
亦可見此證在外也。
仲景以生薑、半夏治之。
孫真人雲:嘔家多用生薑,是嘔家聖藥。
以雜病論之,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不任其苦,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酸,嘔出酸水也。
酸味者收氣也,西方肺金旺也。
寒水及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鹹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而瀉肺之實。
以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者,誤矣。
蓋雜病醋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之乎。
辨《素問》東垣論酸不同 丹溪 曰:或問:吐酸,《素問》以為熱,東垣又言為寒,何也?子曰:吐酸與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
鬱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水而吐出,非熱而何?其有積久不能自湧,伏於肺胃之間,吐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
肌表得溫暖,則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則津液得行而暫解,非寒而何?故《素問》言熱,言其本也。
東垣言寒,言其末也。
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無治濕熱鬱積之法,為未合經意。
予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炒,隨時令疊為佐使,蒼朮、茯苓為輔,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仍教以糲食蔬果自養,則病易安。
論吐酸雜治法 劉宗厚 曰:吐酸證,以病機言之則屬於熱,以臟腑論之則脾胃受病,以內邪言之則痰飲宿食之所為。
故治法熱者寒之,脾惡濕,以苦燥之,有痰飲者清之散之分利之,有宿食者消之導之驅逐之。
《局方》不察斯故,率用辛熱之藥,豈吐酸專主於寒而無他證耶。
統旨 雲:噫腐咽酸,或每晨吐酸水數口,或膈間常有酸折,皆飲食傷胃之所為,平胃散加神麯、麥芽、茯苓、半夏。
口吐清水,乃胃中濕熱所為,宜平胃散加白朮、茯苓、滑石、半夏,不宜純用涼藥。
亦有胃寒而然者,理中湯主之。
準繩 雲: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酸,故常噯宿腐氣,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數口,日間無事者,亦有膈間常如酸折,皆飲食傷於中脘所緻,生料平胃散加神麯、麥芽各一錢,或八味平胃散,有熱則咽醋丸。
膈間停飲,積久必吐酸水,神術丸。
酒癖停飲,吐酸水,乾薑丸。
風痰眩冒頭痛,噁心,吐酸水,半夏、南星、白附生為末,滴水丸桐子大,以生面為衣,陰乾,每服十丸至二十丸,薑湯送下。
參萸丸可以治吞酸,亦可治自利。
酸心,用檳榔四兩、陳皮二兩,末之,空心,生蜜湯下方寸匕。
李氏 曰:朝食甘美,至晡心腹刺酸吐出,此血虛火盛,宜四物湯加陳皮、黃連、黃芩、桃仁、紅花、麻仁、甘草。
便閉結者,更加大黃;氣虛者,更合四君子湯。
許學士 雲:餘平生有二疾,一則下血,二則膈中停飲。
下血有時而止,停飲則無時。
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左向伏幾案,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
中夜以後,稍困乏,必飲酒二三盞,既臥就枕,又向左邊側睡,氣壯盛時殊不覺,三五年後,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漸減,十數日必嘔數升酸水,暑月,止是右
又雲:少陽之勝,嘔酸。
「原病式」雲:酸者,肝木之味也。
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
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是以肝熱則口酸也。
或言為寒者,但謂傷生硬冷物,而喜噫醋吞酸。
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豈知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蓋寒傷於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而為熱,故傷寒。
熱在表,以麻黃湯熱藥發散,使腠理開通,汗洩熱退而愈也。
凡內傷冷物者,或即陰勝陽而為病寒,或寒熱相搏而緻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
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熱,得汗洩身涼而愈也。
或微而止為中酸,俗謂之醋心,法宜溫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
以使腸胃結滯開通,怫熱散而和也。
若久喜酸不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
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謂能令氣不通暢也。
宜食糲食蔬菜,能令氣通利也。
戴氏 曰:濕熱在胃口上,飲食入胃,被濕熱鬱遏,其食不得傳化,故作酸也。
如穀肉在器,則易酸也。
論雜病吐酸與病機外邪不同 東垣 曰:病機雲: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
胃氣不受外邪,故嘔。
《傷寒論》雲:嘔家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是未傳入裡,三陰不受邪也。
亦可見此證在外也。
仲景以生薑、半夏治之。
孫真人雲:嘔家多用生薑,是嘔家聖藥。
以雜病論之,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不任其苦,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酸,嘔出酸水也。
酸味者收氣也,西方肺金旺也。
寒水及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鹹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而瀉肺之實。
以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者,誤矣。
蓋雜病醋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之乎。
辨《素問》東垣論酸不同 丹溪 曰:或問:吐酸,《素問》以為熱,東垣又言為寒,何也?子曰:吐酸與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
鬱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水而吐出,非熱而何?其有積久不能自湧,伏於肺胃之間,吐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
肌表得溫暖,則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則津液得行而暫解,非寒而何?故《素問》言熱,言其本也。
東垣言寒,言其末也。
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無治濕熱鬱積之法,為未合經意。
予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炒,隨時令疊為佐使,蒼朮、茯苓為輔,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仍教以糲食蔬果自養,則病易安。
論吐酸雜治法 劉宗厚 曰:吐酸證,以病機言之則屬於熱,以臟腑論之則脾胃受病,以內邪言之則痰飲宿食之所為。
故治法熱者寒之,脾惡濕,以苦燥之,有痰飲者清之散之分利之,有宿食者消之導之驅逐之。
《局方》不察斯故,率用辛熱之藥,豈吐酸專主於寒而無他證耶。
統旨 雲:噫腐咽酸,或每晨吐酸水數口,或膈間常有酸折,皆飲食傷胃之所為,平胃散加神麯、麥芽、茯苓、半夏。
口吐清水,乃胃中濕熱所為,宜平胃散加白朮、茯苓、滑石、半夏,不宜純用涼藥。
亦有胃寒而然者,理中湯主之。
準繩 雲: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酸,故常噯宿腐氣,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數口,日間無事者,亦有膈間常如酸折,皆飲食傷於中脘所緻,生料平胃散加神麯、麥芽各一錢,或八味平胃散,有熱則咽醋丸。
膈間停飲,積久必吐酸水,神術丸。
酒癖停飲,吐酸水,乾薑丸。
風痰眩冒頭痛,噁心,吐酸水,半夏、南星、白附生為末,滴水丸桐子大,以生面為衣,陰乾,每服十丸至二十丸,薑湯送下。
參萸丸可以治吞酸,亦可治自利。
酸心,用檳榔四兩、陳皮二兩,末之,空心,生蜜湯下方寸匕。
李氏 曰:朝食甘美,至晡心腹刺酸吐出,此血虛火盛,宜四物湯加陳皮、黃連、黃芩、桃仁、紅花、麻仁、甘草。
便閉結者,更加大黃;氣虛者,更合四君子湯。
許學士 雲:餘平生有二疾,一則下血,二則膈中停飲。
下血有時而止,停飲則無時。
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左向伏幾案,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
中夜以後,稍困乏,必飲酒二三盞,既臥就枕,又向左邊側睡,氣壯盛時殊不覺,三五年後,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漸減,十數日必嘔數升酸水,暑月,止是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