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上
關燈
小
中
大
之類。
如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言語謇澀,舌強口乾,忪(音忠,驚也)悸恍惚,此中小腸兼中心也,用麻黃散之類。
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唇黃,汗多惡風,口喎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肉瞤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用防風散之類。
如右寸脈浮澀而短,面色白,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用五味子湯之類。
如左尺脈浮滑,面色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用獨活散之類。
此皆言真中風也,其間亦有氣血之分焉。
蓋氣虛而中者,由元氣虛而賊風襲之,則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湯加鉤藤、薑汁、竹瀝。
血虛而中者,由陰血虛而賊風襲之,則左手足不仁,用四物湯加鉤藤、竹瀝、薑汁。
氣血俱虛而中者,則左右手足皆不仁也,用八珍湯加鉤藤、薑汁、竹瀝。
樓氏 曰:中風,世俗之稱也,其證卒然仆倒,口眼喎邪,半身不遂,或舌強不言,唇吻不收是也。
然名各有不同,其卒然仆倒者,經稱為擊僕,世又稱為卒中,乃初中風時如此也。
其口眼喎邪,半身不遂者,經稱為偏枯,世又稱為左癱右瘓。
及腲腿風,乃中倒後之證,邪之淺者如此也。
其舌強不言,唇吻不收者,經稱為痱病,又稱為風懿、風氣,亦中倒後之證,邪之深者如此也。
東垣以邪淺為中脈中腑而易治,邪深為中臟而難治者,得之矣。
凡病偏枯,必先仆倒,故《內經》連名稱為擊僕偏枯也。
後世迷失經意,以偏枯痱病之旨,一以中風名之,遂指偏枯為枯細之枯,而非左癱右瘓之證,習俗之弊,至於如此也。
殊不知仲景雲:骨傷則痿,名曰枯。
蓋痿緩不收,則筋骨肌肉無氣以生,脈道不利,手足不稟水穀之氣,故曰枯,非細之謂也。
或積日累月,漸成細者間有之,非可便指枯為細也。
論中風要分陰陽 準繩 雲:陰中,顏青臉白,痰厥喘塞,昏亂眩暈,喎斜不遂,或手足厥冷,不知人,多汗;陽中,臉赤如醉怒,牙關緊急,上視,強直掉眩。
《素問》雲:諸風掉眩,肢痛,強直,筋縮,為厥陰風木之氣。
自大寒至小滿,風木君火二氣之位。
風主動,善行數變,木旺生火,風火屬陽,多為兼化。
且陽明燥金,主於緊斂縮勁,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制,謂己過極,則反似勝己之化,故木極似金。
況風能勝濕而為燥,風病勢甚而成筋縮,燥之甚也。
論中風肺肝二經居多 葉氏 曰:風之中人,雖曰五臟六腑俱受,然惟肺肝二經居多。
蓋風邪之入,由於皮毛之虛,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受邪,則內客於肺,肝主筋,屬東方風木,氣之相感,以類而從,故風邪乘虛,肝臟先受,則筋緩不榮,所以有喎斜癱瘓之狀也。
論風非外來乃本氣病 發明 曰:經曰: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此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
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
壯盛之時無有也,若肥盛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
治法當和臟腑,通經絡,便是治風。
然亦有邪風襲虛傷之者也,治法輕重有三,見前,分在經、在腑、在臟之異。
準繩 雲:卒僕偏枯之證,雖有多因,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
故黃耆為必用之君藥,防風為必用之臣藥。
黃耆助真氣者也,防風載黃耆助真氣,以周於身者也,亦有治風之功焉。
許學士治王太後中風口噤,煎二藥熏之而愈,況服之乎。
多怒加羚羊角,渴加葛根汁、秦艽,口噤口喎亦加秦艽,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不得睡加炒酸棗仁,不能言加竹瀝、荊瀝、梨汁、陳醬汁、生葛汁、人乳汁,內熱加梨汁、人乳汁、生地黃汁,痰多加竹瀝、荊瀝,少佐以薑汁。
蔭按:每治此證,用諸汁以取奇功,為其行經絡,滲分肉,捷於湯散故也。
論中風先調氣 東垣 曰:中風為百病之長,乃氣血閉而不行,此最重疾。
凡治風之藥皆辛溫,上通天氣,以發生為體,是元氣始出地之根蒂也。
嚴用和 雲:人之元氣強壯,榮衛和平,腠理密緻,外邪焉能為害。
或因七情飲食勞役,緻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氣乘虛而入。
故治此病,若內因七情而得者,法當調氣,不當治風。
外因六淫而得者,亦當先調氣,後依所感六氣治之。
此良法也,宜八味順氣散。
蔭按:劉宗厚曰:此說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氣乘虛而入,擴前人所未發。
但既曰虛矣,邪又入矣,補虛散邪,理所當然。
而止曰調者,意其謂因病而起,氣壅不通,調使通暢調達,則真氣自復,邪氣自行之義,惜乎不能詳也。
況中風治法,豈止一端而已。
治風先順氣和血 戴復庵 雲: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其久也,即當活血。
久患風疾,四物湯吞活絡丹愈者,正是此義。
若先不順氣,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天麻、羌活輩,吾未見其能治也。
然順氣之藥則可,破氣、瀉氣之藥則不可。
葉氏 曰:治痰先治氣,氣順則痰利。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人知痰之盛,而不知氣之逆;人知風之作,而不知血之滯。
順氣活血,斯得病情矣。
若初不順氣,遽用烏、附,又不養血,徒用防、麻,吾未見有能愈者也。
論風本於熱 劉河間 雲:風病多因熱盛,俗雲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所以中風而有癱瘓諸證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
良因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音怫,郁也)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為用而卒倒無所知也。
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
而卒中者,皆為熱甚故也。
所謂肥人多中風者,肥則腠理緻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甚,故多卒中也。
其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洩,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有勞嗽之疾也。
然肥人反勞者,由暴然亡液,損血過極故也。
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
若微則但僵仆。
氣血流通,筋脈不攣緩者,發過如故。
或熱氣太甚,鬱滯不通,陰氣暴絕,陽氣後竭而死。
痰涎者,由熱甚則水化制火而生。
偏枯者,與經絡一偏相同。
否者,痹而癱瘓也。
口噤筋急者,由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又津液滯於胸膈,以為痰涎,則筋太燥,然燥金主於收斂勁切故也。
或筋反緩者,乃燥之甚,血液衰少也。
諸筋攣易愈,諸筋痿難復,以燥之微甚也。
準繩 雲:有熱盛生風而為卒僕偏枯者,以麻、桂、烏、附投之則殆,當以河間法治之。
《紺珠經》雲:以火為本,以風為標。
心火暴甚,腎水必衰,肺金既摧,肝木自旺。
治法先以降心火為主,或清心湯或瀉心湯,大作劑料服之,心火降則肝木自平矣。
次以防風通聖散汗之,或大便閉塞,三化湯下之。
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以羌活愈風湯常服之,宣其氣血,導其經絡,病自已矣。
或舌謇不語者,轉舌膏或活命金丹以治之,此聖人心法也。
或有中風,便牙關緊急,漿粥不入,急以三一承氣湯灌於鼻中,待藥下,則口自開矣,然後按法治之。
論東南多屬濕痰 丹溪 曰:真中風邪者,東垣中血脈、中腑中臟之說甚好,子和三法亦可治。
諸書隻謂外中風邪,惟劉河間作將息失宜,水不制火,極是。
然地有不同,西北人外,中者亦有東南人,隻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
《局方》本為外感立方,而以內傷熱證混同出治,其害匪輕。
大率主血虛有痰,或挾火與濕,治法以痰為先,補養次之。
又須分氣虛血虛。
氣虛卒倒,參耆湯補之;有痰則濃煎參湯,加竹瀝、薑汁;血虛,四物湯補之,俱用薑汁炒過;有痰再加竹瀝、薑汁,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
半身不遂,大抵多痰,在左屬死血與瘀血,宜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在右屬痰,有熱並氣虛,宜二陳湯,四君子等湯加竹瀝、薑汁。
肥白人多濕,少用烏頭、附子行經。
凡用烏、附,必用童便煮過,以殺其毒。
瘦人陰虛火熱,用四物湯加牛膝、竹瀝、黃芩、黃柏,有痰者加痰藥。
治痰氣實而能食,用荊瀝。
氣虛少食用竹瀝。
此二味開經絡,行血氣故也。
入四物湯,必用薑汁助之。
治風用汗吐下三法 張子和 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掉搖眩暈,目喎筋急,手搐瘛瘲(音熾縱,癇病),皆厥陰肝木之用也。
經雲:風淫所勝,平以辛涼。
世何以熱藥治風耶。
予治驚風癇病,屢用汗吐下三法,隨治愈。
木鬱達之者,吐之令其條達也。
汗者,風隨汗出也。
下者,推陳緻新也。
失音悶亂,口眼喎斜,可用三聖散吐之。
始牙關緊急,鼻內灌之,吐出涎,口自開也。
次用通聖散,涼膈散,大人參半夏丸,甘露飲、除熱養液之寒藥,排而用之。
(劉雲:按此法的系邪氣卒中,痰涎壅盛,實熱者可用,否則不敢輕易也) 丹溪 雲:治中風方,續命、排風、越婢等,悉能除去,而千金多用麻黃,令人不得慮虛,以風邪不得汗則不能洩也。
然此治中風,不汗者為宜,若自汗者更用麻黃,則津液轉脫,反為大害。
中風自汗,仲景雖處以桂枝湯,至於不住發搐,口眼瞤動,遍身汗出者,豈勝對治。
此時獨活湯、續命煮散能復榮衛,卻風邪,不可卻也。
凡中風年老虛弱者不可吐,氣虛卒倒者不可吐。
集略論 曰:夫風乃六淫中之一,天之邪氣。
人在氣中,形虛者即感之、傷之、中之,皆自外而入者也。
古人用藥皆是發散表邪之劑,以其自表而入,亦當自表而出也。
至於東垣分在經、在腑、在臟,而有汗下調養之法,可謂詳備。
若劉河間以為熱甚制金,不能平木,或濕土過甚,反兼木化,皆非外中於風,乃因內熱而生。
丹溪謂數千年得經意者,河間一人耳。
由是觀之,若病由風邪而得,元氣壯實者,當從古方發散例,但用藥不宜小續命湯,須分所挾有寒熱溫涼之異,受邪有臟腑經絡之殊。
若病因內熱而生者,當從河間之論,不當如子和專以汗吐下為法。
蓋病有虛實,難以概論。
《內經》之法,風淫於內,治以辛涼。
可清熱退風,開結滯,散鬱閉,使宣通而愈,勿用金石大熱之劑。
如初得風,覺牙關緊急,不省人事,寸脈滑實而痰盛,按法吐去風痰,待牙關活動,進調蘇合香丸即醒。
氣血虛者,又非所宜,令氣少順,分表裡虛實,行
如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言語謇澀,舌強口乾,忪(音忠,驚也)悸恍惚,此中小腸兼中心也,用麻黃散之類。
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唇黃,汗多惡風,口喎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肉瞤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用防風散之類。
如右寸脈浮澀而短,面色白,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用五味子湯之類。
如左尺脈浮滑,面色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用獨活散之類。
此皆言真中風也,其間亦有氣血之分焉。
蓋氣虛而中者,由元氣虛而賊風襲之,則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湯加鉤藤、薑汁、竹瀝。
血虛而中者,由陰血虛而賊風襲之,則左手足不仁,用四物湯加鉤藤、竹瀝、薑汁。
氣血俱虛而中者,則左右手足皆不仁也,用八珍湯加鉤藤、薑汁、竹瀝。
樓氏 曰:中風,世俗之稱也,其證卒然仆倒,口眼喎邪,半身不遂,或舌強不言,唇吻不收是也。
然名各有不同,其卒然仆倒者,經稱為擊僕,世又稱為卒中,乃初中風時如此也。
其口眼喎邪,半身不遂者,經稱為偏枯,世又稱為左癱右瘓。
及腲腿風,乃中倒後之證,邪之淺者如此也。
其舌強不言,唇吻不收者,經稱為痱病,又稱為風懿、風氣,亦中倒後之證,邪之深者如此也。
東垣以邪淺為中脈中腑而易治,邪深為中臟而難治者,得之矣。
凡病偏枯,必先仆倒,故《內經》連名稱為擊僕偏枯也。
後世迷失經意,以偏枯痱病之旨,一以中風名之,遂指偏枯為枯細之枯,而非左癱右瘓之證,習俗之弊,至於如此也。
殊不知仲景雲:骨傷則痿,名曰枯。
蓋痿緩不收,則筋骨肌肉無氣以生,脈道不利,手足不稟水穀之氣,故曰枯,非細之謂也。
或積日累月,漸成細者間有之,非可便指枯為細也。
論中風要分陰陽 準繩 雲:陰中,顏青臉白,痰厥喘塞,昏亂眩暈,喎斜不遂,或手足厥冷,不知人,多汗;陽中,臉赤如醉怒,牙關緊急,上視,強直掉眩。
《素問》雲:諸風掉眩,肢痛,強直,筋縮,為厥陰風木之氣。
自大寒至小滿,風木君火二氣之位。
風主動,善行數變,木旺生火,風火屬陽,多為兼化。
且陽明燥金,主於緊斂縮勁,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制,謂己過極,則反似勝己之化,故木極似金。
況風能勝濕而為燥,風病勢甚而成筋縮,燥之甚也。
論中風肺肝二經居多 葉氏 曰:風之中人,雖曰五臟六腑俱受,然惟肺肝二經居多。
蓋風邪之入,由於皮毛之虛,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受邪,則內客於肺,肝主筋,屬東方風木,氣之相感,以類而從,故風邪乘虛,肝臟先受,則筋緩不榮,所以有喎斜癱瘓之狀也。
論風非外來乃本氣病 發明 曰:經曰: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此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
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
壯盛之時無有也,若肥盛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
治法當和臟腑,通經絡,便是治風。
然亦有邪風襲虛傷之者也,治法輕重有三,見前,分在經、在腑、在臟之異。
準繩 雲:卒僕偏枯之證,雖有多因,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
故黃耆為必用之君藥,防風為必用之臣藥。
黃耆助真氣者也,防風載黃耆助真氣,以周於身者也,亦有治風之功焉。
許學士治王太後中風口噤,煎二藥熏之而愈,況服之乎。
多怒加羚羊角,渴加葛根汁、秦艽,口噤口喎亦加秦艽,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不得睡加炒酸棗仁,不能言加竹瀝、荊瀝、梨汁、陳醬汁、生葛汁、人乳汁,內熱加梨汁、人乳汁、生地黃汁,痰多加竹瀝、荊瀝,少佐以薑汁。
蔭按:每治此證,用諸汁以取奇功,為其行經絡,滲分肉,捷於湯散故也。
論中風先調氣 東垣 曰:中風為百病之長,乃氣血閉而不行,此最重疾。
凡治風之藥皆辛溫,上通天氣,以發生為體,是元氣始出地之根蒂也。
嚴用和 雲:人之元氣強壯,榮衛和平,腠理密緻,外邪焉能為害。
或因七情飲食勞役,緻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氣乘虛而入。
故治此病,若內因七情而得者,法當調氣,不當治風。
外因六淫而得者,亦當先調氣,後依所感六氣治之。
此良法也,宜八味順氣散。
蔭按:劉宗厚曰:此說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氣乘虛而入,擴前人所未發。
但既曰虛矣,邪又入矣,補虛散邪,理所當然。
而止曰調者,意其謂因病而起,氣壅不通,調使通暢調達,則真氣自復,邪氣自行之義,惜乎不能詳也。
況中風治法,豈止一端而已。
治風先順氣和血 戴復庵 雲: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其久也,即當活血。
久患風疾,四物湯吞活絡丹愈者,正是此義。
若先不順氣,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天麻、羌活輩,吾未見其能治也。
然順氣之藥則可,破氣、瀉氣之藥則不可。
葉氏 曰:治痰先治氣,氣順則痰利。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人知痰之盛,而不知氣之逆;人知風之作,而不知血之滯。
順氣活血,斯得病情矣。
若初不順氣,遽用烏、附,又不養血,徒用防、麻,吾未見有能愈者也。
論風本於熱 劉河間 雲:風病多因熱盛,俗雲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所以中風而有癱瘓諸證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
良因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音怫,郁也)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為用而卒倒無所知也。
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
而卒中者,皆為熱甚故也。
所謂肥人多中風者,肥則腠理緻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甚,故多卒中也。
其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洩,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有勞嗽之疾也。
然肥人反勞者,由暴然亡液,損血過極故也。
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
若微則但僵仆。
氣血流通,筋脈不攣緩者,發過如故。
或熱氣太甚,鬱滯不通,陰氣暴絕,陽氣後竭而死。
痰涎者,由熱甚則水化制火而生。
偏枯者,與經絡一偏相同。
否者,痹而癱瘓也。
口噤筋急者,由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又津液滯於胸膈,以為痰涎,則筋太燥,然燥金主於收斂勁切故也。
或筋反緩者,乃燥之甚,血液衰少也。
諸筋攣易愈,諸筋痿難復,以燥之微甚也。
準繩 雲:有熱盛生風而為卒僕偏枯者,以麻、桂、烏、附投之則殆,當以河間法治之。
《紺珠經》雲:以火為本,以風為標。
心火暴甚,腎水必衰,肺金既摧,肝木自旺。
治法先以降心火為主,或清心湯或瀉心湯,大作劑料服之,心火降則肝木自平矣。
次以防風通聖散汗之,或大便閉塞,三化湯下之。
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以羌活愈風湯常服之,宣其氣血,導其經絡,病自已矣。
或舌謇不語者,轉舌膏或活命金丹以治之,此聖人心法也。
或有中風,便牙關緊急,漿粥不入,急以三一承氣湯灌於鼻中,待藥下,則口自開矣,然後按法治之。
論東南多屬濕痰 丹溪 曰:真中風邪者,東垣中血脈、中腑中臟之說甚好,子和三法亦可治。
諸書隻謂外中風邪,惟劉河間作將息失宜,水不制火,極是。
然地有不同,西北人外,中者亦有東南人,隻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
《局方》本為外感立方,而以內傷熱證混同出治,其害匪輕。
大率主血虛有痰,或挾火與濕,治法以痰為先,補養次之。
又須分氣虛血虛。
氣虛卒倒,參耆湯補之;有痰則濃煎參湯,加竹瀝、薑汁;血虛,四物湯補之,俱用薑汁炒過;有痰再加竹瀝、薑汁,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
半身不遂,大抵多痰,在左屬死血與瘀血,宜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在右屬痰,有熱並氣虛,宜二陳湯,四君子等湯加竹瀝、薑汁。
肥白人多濕,少用烏頭、附子行經。
凡用烏、附,必用童便煮過,以殺其毒。
瘦人陰虛火熱,用四物湯加牛膝、竹瀝、黃芩、黃柏,有痰者加痰藥。
治痰氣實而能食,用荊瀝。
氣虛少食用竹瀝。
此二味開經絡,行血氣故也。
入四物湯,必用薑汁助之。
治風用汗吐下三法 張子和 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掉搖眩暈,目喎筋急,手搐瘛瘲(音熾縱,癇病),皆厥陰肝木之用也。
經雲:風淫所勝,平以辛涼。
世何以熱藥治風耶。
予治驚風癇病,屢用汗吐下三法,隨治愈。
木鬱達之者,吐之令其條達也。
汗者,風隨汗出也。
下者,推陳緻新也。
失音悶亂,口眼喎斜,可用三聖散吐之。
始牙關緊急,鼻內灌之,吐出涎,口自開也。
次用通聖散,涼膈散,大人參半夏丸,甘露飲、除熱養液之寒藥,排而用之。
(劉雲:按此法的系邪氣卒中,痰涎壅盛,實熱者可用,否則不敢輕易也) 丹溪 雲:治中風方,續命、排風、越婢等,悉能除去,而千金多用麻黃,令人不得慮虛,以風邪不得汗則不能洩也。
然此治中風,不汗者為宜,若自汗者更用麻黃,則津液轉脫,反為大害。
中風自汗,仲景雖處以桂枝湯,至於不住發搐,口眼瞤動,遍身汗出者,豈勝對治。
此時獨活湯、續命煮散能復榮衛,卻風邪,不可卻也。
凡中風年老虛弱者不可吐,氣虛卒倒者不可吐。
集略論 曰:夫風乃六淫中之一,天之邪氣。
人在氣中,形虛者即感之、傷之、中之,皆自外而入者也。
古人用藥皆是發散表邪之劑,以其自表而入,亦當自表而出也。
至於東垣分在經、在腑、在臟,而有汗下調養之法,可謂詳備。
若劉河間以為熱甚制金,不能平木,或濕土過甚,反兼木化,皆非外中於風,乃因內熱而生。
丹溪謂數千年得經意者,河間一人耳。
由是觀之,若病由風邪而得,元氣壯實者,當從古方發散例,但用藥不宜小續命湯,須分所挾有寒熱溫涼之異,受邪有臟腑經絡之殊。
若病因內熱而生者,當從河間之論,不當如子和專以汗吐下為法。
蓋病有虛實,難以概論。
《內經》之法,風淫於內,治以辛涼。
可清熱退風,開結滯,散鬱閉,使宣通而愈,勿用金石大熱之劑。
如初得風,覺牙關緊急,不省人事,寸脈滑實而痰盛,按法吐去風痰,待牙關活動,進調蘇合香丸即醒。
氣血虛者,又非所宜,令氣少順,分表裡虛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