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氣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參、白芍藥。
中焦用白芍藥,則脾中升陽,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也。
腹中窄狹及縮急者去之。
及諸酸澀藥,亦不可用。
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藥。
稼穡作甘,甘者己也。
曲直作酸,酸者甲也。
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
腹痛兼發熱,加黃芩。
惡寒或腹中覺寒,加桂。
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洩瀉,加蒼朮。
自汗,加白朮。
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
氣弱者,加白茯苓、人參。
氣盛者,加赤茯苓、縮砂仁。
氣復不能轉運,有熱者,微加黃連。
心煩亂,亦加之。
小便少者,加豬苓、澤瀉。
汗多,津液竭於上,勿加之。
是津液還入胃中,欲自行也。
不渴,而小便閉塞不通,加炒黃柏、知母。
小便澀者,加炒滑石。
小便淋澀者,加澤瀉。
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無惡寒者,不得用桂。
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見妄聞,乃瘀血證,用炒黃柏、知母,以除胸中燥熱。
竅不利而淋,加澤瀉、炒滑石。
隻治竅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
心臟熱者,用錢氏方中導赤散。
中滿,或但腹脹者,加厚樸。
氣不順,加橘皮。
氣滯,加青皮一、橘皮三。
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中去茯苓,加黃耆以補之。
如腹中氣不轉者,更加甘草一半。
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或裡急者,腹中不寬快是也,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虛也。
血虛則裡急,或血氣虛弱而目睛痛者,皆加當歸身。
頭痛者,加川芎。
苦頭痛,加細辛,此少陰頭痛也。
發脫落,及臍下痛,加熟地黃。
予平昔調理脾胃虛弱,於此五藥中加減。
如五臟證中,互顯一二證,各對證加藥,無不驗,然終不能使人完復。
後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沖三脈為邪,皆胃氣虛弱之所緻也。
法雖依證加減,執方療病,不依《素問》法度耳。
是以檢討《素問》、《難經》及《黃帝針經》中說,脾胃不足之源,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從六氣不足,升降浮沉法,隨證用藥治之。
蓋脾胃不足,不同餘臟,無定體故也。
其治肝心肺腎,有餘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藥為切。
經言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至,氣至也。
如春則暖氣至,夏則熱氣至者是也。
至而不至,謂時已至而氣不至,此不及也。
不及則所勝者妄行,所生者受病,所不勝者薄之。
所生者,生我者也。
如木不及則土無畏,所勝妄行也。
土妄行則水受克,所生受病也。
金因木衰而侮之,所不勝薄之也)。
至而不至者,謂從後來者為虛邪,心與小腸來乘脾胃也。
脾胃脈中見浮大而弦,其病或煩躁悶亂,或四肢發熱,或口苦舌乾咽乾。
蓋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來乘土位,乃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
四肢者,脾胃也。
火乘之,故四肢發熱也。
飲食不節,勞役所傷,以緻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
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乾咽乾也。
病人自以為渴,醫者治以五苓散,謂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
經雲:虛則補其母。
當於心與小腸中,以補脾胃之根蒂也。
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之藥為之使,以酸味為之臣佐。
以其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所勝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實。
母者,肝木也。
肝木旺,則挾火勢無所畏懼而妄行也。
故脾胃先受之,或身體沉重,走注疼痛,蓋濕熱相搏而風熱鬱而不得伸,附著於有形也。
或多怒者,風熱下陷於地中也。
或目病而生內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脈,脈者血之府也。
或雲心主血。
又雲肝主血,肝之竅開於目也。
或妄見妄聞,起妄心,夜夢亡人,四肢滿閉,轉筋,皆肝木火盛而為邪也。
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風,或生惡瘡,或作腎痿,或為上熱下寒,為邪不一,皆以熱不得升長,而木火遏於有形中也。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肅之氣傷,或胸滿,少氣短氣者,肺主諸氣,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
或咳嗽,寒熱者,濕熱乘其內也。
所不勝薄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來侮土,故腎入心為汗,入肝為泣,入脾為涎,入肺為痰,為嗽為涕為嚏,為水出鼻也。
一說下元土盛剋水,緻督任沖三脈盛,火旺煎熬,令水沸騰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於口也。
下行為陰汗,為外腎冷,為足不任地,為腳下隱痛,或水附木勢而上,為眼澀為眵(侈支切,音鴟,目傷眥也),為冷淚,此皆由肺金之虛而寡於畏也。
夫脾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九竅不通。
諸陽氣根於陰血中,陰血受火邪則陰盛,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髮升騰之氣也。
夫陽氣走空竅者也,陰氣附形質者也。
如陰氣附於土,陽氣升於天,則各安其分也。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溫藥者,非獨用也。
復有甘苦大寒之劑,亦非獨用也。
以火酒二製為之,使引甘苦寒藥至頂而復入於腎肝之下,此所謂升降浮沉之道,自耦而奇,奇而至耦者也(陽分奇,陰分耦)。
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於陰分。
末用辛甘溫藥接其升藥,使大發散於陽分,而令走九竅也。
經雲:食入於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入於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
且飲食入胃,先行陽道,而陽氣升浮也。
浮者,陽氣散滿皮毛。
升者,充塞頭頂,則九竅通利也。
若飲食不節,損其胃氣,不能克化,散於肝,歸於心,溢於肺,食入則昏冒欲睡,得臥則食在一邊,氣暫得舒,是知升發之氣不行者此也。
經雲: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病人飲入胃,遽覺至臍下,便欲小便,由精氣不輸於脾,不歸於肺,則心火上攻,使口燥咽乾,是陰氣大盛,其理甚易知也。
況脾胃病,則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虛,無是則非也,亦可作明辨矣。
論大腸小腸五臟皆屬於胃胃虛則俱病 東垣 曰:《針經》雲: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皆屬足陽明胃。
小腸之穴在巨虛下廉(骨下側也),大腸之穴在巨虛上廉(上側也)。
此二穴皆在足陽明胃,三裡穴下也(三裡穴,膝下三寸也。
上廉,裡下三寸也。
下廉,上廉下三寸也)。
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榮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溉灌皮毛,充實腠理。
若飲食不節,胃氣不及,大腸小腸,無所稟受,故津液涸竭焉。
《內經》雲:耳鳴耳聾,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此胃弱不能滋養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故有此證。
然不止從胃弱而得之,故聖人混言腸胃之所生也。
或曰:子謂混言腸胃所生,亦有據乎。
予曰:「玉機真藏論」雲:脾不及,令人九竅不通。
謂脾為死陰,受胃之陽氣,能上升水穀之氣於肺,上充皮毛,散入四臟。
今脾無所稟,不能行氣於臟腑,故有此證。
此則脾虛九竅不通之謂也。
雖言脾虛,亦胃之不足所緻耳。
此不言脾,不言腸胃,而言五臟者,又何也?予謂此說與上二說無以異也。
蓋謂脾不受胃之稟命,緻五臟所主九竅不能上通天氣,皆閉塞不利也。
故以五臟言之,此三者止是胃虛所緻耳,然亦何止於此,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豈一端能盡之乎。
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 東垣 曰: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
胃氣者,穀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
又天氣,人氣,地氣,乃三焦之氣。
分而言之則異,其實一也,不當作異名異論而觀之。
飲食勞役所傷,自汗,小便數,陰火乘土位,清氣不生,陽道不行,乃陰血伏火。
況陽明胃土,右燥左熱,故化燥火而津液不能停,且小便與汗,皆亡津液,津液至中宮,變化為血也。
脈者,血之腑也。
血亡則七神何依?百脈皆從此中變來也。
人之百病,莫大於中風。
有汗則風邪客之,無汗則陽氣固密,腠理閉拒,諸邪不能傷也。
或曰:經言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又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又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
又頭痛耳鳴,九竅不通利,腸胃之所生也,請析而解之。
答曰:夫脾者,陰土也。
至陰之氣,主靜而不動。
胃者,陽土也,主動而不息。
陽氣在於地下,乃能生化萬物,故五運在上,六氣在下,其脾長一尺掩太倉,太倉者胃之上口也。
脾受胃稟,乃能熏蒸腐熟五穀者也。
胃者,十二經之源,水穀之海也,平則萬物安,病則萬物危。
五臟之氣,上通九竅,五臟稟受氣於六腑,六腑受氣於胃。
六腑者,在天為風寒暑濕燥火,此無形之氣也。
胃氣和平,榮氣上升,始生溫熱。
溫熱者,春夏也。
行陽二十五度,六陽升散之極。
下而生陰,陰降則下行,為秋冬。
行陰道為寒涼也。
胃既受病,不能滋養,故六腑之氣已絕,緻陽道不行,陰火上行。
五臟之氣,各受一腑之化,乃能滋養皮膚、血脈、筋骨,故言五臟之氣已絕於外,是六腑生氣先絕,五臟無所稟受,而氣後絕矣。
肺本收下,又主五氣,氣絕則下流與脾土疊於下焦,故曰重強。
胃氣既病則下溜。
經雲:濕從下受之。
脾為至陰,本乎地也。
有形之土,下填九竅之源,使不能上通於天,故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
胃者,行清氣而上,即地之陽氣也。
積陽成天,曰清陽出上竅,曰清陽實四肢,曰清陽發腠理者也。
脾胃既為陰火所乘,穀氣閉塞而下流,即清氣不升,九竅為之不利。
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也。
氣少則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則血虧,故筋骨皮肉血脈皆弱,是氣血俱羸弱矣。
勞役動作,飲食飢飽,可不慎乎。
凡有此病者,雖不變易他疾,已損其天年,更加之針灸用藥差誤,欲不夭枉,得乎? 論胃虛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 東垣 曰:夫脾胃虛,則濕土之氣溜於臍下,腎與膀胱受邪。
膀胱主寒,腎為陰火,二者俱弱,潤澤之氣不行。
大腸者,庚也,燥氣也,主津;小腸者,丙也,熱氣也,主液。
此皆屬胃,胃虛則無所受氣而亦虛,津液不濡,睡覺口燥咽乾,而皮毛不澤也。
甲膽,風也,溫也,主生化周身之血氣;丙小腸,熱也,主長養周身之陽氣。
亦皆稟氣於胃,則能浮散也,升發也。
胃虛則膽及小腸溫熱生長之氣俱不足,伏留於有形血脈之中,為熱病,為中風,其為病不可勝紀。
青赤黃白黑,五腑皆滯。
三焦者,乃下焦元氣生髮之根蒂,為火乘之,是六腑之氣俱衰也。
腑者,府庫之府,包含五臟及形質之物而藏焉。
且六腑之氣,外無所主,內有所受,感天地之風氣而生甲膽,感暑氣而生丙小腸,感濕化而生戊胃,感燥氣而生庚大腸,感寒氣而生壬膀胱,感天一之氣而生三焦,此實父氣無形也。
風寒暑熱燥火,乃溫熱寒涼之別稱也。
行陽二十五度,右遷而升浮降沉之化也。
其虛也,皆由脾胃之弱。
以五臟論之,心火亢甚,乘其脾土,曰熱中。
脈洪大而煩悶。
《難經》雲:脾病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動氣築築然,堅牢如有積而硬,若似痛也,甚則亦大痛,有是則脾虛病也,無則非也。
更有一辨,食入則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虧弱也。
且心火太盛,左遷入於肝木之分,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其脈洪大而弦時緩,或為眩運戰搖,或為麻木不仁,此皆風也。
脾病,體重節痛,為痛痹,為寒痹,為諸濕痹,為痿軟失力,為大疽大癰,若以辛熱助邪,則為熱病,為中風,其變不可勝紀。
木旺運行北越,左遷入地,助其腎水,水得子助,入脾為痰涎,自入為唾,入肝為淚,入肺為涕,乘肝木而反克脾土明矣。
當先於陰分,補其陽氣升騰,行其陽道而走空竅。
次加寒水之藥降其陰火,黃柏、黃連之類是也。
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脾胃俱旺,而復於中焦之本位,則陰陽氣平矣。
火曰炎上,水曰潤下。
今言腎主五液,上至頭,出於空竅,俱作泣涕汗涎唾者,何也?曰:病癇者,涎沫出於口,冷汗出於身,清涕出於鼻,皆陽蹺、陰蹺、督、沖四脈之邪上行,腎水不任煎熬,沸騰上行為之也。
此奇邪為病,不繫五行陰陽十二經所拘。
當從督沖二蹺四穴中,奇邪之法治之。
五臟外有所主,內無所受,謂外主皮毛血脈肌肉筋骨及各空竅是也。
若胃氣一虛,無所稟受,則四臟經絡皆病,況脾全藉胃土平和,則有所受而生榮周身,四臟皆旺,十二神守職,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竅通利,外邪不能侮也。
論胃虛元氣不足諸病所生 東垣 曰:夫飲食勞役皆自汗,乃足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故汗出小便數也。
邪之大者,莫若中風。
風者,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
雖然無虛邪,則風雨寒不能獨傷人,必先中虛邪,然後賊邪得入矣。
至於痿厥逆,皆由汗出而得之也。
且冬,陽氣伏藏於水土之下,如非常洩精,陽氣已竭,則春令從何而得,萬化俱失所矣。
在人則飲食勞役,汗下時出,諸病遂生。
予所以諄諄如此者,蓋欲人知所慎也。
論忽肥忽瘦 東垣 曰:《黃帝針經》雲:寒熱少氣,血上下行。
夫氣虛不能寒,血虛不能熱,血氣俱虛,不能寒熱。
而胃虛不能上行,則肺氣無所養,故少氣。
衛氣既虛,不能寒也,下行乘腎肝,助火為毒,則陰分氣衰血虧,故寒熱少氣。
血上下行者,足陽明胃之脈衰,則衝脈並陽明之脈上行於陽
中焦用白芍藥,則脾中升陽,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也。
腹中窄狹及縮急者去之。
及諸酸澀藥,亦不可用。
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藥。
稼穡作甘,甘者己也。
曲直作酸,酸者甲也。
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
腹痛兼發熱,加黃芩。
惡寒或腹中覺寒,加桂。
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洩瀉,加蒼朮。
自汗,加白朮。
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
氣弱者,加白茯苓、人參。
氣盛者,加赤茯苓、縮砂仁。
氣復不能轉運,有熱者,微加黃連。
心煩亂,亦加之。
小便少者,加豬苓、澤瀉。
汗多,津液竭於上,勿加之。
是津液還入胃中,欲自行也。
不渴,而小便閉塞不通,加炒黃柏、知母。
小便澀者,加炒滑石。
小便淋澀者,加澤瀉。
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無惡寒者,不得用桂。
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見妄聞,乃瘀血證,用炒黃柏、知母,以除胸中燥熱。
竅不利而淋,加澤瀉、炒滑石。
隻治竅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
心臟熱者,用錢氏方中導赤散。
中滿,或但腹脹者,加厚樸。
氣不順,加橘皮。
氣滯,加青皮一、橘皮三。
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中去茯苓,加黃耆以補之。
如腹中氣不轉者,更加甘草一半。
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或裡急者,腹中不寬快是也,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虛也。
血虛則裡急,或血氣虛弱而目睛痛者,皆加當歸身。
頭痛者,加川芎。
苦頭痛,加細辛,此少陰頭痛也。
發脫落,及臍下痛,加熟地黃。
予平昔調理脾胃虛弱,於此五藥中加減。
如五臟證中,互顯一二證,各對證加藥,無不驗,然終不能使人完復。
後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沖三脈為邪,皆胃氣虛弱之所緻也。
法雖依證加減,執方療病,不依《素問》法度耳。
是以檢討《素問》、《難經》及《黃帝針經》中說,脾胃不足之源,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從六氣不足,升降浮沉法,隨證用藥治之。
蓋脾胃不足,不同餘臟,無定體故也。
其治肝心肺腎,有餘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藥為切。
經言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至,氣至也。
如春則暖氣至,夏則熱氣至者是也。
至而不至,謂時已至而氣不至,此不及也。
不及則所勝者妄行,所生者受病,所不勝者薄之。
所生者,生我者也。
如木不及則土無畏,所勝妄行也。
土妄行則水受克,所生受病也。
金因木衰而侮之,所不勝薄之也)。
至而不至者,謂從後來者為虛邪,心與小腸來乘脾胃也。
脾胃脈中見浮大而弦,其病或煩躁悶亂,或四肢發熱,或口苦舌乾咽乾。
蓋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來乘土位,乃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
四肢者,脾胃也。
火乘之,故四肢發熱也。
飲食不節,勞役所傷,以緻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
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乾咽乾也。
病人自以為渴,醫者治以五苓散,謂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
經雲:虛則補其母。
當於心與小腸中,以補脾胃之根蒂也。
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之藥為之使,以酸味為之臣佐。
以其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所勝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實。
母者,肝木也。
肝木旺,則挾火勢無所畏懼而妄行也。
故脾胃先受之,或身體沉重,走注疼痛,蓋濕熱相搏而風熱鬱而不得伸,附著於有形也。
或多怒者,風熱下陷於地中也。
或目病而生內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脈,脈者血之府也。
或雲心主血。
又雲肝主血,肝之竅開於目也。
或妄見妄聞,起妄心,夜夢亡人,四肢滿閉,轉筋,皆肝木火盛而為邪也。
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風,或生惡瘡,或作腎痿,或為上熱下寒,為邪不一,皆以熱不得升長,而木火遏於有形中也。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肅之氣傷,或胸滿,少氣短氣者,肺主諸氣,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
或咳嗽,寒熱者,濕熱乘其內也。
所不勝薄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來侮土,故腎入心為汗,入肝為泣,入脾為涎,入肺為痰,為嗽為涕為嚏,為水出鼻也。
一說下元土盛剋水,緻督任沖三脈盛,火旺煎熬,令水沸騰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於口也。
下行為陰汗,為外腎冷,為足不任地,為腳下隱痛,或水附木勢而上,為眼澀為眵(侈支切,音鴟,目傷眥也),為冷淚,此皆由肺金之虛而寡於畏也。
夫脾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九竅不通。
諸陽氣根於陰血中,陰血受火邪則陰盛,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髮升騰之氣也。
夫陽氣走空竅者也,陰氣附形質者也。
如陰氣附於土,陽氣升於天,則各安其分也。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溫藥者,非獨用也。
復有甘苦大寒之劑,亦非獨用也。
以火酒二製為之,使引甘苦寒藥至頂而復入於腎肝之下,此所謂升降浮沉之道,自耦而奇,奇而至耦者也(陽分奇,陰分耦)。
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於陰分。
末用辛甘溫藥接其升藥,使大發散於陽分,而令走九竅也。
經雲:食入於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入於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
且飲食入胃,先行陽道,而陽氣升浮也。
浮者,陽氣散滿皮毛。
升者,充塞頭頂,則九竅通利也。
若飲食不節,損其胃氣,不能克化,散於肝,歸於心,溢於肺,食入則昏冒欲睡,得臥則食在一邊,氣暫得舒,是知升發之氣不行者此也。
經雲: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病人飲入胃,遽覺至臍下,便欲小便,由精氣不輸於脾,不歸於肺,則心火上攻,使口燥咽乾,是陰氣大盛,其理甚易知也。
況脾胃病,則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虛,無是則非也,亦可作明辨矣。
論大腸小腸五臟皆屬於胃胃虛則俱病 東垣 曰:《針經》雲: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皆屬足陽明胃。
小腸之穴在巨虛下廉(骨下側也),大腸之穴在巨虛上廉(上側也)。
此二穴皆在足陽明胃,三裡穴下也(三裡穴,膝下三寸也。
上廉,裡下三寸也。
下廉,上廉下三寸也)。
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榮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溉灌皮毛,充實腠理。
若飲食不節,胃氣不及,大腸小腸,無所稟受,故津液涸竭焉。
《內經》雲:耳鳴耳聾,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此胃弱不能滋養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故有此證。
然不止從胃弱而得之,故聖人混言腸胃之所生也。
或曰:子謂混言腸胃所生,亦有據乎。
予曰:「玉機真藏論」雲:脾不及,令人九竅不通。
謂脾為死陰,受胃之陽氣,能上升水穀之氣於肺,上充皮毛,散入四臟。
今脾無所稟,不能行氣於臟腑,故有此證。
此則脾虛九竅不通之謂也。
雖言脾虛,亦胃之不足所緻耳。
此不言脾,不言腸胃,而言五臟者,又何也?予謂此說與上二說無以異也。
蓋謂脾不受胃之稟命,緻五臟所主九竅不能上通天氣,皆閉塞不利也。
故以五臟言之,此三者止是胃虛所緻耳,然亦何止於此,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豈一端能盡之乎。
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 東垣 曰: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
胃氣者,穀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
又天氣,人氣,地氣,乃三焦之氣。
分而言之則異,其實一也,不當作異名異論而觀之。
飲食勞役所傷,自汗,小便數,陰火乘土位,清氣不生,陽道不行,乃陰血伏火。
況陽明胃土,右燥左熱,故化燥火而津液不能停,且小便與汗,皆亡津液,津液至中宮,變化為血也。
脈者,血之腑也。
血亡則七神何依?百脈皆從此中變來也。
人之百病,莫大於中風。
有汗則風邪客之,無汗則陽氣固密,腠理閉拒,諸邪不能傷也。
或曰:經言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又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又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
又頭痛耳鳴,九竅不通利,腸胃之所生也,請析而解之。
答曰:夫脾者,陰土也。
至陰之氣,主靜而不動。
胃者,陽土也,主動而不息。
陽氣在於地下,乃能生化萬物,故五運在上,六氣在下,其脾長一尺掩太倉,太倉者胃之上口也。
脾受胃稟,乃能熏蒸腐熟五穀者也。
胃者,十二經之源,水穀之海也,平則萬物安,病則萬物危。
五臟之氣,上通九竅,五臟稟受氣於六腑,六腑受氣於胃。
六腑者,在天為風寒暑濕燥火,此無形之氣也。
胃氣和平,榮氣上升,始生溫熱。
溫熱者,春夏也。
行陽二十五度,六陽升散之極。
下而生陰,陰降則下行,為秋冬。
行陰道為寒涼也。
胃既受病,不能滋養,故六腑之氣已絕,緻陽道不行,陰火上行。
五臟之氣,各受一腑之化,乃能滋養皮膚、血脈、筋骨,故言五臟之氣已絕於外,是六腑生氣先絕,五臟無所稟受,而氣後絕矣。
肺本收下,又主五氣,氣絕則下流與脾土疊於下焦,故曰重強。
胃氣既病則下溜。
經雲:濕從下受之。
脾為至陰,本乎地也。
有形之土,下填九竅之源,使不能上通於天,故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
胃者,行清氣而上,即地之陽氣也。
積陽成天,曰清陽出上竅,曰清陽實四肢,曰清陽發腠理者也。
脾胃既為陰火所乘,穀氣閉塞而下流,即清氣不升,九竅為之不利。
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也。
氣少則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則血虧,故筋骨皮肉血脈皆弱,是氣血俱羸弱矣。
勞役動作,飲食飢飽,可不慎乎。
凡有此病者,雖不變易他疾,已損其天年,更加之針灸用藥差誤,欲不夭枉,得乎? 論胃虛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 東垣 曰:夫脾胃虛,則濕土之氣溜於臍下,腎與膀胱受邪。
膀胱主寒,腎為陰火,二者俱弱,潤澤之氣不行。
大腸者,庚也,燥氣也,主津;小腸者,丙也,熱氣也,主液。
此皆屬胃,胃虛則無所受氣而亦虛,津液不濡,睡覺口燥咽乾,而皮毛不澤也。
甲膽,風也,溫也,主生化周身之血氣;丙小腸,熱也,主長養周身之陽氣。
亦皆稟氣於胃,則能浮散也,升發也。
胃虛則膽及小腸溫熱生長之氣俱不足,伏留於有形血脈之中,為熱病,為中風,其為病不可勝紀。
青赤黃白黑,五腑皆滯。
三焦者,乃下焦元氣生髮之根蒂,為火乘之,是六腑之氣俱衰也。
腑者,府庫之府,包含五臟及形質之物而藏焉。
且六腑之氣,外無所主,內有所受,感天地之風氣而生甲膽,感暑氣而生丙小腸,感濕化而生戊胃,感燥氣而生庚大腸,感寒氣而生壬膀胱,感天一之氣而生三焦,此實父氣無形也。
風寒暑熱燥火,乃溫熱寒涼之別稱也。
行陽二十五度,右遷而升浮降沉之化也。
其虛也,皆由脾胃之弱。
以五臟論之,心火亢甚,乘其脾土,曰熱中。
脈洪大而煩悶。
《難經》雲:脾病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動氣築築然,堅牢如有積而硬,若似痛也,甚則亦大痛,有是則脾虛病也,無則非也。
更有一辨,食入則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虧弱也。
且心火太盛,左遷入於肝木之分,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其脈洪大而弦時緩,或為眩運戰搖,或為麻木不仁,此皆風也。
脾病,體重節痛,為痛痹,為寒痹,為諸濕痹,為痿軟失力,為大疽大癰,若以辛熱助邪,則為熱病,為中風,其變不可勝紀。
木旺運行北越,左遷入地,助其腎水,水得子助,入脾為痰涎,自入為唾,入肝為淚,入肺為涕,乘肝木而反克脾土明矣。
當先於陰分,補其陽氣升騰,行其陽道而走空竅。
次加寒水之藥降其陰火,黃柏、黃連之類是也。
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脾胃俱旺,而復於中焦之本位,則陰陽氣平矣。
火曰炎上,水曰潤下。
今言腎主五液,上至頭,出於空竅,俱作泣涕汗涎唾者,何也?曰:病癇者,涎沫出於口,冷汗出於身,清涕出於鼻,皆陽蹺、陰蹺、督、沖四脈之邪上行,腎水不任煎熬,沸騰上行為之也。
此奇邪為病,不繫五行陰陽十二經所拘。
當從督沖二蹺四穴中,奇邪之法治之。
五臟外有所主,內無所受,謂外主皮毛血脈肌肉筋骨及各空竅是也。
若胃氣一虛,無所稟受,則四臟經絡皆病,況脾全藉胃土平和,則有所受而生榮周身,四臟皆旺,十二神守職,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竅通利,外邪不能侮也。
論胃虛元氣不足諸病所生 東垣 曰:夫飲食勞役皆自汗,乃足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故汗出小便數也。
邪之大者,莫若中風。
風者,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
雖然無虛邪,則風雨寒不能獨傷人,必先中虛邪,然後賊邪得入矣。
至於痿厥逆,皆由汗出而得之也。
且冬,陽氣伏藏於水土之下,如非常洩精,陽氣已竭,則春令從何而得,萬化俱失所矣。
在人則飲食勞役,汗下時出,諸病遂生。
予所以諄諄如此者,蓋欲人知所慎也。
論忽肥忽瘦 東垣 曰:《黃帝針經》雲:寒熱少氣,血上下行。
夫氣虛不能寒,血虛不能熱,血氣俱虛,不能寒熱。
而胃虛不能上行,則肺氣無所養,故少氣。
衛氣既虛,不能寒也,下行乘腎肝,助火為毒,則陰分氣衰血虧,故寒熱少氣。
血上下行者,足陽明胃之脈衰,則衝脈並陽明之脈上行於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