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中

關燈
用紙撚作條子,送入鼻內,或加皂角末,尤良。

    或用前紙條燒煙,熏入鼻內亦可。

     一方 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拽鋸聲,口中涎沫。

     取藜蘆一分,天南星一枚去浮皮,卻於臍上剜一坑子,納入藜蘆,陳醋和麵包裹,四面用火逼令黃色,用搗,再研極細,生面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

     一方 吐痰之聖藥也。

     橘紅一斤,逆流水五碗,煮數滾,去渣,再煮至一碗,頓服,白湯導之。

     吹鼻散 治痰中欲絕。

     用大茶子一顆、糯米七粒,共為細末,以些少吹入鼻中,吐出稠痰數碗,病者即醒。

     太白散 治中風痰氣欲絕,心頭尚溫,喉中絕響。

    此藥下痰如神。

     千年古石灰刮去土,為細末,水飛過,每服三錢,水一碗煎至七分,溫服。

     太元湯 治證同前。

     染布活靛缸水一盞,溫而灌之,即能言。

     雄附醒風湯 治中風涎潮,牙關緊急,不省人事。

     附子(重七錢,一個) 天雄 南星(各重一兩一個,並生去皮臍) 蠍梢(五錢)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碧霞丹 治卒中急風,眩暈僵仆,痰涎壅塞,心神迷悶,牙關緊急,目睛上視,及五種癇病,涎潮搐搦。

     石綠(研九度飛,十兩) 附子尖 烏頭尖 蠍梢(各七十個) 上三味為末,入石綠令勻,麵糊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急用薄荷汁化下一丸,更入酒半合,溫暖服之,須臾吐出頑痰,然後隨證治之。

    如牙關緊急,斡開灌之,立驗。

     治初中氣道閉塞方 烏藥順氣散 治一切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手足癱瘓,言語謇澀,口眼喎斜,先宜多服此藥,疏通氣道,然後隨證投以風藥。

     烏藥 陳皮(去白,各二錢) 麻黃(去根節) 川芎 白芷 殭蠶(炒,去絲嘴) 枳殼(麩炒) 桔梗 甘草(炙,各一錢) 乾薑(炮,五分) 上?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蔭按:治風先理氣,此治標之劑也。

    然必邪實初病之人,方可用之。

    若氣虛久病者,則勿與,宜以補劑兼之。

     八味順氣散 凡中風,宜先服此藥,以順其氣,次用治風之藥。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白芷 烏藥(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咀,水煎,食遠服。

    痰盛,加半夏一錢、生薑三片。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故用四君子以補氣。

    治痰之法,利氣為先,故用青、陳、芷、烏以順氣。

    氣順則痰行而無壅塞之患,此標本兼施之治也。

     治風中腑方 (中腑者,多著四肢,手足拘急不仁,面顯五色,惡風寒。

    脈浮為在表,治用發散之劑) 小續命湯 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顫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神情昏亂,頭目眩暈,痰涎壅盛,筋脈拘攣,及腳氣緩弱,不能動履屈伸。

    凡外有六經之形證則從此方加減,以發其表。

     麻黃 人參 黃芩(酒炒) 芍藥(酒炒) 川芎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炒) 防己(去皮) 桂枝(各一錢) 防風(去蘆,一錢半) 附子(炮,去皮臍,五分) 上?咀,加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食前熱服。

     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形證,加減用藥,雖治之,不能去其邪也。

    《內經》雲: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

    知暴中風邪,宜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

    太陽經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主之,依本方加麻黃、杏仁、防風各一倍。

    太陽經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主之,依本方加桂枝、芍藥、杏仁各一倍。

    陽明經中風,身熱無汗,不惡寒,白虎續命主之,依本方加石膏、知母各一錢,或雲去附子。

    陽明經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葛根續命主之,依本方加葛根二錢,桂枝、黃芩各加一倍。

    太陰經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主之,依本方加附子一倍,乾薑一錢。

    少陰經中風,有汗無熱,桂附續命主之,依本方加桂枝、附子、甘草各一倍。

    六經混淆,系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主之,依本方加羌活、連翹各一錢。

     大法: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藥;熱者,去附子加白附子;筋急語遲,脈弦者,倍人參,加薏苡仁、當歸,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煩躁不大便,去桂、附,倍加芍藥、竹瀝;日久大便不行,胸中不快,加枳殼、大黃;語言謇澀,手足顫掉,加石菖蒲,竹瀝;口渴,加麥門冬、葛根、天花粉;身痛發搐,加羌活;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角;多怒,加羚羊角;恍惚錯亂,加茯神,遠志;痰多,加南星;自汗,去麻黃;舌燥加石膏,去桂、附;或歌,或笑,或哭,語言無所不妄,加白朮,倍麻黃、人參、桂枝;肥人多濕,加烏、附行經,用童便浸煮,以殺其毒。

     附雲岐子加減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遠志;心煩多驚者,加犀角屑半錢;骨節間煩痛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骨節冷痛,倍用桂枝、附子;躁悶小便澀者,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一合煎;臟寒下痢者,去防己、黃芩,倍附子、白朮(熱痢不可用附子);腳弱,加牛膝、石斛各一錢;身疼痛,加秦艽一錢;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錢;失音,加杏仁一錢;如或歌笑語無所不及者,用麻黃三錢,人參、桂枝、白朮各二錢,無附子、防風、生薑,有當歸一錢;自汗者,去麻黃、杏仁,加白朮;春加麻黃一錢,夏加黃芩七分,秋加當歸四錢,冬加附子五分。

     金匱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不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能轉側。

     麻黃(去節,三兩) 桂枝(去皮) 當歸 人參 乾薑 石膏(碎,綿裹) 甘草(炙,各二兩) 川芎(一兩) 杏仁(去皮尖,十四枚) 上?咀,水煎服。

     疏風湯 治表中風邪,半身不遂,麻木,語言微澀,季春初夏宜服。

     麻黃(去節,二兩) 杏仁(炒,去皮尖) 益智仁(各一兩) 炙甘草 升麻(各五錢)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小碗煎至六分,趁溫服,腳蹬熱水葫蘆,候大汗出,去葫蘆,冬月忌服。

     疏風湯 治表中風邪。

     麻黃(去節) 羌活 防風(去蘆,各一錢半) 川芎 細辛(去土葉) 杏仁(去皮尖,炒,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熱服取汗。

     排風湯 治風虛冷濕,邪氣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及五臟風發等證。

     當歸(酒浸) 白朮 川芎 白芍藥 肉桂 防風 白鮮皮 杏仁 甘草(各二兩) 麻黃(去節) 茯苓(各三兩) 獨活(三兩) 上粗末,每服三錢,姜四片,水煎服。

     蔭按:丹溪曰:此雲治邪氣入臟,而又曰風發,又似有內出之意。

    夫病既在五臟,道遠而所感深,用麻黃以發其表,能不犯誅伐無過之戒乎。

    查劉宗厚曰:此與小續命湯相類,而無所發明,因世俗用之,故收入。

     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急拘,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終日不食,兼半身不遂,失音不語。

     麻黃(五錢) 獨活(四錢) 黃芩(三錢) 黃耆 細辛(各二錢) 上銼,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

    一服小汗,二服大汗。

    心熱,加大黃二錢;腹痛,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一錢,悸,加牡蠣三錢;渴,加瓜蔞根三錢;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治風中臟方 (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二便閉澀,為在裡,治用攻下之劑) 三化湯 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若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此導之。

     厚樸(去皮,薑汁炒) 大黃 枳實(麩炒) 羌活(各三錢) 上?咀,水一鍾半煎至一鍾,食前服,以微利為度。

     蔭按:潔古言:中臟者,大小便秘結。

    東垣雲:內有便溺之阻隔。

    蓋大小便秘結,不中臟者亦有之,有中臟而大小便不秘結者,二者當詳辨而治。

     牛黃通膈湯 初覺中風一二日,實則急宜下之。

     牛黃(研,三錢) 樸硝(研,三錢) 大黃 甘草(炙,各一兩) 上四味,除研藥為末,每服一兩,水二盞(除牛黃樸硝外)煎至一盞,去渣,入牛黃、樸硝一半調服,以利為度。

    須動三兩行,未利再服,量虛實加減。

     麻仁丸 治腸胃熱燥,大便秘結。

     大黃(蒸焙,一斤) 厚樸(去皮,薑汁炒) 枳實(麩炒) 芍藥(各半斤) 麻仁(別研,五兩) 杏仁(去皮尖,炒,五兩半)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用溫水下,大便通利則止。

     潤腸丸 治證同前,老人宜服。

     麻子仁(另研) 大黃(酒煨,各一兩半) 桃仁泥(另研) 當歸尾 枳實(麩炒) 白芍藥 升麻(各半兩) 人參 生甘草 陳皮(各三錢) 木香 檳榔(各二錢) 上除麻仁、桃仁另研,餘俱為末,卻入二仁泥,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下。

     祛風至寶丹 治風邪中臟,痰涎昏冒,及治諸風熱。

     防風 芍藥(各一兩半) 石膏 黃芩 桔梗 天麻 熟地黃 人參 羌活 獨活(各一兩) 川芎 當歸(各二兩半) 滑石(三兩) 甘草(二兩) 白朮(一兩三錢) 連翹 荊芥穗 薄荷 麻黃(去根不去節) 芒硝 黃連 大黃 黃柏 細辛 全蠍(各五錢) 梔子(六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任下,臨臥服。

     前四方專攻裡邪,此方乃發表攻裡兼施也。

     蔭按:中腑雖宜汗,然汗多則亡陽。

    中臟雖宜下,然下多則亡陰。

    要在以意消息,不可過度。

    若中腑兼中臟者,藥必兼用,先表之而後通之。

    若欲表裡兼攻,則用防風通聖散。

    是在詳病證淺深而酌用之,慎勿差誤也。

     治風中經絡方 大秦艽湯 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但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脈自榮,此方主之。

     秦艽 石膏(各二兩) 甘草 川芎 當歸 芍藥 羌活 獨活 防風 黃芩 白芷 生地黃 熟地黃 白茯苓 白朮(各一兩) 細辛(五錢)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溫服無時。

    天陰雨,加生薑七片;春夏,加知母一錢;如心下痞,加枳實一錢;痰盛,加竹瀝、薑汁;語言不出,加石菖蒲一錢。

     吳氏曰:中風虛邪也,流而不去,其病則實,故用驅風養血之劑兼而治之。

    用秦艽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風,石膏所以去胃中總司之火,羌活去太陽百節之風疼,防風為諸藥中之軍卒,三陽數變之風邪,責之細辛,三陰內淫之風濕,責之苓、術。

    去厥陰經之風,則有川芎,去陽明經之風,則有白芷。

    風熱幹乎氣,清以黃芩。

    風熱幹乎血,涼以生地。

    獨活療風濕在足少陰,甘草緩風邪上逆於肺。

    乃當歸、芍藥、熟地者,所以養血於疏風之後,一以濟風藥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虞氏曰:此方用芎、歸、芍藥、生地黃以補血養筋,甚得體。

    既曰外無六經之形證,但當少用羌活、秦艽,引用以利關節。

    其防風、獨活、細辛、白芷、石膏等藥,恐太燥而耗血,雖用此祛風,止可六分之一,尤宜加竹瀝、薑汁同劑最好。

    總之,蔭以臆度之,必的系風邪卒中,有外感而無內傷者,斯可用之,否則不可輕用也。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達者詳之。

     羌活愈風湯 治肝腎虛,筋骨弱,語言艱澀,精神昏憒,風濕內弱,風熱體重,或瘦而一肢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

    大抵心勞則百病生,靜則萬病息。

    此藥能安心養神,調理陰陽,使無偏勝。

    《保命集》雲: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中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隻從此藥加減服之。

    如覺風動,服此不緻倒僕。

     羌活 甘草(炙) 防風(去蘆) 黃耆(去蘆) 人參(去蘆) 蔓荊子 川芎 細辛(去蘆) 枳殼(去穰,麩炒) 地骨皮 麻黃(去根) 知母 獨活 白芷 薄荷 杜仲(炒,斷絲) 秦艽(去蘆) 柴胡(去苗) 半夏(湯洗,薑製) 厚樸(薑製) 防己 熟地黃 前胡 當歸(去蘆) 枸杞子 甘菊花(以上各二兩) 黃芩 白茯苓(各三兩) 芍藥 石膏 蒼朮 生地黃(以上各四兩) 官桂(一兩) 上三十三味,重七十五兩,?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至一鍾,溫服。

    如遇天陰,加生薑三片煎,空心一服,臨臥再煎渣服,俱要食遠服。

    空心嚥下二丹丸,謂之重劑;臨臥嚥下四白丹,謂之輕劑。

    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

    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勻作四服,每服加生薑五七片,空心煎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住。

    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加大黃一兩,亦勻作四服,每服加生薑五七片,臨臥煎服,得利為度。

     此藥常服之,不可失於四時之輔。

    如望春大寒之後,加半夏、柴胡、人參各二兩,木通四兩,此迎而奪少陽之氣也。

    如望夏穀雨之後,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此迎而奪陽明之氣也。

    如季夏之月,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此勝脾土之濕也。

    如初秋大暑之後,加厚樸二兩,藿香、桂各一兩,此迎而奪太陰之氣也。

    如望冬霜降之後,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此勝少陰之氣也。

    如得春氣候減冬所加藥,四時加減類此。

    雖立此四時加減,更宜臨病之際,審證之虛實,土地之所宜,邪氣之多少。

    此藥具七情六慾四氣,無使五臟偏勝,及不動於榮衛。

    如風秘服之,則永不燥結;久瀉服之,能自調適。

    初覺風氣,便服此藥,及《局方》中天麻丸各一料,相為表裡,乃治未病之聖藥也。

    若已病者,更宜常服,無問男女小兒,風癇急慢,急慢驚風,皆可服之。

    如解利四時傷寒,隨四時加減服。

     蔭按:此方品味太多,不免混雜而無專主之功,用者當量病加減。

     四白丹 清肺氣養魄。

    謂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

    兼能堅強骨髓。

     白朮 白茯苓 人參 香附 砂仁 甘草 防風 川芎(各半兩) 白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