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聖散加牛蒡子、元參,俱用酒炒,微微下之。
咽喉腫痛者,用殭蠶一兩,大黃二兩,蜜丸如彈,井水化服。
兇荒勞役,宜普濟消毒飲以安。
裡虛者,加參、歸。
便秘,加大黃,或人中黃丸,亦妙。
服後俱仰臥,使藥氣上行。
故非便秘熱盛,忌用降下之藥,若表裡俱解,腫不消者,用磁鋒砭去血,外用通關散,倍加躑躅,及藜蘆少許,搐鼻,嚏,以洩其毒。
久不愈,欲作膿者,內服托裡消毒散。
體倦,食少,惡寒者,補中益氣湯加桔梗。
潰後腫赤不消,膿清色白者,六君子湯加桔梗、芎、歸。
元氣素弱,脈微者,用參、朮、芎、歸、陳皮、柴胡、升麻、甘草各等分,以升舉陽氣,用牛蒡子、元參、連翹、桔梗減半,以解熱毒。
腫赤便屬純陽,脈微便屬純陰,慎之。
薛氏 曰:時毒,謂毒發於面鼻耳項也。
裡實而不利者,下之;表實而不解者,散之;表裡俱實而不解者,解表攻裡;表裡俱解而不消者,和之;腫甚焮痛者,砭去惡血,更用消毒之劑;不作膿或不潰者,托之。
饑年普患者,不宜用峻利,當審而治之。
一男子頭面腫痛,服硝黃敗毒之劑愈甚。
診之脈浮數,邪在表尚未解,用荊防敗毒散二劑,勢退大半,更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痊。
《內經》雲:身半以上腫,天之氣也;身半以下腫,地之氣也。
乃邪客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
此感四時不正之氣為患,與夫膏粱積熱之證不同。
硝黃之劑,非大便秘實不可用。
若不審其因,不辨其虛實表裡,概用攻之,必緻有誤。
常見饑饉之際,芻蕘之人多患之。
乃是胃氣有損,邪氣從之為患,不可不察。
一男子服表散藥愈熾,發熱便秘,診其脈沉實,此邪在裡也,以大黃湯下之,裡證悉退,以葛根牛蒡子湯,浮腫亦消,惟赤腫尚存,更以托裡藥潰之而愈。
一老人冬月頭面耳項俱腫痛甚,便秘脈實,此表裡俱實病也,飲防風通聖散不應,遂砭患處,出黑血,仍投前藥即應,又以荊防敗毒散而瘳。
蓋前藥不應者,毒血凝聚上部經絡,藥力難達故也。
惡血既去,其藥自效。
或拘用寒遠寒(遠,避忌之謂,用寒者,無犯司氣之寒,然攻裡則不遠寒),及年高畏用硝黃,而用托裡,與夫尋常消毒之劑,或不砭洩其毒,鮮不危矣。
予嘗治邪在外者,用葛根牛蒡子湯、人參敗毒散,或普濟消毒飲子。
邪在裡者,五利大黃湯、梔子仁湯。
表裡俱不解者,防風通聖散。
表裡俱解而腫不退者,犀角升麻湯。
如腫甚者,砭患處出惡血,以洩其毒,或用通關散取嚏,以洩其毒,十日外自愈。
若嚏出膿血即愈,欲其作膿者,用托裡消毒散。
欲其收斂者,用托裡散,此法最為穩當。
五七日咽喉腫閉,言語不出,頭面不腫,食不知味者,不治。
丹溪 曰:蛤蟆瘟屬風熱,解毒丸下之。
或防風通聖散加減用之,或用小柴胡加防風、羌活、荊芥、薄荷、桔梗煎服,外以側柏葉自然汁調蚯蚓糞敷之,或用丁香尖、附子尖、南星末醋調敷之,或五葉藤汁,或車前草汁,皆可敷。
脈法 時毒天行,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
蓋浮數者,邪氣在表也。
沉澀者,邪氣深也。
治大頭瘟方 二黃湯 治天行大頭疫瘟。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生甘草(各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溫服,徐徐細呷之。
如未退,再加鼠黏子、酒蒸大黃煎,入芒硝,亦細細頻與服之,微利為度。
腫減後去後三味,隻服前藥,取邪氣已則止。
前藥各宜加引經藥。
陽明渴,加石膏;少陽渴,加瓜蔞根;陽明行經,加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太陽行經,加羌活、荊芥、防風。
或雲頭痛,加酒芩;口乾,加乾葛;身痛,加羌活、桂枝、防風、芍藥。
東垣方 治大頭天行病。
羌活 黃芩(酒炒) 大黃(酒蒸) 上加減,水煎服。
普濟消毒飲子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
俗雲大頭傷寒,諸藥雜治,終莫能愈,漸至危篤。
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
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耳,須用下項藥,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活者甚眾,時人皆曰天方。
遂刻諸石,以傳永久。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五錢) 人參(三錢) 陳皮(去白) 甘草 元參(各二錢) 連翹 闆藍根 馬勃 鼠黏子(各一錢) 白殭蠶(炒) 升麻(各七分) 柴胡(二分) 桔梗(三分) 上為末,服如上法。
或加防風、川芎、薄荷、當歸身,細切五錢,水煎,時時稍熱服之。
如大便秘,加酒蒸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
牛蒡芩連湯 治積熱在上,頭頂腫起,或面腫,多從耳根上起,俗名大頭瘟,並治煙瘴。
咽喉腫痛者,用殭蠶一兩,大黃二兩,蜜丸如彈,井水化服。
兇荒勞役,宜普濟消毒飲以安。
裡虛者,加參、歸。
便秘,加大黃,或人中黃丸,亦妙。
服後俱仰臥,使藥氣上行。
故非便秘熱盛,忌用降下之藥,若表裡俱解,腫不消者,用磁鋒砭去血,外用通關散,倍加躑躅,及藜蘆少許,搐鼻,嚏,以洩其毒。
久不愈,欲作膿者,內服托裡消毒散。
體倦,食少,惡寒者,補中益氣湯加桔梗。
潰後腫赤不消,膿清色白者,六君子湯加桔梗、芎、歸。
元氣素弱,脈微者,用參、朮、芎、歸、陳皮、柴胡、升麻、甘草各等分,以升舉陽氣,用牛蒡子、元參、連翹、桔梗減半,以解熱毒。
腫赤便屬純陽,脈微便屬純陰,慎之。
薛氏 曰:時毒,謂毒發於面鼻耳項也。
裡實而不利者,下之;表實而不解者,散之;表裡俱實而不解者,解表攻裡;表裡俱解而不消者,和之;腫甚焮痛者,砭去惡血,更用消毒之劑;不作膿或不潰者,托之。
饑年普患者,不宜用峻利,當審而治之。
一男子頭面腫痛,服硝黃敗毒之劑愈甚。
診之脈浮數,邪在表尚未解,用荊防敗毒散二劑,勢退大半,更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痊。
《內經》雲:身半以上腫,天之氣也;身半以下腫,地之氣也。
乃邪客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
此感四時不正之氣為患,與夫膏粱積熱之證不同。
硝黃之劑,非大便秘實不可用。
若不審其因,不辨其虛實表裡,概用攻之,必緻有誤。
常見饑饉之際,芻蕘之人多患之。
乃是胃氣有損,邪氣從之為患,不可不察。
一男子服表散藥愈熾,發熱便秘,診其脈沉實,此邪在裡也,以大黃湯下之,裡證悉退,以葛根牛蒡子湯,浮腫亦消,惟赤腫尚存,更以托裡藥潰之而愈。
一老人冬月頭面耳項俱腫痛甚,便秘脈實,此表裡俱實病也,飲防風通聖散不應,遂砭患處,出黑血,仍投前藥即應,又以荊防敗毒散而瘳。
蓋前藥不應者,毒血凝聚上部經絡,藥力難達故也。
惡血既去,其藥自效。
或拘用寒遠寒(遠,避忌之謂,用寒者,無犯司氣之寒,然攻裡則不遠寒),及年高畏用硝黃,而用托裡,與夫尋常消毒之劑,或不砭洩其毒,鮮不危矣。
予嘗治邪在外者,用葛根牛蒡子湯、人參敗毒散,或普濟消毒飲子。
邪在裡者,五利大黃湯、梔子仁湯。
表裡俱不解者,防風通聖散。
表裡俱解而腫不退者,犀角升麻湯。
如腫甚者,砭患處出惡血,以洩其毒,或用通關散取嚏,以洩其毒,十日外自愈。
若嚏出膿血即愈,欲其作膿者,用托裡消毒散。
欲其收斂者,用托裡散,此法最為穩當。
五七日咽喉腫閉,言語不出,頭面不腫,食不知味者,不治。
丹溪 曰:蛤蟆瘟屬風熱,解毒丸下之。
或防風通聖散加減用之,或用小柴胡加防風、羌活、荊芥、薄荷、桔梗煎服,外以側柏葉自然汁調蚯蚓糞敷之,或用丁香尖、附子尖、南星末醋調敷之,或五葉藤汁,或車前草汁,皆可敷。
脈法 時毒天行,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
蓋浮數者,邪氣在表也。
沉澀者,邪氣深也。
治大頭瘟方 二黃湯 治天行大頭疫瘟。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生甘草(各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溫服,徐徐細呷之。
如未退,再加鼠黏子、酒蒸大黃煎,入芒硝,亦細細頻與服之,微利為度。
腫減後去後三味,隻服前藥,取邪氣已則止。
前藥各宜加引經藥。
陽明渴,加石膏;少陽渴,加瓜蔞根;陽明行經,加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太陽行經,加羌活、荊芥、防風。
或雲頭痛,加酒芩;口乾,加乾葛;身痛,加羌活、桂枝、防風、芍藥。
東垣方 治大頭天行病。
羌活 黃芩(酒炒) 大黃(酒蒸) 上加減,水煎服。
普濟消毒飲子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
俗雲大頭傷寒,諸藥雜治,終莫能愈,漸至危篤。
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
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耳,須用下項藥,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活者甚眾,時人皆曰天方。
遂刻諸石,以傳永久。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五錢) 人參(三錢) 陳皮(去白) 甘草 元參(各二錢) 連翹 闆藍根 馬勃 鼠黏子(各一錢) 白殭蠶(炒) 升麻(各七分) 柴胡(二分) 桔梗(三分) 上為末,服如上法。
或加防風、川芎、薄荷、當歸身,細切五錢,水煎,時時稍熱服之。
如大便秘,加酒蒸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
牛蒡芩連湯 治積熱在上,頭頂腫起,或面腫,多從耳根上起,俗名大頭瘟,並治煙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