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陰結因于精虧者,此證或大汗大洩之後,或産後血出過多而便閉者。
此因津液随汗随洩,随血而出,緻腸胃津液衰少,不能流利至于閉結。
治宜養血潤燥,宜一陰煎減丹參,加苁蓉、天麻。
或用濟川煎減澤瀉亦可。
但此證有精虛者,有精氣俱虛者,精虛之閉,以上所論是也。
然精虛者氣必旺,如天平然,此輕則彼重也。
其證必口渴喜水,夜則安靜,晝則微煩,但不似火邪之燥擾也。
若精氣俱虛者,乃氣随汗血而出也,其證不渴不煩,晝夜一般,治此宜右歸飲、附桂理陰煎加牛膝、苁蓉,精盈氣盛自能傳達矣。
脾約證乃脾家有火伏于郁内,約束糟粕而不達下。
其證口不渴,體不煩,腹不脹,脈平和,如好人一般,飲食每日三食而肚腹不見脹大,此乖舛證也。
乃脾中伏火能約數日之食為彈丸,真奇異也。
治宜硝、黃瀉火,槟、枳降氣,當歸、杏仁潤腸,二三劑即通,或用礞石丸更妙。
朱疏九,病二便俱閉六七日,面色慘淡,腹脹痛,水藥下咽少刻盡行嘔出,腹脹不行不響,脈四至,豁大無力。
夫脈豁大者,濕也。
無力者,陽氣不足也。
況病人乃素嗜酒者,酒性熱,酒質寒,必是酒性已散,酒質凝滞,性去質凝,顯然寒濕結聚而閉也。
腹脹痛而不行不響者,正是陰寒凝聚,陽氣不能行動也。
查前藥系理中湯加附片、荜茇,溫中攻寒,驅濕排結,宜必取效,下咽複嘔出者何也?沉思良久,乃得其情。
蓋酒濕久侵于腹,如盜賊穩踞巢穴,欲攻此邪如擒寇,然前藥皆攻邪之兵,奈寇巢堅固,我兵不能入巢,故藥下咽之後盡嘔。
此非胃不納藥,乃我兵不能入巢擒賊,反被賊擊,我兵而退也。
然當何法治之?必須用賊為引導,方能入賊之巢,乃令仍備原藥一劑,濃煎溫服,藥下咽随吃堆花酒兩盞便不嘔,少腹中即響,痛即減。
又服一劑,上午服藥,日晡小便通,黃昏大便亦通,如此數劑全安。
彭廷晖,素嗜酒,忽病二便閉結,九日未通。
前醫有用大黃者,有用升提者,有用濟川煎者,有用赤金豆者,通閉之法亦盡之矣。
迎餘至,病人已閉十日,面色沉晦,脈三至豁大,少腹連腰脹痛。
餘意前醫之藥,惟濟川煎最妥。
不效者,必是病重藥輕,猛進一劑必通。
巳時進藥,至申時已服二劑,毫無寸功。
餘即辭,病者笃信不肯更醫,潛思半夜,方得其病本,知濟川煎大誤矣。
面色沉晦,乃陽氣不能華色也。
少腹連腰脹痛,寒濕注聚于下焦也。
脈豁大者,濕也。
遲者,陽氣不足也。
治宜補陰中之陽,逐下焦之濕。
況少腹乃肝經所理,此乃肝腎之陽衰,不能化濕而陰結也。
與暖肝煎減烏藥、沉香,加附片以補下焦之陽,又加白術、豬苓、澤瀉,合五苓以逐濕。
四更時服藥痛漸減,天明小便通,色如濃茶,痛脹皆愈,午時大便亦通而痊。
凡經治嗜酒人之閉結,皆是寒濕凝滞,悉用溫熱開通。
業醫四十餘載,從未見有熱結者。
觀《景嶽全書》驗案,雲治愈火酒之閉,用大黃四兩、芒硝三錢始通。
是酒閉亦有熱結者,惜其未指明形色脈證。
然必有火熱之色,火熱之證,滑實之脈。
意此人必是陽旺火體,所以酒質易化酒性,助火而成陽結也。
後之臨證者,必須詳察形證色脈,不可必其為寒,亦不可必其為熱也。
餘所臨診多人顔色非沉晦即慘淡,脈或三至四至,皆豁大無力,間有脈之體象如常而不豁大者,亦必無力,又其脹滿得熱熨稍減,所以确知為寒結也。
曾治數人挾虛傷寒,有陽虛中寒,用耆、術、姜、草、附、桂而愈者,有陰陽兩虛,用六味回陽及理陰煎而愈者,将愈之時有大便閉結五六天及旬餘日者,皆請用通利之藥。
餘曰不可。
蓋元氣虛弱之人正宜後門緊閉,使元氣不下洩,方易恢複,若用通利,使大便作瀉,元氣必從瀉陷而愈虛矣,豈不聞五奪瀉為先乎?況病者雖未更衣而腹無脹急欲解之象,且值病時飲食減少,腹中所貯亦少,此最忌通利。
隻與上列之為是,有旬日方通者,有半月之後始通者,此雖似閉,而實非閉也。
若大便脹急欲解不能,此因病久,廣腸津涸而不得出,法當潤燥,宜于補藥内加苁蓉、火麻、淮膝,二三劑必通。
若元氣已健,神已壯,脈有力而脹急者,方宜用十補一清之法,亦有治案備錄于下。
任貴祯,病挾虛傷寒。
中焦寒濕最盛,病時外證惡寒發熱,内證惡心洩瀉。
因寒盛于中,迫陽飛走,上則口渴舌幹,下則尿黃孔熱,藥用理中回陽。
病愈後大便閉結脹急,欲解而不能。
察其飲食強健,神氣亦壯,顔色光彩,脈平和有神,而大便閉結者何也?因思口舌與胃脘切近,熱藥入胃,陽氣即返,而渴止舌潤。
若廣腸與胃甚遠,胃脘雖得溫藥,難返走下之陽,是被迫走下之陽郁久而成熱矣,故今閉結脹急而不能解。
但此時氣已壯,神已健,涼藥可以無礙,宜用十補一清之法。
乃與當歸、枳殼、淮膝、大黃、酒炒火麻仁,每味三錢,濃煎。
辰時服藥,申時便通,腹暢神爽而全安。
周姓,攜病兒求診,年約十五六歲,大便閉結兩旬。
問彼飲食何如,彼雲:一日三食,每食兩碗,不惟大便不脹,即腹中全然不脹,不知食藏何處?其形色神氣如無病一般,脈五至有神。
餘曰:此脾約證也。
因脾髒熱盛,約束數日飲食為彈丸之小,故腹内不脹,腹外無形。
治宜大承氣,瀉脾家之熱,熱解則便自通。
彼雲:曾服硝黃數劑,毫不見通,特懇更方。
餘曰:莫非病重藥輕,硝黃每劑曾用幾多?彼雲:大黃一兩,芒硝四五錢。
是藥亦不輕,而不通者何也?必是脾火灼幹津液,雖硝黃有沉降之性,奈廣腸幹澀而不能行,宜滋津潤燥,腸潤則硝黃之功必成,如順水行舟也。
與濟川煎減澤瀉、升麻,加火麻、郁李仁,令彼服三劑必通,後聞服二劑即通,便糞半桶。
脾約之證,本宜硝黃,然間有不應驗者,乃津液枯涸之候也。
凡脾約證,古書雲有閉數日者,自餘見聞有閉兩旬及月餘者,其人快活如常,飲食亦如常,此真奇事。
治法總宜瀉火,惟大承氣加火麻、淮膝、李仁,一二劑不開,即将此藥為末,煉蜜糊丸,白水送下一二兩,決無不通之理。
嘔吐 嘔吐之證,有寒有熱,有實有虛,務宜對證施藥,不可混投。
蓋寒者宜溫,熱者宜涼,實者宜攻,虛者宜補也。
夫嘔吐必由胃氣先傷,治嘔吐之藥須顧胃氣。
察其因何物所傷,去其所因而嘔吐必止,又當察其胃氣能勝藥否,倘不能勝,必精揀氣味與胃相宜者方可,不可概視砂仁、白蔻、丁香、厚樸、藿梗為止嘔之要藥,誤則必反為害也。
胃寒作嘔者,或飲涼茶冷水,或食生冷瓜果而緻。
其證唇淡面青,口不渴,脈細濡。
若茶水之傷,乃寒食在胃,治宜溫中逐濕,暖胃湯為最。
若素禀中氣弱者,不堪蒼術、羌活、吳萸、樸、陳之劣物,宜養中煎、理中湯、五苓散方為切當。
若瓜果涼物所傷,當察其有積無積,如積在胃中,胸必脹而拒按,必須推滞,滞去而嘔必止,宜茯神散、大和中飲、香砂六君子湯。
如胸不脹滿,此滞已去,胃被寒傷而嘔也,隻宜溫中,附子理中湯及養中煎為妥,而逐濕推滞之藥皆非所宜也。
胃中火盛食入即嘔者,必色壯脈數,體煩身輕,口渴喜茶。
先賢雲:嘔吐作煩渴,此是胃中熱,脈數形氣壯,清火藥堪啜。
治此宜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玉泉散、玉女煎及太清飲。
甚者必須抽薪飲加石膏,若香燥之藥,毫不可投。
食滞于中而嘔者,雖與瓜果所傷同,其實同中有異。
瓜果所傷因生冷賊陽,飯食所傷因過飽停滞。
治瓜果之積,必須溫熱攻堅。
治飯食之停隻宜消導,不必峻猛。
其證必脹滿堅痛,或嘔吐馊酸,治宜大小和中飲及和胃飲。
氣滞而作嘔者,或因怒後氣逆,或因郁結氣滿,其證胸膈脹痛連于脅肋,治此宜排氣廓清飲、藿香正氣散。
邪郁少陽而嘔者,此為傷寒有之,其證必有往來寒熱、脅肋疼痛、嘔兼口苦,治宜小柴胡湯。
以上皆嘔之實證。
胃虛作嘔,乃土衰火虛也。
其人必素常脾胃不足,色必淡,神必倦,胸膈無脹滿疼痛而作嘔者,乃胃虛也。
胃虛即土虛,因火衰不能生土也。
然有食下半日而嘔者,此胃中之陽虛也,其病重名曰反胃。
若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此乃食至幽門,丙火不能傳化,其病更重,取效尤難也。
此證施治之法,其在上中焦虛者,宜理中、養中、溫胃飲、聖術煎之類。
虛甚必須重加附片,若虛在下焦,必須附桂理陰煎方效。
虛甚者必加人參方能濟事。
然病若至此,虛損至極,藥宜多服久服,若欲速效,孟浪施治,尤慮反複之害。
朱桂五之孫,嘔吐,煩渴引飲,躁擾不甯,脈數。
夫脈數有力是火證,然食滞中焦者脈亦數,是脈不能辨其屬火屬食。
口渴是火灼于中,然寒濕居中亦渴,食停中脘亦渴,是渴不能決其屬火屬食。
以躁擾不甯兼而辨之,的是火證。
若食滞中焦及寒濕居中,皆是陽氣被傷。
陽虛必然倦怠嗜卧,何緻躁擾?躁擾即身輕也,身輕便是陽證,乃胃火上沖而作嘔也。
即經雲諸逆上沖,皆屬于火也。
由是察之,煩渴因于胃熱,脈數亦屬火盛。
即與石膏、石斛、麥冬、枳殼、木通、甘草,一劑嘔止渴減,二劑大安。
李代貴之子,嘔吐,脈數,口渴,胃口脹滿,嗳氣,神氣倦怠。
夫嗳氣必因食停,食停以緻胃脹,病屬食滞無凝,食塞中焦,中焦津液不能上騰故渴。
寒居胃中,與心最近,心主脈,寒濕侵犯,故脈數。
與大和中飲,一劑覺胃口略松,渴嘔均略減,服至五六劑方安。
後詢此病因吃冷米飯而起,又以姜醋咽之。
蓋糯米飯性最粘滞,又兼姜醋斂之,所以服至五六劑而始平。
以上二證俱脈數口渴,前證是火,後證是寒凝食滞。
若以厚樸、砂仁治前證,必增胃熱,非但嘔不能止,必緻灼盡津液。
若以麥冬、石膏治後證,必增寒濕,非但嘔不能止,必緻凝滞愈固,豈有不誤人者乎?前證有躁擾身輕之辨,後證有胃脹嗳氣倦怠之辨,陰陽确有的憑,辨察必須留心。
任光耀,病嘔吐,凡飲食下咽,少刻即吐,脈五至略濡,身體困倦。
曾服平胃散,下咽即嘔,又服丁香、砂仁,而嘔更甚,神愈困。
夫飲食下咽,少刻方吐是無火也。
脈濡身倦者,是胃中陽氣虛也。
陽氣虛者,最畏芳烈之氣,蒼、樸、丁、砂俱性香氣烈,愈損正氣,無怪乎吐愈甚,神愈困也。
俱宜溫補陽氣,陽回則嘔必自止。
與耆、術、姜、附、炙草、荜茇之類,隻用此辛甘之味與胃氣相宜者,漸服漸減,十餘劑全安。
曾治一中寒胃氣虛弱之嘔,用理中湯不能受,加附片、肉桂亦不能受。
餘思肉桂氣香,恐不相合。
減肉桂,單用附子理中湯,亦不能受。
複思白術、幹姜皆有香氣,聞氣則嘔,終不能止。
乃用荜茇、砂頭五錢,炙草一錢,辛多甘少,恰與胃氣相宜,濃煎溫服,每服一盞而嘔止。
自後見此等胃虛嘔吐,每以此為驗方,曾愈數十人,間有用炙草一錢五分,仍嘔者何也?甘主緩而上行故也。
凡臨此證,縱使藥品相宜,亦必分兩恰當,方雲盡善。
曾治胃氣本健而縱食,停滞而嘔者,皆用平胃散、和胃飲而愈。
寒客中焦而滞逆作嘔者,皆用丁香、砂仁為末服之而愈。
此皆正氣本強,香烈又所當必用。
若生冷之物凝滞胃口,脹痛而嘔者,正宜香竄極烈之品而攻逐之,庶乎病根可拔,此等證候甚多,診察不難,取效亦易。
朱仲林,嘔吐,伊父業醫,服藥二日不惟嘔不止,反緻嘔血。
着人迎餘,因有事羁,不暇往診。
諒此嘔證,必是氣逆。
又諒伊父之藥必是理中溫胃砂仁、丁香、白蔻、香燥之物。
香燥下咽,反使胃氣有升無降,故嘔不能止而血亦随氣逆溢,必是此理。
乃與鎮陰煎,用附桂入于靜重之熟地中,藉牛膝帶桂附,引上升之氣反趨下焦,嘔吐必止。
令歸家備藥,濃煎溫服,初次吃一盞,二次吃一鐘,三次吃一茶碗,自必血止嘔甯。
工人持方歸,家遵服一劑,果嘔止而安。
夫病之變幻無常,藥之治法難拘,即此鎮陰煎本非止嘔之藥,亦在臨時善用而已。
朱作儒之妻,産後嘔不止,藥進理中、香附之類,亦不能止,來家問方。
餘聞婦人産後胞衣不下,令本婦将自己頭發塞入口内,掃喉作嘔,使胞衣自下。
此婦之嘔必因用發掃喉而緻,嘔久緻腹中之氣上騰而不能遏,故嘔不止。
即與熟地八錢,淮膝四錢,用此靜重之物導氣下降。
然恐地黃性滞,欲用砂仁拌制,又恐砂仁氣香,腹中之氣得香必上沖。
若不用砂仁,又畏地黃泥膈而不直下,乃令用紋銀一錠同煎,亦作三次服,果覆碗建功。
惡心 惡心者,胸中泛泛不甯,名曰惡心。
實胃脘之病,乃寒濕之邪停于胃中,治宜溫中逐濕。
此證屬虛寒者十之九,屬火熱者間或有之耳。
倘吃異物聞異氣而惡心者,必去其滞穢,宜平胃散,藉蒼術、厚樸辟除邪穢,其他寒熱虛實俱與嘔吐同治。
古書雲:心中常兀兀,欲嘔不嘔,欲吐不吐,此名惡心。
非心病,乃寒熱痰濕停于胃口,治法須與嘔吐同,應變随機不可膠柱。
嗳氣 嗳氣者,證有虛實,治别補消。
凡人飲食過飽多有此證,因胃脘填滿,難于速化,以緻嗳氣。
經雲:傷于食者宜損之。
又雲:停食,不食即愈。
倘吞酸腐,乃食滞也,宜消之,如平胃散、大小和中飲,此治胃食過飽者。
倘脾胃素弱之輩,無過飽之咎而常嗳者,此運化無力,乃虛證也,大忌消耗,消耗則脾胃愈傷,而脹滿反胃之病即至矣。
治宜補火燥土,如理中湯、養中煎、壽脾煎、溫胃飲之類。
若嗳之甚者,宜于補藥加砂仁、川椒、澄茄暫以行之。
此二證之治案載于食滞虛損嘔吐門。
脅痛 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
然心肺脾胃腎與膀胱亦皆有脅痛之證,此非諸經皆有此病,因各經患病而延及脅肋也。
病既延至脅肋則無非肝膽之病耳。
治本經之病,單宜直取本經傳自他經者,必求其所病之本。
第以餘察之,則脅肋之病有七:一曰外邪,二曰氣滞,三曰瘀血,四曰痰凝,五曰血虛,六曰氣虛,七曰窠囊之痰。
雖曰心肺脾胃腎與膀胱皆有脅痛之證,總不能越此七證也。
外邪脅痛,凡傷寒、傷風、瘧疾,皆外感之邪也。
郁及少陽,必痛脅肋。
其證往來寒熱,或口苦耳聾,或嘔而咽幹。
宜散外邪,如小柴胡湯、敗毒散、二柴胡飲擇而用之。
氣滞脅痛者,或因怒氣而填胸脹脅,或因郁結而氣滞脅肋,或因食滞而生痰脹肋,皆令脅痛。
但外無寒熱往來,内無口苦耳聾,與外感不同耳。
因怒氣者,惟覺胸滿氣粗,按之愈痛,宜排氣飲、解肝煎。
因郁結者,不喜按亦不拒按,但覺焦惱,治宜解郁。
惟逍遙散加香附、木香,但此二證必須從問而得之。
至于飲食停滞而緻脅肋疼痛者,必有胸脹惡食及吞酸嗳腐等證,宜大和中飲兼二陳湯主之。
瘀血滞于肋下而痛者,必因跌仆,或因惱怒,緻血凝于脅肋部位,疼痛難禁。
其痛處或如錢大,或有蛋大,堅硬不移,手不可按,乃血積也。
治之宜速,緩則必成癰疽矣。
宜用柴胡、歸尾、青皮、郁金、山漆、甘草治之。
山漆必須川産,形似人參者,皮黃肉黑。
俗雲:銅皮鐵骨者,方能破脅下之瘀血。
若别處之山漆,決不濟事。
倘已成瘡,皮外必微腫,腫處之邊可按,正腫微高之處不可按,按之痛楚,乃已成瘡也。
治宜耆、術、歸、草、銀花、白芷補氣灌膿而外腫漸消,内痛亦漸愈。
痰凝肋下而痛者,必有咳嗽吐痰之據。
凡痰凝肋下,惟北芥子可除之,宜二陳湯加芥子。
倘久嗽脾胃虛寒者,宜姜附六君子加芥子,此應驗之方。
血虛氣虛而脅痛者皆喜按。
但血虛者脈必大,或躁煩,或喜茶湯,色必紅活,縱不紅活必不慘淡,治宜補血。
惟小營煎、左歸飲主之。
氣虛者脈必微,縱不微亦必濡軟,顔色必慘淡或沉晦,食飲必減,常不喜茶飲。
兼寒者必須加附片、姜、棗。
第餘所經治,惟氣虛者最多。
窠囊之痰凝于肋下而痛者,必曾有吐痰咳血證。
痰與瘀血結成窠囊,凝于肋下者亦拒按,或一邊不能睡,但覺痰從一邊來者即是。
惟蒼術能開窠囊之痰,宜六安煎加蒼術。
病久脾虛者,宜六君子加蒼術,或養中煎加蒼術、北芥子最善。
趙松和,病傷寒,發汗後表證悉愈而肋下痛甚。
痛在左乳側邊,以手按之痛處隻有蛋大,痛不可忍,按之痛甚,與小柴胡數劑無效。
細思若是少陽脅痛必痛連胸脅,寒熱往來,此證既無寒熱,胸肋又無恙,其痛處又小,必是瘀血凝滞。
乃用柴胡、青皮、姜黃、山漆、炙草,二劑略減,三劑全愈。
試思此證得于傷寒,無不作傳經之邪,而與柴胡湯,餘始亦誤治,故無效。
細思方得其本,自後屢見此證,皆用此方而愈。
王祖淮,胃口痛連右肋,拒按,顔色淡,脈平和。
夫胃口痛而拒按,必食滞無疑。
色淡乃陽氣不足,必是寒滞中焦飲食,凝痰橫侵肋下。
與治中湯加山楂、麥芽,并服神香散,胃口痛愈而右肋之痛不愈。
按之如蛋大,此必瘀血停于肋下,必須破瘀。
因缺山漆,乃與推氣散,系姜黃、肉桂、枳殼、法夏、炙草、丹皮、丹參。
服二日,痛不減,肋外肌肉微腫,腫傍可按,腫處拒按。
餘曰:瘀血已成瘡癰,必須排膿外托。
用黃耆、白術、當歸、肉桂、附片、白芷、炙草、生姜、大棗補脾益氣,氣充自能催膿收功。
服二日,痛略減,如是日進二劑,十餘日内痛止,外痛消而愈。
此證初起時,因少山漆,苟有此味,諒不緻成瘡。
此病用補藥外托之時,适有同事在場,問曰:此瘡在髒腑之外,腔子之内。
縱使膿成,毫無出路,從何而消乎?餘曰:此證實系初睹,若問出路,果是全無。
曾見鄰家喂一豬,五六月間,其豬間或哼叫,不吃潲。
或哼一二日,或哼三五日,如此者月餘方不哼叫。
不知豬屬何病,後至年底宰之,内髒之肝爛去半頁,肝已結痂。
想前哼叫時,必是肝癰作痛,後膿成痂結,方不哼叫也。
觀内髒空處又無膿血之迹,此豬之肝癰膿從何處散乎?必是元氣充足,膿由血液中滲入膀胱而出也。
是元氣之神化,非意思所能測也,想豬髒之肝膿可消,人身髒外腔内之膿,自必能潛消也。
歐陽學孝,脅痛連胃口。
其人素性嗜酒,病屬酒濕賊陽。
前醫之藥皆扶陽除濕,系桂、附、術、姜、白蔻、丁香之類,無效。
餘察其痛處喜按,形色沉晦,語言低微,脈細數無神,食碎米粥每次隻一盞,尪羸至極。
據形色脈候皆是陽虛,前醫之藥宜乎取效,而不效者何也?總是正氣大傷,隻宜培補,不堪消耗。
前藥雖屬助陽,而丁香、白蔻實系破氣,氣既不足,豈堪複破乎?雖有術附,而攻補兼施,何異自掣其肘也。
餘與蜜耆、漂術、附片、炙草、當歸、雲苓,略加肉桂以利其氣,更加姜棗以和其中。
一劑病減,四五劑痛全愈,二十餘劑形體俱健矣,此屬正氣大虛,則不可全然治邪也。
吉齊于之妻,妊娠已有五六月,忽病左脅痛甚,緊按略減,面色慘淡,脈六至且大。
其色淡是陽虛,喜按亦屬氣虛。
與六氣煎三劑,無效。
細思病屬陽虛無疑,補陽何緻無功?複思脈數固屬陽虛,陽虛不緻脈大,脈大者陰亦虛也。
然火甚者脈亦洪大,若是火證,必口渴躁煩,痛而拒按
此因津液随汗随洩,随血而出,緻腸胃津液衰少,不能流利至于閉結。
治宜養血潤燥,宜一陰煎減丹參,加苁蓉、天麻。
或用濟川煎減澤瀉亦可。
但此證有精虛者,有精氣俱虛者,精虛之閉,以上所論是也。
然精虛者氣必旺,如天平然,此輕則彼重也。
其證必口渴喜水,夜則安靜,晝則微煩,但不似火邪之燥擾也。
若精氣俱虛者,乃氣随汗血而出也,其證不渴不煩,晝夜一般,治此宜右歸飲、附桂理陰煎加牛膝、苁蓉,精盈氣盛自能傳達矣。
脾約證乃脾家有火伏于郁内,約束糟粕而不達下。
其證口不渴,體不煩,腹不脹,脈平和,如好人一般,飲食每日三食而肚腹不見脹大,此乖舛證也。
乃脾中伏火能約數日之食為彈丸,真奇異也。
治宜硝、黃瀉火,槟、枳降氣,當歸、杏仁潤腸,二三劑即通,或用礞石丸更妙。
朱疏九,病二便俱閉六七日,面色慘淡,腹脹痛,水藥下咽少刻盡行嘔出,腹脹不行不響,脈四至,豁大無力。
夫脈豁大者,濕也。
無力者,陽氣不足也。
況病人乃素嗜酒者,酒性熱,酒質寒,必是酒性已散,酒質凝滞,性去質凝,顯然寒濕結聚而閉也。
腹脹痛而不行不響者,正是陰寒凝聚,陽氣不能行動也。
查前藥系理中湯加附片、荜茇,溫中攻寒,驅濕排結,宜必取效,下咽複嘔出者何也?沉思良久,乃得其情。
蓋酒濕久侵于腹,如盜賊穩踞巢穴,欲攻此邪如擒寇,然前藥皆攻邪之兵,奈寇巢堅固,我兵不能入巢,故藥下咽之後盡嘔。
此非胃不納藥,乃我兵不能入巢擒賊,反被賊擊,我兵而退也。
然當何法治之?必須用賊為引導,方能入賊之巢,乃令仍備原藥一劑,濃煎溫服,藥下咽随吃堆花酒兩盞便不嘔,少腹中即響,痛即減。
又服一劑,上午服藥,日晡小便通,黃昏大便亦通,如此數劑全安。
彭廷晖,素嗜酒,忽病二便閉結,九日未通。
前醫有用大黃者,有用升提者,有用濟川煎者,有用赤金豆者,通閉之法亦盡之矣。
迎餘至,病人已閉十日,面色沉晦,脈三至豁大,少腹連腰脹痛。
餘意前醫之藥,惟濟川煎最妥。
不效者,必是病重藥輕,猛進一劑必通。
巳時進藥,至申時已服二劑,毫無寸功。
餘即辭,病者笃信不肯更醫,潛思半夜,方得其病本,知濟川煎大誤矣。
面色沉晦,乃陽氣不能華色也。
少腹連腰脹痛,寒濕注聚于下焦也。
脈豁大者,濕也。
遲者,陽氣不足也。
治宜補陰中之陽,逐下焦之濕。
況少腹乃肝經所理,此乃肝腎之陽衰,不能化濕而陰結也。
與暖肝煎減烏藥、沉香,加附片以補下焦之陽,又加白術、豬苓、澤瀉,合五苓以逐濕。
四更時服藥痛漸減,天明小便通,色如濃茶,痛脹皆愈,午時大便亦通而痊。
凡經治嗜酒人之閉結,皆是寒濕凝滞,悉用溫熱開通。
業醫四十餘載,從未見有熱結者。
觀《景嶽全書》驗案,雲治愈火酒之閉,用大黃四兩、芒硝三錢始通。
是酒閉亦有熱結者,惜其未指明形色脈證。
然必有火熱之色,火熱之證,滑實之脈。
意此人必是陽旺火體,所以酒質易化酒性,助火而成陽結也。
後之臨證者,必須詳察形證色脈,不可必其為寒,亦不可必其為熱也。
餘所臨診多人顔色非沉晦即慘淡,脈或三至四至,皆豁大無力,間有脈之體象如常而不豁大者,亦必無力,又其脹滿得熱熨稍減,所以确知為寒結也。
曾治數人挾虛傷寒,有陽虛中寒,用耆、術、姜、草、附、桂而愈者,有陰陽兩虛,用六味回陽及理陰煎而愈者,将愈之時有大便閉結五六天及旬餘日者,皆請用通利之藥。
餘曰不可。
蓋元氣虛弱之人正宜後門緊閉,使元氣不下洩,方易恢複,若用通利,使大便作瀉,元氣必從瀉陷而愈虛矣,豈不聞五奪瀉為先乎?況病者雖未更衣而腹無脹急欲解之象,且值病時飲食減少,腹中所貯亦少,此最忌通利。
隻與上列之為是,有旬日方通者,有半月之後始通者,此雖似閉,而實非閉也。
若大便脹急欲解不能,此因病久,廣腸津涸而不得出,法當潤燥,宜于補藥内加苁蓉、火麻、淮膝,二三劑必通。
若元氣已健,神已壯,脈有力而脹急者,方宜用十補一清之法,亦有治案備錄于下。
任貴祯,病挾虛傷寒。
中焦寒濕最盛,病時外證惡寒發熱,内證惡心洩瀉。
因寒盛于中,迫陽飛走,上則口渴舌幹,下則尿黃孔熱,藥用理中回陽。
病愈後大便閉結脹急,欲解而不能。
察其飲食強健,神氣亦壯,顔色光彩,脈平和有神,而大便閉結者何也?因思口舌與胃脘切近,熱藥入胃,陽氣即返,而渴止舌潤。
若廣腸與胃甚遠,胃脘雖得溫藥,難返走下之陽,是被迫走下之陽郁久而成熱矣,故今閉結脹急而不能解。
但此時氣已壯,神已健,涼藥可以無礙,宜用十補一清之法。
乃與當歸、枳殼、淮膝、大黃、酒炒火麻仁,每味三錢,濃煎。
辰時服藥,申時便通,腹暢神爽而全安。
周姓,攜病兒求診,年約十五六歲,大便閉結兩旬。
問彼飲食何如,彼雲:一日三食,每食兩碗,不惟大便不脹,即腹中全然不脹,不知食藏何處?其形色神氣如無病一般,脈五至有神。
餘曰:此脾約證也。
因脾髒熱盛,約束數日飲食為彈丸之小,故腹内不脹,腹外無形。
治宜大承氣,瀉脾家之熱,熱解則便自通。
彼雲:曾服硝黃數劑,毫不見通,特懇更方。
餘曰:莫非病重藥輕,硝黃每劑曾用幾多?彼雲:大黃一兩,芒硝四五錢。
是藥亦不輕,而不通者何也?必是脾火灼幹津液,雖硝黃有沉降之性,奈廣腸幹澀而不能行,宜滋津潤燥,腸潤則硝黃之功必成,如順水行舟也。
與濟川煎減澤瀉、升麻,加火麻、郁李仁,令彼服三劑必通,後聞服二劑即通,便糞半桶。
脾約之證,本宜硝黃,然間有不應驗者,乃津液枯涸之候也。
凡脾約證,古書雲有閉數日者,自餘見聞有閉兩旬及月餘者,其人快活如常,飲食亦如常,此真奇事。
治法總宜瀉火,惟大承氣加火麻、淮膝、李仁,一二劑不開,即将此藥為末,煉蜜糊丸,白水送下一二兩,決無不通之理。
嘔吐 嘔吐之證,有寒有熱,有實有虛,務宜對證施藥,不可混投。
蓋寒者宜溫,熱者宜涼,實者宜攻,虛者宜補也。
夫嘔吐必由胃氣先傷,治嘔吐之藥須顧胃氣。
察其因何物所傷,去其所因而嘔吐必止,又當察其胃氣能勝藥否,倘不能勝,必精揀氣味與胃相宜者方可,不可概視砂仁、白蔻、丁香、厚樸、藿梗為止嘔之要藥,誤則必反為害也。
胃寒作嘔者,或飲涼茶冷水,或食生冷瓜果而緻。
其證唇淡面青,口不渴,脈細濡。
若茶水之傷,乃寒食在胃,治宜溫中逐濕,暖胃湯為最。
若素禀中氣弱者,不堪蒼術、羌活、吳萸、樸、陳之劣物,宜養中煎、理中湯、五苓散方為切當。
若瓜果涼物所傷,當察其有積無積,如積在胃中,胸必脹而拒按,必須推滞,滞去而嘔必止,宜茯神散、大和中飲、香砂六君子湯。
如胸不脹滿,此滞已去,胃被寒傷而嘔也,隻宜溫中,附子理中湯及養中煎為妥,而逐濕推滞之藥皆非所宜也。
胃中火盛食入即嘔者,必色壯脈數,體煩身輕,口渴喜茶。
先賢雲:嘔吐作煩渴,此是胃中熱,脈數形氣壯,清火藥堪啜。
治此宜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玉泉散、玉女煎及太清飲。
甚者必須抽薪飲加石膏,若香燥之藥,毫不可投。
食滞于中而嘔者,雖與瓜果所傷同,其實同中有異。
瓜果所傷因生冷賊陽,飯食所傷因過飽停滞。
治瓜果之積,必須溫熱攻堅。
治飯食之停隻宜消導,不必峻猛。
其證必脹滿堅痛,或嘔吐馊酸,治宜大小和中飲及和胃飲。
氣滞而作嘔者,或因怒後氣逆,或因郁結氣滿,其證胸膈脹痛連于脅肋,治此宜排氣廓清飲、藿香正氣散。
邪郁少陽而嘔者,此為傷寒有之,其證必有往來寒熱、脅肋疼痛、嘔兼口苦,治宜小柴胡湯。
以上皆嘔之實證。
胃虛作嘔,乃土衰火虛也。
其人必素常脾胃不足,色必淡,神必倦,胸膈無脹滿疼痛而作嘔者,乃胃虛也。
胃虛即土虛,因火衰不能生土也。
然有食下半日而嘔者,此胃中之陽虛也,其病重名曰反胃。
若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此乃食至幽門,丙火不能傳化,其病更重,取效尤難也。
此證施治之法,其在上中焦虛者,宜理中、養中、溫胃飲、聖術煎之類。
虛甚必須重加附片,若虛在下焦,必須附桂理陰煎方效。
虛甚者必加人參方能濟事。
然病若至此,虛損至極,藥宜多服久服,若欲速效,孟浪施治,尤慮反複之害。
朱桂五之孫,嘔吐,煩渴引飲,躁擾不甯,脈數。
夫脈數有力是火證,然食滞中焦者脈亦數,是脈不能辨其屬火屬食。
口渴是火灼于中,然寒濕居中亦渴,食停中脘亦渴,是渴不能決其屬火屬食。
以躁擾不甯兼而辨之,的是火證。
若食滞中焦及寒濕居中,皆是陽氣被傷。
陽虛必然倦怠嗜卧,何緻躁擾?躁擾即身輕也,身輕便是陽證,乃胃火上沖而作嘔也。
即經雲諸逆上沖,皆屬于火也。
由是察之,煩渴因于胃熱,脈數亦屬火盛。
即與石膏、石斛、麥冬、枳殼、木通、甘草,一劑嘔止渴減,二劑大安。
李代貴之子,嘔吐,脈數,口渴,胃口脹滿,嗳氣,神氣倦怠。
夫嗳氣必因食停,食停以緻胃脹,病屬食滞無凝,食塞中焦,中焦津液不能上騰故渴。
寒居胃中,與心最近,心主脈,寒濕侵犯,故脈數。
與大和中飲,一劑覺胃口略松,渴嘔均略減,服至五六劑方安。
後詢此病因吃冷米飯而起,又以姜醋咽之。
蓋糯米飯性最粘滞,又兼姜醋斂之,所以服至五六劑而始平。
以上二證俱脈數口渴,前證是火,後證是寒凝食滞。
若以厚樸、砂仁治前證,必增胃熱,非但嘔不能止,必緻灼盡津液。
若以麥冬、石膏治後證,必增寒濕,非但嘔不能止,必緻凝滞愈固,豈有不誤人者乎?前證有躁擾身輕之辨,後證有胃脹嗳氣倦怠之辨,陰陽确有的憑,辨察必須留心。
任光耀,病嘔吐,凡飲食下咽,少刻即吐,脈五至略濡,身體困倦。
曾服平胃散,下咽即嘔,又服丁香、砂仁,而嘔更甚,神愈困。
夫飲食下咽,少刻方吐是無火也。
脈濡身倦者,是胃中陽氣虛也。
陽氣虛者,最畏芳烈之氣,蒼、樸、丁、砂俱性香氣烈,愈損正氣,無怪乎吐愈甚,神愈困也。
俱宜溫補陽氣,陽回則嘔必自止。
與耆、術、姜、附、炙草、荜茇之類,隻用此辛甘之味與胃氣相宜者,漸服漸減,十餘劑全安。
曾治一中寒胃氣虛弱之嘔,用理中湯不能受,加附片、肉桂亦不能受。
餘思肉桂氣香,恐不相合。
減肉桂,單用附子理中湯,亦不能受。
複思白術、幹姜皆有香氣,聞氣則嘔,終不能止。
乃用荜茇、砂頭五錢,炙草一錢,辛多甘少,恰與胃氣相宜,濃煎溫服,每服一盞而嘔止。
自後見此等胃虛嘔吐,每以此為驗方,曾愈數十人,間有用炙草一錢五分,仍嘔者何也?甘主緩而上行故也。
凡臨此證,縱使藥品相宜,亦必分兩恰當,方雲盡善。
曾治胃氣本健而縱食,停滞而嘔者,皆用平胃散、和胃飲而愈。
寒客中焦而滞逆作嘔者,皆用丁香、砂仁為末服之而愈。
此皆正氣本強,香烈又所當必用。
若生冷之物凝滞胃口,脹痛而嘔者,正宜香竄極烈之品而攻逐之,庶乎病根可拔,此等證候甚多,診察不難,取效亦易。
朱仲林,嘔吐,伊父業醫,服藥二日不惟嘔不止,反緻嘔血。
着人迎餘,因有事羁,不暇往診。
諒此嘔證,必是氣逆。
又諒伊父之藥必是理中溫胃砂仁、丁香、白蔻、香燥之物。
香燥下咽,反使胃氣有升無降,故嘔不能止而血亦随氣逆溢,必是此理。
乃與鎮陰煎,用附桂入于靜重之熟地中,藉牛膝帶桂附,引上升之氣反趨下焦,嘔吐必止。
令歸家備藥,濃煎溫服,初次吃一盞,二次吃一鐘,三次吃一茶碗,自必血止嘔甯。
工人持方歸,家遵服一劑,果嘔止而安。
夫病之變幻無常,藥之治法難拘,即此鎮陰煎本非止嘔之藥,亦在臨時善用而已。
朱作儒之妻,産後嘔不止,藥進理中、香附之類,亦不能止,來家問方。
餘聞婦人産後胞衣不下,令本婦将自己頭發塞入口内,掃喉作嘔,使胞衣自下。
此婦之嘔必因用發掃喉而緻,嘔久緻腹中之氣上騰而不能遏,故嘔不止。
即與熟地八錢,淮膝四錢,用此靜重之物導氣下降。
然恐地黃性滞,欲用砂仁拌制,又恐砂仁氣香,腹中之氣得香必上沖。
若不用砂仁,又畏地黃泥膈而不直下,乃令用紋銀一錠同煎,亦作三次服,果覆碗建功。
惡心 惡心者,胸中泛泛不甯,名曰惡心。
實胃脘之病,乃寒濕之邪停于胃中,治宜溫中逐濕。
此證屬虛寒者十之九,屬火熱者間或有之耳。
倘吃異物聞異氣而惡心者,必去其滞穢,宜平胃散,藉蒼術、厚樸辟除邪穢,其他寒熱虛實俱與嘔吐同治。
古書雲:心中常兀兀,欲嘔不嘔,欲吐不吐,此名惡心。
非心病,乃寒熱痰濕停于胃口,治法須與嘔吐同,應變随機不可膠柱。
嗳氣 嗳氣者,證有虛實,治别補消。
凡人飲食過飽多有此證,因胃脘填滿,難于速化,以緻嗳氣。
經雲:傷于食者宜損之。
又雲:停食,不食即愈。
倘吞酸腐,乃食滞也,宜消之,如平胃散、大小和中飲,此治胃食過飽者。
倘脾胃素弱之輩,無過飽之咎而常嗳者,此運化無力,乃虛證也,大忌消耗,消耗則脾胃愈傷,而脹滿反胃之病即至矣。
治宜補火燥土,如理中湯、養中煎、壽脾煎、溫胃飲之類。
若嗳之甚者,宜于補藥加砂仁、川椒、澄茄暫以行之。
此二證之治案載于食滞虛損嘔吐門。
脅痛 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
然心肺脾胃腎與膀胱亦皆有脅痛之證,此非諸經皆有此病,因各經患病而延及脅肋也。
病既延至脅肋則無非肝膽之病耳。
治本經之病,單宜直取本經傳自他經者,必求其所病之本。
第以餘察之,則脅肋之病有七:一曰外邪,二曰氣滞,三曰瘀血,四曰痰凝,五曰血虛,六曰氣虛,七曰窠囊之痰。
雖曰心肺脾胃腎與膀胱皆有脅痛之證,總不能越此七證也。
外邪脅痛,凡傷寒、傷風、瘧疾,皆外感之邪也。
郁及少陽,必痛脅肋。
其證往來寒熱,或口苦耳聾,或嘔而咽幹。
宜散外邪,如小柴胡湯、敗毒散、二柴胡飲擇而用之。
氣滞脅痛者,或因怒氣而填胸脹脅,或因郁結而氣滞脅肋,或因食滞而生痰脹肋,皆令脅痛。
但外無寒熱往來,内無口苦耳聾,與外感不同耳。
因怒氣者,惟覺胸滿氣粗,按之愈痛,宜排氣飲、解肝煎。
因郁結者,不喜按亦不拒按,但覺焦惱,治宜解郁。
惟逍遙散加香附、木香,但此二證必須從問而得之。
至于飲食停滞而緻脅肋疼痛者,必有胸脹惡食及吞酸嗳腐等證,宜大和中飲兼二陳湯主之。
瘀血滞于肋下而痛者,必因跌仆,或因惱怒,緻血凝于脅肋部位,疼痛難禁。
其痛處或如錢大,或有蛋大,堅硬不移,手不可按,乃血積也。
治之宜速,緩則必成癰疽矣。
宜用柴胡、歸尾、青皮、郁金、山漆、甘草治之。
山漆必須川産,形似人參者,皮黃肉黑。
俗雲:銅皮鐵骨者,方能破脅下之瘀血。
若别處之山漆,決不濟事。
倘已成瘡,皮外必微腫,腫處之邊可按,正腫微高之處不可按,按之痛楚,乃已成瘡也。
治宜耆、術、歸、草、銀花、白芷補氣灌膿而外腫漸消,内痛亦漸愈。
痰凝肋下而痛者,必有咳嗽吐痰之據。
凡痰凝肋下,惟北芥子可除之,宜二陳湯加芥子。
倘久嗽脾胃虛寒者,宜姜附六君子加芥子,此應驗之方。
血虛氣虛而脅痛者皆喜按。
但血虛者脈必大,或躁煩,或喜茶湯,色必紅活,縱不紅活必不慘淡,治宜補血。
惟小營煎、左歸飲主之。
氣虛者脈必微,縱不微亦必濡軟,顔色必慘淡或沉晦,食飲必減,常不喜茶飲。
兼寒者必須加附片、姜、棗。
第餘所經治,惟氣虛者最多。
窠囊之痰凝于肋下而痛者,必曾有吐痰咳血證。
痰與瘀血結成窠囊,凝于肋下者亦拒按,或一邊不能睡,但覺痰從一邊來者即是。
惟蒼術能開窠囊之痰,宜六安煎加蒼術。
病久脾虛者,宜六君子加蒼術,或養中煎加蒼術、北芥子最善。
趙松和,病傷寒,發汗後表證悉愈而肋下痛甚。
痛在左乳側邊,以手按之痛處隻有蛋大,痛不可忍,按之痛甚,與小柴胡數劑無效。
細思若是少陽脅痛必痛連胸脅,寒熱往來,此證既無寒熱,胸肋又無恙,其痛處又小,必是瘀血凝滞。
乃用柴胡、青皮、姜黃、山漆、炙草,二劑略減,三劑全愈。
試思此證得于傷寒,無不作傳經之邪,而與柴胡湯,餘始亦誤治,故無效。
細思方得其本,自後屢見此證,皆用此方而愈。
王祖淮,胃口痛連右肋,拒按,顔色淡,脈平和。
夫胃口痛而拒按,必食滞無疑。
色淡乃陽氣不足,必是寒滞中焦飲食,凝痰橫侵肋下。
與治中湯加山楂、麥芽,并服神香散,胃口痛愈而右肋之痛不愈。
按之如蛋大,此必瘀血停于肋下,必須破瘀。
因缺山漆,乃與推氣散,系姜黃、肉桂、枳殼、法夏、炙草、丹皮、丹參。
服二日,痛不減,肋外肌肉微腫,腫傍可按,腫處拒按。
餘曰:瘀血已成瘡癰,必須排膿外托。
用黃耆、白術、當歸、肉桂、附片、白芷、炙草、生姜、大棗補脾益氣,氣充自能催膿收功。
服二日,痛略減,如是日進二劑,十餘日内痛止,外痛消而愈。
此證初起時,因少山漆,苟有此味,諒不緻成瘡。
此病用補藥外托之時,适有同事在場,問曰:此瘡在髒腑之外,腔子之内。
縱使膿成,毫無出路,從何而消乎?餘曰:此證實系初睹,若問出路,果是全無。
曾見鄰家喂一豬,五六月間,其豬間或哼叫,不吃潲。
或哼一二日,或哼三五日,如此者月餘方不哼叫。
不知豬屬何病,後至年底宰之,内髒之肝爛去半頁,肝已結痂。
想前哼叫時,必是肝癰作痛,後膿成痂結,方不哼叫也。
觀内髒空處又無膿血之迹,此豬之肝癰膿從何處散乎?必是元氣充足,膿由血液中滲入膀胱而出也。
是元氣之神化,非意思所能測也,想豬髒之肝膿可消,人身髒外腔内之膿,自必能潛消也。
歐陽學孝,脅痛連胃口。
其人素性嗜酒,病屬酒濕賊陽。
前醫之藥皆扶陽除濕,系桂、附、術、姜、白蔻、丁香之類,無效。
餘察其痛處喜按,形色沉晦,語言低微,脈細數無神,食碎米粥每次隻一盞,尪羸至極。
據形色脈候皆是陽虛,前醫之藥宜乎取效,而不效者何也?總是正氣大傷,隻宜培補,不堪消耗。
前藥雖屬助陽,而丁香、白蔻實系破氣,氣既不足,豈堪複破乎?雖有術附,而攻補兼施,何異自掣其肘也。
餘與蜜耆、漂術、附片、炙草、當歸、雲苓,略加肉桂以利其氣,更加姜棗以和其中。
一劑病減,四五劑痛全愈,二十餘劑形體俱健矣,此屬正氣大虛,則不可全然治邪也。
吉齊于之妻,妊娠已有五六月,忽病左脅痛甚,緊按略減,面色慘淡,脈六至且大。
其色淡是陽虛,喜按亦屬氣虛。
與六氣煎三劑,無效。
細思病屬陽虛無疑,補陽何緻無功?複思脈數固屬陽虛,陽虛不緻脈大,脈大者陰亦虛也。
然火甚者脈亦洪大,若是火證,必口渴躁煩,痛而拒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