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中
關燈
小
中
大
中風
治卒中暴厥方
易簡三生飲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
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浮,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
兼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悉有神效。
但口開手散,眼合遺尿,聲如鼾鼻者難治。
南星(一兩) 川烏(去皮) 生附子(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上?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六分,去渣,溫服。
或口噤不省人事者,用細辛、皂角各少許為細末,以蘆管吹入鼻中,候噴嚏,其人少蘇,然後進藥。
痰涎壅盛者,每服加全蠍四枚,仍用養正丹鎮墜之。
一方,氣盛人止用南星半兩,木香一錢,生薑七片,名星香散。
一方,氣虛人用生附子並木香,如前數煎,名附香飲。
亦有用天雄代附子者。
並治卒中始作,無克效。
如真氣虛,為風邪所乘,加人參一兩,大效。
因氣中,以淨湯化蘇合香丸,乘熱灌服,仍用前藥汁濃磨沉香一呷許,再煎一沸服之。
候服藥已定,審的是風,方用醒風湯、小續命湯之類。
中寒,則附子理中湯、姜附之類。
中濕,則白朮酒、朮附湯之類皆可用。
痰飲厥逆,氣虛眩暈,止守本方。
如痰涎壅盛,聲如牽鋸,服藥不下者,宜灸關元、氣海穴。
攝生飲 治一切卒中,不論中風、中寒、中暑、中濕,及痰厥、氣厥之類。
不省人事者,初作即用此方,神效。
南星(濕紙包煨) 半夏(滾水泡) 南木香(各一錢半) 蒼朮(生用) 細辛 石菖蒲 生甘草(各一錢)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七片,水煎溫服。
痰盛,加全蠍炙二枚。
大聖一粒金丹 治中風昏僕,舌強涎潮,癱瘓偏枯,頑癢麻痹,癲癇倒地,開目作聲,項強反張,口噤直視。
大川烏(炮,去皮尖) 大附子(炮,去皮臍) 白附子(炮,各二兩) 五靈脂 殭蠶(炒,去系嘴) 白蒺藜(炒,去刺,各一兩) 白礬(枯) 硃砂(另研) 沒藥(另研) 麝香(另研,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京墨半兩,新汲水磨汁,按和藥勻,每兩作六丸,用金箔二百片為衣,令自幹。
每服一丸,用生薑汁磨開,溫酒半盞調服,被蓋取微汗為效。
蘇合香丸 治男子婦人中風、中氣,牙關緊閉,口眼喎斜,不省人事,及卒暴心腹疼痛,霍亂驚搐、厥逆中惡,勞瘵傳屍,骨蒸,鬼魅瘴癘,並小兒急慢驚風。
白朮 青木香 烏犀角(屑) 香附子(炮,去毛) 訶黎勒(煨,去皮) 白檀香 安息香(另為末,用無灰酒一升煮為膏) 麝香 沉香 硃砂(研飛) 丁香 蓽撥(各二兩) 龍腦(研) 蘇合香油(入安息膏內) 熏陸香(另研,各一兩。
) 上為細末,入安息香膏,及煉蜜和勻,丸如龍眼大,用蠟封裹。
每服開取半丸,病重者一丸,薑湯或溫酒化下。
凡人痰氣,及中風痰涎壅上,喉中有聲,不能下者,用青州白丸子同丸,生薑自然汁化下,立效。
產婦中風,小兒驚風,牙關緊硬不開,及不省者,擦牙即開,然後用風藥治之。
小兒吐瀉、驚風、疳,先用火焙此藥,然後用生薑、蔥白自然汁化開,白湯調灌。
腳氣衝心,用蓖麻子去殼捶碎,和丸,敷貼腳心,疼痛即止。
心腹絞痛,中滿嘔吐,薑湯化下。
大人小兒感冒風寒,咳嗽痰喘,蔥白和薑湯調下。
中風狂亂,如見鬼神者,白湯調服。
霍亂吐瀉,心腹疼痛,或下白痢,及婦人產後中風,血暈洩瀉,腹疼不思飲食,淡薑湯調下。
若預避山嵐瘴氣,及氣羸多病,清晨常用溫酒調下一丸,尤妙。
小兒用大緋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鬼邪不敢近。
蔭按:如病人初中風,喉中痰塞,水飲難通,非香竄不能開竅,故集諸香以利竅;非辛熱不能通塞,故用諸辛為佐使。
犀角雖涼,涼而不滯;訶黎雖澀,澀而生津。
世人用此方於初中之時,每每取效。
丹溪謂辛香走散真氣,又謂腦麝能引風入骨,如油入面,不可解也。
但醫者可用之以救急,毋令人多服可耳,用者慎之。
還魂湯 治卒感忤,鬼擊飛屍,諸奄忽氣絕,無復覺,或已死絞口,口噤不開,去齒下湯,湯入口不下者,分病人發,左右捉,踏肩引之,藥下復增,取盡一升,須臾立蘇。
麻黃(三兩) 桂心(二兩) 甘草(一兩) 杏仁(七十粒) 上?咀,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肘後方》雲:張仲景方無桂心,隻三味。
麻黃膏 治中風不省人事,卒然倒地,此膏最妙。
擇王相日乙卯者,揀麻黃一秤,揀去根一寸長,取東流水三石三鬥,以無油膩鐺,量大小盛五七鬥,可先煮五沸,掠去滓,遂旋添水,盡至三五鬥以來,漉去麻黃,淘在盆中,澄定良久,用細羅子濾去滓,取清者,鐺內再熬至一鬥,再澄再濾,取汁再熬,至升半已來為度,隻是勤攪,勿令著底恐焦了。
熬時忌雞犬陰人,澄時須蓋覆,不得飛入塵土,其藥放一二年不妨。
如膏稠,用水解熬再勻。
凡中風卒倒,用此膏加入湯藥內服,或用此膏丸藥亦可。
治卒中風口噤方 通關散 治卒中風邪,昏悶不省,牙關緊急,湯水不下。
細辛(去葉,洗淨) 豬牙皂角(去子,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每用少許,吹入鼻內取嚏,就提頭髮,立蘇。
候有噴嚏,漸可施治,無嚏不治。
一方加半夏一錢,一方又加藜蘆、苦參,或隻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亦可。
開關散 治中風牙關已緊,無門下藥。
天南星(五分) 龍腦(少許) 上二味搗為末,五月五日修治,每用一字至半錢,以中指蘸藥,揩大牙左右二三十遍,其口自開,然後下藥。
一方用烏梅肉擦其牙關,牙關痠軟則易開,此酸先入筋之故也。
其不開者,筋先絕也,不治。
通頂散 治中風中氣,昏憒不知人事,口噤不能開,急用此吹鼻即蘇。
藜蘆 生甘草 川芎 細辛 人參(各一錢) 石膏(五錢) 上為細末,吹入鼻中一字,就提頂中發,立蘇。
有嚏者,肺氣未絕,可治。
搐鼻通天散 治卒暗中風倒地,牙關緊急,人事昏沉。
川芎 細辛 白芷 防風 薄荷 藜蘆(各一錢) 豬牙皂角(去皮,三個) 上為細末,用蘆筒納藥,每用少許,吹入鼻中。
通頂散 治中風暗風,卒然倒地,昏迷不省人事,及陰證,大效。
藜蘆(去蘆,八錢) 川芎(二錢) 石菖蒲 薄荷 蔓荊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少許吹入鼻中,須臾嚏出,即愈。
青金錠 治男女中風痰厥,牙關緊急,口不得開,難以進藥,並雙鵝喉閉,不能言者,小兒驚風痰迷,並效。
元胡索(三錢) 麝香(一分) 青黛(六釐) 牙皂(十四枚,火煨) 上共研為細末,清水調做錠,重五分,陰乾。
每用一錠,取井花涼水磨化,用綿紙蘸藥汁,滴入鼻孔,喉內痰響,取出風痰,一刻得生,見效如神,百發百中。
稀涎散 治中風不語,牙關緊急,單雙乳蛾。
江子仁(六枚,每枚分作兩半) 牙皂(三錢,切片) 明礬(一兩) 上先將礬化開,入二味攪勻,待礬枯為末,每用三分,諸病皆愈。
痰涎壅盛者以五分燈心湯下。
喉中之痰逆上者即吐,膈間者即下。
一方 治口噤。
鬱金 藜蘆 上為末,水調搐鼻。
一方 白礬(半兩) 鹽花(一分) 上為細末,揩點牙根下,更以半錢匕,綿裹安牙盡頭。
一方 單用白鹽,揩牙即開。
一方 用甘草,比中指節,截作五截,於生油內浸過,炭火上炙,候油入甘草,以物斡開牙關,令咬定甘草,可人行十裡許時,又換甘草一截,後灌藥極效。
一方 治口噤,卒不得語。
附子搗末,納管中,吹入喉中,立安。
(《千金翼》雲:吹喉中恐是吹鼻中) 白朮酒 治妊娠中風口噤,語言不得。
白朮 獨活(各一兩) 黑豆(炒一合) 上銼,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溫服,分四服。
口噤者,斡開灌之,即汗,即愈。
一方 治中風通身冷,口噤,不知人事。
用獨活四兩,好酒一升煎半升,俟溫再服。
熏法 治中風口噤,藥不下者。
用黃耆防風煎湯數斛,置床下,氣如煙霧熏之。
針法 針人中、頰車各四分。
治卒中痰涎壅盛方 稀涎散 治中風,忽然昏倒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風涎潮於上,膈氣閉不通。
豬牙皂角(四挺,肥實不蛀者,去黑皮) 白礬(光明者,一兩) 一方有半夏一兩。
上為細末,研勻,輕者五分,重者三字,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但微微令涎出一二升,便得醒,醒後緩緩調治。
不可便大投藥餌,恐過傷人。
蔭按:清陽在上,濁陰在下,則天冠地履,無暴僕也。
若濁邪風湧而上,則清陽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僕。
所以痰涎湧塞者,風盛氣湧而然也。
經曰: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故不與疏風補虛,而先為之吐其涎沫。
白礬之味鹹苦,鹹能軟頑痰,苦能吐涎沫。
皂角之味辛鹹,辛能利氣竅,鹹能去汙垢。
名之曰稀涎,固奪門之兵也。
師曰:凡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液便止。
若攻盡其痰,則無液以養筋,能令人攣急偏枯,此大戒也。
獨聖散 治中風痰迷心竅,癲狂煩亂,人事昏沉,痰涎壅盛,及五癇心風等證。
甜瓜蒂(一兩,炒黃色,瓜黃熟脫落者佳)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或一錢,量人虛實用之,以熟水或酸齏汁調下,以吐為度。
如不吐,須臾再進一服,倘不止,以白湯止之,或蔥湯亦妙,或麝香少許,研水飲之即解。
凡行吐法,宜於天氣清明之日行之,晦日難得吐,病暴急者不拘。
如吐風痰,加全蠍半錢微炒;如有蟲者,加豬油五七點、雄黃末一錢,甚者加芫花末五分,立吐其蟲;如濕腫滿者,加赤小豆末一錢;凡吐,令人眼番,吐時令閉雙目。
此藥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虛實,實可用,虛不可用吐,可服降火利氣,安神定志之藥。
二聖散 治證同前。
常山(一兩) 蔥管藜蘆(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用水一鍾煎至七分,食後溫服。
三仙散 治證同前。
防風(去蘆) 瓜蒂(微火烘,各五錢) 蔥管藜蘆(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以齏水二鍾煎七八沸,去渣,又用齏水一鍾煎至半鍾,卻將先二鍾藥汁合作一處,再熬五七沸,去渣澄清,放溫,徐徐服之,不必盡劑,以吐為度。
四靈散 治證同前。
瓜蒂(一錢) 人參蘆(二錢) 赤小豆 甘草(各一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或少至半錢,量情與之,食後齏汁調下。
五元散 治證同前。
豬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炙) 綠礬(各一錢) 明礬(二錢) 赤小豆(一錢) 蔥管藜蘆(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二錢,漿水調下。
如牙關緊閉,斡開灌之。
六應散 治證同前。
鬱金 滑石 川芎(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量虛實加減,以齏汁調,空心服。
凡服吐藥,不須盡劑,服藥後約人行十裡未吐,以溫茶一鍾入香油數點投之,良久,以鵝翎喉內徐徐牽引,得吐即止,未吐,再投吐藥。
如服吐藥吐不止者,以麝香少許研水飲之,即解。
碧霞散 此藥不大吐,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自蘇。
石綠(上色精好者,研篩,水飛,再研取二三錢) 冰片(三四豆許) 上研勻,以生薄荷汁合溫酒調服。
分涎散 治中風涎潮作聲,口噤,手足搐搦。
藿香 全蠍(炒) 白附子 南星(炮,各一兩) 丹砂 膩粉 粉霜(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至二錢,薄荷湯或茶湯調下,未吐利再服。
奪命散 治卒暴中風,涎潮氣閉,牙關緊急,眼目上視,破損傷風,搐搦潮作,及小兒急驚風證,並皆治之。
甜葶藶 香白芷 天南星 半夏(湯泡,去滑) 巴豆(去殼不去油,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用生薑自然汁一呷調下。
牙關緊急,湯劑不下者,此藥輒能治之。
小兒以利痰或吐為愈。
解毒雄黃丸 治中風卒然倒僕,牙關緊急,不醒人事,並解上膈壅熱,痰涎不利,咽喉腫閉,一應熱毒。
鬱金 雄黃(研飛,各二錢半) 巴豆(去皮油,十四個)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用熱茶清下,吐出頑涎立蘇,未吐再服。
如牙關緊急,斡開灌下。
勝金丸 治中風卒倒,痰涎壅盛,氣閉不通。
生薄荷(半兩) 牙皂(二兩,槌碎,水一升,二味一處浸,取汁研成膏) 瓜蒂(為末,一兩) 藜蘆(為末,二兩) 硃砂(半兩,另研) 上將硃砂末分為二份,一份與二味末研勻,用膏子搜和,丸如龍眼大,以硃砂一份為衣。
溫酒化下一丸,甚者二丸,以吐為度。
吐即醒,不醒者,不可治。
樓氏曰:必用方論中風無吐法,引金虎碧霞為戒,且如卒暴涎生,聲如引鋸,牙關緊急,氣閉不行,湯藥不能入,命在須臾者,執以無吐法可乎,但不當用銀粉藥,恐損脾,傷人四肢爾。
予用此數方,每每有驗。
一方 治急中風,口閉涎上,欲垂死者,一服即瘥。
江子(二粒,去皮膜) 白礬(如拇指大一塊。
為末) 上將二味在於新瓦上煅,令江子焦赤為度,為末,煉蜜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綿裹放患人口中近喉處,良久吐痰,立愈。
一方 用膽礬一分為末,溫黃酒調下,吐痰為度。
一方 治中風口噤,涎潮壅塞,吐涎。
用皂角一挺,去皮塗豬脂,炙黃為末,每服一錢匕,非時溫酒服。
如氣實脈盛,調二錢匕;如牙不開,用白梅揩齒,口開即灌藥,吐出風涎瘥。
一方 治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急。
用藜蘆一兩,去蘆,濃煎防風湯,洗過焙乾切,炒黃褐色,搗末。
每半錢溫水下,以吐涎為效,如人行三裡許未吐,再服。
秘方 治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絕者。
用巴豆去殼,紙包槌油,去豆不用,
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浮,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
兼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悉有神效。
但口開手散,眼合遺尿,聲如鼾鼻者難治。
南星(一兩) 川烏(去皮) 生附子(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上?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六分,去渣,溫服。
或口噤不省人事者,用細辛、皂角各少許為細末,以蘆管吹入鼻中,候噴嚏,其人少蘇,然後進藥。
痰涎壅盛者,每服加全蠍四枚,仍用養正丹鎮墜之。
一方,氣盛人止用南星半兩,木香一錢,生薑七片,名星香散。
一方,氣虛人用生附子並木香,如前數煎,名附香飲。
亦有用天雄代附子者。
並治卒中始作,無克效。
如真氣虛,為風邪所乘,加人參一兩,大效。
因氣中,以淨湯化蘇合香丸,乘熱灌服,仍用前藥汁濃磨沉香一呷許,再煎一沸服之。
候服藥已定,審的是風,方用醒風湯、小續命湯之類。
中寒,則附子理中湯、姜附之類。
中濕,則白朮酒、朮附湯之類皆可用。
痰飲厥逆,氣虛眩暈,止守本方。
如痰涎壅盛,聲如牽鋸,服藥不下者,宜灸關元、氣海穴。
攝生飲 治一切卒中,不論中風、中寒、中暑、中濕,及痰厥、氣厥之類。
不省人事者,初作即用此方,神效。
南星(濕紙包煨) 半夏(滾水泡) 南木香(各一錢半) 蒼朮(生用) 細辛 石菖蒲 生甘草(各一錢)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七片,水煎溫服。
痰盛,加全蠍炙二枚。
大聖一粒金丹 治中風昏僕,舌強涎潮,癱瘓偏枯,頑癢麻痹,癲癇倒地,開目作聲,項強反張,口噤直視。
大川烏(炮,去皮尖) 大附子(炮,去皮臍) 白附子(炮,各二兩) 五靈脂 殭蠶(炒,去系嘴) 白蒺藜(炒,去刺,各一兩) 白礬(枯) 硃砂(另研) 沒藥(另研) 麝香(另研,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京墨半兩,新汲水磨汁,按和藥勻,每兩作六丸,用金箔二百片為衣,令自幹。
每服一丸,用生薑汁磨開,溫酒半盞調服,被蓋取微汗為效。
蘇合香丸 治男子婦人中風、中氣,牙關緊閉,口眼喎斜,不省人事,及卒暴心腹疼痛,霍亂驚搐、厥逆中惡,勞瘵傳屍,骨蒸,鬼魅瘴癘,並小兒急慢驚風。
白朮 青木香 烏犀角(屑) 香附子(炮,去毛) 訶黎勒(煨,去皮) 白檀香 安息香(另為末,用無灰酒一升煮為膏) 麝香 沉香 硃砂(研飛) 丁香 蓽撥(各二兩) 龍腦(研) 蘇合香油(入安息膏內) 熏陸香(另研,各一兩。
) 上為細末,入安息香膏,及煉蜜和勻,丸如龍眼大,用蠟封裹。
每服開取半丸,病重者一丸,薑湯或溫酒化下。
凡人痰氣,及中風痰涎壅上,喉中有聲,不能下者,用青州白丸子同丸,生薑自然汁化下,立效。
產婦中風,小兒驚風,牙關緊硬不開,及不省者,擦牙即開,然後用風藥治之。
小兒吐瀉、驚風、疳,先用火焙此藥,然後用生薑、蔥白自然汁化開,白湯調灌。
腳氣衝心,用蓖麻子去殼捶碎,和丸,敷貼腳心,疼痛即止。
心腹絞痛,中滿嘔吐,薑湯化下。
大人小兒感冒風寒,咳嗽痰喘,蔥白和薑湯調下。
中風狂亂,如見鬼神者,白湯調服。
霍亂吐瀉,心腹疼痛,或下白痢,及婦人產後中風,血暈洩瀉,腹疼不思飲食,淡薑湯調下。
若預避山嵐瘴氣,及氣羸多病,清晨常用溫酒調下一丸,尤妙。
小兒用大緋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鬼邪不敢近。
蔭按:如病人初中風,喉中痰塞,水飲難通,非香竄不能開竅,故集諸香以利竅;非辛熱不能通塞,故用諸辛為佐使。
犀角雖涼,涼而不滯;訶黎雖澀,澀而生津。
世人用此方於初中之時,每每取效。
丹溪謂辛香走散真氣,又謂腦麝能引風入骨,如油入面,不可解也。
但醫者可用之以救急,毋令人多服可耳,用者慎之。
還魂湯 治卒感忤,鬼擊飛屍,諸奄忽氣絕,無復覺,或已死絞口,口噤不開,去齒下湯,湯入口不下者,分病人發,左右捉,踏肩引之,藥下復增,取盡一升,須臾立蘇。
麻黃(三兩) 桂心(二兩) 甘草(一兩) 杏仁(七十粒) 上?咀,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肘後方》雲:張仲景方無桂心,隻三味。
麻黃膏 治中風不省人事,卒然倒地,此膏最妙。
擇王相日乙卯者,揀麻黃一秤,揀去根一寸長,取東流水三石三鬥,以無油膩鐺,量大小盛五七鬥,可先煮五沸,掠去滓,遂旋添水,盡至三五鬥以來,漉去麻黃,淘在盆中,澄定良久,用細羅子濾去滓,取清者,鐺內再熬至一鬥,再澄再濾,取汁再熬,至升半已來為度,隻是勤攪,勿令著底恐焦了。
熬時忌雞犬陰人,澄時須蓋覆,不得飛入塵土,其藥放一二年不妨。
如膏稠,用水解熬再勻。
凡中風卒倒,用此膏加入湯藥內服,或用此膏丸藥亦可。
治卒中風口噤方 通關散 治卒中風邪,昏悶不省,牙關緊急,湯水不下。
細辛(去葉,洗淨) 豬牙皂角(去子,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每用少許,吹入鼻內取嚏,就提頭髮,立蘇。
候有噴嚏,漸可施治,無嚏不治。
一方加半夏一錢,一方又加藜蘆、苦參,或隻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亦可。
開關散 治中風牙關已緊,無門下藥。
天南星(五分) 龍腦(少許) 上二味搗為末,五月五日修治,每用一字至半錢,以中指蘸藥,揩大牙左右二三十遍,其口自開,然後下藥。
一方用烏梅肉擦其牙關,牙關痠軟則易開,此酸先入筋之故也。
其不開者,筋先絕也,不治。
通頂散 治中風中氣,昏憒不知人事,口噤不能開,急用此吹鼻即蘇。
藜蘆 生甘草 川芎 細辛 人參(各一錢) 石膏(五錢) 上為細末,吹入鼻中一字,就提頂中發,立蘇。
有嚏者,肺氣未絕,可治。
搐鼻通天散 治卒暗中風倒地,牙關緊急,人事昏沉。
川芎 細辛 白芷 防風 薄荷 藜蘆(各一錢) 豬牙皂角(去皮,三個) 上為細末,用蘆筒納藥,每用少許,吹入鼻中。
通頂散 治中風暗風,卒然倒地,昏迷不省人事,及陰證,大效。
藜蘆(去蘆,八錢) 川芎(二錢) 石菖蒲 薄荷 蔓荊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少許吹入鼻中,須臾嚏出,即愈。
青金錠 治男女中風痰厥,牙關緊急,口不得開,難以進藥,並雙鵝喉閉,不能言者,小兒驚風痰迷,並效。
元胡索(三錢) 麝香(一分) 青黛(六釐) 牙皂(十四枚,火煨) 上共研為細末,清水調做錠,重五分,陰乾。
每用一錠,取井花涼水磨化,用綿紙蘸藥汁,滴入鼻孔,喉內痰響,取出風痰,一刻得生,見效如神,百發百中。
稀涎散 治中風不語,牙關緊急,單雙乳蛾。
江子仁(六枚,每枚分作兩半) 牙皂(三錢,切片) 明礬(一兩) 上先將礬化開,入二味攪勻,待礬枯為末,每用三分,諸病皆愈。
痰涎壅盛者以五分燈心湯下。
喉中之痰逆上者即吐,膈間者即下。
一方 治口噤。
鬱金 藜蘆 上為末,水調搐鼻。
一方 白礬(半兩) 鹽花(一分) 上為細末,揩點牙根下,更以半錢匕,綿裹安牙盡頭。
一方 單用白鹽,揩牙即開。
一方 用甘草,比中指節,截作五截,於生油內浸過,炭火上炙,候油入甘草,以物斡開牙關,令咬定甘草,可人行十裡許時,又換甘草一截,後灌藥極效。
一方 治口噤,卒不得語。
附子搗末,納管中,吹入喉中,立安。
(《千金翼》雲:吹喉中恐是吹鼻中) 白朮酒 治妊娠中風口噤,語言不得。
白朮 獨活(各一兩) 黑豆(炒一合) 上銼,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溫服,分四服。
口噤者,斡開灌之,即汗,即愈。
一方 治中風通身冷,口噤,不知人事。
用獨活四兩,好酒一升煎半升,俟溫再服。
熏法 治中風口噤,藥不下者。
用黃耆防風煎湯數斛,置床下,氣如煙霧熏之。
針法 針人中、頰車各四分。
治卒中痰涎壅盛方 稀涎散 治中風,忽然昏倒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風涎潮於上,膈氣閉不通。
豬牙皂角(四挺,肥實不蛀者,去黑皮) 白礬(光明者,一兩) 一方有半夏一兩。
上為細末,研勻,輕者五分,重者三字,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但微微令涎出一二升,便得醒,醒後緩緩調治。
不可便大投藥餌,恐過傷人。
蔭按:清陽在上,濁陰在下,則天冠地履,無暴僕也。
若濁邪風湧而上,則清陽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僕。
所以痰涎湧塞者,風盛氣湧而然也。
經曰: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故不與疏風補虛,而先為之吐其涎沫。
白礬之味鹹苦,鹹能軟頑痰,苦能吐涎沫。
皂角之味辛鹹,辛能利氣竅,鹹能去汙垢。
名之曰稀涎,固奪門之兵也。
師曰:凡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液便止。
若攻盡其痰,則無液以養筋,能令人攣急偏枯,此大戒也。
獨聖散 治中風痰迷心竅,癲狂煩亂,人事昏沉,痰涎壅盛,及五癇心風等證。
甜瓜蒂(一兩,炒黃色,瓜黃熟脫落者佳)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或一錢,量人虛實用之,以熟水或酸齏汁調下,以吐為度。
如不吐,須臾再進一服,倘不止,以白湯止之,或蔥湯亦妙,或麝香少許,研水飲之即解。
凡行吐法,宜於天氣清明之日行之,晦日難得吐,病暴急者不拘。
如吐風痰,加全蠍半錢微炒;如有蟲者,加豬油五七點、雄黃末一錢,甚者加芫花末五分,立吐其蟲;如濕腫滿者,加赤小豆末一錢;凡吐,令人眼番,吐時令閉雙目。
此藥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虛實,實可用,虛不可用吐,可服降火利氣,安神定志之藥。
二聖散 治證同前。
常山(一兩) 蔥管藜蘆(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用水一鍾煎至七分,食後溫服。
三仙散 治證同前。
防風(去蘆) 瓜蒂(微火烘,各五錢) 蔥管藜蘆(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以齏水二鍾煎七八沸,去渣,又用齏水一鍾煎至半鍾,卻將先二鍾藥汁合作一處,再熬五七沸,去渣澄清,放溫,徐徐服之,不必盡劑,以吐為度。
四靈散 治證同前。
瓜蒂(一錢) 人參蘆(二錢) 赤小豆 甘草(各一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或少至半錢,量情與之,食後齏汁調下。
五元散 治證同前。
豬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炙) 綠礬(各一錢) 明礬(二錢) 赤小豆(一錢) 蔥管藜蘆(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二錢,漿水調下。
如牙關緊閉,斡開灌之。
六應散 治證同前。
鬱金 滑石 川芎(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量虛實加減,以齏汁調,空心服。
凡服吐藥,不須盡劑,服藥後約人行十裡未吐,以溫茶一鍾入香油數點投之,良久,以鵝翎喉內徐徐牽引,得吐即止,未吐,再投吐藥。
如服吐藥吐不止者,以麝香少許研水飲之,即解。
碧霞散 此藥不大吐,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自蘇。
石綠(上色精好者,研篩,水飛,再研取二三錢) 冰片(三四豆許) 上研勻,以生薄荷汁合溫酒調服。
分涎散 治中風涎潮作聲,口噤,手足搐搦。
藿香 全蠍(炒) 白附子 南星(炮,各一兩) 丹砂 膩粉 粉霜(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至二錢,薄荷湯或茶湯調下,未吐利再服。
奪命散 治卒暴中風,涎潮氣閉,牙關緊急,眼目上視,破損傷風,搐搦潮作,及小兒急驚風證,並皆治之。
甜葶藶 香白芷 天南星 半夏(湯泡,去滑) 巴豆(去殼不去油,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用生薑自然汁一呷調下。
牙關緊急,湯劑不下者,此藥輒能治之。
小兒以利痰或吐為愈。
解毒雄黃丸 治中風卒然倒僕,牙關緊急,不醒人事,並解上膈壅熱,痰涎不利,咽喉腫閉,一應熱毒。
鬱金 雄黃(研飛,各二錢半) 巴豆(去皮油,十四個)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用熱茶清下,吐出頑涎立蘇,未吐再服。
如牙關緊急,斡開灌下。
勝金丸 治中風卒倒,痰涎壅盛,氣閉不通。
生薄荷(半兩) 牙皂(二兩,槌碎,水一升,二味一處浸,取汁研成膏) 瓜蒂(為末,一兩) 藜蘆(為末,二兩) 硃砂(半兩,另研) 上將硃砂末分為二份,一份與二味末研勻,用膏子搜和,丸如龍眼大,以硃砂一份為衣。
溫酒化下一丸,甚者二丸,以吐為度。
吐即醒,不醒者,不可治。
樓氏曰:必用方論中風無吐法,引金虎碧霞為戒,且如卒暴涎生,聲如引鋸,牙關緊急,氣閉不行,湯藥不能入,命在須臾者,執以無吐法可乎,但不當用銀粉藥,恐損脾,傷人四肢爾。
予用此數方,每每有驗。
一方 治急中風,口閉涎上,欲垂死者,一服即瘥。
江子(二粒,去皮膜) 白礬(如拇指大一塊。
為末) 上將二味在於新瓦上煅,令江子焦赤為度,為末,煉蜜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綿裹放患人口中近喉處,良久吐痰,立愈。
一方 用膽礬一分為末,溫黃酒調下,吐痰為度。
一方 治中風口噤,涎潮壅塞,吐涎。
用皂角一挺,去皮塗豬脂,炙黃為末,每服一錢匕,非時溫酒服。
如氣實脈盛,調二錢匕;如牙不開,用白梅揩齒,口開即灌藥,吐出風涎瘥。
一方 治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急。
用藜蘆一兩,去蘆,濃煎防風湯,洗過焙乾切,炒黃褐色,搗末。
每半錢溫水下,以吐涎為效,如人行三裡許未吐,再服。
秘方 治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絕者。
用巴豆去殼,紙包槌油,去豆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