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大頭瘟
論
綱目 雲:運氣大頭病皆屬火,蓋經所謂上腫者,即其屬也。
經雲:少陽司天之政(寅申之歲),風熱參布,太陰橫流,寒乃時至,(此皆木火之化,火盛則寒水來復),民病上怫(音佛,心郁不舒也),腫,色變。
又雲:少陰司天之政(子午之歲),熱病生於上,清病生於下(少陰司天,陽明在泉,上火下金,故熱病生於上,清病生於下),民病嗌乾腫上。
終之氣,燥令行,餘火內格,腫於上,咳喘。
(燥金之客,加於寒水之主,金氣收,故五氣之餘火內格而為病,如此格拒也)。
其治方,東垣普濟消毒飲子得之矣。
丹溪 曰:大頭天行病,乃濕氣在高巔之上,用羌活、黃芩酒炒、大黃酒蒸,隨病加減,不可用降藥。
東垣 曰:夫大頭病者,雖為在身在上,熱邪伏於已,又感天地四時非節瘟疫之氣所著,所以成此疾。
至於潰裂膿出,而又染他人,所以謂之疫癘也。
大抵足陽明邪熱太甚,資實少陽相火為之熾,多在少陽或在陽明,甚則逆傳太陽。
視其腫勢在何部分,隨其經而取之。
濕熱為腫,木盛為痛,此邪發於首,多在兩耳前後所先見出者為主為根,治之宜早,藥不宜速,恐過其病,上熱未除,中寒已作,有傷人命矣。
此疾是自內而之外也,是為血病。
況頭部受邪,現見於無形之處,至高之分,當先緩而後急。
先緩者,謂邪氣在上所著,無形之分,既著無形,所傳無定,若用重劑大瀉之,則其邪不去,反過其病矣。
雖用緩藥,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頓服,鹹失緩之體,則藥不能騰昇,徐潰無形之邪,或藥性味形狀,擬象服餌,皆須不離緩體,及寒藥或炒或酒浸之類是也。
後急者,謂前緩劑已經高分,瀉邪氣入於中,是到陰部。
入於中,染於內之有形質之所,若不速去,反損陰分,此中治卻為客熱所當急也。
治客以急,此之謂也。
治主以緩,先緩謂也。
謂陽邪在上,陰邪在下,各為本家,病不從先後。
錯其緩急,不惟不能解其紛,而復緻其亂矣。
此所以治主當緩,治客當急。
謂陽分受陽邪,陰分受陰邪者,主也。
陽分受陰邪,陰分受陽邪者,客也。
凡所謂急者,當急去之,此治客以急也。
假令少陽、陽明之為病,少陽者,謂邪出於耳前後也;陽明者,首面大腫也。
先以黃芩、黃連、甘草通炒銼煎,少少不住服呷之。
或一劑畢,再用大黃,或酒浸,或煨,又以鼠黏子新瓦上炒,?咀,煎成去渣,納芒硝各等分,亦時時呷之。
當食後用,徐得微利。
並邪氣已,隻服前藥,如不已,再服後藥,依前次第用之。
取大便利,邪已即止。
如陽明行經,加升麻、葛根、芍藥之類。
太陽行經,加羌活、防風、荊芥之類。
選而加之,並與上藥相合用之,不可獨用也。
齊氏 曰: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
其候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憎寒,發熱頭痛,或肢體痛甚者。
恍惚不安,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為傷寒,便服解藥。
一二日腫氣增益,方悟,始求瘡醫。
原夫此疾,古無方論,世俗通為丹瘤,病家惡言時毒,切恐傳染。
考之於經曰:人身忽經變赤,狀如塗丹,謂之丹毒。
此風熱惡毒所為,與夫時毒特不同耳。
蓋時毒初狀如傷寒,五七日間,乃能殺人,治者宜精辨之。
先診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
蓋浮數者,邪氣在表也。
沉澀者,邪氣深也。
氣實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
熱實不利,大黃湯下之。
其有表證者,解毒升麻湯以發之。
或年高氣軟者,五香連翹湯主之。
又於鼻內嗅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
若嗅藥不嚏者,不可治。
如嚏出膿血者,治之必愈。
左右看病之人,每日用嗅藥嚏之,必不傳染。
其病人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洩熱毒。
此治時毒之良法也。
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服犀角連翹散之類。
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目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散、黃耆散。
宜針鐮砭割出血,洩其毒氣。
十日外不治自愈也。
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不腫,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
然而此病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
嘗見粗工,但雲熱毒,就用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從逆,不可不審也。
李氏 曰:大頭腫痛,又名雷頭風。
時行毒濕在高巔之上,故頭面痛腫疙瘩,甚則咽嗌堵塞,害人最速。
冬過後多病此,證似傷寒,寒熱身痛。
治法分表裡三陽,連兩目鼻面腫者,陽明也。
發耳前後並頭角者,少陽也。
腦後項下腫起者,太陽也。
脈浮,表證多者,清震湯,或敗毒散加荊、防。
脈沉,裡證見者,宜羌活、黃芩俱酒炒,大黃酒蒸為主。
陽明加乾葛、升麻、芍藥、石膏,少陽加瓜蔞子、牛蒡子,太陽加荊芥、防風,水煎,時時呷之,取大便邪氣去則止。
甚者,加芒硝,或防風通
經雲:少陽司天之政(寅申之歲),風熱參布,太陰橫流,寒乃時至,(此皆木火之化,火盛則寒水來復),民病上怫(音佛,心郁不舒也),腫,色變。
又雲:少陰司天之政(子午之歲),熱病生於上,清病生於下(少陰司天,陽明在泉,上火下金,故熱病生於上,清病生於下),民病嗌乾腫上。
終之氣,燥令行,餘火內格,腫於上,咳喘。
(燥金之客,加於寒水之主,金氣收,故五氣之餘火內格而為病,如此格拒也)。
其治方,東垣普濟消毒飲子得之矣。
丹溪 曰:大頭天行病,乃濕氣在高巔之上,用羌活、黃芩酒炒、大黃酒蒸,隨病加減,不可用降藥。
東垣 曰:夫大頭病者,雖為在身在上,熱邪伏於已,又感天地四時非節瘟疫之氣所著,所以成此疾。
至於潰裂膿出,而又染他人,所以謂之疫癘也。
大抵足陽明邪熱太甚,資實少陽相火為之熾,多在少陽或在陽明,甚則逆傳太陽。
視其腫勢在何部分,隨其經而取之。
濕熱為腫,木盛為痛,此邪發於首,多在兩耳前後所先見出者為主為根,治之宜早,藥不宜速,恐過其病,上熱未除,中寒已作,有傷人命矣。
此疾是自內而之外也,是為血病。
況頭部受邪,現見於無形之處,至高之分,當先緩而後急。
先緩者,謂邪氣在上所著,無形之分,既著無形,所傳無定,若用重劑大瀉之,則其邪不去,反過其病矣。
雖用緩藥,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頓服,鹹失緩之體,則藥不能騰昇,徐潰無形之邪,或藥性味形狀,擬象服餌,皆須不離緩體,及寒藥或炒或酒浸之類是也。
後急者,謂前緩劑已經高分,瀉邪氣入於中,是到陰部。
入於中,染於內之有形質之所,若不速去,反損陰分,此中治卻為客熱所當急也。
治客以急,此之謂也。
治主以緩,先緩謂也。
謂陽邪在上,陰邪在下,各為本家,病不從先後。
錯其緩急,不惟不能解其紛,而復緻其亂矣。
此所以治主當緩,治客當急。
謂陽分受陽邪,陰分受陰邪者,主也。
陽分受陰邪,陰分受陽邪者,客也。
凡所謂急者,當急去之,此治客以急也。
假令少陽、陽明之為病,少陽者,謂邪出於耳前後也;陽明者,首面大腫也。
先以黃芩、黃連、甘草通炒銼煎,少少不住服呷之。
或一劑畢,再用大黃,或酒浸,或煨,又以鼠黏子新瓦上炒,?咀,煎成去渣,納芒硝各等分,亦時時呷之。
當食後用,徐得微利。
並邪氣已,隻服前藥,如不已,再服後藥,依前次第用之。
取大便利,邪已即止。
如陽明行經,加升麻、葛根、芍藥之類。
太陽行經,加羌活、防風、荊芥之類。
選而加之,並與上藥相合用之,不可獨用也。
齊氏 曰: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
其候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憎寒,發熱頭痛,或肢體痛甚者。
恍惚不安,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為傷寒,便服解藥。
一二日腫氣增益,方悟,始求瘡醫。
原夫此疾,古無方論,世俗通為丹瘤,病家惡言時毒,切恐傳染。
考之於經曰:人身忽經變赤,狀如塗丹,謂之丹毒。
此風熱惡毒所為,與夫時毒特不同耳。
蓋時毒初狀如傷寒,五七日間,乃能殺人,治者宜精辨之。
先診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
蓋浮數者,邪氣在表也。
沉澀者,邪氣深也。
氣實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
熱實不利,大黃湯下之。
其有表證者,解毒升麻湯以發之。
或年高氣軟者,五香連翹湯主之。
又於鼻內嗅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
若嗅藥不嚏者,不可治。
如嚏出膿血者,治之必愈。
左右看病之人,每日用嗅藥嚏之,必不傳染。
其病人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洩熱毒。
此治時毒之良法也。
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服犀角連翹散之類。
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目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散、黃耆散。
宜針鐮砭割出血,洩其毒氣。
十日外不治自愈也。
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不腫,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
然而此病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
嘗見粗工,但雲熱毒,就用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從逆,不可不審也。
李氏 曰:大頭腫痛,又名雷頭風。
時行毒濕在高巔之上,故頭面痛腫疙瘩,甚則咽嗌堵塞,害人最速。
冬過後多病此,證似傷寒,寒熱身痛。
治法分表裡三陽,連兩目鼻面腫者,陽明也。
發耳前後並頭角者,少陽也。
腦後項下腫起者,太陽也。
脈浮,表證多者,清震湯,或敗毒散加荊、防。
脈沉,裡證見者,宜羌活、黃芩俱酒炒,大黃酒蒸為主。
陽明加乾葛、升麻、芍藥、石膏,少陽加瓜蔞子、牛蒡子,太陽加荊芥、防風,水煎,時時呷之,取大便邪氣去則止。
甚者,加芒硝,或防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