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上

關燈
治口眼喎斜,多屬足陽明筋。

    蓋足陽明筋結頰上,得寒則急,熱則弛。

    左寒右熱,則左頰筋急,牽引右之弛者,而右隨急牽引喎向左也。

    右寒左熱,則右頰筋急牽引左之弛者,而左隨急牽引喎向右也。

    故其治法,以火灸,且為膏油熨其急者,以白酒調和桂末,塗其弛者,又以桑為鉤,以鉤其舌吻之喎斜處,使正平而高下相等。

    復以水調生桑灰於鉤柄之坎縫處,連頰塗之,以收其弛。

    兼飲姜酒,啖美肉,使筋脈氣和,以助外之塗熨。

    不飲酒者,自強其筋骨,以手拊拍其急處,使證自去也。

     張子和 雲:東杞一夫患口目喎斜,其兩手急數如弦之張,有力而實,其人壯氣充,風火交勝,與調胃承氣湯六兩,以水四升煎作三升,分作四服,令稍熱啜之,前後約瀉四五十行,去一兩,次以苦劑投之,解毒數服,以升降水火,不旬日愈。

    《脈訣》雲:熱則生風。

    一長吏病口目喎斜,予療之,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喎灸以地倉,俱效。

    苟不效者,當灸人迎。

    夫氣虛風入而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洩,真氣為邪氣所陷,故宜灸,所以立愈。

    (樓氏曰:此乃脈急喎斜,故灸之愈。

    若筋急喎斜,非灸可愈,必用服藥及用燔針劫刺其急處,或用馬膏塗法可愈。

    故承泣、地倉、人迎,皆足陽明胃脈之所發也) 李氏 曰:風邪初入反緩,正氣反急,牽引口眼喎僻,或左或右,急掐人中,拔頂發,灸耳垂珠,粟米大艾三五壯。

    外用南星、草烏各一兩,白及一錢,殭蠶七枚為末,薑汁調塗喎處,正即洗去。

    內用正舌藥,白附子、殭蠶、全蠍等分為末,酒調服二錢。

     樓氏 曰: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喎斜,亦有無半身不遂之證而喎斜者。

     論失音不語 素問 雲:太陰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

    內奪而厥,則為音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夫腎者藏精,主下焦地道之生育,故衝任二脈系焉。

    二脈與少陰腎之大絡,同出腎下,起於胞中,其衝脈因稱胞絡,為十二經脈之海,遂名海焉。

    衝脈之上行者滲(與浸同,漸漬也)諸陽,灌諸精,下行者滲三陽,灌諸絡而溫肌肉,別絡結於跗。

    因腎虛而腎絡與胞絡內絕,不通於上,則喑。

    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則不能言。

    二絡不通於下,則痱厥矣。

    如是者,以地黃飲子主之,竹瀝、荊瀝、大梨汁各三杯,生葛汁、人乳汁各二杯,陳醬汁半杯和勻,隔湯頓溫服。

    有痰者,滌痰湯;內熱者,涼膈散加石菖蒲、遠志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名轉舌膏。

    寶鑑訶子湯,正舌散,茯神散。

     李氏 曰:不語有數端,有風中心脾者,資壽解語湯。

    有風中心經者,小續命湯去桂、附,加菖蒲。

    有痰塞心竅者,導痰湯加菖蒲、人參、竹茹,或芩、連。

    有舌本強硬,語言不正者,用蠍梢二錢半,茯苓一兩,薄荷二兩為末,酒調服二錢,或擦牙尤妙。

    又有風熱壅者,有血虛氣虛者,有腎虛,及老人忽言不出者,十全大補湯去桂,加菖蒲、遠志。

    卒倒歪斜不語,名風癔,身軟有汗者生,汗不出,身直者死。

    痰由水化制火,閉塞心竅不語。

    熱者,涼膈散加黃連,或牛黃清心丸。

    虛者,星香散、三生飲、導痰湯、小省風湯。

     論半身不遂 準繩 曰:經雲,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隔偏枯。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男為陽,左亦為陽,故偏枯發左為逆。

    女為陰,右亦為陰,故偏枯發右為逆)不喑,舌轉,可治(雖逆於經,未甚於臟,乃為可治),三十日起。

    其從者喑,三歲起(從,順也。

    男以右為從,女以左為從。

    男發右,女發左,證雖從而聲則喑,是外輕而內重也,故必三歲而起)。

    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以氣血方剛之年,見偏枯廢疾,此稟賦不足,早凋之兆也,故三歲死)。

    蓋胃與脾為表裡,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

    是故胃陽虛則內從於脾,內從於脾則脾之陰盛,故胃脈沉鼓澀也。

    澀為多血少氣,胃之陽盛,則脾之陰虛,虛則不得與陽主內,反從其胃,越出於部分之外,故胃脈鼓大於臂外也。

    大為多氣少血,心者,元陽君主宅之,生血主脈,因元陽不足,陰寒乘之,故心脈小堅急。

    小者,陽不足也,堅急,陰寒之邪也,夫如是,心胃之三等脈,凡有其一,即為偏枯者,何也?蓋心是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是穀氣充大真氣之標,標本相得,則胸膈間之膻中氣海所留宗氣盈溢,分布四臟三焦,上下中外,無不周遍。

    若標本相失,則不能緻其氣於氣海,而宗氣散矣。

    故分布不周於經脈則偏枯,不周於五臟則喑。

    即此言之,是一條可為後之諸偏枯者綱領也。

    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也。

    故治療之法,倘不用黃耆為君,人參、當歸、白芍藥為臣,防風、桂枝、鉤藤、竹瀝、荊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之屬為之佐使,而雜沓乎烏、附、羌、獨之屬,以涸榮而耗衛,如此死者,醫殺之也。

     蔭按:丹溪雲:大率多痰,在左挾死血與瘀血,在右挾氣虛與痰,亦是無本杜撰之談,不必拘之。

    古方順風勻氣散、虎骨散、虎脛骨酒、黃耆酒皆可用。

    外用蠶沙兩石,分作三袋,每袋可七鬥,蒸熱一袋著患處,如冷,再換一袋,依前法數數換易,百不禁,瘥止。

    須羊肚釀粳米,蔥白、姜椒、豉等煮爛熟,日食一具,十日止。

     李氏 曰:半身不遂,或隻一肢不遂,此名偏枯,言不變,智不亂,病在膚腠之間,溫臥取汗。

     張子和 雲:一衲子因陰雨臥濕地,一年手足皆不遂,若遇陰雨,其病轉加,諸醫皆作中風、偏枯治之,用當歸、芍藥、乳香、沒藥、自然銅之類,久服反加大便澀,風燥生,經歲不已。

    戴人以舟車丸下三十餘行,去青黃沫水五升,次以淡劑滲洩之,數日手足能舉。

    戴人曰:受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水濕得寒而浮蓄於皮腠之間,久而不去,內舍臟腑,宜用去水之藥可也。

    水濕者,人身中之寒物也。

    寒去則血行,血行則氣和,氣和則愈矣。

     論四肢癱瘓 病機 雲:四肢不舉,俗曰癱瘓。

    經謂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

    阜,高也,敦,厚也,既厚且高則令除去)。

    此真膏粱之疾,其治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

    若脾虛,亦令四肢不舉,其治可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

    (劉宗厚曰:四肢不舉,世俗皆以為中風病,此雲脾土太過不及,皆能緻之,豈可一概用藥乎) 李氏 曰:四肢癱瘓,此名風痱。

    智亂不能言者,難治。

    其證身體無痛,緩則四肢不舉,急則一身皆仰,或左癱右瘓,或一臂不遂,時復轉移一臂,祛風化痰,調氣養血為主,換骨丹、黑虎丹、神仙飛步丹。

     丹溪 雲:寒則脈急,熱則筋緩。

    緩因於弛長,縮因於短促,若受濕則弛,弛因於寬而長。

    然寒與濕,未嘗不挾熱,三者皆因於濕。

    然外濕非內濕無以啟之,不能成病。

    緻濕之由,酒面為多,魚與肉繼以成之,若甘滑燒炙,香辛硬物,皆緻濕之因,慎之慎之,藥中肯綮矣。

    若將理失宜,雖聖醫不治也。

    天產作陽,氣浮發熱,先哲格言。

    但是患痿之人,若不能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

     論小便不利 潔古 雲:中風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

    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

    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

     論遺尿 丹溪 雲:遺尿者屬氣虛,以參、耆補之。

     準繩 雲:遺尿,濃煎參耆湯,少加益智子,頻啜之。

     論中風能食多食少食 丹溪 雲:中風人能食,蓋甲己化土,脾盛,故能多食。

    此脾愈盛,下克腎水,腎水虧則病增,宜廣服藥,不欲多食,病能自愈。

    中風多食,風木盛也,盛則克脾,脾受敵,求助於食。

    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

    當瀉肝木,治風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效也。

    少食者為氣虛,宜參、耆、竹瀝。

     論預防中風 寶鑑 雲: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必有中風之疾也,宜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

    此治未病之法也。

     薛立齋 曰:預防之理,當養氣血,節飲食,戒七情,遠幃幕可也。

    若服前方以預防,適所以招風取中也。

     李氏 曰:凡覺手足麻木,肌肉蠕動,如有蟲行,心神憒亂,宜烏藥順氣散。

    如眉稜骨痛者,風之兆也,宜古防風湯加芩、連。

    預防之法,禦風丹、五參散、史國公浸酒方、單豨薟丸。

     集略 雲:風痰惟形盛氣衰,恃壯無忌者多得之,以素不能謹於性情、酒色、勞佚之際也。

    調養之法,亦惟緻謹於七情、房室、起居而已矣。

    務靜以勝其躁,勿性躁以速斃也。

    勿用藥雜亂以緻郁,勿針灸過當以益虛,勿妄投熱藥以濟火,勿過用涼藥以壞胃。

    老子雲:審汝藥名,時汝飲啜,嗇汝精神,持之歲月,縱不得為全人,亦不至為廢人矣。

     脈法 要略 雲: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又雲:頭痛脈滑者中風,風脈虛弱也。

    又寸口脈浮而緊,寸口脈緩而遲,皆曰中風也。

     脈經 曰:浮而大者風。

    又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

    又滑而浮散者,癱瘓風。

    又診人被風不仁,痿躄,其脈虛者生,堅急疾者死。

     又曰:寸口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氣實相搏,入於臟則死,入於腑則愈。

    此為卒厥不知人,唇青身冷,為入臟死。

    身溫和,汗出,為入腑而復自愈。

    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或浮而滑,或沉而滑,或微而虛,或微數,寸口或微而緩,或緩而遲,皆為中風之證。

    大法浮遲者吉,急疾者兇。

    又脈浮而通者易治,大數而急者死。

     準繩 雲:風邪中人,六脈多沉伏,亦有脈隨氣奔,指下洪盛者。

    浮遲吉,堅大急疾兇。

    浮遲為寒,虛大為暑,不當暑則為虛。

    浮澀為濕,浮大為風,浮數無熱亦為風。

    微而數,浮而緊,沉而遲,皆氣中。

    風應人迎,氣應氣口。

    洪大為火,滑為痰。

    更當察時月氣候,及其人之起居,參以顯證,而定病之主名,以施治療。

     脈訣舉要 曰:中風脈浮,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

    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危溫痰,風未可疏。

    又曰: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此名中風,勿用寒藥。

     或雲:若脾脈緩而無力者,最為難治。

    蓋風喜歸肝,肝木克脾土,則大便洞洩,故不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