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紙撚鼻嚏或久閉氣可止。
水嘔,小陷胸湯、小青龍湯去麻黃清之利之而已。
凡汗吐下,服涼藥過多者,當溫補脾胃。
陰火上衝者,當平補。
挾熱者,宜涼補。
《局方》率用丁附溫暖助火,損不足而益有餘,宜乎呃逆之必死也。
診法 噦聲頻密相連者,為實,可治。
若半時噦一聲者,為虛,難治,多死在旦夕。
或雲病久脾胃衰敗而發呃逆,額上出汗,連聲不絕者,最為惡候不治之證也。
脈法 心脈小甚,為噦。
肺脈散者,不治。
脈浮而緩者,易治。
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難治。
脈結或促或微,皆可治。
脈代者,危。
右關脈弦者,木乘土位,難治。
肺脈散者,是心火刑于肺也,不治。
治胃虛呃逆方 橘皮竹茹湯 治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呃逆者,並治傷寒餘熱未解。
陳皮(四錢,去白) 竹茹 人參(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倍陳湯 治胃虛呃逆,有效。
陳皮(四錢) 人參(二錢) 甘草(四分) 上銼,水煎服。
橘皮半夏生薑湯 治氣虛有痰發呃。
陳皮(去白) 半夏(湯泡七次) 乾生薑 人參(各一錢) 木通(七分) 上銼,水煎,溫服。
六君子湯 治痰挾氣虛發呃。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半夏(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新汲水煎服。
一方加竹茹,名參朮竹茹湯。
十味小柴胡湯(一名人參白朮湯)治氣虛不足呃逆。
人參 黃芩 柴胡 乾薑 山梔(各七分半) 白朮 防風 半夏 甘草(各五分) 五味子(九粒) 上?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寶鑑炙甘草湯 治許伯威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醫見其熱甚,以涼藥下之,又食梨三枚,冷傷脾胃,四肢冷,時發昏憒,其脈動而中止,有時自還,乃結脈也。
心亦悸動,呃逆不絕,色變青黃,精神減少,目不欲開,蜷臥,惡人語,以此藥治之。
甘草(炙) 生薑 桂枝 人參 生地黃(減半) 阿膠 麥門冬 麻子仁 大棗(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
成無己雲:補可以去弱。
人參、大棗之甘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薑之辛以益正氣。
五臟痿弱,榮衛涸竭,濕劑所以潤之,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也。
加以人參、桂枝急扶正氣,生地黃減半,恐損陽氣,銼一兩服之,其證減半,再服而安。
治胃寒呃逆方 加味理中湯 治吐利後胃中虛寒呃逆。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 附子 丁香 柿蒂 上銼,水煎服。
溫中散(一名丁香柿蒂散) 治吐利及病後胃中虛寒,嘔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 柿蒂 人參 茯苓 橘皮 良薑 半夏(各一兩) 生薑(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乘熱頓服。
或用此藥調蘇合香丸服,亦妙。
參附湯 治陽氣虛寒,自汗惡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臍腹疼痛,呃逆不食,或汗多發痙等證。
人參(一兩) 附子(炮,五錢) 上加薑、棗,水煎,徐徐服。
去人參,加黃耆,名耆附湯。
丁香柿蒂散 治諸種呃噫,嘔逆痰涎。
丁香 柿蒂 青皮 陳皮(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嚴氏柿蒂湯 治胃膈痞悶,呃逆不止。
柿蒂(五錢) 丁香(三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食遠熱服。
柿錢散 治呃逆。
柿錢 丁香 人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煎,食後服。
丁香散 治呃逆噎汗。
丁香 柿蒂(各一錢) 良薑 甘草(炙,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熱湯點服,不拘時。
丁香柿蒂竹茄湯 治大病後中焦氣塞,下焦呃逆。
丁香(三粒) 柿蒂 竹茹(各三錢) 陳皮(一錢) 上銼,水煎服。
增半湯 治胃虛中寒,停痰留飲,嘔吐呃逆。
半夏(湯泡,炒黃,三錢) 藿香(三錢) 人參 丁香皮(各一錢半) 上銼,加生薑七片,水煎服。
半夏生薑湯 治呃逆欲死。
半夏(湯泡,六錢) 生薑(五錢) 上銼作一服,水煎,去渣,服不拘時。
橘皮乾薑湯 治噦。
人參 橘皮 桂心 乾薑 通草 甘草(炙,各一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煎服。
茯苓半夏湯 治水寒停胃發呃。
茯苓 半夏 厚樸(薑汁炒) 陳皮 柿蒂(各一錢) 藿香(八分) 茴香(七分) 乾薑 官桂 丁香 砂仁(各五分) 沉香 木香 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羌活附子散 治吐利後胃寒呃逆。
羌活 附子(炮) 茴香(炒,各
水嘔,小陷胸湯、小青龍湯去麻黃清之利之而已。
凡汗吐下,服涼藥過多者,當溫補脾胃。
陰火上衝者,當平補。
挾熱者,宜涼補。
《局方》率用丁附溫暖助火,損不足而益有餘,宜乎呃逆之必死也。
診法 噦聲頻密相連者,為實,可治。
若半時噦一聲者,為虛,難治,多死在旦夕。
或雲病久脾胃衰敗而發呃逆,額上出汗,連聲不絕者,最為惡候不治之證也。
脈法 心脈小甚,為噦。
肺脈散者,不治。
脈浮而緩者,易治。
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難治。
脈結或促或微,皆可治。
脈代者,危。
右關脈弦者,木乘土位,難治。
肺脈散者,是心火刑于肺也,不治。
治胃虛呃逆方 橘皮竹茹湯 治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呃逆者,並治傷寒餘熱未解。
陳皮(四錢,去白) 竹茹 人參(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倍陳湯 治胃虛呃逆,有效。
陳皮(四錢) 人參(二錢) 甘草(四分) 上銼,水煎服。
橘皮半夏生薑湯 治氣虛有痰發呃。
陳皮(去白) 半夏(湯泡七次) 乾生薑 人參(各一錢) 木通(七分) 上銼,水煎,溫服。
六君子湯 治痰挾氣虛發呃。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半夏(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新汲水煎服。
一方加竹茹,名參朮竹茹湯。
十味小柴胡湯(一名人參白朮湯)治氣虛不足呃逆。
人參 黃芩 柴胡 乾薑 山梔(各七分半) 白朮 防風 半夏 甘草(各五分) 五味子(九粒) 上?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寶鑑炙甘草湯 治許伯威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醫見其熱甚,以涼藥下之,又食梨三枚,冷傷脾胃,四肢冷,時發昏憒,其脈動而中止,有時自還,乃結脈也。
心亦悸動,呃逆不絕,色變青黃,精神減少,目不欲開,蜷臥,惡人語,以此藥治之。
甘草(炙) 生薑 桂枝 人參 生地黃(減半) 阿膠 麥門冬 麻子仁 大棗(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
成無己雲:補可以去弱。
人參、大棗之甘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薑之辛以益正氣。
五臟痿弱,榮衛涸竭,濕劑所以潤之,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也。
加以人參、桂枝急扶正氣,生地黃減半,恐損陽氣,銼一兩服之,其證減半,再服而安。
治胃寒呃逆方 加味理中湯 治吐利後胃中虛寒呃逆。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 附子 丁香 柿蒂 上銼,水煎服。
溫中散(一名丁香柿蒂散) 治吐利及病後胃中虛寒,嘔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 柿蒂 人參 茯苓 橘皮 良薑 半夏(各一兩) 生薑(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乘熱頓服。
或用此藥調蘇合香丸服,亦妙。
參附湯 治陽氣虛寒,自汗惡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臍腹疼痛,呃逆不食,或汗多發痙等證。
人參(一兩) 附子(炮,五錢) 上加薑、棗,水煎,徐徐服。
去人參,加黃耆,名耆附湯。
丁香柿蒂散 治諸種呃噫,嘔逆痰涎。
丁香 柿蒂 青皮 陳皮(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嚴氏柿蒂湯 治胃膈痞悶,呃逆不止。
柿蒂(五錢) 丁香(三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食遠熱服。
柿錢散 治呃逆。
柿錢 丁香 人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煎,食後服。
丁香散 治呃逆噎汗。
丁香 柿蒂(各一錢) 良薑 甘草(炙,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熱湯點服,不拘時。
丁香柿蒂竹茄湯 治大病後中焦氣塞,下焦呃逆。
丁香(三粒) 柿蒂 竹茹(各三錢) 陳皮(一錢) 上銼,水煎服。
增半湯 治胃虛中寒,停痰留飲,嘔吐呃逆。
半夏(湯泡,炒黃,三錢) 藿香(三錢) 人參 丁香皮(各一錢半) 上銼,加生薑七片,水煎服。
半夏生薑湯 治呃逆欲死。
半夏(湯泡,六錢) 生薑(五錢) 上銼作一服,水煎,去渣,服不拘時。
橘皮乾薑湯 治噦。
人參 橘皮 桂心 乾薑 通草 甘草(炙,各一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煎服。
茯苓半夏湯 治水寒停胃發呃。
茯苓 半夏 厚樸(薑汁炒) 陳皮 柿蒂(各一錢) 藿香(八分) 茴香(七分) 乾薑 官桂 丁香 砂仁(各五分) 沉香 木香 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羌活附子散 治吐利後胃寒呃逆。
羌活 附子(炮) 茴香(炒,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