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亸病
夫亸病一證,近世之醫無有知者,諸家之書并無齒及者,況此病甚多,常見其病而不知其名,惟《内經·口問篇》有,黃帝問曰:人之亸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複,故為亸病。
通一子注雲:亸則戰之屬也。
但因寒而戰者,謂之寒戰。
其有戰不因寒者,由氣虛耳,即亸病也,謂之戰亸。
由此觀之,亸即陽氣不足之候也。
則凡人之忽然一戰,即是亸病。
但一戰即止,其一戰即止而未見大害者何也?乃下焦陽氣有根,而陽明胃中或停涼茶冷水及冷菜客之,或小解時,或靜倦而陽下趨時,斯時胃中陽氣頗虛而客寒則猖,以緻倏然一戰,一戰搖則下焦之陽氣上沖,而客寒即散,故無大害。
然有由漸而甚者,即宜培補胃中之陽,驅逐客寒,愈之最易。
苟忽略不治,亦有漸成陽氣大虧之候,取效便不易也。
至于他病之亸,必因久病正氣虛弱而然,若虛在脾胃,宜補中焦之陽,若虛在心肺,當益上焦之氣,若虛在脾腎,須助下焦之精。
第虛損之病,至于戰亸,乃虧弱之極,治非容易,或宜補氣以化精,或補精以化氣,方藥難以固執,全在臨證之慎擇耳。
門人易普一曾治易功成之亸證,始則戰搖,一刻即愈,由稀發漸至于勤作。
漸至戰亸時,痰悶昏愦,發時心口痛,背脹痛,漸至吐血才請醫治。
先用白術、半夏、荜茇、菖蒲、芥子、焦姜、炙草、茯苓、附片,服十劑減菖蒲加黃耆,後投六味回陽飲加肉桂、白術而始痊。
此病之吐血、昏愦、背脹、心痛等證,皆由氣逆,氣逆由于寒滞,寒滞由于胃陽之虛。
病者若始亸之時,調治溫補胃陽,不過數劑自當全愈,何緻氣逆?迨氣既逆,治法宜于補陽之中加菖蒲、北芥以行滞逆,滞逆頗解方可服黃耆,若初治即用黃耆,必緻滞逆愈增。
此治正虛邪實之法,待滞逆全解,方可直進六味回陽飲,陽健則寒邪不能複容,方得病根全拔,人得全生矣。
此人若經庸手,見戰搖必謂風火之象,藥必祛風,見吐血勢必清火,見胸背痛脹必定降氣。
陽虛之證,降氣如同落井下石,清火何異雪上加霜,必成陽虛勞瘵矣。
辨黃藤毒 黃藤一名水莽,又名火把花,又名斷腸草。
無志之徒每藉此而撒潑,事關人命,無不即請醫解。
但醫家多用黃連解毒湯及用甘草湯,餘之家傳亦屬草藥,愈者固多,間有不愈者。
而草藥概屬寒涼,服草藥而毒不發者,則黃藤似是火毒。
然有服草藥而毒發,毒發而草藥不能解,及服芩、連俱不能解者,何也?豈黃藤非火毒耶?考之《綱目》,亦雲火毒。
餘曾臨此證之極危者,有腹痛吐瀉,遍身青晦,面色慘淡,目無神彩,口唇淡白,指甲青暗,六脈細數等證。
然腹痛吐瀉固有熱證,亦有寒證,但此證身面口唇指甲等處悉屬寒證,六脈細數亦屬陽虛。
由此推之,黃藤必是寒毒,寒毒傷胃,故上為吐,下為瀉。
寒結于腸,故腹絞痛。
寒毒敗陽,故色青晦。
意解此毒必須溫熱。
查諸家之解此毒者,止嘔仍用砂仁,止瀉仍用吳萸。
夫砂仁、吳萸性皆溫熱,黃藤果是火毒,則吐瀉即皆是火,火嘔火瀉,複投砂仁、吳萸之溫熱,如添炭紅爐,宜其吐瀉愈劇,豈火吐火瀉得溫熱而反止乎?既砂仁之溫能止嘔,吳萸之熱能止瀉,則黃藤是寒毒無疑矣。
諸家不知審毒之寒熱,而執訛傳之陳方,《綱目》亦屬訛著,未經治驗細察者也。
或曰:黃藤若非熱毒,諸家用涼藥解者,曾愈多人何也?餘曰:凡服毒者,皆無聊之徒,藉服毒吓詐良善,實圖賴搪事者也。
口稱服毒而實未服毒者亦多有之,人有未強,陽盛之人略服些微,邪不勝正者亦有之。
諸家用涼藥解者,皆此輩也。
餘實臨證細審始知黃藤之性,家傳陳方不敢複用也。
初服毒請解者,亦不敢經手,有他醫治之不愈而毒發者,餘曾經手照理,制方解救數人,呈之于下,以證其實。
蓋寒毒入中,胃氣被殘,法宜溫中,寒毒凝結,法宜導滞。
後遇此毒,必須理中湯以保胃,加荜茇以解毒,厚樸、陳皮、砂仁以導滞,方雲有濟。
若古相傳之涼藥,實助毒也,不可從也。
李朝盛,服毒半日後方吃解藥,藥下咽少頃即嘔,用家傳舊方制雞一隻,吃半碗嘔止,日晡吃下雞肉,至五更盡行嘔出,雞肉仍是雞肉,湯仍是湯,神漸疲,脈漸細而數。
餘曰:據此脈證,黃藤實是陰毒殘賊陽氣。
斯時脈細而數者,陽氣傷也。
神疲者,君火衰也。
食下半日而嘔出全不化者,乃内火敗竭,命門之陽氣傷也。
此隻有附、桂、幹姜之屬,或可望其僥幸。
奈病家及傍人皆雲:黃藤本是火毒,溫熱必反助毒,爾能耽承方可服此姜桂。
餘見君相二火俱傷,先後兩天俱敗,恐馬到臨岩,收缰已晚。
況事屬命案,誰敢耽承,辭令更醫,伊即另請羅、李二醫,俱用草藥,次日而沒。
餘因此證始悟黃藤之性實屬陰毒,家傳之舊方自此不再用矣。
鄧姓一婦,年逾六旬,因媳忤逆緻吃黃藤。
醫投草藥,次日毒發,腹痛洩瀉,前醫計窮,接餘解救。
餘曰:黃藤陰寒之毒,又服草藥,亦屬寒涼,況老年人胃陽已衰,何能堪此重困也?與吳萸理中湯加肉桂、茯苓解寒毒溫胃陽,一劑痛頗減,四劑痛愈瀉止而全安。
董婦,年二十歲,與人口角,吃黃藤。
醫投涼解,毒發腹痛嘔吐,接餘堂侄貴興調治,仍用家傳舊方,不效。
興婦問餘,餘曉之曰:此婦乃真服毒,非尋常詐稱者也。
解此真毒非爾等之所知也,舊方非徒不能解毒,反助毒以傷人,幸而嘔出,不然必緻殒命。
令投白術、焦姜、山藥、扁豆、茯苓、砂仁、附片、炙草,一劑嘔止痛減。
因前服寒涼草藥,雖然吐出,其性皆經胃脘,胃氣必然愈傷。
服餘所主之方雖嘔止痛愈,奈飲食不健,精神疲困,乃服十餘劑而始安甯。
趙姓一男子,年三十餘,服黃藤。
醫用涼藥而毒發咽喉痛,身脹面熱而赤,且起火子疱,有錢大,下身冷。
接門人趙邦億調治,億認的是陰毒格陽,與八味地黃湯去棗皮、丹皮,加白術、砂仁。
夫陽化氣,驅逐寒濕,數劑全安。
傅姓一男子,先吃酒,随吃黃藤,服涼藥毒發,頭腦腫脹、惡心、胃口微痛。
餘曰:黃藤陰毒,酒有濕毒。
酒載毒,上緻寒濕,上沖于頭,故頭腫。
寒濕傷中,故惡心胃痛。
與理中湯加砂仁、白芷、天麻,四劑全愈。
狾犬辨原 三、四月蛇出洞,九、十月蛇入洞,蛇之呼氣常流毒入洞口,犬性善嗅,倘觸其毒,遂病癫咬。
犬咬人若未經早治,七日以後或數十日定當發作,心腹絞痛,神識不清,抓胸嚼舌,不過二三時即死。
用大劑人參敗毒散,加生地榆一兩、紫竹根一大握,濃煎灌下,不過二三劑即可斷根。
被癫犬所咬之犬,亦用此方。
再加烏藥一兩濃煎,拌飯與食即效。
患者站于無風處,用米泔或清水洗淨咬處,擠去惡血,倘本日未治,咬口必然收縮,宜用磁鋒劈破,洗淨惡血,随用姜切薄片,貼患處,姜上安艾,丸如豆大,灸五七壯,或多灸更妙,此拔咬口之毒也。
随用幹姜、良姜、甘草、茴香各二錢,香附三錢,馬全胡三個,切片,用糯米拌,炒黃色,去米不用,共煎湯服,溫服取汗,使肌肉之毒俱從汗解矣。
咬口拔之以艾炷,肌膚攻之以馬全,毒不能藏,又不傷元,又無小便澀痛之苦,解狾犬咬傷,去毒之方無有出其右者。
疝氣 夫疝氣之病,乃少腹脹痛及睾丸腫硬者皆是也。
夫睾丸即外腎也,少腹亦屬下焦,而疝屬腎病,卻非腎髒所主,此證實主于肝,間有兼乎腎者。
蓋肝經循股入毛繞陰器抵少腹,是少腹之疝證,乃厥陰肝經之病也。
但其病本非一,有寒濕凝滞者,有濕熱郁結者,有肝經陽虛者,是皆疝氣之本病。
外有脾虛而累及于下者,有命門陽虛而累及于上者,有氣虛不能升舉緻清陽陷于下者,是皆疝氣之兼證也。
證候俱列于下,臨診務宜斟。
寒濕凝滞之疝,其證小腹痛而兼脹,喜熱物揉熨,色必淡白,脈必濡細,痛必綿綿不已,是痛屬寒凝,脹屬濕滞。
治宜溫中逐濕,五苓散加川椒、胡蘆巴,及滲濕湯去丁香加小茴、肉桂、烏藥主之。
濕熱郁結之疝,小腹脹痛發作,有時喜重擂擦,最畏熱熨。
申酉戌亥時更盛,至子時頗輕,上晝更輕。
色必壯,體必煩,脈必有力,宜大小分清飲,甚者八正散、龍膽瀉肝湯方能濟事。
肝經陽虛之疝,顔色飲食俱如常,脈亦平和,間有濡者,惟小腹作痛,但痛而不脹,重按不痛。
惟暖肝煎最妙,宜重用枸杞或加附片、蛇床。
其有虛之甚者,則烏藥、小茴、沉香耗氣之物亦不能受,重用暖肝煎亦不能效,因耗氣之藥奪補藥之功也,宜投純陽之劑,惟理陰煎加肉桂、附片、枸杞,足稱神劑。
脾虛累及于下之疝,非肝經之本病,乃因土虛不能制水緻水溜下而侵及于肝經也。
其證食少體倦,色淡神疲,或嗳腐吞酸,小腹微脹微痛,食後更脹者是也。
治宜補脾溫胃,以理中湯、養中煎加桂、附、耆、術、胡蘆巴之類主之。
命門陽虛不能熏蒸滲水者,其證顔色慘淡或兼沉晦,脈細體重,申酉戌亥時陽伏于内之時,痛脹頗輕,宜八味地黃湯補陽化濕之劑主之。
氣虛下墜之疝,亦非肝經本病,因氣虛不能提舉,故清陽陷下而為少腹痛脹。
其證頭必眩暈,脈必濡弱,身重舉動維艱。
然清陽陷下,濁陰必侵于上,或口淡無味,或面色暗滞,下證尿必黃赤,或孔熱莖痛。
治宜補中益氣,清升而濁自降矣,此不必治疝也。
李升選,小腹脹痛綿綿不已,面色淡白,脈亦平和。
若據脈,虛實難明,察其小腹輕按痛甚,重按不痛,其顔色淡白,必屬寒虛。
既屬寒虛,必然喜按,何重按不痛,輕按而痛更甚耶?細思輕按痛甚者,必是寒濕凝結,輕按則寒濕愈滿故痛甚,重按則寒濕開散,故不痛。
乃用火唧筒合唧,于小腹上連打三筒,其痛即愈,少頃又痛又脹,此是下焦寒濕甚重,故火啷筒拔之不盡,必須外用分消。
即與五苓散加附片、川椒、胡蘆巴、小茴,痛甚時仍用火唧筒拔之,藥服四劑全愈。
王宗書,小腹痛脹,彼自投小茴、川練、橘核不效,即用八正散攻之。
餘适至,察其色淡神疲,脈細三至,輕按痛甚,重按不痛。
餘曰:色淡神疲脈遲者,皆陽虛也。
脈細者,中濕也。
寒濕賊陽之疝,豈宜大黃如雪上加霜乎?即用火唧筒連打兩筒,其痛如失。
此證寒濕不盛,故火唧筒取效,不藥而愈。
第痛止後精神倦怠,小腹似脹非脹,此因本人精氣衰弱,複遭耗氣之藥,故神疲脈遲、小腹不快,速宜峻補下焦以保其後,與熟地、附片、吳萸、肉桂,數劑而痊。
任尚欽,病疝,醫用烏藥、小茴、橘核之類無效。
察其小腹痛而且脹,每日申酉戌亥時痛甚難抵,要用擂槌重打,痛略減,至下半夜,痛減大半,每日如是,其人躁煩體輕,其脈豁大有力。
餘曰:此濕熱證也。
脈豁大者,濕也。
大而有力者,火也。
躁煩體輕者,陽盛之候也。
申酉戌亥時痛甚者,乃陽伏于内,内熱得伏陽助之而愈熾,故痛甚難抵也。
治宜逐濕瀉火,前醫用吳萸、小茴之熱性,反助火增痛者也。
即投八正散,用酒炒大黃三錢,一劑無效。
次日用大黃五錢,加枳殼、槟榔,早晨服盡一劑,至下午大瀉二次,其痛如失。
或問曰:凡心腹痛證,總以喜按拒按辨虛實,喜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
此證痛時喜擂捶重打明是虛象,何據知屬熱乎?餘曉之曰:凡火盛必然拒按,若因濕郁,熱者卻又喜按。
蓋火因濕郁,重擂則濕散,濕散則火亦散,故其痛減,停槌則濕複聚熱亦聚,故痛仍甚,此一辨也。
陽伏于内,其痛愈甚,明是伏陽助内熱,又一辨也。
躁煩體輕,脈大有力,皆有餘之證,故雖喜按不可指為屬虛也。
凡診察痛證,喜按者皆屬寒屬虛,惟此濕熱疝痛偏然喜按,除此之外不可以喜按為實證,妄投攻伐而殺人也,慎之慎之。
鄧屏藩,病疝,小腹乍痛乍止,痛時宜手重按,口淡無味,食少神倦,脈濡四至。
曾服暖肝煎、荔香散無效。
夫疝痛喜按,明是下焦肝腎陽虛之證,乍痛乍止明是氣聚,前醫之暖肝、荔香皆補肝散氣之品,何毫無效耶?蓋口淡無味,食少神倦,皆脾胃之虛證。
脾胃虛,不能傳布藥力,故無效也。
治宜先壯脾胃,與附子理中湯加黃耆以補脾益肺,因痛得頗急,加橘核、小茴兼調其氣。
三劑後,口頗欲食,神頗壯,乃合暖肝煎并補肝脾,又服三劑,疝氣全愈。
乃減去烏藥、茴香、沉香、橘核,慮其奪補藥之功,單用附子理中湯加枸杞、當歸、肉桂,十餘劑食強神壯而大健。
夫肝脾兩髒皆虛而傳藥必仗脾胃,故治宜先補脾,若固執疝屬下焦而舍中焦,則取效難矣,可見病多變态,執滞難行。
先賢有雲:執持中不可無圓活也。
吉黃偉,病疝,臍下左邊痛甚,乍痛乍止,痛時如刀刺,喜按不作脹,腿膝無力,脈濡五至,飲食精神如常。
不作脹,無濕邪也。
脈濡者,陽虛也。
喜按者,亦虛也。
肝主筋,肝虛則筋弱,故腿膝無力也。
乍痛乍止者,乃正氣虛不能主持緻虛氣往來也。
痛如刀刺者,寒甚也。
寒甚亦陽虛之所緻,即氣不足便是寒也。
此屬肝經本病,與他髒無涉,治宜補肝化氣,并助筋骨之陽,與暖肝煎加杜仲、故紙、附片,十餘劑疝痛全愈,腿膝亦健。
羅盛選,小腹痛無休息,哼叫不停,迎餘至已三日矣。
察其小腹痛連肚臍,連打兩火唧筒,毫無寸效,脈弱無力,神氣疲極,顔色慘白,按其痛處,輕按毫不見減,重按其痛略減。
夫痛無停者,非氣聚也。
重按略減者,虛極也。
脈弱神疲色慘者,皆大虛之候也。
查前醫之藥,有用暖肝煎者,有用補中、理中加荔核、橘核、川練者。
餘曰:全然屬虛,毫無氣聚,耗氣之藥決不可投。
其少腹痛連肚臍,是肝腎同病,精氣大虛之候。
暖肝煎不效者,因耗氣之藥奪其溫補之力也。
若補中、益氣及理中、橘核、川練、荔核者,尤屬孟浪。
蓋痛不在中,補中何為?病非氣聚,氣藥何為?不反緻傷中耗氣耶?治此之法,隻宜峻補精氣。
與大劑附桂理陰煎加枸杞,午時服藥,至日晡已盡二劑,黃昏痛減。
又進一劑,半夜全愈。
次日察其神氣脈色,仍屬不足,令伊服至二十餘劑而始健。
或問曰:火唧筒拔腹痛必效之方,此病腹痛用之不效者何也?餘曰:火唧筒者,乃拔邪出外者也。
凡寒氣滞于内而腹痛者,火唧筒吸出其寒痛必止,火邪郁滞于中而腹痛者,火唧筒拔其熱痛亦愈,然盛選之疝痛乃精氣大虧之病,無邪可拔者也,故火唧筒無功。
凡臨喜按之腹痛,火唧筒吸拔無功者,必須峻投溫補,切勿妄投耗散。
聶祥久,病少腹脹痛,曾服暖肝煎并治疝氣藥,無效。
察其面色暗滞,神倦聲低,食減脈微,少腹作脹微痛,食後更脹,此胃弱脾虛,火虧不能生土之候也。
夫脾胃為人身之中主,升清降濁,生氣生精,皆賴此中土之充布也。
其飲食減少者,脾虛之顯征也。
食少,化氣亦微,即土不生金,緻肺虛于上也,肺氣不充緻神氣倦,面色晦而聲低也。
脾虛于中則滋灌于下者亦微,緻下焦之氣亦虛,故少腹作脹也。
食後更脹者,亦脾虛之顯征也。
是時食填于中,中氣壅塞而升降之力大減。
欲升者不能升,欲降者而不能降,故下則腹愈脹,上則神愈倦也,是上焦之肺虛,下焦之腎虛,皆為脾虛之所緻也。
治法隻宜補脾,脾胃健則食自強,可以化氣生精,氣沖于上,精盛于下,則神自壯色自華,而小腹之脹痛亦必自愈矣。
第脾土惡濕,宜燥之可也,前進枸杞、當歸皆是潤藥,豈不助濕漬土乎?非徒無益而反有害也。
即與養中煎加耆、術、桂、附,十劑效,二十餘劑始痊。
傅三略,病疝氣,腎囊日間脹大,夜卧氣上入腹中,腎囊全消。
求方藥時,年已逾六旬,雲:患此病已二十餘年,始起時,曾服五苓散及八味地黃湯并烏藥、川練等俱無效,其腎囊日間雖腫,不脹不痛,惟走路最苦楚,可有治法否?餘曰:此病名狐疝,狐則晝出夜伏,此病日則降于腎囊,夜則上于腹,與狐相似,名狐疝。
在《内經》雲,肝所主病為狐疝。
張子和以為起于惱怒,由此推之,必因怒号之時盡力喧喊,緻下焦之氣衰,氣衰則津液結于下焦,随陽氣出入而為成狐矣。
始起之時,認定肝之虛實,或補或散,宜加香附、玄胡以解郁結之氣,多服或可消散,而五苓、八味非對證之藥也,今則年久矣,無法可施也。
任朝安,病腎囊腫硬,大如茶碗,不痛,間或微脹,亦無大苦,已病十餘年,問可治否,餘曉之曰:爾之病名頹,即俗所謂木疝證也。
始起之時,因坐卧濕地,故濕邪侵于睾丸而為腫為痛,宜多服五苓散,加蒼術、胡巴以逐濕,益智、橘核以攻氣,濕去滞解,腫痛必愈。
當時失治,漸至堅硬,不痛不癢而為木為頹,成終身之痼疾矣。
不必治
通一子注雲:亸則戰之屬也。
但因寒而戰者,謂之寒戰。
其有戰不因寒者,由氣虛耳,即亸病也,謂之戰亸。
由此觀之,亸即陽氣不足之候也。
則凡人之忽然一戰,即是亸病。
但一戰即止,其一戰即止而未見大害者何也?乃下焦陽氣有根,而陽明胃中或停涼茶冷水及冷菜客之,或小解時,或靜倦而陽下趨時,斯時胃中陽氣頗虛而客寒則猖,以緻倏然一戰,一戰搖則下焦之陽氣上沖,而客寒即散,故無大害。
然有由漸而甚者,即宜培補胃中之陽,驅逐客寒,愈之最易。
苟忽略不治,亦有漸成陽氣大虧之候,取效便不易也。
至于他病之亸,必因久病正氣虛弱而然,若虛在脾胃,宜補中焦之陽,若虛在心肺,當益上焦之氣,若虛在脾腎,須助下焦之精。
第虛損之病,至于戰亸,乃虧弱之極,治非容易,或宜補氣以化精,或補精以化氣,方藥難以固執,全在臨證之慎擇耳。
門人易普一曾治易功成之亸證,始則戰搖,一刻即愈,由稀發漸至于勤作。
漸至戰亸時,痰悶昏愦,發時心口痛,背脹痛,漸至吐血才請醫治。
先用白術、半夏、荜茇、菖蒲、芥子、焦姜、炙草、茯苓、附片,服十劑減菖蒲加黃耆,後投六味回陽飲加肉桂、白術而始痊。
此病之吐血、昏愦、背脹、心痛等證,皆由氣逆,氣逆由于寒滞,寒滞由于胃陽之虛。
病者若始亸之時,調治溫補胃陽,不過數劑自當全愈,何緻氣逆?迨氣既逆,治法宜于補陽之中加菖蒲、北芥以行滞逆,滞逆頗解方可服黃耆,若初治即用黃耆,必緻滞逆愈增。
此治正虛邪實之法,待滞逆全解,方可直進六味回陽飲,陽健則寒邪不能複容,方得病根全拔,人得全生矣。
此人若經庸手,見戰搖必謂風火之象,藥必祛風,見吐血勢必清火,見胸背痛脹必定降氣。
陽虛之證,降氣如同落井下石,清火何異雪上加霜,必成陽虛勞瘵矣。
辨黃藤毒 黃藤一名水莽,又名火把花,又名斷腸草。
無志之徒每藉此而撒潑,事關人命,無不即請醫解。
但醫家多用黃連解毒湯及用甘草湯,餘之家傳亦屬草藥,愈者固多,間有不愈者。
而草藥概屬寒涼,服草藥而毒不發者,則黃藤似是火毒。
然有服草藥而毒發,毒發而草藥不能解,及服芩、連俱不能解者,何也?豈黃藤非火毒耶?考之《綱目》,亦雲火毒。
餘曾臨此證之極危者,有腹痛吐瀉,遍身青晦,面色慘淡,目無神彩,口唇淡白,指甲青暗,六脈細數等證。
然腹痛吐瀉固有熱證,亦有寒證,但此證身面口唇指甲等處悉屬寒證,六脈細數亦屬陽虛。
由此推之,黃藤必是寒毒,寒毒傷胃,故上為吐,下為瀉。
寒結于腸,故腹絞痛。
寒毒敗陽,故色青晦。
意解此毒必須溫熱。
查諸家之解此毒者,止嘔仍用砂仁,止瀉仍用吳萸。
夫砂仁、吳萸性皆溫熱,黃藤果是火毒,則吐瀉即皆是火,火嘔火瀉,複投砂仁、吳萸之溫熱,如添炭紅爐,宜其吐瀉愈劇,豈火吐火瀉得溫熱而反止乎?既砂仁之溫能止嘔,吳萸之熱能止瀉,則黃藤是寒毒無疑矣。
諸家不知審毒之寒熱,而執訛傳之陳方,《綱目》亦屬訛著,未經治驗細察者也。
或曰:黃藤若非熱毒,諸家用涼藥解者,曾愈多人何也?餘曰:凡服毒者,皆無聊之徒,藉服毒吓詐良善,實圖賴搪事者也。
口稱服毒而實未服毒者亦多有之,人有未強,陽盛之人略服些微,邪不勝正者亦有之。
諸家用涼藥解者,皆此輩也。
餘實臨證細審始知黃藤之性,家傳陳方不敢複用也。
初服毒請解者,亦不敢經手,有他醫治之不愈而毒發者,餘曾經手照理,制方解救數人,呈之于下,以證其實。
蓋寒毒入中,胃氣被殘,法宜溫中,寒毒凝結,法宜導滞。
後遇此毒,必須理中湯以保胃,加荜茇以解毒,厚樸、陳皮、砂仁以導滞,方雲有濟。
若古相傳之涼藥,實助毒也,不可從也。
李朝盛,服毒半日後方吃解藥,藥下咽少頃即嘔,用家傳舊方制雞一隻,吃半碗嘔止,日晡吃下雞肉,至五更盡行嘔出,雞肉仍是雞肉,湯仍是湯,神漸疲,脈漸細而數。
餘曰:據此脈證,黃藤實是陰毒殘賊陽氣。
斯時脈細而數者,陽氣傷也。
神疲者,君火衰也。
食下半日而嘔出全不化者,乃内火敗竭,命門之陽氣傷也。
此隻有附、桂、幹姜之屬,或可望其僥幸。
奈病家及傍人皆雲:黃藤本是火毒,溫熱必反助毒,爾能耽承方可服此姜桂。
餘見君相二火俱傷,先後兩天俱敗,恐馬到臨岩,收缰已晚。
況事屬命案,誰敢耽承,辭令更醫,伊即另請羅、李二醫,俱用草藥,次日而沒。
餘因此證始悟黃藤之性實屬陰毒,家傳之舊方自此不再用矣。
鄧姓一婦,年逾六旬,因媳忤逆緻吃黃藤。
醫投草藥,次日毒發,腹痛洩瀉,前醫計窮,接餘解救。
餘曰:黃藤陰寒之毒,又服草藥,亦屬寒涼,況老年人胃陽已衰,何能堪此重困也?與吳萸理中湯加肉桂、茯苓解寒毒溫胃陽,一劑痛頗減,四劑痛愈瀉止而全安。
董婦,年二十歲,與人口角,吃黃藤。
醫投涼解,毒發腹痛嘔吐,接餘堂侄貴興調治,仍用家傳舊方,不效。
興婦問餘,餘曉之曰:此婦乃真服毒,非尋常詐稱者也。
解此真毒非爾等之所知也,舊方非徒不能解毒,反助毒以傷人,幸而嘔出,不然必緻殒命。
令投白術、焦姜、山藥、扁豆、茯苓、砂仁、附片、炙草,一劑嘔止痛減。
因前服寒涼草藥,雖然吐出,其性皆經胃脘,胃氣必然愈傷。
服餘所主之方雖嘔止痛愈,奈飲食不健,精神疲困,乃服十餘劑而始安甯。
趙姓一男子,年三十餘,服黃藤。
醫用涼藥而毒發咽喉痛,身脹面熱而赤,且起火子疱,有錢大,下身冷。
接門人趙邦億調治,億認的是陰毒格陽,與八味地黃湯去棗皮、丹皮,加白術、砂仁。
夫陽化氣,驅逐寒濕,數劑全安。
傅姓一男子,先吃酒,随吃黃藤,服涼藥毒發,頭腦腫脹、惡心、胃口微痛。
餘曰:黃藤陰毒,酒有濕毒。
酒載毒,上緻寒濕,上沖于頭,故頭腫。
寒濕傷中,故惡心胃痛。
與理中湯加砂仁、白芷、天麻,四劑全愈。
狾犬辨原 三、四月蛇出洞,九、十月蛇入洞,蛇之呼氣常流毒入洞口,犬性善嗅,倘觸其毒,遂病癫咬。
犬咬人若未經早治,七日以後或數十日定當發作,心腹絞痛,神識不清,抓胸嚼舌,不過二三時即死。
用大劑人參敗毒散,加生地榆一兩、紫竹根一大握,濃煎灌下,不過二三劑即可斷根。
被癫犬所咬之犬,亦用此方。
再加烏藥一兩濃煎,拌飯與食即效。
患者站于無風處,用米泔或清水洗淨咬處,擠去惡血,倘本日未治,咬口必然收縮,宜用磁鋒劈破,洗淨惡血,随用姜切薄片,貼患處,姜上安艾,丸如豆大,灸五七壯,或多灸更妙,此拔咬口之毒也。
随用幹姜、良姜、甘草、茴香各二錢,香附三錢,馬全胡三個,切片,用糯米拌,炒黃色,去米不用,共煎湯服,溫服取汗,使肌肉之毒俱從汗解矣。
咬口拔之以艾炷,肌膚攻之以馬全,毒不能藏,又不傷元,又無小便澀痛之苦,解狾犬咬傷,去毒之方無有出其右者。
疝氣 夫疝氣之病,乃少腹脹痛及睾丸腫硬者皆是也。
夫睾丸即外腎也,少腹亦屬下焦,而疝屬腎病,卻非腎髒所主,此證實主于肝,間有兼乎腎者。
蓋肝經循股入毛繞陰器抵少腹,是少腹之疝證,乃厥陰肝經之病也。
但其病本非一,有寒濕凝滞者,有濕熱郁結者,有肝經陽虛者,是皆疝氣之本病。
外有脾虛而累及于下者,有命門陽虛而累及于上者,有氣虛不能升舉緻清陽陷于下者,是皆疝氣之兼證也。
證候俱列于下,臨診務宜斟。
寒濕凝滞之疝,其證小腹痛而兼脹,喜熱物揉熨,色必淡白,脈必濡細,痛必綿綿不已,是痛屬寒凝,脹屬濕滞。
治宜溫中逐濕,五苓散加川椒、胡蘆巴,及滲濕湯去丁香加小茴、肉桂、烏藥主之。
濕熱郁結之疝,小腹脹痛發作,有時喜重擂擦,最畏熱熨。
申酉戌亥時更盛,至子時頗輕,上晝更輕。
色必壯,體必煩,脈必有力,宜大小分清飲,甚者八正散、龍膽瀉肝湯方能濟事。
肝經陽虛之疝,顔色飲食俱如常,脈亦平和,間有濡者,惟小腹作痛,但痛而不脹,重按不痛。
惟暖肝煎最妙,宜重用枸杞或加附片、蛇床。
其有虛之甚者,則烏藥、小茴、沉香耗氣之物亦不能受,重用暖肝煎亦不能效,因耗氣之藥奪補藥之功也,宜投純陽之劑,惟理陰煎加肉桂、附片、枸杞,足稱神劑。
脾虛累及于下之疝,非肝經之本病,乃因土虛不能制水緻水溜下而侵及于肝經也。
其證食少體倦,色淡神疲,或嗳腐吞酸,小腹微脹微痛,食後更脹者是也。
治宜補脾溫胃,以理中湯、養中煎加桂、附、耆、術、胡蘆巴之類主之。
命門陽虛不能熏蒸滲水者,其證顔色慘淡或兼沉晦,脈細體重,申酉戌亥時陽伏于内之時,痛脹頗輕,宜八味地黃湯補陽化濕之劑主之。
氣虛下墜之疝,亦非肝經本病,因氣虛不能提舉,故清陽陷下而為少腹痛脹。
其證頭必眩暈,脈必濡弱,身重舉動維艱。
然清陽陷下,濁陰必侵于上,或口淡無味,或面色暗滞,下證尿必黃赤,或孔熱莖痛。
治宜補中益氣,清升而濁自降矣,此不必治疝也。
李升選,小腹脹痛綿綿不已,面色淡白,脈亦平和。
若據脈,虛實難明,察其小腹輕按痛甚,重按不痛,其顔色淡白,必屬寒虛。
既屬寒虛,必然喜按,何重按不痛,輕按而痛更甚耶?細思輕按痛甚者,必是寒濕凝結,輕按則寒濕愈滿故痛甚,重按則寒濕開散,故不痛。
乃用火唧筒合唧,于小腹上連打三筒,其痛即愈,少頃又痛又脹,此是下焦寒濕甚重,故火啷筒拔之不盡,必須外用分消。
即與五苓散加附片、川椒、胡蘆巴、小茴,痛甚時仍用火唧筒拔之,藥服四劑全愈。
王宗書,小腹痛脹,彼自投小茴、川練、橘核不效,即用八正散攻之。
餘适至,察其色淡神疲,脈細三至,輕按痛甚,重按不痛。
餘曰:色淡神疲脈遲者,皆陽虛也。
脈細者,中濕也。
寒濕賊陽之疝,豈宜大黃如雪上加霜乎?即用火唧筒連打兩筒,其痛如失。
此證寒濕不盛,故火唧筒取效,不藥而愈。
第痛止後精神倦怠,小腹似脹非脹,此因本人精氣衰弱,複遭耗氣之藥,故神疲脈遲、小腹不快,速宜峻補下焦以保其後,與熟地、附片、吳萸、肉桂,數劑而痊。
任尚欽,病疝,醫用烏藥、小茴、橘核之類無效。
察其小腹痛而且脹,每日申酉戌亥時痛甚難抵,要用擂槌重打,痛略減,至下半夜,痛減大半,每日如是,其人躁煩體輕,其脈豁大有力。
餘曰:此濕熱證也。
脈豁大者,濕也。
大而有力者,火也。
躁煩體輕者,陽盛之候也。
申酉戌亥時痛甚者,乃陽伏于内,内熱得伏陽助之而愈熾,故痛甚難抵也。
治宜逐濕瀉火,前醫用吳萸、小茴之熱性,反助火增痛者也。
即投八正散,用酒炒大黃三錢,一劑無效。
次日用大黃五錢,加枳殼、槟榔,早晨服盡一劑,至下午大瀉二次,其痛如失。
或問曰:凡心腹痛證,總以喜按拒按辨虛實,喜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
此證痛時喜擂捶重打明是虛象,何據知屬熱乎?餘曉之曰:凡火盛必然拒按,若因濕郁,熱者卻又喜按。
蓋火因濕郁,重擂則濕散,濕散則火亦散,故其痛減,停槌則濕複聚熱亦聚,故痛仍甚,此一辨也。
陽伏于内,其痛愈甚,明是伏陽助内熱,又一辨也。
躁煩體輕,脈大有力,皆有餘之證,故雖喜按不可指為屬虛也。
凡診察痛證,喜按者皆屬寒屬虛,惟此濕熱疝痛偏然喜按,除此之外不可以喜按為實證,妄投攻伐而殺人也,慎之慎之。
鄧屏藩,病疝,小腹乍痛乍止,痛時宜手重按,口淡無味,食少神倦,脈濡四至。
曾服暖肝煎、荔香散無效。
夫疝痛喜按,明是下焦肝腎陽虛之證,乍痛乍止明是氣聚,前醫之暖肝、荔香皆補肝散氣之品,何毫無效耶?蓋口淡無味,食少神倦,皆脾胃之虛證。
脾胃虛,不能傳布藥力,故無效也。
治宜先壯脾胃,與附子理中湯加黃耆以補脾益肺,因痛得頗急,加橘核、小茴兼調其氣。
三劑後,口頗欲食,神頗壯,乃合暖肝煎并補肝脾,又服三劑,疝氣全愈。
乃減去烏藥、茴香、沉香、橘核,慮其奪補藥之功,單用附子理中湯加枸杞、當歸、肉桂,十餘劑食強神壯而大健。
夫肝脾兩髒皆虛而傳藥必仗脾胃,故治宜先補脾,若固執疝屬下焦而舍中焦,則取效難矣,可見病多變态,執滞難行。
先賢有雲:執持中不可無圓活也。
吉黃偉,病疝,臍下左邊痛甚,乍痛乍止,痛時如刀刺,喜按不作脹,腿膝無力,脈濡五至,飲食精神如常。
不作脹,無濕邪也。
脈濡者,陽虛也。
喜按者,亦虛也。
肝主筋,肝虛則筋弱,故腿膝無力也。
乍痛乍止者,乃正氣虛不能主持緻虛氣往來也。
痛如刀刺者,寒甚也。
寒甚亦陽虛之所緻,即氣不足便是寒也。
此屬肝經本病,與他髒無涉,治宜補肝化氣,并助筋骨之陽,與暖肝煎加杜仲、故紙、附片,十餘劑疝痛全愈,腿膝亦健。
羅盛選,小腹痛無休息,哼叫不停,迎餘至已三日矣。
察其小腹痛連肚臍,連打兩火唧筒,毫無寸效,脈弱無力,神氣疲極,顔色慘白,按其痛處,輕按毫不見減,重按其痛略減。
夫痛無停者,非氣聚也。
重按略減者,虛極也。
脈弱神疲色慘者,皆大虛之候也。
查前醫之藥,有用暖肝煎者,有用補中、理中加荔核、橘核、川練者。
餘曰:全然屬虛,毫無氣聚,耗氣之藥決不可投。
其少腹痛連肚臍,是肝腎同病,精氣大虛之候。
暖肝煎不效者,因耗氣之藥奪其溫補之力也。
若補中、益氣及理中、橘核、川練、荔核者,尤屬孟浪。
蓋痛不在中,補中何為?病非氣聚,氣藥何為?不反緻傷中耗氣耶?治此之法,隻宜峻補精氣。
與大劑附桂理陰煎加枸杞,午時服藥,至日晡已盡二劑,黃昏痛減。
又進一劑,半夜全愈。
次日察其神氣脈色,仍屬不足,令伊服至二十餘劑而始健。
或問曰:火唧筒拔腹痛必效之方,此病腹痛用之不效者何也?餘曰:火唧筒者,乃拔邪出外者也。
凡寒氣滞于内而腹痛者,火唧筒吸出其寒痛必止,火邪郁滞于中而腹痛者,火唧筒拔其熱痛亦愈,然盛選之疝痛乃精氣大虧之病,無邪可拔者也,故火唧筒無功。
凡臨喜按之腹痛,火唧筒吸拔無功者,必須峻投溫補,切勿妄投耗散。
聶祥久,病少腹脹痛,曾服暖肝煎并治疝氣藥,無效。
察其面色暗滞,神倦聲低,食減脈微,少腹作脹微痛,食後更脹,此胃弱脾虛,火虧不能生土之候也。
夫脾胃為人身之中主,升清降濁,生氣生精,皆賴此中土之充布也。
其飲食減少者,脾虛之顯征也。
食少,化氣亦微,即土不生金,緻肺虛于上也,肺氣不充緻神氣倦,面色晦而聲低也。
脾虛于中則滋灌于下者亦微,緻下焦之氣亦虛,故少腹作脹也。
食後更脹者,亦脾虛之顯征也。
是時食填于中,中氣壅塞而升降之力大減。
欲升者不能升,欲降者而不能降,故下則腹愈脹,上則神愈倦也,是上焦之肺虛,下焦之腎虛,皆為脾虛之所緻也。
治法隻宜補脾,脾胃健則食自強,可以化氣生精,氣沖于上,精盛于下,則神自壯色自華,而小腹之脹痛亦必自愈矣。
第脾土惡濕,宜燥之可也,前進枸杞、當歸皆是潤藥,豈不助濕漬土乎?非徒無益而反有害也。
即與養中煎加耆、術、桂、附,十劑效,二十餘劑始痊。
傅三略,病疝氣,腎囊日間脹大,夜卧氣上入腹中,腎囊全消。
求方藥時,年已逾六旬,雲:患此病已二十餘年,始起時,曾服五苓散及八味地黃湯并烏藥、川練等俱無效,其腎囊日間雖腫,不脹不痛,惟走路最苦楚,可有治法否?餘曰:此病名狐疝,狐則晝出夜伏,此病日則降于腎囊,夜則上于腹,與狐相似,名狐疝。
在《内經》雲,肝所主病為狐疝。
張子和以為起于惱怒,由此推之,必因怒号之時盡力喧喊,緻下焦之氣衰,氣衰則津液結于下焦,随陽氣出入而為成狐矣。
始起之時,認定肝之虛實,或補或散,宜加香附、玄胡以解郁結之氣,多服或可消散,而五苓、八味非對證之藥也,今則年久矣,無法可施也。
任朝安,病腎囊腫硬,大如茶碗,不痛,間或微脹,亦無大苦,已病十餘年,問可治否,餘曉之曰:爾之病名頹,即俗所謂木疝證也。
始起之時,因坐卧濕地,故濕邪侵于睾丸而為腫為痛,宜多服五苓散,加蒼術、胡巴以逐濕,益智、橘核以攻氣,濕去滞解,腫痛必愈。
當時失治,漸至堅硬,不痛不癢而為木為頹,成終身之痼疾矣。
不必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