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黃連(薑汁炒) 當歸(各五錢) 上為末,用神麯六兩、生薑汁一盞、竹瀝一碗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遠白湯下。

     橘半消化丸 消食化痰,開鬱下氣。

     白朮(二兩) 蒼朮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神麯 山楂 撫芎 香附(各一兩) 連翹 蘿蔔子(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服。

     大安丸 脾經消導之藥,虛者宜斟酌用之。

     白朮 山楂(各二兩) 神麯(炒)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連翹 蘿蔔子(炒,各五錢) 上為末,神麯糊丸服。

     香砂和中湯 治飲食所傷脾胃嘔吐,胸滿噯噫,或胸腹脹痛。

     藿香 砂仁(各一錢二分) 蒼朮(米泔浸炒,二錢) 厚樸(薑汁炒) 半夏 茯苓 陳皮 青皮 枳實(麩炒,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

    如大便瀉,去枳實、青皮,加神麯、山楂。

     加味二陳湯 導痰補脾,消食行氣。

     陳皮 半夏 茯苓 蒼朮 白朮 香附 山楂(各一錢) 川芎 神麯(炒,各七分) 麥蘖(炒) 砂仁(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除神麯、麥蘖面細研,炒另包,餘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成,調入神麯、麥蘖服。

     化食養脾湯 治或先因勞役而後傷於飲食,或先傷飲食而後犯於房勞,此皆不足之中,兼乎有餘,宜此湯治之。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白茯苓 陳皮 神麯(炒) 半夏(薑湯泡) 麥芽(炒) 山楂(各一錢) 砂仁(八分) 甘草(炙,三分) 上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胸腹痞脹甚者,加厚樸、枳實各一錢;胃脘痛,加草豆蔻仁一錢;氣滯痰盛者,去參,加香附一錢,半夏倍之。

     溯原散(一名除原散) 凡傷食物,以緻惡寒發熱久不愈,或傷寒後食諸物,緻食復潮熱不已,必詢問其先食何物所傷,即以原食之物,燒存性一兩,細研為末,別用生韭菜連根葉一握搗汁調服,過一二時,以東垣枳實導滯丸百餘粒催之,其所傷之宿食即下,熱退而愈。

     法制陳皮 消食化氣,寬利胸膈,美進飲食。

     茴香(炒) 甘草(炙,各二兩) 青鹽(炒,一兩) 乾生薑 烏梅肉(各五錢) 白檀香(二錢五分) 上六味為末,外以陳皮半斤,湯浸去白,淨四兩切作細條子,用水一大碗煎藥末三兩,同陳皮條子一處慢火煮、候陳皮極軟,控幹,少時用幹藥末,拌勻焙乾,每服不拘多少,細嚼,溫薑湯下,無時。

     法制檳榔 治酒食過度,胸膈膨滿,口吐清水,一切積聚。

     雞心檳榔(一兩,切作小塊) 縮砂(取仁) 白豆蔻(取仁) 丁香(切作細條) 粉草(切作細塊,各一兩) 橘皮(去白,切作細條) 生薑(各半斤,切作細條) 上件用河水二碗浸一宿,次日用慢火砂鍋內煮乾,焙乾入新瓶收。

    每服一撮,細嚼,酒下,或為細末,湯調服,亦可。

     治傷食吐法方 瓜蒂散 治大滿大實,氣上衝逆,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填塞悶亂者用之。

    如尺寸俱盛者,宜用備急丸。

    凡血虛者,不可吐。

     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漿水調下,取吐為度。

    仲景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匕服之。

    若不至兩尺脈絕者,不宜便服,此藥恐損元氣,令人胃氣不復。

    若止胸中窒塞,悶亂不通,以物探之,得吐則已。

    如探不去,方以此劑吐之。

     鹽湯探吐法 治飲食自倍,胸膈滿脹,宜以此法吐之。

     食鹽(四合,燒) 上以溫湯二升和勻,飲之,以指探吐。

     治傷熱食方 保和丸 治食積酒積。

     山楂肉(二兩) 半夏(薑製) 橘紅 白茯苓 神麯(炒) 麥芽(炒,各一兩) 連翹 蘿蔔子 黃連(各五錢)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白湯下。

    一方無茯苓、連翹。

     三黃枳朮丸 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厚味之物,填塞悶亂,胸膈不快。

     黃芩(二兩) 黃連(酒炒) 大黃(煨) 神麯(炒) 白朮 陳皮(各一兩) 枳實(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白朮丸 治傷豆粉濕面油膩之物。

     白朮 半夏 神麯(炒) 枳實(炒,各一兩) 橘皮(七錢) 黃芩(五錢) 白礬(枯三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量所傷,加減服之。

     檳榔丸 治飲食過多,心腹脹悶。

     檳榔(二錢五分) 陳皮 牽牛(各一兩) 木香(二錢五分) 枳實(炒,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每服三四十丸,生薑湯下。

     消滯丸 消酒、消食、消痰、消氣、消痞、消脹、消腫、消痛、消積、消滯,此藥消而不見,響而不動,藥本尋常,其功甚妙。

     黑牽牛(炒,二兩) 香附(米炒) 五靈脂(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食後下。

     一方 治傷索粉片積。

     用紫蘇濃煎汁,加杏仁泥,服之即散。

     除濕益氣丸 治傷濕面,心腹滿悶,肌體沉重。

     枳實(炒) 白朮 黃芩(生) 神麯(炒,各一兩) 紅花(三分) 蘿蔔子(炒熟,五錢) 上為末,荷葉飯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上二黃丸 治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

     黃芩(二兩) 黃連(酒洗,一兩) 升麻 柴胡(各三錢) 甘草(二錢) 枳實(炒,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枳實導滯丸 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旋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

     黃芩 茯苓 白朮 黃連(各三錢) 澤瀉(二錢) 大黃(一兩) 枳實(炒) 神麯(炒,各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食遠。

    量強弱加減丸數,以利為度。

     以上俱消導熱食之劑,傷輕者選用。

     枳朮青皮湯 治過食熱物,有傷太陰厥陰,嘔吐痞脹,瀉痢或不瀉痢者。

     枳實 白朮 橘紅 黃連(薑汁炒) 麥芽(炒) 青皮 白芍藥 山楂肉(各一錢) 大黃(酒浸,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水煎服。

    下之不下,亦自內消。

     枳實大黃湯 治胸腹有食積,大便不通者。

     枳實 大黃 厚樸 檳榔 甘草 上銼一服,水煎,空心溫服,以利為度。

    腹痛甚,加木香。

     金露丸 治內傷心痞,氣不升降,水穀不消。

     大黃(一兩) 枳殼(五錢) 桔梗(二兩) 牽牛(二錢五分) 上為末,荷葉裹煨,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白湯下。

     木香和中丸 和脾胃,消宿食,利胸膈,化痰涎,除膈熱,進飲食。

     木香 檳榔 青皮 橘紅 黃芩 枳殼 青礞石(各五錢) 沉香(二錢) 滑石(二兩) 大黃(一兩一錢) 黑牽牛(頭末,二兩三錢)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茶清任下。

     木香檳榔丸 治一切氣滯,心腹痞滿,脅肋脹悶,大小便結滯,不快利者,並宜服之。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枳殼(麩炒) 廣朮(煨切) 黃連 黃柏(各一兩) 香附 大黃(炒,各三兩) 黑牽牛(生取頭末,四兩,或雲三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生薑湯下,加至微利為度。

    一方有黃芩、當歸。

     大枳殼丸 治一切酒食所傷,胸膈閉悶疼痛,飲食不消,兩脅刺痛,嘔吐噁心,並皆治之。

     枳殼(麩炒) 木香 陳皮(去白) 青皮 人參 白朮 茯苓 厚樸(薑汁炒) 蓬朮(煨香熟) 半夏(湯泡七次) 三稜 黑牽牛(炒) 麥蘖(微炒) 神麯(炒黃,各一兩) 檳榔 大黃(錦紋者,各二兩) 一方有乾生薑五錢。

     上為末,薑汁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食後服。

     以上俱推逐熱食之劑,傷甚者選用。

     治傷冷食方 香砂平胃散 治傷冷食。

     香附(炒,一錢) 砂仁(七分) 蒼朮(米泔炒,一錢)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枳實(麩炒,八分) 木香(五分) 藿香(八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水煎服。

    肉食不化,加山楂、草果;米粉面食不化,加神麯、麥芽;生冷瓜果不化,加乾薑、青皮;飲酒傷者,加黃連、乾葛、烏梅;吐瀉不止,加茯苓、白朮、半夏、烏梅,去枳實。

     內消散 治過食寒硬之物,緻傷太陰,或嘔吐痞滿脹痛。

     陳皮 半夏 茯苓 枳實 山楂肉 神麯 砂仁 香附 三稜 蓬朮 乾生薑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香殼散 醒脾去積,順氣化痰。

     青皮(炒) 陳皮(炒,各四兩) 半夏(二兩五錢) 枳殼(炒,二兩) 枳實(炒) 山楂 神麯(炒) 麥蘖(炒) 三稜(炒) 蓬朮(炒) 木香 檳榔 蘿蔔子(炒) 草果(各一兩) 香附子(醋浸,一兩五錢) 陳倉米(一升,用巴豆二十粒炒黃,去巴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或為丸亦可。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食冷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

     枳實(麩炒) 半夏(泡) 草豆蔻 甘草(炙,各一兩) 柴胡(四錢) 橘皮 木香(各三錢) 當歸(二錢) 紅花(五分) 上銼,每服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食遠稍熱服。

    忌生冷酒濕面。

     半夏枳朮丸 治食冷傷脾胃,胃中有痰。

     白朮(四兩) 枳實(麩炒) 半夏(薑製,各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煨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白湯下。

     木香乾姜枳朮丸 破除滯氣,消寒飲食。

     白朮(一兩五錢) 枳實(炒,一兩) 乾薑(炮,五錢) 木香(三錢) 上為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溫水下。

     加味枳朮丸 治痞消食化痰,止嗽寬中利膈,助胃和脾。

     白朮(二兩) 枳實(麩炒) 半夏(薑製) 神麯(炒) 麥芽(炒) 山楂(各一兩) 陳皮 薑黃(各五錢) 木香(不見火,二錢半) 上為末,蒸餅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薑湯下。

     沉香化滯丸 消積滯,化痰飲,去惡氣,解酒積中滿,嘔噦噁心。

     蓬朮(醋炒,三兩) 香附(炒) 陳皮(各二兩) 木香 砂仁 藿香 麥芽(炒) 神麯(炒) 甘草(炙,各一兩) 沉香(五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沸湯下。

     紅丸子 壯脾胃,消宿食,去膨脹,並治冷瘧。

     京三稜(水浸軟) 蓬朮(煨) 陳皮(去白) 青皮(去白,各五兩) 乾薑(炮) 胡椒(各三兩)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以礬紅為衣,每服二十丸,食後薑湯下。

    小兒臨時加減與服。

    本方加神麯、麥芽同炒各等分,名內消丸。

     易簡紅丸子 修合治療之法並見《局方》 蓬朮 三稜 橘皮 青皮 胡椒 乾薑 阿魏 紅礬 上每服六十丸,薑湯下,治大人小兒脾胃之證,極有神效。

    但三稜、蓬朮本能破症消癖,其性猛烈,人不以此為常服之劑。

    然今所用者,以生產之處隔絕,二藥不得其真,乃以紅蒲根之類代之,性雖相近,而功力不同。

    此藥須是合令精緻,用好米醋煮陳米粉為丸。

    若修合之時,去阿魏、紅礬,名小橘皮煎,治尋常飲食所傷,中脘痞滿,服之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