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文十六

關燈
,繼而迎風下淚,每以金為火沴。

    至於八月有兇,此身有如臨卦。

    經雲: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

    又雲:目得血而能視。

    始以祛風,繼以養血,迄無成效,而頻發不已。

    馴至翳障起星,看花霧裡,見異書而眼不明,心竊憂之。

    最後得樸、硝、桑葉之法,擇光明日如法熏洗,果漸入雲水光中。

    於是小變其法,自歲首以至年尾,每晨盥漱時,獨用元明粉一物撮於左掌心,用水調化,而以右手指蘸其清者用擦左右眥,不使間斷。

    兩年後,非特前證絕不復作,並能於燈下觀書,紅紙寫字,如是者蓋有年矣。

    其故蓋以風之為患,必由於火,無火必不召風。

    元明粉味鹹微寒,能降火,且能滌穢,眼之所以能清也。

    此方紀載甚多。

    而梁茞林《歸田瑣記》以樸硝誤作厚樸,則一潤一燥,大誤病人,不可不正。

    且元明粉為樸硝之已升清者,用之尤為潔淨。

    終年無間,則光明日包在其中。

    亦省切記,此餘以元明粉取效之一也。

     又其一則。

    餘自庚辰就養入都,大約以餘體不耐北地之燥,每旬日不更衣,亦無所苦,此不近於脾約證乎?然以麻仁丸治之,效而不速。

    經雲:燥勝則地幹,火勝則地固。

    今地道不通,如此非獨燥勝,直是火勝矣。

    非獨幹之謂,直是固之謂矣。

    所以潤藥雖行,其堅如故。

    且以大腸回薄間阻隔水道,則並徑溲不行,而腹部之脹滿不可耐,甚至不能飲食。

    此則脾家實,腐穢當去,而不去為害滋大。

    爰仿硝蜜法,蜜一兩,硝半之。

    而蜜之甘又不利於脾之實,遂亦獨用元明粉一味,不用大黃,且不用檳、枳,亦得無堅不破,無積不摧。

    服此越兩時許,宿垢盡化。

    而下此一日中,必有一餐飯不如常。

    僅以糜粥養之,至第二餐則飲食倍進,精神頓爽。

    此即速去病實,不使體虛之要道也。

    若遷延坐待,真氣一衰,則不可為矣。

    由是以思經言: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腸胃互為其虛實,僅當留水穀三鬥五升,故平人日再後則不病。

    蓋以魄門為五臟使,傳導失職則使道閉塞而不通,不通則腸實,腸實則胃不得虛,不虛則不能受食。

    不益可見人身有以虛為貴者乎?上年火燥司天,病此者多,不獨餘也。

    今年已轉濕寒,此證遂少。

    而以之治燥,則其足以軟堅者,正不必為司天囿也。

    餘於元明粉兩得其力,是不可以不記。

    癸未夏日。

     再,餘於癸亥仲夏在滬上患溫熱,諸惡具備,不省人事者,幾半月餘。

    子潤庠求治已遍,思惟大承氣一服或有生機,然持而未敢決也。

    賴吾友胡君渭濱贊成之,始獲愈。

    而方中有元明粉。

    上年壬午九月十五日,車行道上忽為邪風中傷,右手食指越日痛作,甚劇臂不得舉。

    自用喻嘉言祛風至寶膏,減小其制,而方中亦有元明粉。

    接服四劑,始漸向愈。

    然且一兩月不能握管。

    若依陳修園一用黃耆五物,以血脾虛勞之治,治真中風,則病當何如?餘於元明粉頗有緣也,不足為外人道也。

     自題「張機補傳論」後 醫也者,以仁存心者也。

    焉有醫而可心乎利者?餘讀《後漢書·方術傳》,論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

    依倚道藝以就其聲價,非所能通物方宏時務也。

    跡其所謂聲價者,非即仲景之言「孜孜汲汲,惟名利之是務」歟?其為名心也,不即以利動歟?然則人必不求利者,始可以為醫乎?夫人不求利,胡為乎為醫?故醫難得有不求利者。

    必得不求利之人以為醫,曠世不逢矣。

    雖然醫於治生之計不能無,醫於鹽利之心不可有。

    許魯齋有言:學者以治生為急,此其間固自有區別也。

    賈公彥謂:醫為仁術。

    餘故為範書補仲景傳,復集句為論表其仁,而特重乎「釋利」兩言。

     客謂所集《漢書》中語,當注出處,以便省覽。

    因補綴於此。

     「凡言」四句:邳彤傳論 「漢自」句:韓鍾陳列傳論 「太官」句:桓榮傳論 「異端」句:鄭元傳論 「泥滯」二句:左張王列傳論 「取諸」句:樊宏傳論 「以別」句:盧植傳論 「高志」二句:張楷傳論 「言之」四句:陳元傳論 「豈幾」二句:馮異傳論 「夫利」四句:馬援傳論 「誠能」句:鮑永傳論 「使生」二句:杜喬傳論 「不亦」句:鄧禹傳論 「孔子」四句:楊震傳論 「左邱」三句:寒朗傳論 「此蓋」二句:郎豈傳論 「撰著」句:楊李列傳論 「辭甚」二句:崔駰傳論 「原其」句:馬援傳論 「蠲去」句:李法傳論 「亦足」句:張範列傳論 「傳稱」二句:王劉列傳論 「語雲」三句:延篤傳論 「信哉」句:章帝八王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