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時察病總訣
關燈
小
中
大
脾之藥而安。
又曾見數頭痛,自酉時起,至亥時止,乃燥金行令之時,金虧不能主持,緻風木肆狂而病頭痛,乃用補土生金之藥而安。
此皆六氣之現證也,雖六氣之病不多見,亦學者之所宜知也。
八卦值月 正月地天泰 二月雷天大壯 三月澤天夬 四月乾為天 五月天風姤 六月天山遁 七月天地否 八月風地觀 九月山地剝 十月坤為地 十一月地雷複 十二月地澤臨 以上每月卦值,乃明陰陽消長由漸而盛之确征也。
如冬至一陽生,卦名地雷複,即一陽始于下,逐月陽增,至巳月六陽盡出于上矣;夏至一陰生,卦名天風姤,即一陰始于下,逐月陰增,至亥月六陰盡出于上矣。
此乃一年陰陽之消長也。
日亦與年相同,陽生于子時,極于巳時,陰生于午時,極于亥時,是一日陰陽之消長也。
病有随此陰陽消長而作者。
餘曾經治數人,乃陰虛内熱之證,每日至申時便覺煩躁,由漸至甚,及點燈時内熱,至戌時吐血數口,亥時吐血更甚,至子時候,血止煩甯,下半夜及上晝安然無事,至申時仍作。
蓋申時乃三陽伏内,卦名天地否,内熱得陽助,故煩躁;戌時卦屬山地剝,乃五陽伏内;亥時卦屬坤為地,六陽盡伏于内,内熱愈甚,故迫血妄行。
與一陰煎加丹皮一劑,血略止,煩略減,二劑,血止煩除而安。
又曾經治中寒陽虛數人,每日卯時微覺惡心,頭微痛,至辰巳時惡心頭痛愈甚,精神昏倦。
夫卯時雷天大壯,乃四陰伏内,内寒得伏陰助之,故病作。
至辰時,卦屬澤天夬,乃五陰伏内。
至巳時,卦屬乾為天,六陰俱伏于内,内寒愈甚,故病劇神疲。
皆用附子理中湯加肉桂、茯苓補陽逐濕而安。
可見陰陽消長,日與年符,絲毫不爽。
子午二時,熱之作退更易。
曾診虛勞之病,有陽虛者,于午時發熱,至子時熱退,陰虛者,于子時發熱,至午時熱退。
此正陽虛喜陽助,陰虛喜陰助也,宜從《中藏經》之法辨之,反此者宜從卦象陽出陰伏、陰出陽伏之法,方得病本之确切,而施治不至于茫然。
曆見陽虛陰盛之病,作于子時,甚于寅時。
夫寒病至寅時,三陽已出于外,病宜略減而反甚者何也?蓋寒雖起于亥子而實甚于寅也,寅時雖有三陽出外,尚有三陰居上,斯時陽必逐陰,陰尚不退,必緻相争,故寒反甚于正月,熱反極于七月也,所以寒病反甚于寅,熱病反甚于申也,此又陰陽将退反見盛壯之變幻也。
熱病作于午甚于申者,反是求之即得之矣。
病愈待候 病之來去,間有待候遷者,蓋候者五日也,何以謂之?一候以一日十二時,五日共六十時,得甲子一周故雲一候。
凡外邪沾染、内氣滞逆反、天行赤眼、寒濕閉結、氣滞氣痛等病,乃五行俱郁,五氣被殘,不能驅逐邪氣,即使用藥對證,必待一候已,周髒氣始暢,方能逐邪。
倘不知此病者,欲求速效,醫人中道更方,則前功盡廢,病反淹纏,是皆不知待候者也。
醫若知此,又認證的确,藥定仍前不改,待候轉氣回,決無不愈之理。
凡此等證候,若治不如法,必有十日半月及五候六旬尚不愈者,乃庸流不知病源,誤藥之所緻也。
即認證既确,用藥得宜,欲求效于氣候未轉之時,斷乎不能也。
經雲: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毋使傾移。
此之謂也。
又曾見數頭痛,自酉時起,至亥時止,乃燥金行令之時,金虧不能主持,緻風木肆狂而病頭痛,乃用補土生金之藥而安。
此皆六氣之現證也,雖六氣之病不多見,亦學者之所宜知也。
八卦值月 正月地天泰 二月雷天大壯 三月澤天夬 四月乾為天 五月天風姤 六月天山遁 七月天地否 八月風地觀 九月山地剝 十月坤為地 十一月地雷複 十二月地澤臨 以上每月卦值,乃明陰陽消長由漸而盛之确征也。
如冬至一陽生,卦名地雷複,即一陽始于下,逐月陽增,至巳月六陽盡出于上矣;夏至一陰生,卦名天風姤,即一陰始于下,逐月陰增,至亥月六陰盡出于上矣。
此乃一年陰陽之消長也。
日亦與年相同,陽生于子時,極于巳時,陰生于午時,極于亥時,是一日陰陽之消長也。
病有随此陰陽消長而作者。
餘曾經治數人,乃陰虛内熱之證,每日至申時便覺煩躁,由漸至甚,及點燈時内熱,至戌時吐血數口,亥時吐血更甚,至子時候,血止煩甯,下半夜及上晝安然無事,至申時仍作。
蓋申時乃三陽伏内,卦名天地否,内熱得陽助,故煩躁;戌時卦屬山地剝,乃五陽伏内;亥時卦屬坤為地,六陽盡伏于内,内熱愈甚,故迫血妄行。
與一陰煎加丹皮一劑,血略止,煩略減,二劑,血止煩除而安。
又曾經治中寒陽虛數人,每日卯時微覺惡心,頭微痛,至辰巳時惡心頭痛愈甚,精神昏倦。
夫卯時雷天大壯,乃四陰伏内,内寒得伏陰助之,故病作。
至辰時,卦屬澤天夬,乃五陰伏内。
至巳時,卦屬乾為天,六陰俱伏于内,内寒愈甚,故病劇神疲。
皆用附子理中湯加肉桂、茯苓補陽逐濕而安。
可見陰陽消長,日與年符,絲毫不爽。
子午二時,熱之作退更易。
曾診虛勞之病,有陽虛者,于午時發熱,至子時熱退,陰虛者,于子時發熱,至午時熱退。
此正陽虛喜陽助,陰虛喜陰助也,宜從《中藏經》之法辨之,反此者宜從卦象陽出陰伏、陰出陽伏之法,方得病本之确切,而施治不至于茫然。
曆見陽虛陰盛之病,作于子時,甚于寅時。
夫寒病至寅時,三陽已出于外,病宜略減而反甚者何也?蓋寒雖起于亥子而實甚于寅也,寅時雖有三陽出外,尚有三陰居上,斯時陽必逐陰,陰尚不退,必緻相争,故寒反甚于正月,熱反極于七月也,所以寒病反甚于寅,熱病反甚于申也,此又陰陽将退反見盛壯之變幻也。
熱病作于午甚于申者,反是求之即得之矣。
病愈待候 病之來去,間有待候遷者,蓋候者五日也,何以謂之?一候以一日十二時,五日共六十時,得甲子一周故雲一候。
凡外邪沾染、内氣滞逆反、天行赤眼、寒濕閉結、氣滞氣痛等病,乃五行俱郁,五氣被殘,不能驅逐邪氣,即使用藥對證,必待一候已,周髒氣始暢,方能逐邪。
倘不知此病者,欲求速效,醫人中道更方,則前功盡廢,病反淹纏,是皆不知待候者也。
醫若知此,又認證的确,藥定仍前不改,待候轉氣回,決無不愈之理。
凡此等證候,若治不如法,必有十日半月及五候六旬尚不愈者,乃庸流不知病源,誤藥之所緻也。
即認證既确,用藥得宜,欲求效于氣候未轉之時,斷乎不能也。
經雲: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毋使傾移。
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