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時察病總訣
關燈
小
中
大
認證法則
凡認外感之證不難辨,内傷之證實難。
夫外感有惡風、惡寒、惡濕、惡熱、頭疼、身痛、鼻塞或鼻流清涕及發熱,晝夜一般等證。
其傷寒者必惡寒,傷熱者必惡熱,傷濕者必惡濕,傷風者必惡風,皆易辨也。
如發熱一證,内傷則發熱,有時外感則發熱,毫無間斷,隻是平平而燒,尤易辨也。
又内傷之證發作,實無一定而陰陽虛實變幻難測。
如陽虛者日輕夜重,陰虛者日重夜輕,又如陽邪實者日重夜輕,陰邪實者日輕夜重,此當從《中藏經》之法辨之。
正虛者,陽虛喜陽助,陰虛喜陰助,邪盛者陽逢陽旺,陰得陰強,尚易識也。
然有陽虛者日反重,陰虛者夜反重,陽邪盛者日反輕,陰邪盛者夜反輕,此則與中髒經之辨法又相反矣,不易識也。
又有病起于子時,而午時退者,起于午時,而子時退者;又有寒盛之病作于子而甚于寅者,熱盛之病作于午而甚于申者;又有一日隻痛一二時者,皆不易識也。
俱當從《内經·順氣一日分四時》察之,方得其病之源。
第一日分四時亦有數則,有從四季分者,有從六氣分者,有從卦象值月令分者,茲并詳列于左。
後之學者必須深洞于胸中,庶臨證方有主持。
能于此數處着工夫,便得吾道之秘訣。
順氣一日分四時 四時者,一歲之春秋冬也;順氣者,一日如一歲也。
夫一年十二月,得地支一周,一日十二時,亦得地支一周,日與年同,故《内經》察病有一日分四時之法也。
夫寅、卯、辰即日之春,巳、午、未即日之夏,此六時者,陽浮于外,陰伏于内也。
凡病陽虛者,此六時陽浮于外,内陽愈虛,病必甚。
若陽邪盛者,此六時陰伏于内,陽邪得伏,陰制之,不能肆狂,病必減。
申、酉、戌即日之秋,亥、子、醜即日之冬,此六時者,陰浮于外陽,伏于中也。
凡病陰虛者,此六時陰浮于外,内陰愈虛,病必甚。
若陰邪盛者,此六時陽伏于内,陰邪得伏陽制之,不能猖獗,病必減。
嘗見頭痛惡心者,察其脈證,皆屬陽虛,問其時候,雲病起清晨,日中更甚,下午稍輕,至申、酉時全安,此陽虛之證,晝反甚,即陽浮于外,内陽愈虛之征也。
又嘗見熱眼火盛之病,俱雲五更至日中病頗安,下午至半夜病最甚,此陽邪實者,夜反重,即陽伏于内,内火得助之征也。
在《中藏經》雲,陽邪盛者日重,陽氣虛者日輕,乃言陽盛畏陽湊,陽虛喜陽助,言陰陽之消長也,理也。
在《四時法》雲,陽邪盛者夜重,陽氣虛者夜輕,亦言陽盛畏陽湊,陽虛喜助,乃言陰陽之出入也,亦理也。
故醫之臨證,不可膠柱而鼓瑟也。
六氣 六氣者,在太虛布行天令,在人身宣通生氣,亦日與年同而值時用事也。
厥陰風木自醜中起,至卯中止;少陰君火自卯中起,至巳中止;少陽相火自巳中起,至未中止;大陰濕土自未中起,至酉中止;陽明燥金自酉中起,至亥中止;太陽寒水自亥中起,至醜中止。
凡内傷之病,有一日隻病一二時者,在陰陽消長出入俱不能察,當從六氣值時察之,方能得其病本。
嘗診腹痛,自醜時起,至天明即安,每夜如是,乃厥陰司令之時,厥陰虛弱,無力主持,不能宣通氣血,緻凝滞作痛,即與暖肝煎,數劑而安。
又曾見數發熱者,自未時起微惡寒,即發熱,精神疲倦,至黃昏即安,此太陰司令之時,太陰虛,不能主持,故陽氣凝滞而發熱,即進溫中補
夫外感有惡風、惡寒、惡濕、惡熱、頭疼、身痛、鼻塞或鼻流清涕及發熱,晝夜一般等證。
其傷寒者必惡寒,傷熱者必惡熱,傷濕者必惡濕,傷風者必惡風,皆易辨也。
如發熱一證,内傷則發熱,有時外感則發熱,毫無間斷,隻是平平而燒,尤易辨也。
又内傷之證發作,實無一定而陰陽虛實變幻難測。
如陽虛者日輕夜重,陰虛者日重夜輕,又如陽邪實者日重夜輕,陰邪實者日輕夜重,此當從《中藏經》之法辨之。
正虛者,陽虛喜陽助,陰虛喜陰助,邪盛者陽逢陽旺,陰得陰強,尚易識也。
然有陽虛者日反重,陰虛者夜反重,陽邪盛者日反輕,陰邪盛者夜反輕,此則與中髒經之辨法又相反矣,不易識也。
又有病起于子時,而午時退者,起于午時,而子時退者;又有寒盛之病作于子而甚于寅者,熱盛之病作于午而甚于申者;又有一日隻痛一二時者,皆不易識也。
俱當從《内經·順氣一日分四時》察之,方得其病之源。
第一日分四時亦有數則,有從四季分者,有從六氣分者,有從卦象值月令分者,茲并詳列于左。
後之學者必須深洞于胸中,庶臨證方有主持。
能于此數處着工夫,便得吾道之秘訣。
順氣一日分四時 四時者,一歲之春秋冬也;順氣者,一日如一歲也。
夫一年十二月,得地支一周,一日十二時,亦得地支一周,日與年同,故《内經》察病有一日分四時之法也。
夫寅、卯、辰即日之春,巳、午、未即日之夏,此六時者,陽浮于外,陰伏于内也。
凡病陽虛者,此六時陽浮于外,内陽愈虛,病必甚。
若陽邪盛者,此六時陰伏于内,陽邪得伏,陰制之,不能肆狂,病必減。
申、酉、戌即日之秋,亥、子、醜即日之冬,此六時者,陰浮于外陽,伏于中也。
凡病陰虛者,此六時陰浮于外,内陰愈虛,病必甚。
若陰邪盛者,此六時陽伏于内,陰邪得伏陽制之,不能猖獗,病必減。
嘗見頭痛惡心者,察其脈證,皆屬陽虛,問其時候,雲病起清晨,日中更甚,下午稍輕,至申、酉時全安,此陽虛之證,晝反甚,即陽浮于外,内陽愈虛之征也。
又嘗見熱眼火盛之病,俱雲五更至日中病頗安,下午至半夜病最甚,此陽邪實者,夜反重,即陽伏于内,内火得助之征也。
在《中藏經》雲,陽邪盛者日重,陽氣虛者日輕,乃言陽盛畏陽湊,陽虛喜陽助,言陰陽之消長也,理也。
在《四時法》雲,陽邪盛者夜重,陽氣虛者夜輕,亦言陽盛畏陽湊,陽虛喜助,乃言陰陽之出入也,亦理也。
故醫之臨證,不可膠柱而鼓瑟也。
六氣 六氣者,在太虛布行天令,在人身宣通生氣,亦日與年同而值時用事也。
厥陰風木自醜中起,至卯中止;少陰君火自卯中起,至巳中止;少陽相火自巳中起,至未中止;大陰濕土自未中起,至酉中止;陽明燥金自酉中起,至亥中止;太陽寒水自亥中起,至醜中止。
凡内傷之病,有一日隻病一二時者,在陰陽消長出入俱不能察,當從六氣值時察之,方能得其病本。
嘗診腹痛,自醜時起,至天明即安,每夜如是,乃厥陰司令之時,厥陰虛弱,無力主持,不能宣通氣血,緻凝滞作痛,即與暖肝煎,數劑而安。
又曾見數發熱者,自未時起微惡寒,即發熱,精神疲倦,至黃昏即安,此太陰司令之時,太陰虛,不能主持,故陽氣凝滞而發熱,即進溫中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