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蔭按:經雲:勞則氣耗,熱則傷氣。
以黃耆、甘草之甘瀉熱為主,以白芍藥、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氣。
又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
以人參甘溫補氣不足,當歸辛溫補血不足,故以為臣。
白朮、橘皮甘苦溫除胃中客熱,以養胃氣為佐。
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為脾胃之氣下溜,上氣不足,故從陰引陽以補之,又以行陽明之經為使也。
如時顯熱燥,是下元陰火蒸蒸發也,加生地黃二分,黃柏三分;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當逼迫,此血虛血澀也,加當歸身五分;如身體沉重,雖小便數多,亦加茯苓五分,蒼朮一錢,澤瀉五分,黃柏三分,時暫從權而去濕也,不可常用;如胃氣不和,加湯泡半夏五分,生薑三片;有嗽者,加生地黃三分,以製半夏之毒;如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陰脾經邪所作也。
如無以上證,隻服黃耆一錢,人參三分,甘草、蒼朮各五分,橘皮酒洗三分,柴胡、升麻、黃柏酒洗各二分,水煎服。
如惡熱而渴,或腹痛者,更加芍藥五分,生黃芩二分;如惡寒腹痛,加桂心三分,去黃芩;如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藥,蓋其性大寒也,隻加乾薑二分,或半夏五七分,以生薑制之。
如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並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
《內經》曰:逆氣上行,滿脈去形,七神昏絕,離去其形而死矣。
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加吳茱萸五分或一錢,湯洗去苦,觀厥氣多少而用之。
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
蓋此病隨四時為寒熱溫涼也,宜以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熟湯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飲食壓之,不令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
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七損證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法也。
如時上見寒熱,病四時也。
又或將理不如法,或酒食過多,或辛熱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寒大熱之處,益其病,當臨時制宜,暫用大寒大熱治法而取效,此從權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緻難治矣。
升陽順氣湯 治因飲食不節,勞役所傷,腹脅脹悶短氣,遇春則口淡無味,遇夏雖熱猶有惡寒,飢則常如飽,不喜食冷物。
黃耆(一兩) 半夏(三錢,湯泡) 草豆蔻(二錢) 神麯(炒,一錢五分) 升麻 柴胡 當歸身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 黃柏(各五分) 人參(去蘆,三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脾胃不足之證,須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脾胃中清氣行於陽道及諸經,生髮陰陽之氣,以滋春氣之和也。
又引黃耆、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行,充實腠理,使陽氣得衛外而為固也。
凡治脾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以此也。
升陽補氣湯 治飢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耐寒熱,早飯後轉增昏悶,頻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懶倦動作,及五心煩熱。
厚樸(薑製,五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藥 獨活 防風 甘草(炙) 澤瀉(各一錢) 生地黃(一錢五分) 柴胡(二錢五分) 上件為粗末,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前溫服。
如腹脹及窄狹,加厚樸一倍;如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參朮調中湯 瀉熱補氣,止嗽定喘,和脾胃,進飲食。
白朮(五分) 黃耆(四分) 桑白皮 甘草(炙) 人參(各三分) 麥門冬(去心)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地骨皮 白茯苓(各二分) 五味子(二十個) 上件?咀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早飯後溫服。
忌多語言勞役。
蔭按:經雲:火位之主,其瀉以甘。
以黃耆甘溫瀉熱補氣,桑白皮苦微寒瀉肺火定喘,故以為君。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五味子之酸收耗散之氣,止咳嗽。
脾胃不足,以甘補之,故用人參、白朮、炙甘草,苦甘溫,補脾緩中為臣。
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熱,茯苓甘平降肺火麥門冬甘微寒保肺氣,為佐。
青皮、陳皮去白,苦辛溫,散胸中滯氣,為使也。
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燥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內經》曰:脈虛血虛。
又雲:血虛發熱。
證象白虎,脈不長實為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
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
黃耆(一兩) 當歸(酒洗,二兩) 上?咀,水二盞煎至一盞,空心、食前溫服。
黃耆人參湯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視物??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結秘,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圍如繩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脾眼皆痛,頭痛時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
若陰氣覆在皮膚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乃庚大腸、辛肺金為熱所乘而作。
當先助元氣,理治庚辛之不足,此湯主之。
黃耆(一錢,如自汗過多更加一錢) 升麻(六分) 人參(去蘆) 橘皮(不去白) 麥門冬(去心) 蒼朮(無汗更加五分) 白朮(各五分) 黃柏(酒洗) 神麯(炒,各三分) 當歸身(酒洗) 炙甘草(各二錢) 五味子(九個) 上件?咀,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或空心服。
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及冷物。
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三分;如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如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三分;如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三分,川芎三分;如頭痛,目不清利,加蔓荊子、川芎各三分,藁本、生地黃各二分,細辛一分;如氣短,精神困乏,加五味子九個;如大便澀滯,一二日不見者,緻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麻子仁泥各五分,桃仁三枚;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煨五分;如又不利者,非血結血秘而不通也,是熱則生風,其病人必顯風證,單血藥不可復加之,止常服本方,另用防風、羌活各五錢水煎,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一服即止;如胸中氣滯,加青皮一二分,去白橘皮倍之;如氣滯太甚,或補藥太過,病人心下有憂鬱之事,更加木香、砂仁各二三分,白豆蔻二分;如腹痛不惡寒者,加白芍藥五分,黃芩二分,卻減五味子。
升陽散火湯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睏熱、肌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手。
夫四肢屬脾,脾者,土也,熱伏地中。
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又有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並宜服之。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白芍藥 人參(各五錢) 炙甘草 柴胡(各三錢) 防風 生甘草(各二錢) 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溫服不拘時。
忌寒冷之物。
瀉陰火升陽湯 治肌熱煩熱,面赤,少食,喘咳,痰盛,右關脈緩弱,或弦或浮數。
黃耆 甘草 蒼朮 羌活(各一錢) 柴胡(一錢五分) 升麻(八分) 人參 黃芩(各七分) 黃連(酒炒) 石膏(各五分,深秋勿用) 上銼,水煎,早飯後午飯前服。
蔭按:此發脾胃火邪之劑,又心膽肝肺膀胱藥也。
瀉陰火,升發陽氣,榮養氣血者,須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恐大濕熱之物,復助火邪而愈損元氣也。
亦忌冷水及寒涼淡滲之物及諸果,恐陽氣不能生旺也,宜溫食薄滋味,以助陽氣。
大抵此法此藥,欲令陽氣升浮耳。
若滲瀉淡味,皆為滋陰之味,為大禁也。
雖然亦有從權而用之者,如見腎火旺,及督任沖三脈盛,則用黃柏、知母酒洗火炒,量加之,但不可久服,恐傷陰為害也。
小便赤或澀當利之,大便澀當行之。
此亦從權也,得利勿再服。
此雖立食禁法,若可食之物一切禁之,則胃氣失所養也,亦當從權食之以滋胃。
清神益氣湯 白樞判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
至六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
予謂大黃、牽牛雖除濕熱而不能走經絡,下咽不入肝經,先入胃中,大黃苦寒,重虛其胃,牽牛其味至辛,能瀉氣,重虛其肺。
嗽大作,蓋標實不去,本虛愈甚,加之適當暑雨之際,素有黃證之人,所以增劇也,制此方服之而愈。
防風 蒼朮 澤瀉(各三分) 升麻 茯苓(各二分) 生薑(五分) 此藥能走經,除濕熱而不守,故不瀉本臟。
補肺與脾胃,本中氣之虛弱。
人參(五分) 白朮 白芍藥 生甘草 橘皮(各二分) 青皮(一分) 此藥皆能守本而不走經。
不走經者,不滋經絡中邪;守者,能補臟之元氣。
人參 麥門冬(各二分) 五味子(三分) 黃柏(一分) 此藥去時令浮熱濕蒸。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稍熱空心服。
升陽湯 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洩瀉,腹中鳴,小便黃。
黃耆(三錢) 甘草(二錢) 升麻(六分) 柴胡 當歸 橘皮 益智仁(各三分) 紅花(少許) 上?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益胃湯 治頭悶,勞動則微痛,小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黃色,身體昏悶,口乾,不喜食冷。
蒼朮(一錢五分) 升麻 陳皮 當歸梢(各五分) 人參 白朮 柴胡 黃芩 益智仁(各三分) 黃耆 半夏 甘草(各二分) 上?咀,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稍熱服。
忌飲食失節、生冷硬物、酒、濕面。
升陽益胃湯 治肺及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燥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氣,此藥主之。
黃耆(二兩) 半夏(洗,此一味脈澀者用) 人參(去蘆) 甘草(炙,各一兩) 獨活 防風(以秋旺,故以辛溫弱之) 白芍藥(何故秋旺用人參、白朮、白芍藥之類反補肺,為脾胃虛則肺受邪,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 羌活(各五錢) 橘皮(四錢)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澤瀉(不淋勿用) 白朮(各三錢) 黃連(一錢) 上?咀,每服三錢,水三盞、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早飯後溫服,或加至五錢。
服藥後如小便罷而病增劇,是不宜利小便,當少去茯苓、澤瀉。
若喜食,一二日不可飽食,恐胃再傷。
以藥力尚少,胃氣不得轉運升發也,須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藥力,益升浮之氣,而滋其胃氣
以黃耆、甘草之甘瀉熱為主,以白芍藥、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氣。
又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
以人參甘溫補氣不足,當歸辛溫補血不足,故以為臣。
白朮、橘皮甘苦溫除胃中客熱,以養胃氣為佐。
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為脾胃之氣下溜,上氣不足,故從陰引陽以補之,又以行陽明之經為使也。
如時顯熱燥,是下元陰火蒸蒸發也,加生地黃二分,黃柏三分;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當逼迫,此血虛血澀也,加當歸身五分;如身體沉重,雖小便數多,亦加茯苓五分,蒼朮一錢,澤瀉五分,黃柏三分,時暫從權而去濕也,不可常用;如胃氣不和,加湯泡半夏五分,生薑三片;有嗽者,加生地黃三分,以製半夏之毒;如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陰脾經邪所作也。
如無以上證,隻服黃耆一錢,人參三分,甘草、蒼朮各五分,橘皮酒洗三分,柴胡、升麻、黃柏酒洗各二分,水煎服。
如惡熱而渴,或腹痛者,更加芍藥五分,生黃芩二分;如惡寒腹痛,加桂心三分,去黃芩;如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藥,蓋其性大寒也,隻加乾薑二分,或半夏五七分,以生薑制之。
如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並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
《內經》曰:逆氣上行,滿脈去形,七神昏絕,離去其形而死矣。
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加吳茱萸五分或一錢,湯洗去苦,觀厥氣多少而用之。
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
蓋此病隨四時為寒熱溫涼也,宜以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熟湯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飲食壓之,不令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
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七損證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法也。
如時上見寒熱,病四時也。
又或將理不如法,或酒食過多,或辛熱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寒大熱之處,益其病,當臨時制宜,暫用大寒大熱治法而取效,此從權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緻難治矣。
升陽順氣湯 治因飲食不節,勞役所傷,腹脅脹悶短氣,遇春則口淡無味,遇夏雖熱猶有惡寒,飢則常如飽,不喜食冷物。
黃耆(一兩) 半夏(三錢,湯泡) 草豆蔻(二錢) 神麯(炒,一錢五分) 升麻 柴胡 當歸身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 黃柏(各五分) 人參(去蘆,三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脾胃不足之證,須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脾胃中清氣行於陽道及諸經,生髮陰陽之氣,以滋春氣之和也。
又引黃耆、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行,充實腠理,使陽氣得衛外而為固也。
凡治脾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以此也。
升陽補氣湯 治飢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耐寒熱,早飯後轉增昏悶,頻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懶倦動作,及五心煩熱。
厚樸(薑製,五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藥 獨活 防風 甘草(炙) 澤瀉(各一錢) 生地黃(一錢五分) 柴胡(二錢五分) 上件為粗末,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前溫服。
如腹脹及窄狹,加厚樸一倍;如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參朮調中湯 瀉熱補氣,止嗽定喘,和脾胃,進飲食。
白朮(五分) 黃耆(四分) 桑白皮 甘草(炙) 人參(各三分) 麥門冬(去心)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地骨皮 白茯苓(各二分) 五味子(二十個) 上件?咀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早飯後溫服。
忌多語言勞役。
蔭按:經雲:火位之主,其瀉以甘。
以黃耆甘溫瀉熱補氣,桑白皮苦微寒瀉肺火定喘,故以為君。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五味子之酸收耗散之氣,止咳嗽。
脾胃不足,以甘補之,故用人參、白朮、炙甘草,苦甘溫,補脾緩中為臣。
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熱,茯苓甘平降肺火麥門冬甘微寒保肺氣,為佐。
青皮、陳皮去白,苦辛溫,散胸中滯氣,為使也。
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燥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內經》曰:脈虛血虛。
又雲:血虛發熱。
證象白虎,脈不長實為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
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
黃耆(一兩) 當歸(酒洗,二兩) 上?咀,水二盞煎至一盞,空心、食前溫服。
黃耆人參湯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視物??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結秘,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圍如繩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脾眼皆痛,頭痛時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
若陰氣覆在皮膚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乃庚大腸、辛肺金為熱所乘而作。
當先助元氣,理治庚辛之不足,此湯主之。
黃耆(一錢,如自汗過多更加一錢) 升麻(六分) 人參(去蘆) 橘皮(不去白) 麥門冬(去心) 蒼朮(無汗更加五分) 白朮(各五分) 黃柏(酒洗) 神麯(炒,各三分) 當歸身(酒洗) 炙甘草(各二錢) 五味子(九個) 上件?咀,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或空心服。
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及冷物。
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三分;如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如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三分;如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三分,川芎三分;如頭痛,目不清利,加蔓荊子、川芎各三分,藁本、生地黃各二分,細辛一分;如氣短,精神困乏,加五味子九個;如大便澀滯,一二日不見者,緻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麻子仁泥各五分,桃仁三枚;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煨五分;如又不利者,非血結血秘而不通也,是熱則生風,其病人必顯風證,單血藥不可復加之,止常服本方,另用防風、羌活各五錢水煎,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一服即止;如胸中氣滯,加青皮一二分,去白橘皮倍之;如氣滯太甚,或補藥太過,病人心下有憂鬱之事,更加木香、砂仁各二三分,白豆蔻二分;如腹痛不惡寒者,加白芍藥五分,黃芩二分,卻減五味子。
升陽散火湯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睏熱、肌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手。
夫四肢屬脾,脾者,土也,熱伏地中。
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又有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並宜服之。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白芍藥 人參(各五錢) 炙甘草 柴胡(各三錢) 防風 生甘草(各二錢) 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溫服不拘時。
忌寒冷之物。
瀉陰火升陽湯 治肌熱煩熱,面赤,少食,喘咳,痰盛,右關脈緩弱,或弦或浮數。
黃耆 甘草 蒼朮 羌活(各一錢) 柴胡(一錢五分) 升麻(八分) 人參 黃芩(各七分) 黃連(酒炒) 石膏(各五分,深秋勿用) 上銼,水煎,早飯後午飯前服。
蔭按:此發脾胃火邪之劑,又心膽肝肺膀胱藥也。
瀉陰火,升發陽氣,榮養氣血者,須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恐大濕熱之物,復助火邪而愈損元氣也。
亦忌冷水及寒涼淡滲之物及諸果,恐陽氣不能生旺也,宜溫食薄滋味,以助陽氣。
大抵此法此藥,欲令陽氣升浮耳。
若滲瀉淡味,皆為滋陰之味,為大禁也。
雖然亦有從權而用之者,如見腎火旺,及督任沖三脈盛,則用黃柏、知母酒洗火炒,量加之,但不可久服,恐傷陰為害也。
小便赤或澀當利之,大便澀當行之。
此亦從權也,得利勿再服。
此雖立食禁法,若可食之物一切禁之,則胃氣失所養也,亦當從權食之以滋胃。
清神益氣湯 白樞判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
至六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
予謂大黃、牽牛雖除濕熱而不能走經絡,下咽不入肝經,先入胃中,大黃苦寒,重虛其胃,牽牛其味至辛,能瀉氣,重虛其肺。
嗽大作,蓋標實不去,本虛愈甚,加之適當暑雨之際,素有黃證之人,所以增劇也,制此方服之而愈。
防風 蒼朮 澤瀉(各三分) 升麻 茯苓(各二分) 生薑(五分) 此藥能走經,除濕熱而不守,故不瀉本臟。
補肺與脾胃,本中氣之虛弱。
人參(五分) 白朮 白芍藥 生甘草 橘皮(各二分) 青皮(一分) 此藥皆能守本而不走經。
不走經者,不滋經絡中邪;守者,能補臟之元氣。
人參 麥門冬(各二分) 五味子(三分) 黃柏(一分) 此藥去時令浮熱濕蒸。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稍熱空心服。
升陽湯 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洩瀉,腹中鳴,小便黃。
黃耆(三錢) 甘草(二錢) 升麻(六分) 柴胡 當歸 橘皮 益智仁(各三分) 紅花(少許) 上?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益胃湯 治頭悶,勞動則微痛,小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黃色,身體昏悶,口乾,不喜食冷。
蒼朮(一錢五分) 升麻 陳皮 當歸梢(各五分) 人參 白朮 柴胡 黃芩 益智仁(各三分) 黃耆 半夏 甘草(各二分) 上?咀,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稍熱服。
忌飲食失節、生冷硬物、酒、濕面。
升陽益胃湯 治肺及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燥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氣,此藥主之。
黃耆(二兩) 半夏(洗,此一味脈澀者用) 人參(去蘆) 甘草(炙,各一兩) 獨活 防風(以秋旺,故以辛溫弱之) 白芍藥(何故秋旺用人參、白朮、白芍藥之類反補肺,為脾胃虛則肺受邪,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 羌活(各五錢) 橘皮(四錢)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澤瀉(不淋勿用) 白朮(各三錢) 黃連(一錢) 上?咀,每服三錢,水三盞、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早飯後溫服,或加至五錢。
服藥後如小便罷而病增劇,是不宜利小便,當少去茯苓、澤瀉。
若喜食,一二日不可飽食,恐胃再傷。
以藥力尚少,胃氣不得轉運升發也,須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藥力,益升浮之氣,而滋其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