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
外傷惡寒雖近烈火而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而即解。
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夫些小賊風。
外傷證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
內傷者不然,內傷證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傷者無此。
外傷則邪氣有餘,發言壯厲且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後輕。
外傷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
東垣辨法,大要如此。
然有內傷而無外感,有外感而無內傷,以此辨之,則判然矣。
苟或內傷外感兼病而相挾者,則其脈證必並見而難辨,尤宜細心求之。
若顯內證多者,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
若顯外證多者,則是外感重而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
此東垣未之及也,因贅其略。
戴氏 曰:凡內外兼證,或內傷重而外感輕者,為內傷挾外感證,治法宜先補益而後散邪,或以補中益氣為主治,加散邪藥。
當以六經脈證參究,各加本經藥治之。
或外感重而內傷輕者,為外感挾內傷證,治法宜先散邪而後補益,或以辛涼等解散藥為君,而以參、朮、茯、芩、芎、歸等藥為臣佐,是其治也。
論內外邪交傷臟腑 王安道 曰:經雲: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寒熱,感則害人六腑。
又曰: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
兩說似反而實不反也。
蓋內外之傷,臟腑皆嘗受之。
但隨其所從所發之處而為病耳。
經曰:東風入肝,西風入肺,南心北腎,西南則舍於脾。
觀此則天之邪氣,固傷五臟矣。
然虛邪中人,從皮膚而入,其傳自絡脈而經而腧而伏沖之脈,以至於腸胃。
又曰:東北風傷人,內舍於大腸,西北舍於小腸,東南舍於胃,則天之邪氣,又豈不傷六腑乎。
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則水穀寒熱固傷六腑矣。
又曰:形寒飲冷傷肺,飲食勞倦傷脾。
亦未嘗不傷五臟也。
至於地之濕氣,亦未必專害皮肉筋脈,而不能害臟腑;水穀亦未必專害臟腑,而不能害皮肉筋脈也。
但以邪氣無形,臟主藏精氣,故以類相從而多傷臟。
水穀有形,腑主傳化物,故因其所由而多傷腑。
濕氣浸潤,其性緩慢,故從下而上,從淺而深,而多傷於皮肉筋脈耳。
孰謂濕氣全無及於臟腑之理哉。
論內傷兼雜證治法 丹溪 曰:東垣內外傷辨甚詳,世之病此者為多。
但有挾痰者,有挾外邪者,有熱鬱於內而發者,皆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
挾痰者,以補中益氣加半夏,更以薑汁、竹瀝傳送。
氣虛者,必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氣。
凡內傷發斑,因胃氣虛甚,是火遊行於外,亦痰熱所緻。
火則降而補之,痰熱則微汗以散之,切不可下,恐生危證。
內傷病退後,燥渴不解者,有餘熱在肺家,可用參、芩、甘草少許,薑汁冷服,或茶匙挑薑汁與之。
虛者,可用人參。
李氏 曰:飲食七情,俱能閉塞三焦,熏蒸肺胃清道。
肺為氣主,由是而失其宣化之常,所以氣口獨緊且盛,其病嘔瀉痞滿腹痛,亦大相似。
但傷食惡食,七情雖作,飽亦不惡食,臨時消息問察。
集略 雲:內傷勿論挾疫挾外邪,皆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切不可以苦寒瀉胃,不可以發汗瀉表,戒怒性不助肝木為妙。
平日調養,無待飢甚而後食,食不可太飽,或覺微渴而飲,飲不欲太頻,常令飽中飢,飢中飽耳。
暮無飽食,食無即就寢。
王叔和謂:日無雜食。
夏至秋分,少食肥膩餅臛瓜果之屬,恐生諸暴病。
適其寒溫,夏宜高明,勿居高房廣廈,以緻中暑。
勿居陰地風壑,以緻中寒。
冬宜固密,勿薄衣沖寒,以緻傷寒。
勿烘燻重裘,以緻傷暑。
平其七情,若過慮神勞氣竭,太喜傷心墜陽,太怒氣逆嘔血,憂恐無時,鬱而生涎,成五噎之病。
節其勞役,勿用力過度,動作形苦,食少事煩,亦不可久坐久臥,使血氣凝滯。
譬猶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以其常動故也。
治內傷虛中有熱方 補中益氣湯 治形神勞役,或飲食失節,以緻脾胃虛損,清氣下陷,發熱頭痛,四肢倦怠,心煩肌瘦,日漸羸弱。
此藥能升元氣,退虛熱,補脾胃,生氣血。
黃耆(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 甘草(炙,各五分) 人參(去蘆,三分,有嗽去之)(以上三味,除濕熱煩熱之聖藥也)當歸身(三分,酒洗,焙乾或曬乾,以和血脈)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導氣,又能益元氣,得諸甘藥乃可,若獨用瀉脾胃) 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氣上騰復其本位) 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 白朮(三分,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早飯後溫服。
如傷之重者,不過二服而愈。
若病日久者,以權立加減法治之。
按立方本旨雲:夫脾胃虛者,因飲食勞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
其次肺氣受邪,須用黃耆最多,人參、甘草次之。
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損其元氣。
上喘氣短,人參以補之。
心火乘脾,須炙甘草之甘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
若脾胃急痛並大虛,腹中急縮者,宜多用之。
經雲:急者緩之。
白朮苦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
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
引黃耆、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
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清氣上升也。
氣亂於胸中,為清濁相幹,用去白陳皮以理之,又能助陽氣上升,以散滯氣,助諸甘辛為用。
脾胃氣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
榮血大虧,榮氣不營,陰火熾盛,是血中伏火,日漸煎熬,血氣日減。
心包與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緻使心亂而煩,病名曰悗。
悗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溫之劑生陽氣。
陽生則陰長,故血虛以人參補之,更以當歸和之,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能瀉陰中之伏火。
如煩猶不止,少加生地黃補腎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如氣浮心亂,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則愈。
四時用藥加減法。
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表證也,隻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得微汗則已。
非正發汗,乃陰陽氣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煩亂,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澀不足,加當歸身五分或一錢;如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分,五味子十二個;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頂痛、腦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
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
若頭上有熱,則此不能治,別以清空膏主之。
如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五分,生薑三分;耳鳴目黃,頰頜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二錢,防風、藁本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消其腫,人參五分,黃耆七分,益元氣而瀉火邪,另作一服與之。
嗌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加黃芩、甘草各三分,桔梗七分;口乾嗌乾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氣上行以潤之。
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參,初病勿去之。
冬月,或春寒,或秋涼,咳嗽,各宜加不去根節麻黃五分。
如春令大溫,隻加佛耳草、款冬花各五分;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五個,麥門冬五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不嗽,亦加人參二分或三分,並五味子、麥門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木香各三分,陳皮五分。
此三味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五分;如夏月加黃芩、黃連各五分;如秋月加檳榔、草豆蔻、白豆蔻、縮砂各五分。
如春初猶寒,少加辛熱之劑,以補春氣之不足,為風藥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心下痞夯(用力舉重物也)悶者,加芍藥、黃連各一錢;如痞腹脹,加枳實、木香、縮砂仁各三分,厚樸七分;如天寒,少加乾薑或肉桂;心下痞,覺中寒,加附子、黃連各一錢;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薑、陳皮各一錢;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枳實三分;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各一錢;脈弦,四肢滿,便難而心下痞,加柴胡七分,黃連五分,甘草三分;胸中氣壅滯,加青皮二分。
如氣促少氣,去之;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炙甘草三分;如惡寒冷痛者,加桂心三分;如惡熱喜寒而腹痛者,於已加白芍藥、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黃芩三二分,如夏月腹痛而不惡熱者,亦然,治時熱也;如天涼時惡熱而痛,於已加白芍藥、甘草、黃芩中,更少加桂;如天寒時腹痛,去芍藥,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仁三分,或加半夏五分,生薑三片;如腹中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剋土也,小建中湯主之;蓋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為君。
如脈沉細,腹中痛,以理中湯主之。
乾薑辛熱,於土中瀉水,以為主也。
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自利,米穀不化,是濕勝也,以平胃散主之。
蒼朮苦辛溫,瀉濕為主也。
脅下痛,或脅下縮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則五分,甘草三分;臍下痛,加真熟地黃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
《內經》所說,少腹痛皆寒證,從復法相報中來也。
經雲:大勝必大復。
從熱病中變而作也,非傷寒厥陰之證,乃下焦血結膀胱也,仲景以抵當湯並丸主之。
身有疼痛者濕,若身重者,亦濕,加去桂五苓散一錢;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七分,防風、藁本根各五分,升麻、蒼朮各一錢,勿用五苓。
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濕,故別作一服與之。
如病去勿再服,以諸風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故也。
小便遺失,肺金虛也,宜安臥養氣,以黃耆、人參之類補之,不愈,則是有熱也,加黃柏、生地黃各五分,切禁勞役。
如臥而多驚,小便淋者,邪在少陽厥陰,宜太陽經所加之藥,更添柴胡五分。
如淋,加澤瀉五分,此下焦風寒合病也。
經雲:腎肝之病同一治。
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則不可。
乃受客邪之濕熱也,直升舉發散以除之。
大便秘澀,加當歸梢一錢,大黃酒洗煨五分或一錢。
閉澀不行者,煎成正藥,先用清者一口,調元明粉五分或一錢,得行則止。
此病不宜下,下之必變兇證也。
腳膝痿軟,行步乏力,或痛,乃腎肝伏熱,加黃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漢防己五分。
脈緩,顯沉困怠惰無力者,加蒼朮、澤瀉、人參、白朮、茯苓、五味子各五分。
上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
若未傳寒中,則不可用也。
蓋甘酸適足益其病耳,如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之類是也。
調中益氣湯 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或洪緩,按之無力中之下時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困倦,百節煩疼,胸滿氣短,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聾耳鳴,目有瘀肉,熱壅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忽肥忽瘦,怠惰嗜臥,溺色變赤,或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時飧洩,腹中虛痛,不思飲食。
黃耆(一錢) 人參 甘草(炙) 當歸 白朮(各五分) 白芍藥 柴胡 升麻(各三分) 橘皮(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一方即補中益氣湯以蒼朮換白朮,以木香換當歸,而無芍藥、五味子) 上銼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外傷惡寒雖近烈火而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而即解。
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夫些小賊風。
外傷證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
內傷者不然,內傷證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傷者無此。
外傷則邪氣有餘,發言壯厲且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後輕。
外傷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
東垣辨法,大要如此。
然有內傷而無外感,有外感而無內傷,以此辨之,則判然矣。
苟或內傷外感兼病而相挾者,則其脈證必並見而難辨,尤宜細心求之。
若顯內證多者,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
若顯外證多者,則是外感重而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
此東垣未之及也,因贅其略。
戴氏 曰:凡內外兼證,或內傷重而外感輕者,為內傷挾外感證,治法宜先補益而後散邪,或以補中益氣為主治,加散邪藥。
當以六經脈證參究,各加本經藥治之。
或外感重而內傷輕者,為外感挾內傷證,治法宜先散邪而後補益,或以辛涼等解散藥為君,而以參、朮、茯、芩、芎、歸等藥為臣佐,是其治也。
論內外邪交傷臟腑 王安道 曰:經雲: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寒熱,感則害人六腑。
又曰: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
兩說似反而實不反也。
蓋內外之傷,臟腑皆嘗受之。
但隨其所從所發之處而為病耳。
經曰:東風入肝,西風入肺,南心北腎,西南則舍於脾。
觀此則天之邪氣,固傷五臟矣。
然虛邪中人,從皮膚而入,其傳自絡脈而經而腧而伏沖之脈,以至於腸胃。
又曰:東北風傷人,內舍於大腸,西北舍於小腸,東南舍於胃,則天之邪氣,又豈不傷六腑乎。
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則水穀寒熱固傷六腑矣。
又曰:形寒飲冷傷肺,飲食勞倦傷脾。
亦未嘗不傷五臟也。
至於地之濕氣,亦未必專害皮肉筋脈,而不能害臟腑;水穀亦未必專害臟腑,而不能害皮肉筋脈也。
但以邪氣無形,臟主藏精氣,故以類相從而多傷臟。
水穀有形,腑主傳化物,故因其所由而多傷腑。
濕氣浸潤,其性緩慢,故從下而上,從淺而深,而多傷於皮肉筋脈耳。
孰謂濕氣全無及於臟腑之理哉。
論內傷兼雜證治法 丹溪 曰:東垣內外傷辨甚詳,世之病此者為多。
但有挾痰者,有挾外邪者,有熱鬱於內而發者,皆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
挾痰者,以補中益氣加半夏,更以薑汁、竹瀝傳送。
氣虛者,必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氣。
凡內傷發斑,因胃氣虛甚,是火遊行於外,亦痰熱所緻。
火則降而補之,痰熱則微汗以散之,切不可下,恐生危證。
內傷病退後,燥渴不解者,有餘熱在肺家,可用參、芩、甘草少許,薑汁冷服,或茶匙挑薑汁與之。
虛者,可用人參。
李氏 曰:飲食七情,俱能閉塞三焦,熏蒸肺胃清道。
肺為氣主,由是而失其宣化之常,所以氣口獨緊且盛,其病嘔瀉痞滿腹痛,亦大相似。
但傷食惡食,七情雖作,飽亦不惡食,臨時消息問察。
集略 雲:內傷勿論挾疫挾外邪,皆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切不可以苦寒瀉胃,不可以發汗瀉表,戒怒性不助肝木為妙。
平日調養,無待飢甚而後食,食不可太飽,或覺微渴而飲,飲不欲太頻,常令飽中飢,飢中飽耳。
暮無飽食,食無即就寢。
王叔和謂:日無雜食。
夏至秋分,少食肥膩餅臛瓜果之屬,恐生諸暴病。
適其寒溫,夏宜高明,勿居高房廣廈,以緻中暑。
勿居陰地風壑,以緻中寒。
冬宜固密,勿薄衣沖寒,以緻傷寒。
勿烘燻重裘,以緻傷暑。
平其七情,若過慮神勞氣竭,太喜傷心墜陽,太怒氣逆嘔血,憂恐無時,鬱而生涎,成五噎之病。
節其勞役,勿用力過度,動作形苦,食少事煩,亦不可久坐久臥,使血氣凝滯。
譬猶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以其常動故也。
治內傷虛中有熱方 補中益氣湯 治形神勞役,或飲食失節,以緻脾胃虛損,清氣下陷,發熱頭痛,四肢倦怠,心煩肌瘦,日漸羸弱。
此藥能升元氣,退虛熱,補脾胃,生氣血。
黃耆(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 甘草(炙,各五分) 人參(去蘆,三分,有嗽去之)(以上三味,除濕熱煩熱之聖藥也)當歸身(三分,酒洗,焙乾或曬乾,以和血脈)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導氣,又能益元氣,得諸甘藥乃可,若獨用瀉脾胃) 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氣上騰復其本位) 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 白朮(三分,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早飯後溫服。
如傷之重者,不過二服而愈。
若病日久者,以權立加減法治之。
按立方本旨雲:夫脾胃虛者,因飲食勞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
其次肺氣受邪,須用黃耆最多,人參、甘草次之。
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損其元氣。
上喘氣短,人參以補之。
心火乘脾,須炙甘草之甘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
若脾胃急痛並大虛,腹中急縮者,宜多用之。
經雲:急者緩之。
白朮苦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
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
引黃耆、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
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清氣上升也。
氣亂於胸中,為清濁相幹,用去白陳皮以理之,又能助陽氣上升,以散滯氣,助諸甘辛為用。
脾胃氣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
榮血大虧,榮氣不營,陰火熾盛,是血中伏火,日漸煎熬,血氣日減。
心包與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緻使心亂而煩,病名曰悗。
悗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溫之劑生陽氣。
陽生則陰長,故血虛以人參補之,更以當歸和之,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能瀉陰中之伏火。
如煩猶不止,少加生地黃補腎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如氣浮心亂,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則愈。
四時用藥加減法。
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表證也,隻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得微汗則已。
非正發汗,乃陰陽氣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煩亂,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澀不足,加當歸身五分或一錢;如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分,五味子十二個;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頂痛、腦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
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
若頭上有熱,則此不能治,別以清空膏主之。
如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五分,生薑三分;耳鳴目黃,頰頜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二錢,防風、藁本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消其腫,人參五分,黃耆七分,益元氣而瀉火邪,另作一服與之。
嗌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加黃芩、甘草各三分,桔梗七分;口乾嗌乾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氣上行以潤之。
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參,初病勿去之。
冬月,或春寒,或秋涼,咳嗽,各宜加不去根節麻黃五分。
如春令大溫,隻加佛耳草、款冬花各五分;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五個,麥門冬五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不嗽,亦加人參二分或三分,並五味子、麥門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木香各三分,陳皮五分。
此三味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五分;如夏月加黃芩、黃連各五分;如秋月加檳榔、草豆蔻、白豆蔻、縮砂各五分。
如春初猶寒,少加辛熱之劑,以補春氣之不足,為風藥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心下痞夯(用力舉重物也)悶者,加芍藥、黃連各一錢;如痞腹脹,加枳實、木香、縮砂仁各三分,厚樸七分;如天寒,少加乾薑或肉桂;心下痞,覺中寒,加附子、黃連各一錢;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薑、陳皮各一錢;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枳實三分;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各一錢;脈弦,四肢滿,便難而心下痞,加柴胡七分,黃連五分,甘草三分;胸中氣壅滯,加青皮二分。
如氣促少氣,去之;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炙甘草三分;如惡寒冷痛者,加桂心三分;如惡熱喜寒而腹痛者,於已加白芍藥、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黃芩三二分,如夏月腹痛而不惡熱者,亦然,治時熱也;如天涼時惡熱而痛,於已加白芍藥、甘草、黃芩中,更少加桂;如天寒時腹痛,去芍藥,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仁三分,或加半夏五分,生薑三片;如腹中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剋土也,小建中湯主之;蓋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為君。
如脈沉細,腹中痛,以理中湯主之。
乾薑辛熱,於土中瀉水,以為主也。
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自利,米穀不化,是濕勝也,以平胃散主之。
蒼朮苦辛溫,瀉濕為主也。
脅下痛,或脅下縮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則五分,甘草三分;臍下痛,加真熟地黃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
《內經》所說,少腹痛皆寒證,從復法相報中來也。
經雲:大勝必大復。
從熱病中變而作也,非傷寒厥陰之證,乃下焦血結膀胱也,仲景以抵當湯並丸主之。
身有疼痛者濕,若身重者,亦濕,加去桂五苓散一錢;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七分,防風、藁本根各五分,升麻、蒼朮各一錢,勿用五苓。
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濕,故別作一服與之。
如病去勿再服,以諸風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故也。
小便遺失,肺金虛也,宜安臥養氣,以黃耆、人參之類補之,不愈,則是有熱也,加黃柏、生地黃各五分,切禁勞役。
如臥而多驚,小便淋者,邪在少陽厥陰,宜太陽經所加之藥,更添柴胡五分。
如淋,加澤瀉五分,此下焦風寒合病也。
經雲:腎肝之病同一治。
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則不可。
乃受客邪之濕熱也,直升舉發散以除之。
大便秘澀,加當歸梢一錢,大黃酒洗煨五分或一錢。
閉澀不行者,煎成正藥,先用清者一口,調元明粉五分或一錢,得行則止。
此病不宜下,下之必變兇證也。
腳膝痿軟,行步乏力,或痛,乃腎肝伏熱,加黃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漢防己五分。
脈緩,顯沉困怠惰無力者,加蒼朮、澤瀉、人參、白朮、茯苓、五味子各五分。
上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
若未傳寒中,則不可用也。
蓋甘酸適足益其病耳,如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之類是也。
調中益氣湯 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或洪緩,按之無力中之下時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困倦,百節煩疼,胸滿氣短,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聾耳鳴,目有瘀肉,熱壅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忽肥忽瘦,怠惰嗜臥,溺色變赤,或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時飧洩,腹中虛痛,不思飲食。
黃耆(一錢) 人參 甘草(炙) 當歸 白朮(各五分) 白芍藥 柴胡 升麻(各三分) 橘皮(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一方即補中益氣湯以蒼朮換白朮,以木香換當歸,而無芍藥、五味子) 上銼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