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怒,暑月,因飢後大怒,得滯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調生蜜飲之,痢漸緩,五七日後,診脈稍大不數,遂令止蜜水,且以參朮調益元散與之,痢亦漸收。
七八日後覺倦甚發呃,知其因下久而陰虛也。
令守前藥,然利尚未止,又以煉蜜與之,眾皆尤藥之未當,欲用薑、附,曰:補藥無速效,附子非補陰者,服之必死。
眾曰冷水飲多,得無寒乎?曰:炎暑如此,飲涼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數藥力到,當自止。
又四日而呃止,滯下亦安。
又治陳擇仁,年近七十,素厚味,有久嗽病,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後呃作,脈皆大豁,眾以為難。
丹溪曰:形瘦者尚可為,以參朮湯下大補丸,七日而安。
樓全善治其兄,九月得滯下,每夜五十餘行,嘔逆,食不下,五六日後加呃逆,與丁香一粒噙之,立止。
但少時又至,遂用黃連瀉心湯,加竹茹飲之,呃雖少止,滯下未安,若此者十餘日。
遂空心用禦米殼些少澀其滑,日間用參、朮、陳皮之類補其虛。
自服禦米殼之後,呃聲漸輕,滯下亦收而安。
以上吐利後補虛例。
仲景 雲: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大腸結燥,脈沉數者,調胃承氣湯。
大便不通,噦數譫語,小承氣湯。
丹溪 治超越陳氏,二十餘歲,因飽後奔走數裡,患噦,但食物則連噦百餘聲,半日不止,飲酒與湯則不作,至晚發熱,脈澀數。
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仁承氣湯加紅花煎服,下汙血數次即減。
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右下例有實積者宜之)。
又治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厚,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則舉身跳動,脈不可診,神昏不知人。
問之,乃知暴病。
視其形氣俱實,遂以人參蘆二兩煎湯,飲一碗,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人參入手太陰,補陰中之陽者也。
蘆則反是,大瀉太陰之陽。
女子暴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
經曰:怒則氣逆。
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
參蘆善吐,痰盡則氣降而火衰,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
(右宣例痰鬱者宜之)。
三因 雲:噦而心下堅痞眩悸者,膈間有痰水所為,虛不禁吐者,宜二陳湯、導痰湯加薑汁、竹瀝。
亦有汙血而噦者,丹溪治超越陳氏用桃仁承氣湯是也。
虛不禁下者,於蓄血門求輕劑用之。
仲景雲:噦逆者,陳皮竹茹湯主之。
又雲:乾嘔噦,若手足厥者,陳皮湯主之。
《本事方》用枳殼五錢、木香二錢半,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
孫兆方用陳皮二兩去白,水煎,通口服,或加枳殼一兩。
此皆破氣之劑。
氣逆者宜之。
唯陳皮竹茹湯,氣逆而虛者宜之。
水寒相搏者,小青龍湯,寒甚加附子尖炒。
潔古柿錢散、寶鑑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湯皆熱劑,唯寒呃宜之。
戴復庵 以熱呃唯傷寒有之。
其他病發呃者,皆屬寒。
用半夏一兩、生薑一兩半,水一碗煎半碗,熱服。
或用丁香十粒、柿蒂十個切碎,白水一盞半煎。
或理中湯加枳殼、茯苓各半錢,半夏一錢,不效,更加丁香十粒。
亦有無病,偶然緻呃,此緣氣逆而生,重者或經一二日,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半夏湯,或煎湯泡蘿蔔子,研取汁調木香調氣散熱服,逆氣用之最佳。
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復加以嘔吐,輕劑不能取效,宜丁香煮散及以附子粳米湯增炒川椒、丁香,每服各二三十粒。
李氏 曰:呃逆,分不足有餘。
不足因內傷脾胃,及大病後胃弱,多面青肢冷,便溏;有餘因外感胃燥,及大怒大飽,多面紅肢熱,便閉。
有餘可治,不足者危。
不足者,火炎陰虛。
火乃元氣之賊,人之陰氣依胃氣而養,胃土受傷則木氣侵之,陰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乃虛之極也。
膏粱濕熱者,十味小柴胡湯吞單黃柏丸,或調益元散。
胃火善食者,小半夏湯加山梔、黃芩吐之。
火盛者,益元散加黃連、黃柏。
自利,更加參、朮、白芍藥、陳皮。
久病滯下,及婦人產後從臍下逆上,夜分轉甚者,皆屬陰虛,四物湯加知柏、陳皮、竹茹。
貧苦大勞火動,濁升清陷者,補中益氣湯,或合生脈散,加黃柏、附子少許。
挾房勞者,瓊玉膏。
腎氣不歸元者,九味安腎丸。
久病寒搏火極,是危證。
脈數,為火刑金,必死。
凡傷寒吐下,及雜病久,每呃逆者,皆火欲上行,為胃中寒邪所遏,故搏而有聲,俱宜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湯、理中湯倍參。
久者三香散或木瓜根煎湯呷之。
中虛昏聵,脈結者,炙甘草湯救之。
有餘者,飽食填塞胸中,氣失升降,二陳湯加枳殼、砂仁。
痰閉於上,火動於下,無別證,忽然發呃,從胸中起者,芩連二陳湯,或隻用陳皮、半夏、姜煎服,或人參煎湯吐之,停痰或因怒郁瘀熱者亦宜。
蓋參蘆瀉肺,肺衰氣降,而火土復位矣。
七情氣鬱者,木香勻氣散,用蘿蔔煎湯下蘇子降氣湯。
陽證失下,地道不通,因而潮熱發呃,宜寒藥下之,大柴胡湯。
陽極脈微將脫者,宜涼膈散、解毒湯養陰退陽,不可大下。
汗吐下後,胃熱未除,小柴胡湯加橘皮、竹茹,或橘皮竹茹湯,單瀉心湯。
平人食物太速,飲水入肺,喜笑太多,亦屬有餘。
食呃、笑呃,以
七八日後覺倦甚發呃,知其因下久而陰虛也。
令守前藥,然利尚未止,又以煉蜜與之,眾皆尤藥之未當,欲用薑、附,曰:補藥無速效,附子非補陰者,服之必死。
眾曰冷水飲多,得無寒乎?曰:炎暑如此,飲涼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數藥力到,當自止。
又四日而呃止,滯下亦安。
又治陳擇仁,年近七十,素厚味,有久嗽病,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後呃作,脈皆大豁,眾以為難。
丹溪曰:形瘦者尚可為,以參朮湯下大補丸,七日而安。
樓全善治其兄,九月得滯下,每夜五十餘行,嘔逆,食不下,五六日後加呃逆,與丁香一粒噙之,立止。
但少時又至,遂用黃連瀉心湯,加竹茹飲之,呃雖少止,滯下未安,若此者十餘日。
遂空心用禦米殼些少澀其滑,日間用參、朮、陳皮之類補其虛。
自服禦米殼之後,呃聲漸輕,滯下亦收而安。
以上吐利後補虛例。
仲景 雲: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大腸結燥,脈沉數者,調胃承氣湯。
大便不通,噦數譫語,小承氣湯。
丹溪 治超越陳氏,二十餘歲,因飽後奔走數裡,患噦,但食物則連噦百餘聲,半日不止,飲酒與湯則不作,至晚發熱,脈澀數。
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仁承氣湯加紅花煎服,下汙血數次即減。
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右下例有實積者宜之)。
又治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厚,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則舉身跳動,脈不可診,神昏不知人。
問之,乃知暴病。
視其形氣俱實,遂以人參蘆二兩煎湯,飲一碗,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人參入手太陰,補陰中之陽者也。
蘆則反是,大瀉太陰之陽。
女子暴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
經曰:怒則氣逆。
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
參蘆善吐,痰盡則氣降而火衰,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
(右宣例痰鬱者宜之)。
三因 雲:噦而心下堅痞眩悸者,膈間有痰水所為,虛不禁吐者,宜二陳湯、導痰湯加薑汁、竹瀝。
亦有汙血而噦者,丹溪治超越陳氏用桃仁承氣湯是也。
虛不禁下者,於蓄血門求輕劑用之。
仲景雲:噦逆者,陳皮竹茹湯主之。
又雲:乾嘔噦,若手足厥者,陳皮湯主之。
《本事方》用枳殼五錢、木香二錢半,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
孫兆方用陳皮二兩去白,水煎,通口服,或加枳殼一兩。
此皆破氣之劑。
氣逆者宜之。
唯陳皮竹茹湯,氣逆而虛者宜之。
水寒相搏者,小青龍湯,寒甚加附子尖炒。
潔古柿錢散、寶鑑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湯皆熱劑,唯寒呃宜之。
戴復庵 以熱呃唯傷寒有之。
其他病發呃者,皆屬寒。
用半夏一兩、生薑一兩半,水一碗煎半碗,熱服。
或用丁香十粒、柿蒂十個切碎,白水一盞半煎。
或理中湯加枳殼、茯苓各半錢,半夏一錢,不效,更加丁香十粒。
亦有無病,偶然緻呃,此緣氣逆而生,重者或經一二日,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半夏湯,或煎湯泡蘿蔔子,研取汁調木香調氣散熱服,逆氣用之最佳。
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復加以嘔吐,輕劑不能取效,宜丁香煮散及以附子粳米湯增炒川椒、丁香,每服各二三十粒。
李氏 曰:呃逆,分不足有餘。
不足因內傷脾胃,及大病後胃弱,多面青肢冷,便溏;有餘因外感胃燥,及大怒大飽,多面紅肢熱,便閉。
有餘可治,不足者危。
不足者,火炎陰虛。
火乃元氣之賊,人之陰氣依胃氣而養,胃土受傷則木氣侵之,陰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乃虛之極也。
膏粱濕熱者,十味小柴胡湯吞單黃柏丸,或調益元散。
胃火善食者,小半夏湯加山梔、黃芩吐之。
火盛者,益元散加黃連、黃柏。
自利,更加參、朮、白芍藥、陳皮。
久病滯下,及婦人產後從臍下逆上,夜分轉甚者,皆屬陰虛,四物湯加知柏、陳皮、竹茹。
貧苦大勞火動,濁升清陷者,補中益氣湯,或合生脈散,加黃柏、附子少許。
挾房勞者,瓊玉膏。
腎氣不歸元者,九味安腎丸。
久病寒搏火極,是危證。
脈數,為火刑金,必死。
凡傷寒吐下,及雜病久,每呃逆者,皆火欲上行,為胃中寒邪所遏,故搏而有聲,俱宜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湯、理中湯倍參。
久者三香散或木瓜根煎湯呷之。
中虛昏聵,脈結者,炙甘草湯救之。
有餘者,飽食填塞胸中,氣失升降,二陳湯加枳殼、砂仁。
痰閉於上,火動於下,無別證,忽然發呃,從胸中起者,芩連二陳湯,或隻用陳皮、半夏、姜煎服,或人參煎湯吐之,停痰或因怒郁瘀熱者亦宜。
蓋參蘆瀉肺,肺衰氣降,而火土復位矣。
七情氣鬱者,木香勻氣散,用蘿蔔煎湯下蘇子降氣湯。
陽證失下,地道不通,因而潮熱發呃,宜寒藥下之,大柴胡湯。
陽極脈微將脫者,宜涼膈散、解毒湯養陰退陽,不可大下。
汗吐下後,胃熱未除,小柴胡湯加橘皮、竹茹,或橘皮竹茹湯,單瀉心湯。
平人食物太速,飲水入肺,喜笑太多,亦屬有餘。
食呃、笑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