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中風
論中風形狀之異
黃帝 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
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洩。
風者,善行而數變。
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
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怢,陀骨切,音突,忽忘也。
慄,懼也,卒振寒貌)。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洩,則為熱中而目黃。
人瘦則外洩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
行諸脈腧(風由太陽經入者,自背而下,凡臟腑之腧皆附焉,故邪必行諸脈腧),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幹,其道不利,故使肌肉僨?(昌真切,音嗔,肉脹起也)而有瘍。
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癘者,有榮氣熱胕(腐同),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風寒客於血脈,久留不去則榮氣化熱,皮膚胕潰,氣血不清,敗壞為病,故脈要精微論曰,脈風成為癘也)。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此明風邪內至五臟也)。
風中五臟六腑之腧,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
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
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洩。
外在腠理,則為洩風(自上文風氣循風府而上至此,共七種,所以明或有風也,故有其病各異,其名不同之義)。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緻有風氣也(無常方然者,言變化之多,而其緻之者,則皆因於風氣耳)。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凡察病之法,皆謂之診。
凡緻病之害,皆謂之能)。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皏普硬切,烹上聲,淺白也)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唇舌焦燥,津液幹絕),善怒嚇(驚也),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兼唇而言),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氣並於肺則悲,肝病而肺氣乘之,故善悲),色微蒼,嗌(音益)幹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厖(莫江切,音忙,浮慘貌)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隱曲(隱曲,陰道也)不利,診在肌上(肌肉本主於脾,今其風水合邪,反侮乎土,故診在肌上),其色黑。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脹,食寒則洩(失衣,則陽明受寒於外,故為?脹;食寒,則胃氣受傷於內,故為洩瀉)。
診形瘦而腹大(此下當洋明六腑之病,而止言胃風者,以胃為六腑之長,即如本輸篇所謂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之意。
胃病則腑在其中矣)。
首風之狀(首為諸陽之會,因沐中風),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凡患首風者,止作無時,故凡於風氣將發,必先風一日而病甚,頭痛,以陽邪居於陽分,陽性先而速也,先至必先衰,是以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內,謂房室之內,不可出者,畏風寒也)。
漏風之狀(漏風之病,因於飲酒中風),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洩風之狀(洩風者,表不固也),多汗,汗出洩衣上,口中乾,上漬(前知切,身半以上,汗多如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帝曰:善。
樓氏 曰:上五臟風證,多汗惡風,其治法用仲景桂枝湯之類。
孫真人皆灸本臟背腧,兼用續命湯治之。
(腧,春遇切,音戍,五臟腧穴) 千金 雲:岐伯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風痱,於身無痛,四肢不收;三曰風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風痹,諸痹類風狀。
選要 雲:風之為病,種類甚多,大要有四:一曰偏枯,謂血氣偏虛,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間疼痛;二曰風痱,謂神智不亂,身體無痛,四肢不舉,一臂不遂;三曰風懿,謂忽然迷僕(芳故切,音赴,僵也,僵也),舌強不語,喉中窒塞,噫噫有聲;四曰風痹,謂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
其人身頑肉厚,不知痛癢,風多則走注,寒多則疼痛,濕多則重著。
在筋則筋屈而不伸,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肉則不仁,在骨則隆重是也。
綱目 曰:仲景雲: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無擇諸方論中,所謂左癱右瘓者。
蓋邪氣中人,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空媧切,音跬,口戾不正也)僻不遂也。
風懿者,以心悶閉不能言,但噫噫(音醫,痛傷之聲也)作聲。
蓋肺氣入心則能言,邪氣中心,肺涎(徐延切)潮塞,故使然也。
四肢緩縱為風痱者,以風邪散注於關節,氣不能行,故使四肢不遂也。
舌強不能言者,以風入心脾經,心之別脈,繫於舌本,脾之脈,連舌本,散舌下,今風邪入其經絡,故舌不轉而不能言也。
四肢拘攣者,以中風冷,邪氣入肝臟,使諸經攣急,屈而不伸也。
風柔者,以風熱入於肝臟,使諸經張緩而不收也,故經曰:寒則攣急,熱則弛張。
風顫(音戰)者,以風入於肝臟經絡,上氣不守正位,故使頭招面搖,手足顫掉也,風喑(音音)者,以風冷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使口噤而不能言也。
與前所謂涎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為差耳。
腲(鄔賄切,舒遲貌)腿風者,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臨事不前,亦偏中於心肺經所緻也。
李氏 曰:風為百病長,善行數變,為卒中昏倒,為竄視喎僻,為搐搦反張,或為寒中,或為熱中,或為癘風,入陽經則狂,入陰經則顛,入皮膚則癢,入筋則拘攣,入骨節則疼痛,入肉分與衛氣相搏則不仁,與榮氣相搏則半身不遂,入經癱瘓,入絡膚頑,入腑即不識人,入臟即舌強吐沫,挾熱則痿緩,挾寒則拘攣,挾濕則腫滿。
有真中者,有兼中、似中者。
陽病身熱,陰病身涼,烏附行經,不可概用。
論風分在腑在臟在經淺深之異 要略 雲: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經絡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在經即重不勝,邪入腑則不識人,入臟即難言,口吐涎。
樓氏綱目 曰:《靈樞經》雲: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故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又雲: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巨針,大針也,《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第九針曰:大針尖如挺,其鋒微圓,以瀉機關之水也),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
痱之為病也(痱猶言廢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上言身偏不用而痛,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是偏枯痱病之辨也),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此《內經》論中風之淺深也。
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變,志不亂者,邪在分腠之間,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腑是也。
痱病無痛,手足不收,而言喑智亂者,邪入幹裡,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臟是也。
張潔古 雲: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
行者動也,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躁,養血是也。
治須少汗,亦宜少下。
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汗下各得其宜,然後可治。
其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過也。
仲景雲: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氣,亡陰則損形。
故經言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
初謂表裡不和,須汗下之,表裡已和,是宜治之在經也。
其中腑者,面顏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病多易治。
其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皆曰中臟也,其病多難治。
若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
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結,宜以三化湯通其滯。
表裡證已定,別無變端,後以大藥和而治之。
大抵中腑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
雖中腑者多兼中臟之證,至於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
李東垣 雲:風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
此三者治各不同,如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證,則從小續命湯加減,及疏風湯治之;如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
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治之。
中臟痰涎昏冒,宜至寶丹之類鎮墜。
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腦麝牛黃,為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龍腦入腎治骨,恐引風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又不可一概用大戟、芫花、甘遂瀉大便,損其陰血,則真氣愈虛。
(潔古言中臟者大小秘結。
東垣言中腑者有便溺阻隔。
二說當以東垣為主。
蓋大小秘結,不中臟者亦有之,中臟者亦有大小便不秘結者也。
劉宗厚曰:此分在裡在經之三證,立汗下調養之三法,可謂開後學之盲聾,但所用諸方,學者宜詳審之) 薛立齋 曰:中風者,即《內經》所謂偏枯、風痱、風懿、風痹是也,而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之分焉。
夫中腑者為在表,中臟者為在裡,中血脈者為在中。
在表者宜微汗,在裡者宜微下,在中者宜調榮。
中腑者多著四肢,如手足拘急不仁,惡風寒,此數者病淺,皆易治,用加減續命湯之類。
中臟者多滯九竅,如眼瞀者,中於肝;舌不能言者,中於心;唇緩便秘者,中於脾;鼻塞者,中於肺;耳聾者,中於腎。
此數者病深,多難治。
中血脈者,外無六經之證,內無便溺之阻,肢不能舉;口不能言,用大秦艽湯主之。
中腑者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瞤(音純)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用犀角散
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洩。
風者,善行而數變。
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
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怢,陀骨切,音突,忽忘也。
慄,懼也,卒振寒貌)。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洩,則為熱中而目黃。
人瘦則外洩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
行諸脈腧(風由太陽經入者,自背而下,凡臟腑之腧皆附焉,故邪必行諸脈腧),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幹,其道不利,故使肌肉僨?(昌真切,音嗔,肉脹起也)而有瘍。
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癘者,有榮氣熱胕(腐同),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風寒客於血脈,久留不去則榮氣化熱,皮膚胕潰,氣血不清,敗壞為病,故脈要精微論曰,脈風成為癘也)。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此明風邪內至五臟也)。
風中五臟六腑之腧,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
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
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洩。
外在腠理,則為洩風(自上文風氣循風府而上至此,共七種,所以明或有風也,故有其病各異,其名不同之義)。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緻有風氣也(無常方然者,言變化之多,而其緻之者,則皆因於風氣耳)。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凡察病之法,皆謂之診。
凡緻病之害,皆謂之能)。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皏普硬切,烹上聲,淺白也)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唇舌焦燥,津液幹絕),善怒嚇(驚也),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兼唇而言),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氣並於肺則悲,肝病而肺氣乘之,故善悲),色微蒼,嗌(音益)幹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厖(莫江切,音忙,浮慘貌)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隱曲(隱曲,陰道也)不利,診在肌上(肌肉本主於脾,今其風水合邪,反侮乎土,故診在肌上),其色黑。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脹,食寒則洩(失衣,則陽明受寒於外,故為?脹;食寒,則胃氣受傷於內,故為洩瀉)。
診形瘦而腹大(此下當洋明六腑之病,而止言胃風者,以胃為六腑之長,即如本輸篇所謂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之意。
胃病則腑在其中矣)。
首風之狀(首為諸陽之會,因沐中風),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凡患首風者,止作無時,故凡於風氣將發,必先風一日而病甚,頭痛,以陽邪居於陽分,陽性先而速也,先至必先衰,是以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內,謂房室之內,不可出者,畏風寒也)。
漏風之狀(漏風之病,因於飲酒中風),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洩風之狀(洩風者,表不固也),多汗,汗出洩衣上,口中乾,上漬(前知切,身半以上,汗多如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帝曰:善。
樓氏 曰:上五臟風證,多汗惡風,其治法用仲景桂枝湯之類。
孫真人皆灸本臟背腧,兼用續命湯治之。
(腧,春遇切,音戍,五臟腧穴) 千金 雲:岐伯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風痱,於身無痛,四肢不收;三曰風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風痹,諸痹類風狀。
選要 雲:風之為病,種類甚多,大要有四:一曰偏枯,謂血氣偏虛,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間疼痛;二曰風痱,謂神智不亂,身體無痛,四肢不舉,一臂不遂;三曰風懿,謂忽然迷僕(芳故切,音赴,僵也,僵也),舌強不語,喉中窒塞,噫噫有聲;四曰風痹,謂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
其人身頑肉厚,不知痛癢,風多則走注,寒多則疼痛,濕多則重著。
在筋則筋屈而不伸,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肉則不仁,在骨則隆重是也。
綱目 曰:仲景雲: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無擇諸方論中,所謂左癱右瘓者。
蓋邪氣中人,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空媧切,音跬,口戾不正也)僻不遂也。
風懿者,以心悶閉不能言,但噫噫(音醫,痛傷之聲也)作聲。
蓋肺氣入心則能言,邪氣中心,肺涎(徐延切)潮塞,故使然也。
四肢緩縱為風痱者,以風邪散注於關節,氣不能行,故使四肢不遂也。
舌強不能言者,以風入心脾經,心之別脈,繫於舌本,脾之脈,連舌本,散舌下,今風邪入其經絡,故舌不轉而不能言也。
四肢拘攣者,以中風冷,邪氣入肝臟,使諸經攣急,屈而不伸也。
風柔者,以風熱入於肝臟,使諸經張緩而不收也,故經曰:寒則攣急,熱則弛張。
風顫(音戰)者,以風入於肝臟經絡,上氣不守正位,故使頭招面搖,手足顫掉也,風喑(音音)者,以風冷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使口噤而不能言也。
與前所謂涎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為差耳。
腲(鄔賄切,舒遲貌)腿風者,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臨事不前,亦偏中於心肺經所緻也。
李氏 曰:風為百病長,善行數變,為卒中昏倒,為竄視喎僻,為搐搦反張,或為寒中,或為熱中,或為癘風,入陽經則狂,入陰經則顛,入皮膚則癢,入筋則拘攣,入骨節則疼痛,入肉分與衛氣相搏則不仁,與榮氣相搏則半身不遂,入經癱瘓,入絡膚頑,入腑即不識人,入臟即舌強吐沫,挾熱則痿緩,挾寒則拘攣,挾濕則腫滿。
有真中者,有兼中、似中者。
陽病身熱,陰病身涼,烏附行經,不可概用。
論風分在腑在臟在經淺深之異 要略 雲: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經絡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在經即重不勝,邪入腑則不識人,入臟即難言,口吐涎。
樓氏綱目 曰:《靈樞經》雲: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故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又雲: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巨針,大針也,《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第九針曰:大針尖如挺,其鋒微圓,以瀉機關之水也),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
痱之為病也(痱猶言廢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上言身偏不用而痛,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是偏枯痱病之辨也),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此《內經》論中風之淺深也。
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變,志不亂者,邪在分腠之間,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腑是也。
痱病無痛,手足不收,而言喑智亂者,邪入幹裡,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臟是也。
張潔古 雲: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
行者動也,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躁,養血是也。
治須少汗,亦宜少下。
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汗下各得其宜,然後可治。
其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過也。
仲景雲: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氣,亡陰則損形。
故經言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
初謂表裡不和,須汗下之,表裡已和,是宜治之在經也。
其中腑者,面顏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病多易治。
其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皆曰中臟也,其病多難治。
若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
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結,宜以三化湯通其滯。
表裡證已定,別無變端,後以大藥和而治之。
大抵中腑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
雖中腑者多兼中臟之證,至於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
李東垣 雲:風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
此三者治各不同,如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證,則從小續命湯加減,及疏風湯治之;如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
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治之。
中臟痰涎昏冒,宜至寶丹之類鎮墜。
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腦麝牛黃,為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龍腦入腎治骨,恐引風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又不可一概用大戟、芫花、甘遂瀉大便,損其陰血,則真氣愈虛。
(潔古言中臟者大小秘結。
東垣言中腑者有便溺阻隔。
二說當以東垣為主。
蓋大小秘結,不中臟者亦有之,中臟者亦有大小便不秘結者也。
劉宗厚曰:此分在裡在經之三證,立汗下調養之三法,可謂開後學之盲聾,但所用諸方,學者宜詳審之) 薛立齋 曰:中風者,即《內經》所謂偏枯、風痱、風懿、風痹是也,而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之分焉。
夫中腑者為在表,中臟者為在裡,中血脈者為在中。
在表者宜微汗,在裡者宜微下,在中者宜調榮。
中腑者多著四肢,如手足拘急不仁,惡風寒,此數者病淺,皆易治,用加減續命湯之類。
中臟者多滯九竅,如眼瞀者,中於肝;舌不能言者,中於心;唇緩便秘者,中於脾;鼻塞者,中於肺;耳聾者,中於腎。
此數者病深,多難治。
中血脈者,外無六經之證,內無便溺之阻,肢不能舉;口不能言,用大秦艽湯主之。
中腑者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瞤(音純)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用犀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