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用,豈可用俱熱俱寒之食藥緻損者與。
《內經》雲:內傷者,其氣口脈反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經用藥。
又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如但食不納,噁心欲吐者,不問一倍二倍,不當正以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以物探去之。
若所傷之物去不盡者,更診其脈,問其所傷,以食藥去之,以應塞因塞用。
又謂之寒因寒用,洩而下降,乃應太陰之用,其中更加升發之藥,令其元氣上升。
塞因塞用,因曲而為之直。
何為曲,內傷胃氣是也。
因治其飲食之內傷,而使生氣增益,胃氣復完,此乃因曲而為之直也。
若依分經用藥,其所傷之物,寒熱溫涼,生硬柔軟,所傷不一,難立定法,隻隨所傷之物不同,各立治法,臨時加減用之其藥。
又須問病人從來稟氣盛衰,所傷寒物熱物,是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破氣藥。
若乘飢困而食之耶,當益胃氣。
或為人所勉強勸食之,宜損血而益氣也。
診其脈候,傷於何臟,方可與對病之藥,豈可妄瀉天真生氣,以輕喪身寶乎。
且如先食而不傷,繼之以寒物,因後食緻前食亦不消化而傷者,當問熱食寒食,孰多孰少,斟酌與藥,無不當矣。
譬如傷熱物二分,寒物一分,則當用寒藥二分,熱藥一分,相合而與之,則榮衛之氣必得周流。
更有或先飲酒而後傷寒冷之食,及傷熱食、冷水與冰,如此不等,皆當驗其節次,所傷之物,約量寒熱之劑分數,各各對證而與之,無不取驗。
論中食似風 統旨 雲:中食之證,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舉,狀似中風,皆因飲食過傷,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著氣惱,以緻填塞胸中,胃氣有所不行,陰陽痞膈,升降不通,此內傷之至重者,人多不識。
若誤作中風中氣,而以祛風行氣之藥重傷胃氣,其死可立而待。
不若先煎姜鹽湯,探吐其食,仍視其風寒尚在者,以藿香正氣散解之。
氣滯不行者,以八味順氣散調之。
吐後別無他證,隻用平胃散加白朮、茯苓、半夏、麴櫱之類調理。
如遇此卒暴之病,必須要審問明白,或方食醉飽,或飲食過傷,但覺胸膈痞悶,痰涎壅塞,氣口脈緊盛者,且作食滯治之。
論飲食雜治法 病源 曰:宿食不消,由臟氣虛弱,寒氣在於脾胃之間,故使穀不化也。
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則經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脹氣急,胸膈痞塞,咽酸噫敗卵臭,時復憎寒壯熱,或頭痛如瘧之狀,皆其證也。
凡傷食必惡食,胸中有物,宜用消導之劑。
若傷食挾外感者,不可專攻其食,用行氣香蘇散兼而治之。
丹溪 曰:傷食必惡食,氣口脈必緊盛,胸膈必痞塞,亦有頭痛發熱者,但身不痛。
惡食者,胸中有物,宜導痰運脾,用二陳湯加白朮、山楂、川芎、蒼朮服之。
聞食氣即嘔,二陳湯加砂仁一錢,青皮五分服之。
憂抑傷脾,不思飲食,炒黃連、酒芍藥、香附同清六丸末,用薑汁浸蒸餅丸服。
一人嗜酒,痛飲不醉,忽糟粕出前竅,尿溺出後竅,脈沉澀,與四物湯加海金砂、木香、檳榔、木通、桃仁,八貼而安。
或 雲:傷食必惡食,心口按之,必刺痛。
準繩 雲:凡諸脾脈,微洪,傷苦澀物,經曰:鹹勝苦。
微弦,傷冷硬物,經雲:溫以克之。
微澀,傷辛辣物,經雲:苦勝辛。
微滑,傷腥鹹物,經雲:甘勝鹹。
弦緊,傷酸硬物,經雲:辛勝酸。
洪緩,傷甜爛物,經雲:酸勝甘。
微遲,傷冷痰積聚惡物,溫胃化痰。
單伏,主物不消化,曲、蘖、三稜、廣朮之類。
浮洪而數,皆中酒,葛根、陳皮、茯苓。
傷食作瀉不止,於應服藥中,加肉豆蔻、益智仁以收固之。
傷食兼感風寒,其證與前同,但添身疼,氣口人迎俱盛,俗謂夾食傷寒,宜生料五積散或養胃湯、香蘇飲、和解散。
李氏 曰:傷食惡食,先分上下,次審寒熱,以行吐瀉。
停於上脘,氣壅痰盛者,宜吐。
如傷冷食,腹脹氣逆,噫氣吞酸,噁心,欲吐不吐,宜平胃散,入鹽少許探吐。
如傷熱物,或酒面發熱,心口刺痛,停痰停飲,伏火,宜二陳湯加黃連、枳實探吐。
傷重,填塞胸中,下部無脈,體實年壯者,方敢瓜蒂散吐之。
尋常飲食過飽,在膈,以手探吐為好。
停宿中下脘者,宜下以逐之。
如傷冷物,腹脹滿痛者,木香見睍丸、丁香脾積丸,感應丸。
如傷熱物,痞滿者,二黃丸。
日晡潮熱盛者,小承氣湯。
寒熱兩傷者,大黃備急丸、除原散。
體弱者,下藥兼補,保和丸。
凡傷食,乃中焦血病,如牽牛猛烈傷氣,及一切峻攻,反傷胃氣。
又現有吐者,二陳湯加砂仁、黃連、青皮、枳實。
現有瀉者,胃苓湯加山楂、麥芽,或三白湯,隨時令寒暑選用。
如身受寒氣,口又傷冷,初得便宜辛溫理中,稍久鬱而為熱,當兼辛涼散之。
吐下未淨,消導之,紅丸子、枳朮丸、保和丸、大安丸、平補枳朮丸、單山楂丸。
吐下已虛,補益之,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憂思傷脾,全不食者,溫膽湯神效。
憂思兼傷食者,木香化滯湯。
瘦倦氣抑不食者,二妙蒼柏散加香附、白芍藥、陳皮、半夏、黃連、扁柏等分,白朮為君,薑汁曲丸服。
帶痰氣滿不食者,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
醉飽行房,以緻蓄血,胃口時痛者,大調中湯,或八物湯加砂仁之類。
蔭按:《名醫方考》載廚家造索粉,杏仁近之即爛,今後凡遇粉傷者,宜加焉。
客有貨瓜果者,一遇糯米,無不化爛。
今後凡遇傷於瓜果者,宜入之。
舟人以橄欖木為檣,凡魚觸之,無有不死。
又嘗以橄欖木為桌,以魚骨置之,少時柔軟,今後凡遇食魚而傷者,及噎魚骨者,皆宜用之。
凡花果草木,一觸麝香,無不萎落。
今後凡遇傷於果實蔬菜者,宜主之。
門外楂枳枸木者,門內造酒必不熟,屋內有此木作柱亦然,故曰枳枸解酒,過於葛花。
今後凡遇傷酒、中酒者,宜用之。
客有蒸豬首者,或告之曰,是草豬母彘之首也,皮厚而不易烹,能多入山楂,則易烹矣,試之果然。
今後但遇傷於肉味者,隻此足矣。
論傷酒 東垣 曰: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
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
其次莫如利小便,乃上下分消其濕。
今之病酒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熱之藥下之。
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
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
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血氣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以元氣銷鑠,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
酒疸下之,久則為黑疸,慎不可犯,宜以葛花解醒湯主之。
海藏 曰:治酒病宜發汗,若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鬱則發之。
以辛溫散之,是從其體性也。
是知利小便,則濕去熱不去。
若動大便,尤為疏陋。
蓋大便者,有形質之物。
酒者,無形之水。
從汗發之,濕熱俱去,是為近理。
故治以苦溫,發其火也。
佐以苦寒,除其濕也。
準繩 雲:按酒之為物,氣熱而質濕,飲之而昏醉狂易者,熱也,宜以汗去之,既醒則熱去而濕留,止宜利小便而已。
二者宜酌而用之,大抵葛花解醒湯備矣。
又 雲:傷酒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暈,頭痛如破,宜沖和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乾葛七分,或用末子理中湯和縮脾飲。
酒渴,縮脾湯或煎乾葛湯調五苓散。
久困於酒,遂成酒積,腹痛洩瀉,或暴飲有灰酒,亦能緻然,並宜酒煮黃連丸。
多飲結成酒癖,腹中有塊,隨氣上下,沖和湯加蓬朮五分。
酒停胸膈為痰飲者,枳實半夏湯加神麯、麥芽各五分,沖和湯加半夏一錢,茯苓七分。
解酒毒無如枝矩子之妙。
一名枳椇,一名木蜜,俗呼癩漢指頭,北人名曰爛瓜,江南謂之白石樹,杭州貨賣,名蜜屈立,詩所謂南山有枸是也。
樹形似白楊,其子著枝端,如小指,長數寸,屈曲相連,春生秋熟,經霜後取,食如餳美。
以此木作屋柱,令一室之酒味皆淡薄。
趙以德治酒人發熱,用枝矩子而愈,即此也。
脈法 脈訣舉要 曰:氣口緊盛者,為傷於食。
食不消化,浮滑而疾。
心法附錄 曰:傷食之證,右手氣口必緊盛,胸膈痞塞,噫氣如敗卵臭,亦有頭痛發熱,但身不痛為異耳。
治傷食消導兼補方 枳朮丸 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 枳實(去穰,麩炒,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煨飯法,用粳米淘淨,量以熟水和,取生荷葉三四層包之,上撮其口,埋於灰火中,露出上口撮餘荷葉,勿令洩水,以飯熟為度。
如無生荷葉,以乾者浸濕,包飯煨之,搗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用白湯送下。
此藥久服,能使人胃氣強實,雖過食而不復傷也。
若加陳皮一兩,名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若加半夏一兩,名半夏枳朮丸,治因冷食內傷;若加神麯、大麥蘖麵炒各一兩,名曲蘖枳朮丸,治勉強多食,心腹滿悶不快;若加木香一兩,名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此上四方製法,俱同本方,但各量所傷服之。
一方:如傷濕面,心腹滿悶,肢體沉重,加蘿蔔子五錢,神麯一兩,紅花三錢;傷濕熱不化,加茯苓、芩、連各三錢,澤瀉二錢,大黃一兩,神麯糊丸;若傷豆粉濕面油膩,加半夏、神麯各一兩,陳皮七錢,黃芩五錢,枯礬三錢;傷酥酪乳餅,一切冷病,加除濕丹一料,車前子、澤瀉各五錢,神麯一兩,乾生薑、半夏、紅花、甘草各三錢,茯苓七錢;如氣弱食少,加陳皮;飲食難化,疼痛洩瀉。
加人參、白芍藥、神麯、麥蘖各一兩,砂仁、木香各五錢;痰火胸膈鬱塞,咽酸噫氣,吞酸,或酒積洩結痛,加黃連、白芍藥、陳皮各一兩,石膏、甘草各五錢,砂仁、木香各二錢,川芎四錢;痞塊,加黃連、厚樸各五錢;積堅,加莪朮、昆布各三錢;傷冷腹痛,溏瀉,加半夏一兩,砂仁、乾薑、神麯、麥芽各五錢;挾氣傷食,加川芎、香附各一兩,木香、黃連各五錢;胸膈不利,過服香燥,以緻胃脘乾燥,噎膈反胃,加黃連、山梔、桔梗、甘草、石膏各五錢,白芍藥、當歸各一兩;胸膈頑痰膠結,大便燥閉,加芒硝五錢;素有痰,加半夏、陳皮、茯苓各一兩,芩、連各五錢;素有氣,加木香一兩;能食好食,食後反飽難化,此胃火旺,脾陰虛也,加白芍藥一兩五錢,石膏一兩,人參七錢,甘草五錢,黃連、香附、木香各四錢;年高人脾虛血燥,易飢易飽,便燥,加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人參七錢,升麻、甘草各四錢,山楂、麥芽、桃仁各五錢。
加味枳朮丸 白朮(米泔浸一日,四兩) 黑枳實(去穰,曲炒,二兩) 半夏(薑湯泡七次) 陳皮 神麯(炒) 麥芽(炒) 山楂肉(各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用新鮮荷葉數片,煮湯去葉,入老倉米,亦如尋常造飯之法,甑內以荷葉鋪蓋,方全氣味,乘熱搗爛,用細絹絞精華汁,以藥末揉拌成劑,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遠用白滾湯送下。
或隻用蒸餅為丸。
或胃寒,或冬月,加砂仁一兩;氣滯,加木香五錢;常有痰火,又兼胸膈痞悶,加黃連、茯苓各一兩。
橘半枳朮丸 理脾化痰,開胃進食。
白朮(炒,二兩) 枳實(麩炒) 陳皮(炒,各一兩) 半夏(薑湯泡,一兩五錢) 上為末,水煮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
橘連枳朮丸 補脾和胃,清熱消痰。
白朮(三兩) 枳實(麩炒) 陳皮(去白) 黃連(酒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煨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溫水下。
竹瀝枳朮丸 化痰清火,健脾消食。
白朮(二兩) 枳實(麩炒) 莪朮(米泔浸,炒) 南星(白礬、生薑、牙皂同煮乾) 半夏(同南星制) 白茯苓 陳皮(去白) 黃芩(酒炒) 山楂(去核) 白芥子(炒,各一兩)
《內經》雲:內傷者,其氣口脈反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經用藥。
又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如但食不納,噁心欲吐者,不問一倍二倍,不當正以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以物探去之。
若所傷之物去不盡者,更診其脈,問其所傷,以食藥去之,以應塞因塞用。
又謂之寒因寒用,洩而下降,乃應太陰之用,其中更加升發之藥,令其元氣上升。
塞因塞用,因曲而為之直。
何為曲,內傷胃氣是也。
因治其飲食之內傷,而使生氣增益,胃氣復完,此乃因曲而為之直也。
若依分經用藥,其所傷之物,寒熱溫涼,生硬柔軟,所傷不一,難立定法,隻隨所傷之物不同,各立治法,臨時加減用之其藥。
又須問病人從來稟氣盛衰,所傷寒物熱物,是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破氣藥。
若乘飢困而食之耶,當益胃氣。
或為人所勉強勸食之,宜損血而益氣也。
診其脈候,傷於何臟,方可與對病之藥,豈可妄瀉天真生氣,以輕喪身寶乎。
且如先食而不傷,繼之以寒物,因後食緻前食亦不消化而傷者,當問熱食寒食,孰多孰少,斟酌與藥,無不當矣。
譬如傷熱物二分,寒物一分,則當用寒藥二分,熱藥一分,相合而與之,則榮衛之氣必得周流。
更有或先飲酒而後傷寒冷之食,及傷熱食、冷水與冰,如此不等,皆當驗其節次,所傷之物,約量寒熱之劑分數,各各對證而與之,無不取驗。
論中食似風 統旨 雲:中食之證,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舉,狀似中風,皆因飲食過傷,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著氣惱,以緻填塞胸中,胃氣有所不行,陰陽痞膈,升降不通,此內傷之至重者,人多不識。
若誤作中風中氣,而以祛風行氣之藥重傷胃氣,其死可立而待。
不若先煎姜鹽湯,探吐其食,仍視其風寒尚在者,以藿香正氣散解之。
氣滯不行者,以八味順氣散調之。
吐後別無他證,隻用平胃散加白朮、茯苓、半夏、麴櫱之類調理。
如遇此卒暴之病,必須要審問明白,或方食醉飽,或飲食過傷,但覺胸膈痞悶,痰涎壅塞,氣口脈緊盛者,且作食滯治之。
論飲食雜治法 病源 曰:宿食不消,由臟氣虛弱,寒氣在於脾胃之間,故使穀不化也。
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則經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脹氣急,胸膈痞塞,咽酸噫敗卵臭,時復憎寒壯熱,或頭痛如瘧之狀,皆其證也。
凡傷食必惡食,胸中有物,宜用消導之劑。
若傷食挾外感者,不可專攻其食,用行氣香蘇散兼而治之。
丹溪 曰:傷食必惡食,氣口脈必緊盛,胸膈必痞塞,亦有頭痛發熱者,但身不痛。
惡食者,胸中有物,宜導痰運脾,用二陳湯加白朮、山楂、川芎、蒼朮服之。
聞食氣即嘔,二陳湯加砂仁一錢,青皮五分服之。
憂抑傷脾,不思飲食,炒黃連、酒芍藥、香附同清六丸末,用薑汁浸蒸餅丸服。
一人嗜酒,痛飲不醉,忽糟粕出前竅,尿溺出後竅,脈沉澀,與四物湯加海金砂、木香、檳榔、木通、桃仁,八貼而安。
或 雲:傷食必惡食,心口按之,必刺痛。
準繩 雲:凡諸脾脈,微洪,傷苦澀物,經曰:鹹勝苦。
微弦,傷冷硬物,經雲:溫以克之。
微澀,傷辛辣物,經雲:苦勝辛。
微滑,傷腥鹹物,經雲:甘勝鹹。
弦緊,傷酸硬物,經雲:辛勝酸。
洪緩,傷甜爛物,經雲:酸勝甘。
微遲,傷冷痰積聚惡物,溫胃化痰。
單伏,主物不消化,曲、蘖、三稜、廣朮之類。
浮洪而數,皆中酒,葛根、陳皮、茯苓。
傷食作瀉不止,於應服藥中,加肉豆蔻、益智仁以收固之。
傷食兼感風寒,其證與前同,但添身疼,氣口人迎俱盛,俗謂夾食傷寒,宜生料五積散或養胃湯、香蘇飲、和解散。
李氏 曰:傷食惡食,先分上下,次審寒熱,以行吐瀉。
停於上脘,氣壅痰盛者,宜吐。
如傷冷食,腹脹氣逆,噫氣吞酸,噁心,欲吐不吐,宜平胃散,入鹽少許探吐。
如傷熱物,或酒面發熱,心口刺痛,停痰停飲,伏火,宜二陳湯加黃連、枳實探吐。
傷重,填塞胸中,下部無脈,體實年壯者,方敢瓜蒂散吐之。
尋常飲食過飽,在膈,以手探吐為好。
停宿中下脘者,宜下以逐之。
如傷冷物,腹脹滿痛者,木香見睍丸、丁香脾積丸,感應丸。
如傷熱物,痞滿者,二黃丸。
日晡潮熱盛者,小承氣湯。
寒熱兩傷者,大黃備急丸、除原散。
體弱者,下藥兼補,保和丸。
凡傷食,乃中焦血病,如牽牛猛烈傷氣,及一切峻攻,反傷胃氣。
又現有吐者,二陳湯加砂仁、黃連、青皮、枳實。
現有瀉者,胃苓湯加山楂、麥芽,或三白湯,隨時令寒暑選用。
如身受寒氣,口又傷冷,初得便宜辛溫理中,稍久鬱而為熱,當兼辛涼散之。
吐下未淨,消導之,紅丸子、枳朮丸、保和丸、大安丸、平補枳朮丸、單山楂丸。
吐下已虛,補益之,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憂思傷脾,全不食者,溫膽湯神效。
憂思兼傷食者,木香化滯湯。
瘦倦氣抑不食者,二妙蒼柏散加香附、白芍藥、陳皮、半夏、黃連、扁柏等分,白朮為君,薑汁曲丸服。
帶痰氣滿不食者,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
醉飽行房,以緻蓄血,胃口時痛者,大調中湯,或八物湯加砂仁之類。
蔭按:《名醫方考》載廚家造索粉,杏仁近之即爛,今後凡遇粉傷者,宜加焉。
客有貨瓜果者,一遇糯米,無不化爛。
今後凡遇傷於瓜果者,宜入之。
舟人以橄欖木為檣,凡魚觸之,無有不死。
又嘗以橄欖木為桌,以魚骨置之,少時柔軟,今後凡遇食魚而傷者,及噎魚骨者,皆宜用之。
凡花果草木,一觸麝香,無不萎落。
今後凡遇傷於果實蔬菜者,宜主之。
門外楂枳枸木者,門內造酒必不熟,屋內有此木作柱亦然,故曰枳枸解酒,過於葛花。
今後凡遇傷酒、中酒者,宜用之。
客有蒸豬首者,或告之曰,是草豬母彘之首也,皮厚而不易烹,能多入山楂,則易烹矣,試之果然。
今後但遇傷於肉味者,隻此足矣。
論傷酒 東垣 曰: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
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
其次莫如利小便,乃上下分消其濕。
今之病酒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熱之藥下之。
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
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
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血氣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以元氣銷鑠,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
酒疸下之,久則為黑疸,慎不可犯,宜以葛花解醒湯主之。
海藏 曰:治酒病宜發汗,若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鬱則發之。
以辛溫散之,是從其體性也。
是知利小便,則濕去熱不去。
若動大便,尤為疏陋。
蓋大便者,有形質之物。
酒者,無形之水。
從汗發之,濕熱俱去,是為近理。
故治以苦溫,發其火也。
佐以苦寒,除其濕也。
準繩 雲:按酒之為物,氣熱而質濕,飲之而昏醉狂易者,熱也,宜以汗去之,既醒則熱去而濕留,止宜利小便而已。
二者宜酌而用之,大抵葛花解醒湯備矣。
又 雲:傷酒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暈,頭痛如破,宜沖和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乾葛七分,或用末子理中湯和縮脾飲。
酒渴,縮脾湯或煎乾葛湯調五苓散。
久困於酒,遂成酒積,腹痛洩瀉,或暴飲有灰酒,亦能緻然,並宜酒煮黃連丸。
多飲結成酒癖,腹中有塊,隨氣上下,沖和湯加蓬朮五分。
酒停胸膈為痰飲者,枳實半夏湯加神麯、麥芽各五分,沖和湯加半夏一錢,茯苓七分。
解酒毒無如枝矩子之妙。
一名枳椇,一名木蜜,俗呼癩漢指頭,北人名曰爛瓜,江南謂之白石樹,杭州貨賣,名蜜屈立,詩所謂南山有枸是也。
樹形似白楊,其子著枝端,如小指,長數寸,屈曲相連,春生秋熟,經霜後取,食如餳美。
以此木作屋柱,令一室之酒味皆淡薄。
趙以德治酒人發熱,用枝矩子而愈,即此也。
脈法 脈訣舉要 曰:氣口緊盛者,為傷於食。
食不消化,浮滑而疾。
心法附錄 曰:傷食之證,右手氣口必緊盛,胸膈痞塞,噫氣如敗卵臭,亦有頭痛發熱,但身不痛為異耳。
治傷食消導兼補方 枳朮丸 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 枳實(去穰,麩炒,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煨飯法,用粳米淘淨,量以熟水和,取生荷葉三四層包之,上撮其口,埋於灰火中,露出上口撮餘荷葉,勿令洩水,以飯熟為度。
如無生荷葉,以乾者浸濕,包飯煨之,搗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用白湯送下。
此藥久服,能使人胃氣強實,雖過食而不復傷也。
若加陳皮一兩,名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若加半夏一兩,名半夏枳朮丸,治因冷食內傷;若加神麯、大麥蘖麵炒各一兩,名曲蘖枳朮丸,治勉強多食,心腹滿悶不快;若加木香一兩,名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此上四方製法,俱同本方,但各量所傷服之。
一方:如傷濕面,心腹滿悶,肢體沉重,加蘿蔔子五錢,神麯一兩,紅花三錢;傷濕熱不化,加茯苓、芩、連各三錢,澤瀉二錢,大黃一兩,神麯糊丸;若傷豆粉濕面油膩,加半夏、神麯各一兩,陳皮七錢,黃芩五錢,枯礬三錢;傷酥酪乳餅,一切冷病,加除濕丹一料,車前子、澤瀉各五錢,神麯一兩,乾生薑、半夏、紅花、甘草各三錢,茯苓七錢;如氣弱食少,加陳皮;飲食難化,疼痛洩瀉。
加人參、白芍藥、神麯、麥蘖各一兩,砂仁、木香各五錢;痰火胸膈鬱塞,咽酸噫氣,吞酸,或酒積洩結痛,加黃連、白芍藥、陳皮各一兩,石膏、甘草各五錢,砂仁、木香各二錢,川芎四錢;痞塊,加黃連、厚樸各五錢;積堅,加莪朮、昆布各三錢;傷冷腹痛,溏瀉,加半夏一兩,砂仁、乾薑、神麯、麥芽各五錢;挾氣傷食,加川芎、香附各一兩,木香、黃連各五錢;胸膈不利,過服香燥,以緻胃脘乾燥,噎膈反胃,加黃連、山梔、桔梗、甘草、石膏各五錢,白芍藥、當歸各一兩;胸膈頑痰膠結,大便燥閉,加芒硝五錢;素有痰,加半夏、陳皮、茯苓各一兩,芩、連各五錢;素有氣,加木香一兩;能食好食,食後反飽難化,此胃火旺,脾陰虛也,加白芍藥一兩五錢,石膏一兩,人參七錢,甘草五錢,黃連、香附、木香各四錢;年高人脾虛血燥,易飢易飽,便燥,加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人參七錢,升麻、甘草各四錢,山楂、麥芽、桃仁各五錢。
加味枳朮丸 白朮(米泔浸一日,四兩) 黑枳實(去穰,曲炒,二兩) 半夏(薑湯泡七次) 陳皮 神麯(炒) 麥芽(炒) 山楂肉(各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用新鮮荷葉數片,煮湯去葉,入老倉米,亦如尋常造飯之法,甑內以荷葉鋪蓋,方全氣味,乘熱搗爛,用細絹絞精華汁,以藥末揉拌成劑,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遠用白滾湯送下。
或隻用蒸餅為丸。
或胃寒,或冬月,加砂仁一兩;氣滯,加木香五錢;常有痰火,又兼胸膈痞悶,加黃連、茯苓各一兩。
橘半枳朮丸 理脾化痰,開胃進食。
白朮(炒,二兩) 枳實(麩炒) 陳皮(炒,各一兩) 半夏(薑湯泡,一兩五錢) 上為末,水煮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
橘連枳朮丸 補脾和胃,清熱消痰。
白朮(三兩) 枳實(麩炒) 陳皮(去白) 黃連(酒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煨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溫水下。
竹瀝枳朮丸 化痰清火,健脾消食。
白朮(二兩) 枳實(麩炒) 莪朮(米泔浸,炒) 南星(白礬、生薑、牙皂同煮乾) 半夏(同南星制) 白茯苓 陳皮(去白) 黃芩(酒炒) 山楂(去核) 白芥子(炒,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