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此證口不渴,又喜按,非火證也。

    喜按者本屬陽虛,脈大必是陰虛,此乃陰陽俱虛之證,治宜陰陽并補。

    與六氣煎合小營煎,外加附片,服一劑病略見減,三劑而大安。

     聶二喜,脅肋痛苦,前醫用破氣行滞發表俱不效。

    痛甚拒按,自乳下起至章門穴皆拒按,惟章門穴痛甚。

    夫章門穴雖近脅肋,實屬胃腑化食經過之地,證既拒按,積滞顯然,何前醫用行滞而無效乎?即詢本月曾過食何物,彼雲:十日前,曾食過齋面足飽,但已經十餘日矣。

    餘思面性多滞,必屬面滞無疑,欲殺面毒無如萊菔子。

    複思景嶽有大蒜殺面之案,是萊菔子必不能如大蒜之速,乃令嚼大蒜子,用頂上燒酒送下,兩脅痛如拈去矣。

    蓋大蒜味辛氣烈,又兼燒酒之性速,所以逐滞極捷而取效在于頃刻也。

     羅書政,咳嗽吐痰,間吐血一二口。

    前醫用地黃湯加五味,服數劑咳嗽愈,添出脅痛。

    察其面色沉晦,脈數,脅肋脹痛,拒按。

    其痛之一邊不能著席。

    前醫在坐,雲用地黃湯之妙,止嗽之奇。

    餘謂:面色沉晦,乃是陽虛,陽虛豈能補陰?前之咳嗽必是寒痰凝滞,而緻氣逆咳逆不已,血随氣溢而上為吐血。

    治宜溫中開痰而嗽自愈,不宜進地黃以助濕,更不宜用棗仁、五味以收斂。

    痰得濕助而更盛,得酸斂而愈結。

    是脅痛者,乃因痰凝氣滞所緻也,是誤服地黃、五味助濕斂痰之過也。

    此時用藥必要翻出咳嗽,吐出頑痰,方能愈此脅痛。

    若不咳嗽,必緻閉塞髒氣,終成不治之證也。

    前醫默默,無言以答。

    餘即與二陳湯加芥子、厚樸、砂仁,服二劑,咳嗽仍作,吐出頑痰約有兩碗,脅痛即減大半。

    再服二劑,脅痛全愈,然後與以溫中健脾之藥十餘劑,嗽止神健而大安。

     魯喜春,病咳嗽吐痰,自覺痰從一邊來,左脅脹痛拒按,右邊不能卧,口不渴,氣急,脈滑。

    本屬寒痰凝滞。

    前醫投姜附、六子加北芥子數十劑無效,又曾吐血,餘想痰脹肋下北芥宜效,不效者何也?必是痰并瘀血結成窠囊,所以痰從一邊來。

    乃用前醫原方加蒼術三錢,服五劑,脅痛即愈,服至十劑而左邊卧亦安然。

     心腹痛 心腹痛證,當辨寒熱虛實及有形無形。

    有形者痛有常處,痛必堅鞕不移。

    無形者痛無定所,而或聚或散。

    喜按者屬虛屬寒。

    拒按者屬實屬熱。

    然寒熱虛實之痛,皆由氣滞,滞則為痛,欲止痛必須解滞,欲解滞必須辨明寒凝、熱郁、食積、蟲積、血積、痰滞,确得其本,治方無誤。

    若不辨明而妄以熱藥施于火痛,涼藥施于寒疼,必至殺人于反掌。

    至謂心痛者,乃胃口痛,非真心痛也。

    若病真心痛者,必手足冷至節,爪甲青,旦發夕死無疑,此乃不治之證也。

    除此之外,皆胃口之病也。

     寒凝者,或因受寒飲冷,或外感痧氣,皆令心腹疾痛。

    其證或惡心懊惱而色青白,或口流清涎,或身體畏寒。

    若寒痛無積者亦喜按,宜理中湯加肉桂、荜茇以解寒,兼苓、瀉以逐濕。

    若寒與食并滞者則拒按,察其積在胃脘,惟探吐為上策,若積滞已下入腹者,宜用藥攻之,如平胃散、和胃飲及丁香、白蔻、附片、川椒之類以推之。

     熱郁者,或因過食辛熱,或因常懷郁悶,或因外邪閉塞,皆緻熱滞腹痛。

    其證必色壯,口渴,喜冷畏熱,聲音響喨。

    痛而拒按,乃火痛也。

    然食積、血積皆拒按,又何以知其屬火也?不知食積、血積之拒按者,按積壘之處則痛,按四傍則不痛。

    若火痛之證,火在上者,按胃口則痛及脅肋。

    火在下者,按少腹則痛及胸口、章門等處。

    在上用太清飲、白虎湯,在下用大分清飲、六一散。

    若大便閉者,必須抽薪飲加大黃以通之。

     食滞之痛,在上者胃口必痛而脹,或嗳腐吞酸。

    在中在下亦必拒按,惡食,得食痛甚。

    治宜消導,上者仍宜吐出則效速,藥宜大小和中飲、平胃散之類。

    甚者必須神香散及芽皂等猛峻行氣之藥。

    在下者,惟小腹下右邊乃大腸傳廣腸之所,必脹痛拒按,此惟神香散為最。

    然脾胃強壯之人停食者必少,易于停滞者惟中氣不足者最多,宜治中湯固本消導,實為妥當之方。

     蟲積痛者,腹中必成團,其痛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口中流涎或不流涎而口渴,面白唇赤,且止痛即能飲食。

    但蟲積之生,或由寒濕,或由濕熱。

    由寒濕者,有流涎面白之證。

    由濕熱者,有躁煩不甯之證,面不白,口無涎。

    治寒濕者宜椒梅湯、吳萸理中湯、掃蟲煎、溫髒丸之類。

    治濕熱者,宜四苓散加雷丸、使君子之類。

    然餘業醫四十餘載,自臨證以來,凡患蟲積者,皆屬脾胃不足,由于寒濕者悉用溫熱之藥治之,若濕熱生蟲者,理或有之,餘實未得見也。

     血積痛者,其痛多在小腹,然惟婦人多有之,男子卻少也。

    蓋婦人有經行不盡而留蓄者,有産後瘀血不盡而結聚成團者。

    夫血之留瘀,皆由氣虛不能逐也。

    所以凡病此者,每見色淡、神倦、食少,惟小腹痛而拒按,或日間頗輕,日晡痛甚,治宜通瘀煎或決津煎及山棱、元胡、莪術、靈脂、赤芍之類。

    倘上午不痛,至申酉戌陽氣伏藏之時大痛,心煩口渴,體躁脈大者,此血因熱瘀也,宜知柏四物湯、化陰煎之類,加紅花、蘇木、益母草、蔗糖之類擇而用之。

    若正氣不足而病此者,雖通瘀煎亦不能逐,乃宜大補元氣,助正逐邪,宜六味回陽飲、附桂理陰煎、六氣煎之類擇用。

    尚有婦人心頭如刀嘴剮殺而痛,此因血崩或因小産去血過多之故,宜十全大補湯。

     痰滞作痛者,其痛多在胃脘,由飲食寒涼所緻。

    飲食之滞已去,其汁化痰凝于胃中,遏困陽氣而作痛。

    外證色淡或沉晦,胸中喜按,胃中發燒,乃胃中之陽被寒痰困滞,不能流通而發燒也。

    宜開發寒痰,痰解而氣自暢,燒熱自解,痛自止矣,宜姜附六君子湯加荜茇,其功最捷。

    餘治此證有單用胡椒湯而愈者,有用荜茇、炙草煎湯服之而愈者甚多。

     虛寒痛者,無食積、蟲積及痰涎、躁煩等證,其痛綿綿不已,或疾或徐,色必慘淡,身倦言微,其痛喜重揉按,不可停手,停手則痛甚。

    此無形之痛也,乃陽氣大虛,不能充運腸胃也。

    痛在中上者,宜附子理中湯加黃耆。

    痛在下者,宜附桂理陰煎加吳萸或暖肝煎以主之。

     吉六三,病胃口痛,胸中發燒,按之痛減,面色沉晦,脈五至濡軟。

    餘曰:此痛乃中焦陽虛,寒痰凝滞胃口而然,治宜溫中開痰。

    彼雲:胃口發燒,明是火甚,豈宜溫熱助火乎?餘曰:面色晦暗,乃屬陽虛。

    痛而喜按,亦屬氣虛。

    胃口發燒者,乃虛陽被寒凝滞,陽欲流暢而不能,故郁滞而為熱。

    得溫熱之藥攻散寒滞,陽氣方能流暢,而發熱必解,痛必自愈。

    如閃電之火被濃雲閉塞,但得雲開日出而電火自失矣。

    伊猶将信将疑,乃令吃胡椒湯以試之,始吞一口便覺胃中頗涼靜。

    伊方大膽服之,連吃兩茶碗,熱解痛止而安。

     鄧極升之妻,中飯後胃口脹痛,按之痛甚,面色慘淡,脈數。

    據面色是寒證,脈數屬食滞。

    胃中脹痛拒按,病屬有形,況得于中飯後,定是食物停滞,滞在胃脘,惟吐出為善。

    令嚼大蒜數枚,白湯送下,随以手按舌,探喉而取吐,吐出肉食頑痰約有兩碗之多而痛止全安。

     易婦,胃口痛,拒按。

    伊夫業醫,用消導無效。

    察其痛在胃口,痛而且脹,似屬食積,用手按之則兩乳下脅肋俱痛,不按隻痛胃口,脈五至洪大。

    餘曰:此火痛也。

    伊夫曰:既是胃中火盛,何不口渴?餘曰:若是積,不按痛在胸口,按之痛亦在胸口,積屬有形之物,決不延及别處。

    此痛按之痛及脅肋,即屬火證,脈洪大,亦屬火郁,口不渴者,乃火伏于中,伏則不炎,故不渴。

    與抽薪飲重加石膏,一劑略減,三劑全安。

     朱婦胡氏,早晨陡病心痛,一痛昏愦倒地,轉刻複蘇,兩目即無光,而心痛難抵。

    始請易醫,用涼藥不效,婦兄更黃醫,用熱藥亦無效,至夕已死,死後兩醫各逞臆說,黃咎易不該用涼藥,易咎黃不該用熱藥,各飾其短。

    婦兄質究于餘,餘曰:令妹之病,乃邪侵心髒,是真心痛,無藥可治之證也。

    何以見之?一痛即死者,心神傷矣,心主血,目得血而能視,兩目無光者,心血敗矣。

    心為人身之靈髒,靈髒既敗,豈能生乎?況心在隔膜之上,胞絡之下,藥不能及者,何生之有?婦兄曰:果靈氣已傷,昏愦何能複蘇乎?答曰:心髒陡被邪侵,故疾痛而死,其神雖傷而神尚未絕也,故轉刻複蘇。

    先哲有雲,分陽未盡則不死是也。

    第邪既侵入,神必漸絕,勢所必至也。

    故延一日之久則邪毒遍入膻中,乃緻君火敗,分陽盡絕而死也。

    二醫不知病源,故彼此相咎。

    前醫之寒涼傷神,後醫之燥熱傷血,皆不知自有過也。

    然邪侵心中,雖乞盧扁神醫亦無可措手,兄不必懷恨于二醫。

    彼乃點頭稱善。

     朱申之之妻汪氏,心痛甚疾,按之略減,口渴喜熱茶,脈五至必和。

    此痛是中寒,診察不難,即與理中湯加荜茇,一劑略減,二劑即安。

    愈後精神疲倦,頭暈,令戒肉食,飯亦不可盡飽,恐脾虛難化,其痛複作,藥進溫中補脾。

    越二日,伊宰雞,咽早飯茶食後,胃口大痛緻死而複蘇者數次,因餘他往伊家,自用峻補不效,複請餘至。

    察其胃口脹痛,按之痛甚。

    餘曰:曾囑飯亦不可盡飽,豈堪食雞肉乎?是頭暈神倦者,乃中氣不足。

    中氣既不足,食多尚難克化,雞肉較飯更難克化,必緻停滞而痛複作矣,此食複之證也,治宜消導,不宜峻補。

    與大和中飲,五六劑始平安,愈後仍進溫中補脾之藥,調理半月而大健。

     或問曰:胡氏心痛死而後蘇,便雲神氣敗絕,無法可治。

    汪氏心痛亦至死而複蘇數次,又安得而痊?餘曰:胡氏之病乃真心痛也,汪氏之病,是胃脘痛也。

    凡痛極至死而複蘇者,諸痛皆然,不特心胃之病。

    胡氏之痛,一痛即死,汪氏之痛,初痛不死,痛至久而難抵時方死,此一辨也。

    胡氏蘇後,兩目無光,汪氏蘇後,耳目聰明,又一辨也。

    胡氏手足冷至節,爪甲青,汪氏手足溫,爪甲紅活,又一辨也。

    心胃雖屬切鄰,以此辨之,則吉兇相去天壤矣。

     聶二喜母,胃口痛,前醫用導滞破氣無效,用清火除痰亦無效,複用發表峻補皆不效,治法窮矣,方迎餘診察。

    至伊家時,正在疾痛喊叫,少刻略靜,轉刻又痛。

    問彼前日之痛可有停否?彼雲:自痛起至今,皆是痛一陣,停一陣。

    又問痛停時,胸中全安否,彼雲全安,惟背脹痛綿綿不已,漸脹至胸前,緻心口大痛難忍而喊叫。

    餘思脹痛在背,必是寒濕聚于背脊風府,病本在背,而胃口之痛乃标病也。

    因背上之濕痰凝結,前侵于胃也,治宜開背上之寒濕,方能拔其病根。

    前醫隻知治胃,故無效也。

    即用炒米升許,以巾包裹熨于背上脹處。

    病者雲,神妙至極,立時痛愈,安卧而寐睡有一時之久,又痛仍舊,餘即問:痛在背心否?彼雲;胃口背上俱已不痛,此時痛在右乳外側。

    餘思原處不痛,寒濕動矣。

    仍用炒米掩乳傍痛處而安,又睡一時久,醒又哼叫,又問痛在何處?彼雲:乳傍又不痛了,此時痛在臍傍。

    餘思濕至臍傍已近出路,再令炒米掩臍傍,追濕從膀胱而出,其痛大安。

    且此病見證,本是胃口作痛,若不細求,怎知本在背脊?而拘泥胃痛,猜寒猜熱,妄攻妄降,不惟藥之無效,反使老年人正氣愈傷,邪氣痼結,醫者能告無罪乎?前醫若肯問心能無愧乎?可為治不求本,孟浪輕施者戒。

     朱錫康,當臍及小腹痛,綿綿不已,間或大痛,喜揉擦,不可停手,腹内發燒。

    餘思腹内發燒乃虛陽被寒凝滞,不能流利而然。

    喜揉按,不可停手者,乃陽氣大虛。

    與附桂理陰煎加枸杞、吳萸,四劑毫不見減,病者求更方。

    餘曰:藥之不效,因病重藥輕,非方誤也。

    令進原藥服之,六劑略減,十餘劑始安,此認證的确,不可更方之一證也。

     李永敬,腹痛,痛在臍上,痛而且脹,拒按,脈數,微惡寒,微發熱,頭不痛,口不渴,惡食,得食更痛。

    夫傷于食者,必惡食,拒按亦屬積滞,食滞中焦,其脈多有數,證屬食滞無疑。

    第食積之證,發熱不惡寒,微惡寒者,是兼表邪乎?若是表邪,必有頭痛,此人無頭痛,是無表邪也。

    此惡寒者何也?蓋食飲停胃,乃是陰物,陰必賊陽,陽虛故惡寒,陰盛于中,必緻格陽,故發熱。

    此惡寒者,實因食塞胃中所緻,非表邪也。

    與大和中飲,服一劑腹中即響,痛脹減半,連進三劑,至半夜大瀉一次而痊。

    古書雲,食積證決不惡寒,然亦有惡寒者,後學宜知之。

     易婦李氏,小腹痛,有數團堅硬不移,按之痛止,上午安靜,至未末申初大痛難抵,至下半夜又不痛。

    夫痛而有團結拒按,又在少腹,定是瘀血,上晝陽浮于外,内陽衰微不能逐瘀,而瘀安然自在,故不痛。

    下晝陽伏内,内陽得助,勢必逐瘀,怎奈瘀盛陽衰,所以邪正交争而痛作,交争之後瘀血宜去,不去者何也?乃陽衰遣瘀不動之故也。

    查前醫之藥,乃赤芍、丹皮之屬。

    餘思陽虛不能逐瘀,必須用熱攻之,若赤芍、丹皮皆是涼性,性雖破血,而涼性反損陽氣,陽愈虛而瘀愈固矣。

    即與通瘀煎,減澤瀉,重加肉桂,再加山棱、莪術,用酒兌,服十餘劑,瘀行痛止。

    或問曰:瘀血本是陰物,夜痛者,乃陰得陰強也,何知伏陽逐陰乎?餘曰:夫陰得陰強者,痛必始于黃昏,甚于亥子,極于寅卯,至天明始退。

    此婦之痛,始于午後,甚于申酉,極于戌亥,至子醜時陽出痛止,是以知其伏陽逐瘀也。

    或又問曰:瘀血者,乃血結也,寒能結,熱亦能結,何不雲血因熱結,伏陽助熱而作痛也?餘曰:血者水也,熱則流通,寒則凝結,是血瘀不行者,惟寒濕者最多,然亦間有熱瘀者,緻陽伏于内之時,内熱愈甚必煩渴躁擾,此婦無煩渴躁擾,故确知其屬寒凝也。

     任正和,痛在少腹并繞臍,拒按,按之滿腹皆痛。

    上晝微痛,午後大痛,至子醜時漸減,下半夜及上晝不過微痛,自下午至半夜煩渴躁擾,脈洪而澀,此火痛也。

    與八正散,大黃、木通并進,早晨服一劑,下午大瀉一次,其痛如失。

     前證陽伏時痛甚,此證亦陽伏時痛甚,何前雲是寒凝,此證雲熱郁乎?前證痛時無煩渴,後證痛時有煩渴,後證更有洪大而澀之,脈洪大者火也。

    澀者,熱甚傷陰緻脈無潤滑之象。

    或問曰:以上腹痛,食積拒按,血積拒按,火痛亦拒按。

    凡臨拒按之腹痛,有何法以辨三證之本也?餘曰:食積血積有成團成塊之形,火痛無團塊之形也。

    況血積多在少腹,然惟婦人恒有此證,而男子則少也。

    但血積之證,少腹有團塊,或如蛋大,或如酒杯大,其成塊者,亦不過茶碗大,必在丹田,此血積之證也。

    若飲食之積,上自胃脘,下至小腹,皆可停蓄。

    其在胃脘者,必有惡食、胸脹、嗳馊等證,若在臍中及臍上已離胃脘者,亦有得食更痛之證,若過小腸而至下焦,必在小腹右角尖處,決不在丹田正中,此食積之證也。

    至若火痛,在上焦必煩渴喜冷,在下焦必屎屁極臭,或大便燥結,脈必洪大,人必煩躁,此火痛之證也。

    又血積、食積,痛時有形,不痛亦有形。

    若火痛則不然,滿腹皆痛而且脹,無成團成塊之形也。

    又血食之積,按積上則痛,按積傍則不痛。

    若火痛之拒按,按之滿腹皆痛。

    以此數法辨之,則三證自判然矣。

     周序和之子,麻疹後腹痛。

    序和亦業醫,諒是餘毒未盡,藥與解毒,無效,來舍與餘細參。

    問痛有間止否?彼雲:痛一陣,停一陣。

    又問痛停時煩渴躁擾否?彼雲:痛停時即安靜,不煩不渴。

    又問飲食何如,彼雲:痛止即能飲食。

    餘曰:此蟲痛也。

    若是麻疹餘毒,必然煩渴躁擾,既無煩渴,決非火證。

    然痛止即能飲食者,定是蟲積無疑。

    此必麻見之時過飲寒冷涼水,緻寒濕生蟲,宜投溫熱之劑。

    彼雲麻後用溫熱恐其助火,不敢大膽,邀餘親診。

    見其面白唇赤,蟲證昭然。

    與理中湯加川椒、吳萸、肉桂,一劑痛止,然後與溫補之藥,數劑全安。

     朱毓靈之妻,少腹痛連左肋下,重按略減,前醫用逍遙散及破血破氣之藥緻病愈甚。

    詢其原,乃起于經行之後,始起微痛,服藥之後其痛反甚,痛時難抵,或痛一時,或痛半日,痛止全無形迹,少時又痛,小腹作脹。

    此本無形之氣痛也,氣聚則痛而見,形氣散則平而無迹,是聚證也,何積之有?妄投耗氣,誤之甚矣。

    不思積乃有形之物,何得喜按?喜按者虛也。

    況痛起于經行之後,虛證顯然,且少腹乃肝經所布之處,其經上聯脅肋,此肝之虛也。

    與暖肝煎,一劑痛減,三劑全愈。

    因前醫誤服克伐緻元氣虧弱,神疲氣倦,與耆、術、歸、地、桂、附、姜、草大劑,服二十餘劑,體健神強而大安。

     王宗緒之妻,腹痛。

    宗緒乃餘之門人,用排氣飲、藿香正氣散之類不效,五六日親迎餘診。

    面色淡,脈四至無力,痛在肚臍之上胃脘之下,日痛二三次、四五次不等,痛時喜按,痛止毫無形迹,此乃氣痛也。

    比向宗緒曰:爾認氣痛極是,但不知虛實耳。

    夫排氣飲乃治有食滞之氣,藿香正氣散治外寒内滞之氣,此病非氣實也,亦非外寒内滞之氣也,故二方俱不取效。

    夫面色慘淡者,虛寒也。

    喜按者,虛也。

    脈無力者,亦虛也。

    胃下臍上乃太陰脾經之部位也,此證乃脾虛陽虧之候也。

    乍聚乍散者,乃脾之正氣不能主持也。

    與歸脾湯加姜、附,服一劑即減,十餘劑食強體健而大安。

     董榮程,腹痛,醫治無效,延及五日方迎餘診。

    面色暗滞,脈細數,二便閉結,痛在當臍,痛時喜按,乍痛乍止。

    吃藥下咽約兩時久,盡行吐出。

    群醫在座雲:消導、清火、破氣、溫胃之藥俱已用過無效,今欲用桃仁承氣開通大便,自然痛随利減。

    餘曰:列位之藥皆誤矣,不惟不能治病,而且反傷正氣,豈堪桃仁承氣再賊正氣乎?病人面色暗滞,陽虛至極。

    脈細數者,乃陽虛之明證也。

    痛之無迹是無形之痛,乃氣痛也。

    何積之有?列位之治,皆治中焦,未得病之本也。

    夫人之臍,内通丹田,是為氣海,即命門也。

    命門居兩腎之中,即人身之太極,司二便之啟閉。

    小便不通者,由命門之氣虛不能化水也。

    大便不通者,亦陽虛不能化導而冰結于廣腸之上也。

    命門居腎之中,亦腎之府,當臍乃少陰腎經之部位,病屬下焦明矣。

    治此宜峻補陰中之陽。

    内有一醫曰:服藥吐出,明是胃病,非中焦之嘔吐,豈病由下焦乎?餘曉之曰:夫下咽即嘔者,病在胃脘。

    少頃方吐者,病在胃中。

    吃下半日方吐者,病在幽門,由丙火不能薰蒸也。

    此人吃藥,停兩時方吐,正是丙火不能傳化,何可雲病在胃?蓋命門陽虛不能薰化,緻二便閉結,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勢所必然。

    是痛閉由于陽虛而嘔,實由下焦不通之所緻也。

    與熟地、附片各一兩,當歸五錢,肉桂三錢,川椒、焦姜、吳萸各四錢,炙草二錢,午時服一劑,服後腸鳴痛減,至申時減大半,又服一劑痛止,安卧黃昏方醒,小便即通,至亥時大便亦通而愈。

     曾治産後小腹痛,他醫皆認為瘀血未盡,藥用破血行氣而痛更甚,餘診其脈平和,痛喜按,乃虛寒之痛也,皆用附桂理陰煎加吳萸而愈。

    夫産後小腹疼痛,因于瘀血者固多,然必以喜按拒按而察其虛實。

    蓋臨産用力,血去過多,因于氣虛、血虛以緻作痛者卻更多也。

    凡臨此證,務宜以喜按拒按察其虛實,探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