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決無有濟。
古書雲先期而至為血熱,後期而至為寒凝,皆屬不經之談,拘人意智者也。
茲将不調之證并調經之方書立于下,俾知求本施治,免執呆方而誤人。
先期而至因于熱者,其證必煩渴喜茶,舉動必輕快,脈必洪滑,或惡熱喜涼,此系火盛逼血妄行之候,治宜涼血清火。
如清離滋坎湯、加減一陰煎、八味逍遙散及二陰煎之類皆可擇而用之,宜細察其證脈,謹慎施治。
先期而至因于虛者,其人必食少神倦,四肢無力,顔色淡白,頭或眩暈,此脾虛不能統血之證,治宜補脾,如養中煎、溫胃飲、壽脾煎、四君子湯、六氣煎之類,或加阿膠、艾葉。
倘背心作脹,上下眼皮微青者,此中虛而有寒濕也,宜兼滲濕,更宜重用桂、附,有痰者,宜用姜附六君子湯。
後期方行,有氣虛不運者,其經行之際必腰與少腹脹痛,先痛後行,色淡神倦,脈濡無力,治宜補氣。
惟四君子湯、六氣煎為最,宜加附子、杜仲以補陽。
蓋血行藉乎氣運,氣行則血行也,今血欲動而腹脹,是血凝之類,血凝即氣虛之故耳。
然血亦有因熱而凝者,必有煩渴躁擾之證,洪大滑實之脈,治宜清涼。
與火盛逼血先期之藥方同,或一陰煎、通瘀煎之類,是後期而至亦有血熱者。
後期而至因于脾虛者,其證必飲食減少,或食後反飽,或常有惡心,餘皆與氣虛相同。
蓋土虛未有不由火衰也,此脾虛不能生血,故後期而始至也。
治宜補脾,如理中、歸脾、養中、溫胃之類。
夫經血之蓄在血室,生血之源在脾胃,使脾胃健,飲食強,取汁變化其赤而為血者,灌溉子宮則血自充,屆期必至,便無後期之患。
過期不行屬于血凝者,有寒熱二證。
若血熱經閉者是為熱郁,論證治法已注于氣虛後期之下。
若血寒經閉,其人必畏寒喜熱,顔色飲食俱如常,又無氣虛脾虛之形狀。
惟小腹作脹,或腰亦作脹,此寒在下焦,亦由命門之陽虛也,治宜補陽行血,如桂附理陰煎加牛膝,或加丹參、益母草之類,或決津煎。
倘小腹作痛拒按,乃血凝已成團積,宜通瘀煎加山棱、莪術、蘇木、玄胡、白芍、靈脂之類。
聶姓之女,年将二十歲,經閉已一年矣,曾服四物湯無濟,行血通經亦無濟。
診脈濡,色淡,食少,間惡心嗳氣,此皆脾虛氣虛之證。
餘曰:經之不行,病在血海,非不足即凝滞,四物通經固宜,第不識病之本末耳。
若血虛者當現血虛之證,如煩躁發渴等證。
若血海凝滞必有成團疼痛等症,此女毫無以上之證,則補血通經之方不知求本者也,隻知血之不行由乎閉、由乎血虛,而不知生血之源由乎胃也。
先賢雲:凡血枯經閉者,當求生血之源而治之。
蓋胃司受納,脾主運化,飲食入胃,取汁變化其赤而為血,下歸血海,故食強者,則經有常,食少者,則經必枯。
故曰:胃為生血之源也。
此女之證皆由氣虛胃衰,補血助濕緻胃愈虛,通經破耗正氣愈傷,是虛虛也,安望血海之充足乎?與耆、術、姜、草、附、桂、砂、苓十餘劑,飲食漸長,嗳氣惡心皆愈,而經尚未通,此因脾胃欠虛,一時難得複原,服兩月,血充調經而安。
易光華之妻,年四十并未生育,問彼平素曾有何病?彼雲:自出嫁後便有病,心多煩惱,手足發熱,夜間口渴,經水一月兩度。
診其脈,數而無力。
蓋因家甚貧,丈夫好賭,常懊惱郁悶,氣郁成熱,迫血妄行,故經水一月兩次,脈數無力,火盛之象也,宜養血清火并加解郁。
然婦性執,滞憂思之郁,非藥能解,惟屢進良言寬釋,藥方有效。
乃與八味逍遙散加郁金、香附。
服至兩月,手足之熱悉退,心神亦甯,戒食辛辣,經亦如期,次年生一子。
此病藥功隻居少半而大功悉在良言勸釋也,可見憂郁之病善言可抵藥功。
任嵩山之女,年三十尚未生育,求種子方藥。
夫婦人不孕必是經水不調,而經水不調又必因有病而緻,豈有調經種子之呆方乎?須詢察病源,以治其本,則經無不調。
今食少頭昏,面色淡白,脈四至無力,經水先期,乃脾虛陽衰之證。
脾虛緻食少,陽衰緻頭昏,經水先期乃脾虛不能攝統之故,宜助陽補中,與溫胃飲加附子。
服月餘,食增頭醒,惟經水尚不能及期。
用壽脾煎加附子、仙茅為丸,服一料,經調神壯,越兩月懷孕,次年産一子。
朱翰香之妻,經水過期,食少神倦,面色黃脈無力,亦屬氣虛脾虧。
食少者,胃虛也。
神倦者,氣虛也。
色黃者,乃脾土之色露于外也。
經水過期者,因脾胃虛,受納少,緻血不充足也。
與養中煎加耆、術、附片、杜仲、故紙補脾溫腎,服五十餘劑,經調而諸病愈。
曾治數婦經水或前或後,每将行時,先腰脹痛,小腹亦痛,或痛一日或半日,經行痛止,此乃下焦寒盛,亦由陽衰而然。
夫血無氣不行,今血滿欲行之時,陽虛不能運達,故痛。
皆用桂附理陰煎加胡蘆巴,久服漸愈。
又間有加杜仲、故紙、仙茅、蛇床者。
又曾治數婦經水行後小腹疼痛,時過四五日痛方止,此乃血海陰中之陽虛也。
夫行後作痛,似是血虛證,然血虛則經水不行,經水既行非血虛可知,血既不虛,何緻于痛?此乃子宮陽虛故也。
蓋氣運血行,血行氣亦随下,子宮之陽由是緻虛。
夫舊血日去,新血日生,去舊血者由乎氣,固新血者亦藉乎氣,此時氣随血下,新血必不能全固,略有随舊去者,四五日後,子宮之陽氣漸盛,始能固血定痛。
凡婦人之經行,三日必止,若此種之經,有五六日方止者,有七八日方止者,總由氣虛不能速固而然。
餘治此證以六氣煎加附子、吳萸為主。
若行六七八日不止,仍加阿膠、艾葉,屢屢取效。
惟此等證候藥必數十劑方能全愈,不可欲速而妄更方也。
安胎 婦人經水調子宮和,方能受孕,既能受孕,焉有不安者?惟六淫之邪感于外,外被閉遏,内必郁滞,内郁胎始不安,治宜解散外邪,表解則裡自和氣自順而胎自安矣。
若飲食停積于中,阻塞胃氣,不能化血滋下,必緻胎失所養而不安,治宜消導,積去則胃自醒,胃醒則能化血化氣以養胎,而胎自安矣。
有氣虛不能舉者,胎氣必下而作脹不安,治宜補氣,氣旺則能舉能生而胎自安。
有脾虛食少不能化血養胎,則胎失所養而必堕,治宜補脾助胃,脾胃健則飲食強,取汁變化而血足,則能滋能養而胎自安。
有因氣滞于中,升降閉塞則胎被郁,亦有墜堕之患,治宜開滞。
但察其何因而滞,求其病本而解之,滞解則氣順而胎自安。
有火盛于中,緻逼血妄行,血妄行則胎必堕,治宜清火,火清則血甯而胎自安。
以上所雲,外感内傷,脾虛氣虛,氣滞火熱,皆能使胎不安,必确求其病本而施治去病,便是安胎,決無一定之呆方也。
古書所雲白術、黃芩為安胎之聖藥,此欺世害人之胡說也。
若脾虛者宜白術,而黃芩反傷脾胃則不宜也,有火者宜黃芩,而白術之性溫燥反緻助火,則不宜也。
寒濕混用,自相矛盾,實誤人也,切不可信。
任武才之妻,懷孕,病眩暈,每日痰悶兩三次,悶時牙齒咬緊,掐手足不知痛,醒時神倦食少,脈尚和平。
此氣虛脾虛,故食少神倦,痰停中脘,侵及大胞,故悶厥時作。
與姜附六君子湯加黃耆。
時有業醫者在座,雲:姜、附、半夏皆是孕婦禁藥,不慮其堕胎乎?餘曰:保胎藉乎元氣,元氣虛損不能攝舉者,胎必堕。
此病悶厥由痰侵大胞也,痰生于脾虛,脾胃屬土,生土者火也,今脾胃之虛是因火虛不能生土也,火即氣也,火虛即氣虛也。
今用陳、半治痰之标,因厥悶時作,不得不暫為開痰。
用耆、術、姜、附溫中補氣,以杜生痰之源,使痰去脾健,氣足神清,方可保胎不堕。
爾恐姜、半、附子堕胎,不知正藉此去病而安胎也。
十餘劑厥悶方不作,食漸強,神頗爽。
即減陳、半,服四十餘劑方得全安。
王宗緒之妻,懷孕五六個月,間下血水,此漏胎也。
其人食強神健,舉動快捷,脈六至有力。
夫食強者脾健,神健者氣足,脈有力者,孕娠最宜。
本似無病,何緻漏胎?惟舉動輕快乃陽火之象,必有内熱迫血漏下,與四物湯加黃芪、阿膠,七八劑漏止胎安。
凡胎不安者,惟氣虛脾虛者最多,若火熱者卻少,餘經醫四十年因火者止此一個。
曾治數孕婦痢疾,赤白兼下,食少神疲,脈亦平和。
夫傷寒、痢疾乃兩險證,常人多不易治,孕婦患此實為可畏,何也?痢疾有寒熱之毒,熱甚逼血胎必堕,寒則傷氣胎亦堕,治此真如護風中之燭也。
餘所診者,皆食少神倦虛寒之痢也,皆與附子理中湯數劑即瘳。
間有數劑不效者,乃脾腎兩虧,與胃關煎加附片,數劑而安。
汪芙林之妻,懷孕四月即堕,連堕二次。
婦弟求方于餘,雲:屢服安胎四物芎歸湯,俱不濟事,當用何方可保胎不堕?餘曰:夫二五之精,妙合成胎,若無病而血氣和平,決無堕胎之患。
令姐既堕二次,必有他病所緻,若下次懷孕,看有何病,明以告我,對證投藥可保不堕。
次年正月下旬迎餘診治,詢及已孕兩月,小腹痛,腰微脹,乃肝腎之陽虛也,食少無味,脾胃之陽虛也。
前所服之藥皆是補血耗氣,補血則陰愈盛,耗氣則陽愈虛,此胎之所以堕也。
與理中湯以溫中,合暖肝煎以溫肝腎,減烏藥加附片、黃耆。
婦弟在傍曰:姜、桂、附片,孕娠忌藥,能無礙乎?答曰:經有雲有故無殒胎亦無殒也。
令姐胎堕因陽虛,姜附皆補陽,補陽即是安胎。
服之兩月,病除胎安,已越從前堕胎之期矣,乃令止服,後至瓜熟蒂落,産生一男,諸病皆無,合家喜慶。
瘀血不下 王秦川之妻,初胎産時,水下胎落,胞衣亦下,血不下,腹脹大,按之堅,瘀血停滞不行,須破瘀行血。
奈本婦陽虛氣弱,精神不足,況生産又延四日,其氣愈虛,破瘀之藥皆傷中氣,氣弱之體,豈堪複傷氣乎?若不投破藥則瘀血不去,氣弱之人,又豈堪瘀血上沖乎?細思惟補氣為上策,複思若待補藥助陽而逐瘀非一日之功,況瘀血不宜久停,乃用菖蒲、姜、蔥、柑葉芬香等物,石臼舂爛作一大餅,敷于肚上,上用熨鬥盛火遊,熨許久腹内即響,約一時瘀血盡下,腹中豁然,然後進助陽補中之劑數服,神強體健而大安。
胞衣不下 朱履亨之妻,臨産四日胎始下,胞衣不下,合室驚惶,穩婆雲:門戶緊閉,衣不能出。
問瘀止否,答曰:瘀血未止。
問精神何如,胸膈暢否?答雲:皆如常。
餘曰:不妨令産婦勿驚。
夫胞衣不下是怕瘀血停止。
若瘀血不出,胞衣必緻脹大,胞衣脹大,瘀濁之氣必上騰而為氣喘神昏,最為可畏。
若胞衣仰盛瘀血,更為可畏。
即令慣熟穩婆,以手探入産戶,将胞衣攀開一角,使瘀血随流,胞衣亦下。
此人瘀血未止,胞衣不緻脹大。
精神如常,胸膈暢達是正氣尚能主持,敢許安然。
蓋因生産用力數日,氣虛不能推送也。
穩婆雲門路緊閉,純是胡說,不可信也。
但宜補氣,氣足自能推逐瘀血,瘀血既出,胞衣必緻縮小。
總宜安心服藥,切勿驚恐,驚則神氣耗散,陰邪必乘虛上侵而氣喘,定緻壞事。
與六氣煎加附片。
服至第六日,胞衣縮小而出,諸證皆愈而産婦亦安甯無恙。
咽喉 夫咽喉之痛,古書皆指為風為熱,及有十八種蛾風之名目,不知此證之所當辨者有七:一曰外感風寒,二曰内傷飲食,三曰脾虛中寒,四曰腎虛水泛,五曰火邪薰灼,六曰陰盛格陽,七曰水不濟火。
隻宜于七者求病本,免被十八種蛾風而亂心目也。
外感風寒而喉痹者,必有惡風惡寒、發熱頭痛之外證可察,或有腰脹身疼等證。
此因肌膚被郁,外郁則内不和而氣逆痰壅,上為喉痹。
治宜驅逐外邪,表解則内和氣順,氣順則痰自消,火自散矣,即升陽散火之理。
宜敗毒散、柴陳煎、參蘇飲、六安煎,外寒甚者宜加細辛、桂枝之類。
内傷飲食而喉痹者,必有惡食、胸脹、吞酸、惡心之證可察,此因飲食滞于中焦,壅塞胃口緻胃不及化而成凝痰,痰凝氣逆上侵咽喉而腫痛作。
治宜導滞而兼除痰,滞開則胸暢,痰消則氣平。
宜平胃散、和胃飲、大小和中飲之類,并宜加陳皮、半夏、菖蒲以開凝滞之痰。
脾虛中寒而喉痹者,其人必素禀陽虛脾虧,或因冷茶冷水及一切生冷之物損傷胃氣,緻中寒而生痰,其證或微惡寒微發熱,面色必暗滞,脈必細微或濡弱,此宜溫中逐濕,如理中湯兼五苓散,或六君子湯、五君子湯之類。
若脾虛内傷咳嗽之人患此,隻宜健脾,切忌分利。
惟理中湯、養中煎最妥,若五苓散則非宜也。
腎虛水泛為痰緻喉痹者,此必色欲過度,或夢遺傷精。
精去氣傷不能化水緻水邪上泛。
其證必畏寒喜暖,或發熱,或不發熱,或上身發熱下體清涼,脈必細微,面色必青白,吐痰如湧泉,決不稠黏。
宜補脾固腎、化氣導水。
是雖由氣虛不能化水,亦因脾虛不能防水也,亦宜理中湯兼五散,或八味地黃湯減丹皮、棗皮,加白術、焦姜、砂仁最妙。
火盛薰灼而喉痹者,或因過食辛熱,或因大惱郁氣,皆能郁火于中,上薰咽喉而為痹痛。
其證面色壯赤,氣粗體輕,惡熱脈洪。
治宜清火,輕者加味甘桔湯、玉泉散,重者須抽薪飲。
陰盛格陽而喉痹者,亦由下焦陽虛緻陰盛格陽于上。
其證雖與水泛相同,實同中有異也。
水泛者涎清而痰稀,格陽者涎濁而痰稠。
水泛者面色清白,格陽者面色紅活。
水泛者脈必細,格陽者脈沉細而浮大。
水泛者或微惡寒或微發熱,格陽者下體畏寒,上身必發熱,上身雖不發熱,必不畏寒。
以數者辨之,則水泛格陽二證,自了然矣。
治此必使浮火下趨,宜鎮陰煎、八味地黃湯。
水不濟火而喉痹者,乃腎陰不足。
後注有案。
凡喉痹證皆有痰,陳、半皆可用,惟火邪薰灼之喉痹,不可用半夏之溫燥,陰盛格陽之痰,不可用陳皮以耗氣也。
喉痹痰壅閉塞而食飲湯藥俱不能下者,即宜用醋炖熱,略放鹽于醋内,外用雞鴨翎蘸醋掃咽喉,探引痰出,或嘔或吐,必取出痰碗許,喉即開而能下飲食湯藥。
喉痹多有兩傍腫大即名蛾風。
腫一邊者,名單乳蛾,兩邊俱腫者,名雙乳蛾。
不惟疼痛苦楚,并且能阻飲食湯藥,即宜取鵝翎作針,刺破腫處,仍用前醋鹽引痰之方,洗出痰血,立見松活,如無鵝翎即雞鴨之翎亦可。
李玉堂之弟,暴病咽喉腫痛,兩傍俱腫,滿口涎沫,氣急,脈平和,此是火盛。
病者雲:服涼藥二劑無效。
前醫雲:據脈無火。
餘曰:此病不可憑脈。
凡陡病咽喉腫痛,若非外感即是火盛,若屬虛火及陰盛格陽之火,或濕痰凝滞之痛必有,所以緻之者。
此病無頭痛,無寒熱,非外感也。
氣急者即火盛也,滿口稠痰,乃痰因火動也。
兩傍腫起者,痰火凝滞咽喉而作腫也。
即古書所雲之變乳蛾也。
如疽癰然,必須出血,方能取效,昨服涼藥無效,乃病重藥輕之故,況又未刺破出血。
即用鵝翎針刺破,用醋洗法吐出痰血,藥與抽薪飲加石膏,一劑即減,二劑火降痰消而即愈矣。
任步丹之妻,暴病喉痛,喉中有痰,一邊腫如荔枝核形,乃單乳蛾也。
外證發熱頭痛,脈數有力,乃外感風寒證也。
其人體健,陡因外寒閉塞,故緻内氣郁而為熱。
治宜發表,外寒散内氣自順。
第喉中痰多痛甚,必須内外兼治,亦用鵝翎針刺破乳蛾出血,鴨翎蘸醋洗淨,吐痰碗餘,喉痛大減,藥與敗毒散,以羌活、柴、芎散外邪,前胡、桔梗下氣清火,況桔梗乃治火郁咽痛之要藥,四五劑内外俱痊。
王楚平之妻,喉痹,形似雙乳蛾,喉中有痰結,身有微熱洩瀉,惡食脈平和。
夫惡食洩瀉乃寒濕傷中之證,寒濕逼陽于上而為喉痛,其痰結喉腫恰似實火。
蓋此火乃中寒格陽于上也,即假火也。
治宜溫中逐濕,因咽喉痛甚,藥亦難吞,不得不先治其标,即刺破乳蛾醋洗,取出結痰,即能吞藥。
與理中湯兼五苓散加附子,一劑略減,三劑洩止,喉亦不痛,惟乳蛾之核隻消一半。
第餘初至時,其喉已病四五日,因乳蛾結核已久,不能盡消,又因前醫誤用寒涼,緻核硬陽衰,速難複原。
乃與理中湯兼理陰煎,脾腎兼補,服至月餘,方得體健,體健而喉中之核亦消。
羅安邦,喉痛,藥服寒涼緻痛更甚,舌上俱開拆,喉口發燒,湯粥俱不能下。
此人先病痢疾,赤白垢下,藥進寒涼,緻痢愈甚。
又增出喉痛,脈七至無力。
時值八月,天晴熱氣尚盛,病者不拾衣被,面色桃紅。
此痢乃食生冷傷中,前醫誤用寒涼,雪上加霜,緻中寒格陽于上而為喉痹。
斯時喉亦發燒,乃格陽于上也。
面似水紅桃花,明現陰盛格陽之假熱也。
脈細數者,陽氣衰弱之脈也。
喜衣被者,陽虛畏外寒之明驗也。
藥宜治痢,痢愈而喉必愈。
與理中湯、胃關煎加桂、附,一劑次日即能吞飯,三四劑痢減半,咽喉全愈,七八劑諸證皆安。
易金石,病喉痹,面色桃紅,口舌枯燥,痰多,脈五至,沉中細澀,上身有熱,腿足無熱,涎自流出。
夫脈沉中細澀者,陰中之陽虛也。
腿足無熱者,陰盛于下也。
痰多涎自流者,水濕泛上也。
面色桃紅者,假熱上浮也。
與八味地黃湯比日服二劑,夜半涎止,喉痛略減,五六劑大安。
陳維翰,喉痹,醫用涼藥,服至三日,咽中閉塞,水飲俱不能下,脈五至,浮大無力,上身發熱又不拾衣被,腿足冰冷,喉如火烙。
夫脈無力是為陽虛,下冷上熱乃陰盛格陽之候,故身雖發熱而必欲衣被也。
如火烙者,格陽于上也。
複思喉間不見腫滿,何緻閉塞?必因前醫寒涼,凝滞胃口,變為痰涎,乃阻塞胃口之上也。
以醋翎掃其喉,良久痰出,又嘔綠痰一二碗便能吞藥。
與鎮陰煎一劑,次日喉痛減半,又進一劑,又次日十愈其九,上身熱退,下體溫和。
餘曰:再進一劑方許全安。
至午時,伊叔告餘雲,喉果愈,才吃豬肉數塊,下飯一碗。
餘曰:既吃豬肉,病必有反。
夫陰盛格陽之病,實由内陽不足,今脾胃方醒,即服此油滞之豬肉,焉能運化?痰必上泛喉痛,必複作無疑。
果至黃昏,痰壅喉痹複作。
伊叔問曰:原藥可進乎?餘曰:不可。
前證陰盛格陽,此證油滞凝痰。
與理中湯加山楂、砂仁、陳、半連進二劑,食滞解痰涎降而大安。
凡病服藥取效時,飲食宜慎,不可妄食。
任貴江,喉痹兩邊俱腫,痰結滿口,兩眼白珠皆帶青色,面色晦滞,脈五至平和,藥水俱不能下。
夫白珠青色者,寒也。
面色晦滞者,陽氣不充也。
陽氣既傷,不能化濕下行,緻飲食化痰而上侵。
喉傍腫者,痰濕滞逆而成癰疽也。
濕痰上侵,結塞咽喉緻阻水不能下達。
速宜溫中氣、逐寒濕,更宜開通咽喉,使不阻藥為最緊急。
即用翎針刺破,用菖蒲和醋煎濃,洗出痰涎,旋用姜、附、陳、半、芩、術、炙草、菖蒲、荜茇煎服。
奈喉時開時閉,不易見效,時開者,藥下沖開也,時閉者,因藥力小,寒痰盛,藥過而痰濕複聚也。
閉時仍用醋掃吐痰,開時即進藥,間用胡椒湯調治,二日仍不見大效。
乃外用菖蒲、柑葉、姜、蔥舂爛炒熱,鋪敷滿頸窩。
一時之久,沖動結痰,吐出痰已成塊,有兩三碗之多,始不複閉,仍進前藥,十餘劑乃安。
此病愈後,細思當時見識有限,寒痰結聚堅固,非峻猛之兵何能攻此堅陣?菖蒲雖用,然同藥煎,經火則力減,故有開而複閉之咎。
若有生菖蒲搗爛取汁合藥吞下,性速力猛,方能攻此堅陣,則成塊之痰必盤踞不住而吐出,取效豈不更速乎?後學倘遇此證,宜用生菖蒲令病人自己嚼爛取汁,另用二陳牙皂煎湯并下,或用鐵秤錘燒紅淬酒,用菖蒲汁并和吞下,取效
古書雲先期而至為血熱,後期而至為寒凝,皆屬不經之談,拘人意智者也。
茲将不調之證并調經之方書立于下,俾知求本施治,免執呆方而誤人。
先期而至因于熱者,其證必煩渴喜茶,舉動必輕快,脈必洪滑,或惡熱喜涼,此系火盛逼血妄行之候,治宜涼血清火。
如清離滋坎湯、加減一陰煎、八味逍遙散及二陰煎之類皆可擇而用之,宜細察其證脈,謹慎施治。
先期而至因于虛者,其人必食少神倦,四肢無力,顔色淡白,頭或眩暈,此脾虛不能統血之證,治宜補脾,如養中煎、溫胃飲、壽脾煎、四君子湯、六氣煎之類,或加阿膠、艾葉。
倘背心作脹,上下眼皮微青者,此中虛而有寒濕也,宜兼滲濕,更宜重用桂、附,有痰者,宜用姜附六君子湯。
後期方行,有氣虛不運者,其經行之際必腰與少腹脹痛,先痛後行,色淡神倦,脈濡無力,治宜補氣。
惟四君子湯、六氣煎為最,宜加附子、杜仲以補陽。
蓋血行藉乎氣運,氣行則血行也,今血欲動而腹脹,是血凝之類,血凝即氣虛之故耳。
然血亦有因熱而凝者,必有煩渴躁擾之證,洪大滑實之脈,治宜清涼。
與火盛逼血先期之藥方同,或一陰煎、通瘀煎之類,是後期而至亦有血熱者。
後期而至因于脾虛者,其證必飲食減少,或食後反飽,或常有惡心,餘皆與氣虛相同。
蓋土虛未有不由火衰也,此脾虛不能生血,故後期而始至也。
治宜補脾,如理中、歸脾、養中、溫胃之類。
夫經血之蓄在血室,生血之源在脾胃,使脾胃健,飲食強,取汁變化其赤而為血者,灌溉子宮則血自充,屆期必至,便無後期之患。
過期不行屬于血凝者,有寒熱二證。
若血熱經閉者是為熱郁,論證治法已注于氣虛後期之下。
若血寒經閉,其人必畏寒喜熱,顔色飲食俱如常,又無氣虛脾虛之形狀。
惟小腹作脹,或腰亦作脹,此寒在下焦,亦由命門之陽虛也,治宜補陽行血,如桂附理陰煎加牛膝,或加丹參、益母草之類,或決津煎。
倘小腹作痛拒按,乃血凝已成團積,宜通瘀煎加山棱、莪術、蘇木、玄胡、白芍、靈脂之類。
聶姓之女,年将二十歲,經閉已一年矣,曾服四物湯無濟,行血通經亦無濟。
診脈濡,色淡,食少,間惡心嗳氣,此皆脾虛氣虛之證。
餘曰:經之不行,病在血海,非不足即凝滞,四物通經固宜,第不識病之本末耳。
若血虛者當現血虛之證,如煩躁發渴等證。
若血海凝滞必有成團疼痛等症,此女毫無以上之證,則補血通經之方不知求本者也,隻知血之不行由乎閉、由乎血虛,而不知生血之源由乎胃也。
先賢雲:凡血枯經閉者,當求生血之源而治之。
蓋胃司受納,脾主運化,飲食入胃,取汁變化其赤而為血,下歸血海,故食強者,則經有常,食少者,則經必枯。
故曰:胃為生血之源也。
此女之證皆由氣虛胃衰,補血助濕緻胃愈虛,通經破耗正氣愈傷,是虛虛也,安望血海之充足乎?與耆、術、姜、草、附、桂、砂、苓十餘劑,飲食漸長,嗳氣惡心皆愈,而經尚未通,此因脾胃欠虛,一時難得複原,服兩月,血充調經而安。
易光華之妻,年四十并未生育,問彼平素曾有何病?彼雲:自出嫁後便有病,心多煩惱,手足發熱,夜間口渴,經水一月兩度。
診其脈,數而無力。
蓋因家甚貧,丈夫好賭,常懊惱郁悶,氣郁成熱,迫血妄行,故經水一月兩次,脈數無力,火盛之象也,宜養血清火并加解郁。
然婦性執,滞憂思之郁,非藥能解,惟屢進良言寬釋,藥方有效。
乃與八味逍遙散加郁金、香附。
服至兩月,手足之熱悉退,心神亦甯,戒食辛辣,經亦如期,次年生一子。
此病藥功隻居少半而大功悉在良言勸釋也,可見憂郁之病善言可抵藥功。
任嵩山之女,年三十尚未生育,求種子方藥。
夫婦人不孕必是經水不調,而經水不調又必因有病而緻,豈有調經種子之呆方乎?須詢察病源,以治其本,則經無不調。
今食少頭昏,面色淡白,脈四至無力,經水先期,乃脾虛陽衰之證。
脾虛緻食少,陽衰緻頭昏,經水先期乃脾虛不能攝統之故,宜助陽補中,與溫胃飲加附子。
服月餘,食增頭醒,惟經水尚不能及期。
用壽脾煎加附子、仙茅為丸,服一料,經調神壯,越兩月懷孕,次年産一子。
朱翰香之妻,經水過期,食少神倦,面色黃脈無力,亦屬氣虛脾虧。
食少者,胃虛也。
神倦者,氣虛也。
色黃者,乃脾土之色露于外也。
經水過期者,因脾胃虛,受納少,緻血不充足也。
與養中煎加耆、術、附片、杜仲、故紙補脾溫腎,服五十餘劑,經調而諸病愈。
曾治數婦經水或前或後,每将行時,先腰脹痛,小腹亦痛,或痛一日或半日,經行痛止,此乃下焦寒盛,亦由陽衰而然。
夫血無氣不行,今血滿欲行之時,陽虛不能運達,故痛。
皆用桂附理陰煎加胡蘆巴,久服漸愈。
又間有加杜仲、故紙、仙茅、蛇床者。
又曾治數婦經水行後小腹疼痛,時過四五日痛方止,此乃血海陰中之陽虛也。
夫行後作痛,似是血虛證,然血虛則經水不行,經水既行非血虛可知,血既不虛,何緻于痛?此乃子宮陽虛故也。
蓋氣運血行,血行氣亦随下,子宮之陽由是緻虛。
夫舊血日去,新血日生,去舊血者由乎氣,固新血者亦藉乎氣,此時氣随血下,新血必不能全固,略有随舊去者,四五日後,子宮之陽氣漸盛,始能固血定痛。
凡婦人之經行,三日必止,若此種之經,有五六日方止者,有七八日方止者,總由氣虛不能速固而然。
餘治此證以六氣煎加附子、吳萸為主。
若行六七八日不止,仍加阿膠、艾葉,屢屢取效。
惟此等證候藥必數十劑方能全愈,不可欲速而妄更方也。
安胎 婦人經水調子宮和,方能受孕,既能受孕,焉有不安者?惟六淫之邪感于外,外被閉遏,内必郁滞,内郁胎始不安,治宜解散外邪,表解則裡自和氣自順而胎自安矣。
若飲食停積于中,阻塞胃氣,不能化血滋下,必緻胎失所養而不安,治宜消導,積去則胃自醒,胃醒則能化血化氣以養胎,而胎自安矣。
有氣虛不能舉者,胎氣必下而作脹不安,治宜補氣,氣旺則能舉能生而胎自安。
有脾虛食少不能化血養胎,則胎失所養而必堕,治宜補脾助胃,脾胃健則飲食強,取汁變化而血足,則能滋能養而胎自安。
有因氣滞于中,升降閉塞則胎被郁,亦有墜堕之患,治宜開滞。
但察其何因而滞,求其病本而解之,滞解則氣順而胎自安。
有火盛于中,緻逼血妄行,血妄行則胎必堕,治宜清火,火清則血甯而胎自安。
以上所雲,外感内傷,脾虛氣虛,氣滞火熱,皆能使胎不安,必确求其病本而施治去病,便是安胎,決無一定之呆方也。
古書所雲白術、黃芩為安胎之聖藥,此欺世害人之胡說也。
若脾虛者宜白術,而黃芩反傷脾胃則不宜也,有火者宜黃芩,而白術之性溫燥反緻助火,則不宜也。
寒濕混用,自相矛盾,實誤人也,切不可信。
任武才之妻,懷孕,病眩暈,每日痰悶兩三次,悶時牙齒咬緊,掐手足不知痛,醒時神倦食少,脈尚和平。
此氣虛脾虛,故食少神倦,痰停中脘,侵及大胞,故悶厥時作。
與姜附六君子湯加黃耆。
時有業醫者在座,雲:姜、附、半夏皆是孕婦禁藥,不慮其堕胎乎?餘曰:保胎藉乎元氣,元氣虛損不能攝舉者,胎必堕。
此病悶厥由痰侵大胞也,痰生于脾虛,脾胃屬土,生土者火也,今脾胃之虛是因火虛不能生土也,火即氣也,火虛即氣虛也。
今用陳、半治痰之标,因厥悶時作,不得不暫為開痰。
用耆、術、姜、附溫中補氣,以杜生痰之源,使痰去脾健,氣足神清,方可保胎不堕。
爾恐姜、半、附子堕胎,不知正藉此去病而安胎也。
十餘劑厥悶方不作,食漸強,神頗爽。
即減陳、半,服四十餘劑方得全安。
王宗緒之妻,懷孕五六個月,間下血水,此漏胎也。
其人食強神健,舉動快捷,脈六至有力。
夫食強者脾健,神健者氣足,脈有力者,孕娠最宜。
本似無病,何緻漏胎?惟舉動輕快乃陽火之象,必有内熱迫血漏下,與四物湯加黃芪、阿膠,七八劑漏止胎安。
凡胎不安者,惟氣虛脾虛者最多,若火熱者卻少,餘經醫四十年因火者止此一個。
曾治數孕婦痢疾,赤白兼下,食少神疲,脈亦平和。
夫傷寒、痢疾乃兩險證,常人多不易治,孕婦患此實為可畏,何也?痢疾有寒熱之毒,熱甚逼血胎必堕,寒則傷氣胎亦堕,治此真如護風中之燭也。
餘所診者,皆食少神倦虛寒之痢也,皆與附子理中湯數劑即瘳。
間有數劑不效者,乃脾腎兩虧,與胃關煎加附片,數劑而安。
汪芙林之妻,懷孕四月即堕,連堕二次。
婦弟求方于餘,雲:屢服安胎四物芎歸湯,俱不濟事,當用何方可保胎不堕?餘曰:夫二五之精,妙合成胎,若無病而血氣和平,決無堕胎之患。
令姐既堕二次,必有他病所緻,若下次懷孕,看有何病,明以告我,對證投藥可保不堕。
次年正月下旬迎餘診治,詢及已孕兩月,小腹痛,腰微脹,乃肝腎之陽虛也,食少無味,脾胃之陽虛也。
前所服之藥皆是補血耗氣,補血則陰愈盛,耗氣則陽愈虛,此胎之所以堕也。
與理中湯以溫中,合暖肝煎以溫肝腎,減烏藥加附片、黃耆。
婦弟在傍曰:姜、桂、附片,孕娠忌藥,能無礙乎?答曰:經有雲有故無殒胎亦無殒也。
令姐胎堕因陽虛,姜附皆補陽,補陽即是安胎。
服之兩月,病除胎安,已越從前堕胎之期矣,乃令止服,後至瓜熟蒂落,産生一男,諸病皆無,合家喜慶。
瘀血不下 王秦川之妻,初胎産時,水下胎落,胞衣亦下,血不下,腹脹大,按之堅,瘀血停滞不行,須破瘀行血。
奈本婦陽虛氣弱,精神不足,況生産又延四日,其氣愈虛,破瘀之藥皆傷中氣,氣弱之體,豈堪複傷氣乎?若不投破藥則瘀血不去,氣弱之人,又豈堪瘀血上沖乎?細思惟補氣為上策,複思若待補藥助陽而逐瘀非一日之功,況瘀血不宜久停,乃用菖蒲、姜、蔥、柑葉芬香等物,石臼舂爛作一大餅,敷于肚上,上用熨鬥盛火遊,熨許久腹内即響,約一時瘀血盡下,腹中豁然,然後進助陽補中之劑數服,神強體健而大安。
胞衣不下 朱履亨之妻,臨産四日胎始下,胞衣不下,合室驚惶,穩婆雲:門戶緊閉,衣不能出。
問瘀止否,答曰:瘀血未止。
問精神何如,胸膈暢否?答雲:皆如常。
餘曰:不妨令産婦勿驚。
夫胞衣不下是怕瘀血停止。
若瘀血不出,胞衣必緻脹大,胞衣脹大,瘀濁之氣必上騰而為氣喘神昏,最為可畏。
若胞衣仰盛瘀血,更為可畏。
即令慣熟穩婆,以手探入産戶,将胞衣攀開一角,使瘀血随流,胞衣亦下。
此人瘀血未止,胞衣不緻脹大。
精神如常,胸膈暢達是正氣尚能主持,敢許安然。
蓋因生産用力數日,氣虛不能推送也。
穩婆雲門路緊閉,純是胡說,不可信也。
但宜補氣,氣足自能推逐瘀血,瘀血既出,胞衣必緻縮小。
總宜安心服藥,切勿驚恐,驚則神氣耗散,陰邪必乘虛上侵而氣喘,定緻壞事。
與六氣煎加附片。
服至第六日,胞衣縮小而出,諸證皆愈而産婦亦安甯無恙。
咽喉 夫咽喉之痛,古書皆指為風為熱,及有十八種蛾風之名目,不知此證之所當辨者有七:一曰外感風寒,二曰内傷飲食,三曰脾虛中寒,四曰腎虛水泛,五曰火邪薰灼,六曰陰盛格陽,七曰水不濟火。
隻宜于七者求病本,免被十八種蛾風而亂心目也。
外感風寒而喉痹者,必有惡風惡寒、發熱頭痛之外證可察,或有腰脹身疼等證。
此因肌膚被郁,外郁則内不和而氣逆痰壅,上為喉痹。
治宜驅逐外邪,表解則内和氣順,氣順則痰自消,火自散矣,即升陽散火之理。
宜敗毒散、柴陳煎、參蘇飲、六安煎,外寒甚者宜加細辛、桂枝之類。
内傷飲食而喉痹者,必有惡食、胸脹、吞酸、惡心之證可察,此因飲食滞于中焦,壅塞胃口緻胃不及化而成凝痰,痰凝氣逆上侵咽喉而腫痛作。
治宜導滞而兼除痰,滞開則胸暢,痰消則氣平。
宜平胃散、和胃飲、大小和中飲之類,并宜加陳皮、半夏、菖蒲以開凝滞之痰。
脾虛中寒而喉痹者,其人必素禀陽虛脾虧,或因冷茶冷水及一切生冷之物損傷胃氣,緻中寒而生痰,其證或微惡寒微發熱,面色必暗滞,脈必細微或濡弱,此宜溫中逐濕,如理中湯兼五苓散,或六君子湯、五君子湯之類。
若脾虛内傷咳嗽之人患此,隻宜健脾,切忌分利。
惟理中湯、養中煎最妥,若五苓散則非宜也。
腎虛水泛為痰緻喉痹者,此必色欲過度,或夢遺傷精。
精去氣傷不能化水緻水邪上泛。
其證必畏寒喜暖,或發熱,或不發熱,或上身發熱下體清涼,脈必細微,面色必青白,吐痰如湧泉,決不稠黏。
宜補脾固腎、化氣導水。
是雖由氣虛不能化水,亦因脾虛不能防水也,亦宜理中湯兼五散,或八味地黃湯減丹皮、棗皮,加白術、焦姜、砂仁最妙。
火盛薰灼而喉痹者,或因過食辛熱,或因大惱郁氣,皆能郁火于中,上薰咽喉而為痹痛。
其證面色壯赤,氣粗體輕,惡熱脈洪。
治宜清火,輕者加味甘桔湯、玉泉散,重者須抽薪飲。
陰盛格陽而喉痹者,亦由下焦陽虛緻陰盛格陽于上。
其證雖與水泛相同,實同中有異也。
水泛者涎清而痰稀,格陽者涎濁而痰稠。
水泛者面色清白,格陽者面色紅活。
水泛者脈必細,格陽者脈沉細而浮大。
水泛者或微惡寒或微發熱,格陽者下體畏寒,上身必發熱,上身雖不發熱,必不畏寒。
以數者辨之,則水泛格陽二證,自了然矣。
治此必使浮火下趨,宜鎮陰煎、八味地黃湯。
水不濟火而喉痹者,乃腎陰不足。
後注有案。
凡喉痹證皆有痰,陳、半皆可用,惟火邪薰灼之喉痹,不可用半夏之溫燥,陰盛格陽之痰,不可用陳皮以耗氣也。
喉痹痰壅閉塞而食飲湯藥俱不能下者,即宜用醋炖熱,略放鹽于醋内,外用雞鴨翎蘸醋掃咽喉,探引痰出,或嘔或吐,必取出痰碗許,喉即開而能下飲食湯藥。
喉痹多有兩傍腫大即名蛾風。
腫一邊者,名單乳蛾,兩邊俱腫者,名雙乳蛾。
不惟疼痛苦楚,并且能阻飲食湯藥,即宜取鵝翎作針,刺破腫處,仍用前醋鹽引痰之方,洗出痰血,立見松活,如無鵝翎即雞鴨之翎亦可。
李玉堂之弟,暴病咽喉腫痛,兩傍俱腫,滿口涎沫,氣急,脈平和,此是火盛。
病者雲:服涼藥二劑無效。
前醫雲:據脈無火。
餘曰:此病不可憑脈。
凡陡病咽喉腫痛,若非外感即是火盛,若屬虛火及陰盛格陽之火,或濕痰凝滞之痛必有,所以緻之者。
此病無頭痛,無寒熱,非外感也。
氣急者即火盛也,滿口稠痰,乃痰因火動也。
兩傍腫起者,痰火凝滞咽喉而作腫也。
即古書所雲之變乳蛾也。
如疽癰然,必須出血,方能取效,昨服涼藥無效,乃病重藥輕之故,況又未刺破出血。
即用鵝翎針刺破,用醋洗法吐出痰血,藥與抽薪飲加石膏,一劑即減,二劑火降痰消而即愈矣。
任步丹之妻,暴病喉痛,喉中有痰,一邊腫如荔枝核形,乃單乳蛾也。
外證發熱頭痛,脈數有力,乃外感風寒證也。
其人體健,陡因外寒閉塞,故緻内氣郁而為熱。
治宜發表,外寒散内氣自順。
第喉中痰多痛甚,必須内外兼治,亦用鵝翎針刺破乳蛾出血,鴨翎蘸醋洗淨,吐痰碗餘,喉痛大減,藥與敗毒散,以羌活、柴、芎散外邪,前胡、桔梗下氣清火,況桔梗乃治火郁咽痛之要藥,四五劑内外俱痊。
王楚平之妻,喉痹,形似雙乳蛾,喉中有痰結,身有微熱洩瀉,惡食脈平和。
夫惡食洩瀉乃寒濕傷中之證,寒濕逼陽于上而為喉痛,其痰結喉腫恰似實火。
蓋此火乃中寒格陽于上也,即假火也。
治宜溫中逐濕,因咽喉痛甚,藥亦難吞,不得不先治其标,即刺破乳蛾醋洗,取出結痰,即能吞藥。
與理中湯兼五苓散加附子,一劑略減,三劑洩止,喉亦不痛,惟乳蛾之核隻消一半。
第餘初至時,其喉已病四五日,因乳蛾結核已久,不能盡消,又因前醫誤用寒涼,緻核硬陽衰,速難複原。
乃與理中湯兼理陰煎,脾腎兼補,服至月餘,方得體健,體健而喉中之核亦消。
羅安邦,喉痛,藥服寒涼緻痛更甚,舌上俱開拆,喉口發燒,湯粥俱不能下。
此人先病痢疾,赤白垢下,藥進寒涼,緻痢愈甚。
又增出喉痛,脈七至無力。
時值八月,天晴熱氣尚盛,病者不拾衣被,面色桃紅。
此痢乃食生冷傷中,前醫誤用寒涼,雪上加霜,緻中寒格陽于上而為喉痹。
斯時喉亦發燒,乃格陽于上也。
面似水紅桃花,明現陰盛格陽之假熱也。
脈細數者,陽氣衰弱之脈也。
喜衣被者,陽虛畏外寒之明驗也。
藥宜治痢,痢愈而喉必愈。
與理中湯、胃關煎加桂、附,一劑次日即能吞飯,三四劑痢減半,咽喉全愈,七八劑諸證皆安。
易金石,病喉痹,面色桃紅,口舌枯燥,痰多,脈五至,沉中細澀,上身有熱,腿足無熱,涎自流出。
夫脈沉中細澀者,陰中之陽虛也。
腿足無熱者,陰盛于下也。
痰多涎自流者,水濕泛上也。
面色桃紅者,假熱上浮也。
與八味地黃湯比日服二劑,夜半涎止,喉痛略減,五六劑大安。
陳維翰,喉痹,醫用涼藥,服至三日,咽中閉塞,水飲俱不能下,脈五至,浮大無力,上身發熱又不拾衣被,腿足冰冷,喉如火烙。
夫脈無力是為陽虛,下冷上熱乃陰盛格陽之候,故身雖發熱而必欲衣被也。
如火烙者,格陽于上也。
複思喉間不見腫滿,何緻閉塞?必因前醫寒涼,凝滞胃口,變為痰涎,乃阻塞胃口之上也。
以醋翎掃其喉,良久痰出,又嘔綠痰一二碗便能吞藥。
與鎮陰煎一劑,次日喉痛減半,又進一劑,又次日十愈其九,上身熱退,下體溫和。
餘曰:再進一劑方許全安。
至午時,伊叔告餘雲,喉果愈,才吃豬肉數塊,下飯一碗。
餘曰:既吃豬肉,病必有反。
夫陰盛格陽之病,實由内陽不足,今脾胃方醒,即服此油滞之豬肉,焉能運化?痰必上泛喉痛,必複作無疑。
果至黃昏,痰壅喉痹複作。
伊叔問曰:原藥可進乎?餘曰:不可。
前證陰盛格陽,此證油滞凝痰。
與理中湯加山楂、砂仁、陳、半連進二劑,食滞解痰涎降而大安。
凡病服藥取效時,飲食宜慎,不可妄食。
任貴江,喉痹兩邊俱腫,痰結滿口,兩眼白珠皆帶青色,面色晦滞,脈五至平和,藥水俱不能下。
夫白珠青色者,寒也。
面色晦滞者,陽氣不充也。
陽氣既傷,不能化濕下行,緻飲食化痰而上侵。
喉傍腫者,痰濕滞逆而成癰疽也。
濕痰上侵,結塞咽喉緻阻水不能下達。
速宜溫中氣、逐寒濕,更宜開通咽喉,使不阻藥為最緊急。
即用翎針刺破,用菖蒲和醋煎濃,洗出痰涎,旋用姜、附、陳、半、芩、術、炙草、菖蒲、荜茇煎服。
奈喉時開時閉,不易見效,時開者,藥下沖開也,時閉者,因藥力小,寒痰盛,藥過而痰濕複聚也。
閉時仍用醋掃吐痰,開時即進藥,間用胡椒湯調治,二日仍不見大效。
乃外用菖蒲、柑葉、姜、蔥舂爛炒熱,鋪敷滿頸窩。
一時之久,沖動結痰,吐出痰已成塊,有兩三碗之多,始不複閉,仍進前藥,十餘劑乃安。
此病愈後,細思當時見識有限,寒痰結聚堅固,非峻猛之兵何能攻此堅陣?菖蒲雖用,然同藥煎,經火則力減,故有開而複閉之咎。
若有生菖蒲搗爛取汁合藥吞下,性速力猛,方能攻此堅陣,則成塊之痰必盤踞不住而吐出,取效豈不更速乎?後學倘遇此證,宜用生菖蒲令病人自己嚼爛取汁,另用二陳牙皂煎湯并下,或用鐵秤錘燒紅淬酒,用菖蒲汁并和吞下,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