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雞頭實大。

    每服一丸至二丸,細嚼溫酒下。

    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兒每服半丸。

     清暑化痰湯 治傷暑心下痞悶,此暑動其痰也。

     香薷(一錢五分) 黃連 白扁豆(炒) 枳實 厚樸(薑汁炒) 橘紅 半夏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治暑傷生冷方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幹,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蔭按:此非治暑,乃治暑月飲冷受傷之脾胃爾。

    若非飲冷緻病,勿執方以治。

     乾薑 肉桂 杏仁(炒,各四兩) 甘草(三兩) 上先將甘草用白蜜炒,次入乾薑,卻下杏仁同炒,共為末。

    每服二三錢,白湯調下。

     冷香飲子 治老人虛人伏暑煩躁,引飲無度,噁心疲倦,服涼藥不得者。

     草果仁(五錢) 附子(炮,去皮臍) 橘紅(各三錢) 甘草(炙,一錢半) 上?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沉冷,不拘時服。

     冷香湯 治夏秋傷暑引飲,過食生冷,脾胃不和,或成霍亂之證。

     良薑 檀香 附子 甘草(炙,各二兩) 丁香(一錢) 川薑(三分) 草豆蔻(去殼五個) 上為末,每服二錢,以水二鍾煎二沸,貯瓶內沉井底,待冷取服,大能消水止渴。

     益胃湯 治夏秋暑熱,過飲食冷物茶水,傷其內,又過取涼風傷其外,以緻惡寒發熱,胸膈飽悶,飲食不進,或兼嘔吐洩瀉,此內外俱傷寒冷也。

     人參 乾薑(炒紫色) 厚樸(姜水炒) 陳皮 羌活 枳實 白茯苓(各一錢) 白朮(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二盞煎七分,食前溫服。

     桂苓丸 治冒暑煩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小便赤少。

     肉桂(去皮) 赤茯苓(去皮,各五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細嚼,白湯、冷水任下,每服一丸。

     二氣丹 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悶,或頭痛惡心,並皆治之。

     硝石 硫磺(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銀器內文武火炒令鵝黃色,再碾細,用糯米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下。

     治暑兼風寒方 二香散 治四時感冒寒暑,嘔惡,洩瀉腹痛,瘴氣,飲冷當風,頭疼身熱,傷食不化,及南方風土。

    暑月傷風傷寒,悉以此藥解表發散。

     香薷 香附(各二錢) 蒼朮 陳皮 紫蘇(各一錢) 厚樸(薑汁炒) 白扁豆(炒) 甘草(各五分) 上銼散,薑、蔥煎服。

    加木瓜尤妙。

     胃風湯 治大人小兒,飲食必乘風涼,以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食飲不下,形瘦腹大,水穀洩瀉,腹脅脹痛,惡風,頭痛多汗,及腸胃濕毒,利如豆汁,下瘀血。

    亦看挾證加減。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藥(各一錢) 肉桂(去皮,五分) 上銼,加粟米一撮,水煎,不拘時服。

     羌活香薷飲 治卒中昏冒倒僕,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搐搦,此為暑風。

     黃連香薷飲 方見前。

     一方加羌活。

     上銼,水煎服。

     治暑暍變證方 九似丸 治伏暑暍變生諸證,頭疼壯熱似傷寒,寒熱往來似瘧疾,翻胃吐食似膈氣,大便下血似腸風,小便不利似淋瀝,飲水無度似消渴,四肢困倦似虛勞,眼睛黃赤似酒疸,遍身黃腫似食黃。

     舶上塊子硫黃 元精石 滑石 甘草(炙) 石膏(煅,河水浸一宿) 白礬 盆硝(各半兩) 寒食麵(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熟水一呷許,浸透其藥,然後入薑汁、蜜各少許,先嚼芝麻一撚嚥下,無時。

     治注夏方 加減補中益氣湯 治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飲食少,體熱者。

     黃耆 人參 白朮 甘草(炙) 陳皮 當歸 芍藥 黃柏 麥門冬(去心) 五味子 上銼,水煎,空心溫服。

    挾痰,加半夏、薑汁。

     黃耆人參湯 治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甚,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

    此乃陰陽氣血俱不足,而天氣之熱助本病也。

    庚大腸辛肺金為熱所乘而作。

    當先助元氣,治庚辛之不足,此湯主之。

     黃耆(一錢,如自汗過多加一錢) 人參(去蘆,五分) 甘草(炙,二分) 白朮(五分) 蒼朮(半錢,無汗一錢) 橘皮(不去白,二分) 黃柏(酒洗,三分) 神麯(炒,三分) 五味子(九粒) 麥門冬(去心,二分) 歸身(酒洗,二分) 升麻(六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遠或空心服之。

    忌酒濕面大料之物,及過食冷物。

    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二三分;如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如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二三分;如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二三分,川芎三分;如頭目不清,上壅上熱,加蔓荊子三分、藁本二分、細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黃二分;如氣短,精神少,夢寐間困乏無力,加五味子九粒;如大便澀滯,隔一二日不見者,緻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各五分,桃仁三個去皮尖另研,麻子仁另研泥五分;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

    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煨半錢;如又不利者,非血結血秘而不通也,是熱則生風,其病人必顯風證。

    血藥不可復加。

    止常服黃耆人參湯,藥隻用羌活、防風各半兩,二味?咀,以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之,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如胸中氣滯,加青皮,並去白陳皮倍之,去其邪氣。

    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元氣,不當瀉之。

    如氣滯太甚,或補藥太過,或人心下有憂滯鬱結之事,更加木香、砂仁、白豆蔻仁各二分;如腹痛,不惡寒者,加白芍藥半錢,黃芩二分,卻減五味子。

     參歸益元湯 治注夏病。

     人參(五分) 白茯苓 麥門冬(去心) 白芍藥 熟地黃(各一錢) 陳皮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 五味子(十粒) 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加棗一枚,烏梅一個,炒米一撮,水煎服。

    飽悶,加砂仁、白豆蔻;噁心,加烏梅、蓮肉、炒米;噦,加竹茹;煩躁,加辰砂、酸棗仁、竹茹;瀉,加炒白朮、山藥、砂仁、烏梅,去熟地黃、知母、黃柏;小水短少,加木通、山梔;胃脘不開,不思飲食,加厚樸、白豆蔻、益智、砂仁、蓮肉,去熟地黃、知母、黃柏;腰痛,加杜仲、破故紙、茴香;腿痠無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頭目眩暈,加川芎;虛汗,加黃耆、白朮、酸棗仁;夢遺,加牡蠣、山藥、辰砂、椿根皮;虛損煩熱,加辰砂、酸棗仁、竹茹;口苦舌乾,加山梔、烏梅、乾葛。

     生脈散 生津止渴,夏月宜常服之,以代茶湯。

     人參 麥門冬(去心,各三錢) 五味子(十五粒) 上銼,水煎服。

    夏月加黃耆、甘草,令人氣力湧出。

    一方加黃耆、黃柏;一方加白朮。

     東垣曰:孫真人雲,五月常服五味子,是瀉丙火,補庚金大腸,益五臟之元氣。

    聖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令人夏食寒是也。

    為熱傷元氣,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生脈,脈者,元氣也,人參之甘,補元氣瀉熱火也,麥門冬之苦寒,補水之源而肅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瀉火補庚大腸與肺金也。

    服參與五味子不得者,白朮、烏梅代之。

     代茶湯 健脾止渴,夏月服之以代茶。

     白朮(一錢半) 麥門冬(去心,一錢) 上煎作湯代茶,服此一盞,可當茶三盞。

    夏月吃茶水多必洩瀉,白朮補脾燥濕,麥門冬生津止渴也。

     丹溪方 治婦人患注夏,手足痠軟而發熱。

     白朮 黃柏(炒) 白芍藥 陳皮 當歸(各一錢) 蒼朮(五分) 甘草(生,三分) 上銼,加生薑二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