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而助邪氣之降沉也。

    可以小役形體,使胃與藥轉運升發,慎勿大勞役,使氣復傷。

    若脾胃得安靜尤佳。

    若胃氣稍強,少食果以助谷藥之力。

    經雲:五穀為養,五果為助者也。

     人參芍藥湯 治脾胃虛弱,氣促憔悴。

     麥門冬(二分) 當歸身 人參(各三分) 炙甘草 白芍藥 黃耆(各一錢) 五味子(五個) 上?咀,分作二服,水煎,稍熱服。

     陶節庵調榮養衛湯 人參 黃耆 白朮 甘草 當歸 生地黃 川芎 陳皮 柴胡 羌活 防風 細辛 上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如元氣不足者,加升麻少許,須知元氣者,至陰之下求其升;口渴,加天花粉、知母;喘嗽,加杏仁,去升麻;汗不止,加芍藥,去升麻、細辛;胸中煩熱,加山梔、竹茹;乾嘔者,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黃、甘草、黃耆、白朮少許;痰盛者,加瓜蔞仁、貝母,去防風、細辛;腹痛,去耆、術,加芍藥、乾薑和之;因血鬱內傷有痛處,或大便黑,加桃仁、紅花,去芍、辛、羌、防、耆、術;甚者,加大黃下盡瘀血則愈。

     王節齋補氣湯 凡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即服此二三劑,免生內傷發熱之病。

    此方主於補氣。

     黃耆(蜜炙,二錢五分) 人參 白朮 陳皮 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茯苓(八分) 甘草(炙,七分) 五味子(二十粒)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如勞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王節齋補血湯 凡遇勞心思慮,損傷精神,頭眩目昏,心虛氣短,驚煩熱,服此一二劑。

    此方主於補血。

     人參(一錢二分) 當歸(酒洗) 白芍藥(炒) 麥門冬(去心) 茯神(去木) 酸棗仁(炒) 生地黃(各一錢) 川芎 陳皮 山梔子(炒) 甘草(炙,各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上銼一劑,加薑、棗,水煎服。

     雙和散 治身心俱勞,氣血俱傷,或房室之後勞役,或勞役之後犯房,及大病後虛勞氣乏等證。

    此藥不熱不冷,溫而有補。

     黃耆 當歸 川芎 熟地黃(各一錢) 白芍藥(二錢五分) 官桂 甘草(炙,各七分半) 上加薑、棗,煎服。

    陰虛火動者,宜善加減。

     東垣麥門冬清肺飲 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喘,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紫菀茸(一錢五分) 黃耆 白芍藥 甘草(各一錢) 人參 麥門冬(去心,各五分) 當歸身(三分) 五味子(三個) 上?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

    《局方》中大阿膠丸亦宜用。

     人參清鎮丸 治熱止嗽,消痰定喘。

     柴胡 人參(各一兩五錢) 生黃芩 半夏 甘草(炙,各七錢五分) 青黛(六錢) 天門冬(去心,三錢) 陳皮(去白) 五味子(去核,各二錢)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後溫白湯送下。

     硃砂安神丸 硃砂(五錢,另研) 甘草(五錢五分) 生地黃(一錢五分) 黃連(去須,酒洗,六錢) 當歸(去蘆,二錢五分) 上件除硃砂外,四味共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以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津唾嚥下,食後,或溫水涼水少許送下亦得。

     《內經》曰: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

    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為君;以甘草、生地黃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為臣;以當歸補其血不足,硃砂納浮遊之火,而安神明也。

     益氣丸 治語言多損氣,懶語,補上益氣。

     人參 麥門冬(去心,各三錢) 橘皮 桔梗 甘草(炙,各五錢) 五味子(二十一粒) 上為極細末,水浸油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細嚼,浸唾嚥下。

    油餅,和油燒餅也。

     治內傷虛中有寒方 理中丸 心肺在膈上為陽,腎肝在膈下為陰,此上下臟也。

    脾胃屬土,處在中州,在五臟為孤臟,在三焦曰中焦,因中焦治在中,一有不調,此藥專主,故名曰理中丸。

     人參 白朮 甘草(炙) 乾薑(炮,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每一丸以沸湯數合研碎,溫服,日三二次。

     蔭按:人參味甘溫,《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緩中益脾,必以甘為主、是以人參為君。

    白朮味甘溫,《內經》曰:脾惡濕,甘勝濕,溫中勝濕,必以甘為助,是以白朮為臣。

    甘草味甘平,《內經》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

    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助脾,必須甘劑,是以甘草為佐。

    乾薑味辛熱,喜溫而惡寒者,胃也,寒則中焦不治。

    《內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

    散寒溫胃,必先辛劑,是以乾薑為使。

    脾胃居中,病則邪氣上下左右無所不之,故立加減法:倘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

    氣壅而不瀉,則築然動也。

    白朮味甘補氣,去白朮則氣易散。

    桂辛熱,腎氣動者,欲作奔豚也,必服辛熱以散之,故加桂以散腎氣。

    經曰:以腎能洩奔豚故也。

    若吐多者,去白朮,加生薑。

    氣上逆者,則吐多,術甘而壅,非氣逆者所宜。

    《千金》曰:嘔家多服生薑。

    以其辛散,故吐多者加之。

    若下多者,還用白朮。

    氣洩而不收,則下多。

    術甘壅補,使正氣收而不下洩也。

    或曰:濕勝則濡洩。

    術專除濕,故下多者加之。

    若悸者,加茯苓。

    飲聚則悸,茯苓味甘,滲洩伏水,是所宜也。

    倘腹中痛者,加人參。

    虛則痛。

    《內經》曰:補可以去弱。

    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若寒多者,倍乾薑,以辛熱能散寒也。

    如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

    《內經》曰:甘者令人中滿。

    術甘壅補,於腹中滿者去之,附子味辛熱,氣壅鬱,腹為之滿,以熱勝寒,以辛散滿,故加附子。

    《內經》曰:熱者寒之,寒者熱之。

    此之謂也。

     建中湯 《內經》曰:肝生於左,肺生於右,心胃在上,腎處在下。

    左右上下,四臟居焉。

    脾者,土也,應中央,處四臟之中州,治中焦,生育榮衛,通行津液。

    一有不調,則榮衛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湯溫中益脾,是以建中名之焉。

     芍藥(六兩) 桂枝 甘草(炙,各二兩) 大棗(七枚,去核) 生薑(三兩,切片) 膠飴(一升) 上?咀,以水七升煎至三升,去渣,入膠飴更上微火令消,溫服一升,日三升。

     蔭按:膠飴味甘溫,甘草味甘平。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建脾者,必以甘為主,故以膠飴為君,而甘草為臣。

    桂辛熱,散也潤也。

    榮衛不足,潤而散之。

    芍藥味酸微寒,收也澀也。

    津液不通,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藥為佐。

    生薑味辛溫。

    大棗味甘溫。

    胃者衛之源。

    脾者榮之相。

    《黃帝針經》雲: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是也。

    衛為陽,不足者,益之必以辛;榮為陰,不足者,補之必以甘。

    甘辛相合,脾胃建而榮衛通,是以薑、棗為使也。

    或謂桂枝湯解表而芍藥數少,建中湯溫裡而芍藥數多,殊不知二者遠近之制。

    皮膚之邪為近,則制小其服也,故桂枝湯芍藥相佐,桂枝以發散,非與建中同體。

    心腹之邪為遠,則制大其服也,故建中湯芍藥佐膠飴以建脾,非與桂枝同用爾。

    《內經》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

    此之謂也。

    嘔家不用此湯,以味甜故也。

     黃耆建中湯 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羸乏少力。

    此藥大生氣血,補益榮衛。

     黃耆(三錢) 白芍藥(炒,四錢) 肉桂(一錢五分) 甘草(炙,二錢) 上?咀,加薑、棗煎,食遠服。

     加味黃耆湯 又名保元湯 治陽虛惡寒。

     黃耆(二錢) 人參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肉桂(五分) 上銼,水煎服。

    甚者加附子。

     強胃湯 治因飲食勞役所傷,腹脅滿悶,氣短,遇春口淡無味,遇夏雖熱而惡寒,常如飽,不喜食冷物。

     黃耆(一兩) 人參 半夏(各三錢) 草豆蔻(三錢) 神麯 生薑(各一錢五分) 陳皮 當歸 升麻 柴胡(各一錢) 甘草(炙) 黃柏(各五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煎,食前溫服。

     溫胃湯 專治服寒藥,多緻脾胃虛弱,胃脘痛。

     黃耆 陳皮(各七分) 人參 甘草 縮砂仁 益智 厚樸(各二分) 白豆蔻 乾生薑 澤瀉 薑黃(各三分)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育氣湯 通流百脈,調暢脾元,補中脘,益氣海,祛陰寒,止腹痛,進飲食,大益臟虛疼痛。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木香 丁香 藿香 縮砂 白豆蔻 蓽澄茄 炙甘草(各五錢) 乾山藥(一兩) 陳橘皮(去白) 青皮(去白,各二錢半) 加白檀香(五錢) 上十四味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用木瓜湯調下,空心食前。

    鹽湯亦得。

     神聖復氣湯 治復氣乘冬,足太陽寒氣,足少陰腎水之旺。

    子能令母實,手太陰肺實,反來侮土,火木受邪,腰背胸膈閉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中流濁涕不止,或如瘜肉,不聞香臭,咳嗽痰沫,上熱如火,下寒如冰,頭陣痛,目中流火,視物??,耳鳴耳聾,頭並口鼻,或惡風寒,喜日陽,夜臥不安,常覺痰塞,膈咽不通,口失味,兩脅縮急而痛,牙齒動搖,不能嚼物,陰汗,前陰冷,行步欹側,起居艱難,掌中風,寒痹麻木,小便數而晝多夜頻,欠氣短喘,渴,少氣不足以息,卒遺失無度,婦人白帶,陰戶中大痛,牽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睪,牽心腹陰陰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調,煩心霍亂,逆氣裡急,腹皮色白,後出餘氣,腹不能努,或腸鳴,膝下筋急,肩胛大痛,此皆寒水來復,火土之仇也。

     黑附子(炮,去皮臍) 乾薑(炮,各三分) 防風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 人參(各五分) 當歸身(六分) 半夏(湯泡) 升麻(各七分) 甘草 藁本(各八分) 柴胡 羌活(各一錢) 白葵花(五朵,去心,細剪入) 上件水五盞煎至二盞,入下項藥: 橘皮(五分) 草豆蔻仁(麵裹燒熟,去皮) 黃耆(各一錢) 上件,入在內,再煎至一盞,再入下項藥: 生地黃(酒洗二分) 黃柏(酒浸) 黃連(酒浸) 枳殼(各三分) 上四味,預一日另用新水浸。

    又以: 細辛(二分) 川芎(細末) 蔓荊子(各三分) 上三味,預一日亦另用新水浸,煎正藥,作一大盞,不去渣,入此浸者藥,再上火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

    又能治齧頰、齧唇、齧舌,舌根強硬等證,如神。

    忌肉湯,宜食肉,不助經絡中火邪也。

    大抵腎與膀胱經中有寒,元氣不足者,皆宜服之,神效。

    於月生月滿時,隔三五日一服。

    如急病,不拘時分。

     白朮附子湯 白朮 附子(炮) 陳皮 蒼朮(制) 厚樸(制) 半夏(湯泡) 茯苓 澤瀉(各一兩) 豬苓(去皮,五錢) 肉桂(四錢)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量虛實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