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蔽寒滞而反折拘急也。
但以喜按、拒按察定食積、寒濕。
如腹痛拒按,乃食積也,宜平胃散、神香散攻逐食積。
若腹痛喜按,是寒濕也,宜胃苓、五苓以逐寒濕,食去濕行則裡和,裡和則表自解而轉筋自愈矣。
若轉于吐瀉之後,是邪氣以去,乃氣血大虛也。
如肢倦神疲口淡不渴者,虛在氣分,氣不足便是寒,緻筋血凝澀而拘急也,宜六氣煎加附片補氣培陽,氣足自能充達而筋自舒。
倘口微渴、體微煩、脈大者,虛在血分,血虛欠于潤澤則筋燥而拘急也,宜小營、左歸、四物、六物以補血,血足自能營養,則筋之拘急自甯矣。
霍亂吐瀉之後,腹痛将愈之時,切不可急與粥湯以緻邪滞複聚,為害最大。
蓋中氣蔽寒邪滞擾一翻,而腸胃困苦至極,斯時也,脾胃尚難主持。
若粥湯飲食速下,難于運化,必緻腹滞而腹痛較前必更甚矣,可不畏乎?必須于吐瀉腹痛俱愈半日之後,胃氣大醒,脾氣豁然,病人覺饑而思食者,方可略與粥食,亦不可過飽,方能無害。
刮痧之法将病人俯仰,用冷水一盆,以病人兩膝着水上,澆水于委中穴,旋澆旋拍,待委中粗筋腫起,用銀針傍筋打入,針出血流,叫痛即蘇,随用陰陽水吃兩碗即愈。
前賢又一法,将病人兩臂将至手背數十下,用針傍十指甲刺入,血出即蘇。
又法用溫水将病人兩曲池旋澆旋拍,筋起紅色即蘇。
景嶽之法用溫水一碗放香油在内,以細瓷碗一隻放于香油碗内浸溫,将碗覆于病人背脊中,輕輕放下刮之,刮至良久,腹中或響,内滞即動,必瀉而愈,縱不瀉,腹痛必減。
以上刮沙打沙之法餘屢試之,惟景嶽刮背之法甚善。
蓋五髒之系,皆附于背也。
餘照景嶽刮沙之法,用麻油摸濕病人背脊中間,令人以兩手側面,從上刮下,輪流盡刮,免使傷背,更為美善。
餘長松,胃中刺痛,懊惱拒按,脈三至有餘。
夫惡心懊惱者,濕聚于中也。
拒按者,食積滞于胃也。
刺痛脈遲者,寒凝于内也。
邪在胃口,吐出為善,即用鹽湯探吐,連探三次,隻吐出鹽湯,其食積毫不吐出,重将兩臂亦不濟事。
用香油刮沙之法,刮背數十下,覺腹痛頗減,以手指抵舌探吐,方吐出飲食,其痛大減,随進附子理中湯加荜茇、川椒而愈。
此病先用鹽湯探吐不動者,寒邪結滞之甚也,後刮背始能動者,乃表解而裡方解也。
夫五髒之系皆附于背,刮背疏動髒氣,陽氣動則陰凝解,而始能吐出也。
周乃金按:霍亂上吐下瀉主開沙證。
欲吐不吐,欲瀉不瀉,主閉霍亂。
吐瀉不止,則危沙證。
一經吐瀉即愈,又霍亂。
系一種細菌侵入腸中,發生極速,數小時可以斃命,用涼開水和鹽少許服之,為殺菌救渴之妙方。
沙證除刮沙外,可用生黃豆嚼服以解血熱。
痿證 痿證,乃身體疲倦,四肢軟弱而縱緩也。
其證手不能持,足難行步,頭低不能翹舉者皆是也。
有火盛之痿,宜清不宜補,有陽虛之痿,宜補不宜清,治法相去天壤,認證切宜仔細。
火盛之痿,必口渴喜冷,體煩惡熱,脈必洪。
蓋火盛則筋軟,緻頭低肢倦也,宜抽薪飲、白虎湯主之。
若年老之人及陰虛之體患此者,宜加減一陰煎及知柏地黃湯、玉女煎之類主之。
火證門李光南之案是也。
陽虛之痿或得于病後,或得于勞倦,乃縱欲無節,或年衰正虛者皆有此證。
其證必精神疲倦,喜熱惡寒,飲食減少,脈必濡弱,乃氣虛陽衰,則肢體不收攝而縱弛也。
治宜補陽,如飲食減少者,宜理中、養中、溫胃及六氣煎主之。
若飲食如常者,乃陰中之陽虛也,宜右歸、理陰主之。
男子陽痿不起,及臨陣倒戈者,皆由命門陽氣之不足也,宜峻補下元,如右歸飲及理陰煎、蠶蛾丸之類,加枸杞、鹿茸、菟絲、五味、核桃主之。
如食少肢倦者,乃脾胃虛弱,化精之源虧也,宜壽脾煎、溫胃飲、六氣煎及參歸鹿茸湯之類溫補脾胃,使脾胃強則能納能運,飲食多則化精化氣,精盈氣盛而陽自健矣。
男子陽痿而脈洪體輕者,乃濕熱盛也,熱甚則陽旺,何緻于痿?此乃火盛則筋軟也,如夏天炎熱則草木諸物之葉皆軟是也。
若煩渴喜水,為陽明熱盛,宜白虎、抽薪主之。
若口不渴而躁煩,或時煩時快者,濕熱入于肝膽也,龍膽瀉肝湯主之。
若口不渴,惟少腹作脹或申酉戌亥時躁煩者,濕熱盛于下焦也,宜化陰煎、二妙散主之。
以上濕熱之痿,必确得其熱證熱脈方可治以寒涼,否則誤人不淺。
大驚卒恐之後多有陽痿。
蓋陰莖乃肝之經絡,驚則傷于肝膽,肝膽傷則生氣虧而陽道斯不振矣。
陽物由腎之主持,恐傷腎,腎氣傷則元陽損而龜頭即痿矣。
第因驚因恐必細詳問明,方得其實。
因于驚者,猶易望效,因于恐者,則奏效實非易也。
夫此二證皆由陽氣衰敗,大危之候也。
其人腹内似痞非痞,似脹非脹,語輕聲低,神氣戚戚,色不華彩,皆生氣大傷也。
因于驚者,宜六氣煎、七福飲,因于恐者,宜大補元煎、右歸飲、理陰煎,宜加鹿茸,更宜善言釋去恐畏,方望藥有成功,徒藉藥力終無濟也。
鄧思諧,年三十餘,病陽痿,臨事不舉,色脈飲食皆如常。
夫人之陽物即或衰弱不舉,亦有略舉之時,其龜頭乃肝經所主,肝屬木,旺于寅卯,雖老年人逢寅卯時候,寐而始寤之時,陽物亦略舉片時。
若寅卯時寐而方醒,陽物全不舉者,乃去死不遠之人也。
詢問此人,雲寅卯時亦毫不舉。
餘诘之曰:爾必心多妄想,每難如願,心動腎從,精必下溜,以緻命門陽氣火虧而病陽痿也。
彼低頭無語,複警示曰:乃精去氣敗,大兇之候也,爾能斬斷妄念,藥力方可回春,不然縱服藥無益也。
彼點頭曰:人雖愚,豈有不畏死者?與右歸飲加蛇床、核桃、故紙,四十餘劑而全安。
周乃金按:此種陽痿竟有不殒命者,其飲食精神依然如故。
趙如上,年三十餘,本是健壯之體,漸覺四肢倦怠,舉步艱難,食減反飽,脈濡神疲。
夫肢倦步艱者,痿證也,即弛縱之類也。
食減者,胃虛也。
反飽者,脾虛也。
神疲脈濡,皆陽虛之征也。
經雲:熱則筋弛縱不收。
此人陽虛即氣虛,氣虛者便是寒,寒則反折筋急,而何緻于弛縱乎?蓋氣虛則不攝,不攝則弛縱也。
經文所言者,理之常也,此人之弛縱,病之變也。
不知常變者,不能察病之原,施治豈無誤耶。
即與附子理中湯加黃耆溫補脾胃,使脾胃飲食強則化氣自充也,二十餘劑而步履如常。
任炳南,病陽暑,口渴體煩脈大,大汗時出,頭暈頭低,腳軟手倦。
前醫認作虛證,妄投耆、術補藥,緻病垂危。
餘曰:口渴、體煩、脈大,皆火盛之證也。
大汗不止者,乃熱蒸肌肉緻津液外越也。
頭暈熱盛則神昏也。
頭低手足軟痿者,乃火盛則筋軟也。
茲值夏月,病屬純火,乃屬熱證,治宜清涼解暑。
即與抽薪飲重加石膏、香薷,連進數劑,熱除汗止,神亦漸強,更投小營煎,數劑而手足軟痿亦漸愈矣。
洩瀉 洩瀉之病,乃清濁不分,水谷并歸于大腸也。
有暴注之瀉,有延久之瀉。
暴注者,由于實邪所傷,有寒濕傷者,有濕熱傷者,有飲食滞者。
延久者,由于正虛,或虛于脾,或虛于腎,治必求本,慎勿孟浪。
古書有雲:治洩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然有可利者,有不可利者,惟暴注之瀉,屬濕邪傷中者,可利,若延久之瀉,屬于脾腎之虛者,不可利也。
蓋分利最能傷脾,最能傷氣,又最奪補藥之功也。
暴注之瀉屬寒濕者,顔色慘淡,脈象濡小,口不渴,微畏寒,身重懶言,體倦神疲者是也,此因寒濕傷中,侵脾賊陽。
治宜溫中逐濕,以理中兼五苓及蒼術丸、二術煎主之。
倘惡心欲嘔、腹痛腸鳴者,乃寒濕大盛也,宜加荜茇、川椒大熱之性,以攻逐寒濕之凝固也。
暴注屬于濕熱者,體煩躁,脈豁大,口渴喜冷,身輕喜熱者是也,此乃熱結闌門。
治宜清火利濕,惟大分清飲最妙,或六一散亦可。
倘随飲随渴者,乃陽明火盛。
宜抽薪飲、白虎湯、玉泉散之類擇而用之。
飲食停滞而作瀉者,腹中或脹或痛,按之脹痛愈甚,或懊惱嗳腐,或吐氣馊腥者是也。
宜平胃散、二術煎、大小和中飲攻逐其滞,滞去而瀉自止。
倘兼濕盛而小水不利者,宜胃苓湯以調之。
久瀉屬于腎虛,乃命門之陽衰也,熏化氣微,尿或短黃,少腹臀腰或間作脹,腎家之陽衰則熏蒸之力亦衰,是脾之根本傷矣。
凡湯水油膩之物毫不可啖,雖略食油湯魚肉即痛而作瀉,瀉後痛減。
宜胃關煎、九氣丹為最,兼進敦阜糕更妙。
久纏之瀉屬脾虛者,口淡無味,或食少痞悶,或肢體倦怠,大便溏滑,日瀉一二次者是也。
宜補火生土,溫中扶脾,以理中湯、養中煎、聖術煎之類加附片、川椒主之。
如瀉久腸滑者,宜加肉蔻、五味以固之。
若食強神壯而大便溏滑不止者,惟敦阜糕足稱神劑。
苟延久不治,由脾必及于胃也。
又有一種腎虛作瀉,日間安然,每至五更時瀉一二次,此亦陰中之陽虛也,運化傳導之力較常大減。
凡渣滓之物,日間不下,至醜寅時候,及陰寒極盛之時,陽氣潛伏之候而命門之陽氣始健,方能傳導推逐渣穢而外出也。
古人皆用四神丸固之澀之,餘每用之毫不見效,乃自制方用熟地、附、桂、吳萸、四味煎服,培補命門真陽,兼進敦阜糕而始奏效。
蓋陰中之火衰,非附、桂不能補,非熟地不能導諸補藥入于腎也。
氣洩證因氣之滞逆,氣滞則不能化水,緻水溜入大腸而作瀉也。
其證胸腹脅肋,或脹或痛,氣息似喘不勻,宜排氣飲、推氣散。
若兩肋痛甚者,加北芥、青皮攻伐膜外之滞,滞解則氣自順氣,順則能化水,不使水溜大腸而洩自止矣。
酒洩證亦當明辨寒熱而施治,夫酒化于曲,其性則熱,酒釀于水,其質則寒也。
如陽髒之人陰常不足,酒質易化,酒性則助陽而為熱病,宜葛花、枳、槟之甘涼以解酒性之熱毒。
若陰髒之人陽則不足,酒性易散,酒質則助陰而為寒濕之病,宜白蔻、砂仁、良姜以解酒質之寒濕。
所以解酒毒,務宜審的寒熱,不可混投藥餌至于洩瀉。
若病于濕熱者,其人必煩躁,脈大體輕,口渴。
若病于寒濕者,其人必身重、色瘁、脈濡、神疲。
治此之法,與治暴病之寒熱相同,但治濕熱者,宜加葛花、枳椇,治寒濕者,宜加砂仁、白蔻、良姜以解酒中之毒也。
常見脾胃強壯而嗜酒者,每飲酒後,或半日或一日則洩瀉一二次即止,瀉後精神仍強,飲食亦健,此乃胃強陽盛之人能速逐酒濕而降下也。
是又反以瀉去為善,毫不為害,不必治之。
大瀉如傾,元氣漸脫者,速宜投四味回陽飲或六味回陽飲。
無論暴注、久瀉,俱宜猛劑頻吞,切莫少緩。
倘渾身畏寒、臍腹作痛,速宜灸關元以挽下焦之陽。
蓋此證由命門之陽氣大傷,闌門毫不能關固,緻大瀉如傾也。
矧五奪之中惟瀉最速,病證至此人鬼關頭,救治豈容緩乎? 李志顯之妻,年三十餘,病暴瀉,前醫投五苓散、吳萸理中湯俱不效。
三日後迎餘診治,察其口渴,體躁擾,脈洪大,小腹作脹拒按,申酉戌時小腹痛,按之痛甚,四肢無力,頸項軟。
餘曰:此濕熱作瀉也。
脈洪大者,熱盛之顯征也。
口渴體煩者,皆陽火耗津灼肉之确證也。
申酉戌時乃陽伏于下,助火為災,緻小腹痛而拒按也。
如此濕熱之實證,藥宜清火利濕,前醫見肢倦頸軟認作寒證,妄投肉桂、吳萸、術、姜等藥,無怪病愈甚也。
矧脈洪渴擾,皆屬實火,豈頸軟肢倦即屬寒乎?蓋不知火盛則筋軟也。
即與大分清飲加黃柏、天花粉,二劑減半,四劑瀉止煩除,小腹痛亦愈,複出手足轉動之狀。
餘曰:此因濕熱擾亂一番,傷損陰血,緻血虛不能營筋,乃血燥筋枯而轉也。
與小營煎,十餘劑而始痊。
李紹渤,病暴瀉,每日洩六七次,夜亦洩六七次。
四日後方迎餘診,問前醫所投何藥,雲:先進二術煎四劑,無效。
次進理中兼五苓加吳萸四劑,亦無效。
觀其顔色憔悴,口淡不渴,精神困倦,脈濡小五至。
夫面色憔悴,乃陽虛不華也。
精神困倦,口淡不渴者,脾氣虛而内無火也。
脈小者,中濕脈細也。
病屬寒濕踞中,損賊陽氣之候。
前醫之藥皆溫中逐濕,恰切此病而全無效者何也?然舍溫中逐濕之外,卻無法可施,查看前單有四兩多重一劑,細問煎水多少,每次煎兩大碗,每日吃八碗。
餘思藥水猛進,中主虧弱,不能速化,闌門陽虧,不能緊閉,緻藥性直溜而不能奏效,殆是此理。
仍用理中兼五苓加吳萸,煎藥一茶碗,令作三次服,每服盞餘,使藥漸次而下,方能留性導濕。
是日隻服一劑,是夜隻洩三次,次日又服一劑而洩全止。
精神仍倦,食量不強,乃去五苓,單用附子理中湯,六劑大健。
由此觀之,凡臨證者,不惟藥味不可雜投,即服藥亦當知宜緩宜急之活法也。
先母,五十餘歲之時,曾病洩瀉二十餘年,是時餘頗谙醫,聆母所雲:凡魚肉雞鴨及薯芋油滑之物,吃下半日即瀉。
先母體屬,中寒脾虧,聞從前所服之藥皆是消導利水,間投補劑不過補中益氣加附片一錢。
夫中寒脾虛之體,食魚肉即瀉,此乃火土兩虧之候,豈堪消導克伐,分利耗氣乎?即補中益氣湯之升麻、陳皮亦屬克伐之物,附片一錢能濟甚事?餘乃投以胃關煎加附片六錢,肉桂二錢,日進一劑,兼服敦阜糕一料,瀉止胃健之後乃進魚肉以試之,亦安而不瀉。
第病患二十餘年之久,年已七十緻真元不能複壯,半年不吃藥,洩瀉又發,即以原方較前減半,仍進敦阜糕即止,續後不必服水藥,每年進敦阜糕三料,洩瀉斷根,後年逾八旬含笑辟谷。
吉齊瑜之妻,年四十,病洩瀉已十餘年,凡魚肉薯芋及諸油膩之物均不能吃,吃後即瀉。
舉動形色皆可,惟飲食不健。
令服養中煎加附片十餘劑,并進敦阜糕,服完一料令吃雞肉湯以試之,是夜仍作瀉。
以敦阜糕合玉關丸加荜茇為丸,服完一料仍吃肉試之,瀉不複作,後油肉皆可食而全愈。
從前治此證,惟敦阜糕最神,今治此人用敦阜糕合玉關丸取效如神。
積聚 積聚之病,以有形無形辨之。
蓋積者堆積之謂,凡食滞、痰結、血凝、堅硬不移者,是有形也,有形者謂之積。
聚者聚散之謂,或由寒凝,或由熱郁,聚則痛而見形,散則平而無迹,是無形也,無形者謂之聚。
凡臨此證者,必須辨明是積是聚,治方有主張。
治積之法或宜直攻以逐之,或宜補正以化之,或宜行補兼用,以善消之。
治聚之法,氣因寒凝者宜溫之,氣因熱郁者宜清之,氣虛弱運化無力者宜補之。
辨得其真,治中其由,無有不愈者也。
食積之證,有久暫之異。
暫病者,在上則胃中脹滿,懊惱惡食,或吞酸嗳腐;在中則腹痛拒按,或痛而作瀉,瀉去痛止;在下則有小腹下右,近廣腸之處痛脹拒按等證,此暫病者其食積皆在腸胃之内,乃可行可逐也,微則平胃散、大小和中飲,甚則敦阜丸、十香丸、赤金豆之類擇而用之。
久病者,因過食生冷,克損腸胃之陽氣,渣滓雖去,寒毒留中,浸漬腸外,緻腸外之津液抟結不散為團為塊,在上則胸前脹起,胃外成團,或傍左肋虛裡之處成塊堅硬,在下腹中脹硬,按之拒手等證,此久病者由正氣虛弱運化無力者也,消導攻逐之藥反損正氣,切不可投,惟宜培補為主。
在上則理中湯、溫胃飲、養中煎。
中虛食減者并宜加附片。
在下則桂附理陰煎及八味地黃湯,使中下二焦陽氣複壯,方能化腸外之冰凝。
然腸外之液既結成積,徒知服藥亦難排除,必須内外兼治,始能取效。
宜用萊菔子或用大蒜研爛,炒熱,掩敷患處,日掩三次。
或外用柑葉、樟橙等葉及姜蔥、菖蒲香竄之物研爛作餅,覆于患處,上用熨鬥火熨之,日熨一二次,每日如是,不可厭煩。
使補藥助陽而内蒸香竄,熨之而外解,則沉疴始可起也,此食滞之案又須向食滞門察之。
痰積之證,乃由津液而成者也。
夫痰者,水也。
水何至于成積?或因元陽不足,則運化無力緻津液凝滞而為痰,或因脾胃虛弱,則化失其正緻飲食停滞而為痰。
及其久也,則正氣日衰而痰積斯成矣。
有為頑痰膠固于胃者,則惡寒發熱。
證如瘧疾侵于肺者,則為咳嗽。
有成窠囊者,則痛及脅肋而一邊不能卧。
治案載痰飲門及脅痛咳嗽門。
有凝于腸胃之外成團成塊,治不易散,且為腫脹,案載腫脹門。
食積之證,有因熱結者,有因寒凝者,然熱則流通,寒則凝結,凡瘀血不行者,因氣虛不能推逐者居多,而因熱結者則鮮有也。
即間有之,必察得有熱證熱脈,方可治以寒涼。
其熱結者,每逢申酉戌亥陽伏之時,其痛更甚,乃伏陽助内熱也,至子醜寅卯辰巳則痛減,或不痛,乃陽出于外内熱消靜也。
治寒凝者,宜保正氣為主,藥用補中之行,方難注定,臨證揣施可也。
治熱結者,宜通瘀煎,或清化飲、當歸活血湯之類擇而用之。
甚者
但以喜按、拒按察定食積、寒濕。
如腹痛拒按,乃食積也,宜平胃散、神香散攻逐食積。
若腹痛喜按,是寒濕也,宜胃苓、五苓以逐寒濕,食去濕行則裡和,裡和則表自解而轉筋自愈矣。
若轉于吐瀉之後,是邪氣以去,乃氣血大虛也。
如肢倦神疲口淡不渴者,虛在氣分,氣不足便是寒,緻筋血凝澀而拘急也,宜六氣煎加附片補氣培陽,氣足自能充達而筋自舒。
倘口微渴、體微煩、脈大者,虛在血分,血虛欠于潤澤則筋燥而拘急也,宜小營、左歸、四物、六物以補血,血足自能營養,則筋之拘急自甯矣。
霍亂吐瀉之後,腹痛将愈之時,切不可急與粥湯以緻邪滞複聚,為害最大。
蓋中氣蔽寒邪滞擾一翻,而腸胃困苦至極,斯時也,脾胃尚難主持。
若粥湯飲食速下,難于運化,必緻腹滞而腹痛較前必更甚矣,可不畏乎?必須于吐瀉腹痛俱愈半日之後,胃氣大醒,脾氣豁然,病人覺饑而思食者,方可略與粥食,亦不可過飽,方能無害。
刮痧之法将病人俯仰,用冷水一盆,以病人兩膝着水上,澆水于委中穴,旋澆旋拍,待委中粗筋腫起,用銀針傍筋打入,針出血流,叫痛即蘇,随用陰陽水吃兩碗即愈。
前賢又一法,将病人兩臂将至手背數十下,用針傍十指甲刺入,血出即蘇。
又法用溫水将病人兩曲池旋澆旋拍,筋起紅色即蘇。
景嶽之法用溫水一碗放香油在内,以細瓷碗一隻放于香油碗内浸溫,将碗覆于病人背脊中,輕輕放下刮之,刮至良久,腹中或響,内滞即動,必瀉而愈,縱不瀉,腹痛必減。
以上刮沙打沙之法餘屢試之,惟景嶽刮背之法甚善。
蓋五髒之系,皆附于背也。
餘照景嶽刮沙之法,用麻油摸濕病人背脊中間,令人以兩手側面,從上刮下,輪流盡刮,免使傷背,更為美善。
餘長松,胃中刺痛,懊惱拒按,脈三至有餘。
夫惡心懊惱者,濕聚于中也。
拒按者,食積滞于胃也。
刺痛脈遲者,寒凝于内也。
邪在胃口,吐出為善,即用鹽湯探吐,連探三次,隻吐出鹽湯,其食積毫不吐出,重将兩臂亦不濟事。
用香油刮沙之法,刮背數十下,覺腹痛頗減,以手指抵舌探吐,方吐出飲食,其痛大減,随進附子理中湯加荜茇、川椒而愈。
此病先用鹽湯探吐不動者,寒邪結滞之甚也,後刮背始能動者,乃表解而裡方解也。
夫五髒之系皆附于背,刮背疏動髒氣,陽氣動則陰凝解,而始能吐出也。
周乃金按:霍亂上吐下瀉主開沙證。
欲吐不吐,欲瀉不瀉,主閉霍亂。
吐瀉不止,則危沙證。
一經吐瀉即愈,又霍亂。
系一種細菌侵入腸中,發生極速,數小時可以斃命,用涼開水和鹽少許服之,為殺菌救渴之妙方。
沙證除刮沙外,可用生黃豆嚼服以解血熱。
痿證 痿證,乃身體疲倦,四肢軟弱而縱緩也。
其證手不能持,足難行步,頭低不能翹舉者皆是也。
有火盛之痿,宜清不宜補,有陽虛之痿,宜補不宜清,治法相去天壤,認證切宜仔細。
火盛之痿,必口渴喜冷,體煩惡熱,脈必洪。
蓋火盛則筋軟,緻頭低肢倦也,宜抽薪飲、白虎湯主之。
若年老之人及陰虛之體患此者,宜加減一陰煎及知柏地黃湯、玉女煎之類主之。
火證門李光南之案是也。
陽虛之痿或得于病後,或得于勞倦,乃縱欲無節,或年衰正虛者皆有此證。
其證必精神疲倦,喜熱惡寒,飲食減少,脈必濡弱,乃氣虛陽衰,則肢體不收攝而縱弛也。
治宜補陽,如飲食減少者,宜理中、養中、溫胃及六氣煎主之。
若飲食如常者,乃陰中之陽虛也,宜右歸、理陰主之。
男子陽痿不起,及臨陣倒戈者,皆由命門陽氣之不足也,宜峻補下元,如右歸飲及理陰煎、蠶蛾丸之類,加枸杞、鹿茸、菟絲、五味、核桃主之。
如食少肢倦者,乃脾胃虛弱,化精之源虧也,宜壽脾煎、溫胃飲、六氣煎及參歸鹿茸湯之類溫補脾胃,使脾胃強則能納能運,飲食多則化精化氣,精盈氣盛而陽自健矣。
男子陽痿而脈洪體輕者,乃濕熱盛也,熱甚則陽旺,何緻于痿?此乃火盛則筋軟也,如夏天炎熱則草木諸物之葉皆軟是也。
若煩渴喜水,為陽明熱盛,宜白虎、抽薪主之。
若口不渴而躁煩,或時煩時快者,濕熱入于肝膽也,龍膽瀉肝湯主之。
若口不渴,惟少腹作脹或申酉戌亥時躁煩者,濕熱盛于下焦也,宜化陰煎、二妙散主之。
以上濕熱之痿,必确得其熱證熱脈方可治以寒涼,否則誤人不淺。
大驚卒恐之後多有陽痿。
蓋陰莖乃肝之經絡,驚則傷于肝膽,肝膽傷則生氣虧而陽道斯不振矣。
陽物由腎之主持,恐傷腎,腎氣傷則元陽損而龜頭即痿矣。
第因驚因恐必細詳問明,方得其實。
因于驚者,猶易望效,因于恐者,則奏效實非易也。
夫此二證皆由陽氣衰敗,大危之候也。
其人腹内似痞非痞,似脹非脹,語輕聲低,神氣戚戚,色不華彩,皆生氣大傷也。
因于驚者,宜六氣煎、七福飲,因于恐者,宜大補元煎、右歸飲、理陰煎,宜加鹿茸,更宜善言釋去恐畏,方望藥有成功,徒藉藥力終無濟也。
鄧思諧,年三十餘,病陽痿,臨事不舉,色脈飲食皆如常。
夫人之陽物即或衰弱不舉,亦有略舉之時,其龜頭乃肝經所主,肝屬木,旺于寅卯,雖老年人逢寅卯時候,寐而始寤之時,陽物亦略舉片時。
若寅卯時寐而方醒,陽物全不舉者,乃去死不遠之人也。
詢問此人,雲寅卯時亦毫不舉。
餘诘之曰:爾必心多妄想,每難如願,心動腎從,精必下溜,以緻命門陽氣火虧而病陽痿也。
彼低頭無語,複警示曰:乃精去氣敗,大兇之候也,爾能斬斷妄念,藥力方可回春,不然縱服藥無益也。
彼點頭曰:人雖愚,豈有不畏死者?與右歸飲加蛇床、核桃、故紙,四十餘劑而全安。
周乃金按:此種陽痿竟有不殒命者,其飲食精神依然如故。
趙如上,年三十餘,本是健壯之體,漸覺四肢倦怠,舉步艱難,食減反飽,脈濡神疲。
夫肢倦步艱者,痿證也,即弛縱之類也。
食減者,胃虛也。
反飽者,脾虛也。
神疲脈濡,皆陽虛之征也。
經雲:熱則筋弛縱不收。
此人陽虛即氣虛,氣虛者便是寒,寒則反折筋急,而何緻于弛縱乎?蓋氣虛則不攝,不攝則弛縱也。
經文所言者,理之常也,此人之弛縱,病之變也。
不知常變者,不能察病之原,施治豈無誤耶。
即與附子理中湯加黃耆溫補脾胃,使脾胃飲食強則化氣自充也,二十餘劑而步履如常。
任炳南,病陽暑,口渴體煩脈大,大汗時出,頭暈頭低,腳軟手倦。
前醫認作虛證,妄投耆、術補藥,緻病垂危。
餘曰:口渴、體煩、脈大,皆火盛之證也。
大汗不止者,乃熱蒸肌肉緻津液外越也。
頭暈熱盛則神昏也。
頭低手足軟痿者,乃火盛則筋軟也。
茲值夏月,病屬純火,乃屬熱證,治宜清涼解暑。
即與抽薪飲重加石膏、香薷,連進數劑,熱除汗止,神亦漸強,更投小營煎,數劑而手足軟痿亦漸愈矣。
洩瀉 洩瀉之病,乃清濁不分,水谷并歸于大腸也。
有暴注之瀉,有延久之瀉。
暴注者,由于實邪所傷,有寒濕傷者,有濕熱傷者,有飲食滞者。
延久者,由于正虛,或虛于脾,或虛于腎,治必求本,慎勿孟浪。
古書有雲:治洩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然有可利者,有不可利者,惟暴注之瀉,屬濕邪傷中者,可利,若延久之瀉,屬于脾腎之虛者,不可利也。
蓋分利最能傷脾,最能傷氣,又最奪補藥之功也。
暴注之瀉屬寒濕者,顔色慘淡,脈象濡小,口不渴,微畏寒,身重懶言,體倦神疲者是也,此因寒濕傷中,侵脾賊陽。
治宜溫中逐濕,以理中兼五苓及蒼術丸、二術煎主之。
倘惡心欲嘔、腹痛腸鳴者,乃寒濕大盛也,宜加荜茇、川椒大熱之性,以攻逐寒濕之凝固也。
暴注屬于濕熱者,體煩躁,脈豁大,口渴喜冷,身輕喜熱者是也,此乃熱結闌門。
治宜清火利濕,惟大分清飲最妙,或六一散亦可。
倘随飲随渴者,乃陽明火盛。
宜抽薪飲、白虎湯、玉泉散之類擇而用之。
飲食停滞而作瀉者,腹中或脹或痛,按之脹痛愈甚,或懊惱嗳腐,或吐氣馊腥者是也。
宜平胃散、二術煎、大小和中飲攻逐其滞,滞去而瀉自止。
倘兼濕盛而小水不利者,宜胃苓湯以調之。
久瀉屬于腎虛,乃命門之陽衰也,熏化氣微,尿或短黃,少腹臀腰或間作脹,腎家之陽衰則熏蒸之力亦衰,是脾之根本傷矣。
凡湯水油膩之物毫不可啖,雖略食油湯魚肉即痛而作瀉,瀉後痛減。
宜胃關煎、九氣丹為最,兼進敦阜糕更妙。
久纏之瀉屬脾虛者,口淡無味,或食少痞悶,或肢體倦怠,大便溏滑,日瀉一二次者是也。
宜補火生土,溫中扶脾,以理中湯、養中煎、聖術煎之類加附片、川椒主之。
如瀉久腸滑者,宜加肉蔻、五味以固之。
若食強神壯而大便溏滑不止者,惟敦阜糕足稱神劑。
苟延久不治,由脾必及于胃也。
又有一種腎虛作瀉,日間安然,每至五更時瀉一二次,此亦陰中之陽虛也,運化傳導之力較常大減。
凡渣滓之物,日間不下,至醜寅時候,及陰寒極盛之時,陽氣潛伏之候而命門之陽氣始健,方能傳導推逐渣穢而外出也。
古人皆用四神丸固之澀之,餘每用之毫不見效,乃自制方用熟地、附、桂、吳萸、四味煎服,培補命門真陽,兼進敦阜糕而始奏效。
蓋陰中之火衰,非附、桂不能補,非熟地不能導諸補藥入于腎也。
氣洩證因氣之滞逆,氣滞則不能化水,緻水溜入大腸而作瀉也。
其證胸腹脅肋,或脹或痛,氣息似喘不勻,宜排氣飲、推氣散。
若兩肋痛甚者,加北芥、青皮攻伐膜外之滞,滞解則氣自順氣,順則能化水,不使水溜大腸而洩自止矣。
酒洩證亦當明辨寒熱而施治,夫酒化于曲,其性則熱,酒釀于水,其質則寒也。
如陽髒之人陰常不足,酒質易化,酒性則助陽而為熱病,宜葛花、枳、槟之甘涼以解酒性之熱毒。
若陰髒之人陽則不足,酒性易散,酒質則助陰而為寒濕之病,宜白蔻、砂仁、良姜以解酒質之寒濕。
所以解酒毒,務宜審的寒熱,不可混投藥餌至于洩瀉。
若病于濕熱者,其人必煩躁,脈大體輕,口渴。
若病于寒濕者,其人必身重、色瘁、脈濡、神疲。
治此之法,與治暴病之寒熱相同,但治濕熱者,宜加葛花、枳椇,治寒濕者,宜加砂仁、白蔻、良姜以解酒中之毒也。
常見脾胃強壯而嗜酒者,每飲酒後,或半日或一日則洩瀉一二次即止,瀉後精神仍強,飲食亦健,此乃胃強陽盛之人能速逐酒濕而降下也。
是又反以瀉去為善,毫不為害,不必治之。
大瀉如傾,元氣漸脫者,速宜投四味回陽飲或六味回陽飲。
無論暴注、久瀉,俱宜猛劑頻吞,切莫少緩。
倘渾身畏寒、臍腹作痛,速宜灸關元以挽下焦之陽。
蓋此證由命門之陽氣大傷,闌門毫不能關固,緻大瀉如傾也。
矧五奪之中惟瀉最速,病證至此人鬼關頭,救治豈容緩乎? 李志顯之妻,年三十餘,病暴瀉,前醫投五苓散、吳萸理中湯俱不效。
三日後迎餘診治,察其口渴,體躁擾,脈洪大,小腹作脹拒按,申酉戌時小腹痛,按之痛甚,四肢無力,頸項軟。
餘曰:此濕熱作瀉也。
脈洪大者,熱盛之顯征也。
口渴體煩者,皆陽火耗津灼肉之确證也。
申酉戌時乃陽伏于下,助火為災,緻小腹痛而拒按也。
如此濕熱之實證,藥宜清火利濕,前醫見肢倦頸軟認作寒證,妄投肉桂、吳萸、術、姜等藥,無怪病愈甚也。
矧脈洪渴擾,皆屬實火,豈頸軟肢倦即屬寒乎?蓋不知火盛則筋軟也。
即與大分清飲加黃柏、天花粉,二劑減半,四劑瀉止煩除,小腹痛亦愈,複出手足轉動之狀。
餘曰:此因濕熱擾亂一番,傷損陰血,緻血虛不能營筋,乃血燥筋枯而轉也。
與小營煎,十餘劑而始痊。
李紹渤,病暴瀉,每日洩六七次,夜亦洩六七次。
四日後方迎餘診,問前醫所投何藥,雲:先進二術煎四劑,無效。
次進理中兼五苓加吳萸四劑,亦無效。
觀其顔色憔悴,口淡不渴,精神困倦,脈濡小五至。
夫面色憔悴,乃陽虛不華也。
精神困倦,口淡不渴者,脾氣虛而内無火也。
脈小者,中濕脈細也。
病屬寒濕踞中,損賊陽氣之候。
前醫之藥皆溫中逐濕,恰切此病而全無效者何也?然舍溫中逐濕之外,卻無法可施,查看前單有四兩多重一劑,細問煎水多少,每次煎兩大碗,每日吃八碗。
餘思藥水猛進,中主虧弱,不能速化,闌門陽虧,不能緊閉,緻藥性直溜而不能奏效,殆是此理。
仍用理中兼五苓加吳萸,煎藥一茶碗,令作三次服,每服盞餘,使藥漸次而下,方能留性導濕。
是日隻服一劑,是夜隻洩三次,次日又服一劑而洩全止。
精神仍倦,食量不強,乃去五苓,單用附子理中湯,六劑大健。
由此觀之,凡臨證者,不惟藥味不可雜投,即服藥亦當知宜緩宜急之活法也。
先母,五十餘歲之時,曾病洩瀉二十餘年,是時餘頗谙醫,聆母所雲:凡魚肉雞鴨及薯芋油滑之物,吃下半日即瀉。
先母體屬,中寒脾虧,聞從前所服之藥皆是消導利水,間投補劑不過補中益氣加附片一錢。
夫中寒脾虛之體,食魚肉即瀉,此乃火土兩虧之候,豈堪消導克伐,分利耗氣乎?即補中益氣湯之升麻、陳皮亦屬克伐之物,附片一錢能濟甚事?餘乃投以胃關煎加附片六錢,肉桂二錢,日進一劑,兼服敦阜糕一料,瀉止胃健之後乃進魚肉以試之,亦安而不瀉。
第病患二十餘年之久,年已七十緻真元不能複壯,半年不吃藥,洩瀉又發,即以原方較前減半,仍進敦阜糕即止,續後不必服水藥,每年進敦阜糕三料,洩瀉斷根,後年逾八旬含笑辟谷。
吉齊瑜之妻,年四十,病洩瀉已十餘年,凡魚肉薯芋及諸油膩之物均不能吃,吃後即瀉。
舉動形色皆可,惟飲食不健。
令服養中煎加附片十餘劑,并進敦阜糕,服完一料令吃雞肉湯以試之,是夜仍作瀉。
以敦阜糕合玉關丸加荜茇為丸,服完一料仍吃肉試之,瀉不複作,後油肉皆可食而全愈。
從前治此證,惟敦阜糕最神,今治此人用敦阜糕合玉關丸取效如神。
積聚 積聚之病,以有形無形辨之。
蓋積者堆積之謂,凡食滞、痰結、血凝、堅硬不移者,是有形也,有形者謂之積。
聚者聚散之謂,或由寒凝,或由熱郁,聚則痛而見形,散則平而無迹,是無形也,無形者謂之聚。
凡臨此證者,必須辨明是積是聚,治方有主張。
治積之法或宜直攻以逐之,或宜補正以化之,或宜行補兼用,以善消之。
治聚之法,氣因寒凝者宜溫之,氣因熱郁者宜清之,氣虛弱運化無力者宜補之。
辨得其真,治中其由,無有不愈者也。
食積之證,有久暫之異。
暫病者,在上則胃中脹滿,懊惱惡食,或吞酸嗳腐;在中則腹痛拒按,或痛而作瀉,瀉去痛止;在下則有小腹下右,近廣腸之處痛脹拒按等證,此暫病者其食積皆在腸胃之内,乃可行可逐也,微則平胃散、大小和中飲,甚則敦阜丸、十香丸、赤金豆之類擇而用之。
久病者,因過食生冷,克損腸胃之陽氣,渣滓雖去,寒毒留中,浸漬腸外,緻腸外之津液抟結不散為團為塊,在上則胸前脹起,胃外成團,或傍左肋虛裡之處成塊堅硬,在下腹中脹硬,按之拒手等證,此久病者由正氣虛弱運化無力者也,消導攻逐之藥反損正氣,切不可投,惟宜培補為主。
在上則理中湯、溫胃飲、養中煎。
中虛食減者并宜加附片。
在下則桂附理陰煎及八味地黃湯,使中下二焦陽氣複壯,方能化腸外之冰凝。
然腸外之液既結成積,徒知服藥亦難排除,必須内外兼治,始能取效。
宜用萊菔子或用大蒜研爛,炒熱,掩敷患處,日掩三次。
或外用柑葉、樟橙等葉及姜蔥、菖蒲香竄之物研爛作餅,覆于患處,上用熨鬥火熨之,日熨一二次,每日如是,不可厭煩。
使補藥助陽而内蒸香竄,熨之而外解,則沉疴始可起也,此食滞之案又須向食滞門察之。
痰積之證,乃由津液而成者也。
夫痰者,水也。
水何至于成積?或因元陽不足,則運化無力緻津液凝滞而為痰,或因脾胃虛弱,則化失其正緻飲食停滞而為痰。
及其久也,則正氣日衰而痰積斯成矣。
有為頑痰膠固于胃者,則惡寒發熱。
證如瘧疾侵于肺者,則為咳嗽。
有成窠囊者,則痛及脅肋而一邊不能卧。
治案載痰飲門及脅痛咳嗽門。
有凝于腸胃之外成團成塊,治不易散,且為腫脹,案載腫脹門。
食積之證,有因熱結者,有因寒凝者,然熱則流通,寒則凝結,凡瘀血不行者,因氣虛不能推逐者居多,而因熱結者則鮮有也。
即間有之,必察得有熱證熱脈,方可治以寒涼。
其熱結者,每逢申酉戌亥陽伏之時,其痛更甚,乃伏陽助内熱也,至子醜寅卯辰巳則痛減,或不痛,乃陽出于外内熱消靜也。
治寒凝者,宜保正氣為主,藥用補中之行,方難注定,臨證揣施可也。
治熱結者,宜通瘀煎,或清化飲、當歸活血湯之類擇而用之。
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