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文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之何病順以去之。
若一進補劑則適留其所病,病轉因此而甚,故惟有逢節發病,必非議補之時。
老年人於供膳宜食專味,雜則不受其益。
經雲:聖人避風如避矢石。
少壯時不覺也,年老而後信之。
若外無感受,內無停滯,年雖高病必少。
按摩一科不講久矣,而病有宜之者。
下至刮痧,亦簡便法。
病在皮裡膜外,藥力所難及者宜之。
景嶽書有刮痧新按。
小而至於以草取嚏,似不足道矣。
然此法出自《內經》。
薑、棗具安內攘外之功,故桂枝湯重之。
即單用二物,亦為正治。
醫以其不取諸藥肆,故另書以圖便,而人遂僅目為加頭藥,則非也。
《傷寒論》風池、風府皆有刺法,否則以三指密排在腦後,入髮際,橫擦之至兩耳旁,令皮膚微熱,亦足去風。
喉閉無門,下藥以一手橫撮其頸皮,一手灌藥,即能滲入。
蓋頸皮從橫裡緊,喉皮即從豎裡寬。
此法餘有所授,曾一再試之。
信例以腦後下針。
其亦古法之遺歟。
問疾,禮也,而最累病人。
甚者不可令至病榻之前。
病加於小愈,故病後之謹慎當十倍於病前。
胃納始有展意,切忌多食。
經曰:病熱初愈,食肉則復。
仲景曰:損谷則愈。
宋時有竇材者,自稱第三扁鵲。
贊仲景方用之屢效,又極詆仲景但能愈小病。
竇書不足述。
餘謂此真能識仲景者,可見人苟能用仲景法,定可使病不大也。
餘於讀書臨證時,有所得輒記之,累千百條。
其已纂入文內者去之,又汰其語意有重複者,錄存什一如上。
述先 昔我宣公嘗集錄古今方,吾家世守厥緒,於讀書有成後皆兼通醫學。
高曾以前事不可知,及曾大母韓太君,於餘大父少遊贈公年九歲時,傷寒斑不出,太君親檢方書,得藥與證合。
詢諸醫,醫窮於術,漫應之。
卒以此愈。
事見顧南雅通政所為墓誌中。
少遊公以理學名世,亦精於醫。
嘗客遊河洛,所至以醫學見知於當道鉅公。
及道光二年壬午家居,值天行時疫,曾制一方以活人。
其證吐瀉腹痛,腳麻轉筋,一瀉之後大肉暴脫,斃者不可勝數。
維時我蘇大醫如徐炳南、曹仁伯諸公,僉謂脾主四肢、司肌肉,今病腳麻肉脫,顯然脾病,法當補土。
而參、術並投迄無一效。
先祖曰:此屬土敗,補土是矣。
然土之敗也,木賊之;木之旺也,風動之。
《洪範》雲:木曰曲直。
左氏傳雲,風淫末疾。
肢麻為末疾之徵,轉筋即曲直之象,本歲木運太過,風氣流行,而後脾土受邪,故欲補土必先平肝,欲平肝必先定風。
風定而後以脾藥繼之,庶可及救。
若專補土,無近功,非救急法。
然定風之藥如鉤藤、天麻輩,亦未必能奏效。
乃取《金匱》方中蜘蛛散一法,以蜘蛛、肉桂二物銼為散。
蓋謂蜘蛛臨風結網,長於定風,炙焦則微變其寒性而為溫,有開散之力。
佐以肉桂,木得桂而枯,使風先息而木自平,然後以本年運氣應用之藥另制湯液。
此方一出,投無不利。
徐、曹二公奇之,登門索方,畀之而去。
由此風行全獲無算。
及我先人方山府君,以經學詞章名於時,於大父醫學尤得心傳大旨。
不狃於習俗之病名以為治,而於陰陽、寒熱、表裡、虛實、真假辨而得之。
於藥則先後緩急以其時施之,故同一刀圭也,而治效獨神。
東臨某患時邪厥冷已半日許,惟心口尚溫,灌之以石膏一物,厥回,汗大出,復生。
有友唐君春舲,盛夏畏冷,以麻黃三分、附子三分、甘草一分強之服。
唐曰:七分藥未必能毒我也。
一服解一裘,兩服而重裘皆弛矣。
沈鼎甫侍郎之外姑劉病傷寒,熱象上浮,醫進苦寒轉劇。
獨府君曰:此面赤戴陽也。
投以真武湯,熱退。
然後清之,乃愈。
餘師海門袁雪齋先生,故府君之門弟子也。
其兒困於痘,醫方雜進犀黃、紫雪,將殆矣。
府君施以肉桂,一指撮得蘇。
師乃以桂生名其兒。
府君所治類如此,此第就餘所記憶者言之。
桐城張子畏觀察傳府君,謂府君有經世才,未為世用。
儒而醫,亦以學問行之,即為心術救世之一端,洵不誣也。
餘自中年遘難,先代藏書盡散,獨所藏醫家言有先人手澤者皆攜出。
何敢謂能讀父書?而亦不敢薄斯道為技術。
誠以一匕之投,動關生命,非他語言文字僅為一己之得失者比也。
昔我遠祖士衡,既述祖德,又作述先一賦,餘故謹敘如上,以寄鑿楹捧硯之感雲爾。
自記治驗兩則 餘自幼體弱,長老恆以未必永年為慮。
餘詩有雲「爺惜形尪羸,娘憐骨瘦削」,蓋紀實也。
而以不事滋補,故得無恙。
即有感受、停滯,總不畏虛留病,亦惟達表、通裡,使病速去,以保其虛,而虛亦不為餘害。
惟自鹹豐辛壬間,罹難居鄉,不耐風寒薄中,時有目疾。
始也紅腫羞明
若一進補劑則適留其所病,病轉因此而甚,故惟有逢節發病,必非議補之時。
老年人於供膳宜食專味,雜則不受其益。
經雲:聖人避風如避矢石。
少壯時不覺也,年老而後信之。
若外無感受,內無停滯,年雖高病必少。
按摩一科不講久矣,而病有宜之者。
下至刮痧,亦簡便法。
病在皮裡膜外,藥力所難及者宜之。
景嶽書有刮痧新按。
小而至於以草取嚏,似不足道矣。
然此法出自《內經》。
薑、棗具安內攘外之功,故桂枝湯重之。
即單用二物,亦為正治。
醫以其不取諸藥肆,故另書以圖便,而人遂僅目為加頭藥,則非也。
《傷寒論》風池、風府皆有刺法,否則以三指密排在腦後,入髮際,橫擦之至兩耳旁,令皮膚微熱,亦足去風。
喉閉無門,下藥以一手橫撮其頸皮,一手灌藥,即能滲入。
蓋頸皮從橫裡緊,喉皮即從豎裡寬。
此法餘有所授,曾一再試之。
信例以腦後下針。
其亦古法之遺歟。
問疾,禮也,而最累病人。
甚者不可令至病榻之前。
病加於小愈,故病後之謹慎當十倍於病前。
胃納始有展意,切忌多食。
經曰:病熱初愈,食肉則復。
仲景曰:損谷則愈。
宋時有竇材者,自稱第三扁鵲。
贊仲景方用之屢效,又極詆仲景但能愈小病。
竇書不足述。
餘謂此真能識仲景者,可見人苟能用仲景法,定可使病不大也。
餘於讀書臨證時,有所得輒記之,累千百條。
其已纂入文內者去之,又汰其語意有重複者,錄存什一如上。
述先 昔我宣公嘗集錄古今方,吾家世守厥緒,於讀書有成後皆兼通醫學。
高曾以前事不可知,及曾大母韓太君,於餘大父少遊贈公年九歲時,傷寒斑不出,太君親檢方書,得藥與證合。
詢諸醫,醫窮於術,漫應之。
卒以此愈。
事見顧南雅通政所為墓誌中。
少遊公以理學名世,亦精於醫。
嘗客遊河洛,所至以醫學見知於當道鉅公。
及道光二年壬午家居,值天行時疫,曾制一方以活人。
其證吐瀉腹痛,腳麻轉筋,一瀉之後大肉暴脫,斃者不可勝數。
維時我蘇大醫如徐炳南、曹仁伯諸公,僉謂脾主四肢、司肌肉,今病腳麻肉脫,顯然脾病,法當補土。
而參、術並投迄無一效。
先祖曰:此屬土敗,補土是矣。
然土之敗也,木賊之;木之旺也,風動之。
《洪範》雲:木曰曲直。
左氏傳雲,風淫末疾。
肢麻為末疾之徵,轉筋即曲直之象,本歲木運太過,風氣流行,而後脾土受邪,故欲補土必先平肝,欲平肝必先定風。
風定而後以脾藥繼之,庶可及救。
若專補土,無近功,非救急法。
然定風之藥如鉤藤、天麻輩,亦未必能奏效。
乃取《金匱》方中蜘蛛散一法,以蜘蛛、肉桂二物銼為散。
蓋謂蜘蛛臨風結網,長於定風,炙焦則微變其寒性而為溫,有開散之力。
佐以肉桂,木得桂而枯,使風先息而木自平,然後以本年運氣應用之藥另制湯液。
此方一出,投無不利。
徐、曹二公奇之,登門索方,畀之而去。
由此風行全獲無算。
及我先人方山府君,以經學詞章名於時,於大父醫學尤得心傳大旨。
不狃於習俗之病名以為治,而於陰陽、寒熱、表裡、虛實、真假辨而得之。
於藥則先後緩急以其時施之,故同一刀圭也,而治效獨神。
東臨某患時邪厥冷已半日許,惟心口尚溫,灌之以石膏一物,厥回,汗大出,復生。
有友唐君春舲,盛夏畏冷,以麻黃三分、附子三分、甘草一分強之服。
唐曰:七分藥未必能毒我也。
一服解一裘,兩服而重裘皆弛矣。
沈鼎甫侍郎之外姑劉病傷寒,熱象上浮,醫進苦寒轉劇。
獨府君曰:此面赤戴陽也。
投以真武湯,熱退。
然後清之,乃愈。
餘師海門袁雪齋先生,故府君之門弟子也。
其兒困於痘,醫方雜進犀黃、紫雪,將殆矣。
府君施以肉桂,一指撮得蘇。
師乃以桂生名其兒。
府君所治類如此,此第就餘所記憶者言之。
桐城張子畏觀察傳府君,謂府君有經世才,未為世用。
儒而醫,亦以學問行之,即為心術救世之一端,洵不誣也。
餘自中年遘難,先代藏書盡散,獨所藏醫家言有先人手澤者皆攜出。
何敢謂能讀父書?而亦不敢薄斯道為技術。
誠以一匕之投,動關生命,非他語言文字僅為一己之得失者比也。
昔我遠祖士衡,既述祖德,又作述先一賦,餘故謹敘如上,以寄鑿楹捧硯之感雲爾。
自記治驗兩則 餘自幼體弱,長老恆以未必永年為慮。
餘詩有雲「爺惜形尪羸,娘憐骨瘦削」,蓋紀實也。
而以不事滋補,故得無恙。
即有感受、停滯,總不畏虛留病,亦惟達表、通裡,使病速去,以保其虛,而虛亦不為餘害。
惟自鹹豐辛壬間,罹難居鄉,不耐風寒薄中,時有目疾。
始也紅腫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