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
精神倦者,氣虛之征也。
脾虛則運化無力,故吞酸。
氣虛則宗主減常,故頭暈。
藥宜補脾助陽,兼之滲濕則可,若葛花解酲湯青、陳、砂、蔻皆耗氣之物,氣虛之證豈堪複耗乎?葛花、枳、槟乃寒涼之性,枳槟性更助濕,脾虛之人豈再宜賊陽助濕乎?夫酒性熱,酒質寒,凡酒之熱性傷中者,方宜葛花、枳、槟。
若酒質之寒濕傷中者,則不宜也。
見乃酒質所傷,故服之氣愈虛,脾愈虧,以緻神愈倦食愈減也。
即與附子理中兼五苓散,服四劑,食頗增,神頗強,惟吞酸不能全愈。
夫食增神強濕必去矣,濕既去吞酸宜愈,不愈者何也?必是脾因寒濕久困,所以運化難盡,方中苓、瀉未免減去補藥之功,乃除去苓、瀉,單用附子理中湯加黃耆、荜茇,二十餘劑大安。
朱芳桂之妻,小産後吐酸食減,脈濡神疲,經血日下。
伊叔業醫,服膠艾四物湯無效。
夫食減吐酸乃脾虛也,神疲脈濡是氣虛也,諒前小産必是氣虛不能舉載也,又血常漏下,乃脾虛不能統,氣虛不能固也。
四物内有阿膠,皆補陰之藥,陽虛之病豈宜複補陰乎?不畏陰愈盛而陽斯寂乎?與養中煎加附子、黃耆,五劑無效,彼請更方。
餘曰:病因久虛,非數劑能效也。
仍與前藥,倍加分兩,又進五劑,亦不效。
餘想脾胃氣虛,耆、術、姜、附不能取效者,無藥可施也。
細思堕胎之後,經血不止,子宮之陽虛也,下焦陽衰熏蒸無力,緻補中之藥無功,必須溫補下元,方能奏效。
先哲有雲: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此證是也,乃投理陰煎加耆、術、故紙,三劑略效,經血止,吐酸愈,十餘劑而全安。
餘元旦,病吐酸,左肋下痛,曾服順氣破氣等藥無效。
此人年逾六旬,自分必死。
察其左肋下痛拒按,胃中作脹亦拒按,咳嗽吐痰,痰味亦酸。
夫胃中作脹拒按,明是食滞,滞則成痰,痰侵肋下,故痛而拒按。
痰凝氣滞故咳嗽,是肋下痛與咳嗽俱屬标病,而病本實由食飲之滞也。
與大和中飲以治食積,加白芥子開肋下凝結之痰,再加川椒逐胸中之留飲。
二劑下痛全愈,胃中脹減半,五劑胃脹全除,吞酸亦愈。
惟食後略有反飽,與養中煎加附片,十餘劑反飽,亦全愈而大安。
饑證 此證時時覺饑,心中懊惱不甯,有因火甚于中者,有因痰凝于中者,有因酸水浸中者,有因血虐欠營者,虛實不同,診治宜慎。
火甚于中而饑者,或食過即饑,或雖食不飽,食後胃中覺飽而饑仍不止者,火盛也。
治宜清火,抽薪飲、清化飲、玉女煎及清膈、白虎之類擇而用之。
餘自臨證以來,此證卻少,惟三消證方有此實火之饑。
設雜證有此,必須有煩渴不甯之證、洪大滑實之脈,方可治以寒涼,否則反傷脾胃,慎之慎之。
痰盛于中而饑者,惟内傷脾胃而痰飲留中及咳嗽吐痰者多有之。
其證必色淡神疲,胸中懊惱,心下時悸,脈或濡或細,不渴不煩,肚中雖覺饑而食不能多。
此脾虛于中,緻痰飲凝滞而然,治宜補脾而除痰,以姜附六君及理中、養中之類主之。
倘濕痰盛者,必須兼五苓散以滲之。
酸水侵胸而饑者,胃中時時覺酸,如醋浸然,即吞酸證也。
因火衰土虛,運化無力,飲食停蓄而作酸也。
其病覺饑而不欲食,食下反作腹滿,色必慘淡,體必疲倦,脈必濡弱,治宜補脾,脾健則滞自去,滞去則酸自失,饑自止矣。
宜四物、回陽、附子理中加肉桂以消陰翳,更宜加茯苓、川椒以逐留聚之酸水。
倘有食滞未去者,胃中必脹而拒按,宜理中湯兼大和中飲以導之。
血虛不營而饑者,惟汗後、瀉後、瘡膿大出之後、經産崩漏之後方有此證。
夫人之髒腑肌體、四肢百骸皆賴氣以運之,血以營之。
汗乃血之液,大汗之後,血必虛也。
瀉多亡陰,血亦陰也。
血虛欠于營養,氣欲運而血不澤,故經絡略郁,外絡郁則體煩,内絡郁則生熱,即血虛生内熱也。
其證亦喜飲,即内水不足喜外濟也,脈亦洪數,但不似火饑之滑實也。
其證頗與火饑相似,但火饑者喜動,血虛者喜靜也。
火饑者食後即饑,雖食不飽也,血虛者不能多食也。
火饑者茶水雖下,仍渴仍饑,血虛者吃水之後,渴即減而饑亦減也。
火饑者夜間陽伏于内,則病甚,血虛者陰虛喜陰助,夜間頗輕。
火饑者起于暴,血虛者起于徐。
總以汗瀉失血之後,為确憑也。
宜小營煎、左歸飲、四物湯之類主之。
倘血虛而火甚者,清離滋坎湯或知柏地黃湯減苓、瀉主之。
王昆玉,善饑,曾服除痰、消導、清火,俱無效。
察其面暗滞,肢體倦怠,雖饑不能多食,少食亦作飽脹,胸如醋浸,口亦不渴,脈四至平和,此脈不足憑,舍脈取證可也。
夫食不能多,乃胃虛不受納,少食亦作脹,即脾虛欠于運,脾胃俱虛,運化自難,緻飲食停蓄而吞酸,酸水停中緻懊惱而似饑也。
脾主四肢,脾虛緻肢體倦怠也,脾虛食減,土不生金緻肺亦虛,肺主氣,氣虛不能充達,緻面色暗滞也。
前醫妄投克伐,虛弱之體豈堪複克伐乎?治此宜補火生土,方可望效。
與養中煎,五劑無效,加荜茇、附、桂,三劑病減半,十劑全愈,面色亦明潤,惟精神尚未大健,乃于前藥内減荜茇加黃耆,十餘劑體健神強而大安。
王文明之女,咳嗽吐痰,惡心驚悸,食少善饑,脈細數。
前醫投清火化痰之藥,病更甚,觀面色清淡,倦怠懶言,乃脾胃虛弱,運化欠力之候也。
胃虛不能多食,脾虛化失其正,雖食亦不能全化,緻飲食留滞而為涎痰。
濕停于胃口則為惡心不甯,胃與心肺切近,故心被濕侵則為驚悸,肺被痰侵則為咳嗽也。
脈細神倦,懶言色淡者,陽虛也。
食不能多者,胃氣虛弱之明征也。
陽虛複投寒涼是如雪上加霜,緻病愈甚也。
即與六君以除痰,加姜附以助陽,服十劑毫無寸功。
餘思陽虛生痰之病,姜附、六君可稱切當,全不取效者何也?必是陳皮耗氣,茯苓滲利而奪補藥之功,緻補藥不能奏效。
乃減去茯、陳二味,加黃耆、白術、附、桂、幹姜、炙草純陽之藥,三劑病略減,十劑全安。
正是一味誤,衆善皆棄也。
趙恒安,口淡無味,時刻覺饑,食到口中卻又不欲食,脈四至,精神疲倦,顔色如常,又無痰涎,證頗難察,惟脈細可據,書雲,中濕脈沉細,此人必是寒濕停中,賊陽侵土之候也。
蓋胃被濕侵,故不欲食。
脾被寒滞,故口淡無味。
濕凝絡脈,不能流暢,故似饑而實非饑。
寒濕賊陽,故精神疲倦也。
與理中湯以溫中,兼五苓散以滲濕,五劑全愈。
任巨源,病脾虛吐血,曾服耆、術補脾止血,血止後即病饑,每餐吃飯兩碗即飽,食後仍饑,脈色皆好,無據可察。
餘思失血之後必是血虛不能營養,絡脈緻氣欲行而血不能随,故作饑,治此必須養血。
第血藥多潤,又恐礙于脾,必于補血藥内兼能顧脾方善。
與五陰煎三劑,複投壽脾煎略加阿膠以保其血,後遂大效。
三消 三消之證,乃上中下三焦之火病也。
上消者,大渴引飲,随飲随渴,此上焦之津液枯涸,肺與胞絡之火盛也。
中消者,多食善饑,不澤肌肉,乃陽明胃腑之火盛也。
治此上中二焦之火,俱宜白虎湯、玉泉散、竹葉石膏湯及抽薪飲之類。
倘兼陰虛者,玉女煎主之。
下消者小便淋濁,如泔如膏,肌肉消瘦,面黑耳焦或尿有腥臊氣者,此腎與膀胱之熱盛也。
宜加減一陰煎或知柏地黃湯,減棗皮、山藥主之。
但此等證候,脈必洪大,體必躁煩,舉動必輕捷者方是實熱,間有舉動艱難,頭低體倦而脈洪大者,亦是火盛,然火盛之病何緻頭低體倦?所謂火盛則筋軟,熱盛則神昏也。
第餘留心察此三消,雖屬火盛,然必由乎陰虛。
臨證以來,惟老年人多有此證。
乃年老精衰,水不制火也,少壯精旺者少有,此病間或有之,必是嗜辛燥濃酒及縱情肆欲者,因燥熱傷陰,縱欲竭精者也,凡甘淡謹慎之輩從未見有三消證也。
凡治此者,藥宜寒涼,但火衰其半即宜顧陰,倘不知此而欲瀉盡其火,必緻陰陽兩敗矣,切記切記。
蔣佳文,年四十餘,消渴善饑,曾服寒涼瀉火數劑不效。
觀其面色暗滞,是血虛不華于色也。
肌體平消,是津液不充于肉也。
脈大五至,是火盛也。
明是陰虛火盛之病,其人體色赤,性不飲酒,此陰由何緻虛乎?細問彼從前有大汗洩瀉否,有夢洩淋遺否,彼雲:前兩月起,每夜夢遺二三次不等,月餘後由此每下半夜口渴善饑。
餘曰:口渴者,上消屬肺,善饑者,中消屬脾,皆實火也。
然上中二焦之火盛由于下焦之陰虛也,陰虛由遺精盜汗之所緻也。
與玉女煎五劑,渴饑減半,再服五劑,不見大效,乃減寒涼,用甘純養陰之品,投小營煎得大效,十餘劑諸證悉除。
又李光南三消證載火證門。
腳氣 腳氣一證,乃水濕下壅之病,然有寒熱虛實之不同。
夫水濕寒熱之實邪與氣血之虛損皆有本門可察,故古人并無腳氣之名。
自晉蘇敬起,以後及宋元明諸家之書,俱載而不詳,茲不得不著案,并詳邪正虛實之确據,庶臨證不緻望洋。
若懷真之士,自必以水濕邪正為主治,不得以腳氣借口也。
腳氣之病,凡自膝以下,或為腫痛,或為枯瘦,或為麻痹難于行步者,皆稱為腳氣也。
有虛實之殊,有邪正之異。
實者,寒濕之為害也。
虛者,血氣之不充也。
濕邪之病,有自外而得者,或身冒雨濕,或坐卧濕地,緻令濕邪襲之。
經雲:凡諸濕襲虛,則病起于下,緻為腿足之病,此外因也。
有自内而緻者,或吃涼茶冷水,或過飲酒酪及諸肥膩,緻令濕流下焦而為腿膝腫脹者,此内因也,皆腳氣之實證也。
治外因者,宜羌活勝濕湯為主,使濕邪從汗而出也。
治内因者,宜滲濕湯為主,使濕邪從分利而出也,是皆腳氣之正病正治也。
腳氣皆起于濕,所以有風濕、寒濕、濕熱等證,宜分别施治。
如畏風自汗者,為風盛,必須桂枝以祛風。
無汗攣急掣痛者,為寒盛,必須麻黃以散寒。
煩渴喜冷者,為内郁之火盛,必須白虎以解熱。
若四氣兼中者,但以多者為主,分其表裡以施治也。
是雖腳氣之兼證兼治,實風寒濕熱之正病正治也。
以上皆腳氣之實邪也。
虛者,或因氣虛,或因血虛。
氣虛者,舉動無力,緻津液下留而為足腨腫脹,步履艱苦,宜六氣煎加杜仲、故紙峻補其氣。
氣充則津液随氣流布而腫可消,步可健矣。
血虛者,自腿及腨日漸枯瘦,舉步無力,然血不澤亦由氣不行,宜六物煎加續斷以通關節,使血以滋之,氣以行之,則關節豁利而瘦可轉肥矣。
第此虛證,治必宜補,然必胸膈舒暢,腹無阻滞者方宜用補。
若胸中痞脹,腹有滞逆,必須先調胸腹,待胸腹豁然,方可投補,不然恐助逆氣,上沖胸心,則為禍反速也。
又凡腳氣結滞,最宜芳香之物煎湯浸洗,則退邪極速。
亦須胸腹無滞,方可淋洗,若胸腹有脹滞,決不可洗,恐助濕氣上升也,此必先降其氣,俟其毒止在腳,然後熏洗,自無不利也。
古雲:腳氣之治,補劑淋洗切不可用者,皆指胸腹痞滞者言也。
又方書所雲:濕腳氣者,即濕注腳腫也。
所雲:幹腳氣者,即枯瘦步艱也。
濕者宜除濕,幹者宜補正。
腳腿膝腨腫脹疼痛而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疼、脈緊數者,乃外感風寒濕也。
若無攣急掣痛者,為寒盛,宜五積散、續命湯。
惡風自汗者,為風盛,海藏桂枝湯及疏邪實表湯。
腨腿脹重者,為濕盛,宜神術散、羌活勝濕湯。
若其人元氣素弱而患此寒濕者,宜固正逐邪,大防風湯、三氣飲。
腳氣腫脹而口渴喜冷,心煩氣粗,或尿赤屎臭,脈洪者,乃内傷飲食,郁而成熱,緻濕熱下注也。
宜清火降氣滲濕,導赤散、大分清飲及二妙散、當歸拈痛湯擇用。
腳氣得于病後、産後而腫痛步艱者,因于虛也。
如體倦食少、脈濡神疲,或懊惱多痰者,脾胃虛也,宜壽脾、理中、溫胃、聖術之類主之。
如尿短黃少、腹微脹、大便溏滑者,腎虛也,宜右歸、理陰、六味回陽、八味地黃之類主之。
腿腨日漸瘦削者,名幹腳氣,乃氣血虛弱之所緻也,血虛營養不周,故膝消瘦。
氣虛運行力微,故關節澀滞。
即俗雲血脈不過節者也。
但當察其氣虛血虛而分治之。
若身有微熱,或肌膚枯澀,或口渴喜茶,或脈大體輕者,血虛也。
若畏寒喜暖,或脈弱神倦,或食少便溏,或咳嗽多痰者,氣虛也。
血虛者,宜左歸小營之類。
氣虛者,宜六氣、歸脾、六君之類,外宜芳香之物炒熱掩敷膝胫,使藥力易于達下也。
李代貴,九月間膝腨腫痛,不能移步,惡寒發熱,頭痛腰疼,通身作脹,脈緊五至。
夫惡寒發熱、頭腰痛者,乃外感風寒之證也。
通身作脹者,濕邪之證也。
治此隻宜發散,與神術加桂枝,二劑病減半,寒熱俱退,四劑頭腰身脹悉除,膝腨腫痛減半,稍能移步,更進滲濕湯,加荜茇、苡仁,又服四劑,未見寸功。
夫外邪已散,胸腹亦暢,惟膝腨不愈何也?必是溜下之濕結滞日久,非内服所能散也。
乃用姜、蔥、柑葉、菖蒲、靈仙煎水,洗二次全愈。
朱希聖,病腳氣,伊弟業醫,藥服月餘,其病愈甚。
觀其膝腨俱腫,足背腫甚,皮如裹水之狀,脈濡五至,口淡無味,食少神疲。
問服何藥,乃獨活寄生湯、羌活勝濕湯、當歸拈痛湯之類。
餘曰:夫腳氣必有所因,未有無因而忽病者,醫豈可不察病本而概以濕熱為名,妄投祛濕瀉火而能取效乎?此病全屬虛證,其口淡食少,脾胃虛也。
神倦脈濡,陽氣虛也。
脾肺俱虛不能運行津液以化氣,津液下溜而為膝腨腫也。
諒始起時不過微腫,決不放光。
前藥克伐緻氣愈虛,津液愈溜,故足背放光而露水濕狀也,若不速救脾肺,足背必穿爛流水而難為力矣。
即與耆、術、附、桂、姜、草、茯苓,五六劑食頗增、神頗壯,漸服漸效,服至二十餘劑而神強體壯,腳氣全消。
李文化,自膝以下由少力漸至麻痹,漸見瘦弱又冰冷,乃幹腳氣也。
食少神疲、面色慘淡,皆脾肺陽虛之證。
脈四至平和,據脈難分虛實,此必因氣虛不能化精而津液俱失其源,故令足瘦也。
冰冷者,陽氣不能達下也。
與六氣煎加姜附,服八劑,食強,神健色華,惟足仍瘦,仍然冰冷,全不回陽。
餘思飲食神色俱健,是正氣已充矣,正氣既充必能達及四末,腳下亦必回陽,今仍冰冷者何也?必是寒邪侵于膝腕,結聚日久,不能開豁而氣不能充關下達也。
此宜熱物掩敷膝腕,蒸攻寒結,接引補藥而下趨,方能取效。
即用姜、蔥、菖蒲炒極熱,以布包好掩兩膝一時久,日晡掩之,昏時解開,至亥時兩足俱熱矣,仍服原藥數日,膝腨之瘦者漸轉肥壯矣。
朱正三,兩腨漸瘦,體燥心煩,靜時頗安,夜卧不寐,脈洪五至,此乃血虛之幹腳氣也。
何以見之?體躁心煩者,陰虛失其靜也。
不寐者,精虛不能納神氣入腎也。
脈洪者,火也。
腨肉瘦者,津液不及澤于腳也。
問曾因何病而起,彼雲:毫無他病,惟兩腨漸瘦小,今已半月不寐,又喜飲茶水,此必火證也。
餘曰:火證者起于暴,必躁擾不甯,煩渴喜冷也。
爾之足幹起于徐,非實火也。
雖體躁心煩而靜時可安,乃陰虛喜陰助也。
由此推之,即脈洪者亦陰失其靜之脈也,從前既無他病,莫非欲過度乎?彼雲:前月夢遺十餘夜。
餘曰:是也。
夫人縱欲損精及夢洩遺精者,如精去而氣亦去,便覺神氣倦怠,陽虛之病疊生。
精去而氣不去者,體躁心煩,陰虛之證頻作。
爾之病乃精去氣不去之病也,陰虛而陽亢也,治此者隻宜補陰以配陽,若瀉火之藥毫不可用也。
與左歸飲五劑,口渴心煩概止,服十餘劑,腨亦漸肥而全愈。
霍亂 霍亂之病,乃胸腹急痛,上吐下瀉,反複不甯,揮霍撩亂,故名霍亂。
乃寒冷傷中之病也。
因吃生冷瓜果等物,凝郁于中,如沙子澀滞,故又名發痧。
其上吐下瀉者,猶為易治,若上不吐,下不瀉,腹中絞痛,名幹霍亂,俗名絞腸痧,最為危候也。
上吐下瀉、腹中刺痛時,即以喜按拒按察其邪滞去與未去。
如按之痛甚,邪滞尚盤踞未動,宜平胃散、和胃飲并進,神香散攻逐其滞,滞去而痛必愈。
若按之痛減,或重按不痛,是積滞已去矣,然滞去痛宜止,不止者,乃中氣蔽寒毒侵損,陽氣大虧,陰凝作痛也。
宜附子理中湯加荜茇驅陰回陽,刻難容緩。
腹中急痛,上不吐,下不瀉,名幹霍亂,即絞腸沙最危之證也,急用鹽湯吞下,探吐之,或用神香散及菖蒲香竄之物吞下,探而吐之,吐出積滞,方雲無害。
如再吐不動,即用姜、蔥、菖蒲、柑葉、樟樹葉芳香之物,舂爛作餅,敷于胸腹上,以熨鬥火于餅上熨之,使熱氣内蒸以解寒凝而嘔出滞穢,亦可取效。
霍亂轉筋之病,乃足腹之筋拘攣急痛,甚至牽縮陰丸,痛迫小腹,最為急證。
若轉于吐瀉腹痛未定時,乃寒濕、食積凝滞于中,中焦既困則陽氣不能充達于筋,至筋反
精神倦者,氣虛之征也。
脾虛則運化無力,故吞酸。
氣虛則宗主減常,故頭暈。
藥宜補脾助陽,兼之滲濕則可,若葛花解酲湯青、陳、砂、蔻皆耗氣之物,氣虛之證豈堪複耗乎?葛花、枳、槟乃寒涼之性,枳槟性更助濕,脾虛之人豈再宜賊陽助濕乎?夫酒性熱,酒質寒,凡酒之熱性傷中者,方宜葛花、枳、槟。
若酒質之寒濕傷中者,則不宜也。
見乃酒質所傷,故服之氣愈虛,脾愈虧,以緻神愈倦食愈減也。
即與附子理中兼五苓散,服四劑,食頗增,神頗強,惟吞酸不能全愈。
夫食增神強濕必去矣,濕既去吞酸宜愈,不愈者何也?必是脾因寒濕久困,所以運化難盡,方中苓、瀉未免減去補藥之功,乃除去苓、瀉,單用附子理中湯加黃耆、荜茇,二十餘劑大安。
朱芳桂之妻,小産後吐酸食減,脈濡神疲,經血日下。
伊叔業醫,服膠艾四物湯無效。
夫食減吐酸乃脾虛也,神疲脈濡是氣虛也,諒前小産必是氣虛不能舉載也,又血常漏下,乃脾虛不能統,氣虛不能固也。
四物内有阿膠,皆補陰之藥,陽虛之病豈宜複補陰乎?不畏陰愈盛而陽斯寂乎?與養中煎加附子、黃耆,五劑無效,彼請更方。
餘曰:病因久虛,非數劑能效也。
仍與前藥,倍加分兩,又進五劑,亦不效。
餘想脾胃氣虛,耆、術、姜、附不能取效者,無藥可施也。
細思堕胎之後,經血不止,子宮之陽虛也,下焦陽衰熏蒸無力,緻補中之藥無功,必須溫補下元,方能奏效。
先哲有雲: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此證是也,乃投理陰煎加耆、術、故紙,三劑略效,經血止,吐酸愈,十餘劑而全安。
餘元旦,病吐酸,左肋下痛,曾服順氣破氣等藥無效。
此人年逾六旬,自分必死。
察其左肋下痛拒按,胃中作脹亦拒按,咳嗽吐痰,痰味亦酸。
夫胃中作脹拒按,明是食滞,滞則成痰,痰侵肋下,故痛而拒按。
痰凝氣滞故咳嗽,是肋下痛與咳嗽俱屬标病,而病本實由食飲之滞也。
與大和中飲以治食積,加白芥子開肋下凝結之痰,再加川椒逐胸中之留飲。
二劑下痛全愈,胃中脹減半,五劑胃脹全除,吞酸亦愈。
惟食後略有反飽,與養中煎加附片,十餘劑反飽,亦全愈而大安。
饑證 此證時時覺饑,心中懊惱不甯,有因火甚于中者,有因痰凝于中者,有因酸水浸中者,有因血虐欠營者,虛實不同,診治宜慎。
火甚于中而饑者,或食過即饑,或雖食不飽,食後胃中覺飽而饑仍不止者,火盛也。
治宜清火,抽薪飲、清化飲、玉女煎及清膈、白虎之類擇而用之。
餘自臨證以來,此證卻少,惟三消證方有此實火之饑。
設雜證有此,必須有煩渴不甯之證、洪大滑實之脈,方可治以寒涼,否則反傷脾胃,慎之慎之。
痰盛于中而饑者,惟内傷脾胃而痰飲留中及咳嗽吐痰者多有之。
其證必色淡神疲,胸中懊惱,心下時悸,脈或濡或細,不渴不煩,肚中雖覺饑而食不能多。
此脾虛于中,緻痰飲凝滞而然,治宜補脾而除痰,以姜附六君及理中、養中之類主之。
倘濕痰盛者,必須兼五苓散以滲之。
酸水侵胸而饑者,胃中時時覺酸,如醋浸然,即吞酸證也。
因火衰土虛,運化無力,飲食停蓄而作酸也。
其病覺饑而不欲食,食下反作腹滿,色必慘淡,體必疲倦,脈必濡弱,治宜補脾,脾健則滞自去,滞去則酸自失,饑自止矣。
宜四物、回陽、附子理中加肉桂以消陰翳,更宜加茯苓、川椒以逐留聚之酸水。
倘有食滞未去者,胃中必脹而拒按,宜理中湯兼大和中飲以導之。
血虛不營而饑者,惟汗後、瀉後、瘡膿大出之後、經産崩漏之後方有此證。
夫人之髒腑肌體、四肢百骸皆賴氣以運之,血以營之。
汗乃血之液,大汗之後,血必虛也。
瀉多亡陰,血亦陰也。
血虛欠于營養,氣欲運而血不澤,故經絡略郁,外絡郁則體煩,内絡郁則生熱,即血虛生内熱也。
其證亦喜飲,即内水不足喜外濟也,脈亦洪數,但不似火饑之滑實也。
其證頗與火饑相似,但火饑者喜動,血虛者喜靜也。
火饑者食後即饑,雖食不飽也,血虛者不能多食也。
火饑者茶水雖下,仍渴仍饑,血虛者吃水之後,渴即減而饑亦減也。
火饑者夜間陽伏于内,則病甚,血虛者陰虛喜陰助,夜間頗輕。
火饑者起于暴,血虛者起于徐。
總以汗瀉失血之後,為确憑也。
宜小營煎、左歸飲、四物湯之類主之。
倘血虛而火甚者,清離滋坎湯或知柏地黃湯減苓、瀉主之。
王昆玉,善饑,曾服除痰、消導、清火,俱無效。
察其面暗滞,肢體倦怠,雖饑不能多食,少食亦作飽脹,胸如醋浸,口亦不渴,脈四至平和,此脈不足憑,舍脈取證可也。
夫食不能多,乃胃虛不受納,少食亦作脹,即脾虛欠于運,脾胃俱虛,運化自難,緻飲食停蓄而吞酸,酸水停中緻懊惱而似饑也。
脾主四肢,脾虛緻肢體倦怠也,脾虛食減,土不生金緻肺亦虛,肺主氣,氣虛不能充達,緻面色暗滞也。
前醫妄投克伐,虛弱之體豈堪複克伐乎?治此宜補火生土,方可望效。
與養中煎,五劑無效,加荜茇、附、桂,三劑病減半,十劑全愈,面色亦明潤,惟精神尚未大健,乃于前藥内減荜茇加黃耆,十餘劑體健神強而大安。
王文明之女,咳嗽吐痰,惡心驚悸,食少善饑,脈細數。
前醫投清火化痰之藥,病更甚,觀面色清淡,倦怠懶言,乃脾胃虛弱,運化欠力之候也。
胃虛不能多食,脾虛化失其正,雖食亦不能全化,緻飲食留滞而為涎痰。
濕停于胃口則為惡心不甯,胃與心肺切近,故心被濕侵則為驚悸,肺被痰侵則為咳嗽也。
脈細神倦,懶言色淡者,陽虛也。
食不能多者,胃氣虛弱之明征也。
陽虛複投寒涼是如雪上加霜,緻病愈甚也。
即與六君以除痰,加姜附以助陽,服十劑毫無寸功。
餘思陽虛生痰之病,姜附、六君可稱切當,全不取效者何也?必是陳皮耗氣,茯苓滲利而奪補藥之功,緻補藥不能奏效。
乃減去茯、陳二味,加黃耆、白術、附、桂、幹姜、炙草純陽之藥,三劑病略減,十劑全安。
正是一味誤,衆善皆棄也。
趙恒安,口淡無味,時刻覺饑,食到口中卻又不欲食,脈四至,精神疲倦,顔色如常,又無痰涎,證頗難察,惟脈細可據,書雲,中濕脈沉細,此人必是寒濕停中,賊陽侵土之候也。
蓋胃被濕侵,故不欲食。
脾被寒滞,故口淡無味。
濕凝絡脈,不能流暢,故似饑而實非饑。
寒濕賊陽,故精神疲倦也。
與理中湯以溫中,兼五苓散以滲濕,五劑全愈。
任巨源,病脾虛吐血,曾服耆、術補脾止血,血止後即病饑,每餐吃飯兩碗即飽,食後仍饑,脈色皆好,無據可察。
餘思失血之後必是血虛不能營養,絡脈緻氣欲行而血不能随,故作饑,治此必須養血。
第血藥多潤,又恐礙于脾,必于補血藥内兼能顧脾方善。
與五陰煎三劑,複投壽脾煎略加阿膠以保其血,後遂大效。
三消 三消之證,乃上中下三焦之火病也。
上消者,大渴引飲,随飲随渴,此上焦之津液枯涸,肺與胞絡之火盛也。
中消者,多食善饑,不澤肌肉,乃陽明胃腑之火盛也。
治此上中二焦之火,俱宜白虎湯、玉泉散、竹葉石膏湯及抽薪飲之類。
倘兼陰虛者,玉女煎主之。
下消者小便淋濁,如泔如膏,肌肉消瘦,面黑耳焦或尿有腥臊氣者,此腎與膀胱之熱盛也。
宜加減一陰煎或知柏地黃湯,減棗皮、山藥主之。
但此等證候,脈必洪大,體必躁煩,舉動必輕捷者方是實熱,間有舉動艱難,頭低體倦而脈洪大者,亦是火盛,然火盛之病何緻頭低體倦?所謂火盛則筋軟,熱盛則神昏也。
第餘留心察此三消,雖屬火盛,然必由乎陰虛。
臨證以來,惟老年人多有此證。
乃年老精衰,水不制火也,少壯精旺者少有,此病間或有之,必是嗜辛燥濃酒及縱情肆欲者,因燥熱傷陰,縱欲竭精者也,凡甘淡謹慎之輩從未見有三消證也。
凡治此者,藥宜寒涼,但火衰其半即宜顧陰,倘不知此而欲瀉盡其火,必緻陰陽兩敗矣,切記切記。
蔣佳文,年四十餘,消渴善饑,曾服寒涼瀉火數劑不效。
觀其面色暗滞,是血虛不華于色也。
肌體平消,是津液不充于肉也。
脈大五至,是火盛也。
明是陰虛火盛之病,其人體色赤,性不飲酒,此陰由何緻虛乎?細問彼從前有大汗洩瀉否,有夢洩淋遺否,彼雲:前兩月起,每夜夢遺二三次不等,月餘後由此每下半夜口渴善饑。
餘曰:口渴者,上消屬肺,善饑者,中消屬脾,皆實火也。
然上中二焦之火盛由于下焦之陰虛也,陰虛由遺精盜汗之所緻也。
與玉女煎五劑,渴饑減半,再服五劑,不見大效,乃減寒涼,用甘純養陰之品,投小營煎得大效,十餘劑諸證悉除。
又李光南三消證載火證門。
腳氣 腳氣一證,乃水濕下壅之病,然有寒熱虛實之不同。
夫水濕寒熱之實邪與氣血之虛損皆有本門可察,故古人并無腳氣之名。
自晉蘇敬起,以後及宋元明諸家之書,俱載而不詳,茲不得不著案,并詳邪正虛實之确據,庶臨證不緻望洋。
若懷真之士,自必以水濕邪正為主治,不得以腳氣借口也。
腳氣之病,凡自膝以下,或為腫痛,或為枯瘦,或為麻痹難于行步者,皆稱為腳氣也。
有虛實之殊,有邪正之異。
實者,寒濕之為害也。
虛者,血氣之不充也。
濕邪之病,有自外而得者,或身冒雨濕,或坐卧濕地,緻令濕邪襲之。
經雲:凡諸濕襲虛,則病起于下,緻為腿足之病,此外因也。
有自内而緻者,或吃涼茶冷水,或過飲酒酪及諸肥膩,緻令濕流下焦而為腿膝腫脹者,此内因也,皆腳氣之實證也。
治外因者,宜羌活勝濕湯為主,使濕邪從汗而出也。
治内因者,宜滲濕湯為主,使濕邪從分利而出也,是皆腳氣之正病正治也。
腳氣皆起于濕,所以有風濕、寒濕、濕熱等證,宜分别施治。
如畏風自汗者,為風盛,必須桂枝以祛風。
無汗攣急掣痛者,為寒盛,必須麻黃以散寒。
煩渴喜冷者,為内郁之火盛,必須白虎以解熱。
若四氣兼中者,但以多者為主,分其表裡以施治也。
是雖腳氣之兼證兼治,實風寒濕熱之正病正治也。
以上皆腳氣之實邪也。
虛者,或因氣虛,或因血虛。
氣虛者,舉動無力,緻津液下留而為足腨腫脹,步履艱苦,宜六氣煎加杜仲、故紙峻補其氣。
氣充則津液随氣流布而腫可消,步可健矣。
血虛者,自腿及腨日漸枯瘦,舉步無力,然血不澤亦由氣不行,宜六物煎加續斷以通關節,使血以滋之,氣以行之,則關節豁利而瘦可轉肥矣。
第此虛證,治必宜補,然必胸膈舒暢,腹無阻滞者方宜用補。
若胸中痞脹,腹有滞逆,必須先調胸腹,待胸腹豁然,方可投補,不然恐助逆氣,上沖胸心,則為禍反速也。
又凡腳氣結滞,最宜芳香之物煎湯浸洗,則退邪極速。
亦須胸腹無滞,方可淋洗,若胸腹有脹滞,決不可洗,恐助濕氣上升也,此必先降其氣,俟其毒止在腳,然後熏洗,自無不利也。
古雲:腳氣之治,補劑淋洗切不可用者,皆指胸腹痞滞者言也。
又方書所雲:濕腳氣者,即濕注腳腫也。
所雲:幹腳氣者,即枯瘦步艱也。
濕者宜除濕,幹者宜補正。
腳腿膝腨腫脹疼痛而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疼、脈緊數者,乃外感風寒濕也。
若無攣急掣痛者,為寒盛,宜五積散、續命湯。
惡風自汗者,為風盛,海藏桂枝湯及疏邪實表湯。
腨腿脹重者,為濕盛,宜神術散、羌活勝濕湯。
若其人元氣素弱而患此寒濕者,宜固正逐邪,大防風湯、三氣飲。
腳氣腫脹而口渴喜冷,心煩氣粗,或尿赤屎臭,脈洪者,乃内傷飲食,郁而成熱,緻濕熱下注也。
宜清火降氣滲濕,導赤散、大分清飲及二妙散、當歸拈痛湯擇用。
腳氣得于病後、産後而腫痛步艱者,因于虛也。
如體倦食少、脈濡神疲,或懊惱多痰者,脾胃虛也,宜壽脾、理中、溫胃、聖術之類主之。
如尿短黃少、腹微脹、大便溏滑者,腎虛也,宜右歸、理陰、六味回陽、八味地黃之類主之。
腿腨日漸瘦削者,名幹腳氣,乃氣血虛弱之所緻也,血虛營養不周,故膝消瘦。
氣虛運行力微,故關節澀滞。
即俗雲血脈不過節者也。
但當察其氣虛血虛而分治之。
若身有微熱,或肌膚枯澀,或口渴喜茶,或脈大體輕者,血虛也。
若畏寒喜暖,或脈弱神倦,或食少便溏,或咳嗽多痰者,氣虛也。
血虛者,宜左歸小營之類。
氣虛者,宜六氣、歸脾、六君之類,外宜芳香之物炒熱掩敷膝胫,使藥力易于達下也。
李代貴,九月間膝腨腫痛,不能移步,惡寒發熱,頭痛腰疼,通身作脹,脈緊五至。
夫惡寒發熱、頭腰痛者,乃外感風寒之證也。
通身作脹者,濕邪之證也。
治此隻宜發散,與神術加桂枝,二劑病減半,寒熱俱退,四劑頭腰身脹悉除,膝腨腫痛減半,稍能移步,更進滲濕湯,加荜茇、苡仁,又服四劑,未見寸功。
夫外邪已散,胸腹亦暢,惟膝腨不愈何也?必是溜下之濕結滞日久,非内服所能散也。
乃用姜、蔥、柑葉、菖蒲、靈仙煎水,洗二次全愈。
朱希聖,病腳氣,伊弟業醫,藥服月餘,其病愈甚。
觀其膝腨俱腫,足背腫甚,皮如裹水之狀,脈濡五至,口淡無味,食少神疲。
問服何藥,乃獨活寄生湯、羌活勝濕湯、當歸拈痛湯之類。
餘曰:夫腳氣必有所因,未有無因而忽病者,醫豈可不察病本而概以濕熱為名,妄投祛濕瀉火而能取效乎?此病全屬虛證,其口淡食少,脾胃虛也。
神倦脈濡,陽氣虛也。
脾肺俱虛不能運行津液以化氣,津液下溜而為膝腨腫也。
諒始起時不過微腫,決不放光。
前藥克伐緻氣愈虛,津液愈溜,故足背放光而露水濕狀也,若不速救脾肺,足背必穿爛流水而難為力矣。
即與耆、術、附、桂、姜、草、茯苓,五六劑食頗增、神頗壯,漸服漸效,服至二十餘劑而神強體壯,腳氣全消。
李文化,自膝以下由少力漸至麻痹,漸見瘦弱又冰冷,乃幹腳氣也。
食少神疲、面色慘淡,皆脾肺陽虛之證。
脈四至平和,據脈難分虛實,此必因氣虛不能化精而津液俱失其源,故令足瘦也。
冰冷者,陽氣不能達下也。
與六氣煎加姜附,服八劑,食強,神健色華,惟足仍瘦,仍然冰冷,全不回陽。
餘思飲食神色俱健,是正氣已充矣,正氣既充必能達及四末,腳下亦必回陽,今仍冰冷者何也?必是寒邪侵于膝腕,結聚日久,不能開豁而氣不能充關下達也。
此宜熱物掩敷膝腕,蒸攻寒結,接引補藥而下趨,方能取效。
即用姜、蔥、菖蒲炒極熱,以布包好掩兩膝一時久,日晡掩之,昏時解開,至亥時兩足俱熱矣,仍服原藥數日,膝腨之瘦者漸轉肥壯矣。
朱正三,兩腨漸瘦,體燥心煩,靜時頗安,夜卧不寐,脈洪五至,此乃血虛之幹腳氣也。
何以見之?體躁心煩者,陰虛失其靜也。
不寐者,精虛不能納神氣入腎也。
脈洪者,火也。
腨肉瘦者,津液不及澤于腳也。
問曾因何病而起,彼雲:毫無他病,惟兩腨漸瘦小,今已半月不寐,又喜飲茶水,此必火證也。
餘曰:火證者起于暴,必躁擾不甯,煩渴喜冷也。
爾之足幹起于徐,非實火也。
雖體躁心煩而靜時可安,乃陰虛喜陰助也。
由此推之,即脈洪者亦陰失其靜之脈也,從前既無他病,莫非欲過度乎?彼雲:前月夢遺十餘夜。
餘曰:是也。
夫人縱欲損精及夢洩遺精者,如精去而氣亦去,便覺神氣倦怠,陽虛之病疊生。
精去而氣不去者,體躁心煩,陰虛之證頻作。
爾之病乃精去氣不去之病也,陰虛而陽亢也,治此者隻宜補陰以配陽,若瀉火之藥毫不可用也。
與左歸飲五劑,口渴心煩概止,服十餘劑,腨亦漸肥而全愈。
霍亂 霍亂之病,乃胸腹急痛,上吐下瀉,反複不甯,揮霍撩亂,故名霍亂。
乃寒冷傷中之病也。
因吃生冷瓜果等物,凝郁于中,如沙子澀滞,故又名發痧。
其上吐下瀉者,猶為易治,若上不吐,下不瀉,腹中絞痛,名幹霍亂,俗名絞腸痧,最為危候也。
上吐下瀉、腹中刺痛時,即以喜按拒按察其邪滞去與未去。
如按之痛甚,邪滞尚盤踞未動,宜平胃散、和胃飲并進,神香散攻逐其滞,滞去而痛必愈。
若按之痛減,或重按不痛,是積滞已去矣,然滞去痛宜止,不止者,乃中氣蔽寒毒侵損,陽氣大虧,陰凝作痛也。
宜附子理中湯加荜茇驅陰回陽,刻難容緩。
腹中急痛,上不吐,下不瀉,名幹霍亂,即絞腸沙最危之證也,急用鹽湯吞下,探吐之,或用神香散及菖蒲香竄之物吞下,探而吐之,吐出積滞,方雲無害。
如再吐不動,即用姜、蔥、菖蒲、柑葉、樟樹葉芳香之物,舂爛作餅,敷于胸腹上,以熨鬥火于餅上熨之,使熱氣内蒸以解寒凝而嘔出滞穢,亦可取效。
霍亂轉筋之病,乃足腹之筋拘攣急痛,甚至牽縮陰丸,痛迫小腹,最為急證。
若轉于吐瀉腹痛未定時,乃寒濕、食積凝滞于中,中焦既困則陽氣不能充達于筋,至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