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分,逆行七十二度,脈之火大旺,逆陽明脈中血上行,其血沖滿於上,若火時退伏於下,則血下行,故言血上下行,俗謂之忽肥忽瘦者是也。
經曰:熱傷氣。
又曰:壯火食氣。
故脾胃虛而火勝,則必少氣不能衛護皮毛,通貫上焦之氣而短少也。
陰分血虧,陽分氣削。
陰陽之分,周身血氣俱少,不能寒熱,故言寒熱少氣也。
《靈樞經》雲: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
此則胃氣平而上行也。
論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 東垣 曰:「陰陽應象論」雲: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歲以春為首,正正也,寅引也。
少陽之氣始於泉下,引陰升而在天地人之上,即天之分。
百穀草木,皆甲折於此時。
至立夏,少陰之火熾於太虛,則草木盛茂,垂枝布葉,乃陽之用,陰之體。
此所謂天以陽生陰長。
經言:歲半以前,天氣主之,在乎升浮也。
至秋而太陰之運,初自天而下逐,陰降而徹地,則金振燥令,風厲霜飛,品物鹹殞,其枝獨在,若乎毫毛。
至冬則少陰之氣復伏於泉下,水冰地坼,萬類周密,陰之用,陽之體也。
此所謂地以陽殺陰藏。
經言:歲半以後,地氣主之,在乎降沉也。
至於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正氣之序也。
故曰:履端於始,序則不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環無端,運化萬物,其實一氣也。
設或陰陽錯綜,勝復之變,自此而起,萬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準繩陰陽。
蓋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
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
若夫順四時之氣,起居有時,以避寒暑,飲食有節,及不暴喜怒,以頤神志,常欲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則安。
不然損傷脾,真氣下溜,或下洩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乃生長之用,陷於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
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於此求之,則知履端之義矣。
論陰陽壽夭皆脾胃所為 東垣 曰:「五常政大論」雲:陰精所奉,其人壽。
陽精所降,其人夭。
夫陰精所奉者,上奉於陽,謂春夏生長之氣也。
陽精所降者,下降於陰,謂秋冬收藏之氣也。
且如地之伏陰,其精遇春而變動,升騰於上,即曰生髮之氣。
升極而浮,即曰蕃秀之氣。
此六氣右遷於天,乃天之清陽也。
陽主生,故壽。
天之元氣,其精遇秋而退降墜於下,乃為收斂殞殺之氣,降極而沉,是為閉藏之氣,此五運左遷入地,乃地之濁陰也。
陰主殺,故夭。
根於外者,名曰氣化,氣止則化絕。
根於內者,名曰神機,神去則機息。
皆不升而降也。
地氣者,人之脾胃也。
脾主五臟之氣,腎主五臟之精,皆上奉於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下長,皆從胃中出也。
故動止飲食,各得其所,必清必淨,不令損胃之元氣,下乘腎肝,及行秋冬殞殺之令,則亦合於天數耳。
論五臟之氣交變 東垣 曰:「五臟別論」雲:五氣入脾,藏於心肺。
《難經》雲:肺主鼻,鼻和則知香臭。
潔古雲: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
此內受天之氣,而外利於九竅也。
夫三焦之竅開於喉,出於鼻,鼻乃肺之竅,此體也,其聞香臭者用也。
心主五臭舍於鼻。
蓋九竅之用,皆稟長生為近,心長生於酉,酉者肺,故知鼻為心之所用,而聞香臭也。
耳者,上通天氣,腎之竅也。
乃腎之體而為肺之用。
蓋肺長生於子,子乃腎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聽音聲也。
一說,聲者天之陽,音者天之陰,在地為五律,在人為喉之竅,在口乃三焦之用。
肺與心合而為言,出於口也。
此口心之竅,開於舌為體,三焦於肺為用,又不可不知也。
肝之竅通於目,離為火,能耀光而見物,故分別五色也。
肝為之舍,腎主五精,鼻藏氣於心肺,故曰主百脈而行陽道。
經雲:脫氣者目盲,脫精者耳聾。
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此明耳目口鼻為清氣所奉於天,而心勞胃損,則受邪也。
論安養心神調治脾胃 東垣 曰:「靈蘭秘典論」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凡怒忿悲思恐懼,皆損元氣。
夫陰火之熾盛,由心生凝滯,七情不安故也。
心脈者神之舍,心君不安,化而為火。
火者,七神之賊也。
故曰陰火太盛,經營之氣不能頤養於神,乃脈病也。
神無所養,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脈也。
心之神,真氣之別名也。
得血則生,血生則脈旺。
脈者,神之舍。
若心生凝滯,七情離形,而脈中唯有火矣。
善治斯疾者,惟在調和脾胃,使心無凝滯,或生歡欣,或逢喜事,或天氣暄和,居溫和之處,或食滋味,或眼前見欲愛事,則慧然如無病矣,蓋胃中元氣得舒伸故也。
論脾胃虛不可妄用吐藥 東垣 曰:「六元政紀論」雲:木鬱則達之者,蓋木性當動盪軒舉,是其本體,今乃鬱於地中,無所施為,即是風失其性。
人身有木鬱之證者,當開通之。
乃可用吐法,以助風木,是木鬱則達之之義也。
又說木鬱達之者,蓋謂木初失其性,鬱於地中,今既開發,行於天上,是發而不郁也。
是木復其性也,有餘也,有餘則兼其所勝,脾土受邪,見之於木鬱達之條下。
不止此一驗也。
又厥陰司天,亦風木旺也。
厥陰之勝,亦風木旺也,俱是脾胃受邪,見於上條。
其說不同,或者不悟木鬱達之四字之義,反作木鬱治之,重實其實,脾胃又受木製,又復其木,正謂補有餘而損不足也。
既脾胃之氣先已不足,豈不因此而重絕乎。
再明胸中窒塞當吐,氣口三倍大於人迎,是食傷太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則死。
以其下部無脈,知其木鬱在下也。
塞道不行,而肝氣下絕矣。
兼肺金主塞而不降,為物所隔,金能剋木,肝木受邪,食塞胸咽,故曰在下者因而越之。
仲景雲:食煩,以瓜蒂散吐之。
如經汗下,謂之虛煩,又名懊憹(痛悔也),煩躁不得眠,知其木鬱也,以梔子豉湯吐之。
昧者將隔咽不通,上支兩脅腹脹,胃虛不足,乃濁氣在上,則生?脹之病,吐之。
況胃虛必怒,風木已來,乘陵胃中,《內經》以鐵落墜之,豈可反吐,助其風木之邪。
不宜吐而吐,其差舛如天地之懸隔。
大抵胸中窒塞,煩悶不止者,宜吐之耳。
論脾胃弱不可概用克伐 羅謙甫 曰:脾胃弱而飲食難任者,不可以概用克伐之劑。
宜錢氏異功散補之,自然能食。
設或嗜食太過傷脾而痞滿嘔逆,權用枳實丸一服,慎勿多服。
婁氏曰:子嘗治翁氏久瘧,食少汗多,先補劑加黃連、枳實月餘,食反不進,汗亦不止。
因悟謙甫此言,遂減去枳、連,純用補劑,又令粥多於藥而食進,又於原方內加附子三分半,一服而愈。
論餘臟邪偏勝亦能損傷脾胃 李氏 曰:脾胃為五臟主,若風寒暑濕燥一氣偏勝,亦能損傷。
假如脈弦,風邪所勝,胃風湯、黃耆建中湯、三白湯。
脈洪,熱邪所勝,瀉黃散、清胃散、調胃承氣湯。
脈澀,燥邪所乘,八珍湯、錢氏白朮散。
脈沉細,寒邪所乘,益黃散、人參養胃湯丸、附子理中湯丸、補真丸。
脈緩濡無力,或時隱伏,正氣虛而損也,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
脈緩太過,濕邪自甚也,平胃散。
論用藥寒熱 方氏 曰: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穀,初時則為寒濕,宜用辛香燥熱之劑以散之。
丹溪曰:《局方》用燥藥,為劫濕病也。
濕得燥則豁然而收。
苟飲食停積日久,濕能生熱,熱化為火,火能傷氣耗血,則為燥熱,宜用辛甘苦寒之劑以潤之。
脈法 脈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陽脈滑而緊,滑則胃氣實,緊則脾氣傷,得食不消者,此脾不和也。
治脾胃不和方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
蒼朮(米泔浸,五兩) 陳皮(去白) 厚樸(去粗皮,薑製,各三兩三錢) 甘草(炙,二兩) 上?咀,每服五錢,入生薑二片、棗一枚,水煎,溫服不拘時。
或去薑、棗,帶熱空心食前服。
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濕,四時非節之氣。
如小便赤澀,加白茯苓、澤瀉;如米穀不化,食飲多傷,加枳實;如胸中氣不快,心下痞塞,加枳殼、木香,或加砂仁、香附;如脾胃困弱,不思飲食,加黃耆、人參;如心下痞悶,腹脹者,加厚樸,甘草減半;如遇夏,則加炒黃芩;如遇雨水濕潤,則加茯苓、澤瀉;如有痰,加半夏、陳皮;如嗽,飲食減少,脈弦細,加黃耆、當歸;如脈洪大緩,加黃芩、黃連;如大便硬,加大黃三錢,芒硝二錢,先嚼麵炒桃仁爛,以藥送下;若瀉脾濕,加白朮、茯苓、丁香,為調胃散,一法加藿香、半夏;若水氣腫滿,加桑白皮;若婦人赤白帶下,加黃耆;若酒傷,加丁香;若飲冷傷食,加高良薑;若滑腸洩瀉,加肉豆蔻;若風痰,四肢沉困,加荊芥;若腿膝冷痛,加牛膝;若腿膝濕痹,加菟絲子;若渾身虛腫拘急,加地骨皮;若胃寒嘔吐,加生薑,一方加茯苓、丁香;若氣不舒快,中脘痞塞,加砂仁、香附三兩,生薑煎服;若瘧疾寒熱,加柴胡;若小腸氣痛,加苦楝、茴香;若白痢,加吳茱萸;若赤痢,加黃連;若轉筋霍亂,加樟木皮,加乾薑,為厚樸湯。
與五苓散相半,為對金飲子;與益元散相合,為黃白散;加藿香、半夏,為不換金正氣散。
與錢氏異功散相合,為調胃散。
丹溪 曰:或問:平胃散之溫和,可以補養胃氣乎?予曰:蒼朮性燥氣烈,行濕解表,甚為有功。
厚樸性溫散氣,非脹滿實急者不用,承氣用之可見矣。
雖有陳皮、甘草之甘緩甘辛,亦是決裂耗散之劑,實無補土之利。
經謂土氣太過曰敦阜,亦能為病。
況胃為水穀之海,多氣多血,故因其病也用之,以瀉有餘之氣,使之平耳。
又須察其挾寒氣,得寒物者,而後投之。
胃氣和平,便須卻藥。
謂之和平者,初非補之之謂,豈可以為補劑而常用之乎。
或曰:調胃承氣亦治胃病,謂之調者,似與平胃之平意義相近,何用藥之相遠也。
予曰:調胃承氣,治熱中下二焦藥也。
經雲:熱淫於內,治之鹹寒,佐以苦甘。
功在乎導利,而行之以緩。
平胃散止治濕,上焦藥也。
經曰: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效而止。
或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此非仲景法耶,何子言之悖也。
予曰:淡滲治濕,因有濕在中下二焦,今濕在上,宜以微汗而解,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黃、葛根輩耳。
調胃散 治陰陽氣不和,三焦痞膈,腹脹滿,嘔吐噁心,痰嗽,手足虛腫,及五種膈氣噎塞,脾胃不和,飲食減少。
厚樸(薑製) 陳皮(去白) 半夏(薑汁製) 藿香 甘草(炙,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溫服。
枳縮二陳湯 理脾胃,順氣,寬膈,消痰飲。
砂仁 枳實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溫服。
參苓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俱宜服之。
蒼朮(米泔浸,八兩) 厚樸(薑製) 橘皮(各五兩) 甘草(炙) 人參 茯苓(各二兩) 上?咀,每服六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不拘時。
一方棗肉丸如小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加味調中健脾湯 白朮 蒼朮 厚樸 陳皮 茯苓(各一錢) 半夏 枳實(各八分) 人參(七分) 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溫服。
如頭目眩痛,加川芎、白芷各一錢;如左脅氣滯,加青皮、柴胡各一錢;如右脅痛,加枳殼一錢;如飲食肉物所傷,加神麯、麥芽、山楂各八分;如噁心嘔噦,加藿香、砂仁各八分;如肺經有熱,加黃芩七分;如小便澀,加梔子炒八分;如相火動,加黃柏、知母炒各八分;如大便澀,加黃芩、當歸各一錢;如脾熱,加芍藥一錢。
香砂養胃湯 理脾胃,逐寒邪,止嘔吐。
茯苓(一錢) 陳皮 半夏(泡) 厚樸(薑汁炒) 蒼朮 砂仁 藿香(各五分) 人參(四分) 甘草(炙,三分) 上銼,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醒脾育胃湯 治中焦之氣不足,食後虛痞吞酸,完穀不化。
人參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 蒼朮 厚樸 陳皮 半夏 白芍藥 砂仁 藿香 麥芽(各八分) 枳實(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二陳加白蒼楂芎湯 惡食者,胸中有物,導痰補脾。
白朮 蒼朮 山楂 川芎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上加生薑,水煎服。
加味枳朮丸 常服補益脾胃,調理臟腑。
白朮(四兩,補脾胃為君) 枳實(通胃滯氣,麩炒,二兩) 人參(潤肺安心,開脾助胃,二兩) 陳皮(去白,二兩,行氣益脾) 甘草(炙,一兩,健脾和中,斯四味為臣) 川歸(酒洗,二兩脾胃多氣少血,以此潤之) 白芍藥
經曰:熱傷氣。
又曰:壯火食氣。
故脾胃虛而火勝,則必少氣不能衛護皮毛,通貫上焦之氣而短少也。
陰分血虧,陽分氣削。
陰陽之分,周身血氣俱少,不能寒熱,故言寒熱少氣也。
《靈樞經》雲: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
此則胃氣平而上行也。
論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 東垣 曰:「陰陽應象論」雲: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歲以春為首,正正也,寅引也。
少陽之氣始於泉下,引陰升而在天地人之上,即天之分。
百穀草木,皆甲折於此時。
至立夏,少陰之火熾於太虛,則草木盛茂,垂枝布葉,乃陽之用,陰之體。
此所謂天以陽生陰長。
經言:歲半以前,天氣主之,在乎升浮也。
至秋而太陰之運,初自天而下逐,陰降而徹地,則金振燥令,風厲霜飛,品物鹹殞,其枝獨在,若乎毫毛。
至冬則少陰之氣復伏於泉下,水冰地坼,萬類周密,陰之用,陽之體也。
此所謂地以陽殺陰藏。
經言:歲半以後,地氣主之,在乎降沉也。
至於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正氣之序也。
故曰:履端於始,序則不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環無端,運化萬物,其實一氣也。
設或陰陽錯綜,勝復之變,自此而起,萬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準繩陰陽。
蓋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
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
若夫順四時之氣,起居有時,以避寒暑,飲食有節,及不暴喜怒,以頤神志,常欲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則安。
不然損傷脾,真氣下溜,或下洩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乃生長之用,陷於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
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於此求之,則知履端之義矣。
論陰陽壽夭皆脾胃所為 東垣 曰:「五常政大論」雲:陰精所奉,其人壽。
陽精所降,其人夭。
夫陰精所奉者,上奉於陽,謂春夏生長之氣也。
陽精所降者,下降於陰,謂秋冬收藏之氣也。
且如地之伏陰,其精遇春而變動,升騰於上,即曰生髮之氣。
升極而浮,即曰蕃秀之氣。
此六氣右遷於天,乃天之清陽也。
陽主生,故壽。
天之元氣,其精遇秋而退降墜於下,乃為收斂殞殺之氣,降極而沉,是為閉藏之氣,此五運左遷入地,乃地之濁陰也。
陰主殺,故夭。
根於外者,名曰氣化,氣止則化絕。
根於內者,名曰神機,神去則機息。
皆不升而降也。
地氣者,人之脾胃也。
脾主五臟之氣,腎主五臟之精,皆上奉於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下長,皆從胃中出也。
故動止飲食,各得其所,必清必淨,不令損胃之元氣,下乘腎肝,及行秋冬殞殺之令,則亦合於天數耳。
論五臟之氣交變 東垣 曰:「五臟別論」雲:五氣入脾,藏於心肺。
《難經》雲:肺主鼻,鼻和則知香臭。
潔古雲: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
此內受天之氣,而外利於九竅也。
夫三焦之竅開於喉,出於鼻,鼻乃肺之竅,此體也,其聞香臭者用也。
心主五臭舍於鼻。
蓋九竅之用,皆稟長生為近,心長生於酉,酉者肺,故知鼻為心之所用,而聞香臭也。
耳者,上通天氣,腎之竅也。
乃腎之體而為肺之用。
蓋肺長生於子,子乃腎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聽音聲也。
一說,聲者天之陽,音者天之陰,在地為五律,在人為喉之竅,在口乃三焦之用。
肺與心合而為言,出於口也。
此口心之竅,開於舌為體,三焦於肺為用,又不可不知也。
肝之竅通於目,離為火,能耀光而見物,故分別五色也。
肝為之舍,腎主五精,鼻藏氣於心肺,故曰主百脈而行陽道。
經雲:脫氣者目盲,脫精者耳聾。
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此明耳目口鼻為清氣所奉於天,而心勞胃損,則受邪也。
論安養心神調治脾胃 東垣 曰:「靈蘭秘典論」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凡怒忿悲思恐懼,皆損元氣。
夫陰火之熾盛,由心生凝滯,七情不安故也。
心脈者神之舍,心君不安,化而為火。
火者,七神之賊也。
故曰陰火太盛,經營之氣不能頤養於神,乃脈病也。
神無所養,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脈也。
心之神,真氣之別名也。
得血則生,血生則脈旺。
脈者,神之舍。
若心生凝滯,七情離形,而脈中唯有火矣。
善治斯疾者,惟在調和脾胃,使心無凝滯,或生歡欣,或逢喜事,或天氣暄和,居溫和之處,或食滋味,或眼前見欲愛事,則慧然如無病矣,蓋胃中元氣得舒伸故也。
論脾胃虛不可妄用吐藥 東垣 曰:「六元政紀論」雲:木鬱則達之者,蓋木性當動盪軒舉,是其本體,今乃鬱於地中,無所施為,即是風失其性。
人身有木鬱之證者,當開通之。
乃可用吐法,以助風木,是木鬱則達之之義也。
又說木鬱達之者,蓋謂木初失其性,鬱於地中,今既開發,行於天上,是發而不郁也。
是木復其性也,有餘也,有餘則兼其所勝,脾土受邪,見之於木鬱達之條下。
不止此一驗也。
又厥陰司天,亦風木旺也。
厥陰之勝,亦風木旺也,俱是脾胃受邪,見於上條。
其說不同,或者不悟木鬱達之四字之義,反作木鬱治之,重實其實,脾胃又受木製,又復其木,正謂補有餘而損不足也。
既脾胃之氣先已不足,豈不因此而重絕乎。
再明胸中窒塞當吐,氣口三倍大於人迎,是食傷太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則死。
以其下部無脈,知其木鬱在下也。
塞道不行,而肝氣下絕矣。
兼肺金主塞而不降,為物所隔,金能剋木,肝木受邪,食塞胸咽,故曰在下者因而越之。
仲景雲:食煩,以瓜蒂散吐之。
如經汗下,謂之虛煩,又名懊憹(痛悔也),煩躁不得眠,知其木鬱也,以梔子豉湯吐之。
昧者將隔咽不通,上支兩脅腹脹,胃虛不足,乃濁氣在上,則生?脹之病,吐之。
況胃虛必怒,風木已來,乘陵胃中,《內經》以鐵落墜之,豈可反吐,助其風木之邪。
不宜吐而吐,其差舛如天地之懸隔。
大抵胸中窒塞,煩悶不止者,宜吐之耳。
論脾胃弱不可概用克伐 羅謙甫 曰:脾胃弱而飲食難任者,不可以概用克伐之劑。
宜錢氏異功散補之,自然能食。
設或嗜食太過傷脾而痞滿嘔逆,權用枳實丸一服,慎勿多服。
婁氏曰:子嘗治翁氏久瘧,食少汗多,先補劑加黃連、枳實月餘,食反不進,汗亦不止。
因悟謙甫此言,遂減去枳、連,純用補劑,又令粥多於藥而食進,又於原方內加附子三分半,一服而愈。
論餘臟邪偏勝亦能損傷脾胃 李氏 曰:脾胃為五臟主,若風寒暑濕燥一氣偏勝,亦能損傷。
假如脈弦,風邪所勝,胃風湯、黃耆建中湯、三白湯。
脈洪,熱邪所勝,瀉黃散、清胃散、調胃承氣湯。
脈澀,燥邪所乘,八珍湯、錢氏白朮散。
脈沉細,寒邪所乘,益黃散、人參養胃湯丸、附子理中湯丸、補真丸。
脈緩濡無力,或時隱伏,正氣虛而損也,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
脈緩太過,濕邪自甚也,平胃散。
論用藥寒熱 方氏 曰: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穀,初時則為寒濕,宜用辛香燥熱之劑以散之。
丹溪曰:《局方》用燥藥,為劫濕病也。
濕得燥則豁然而收。
苟飲食停積日久,濕能生熱,熱化為火,火能傷氣耗血,則為燥熱,宜用辛甘苦寒之劑以潤之。
脈法 脈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陽脈滑而緊,滑則胃氣實,緊則脾氣傷,得食不消者,此脾不和也。
治脾胃不和方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
蒼朮(米泔浸,五兩) 陳皮(去白) 厚樸(去粗皮,薑製,各三兩三錢) 甘草(炙,二兩) 上?咀,每服五錢,入生薑二片、棗一枚,水煎,溫服不拘時。
或去薑、棗,帶熱空心食前服。
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濕,四時非節之氣。
如小便赤澀,加白茯苓、澤瀉;如米穀不化,食飲多傷,加枳實;如胸中氣不快,心下痞塞,加枳殼、木香,或加砂仁、香附;如脾胃困弱,不思飲食,加黃耆、人參;如心下痞悶,腹脹者,加厚樸,甘草減半;如遇夏,則加炒黃芩;如遇雨水濕潤,則加茯苓、澤瀉;如有痰,加半夏、陳皮;如嗽,飲食減少,脈弦細,加黃耆、當歸;如脈洪大緩,加黃芩、黃連;如大便硬,加大黃三錢,芒硝二錢,先嚼麵炒桃仁爛,以藥送下;若瀉脾濕,加白朮、茯苓、丁香,為調胃散,一法加藿香、半夏;若水氣腫滿,加桑白皮;若婦人赤白帶下,加黃耆;若酒傷,加丁香;若飲冷傷食,加高良薑;若滑腸洩瀉,加肉豆蔻;若風痰,四肢沉困,加荊芥;若腿膝冷痛,加牛膝;若腿膝濕痹,加菟絲子;若渾身虛腫拘急,加地骨皮;若胃寒嘔吐,加生薑,一方加茯苓、丁香;若氣不舒快,中脘痞塞,加砂仁、香附三兩,生薑煎服;若瘧疾寒熱,加柴胡;若小腸氣痛,加苦楝、茴香;若白痢,加吳茱萸;若赤痢,加黃連;若轉筋霍亂,加樟木皮,加乾薑,為厚樸湯。
與五苓散相半,為對金飲子;與益元散相合,為黃白散;加藿香、半夏,為不換金正氣散。
與錢氏異功散相合,為調胃散。
丹溪 曰:或問:平胃散之溫和,可以補養胃氣乎?予曰:蒼朮性燥氣烈,行濕解表,甚為有功。
厚樸性溫散氣,非脹滿實急者不用,承氣用之可見矣。
雖有陳皮、甘草之甘緩甘辛,亦是決裂耗散之劑,實無補土之利。
經謂土氣太過曰敦阜,亦能為病。
況胃為水穀之海,多氣多血,故因其病也用之,以瀉有餘之氣,使之平耳。
又須察其挾寒氣,得寒物者,而後投之。
胃氣和平,便須卻藥。
謂之和平者,初非補之之謂,豈可以為補劑而常用之乎。
或曰:調胃承氣亦治胃病,謂之調者,似與平胃之平意義相近,何用藥之相遠也。
予曰:調胃承氣,治熱中下二焦藥也。
經雲:熱淫於內,治之鹹寒,佐以苦甘。
功在乎導利,而行之以緩。
平胃散止治濕,上焦藥也。
經曰: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效而止。
或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此非仲景法耶,何子言之悖也。
予曰:淡滲治濕,因有濕在中下二焦,今濕在上,宜以微汗而解,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黃、葛根輩耳。
調胃散 治陰陽氣不和,三焦痞膈,腹脹滿,嘔吐噁心,痰嗽,手足虛腫,及五種膈氣噎塞,脾胃不和,飲食減少。
厚樸(薑製) 陳皮(去白) 半夏(薑汁製) 藿香 甘草(炙,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溫服。
枳縮二陳湯 理脾胃,順氣,寬膈,消痰飲。
砂仁 枳實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溫服。
參苓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俱宜服之。
蒼朮(米泔浸,八兩) 厚樸(薑製) 橘皮(各五兩) 甘草(炙) 人參 茯苓(各二兩) 上?咀,每服六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不拘時。
一方棗肉丸如小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加味調中健脾湯 白朮 蒼朮 厚樸 陳皮 茯苓(各一錢) 半夏 枳實(各八分) 人參(七分) 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溫服。
如頭目眩痛,加川芎、白芷各一錢;如左脅氣滯,加青皮、柴胡各一錢;如右脅痛,加枳殼一錢;如飲食肉物所傷,加神麯、麥芽、山楂各八分;如噁心嘔噦,加藿香、砂仁各八分;如肺經有熱,加黃芩七分;如小便澀,加梔子炒八分;如相火動,加黃柏、知母炒各八分;如大便澀,加黃芩、當歸各一錢;如脾熱,加芍藥一錢。
香砂養胃湯 理脾胃,逐寒邪,止嘔吐。
茯苓(一錢) 陳皮 半夏(泡) 厚樸(薑汁炒) 蒼朮 砂仁 藿香(各五分) 人參(四分) 甘草(炙,三分) 上銼,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醒脾育胃湯 治中焦之氣不足,食後虛痞吞酸,完穀不化。
人參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 蒼朮 厚樸 陳皮 半夏 白芍藥 砂仁 藿香 麥芽(各八分) 枳實(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二陳加白蒼楂芎湯 惡食者,胸中有物,導痰補脾。
白朮 蒼朮 山楂 川芎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上加生薑,水煎服。
加味枳朮丸 常服補益脾胃,調理臟腑。
白朮(四兩,補脾胃為君) 枳實(通胃滯氣,麩炒,二兩) 人參(潤肺安心,開脾助胃,二兩) 陳皮(去白,二兩,行氣益脾) 甘草(炙,一兩,健脾和中,斯四味為臣) 川歸(酒洗,二兩脾胃多氣少血,以此潤之) 白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