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呃逆
辨呃逆即噦病
準繩 曰:呃逆,即《內經》所謂噦也。
或曰:成無己、許學士固以噦為呃逆,然東垣、海藏又以噦為乾嘔,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曰:噦,義具在《內經》,顧諸家不察耳。
按《靈樞·雜病篇》末雲: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
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閉口鼻之氣,使之無息,乃迎其氣而引散之,乃可立已)。
大驚之,亦可已。
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
按呃逆,用紙撚刺鼻便嚏,嚏則呃逆立止。
或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
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
此予所以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
若以噦為乾嘔,設使乾嘔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無息,或使之大驚,其乾嘔能立已乎。
噦非乾嘔也明矣。
若以噦名咳逆,按《內經·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濕,上逆而咳。
「陰陽應象論」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則咳逆為咳嗽無疑。
以春夏冬三時,比例自見。
孫真人《千金》曰:咳逆者,嗽也。
本自明白,後人不知何以將咳逆誤作呃逆,失之遠矣。
論呃逆皆由病後胃虛所生 三因 雲:呃逆之病,古人以為噦耳。
多因吐利之後,胃中虛寒,遂成此疾。
亦有胃中虛,膈上熱,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者。
大抵傷寒久病後,老人、虛人及婦人產後多有此證者,皆病深之候也。
亦有噦而心下痞悸者,有痰水所為,別無惡候者是。
論呃逆本於胃虛氣逆及陰虛火上 趙以德 曰:成無己雲:噦者,俗謂之咳逆,呃呃然有聲。
然引咳逆是噦,非也。
《內經》以噦與咳逆為兩證,噦是胃病,咳逆是肺病,謂胃氣逆為噦。
注雲:胃為水穀之海,腎與為關,關閉不利,則氣逆而上。
胃以包容水穀,性喜受寒,寒谷相搏,故為噦也。
又謂陽明之復,咳噦。
太陽之復,嘔出清水,及為噦噫。
少陰之復,噦噫。
《靈樞》亦謂: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迸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
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張仲景言噦者,皆在陽明證中。
謂治家下之太早則噦,而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皆因下後胃氣虛而噦者也。
至有風熱內壅,氣不能通,有潮熱,時時噦者,與小柴胡湯和解之。
噦而腹滿,視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者,此皆可治之證。
至若病極譫語,甚者至噦,又不尿,腹滿加噦者,皆不治。
丹溪先生亦謂:呃逆,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
《內經》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東垣謂是陰火上衝而吸之氣不得入,胃脈反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
從四時用藥法治。
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
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此土敗木賊也。
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衝清道而上。
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病人見此,似為危證。
然亦有實者,不可不知。
嗟乎!聖人之言胃氣逆為噦者,非由一因而逆,緣王太僕用《靈樞》之意,竟作腎寒逆上之病注之,由是後代方論,或用熱劑治寒,或用辛溫散氣,安知脾與胃一陰一陽也,二者不和亦逆,腎肝在下相淩亦逆。
且腎之逆,未可便謂之寒也。
左腎主水,性本潤下,烏能自逆。
必右腎相火炎上,挾其沖逆,須觀所挾多寡,分正治反治以療之。
肝木之風從少陽相火沖剋者,亦必治火,皆當如先生所言者以治。
若別有其故而噦者,又必如仲景法隨其攸利而治之。
論呃逆有虛有實 劉宗厚 曰:呃逆一證,古方悉作胃寒所緻,俱用丁香、柿蒂、薑、附等藥,然此證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不可專作寒論。
蓋傷寒發汗吐下之後,與瀉利日久,及大病後,婦人產後有此者,皆脾胃氣血大虛之故也。
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氣噎,或飲水喜笑錯喉而氣搶,或因痰水停膈心下,或因暴怒氣逆痰厥,或傷寒熱病失下,而有此者,則皆屬實也。
夫水性潤下,火性炎上,今其氣自下衝上,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虛則補之。
虛中須分寒熱,如因汗吐下後,誤服寒涼過多,當以溫補之,如脾胃陰虛,火逆上衝,當以平補之。
挾熱者,涼而補之。
若夫實者,如傷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當以寒下之。
如痰飲停蓄,或暴怒氣逆痰厥,此等必形氣俱實,別無惡候,皆隨其邪之所在,而湧之、洩之、清之、利之也。
世醫凡遇此疾,首以丁香、柿蒂為言,殊不知此藥不能補虛,不能降火,不能清氣利痰,惟有溫暖助火而已,豈宜總治此疾乎! 論呃逆雜治法 準繩 雲:胃傷陰虛,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者,宜參朮湯下大補陰丸。
吐利後,胃虛寒者,理中湯加附子、丁香、柿蒂。
吐利後,胃虛熱者,橘皮竹茹湯。
《三因方》雲:凡吐利後多作噦,此由胃中虛,膈上熱,故噦或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至於驚人者。
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內經》所謂壞病者是也。
丹溪治趙立道,年近五十,質弱多
或曰:成無己、許學士固以噦為呃逆,然東垣、海藏又以噦為乾嘔,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曰:噦,義具在《內經》,顧諸家不察耳。
按《靈樞·雜病篇》末雲: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
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閉口鼻之氣,使之無息,乃迎其氣而引散之,乃可立已)。
大驚之,亦可已。
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
按呃逆,用紙撚刺鼻便嚏,嚏則呃逆立止。
或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
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
此予所以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
若以噦為乾嘔,設使乾嘔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無息,或使之大驚,其乾嘔能立已乎。
噦非乾嘔也明矣。
若以噦名咳逆,按《內經·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濕,上逆而咳。
「陰陽應象論」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則咳逆為咳嗽無疑。
以春夏冬三時,比例自見。
孫真人《千金》曰:咳逆者,嗽也。
本自明白,後人不知何以將咳逆誤作呃逆,失之遠矣。
論呃逆皆由病後胃虛所生 三因 雲:呃逆之病,古人以為噦耳。
多因吐利之後,胃中虛寒,遂成此疾。
亦有胃中虛,膈上熱,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者。
大抵傷寒久病後,老人、虛人及婦人產後多有此證者,皆病深之候也。
亦有噦而心下痞悸者,有痰水所為,別無惡候者是。
論呃逆本於胃虛氣逆及陰虛火上 趙以德 曰:成無己雲:噦者,俗謂之咳逆,呃呃然有聲。
然引咳逆是噦,非也。
《內經》以噦與咳逆為兩證,噦是胃病,咳逆是肺病,謂胃氣逆為噦。
注雲:胃為水穀之海,腎與為關,關閉不利,則氣逆而上。
胃以包容水穀,性喜受寒,寒谷相搏,故為噦也。
又謂陽明之復,咳噦。
太陽之復,嘔出清水,及為噦噫。
少陰之復,噦噫。
《靈樞》亦謂: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迸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
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張仲景言噦者,皆在陽明證中。
謂治家下之太早則噦,而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皆因下後胃氣虛而噦者也。
至有風熱內壅,氣不能通,有潮熱,時時噦者,與小柴胡湯和解之。
噦而腹滿,視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者,此皆可治之證。
至若病極譫語,甚者至噦,又不尿,腹滿加噦者,皆不治。
丹溪先生亦謂:呃逆,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
《內經》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東垣謂是陰火上衝而吸之氣不得入,胃脈反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
從四時用藥法治。
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
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此土敗木賊也。
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衝清道而上。
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病人見此,似為危證。
然亦有實者,不可不知。
嗟乎!聖人之言胃氣逆為噦者,非由一因而逆,緣王太僕用《靈樞》之意,竟作腎寒逆上之病注之,由是後代方論,或用熱劑治寒,或用辛溫散氣,安知脾與胃一陰一陽也,二者不和亦逆,腎肝在下相淩亦逆。
且腎之逆,未可便謂之寒也。
左腎主水,性本潤下,烏能自逆。
必右腎相火炎上,挾其沖逆,須觀所挾多寡,分正治反治以療之。
肝木之風從少陽相火沖剋者,亦必治火,皆當如先生所言者以治。
若別有其故而噦者,又必如仲景法隨其攸利而治之。
論呃逆有虛有實 劉宗厚 曰:呃逆一證,古方悉作胃寒所緻,俱用丁香、柿蒂、薑、附等藥,然此證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不可專作寒論。
蓋傷寒發汗吐下之後,與瀉利日久,及大病後,婦人產後有此者,皆脾胃氣血大虛之故也。
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氣噎,或飲水喜笑錯喉而氣搶,或因痰水停膈心下,或因暴怒氣逆痰厥,或傷寒熱病失下,而有此者,則皆屬實也。
夫水性潤下,火性炎上,今其氣自下衝上,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虛則補之。
虛中須分寒熱,如因汗吐下後,誤服寒涼過多,當以溫補之,如脾胃陰虛,火逆上衝,當以平補之。
挾熱者,涼而補之。
若夫實者,如傷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當以寒下之。
如痰飲停蓄,或暴怒氣逆痰厥,此等必形氣俱實,別無惡候,皆隨其邪之所在,而湧之、洩之、清之、利之也。
世醫凡遇此疾,首以丁香、柿蒂為言,殊不知此藥不能補虛,不能降火,不能清氣利痰,惟有溫暖助火而已,豈宜總治此疾乎! 論呃逆雜治法 準繩 雲:胃傷陰虛,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者,宜參朮湯下大補陰丸。
吐利後,胃虛寒者,理中湯加附子、丁香、柿蒂。
吐利後,胃虛熱者,橘皮竹茹湯。
《三因方》雲:凡吐利後多作噦,此由胃中虛,膈上熱,故噦或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至於驚人者。
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內經》所謂壞病者是也。
丹溪治趙立道,年近五十,質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