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文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明指太陽為表,就太陽指陽明為裡者,言太陽、陽明兩經相表裡也,太陽以陽明為裡。
而陽明之經又以陽明腑為裡者,言陽明一經之經腑相表裡也。
其不同處,皆跟各處上文而來。
「腑」字之不辨,遂並「裡」字而亦昧之於斯。
二者既明,下法自然不誤。
仲景所謂堅滿燥實,於陽明三言急下者,為太陽徑入陽明腑之證。
所謂諸四逆厥不可下之者,為三陰未入陽明腑之證。
所謂厥應下之,且於少陰亦三言急下者,為少陰已入陽明腑之證。
蓋以六經固皆稱腑,三陽各自有腑,而胃為六腑總司,又獨得以腑稱也。
是知岐伯之言中陰則溜於腑者,即此獨得稱腑之腑,即此獨有下法之腑。
正可由此以明中陰而不溜於腑者,則為臟寒。
而必用溫法之陰,非即臟實而可用下法之陰。
奈何諸大家皆不解腑之為胃,直將三陰可溫之裡視同陽明可下之裡,不待三陰之溜腑,輒謂三陰之可下哉。
惟解得三陰非當下之裡,解得胃腑為裡之當下。
則下也、腑也、裡也,皆於是乎可明。
而所恃者,則惟《靈樞》「中陰溜腑」一語。
初不料凡屬大家,竟無能道此四字者。
而僅有一慈溪柯氏,獨於論翼中引此一段經文也。
煩吾子以餘言告坤吾,庶後有疑及下證何以屬三陰,三陰何以有下證者,得餘言而知臟腑表裡之必先分曉也。
至別有自號大家,而雲:縱有下證,切不可用下法,獨言之於陽明腑證者,則非餘所知矣。
陰陽偏勝治法不同示雲依 人身之陰陽,得其平則不病,偏勝則病。
故有陰虛之病,其甚者火且旺。
有陽虛之病,其甚者水且泛。
有陰盛之病,其甚者且格陽。
有陽盛之病,其甚者且格陰。
人之言曰:陰虛者補陰而陰不虛,陽虛者補陽而陽不虛,陰盛者補陽而陰不盛,陽盛者補陰而陽不盛。
陰陽有對待之觀,治陰陽者自當作平列之勢。
餘則以為,陰虛而緻火旺,陽虛而緻水泛,自應平列其治。
獨至陰盛陽盛兩證,則其勢有不能平列者。
蓋陰盛之病,陰不自為病也。
凡陰所見病之處,必其陽所不到之處。
故陰盛無消陰之法,而但有補陽以破陰之法,補其陽始足以敵其陰也。
若於陽盛之病,則有不能補陰以敵陽者矣。
蓋陽而傷陰,必先令陽退而陰乃保。
凡在補陰之藥,無不膩滯而滿中,滋陰則不足,助陽則有餘。
故陽盛無補陰之法,而但有伐陽以保陰之法。
伐其陽,始足以存其陰也。
於何徵之?徵之於仲景方而已。
仲景之治陰盛也,有真武、四逆之薑、附焉。
仲景之治陽盛也,有白虎、承氣之膏、黃焉。
試觀一百十三方,何絕無養陰以退陽者?乃即以仲景之不養陰以退陽,而別制仲景法外之劑,豈知仲景於少、厥之陽盛尚有承氣、白虎之法,而況其為陽明之陽盛乎?推原其故,則以世之目為陽盛者,乃陰盛而格陽。
看似陽盛,實是陰盛。
又其所謂補陰而陽不盛者,乃陰虛而陽亢。
看似陽盛,實是陰虛。
至以陰盛陰虛兩證皆目之為陽盛,而遇真是陽盛之病,遂皆作陰盛陰虛觀,且置陰盛不言,而但作陰虛觀矣。
故欲明陽盛之治,必先將陰虛陽亢、陰盛格陽之近似乎陽盛者別而出之,然後陽盛之真面目乃見。
見得陽盛之真面目,而尚疑陽盛之亦可補陰養陰、之亦可退陽者,未之有也。
陰陽偏勝,其治法之不同,有如此者。
再以陰虛陽亢、陰盛格陽兩證觀之,而歧之中又有歧焉。
陽之亢、陽之格,從其外而觀之,不知者方以為皆是陽病,其知者亦僅謂皆是陰病。
然其病也,一由陰虛而來,一由陰盛而來。
陰雖同,而陰之虛盛則相反。
故凡陰盛格陽之病,仍作陰虛陽亢治之,不補陽而反補陰,鮮不殆者。
若更以陰虛作陽盛,更以陰盛作陽盛,尚足與論陰陽哉?況復指陰作血,不識陰陽皆以氣言,所以補陰之藥大半皆補血之藥,因更以補血之藥認作可以退陽之藥。
口中言陰,意中實是血也。
醫者言血病者,實是氣也。
如之何?如之何?至於何等藥是養陰,何等藥可以退陽,何等病可講養陰,何等病必先退陽者,則惟問諸仲景可耳。
實火虛火陰火總論示雲依 傷寒病中陽明實熱,張介賓所謂果有火證、火脈者也。
人於此證獨名之為實火。
人於此證而外,凡有火證則皆名為虛火。
餘則以為,陽明之熱固是實火,而論火之實,則雜證中自有實火之病,正當除此陽明熱。
而分火之虛實,甚非可以雜證之火概目之為虛火也。
病機十九條凡明言屬火者五,而其言屬於熱者亦火也,即其言屬肝與心者亦火也。
凡此皆雜證,皆為實火。
治此火者,仍當取用芩、連、梔、柏、膏、黃、犀、羚、龍膽之屬。
自夫人概作虛火論,而雜證中實火治法遂因之而廢矣。
除此實火之外,則有虛火,如經雲:一水不勝二火。
二火者,君相之火也。
一水不勝五火。
五火者,五志之火也。
而陽明之經又以陽明腑為裡者,言陽明一經之經腑相表裡也。
其不同處,皆跟各處上文而來。
「腑」字之不辨,遂並「裡」字而亦昧之於斯。
二者既明,下法自然不誤。
仲景所謂堅滿燥實,於陽明三言急下者,為太陽徑入陽明腑之證。
所謂諸四逆厥不可下之者,為三陰未入陽明腑之證。
所謂厥應下之,且於少陰亦三言急下者,為少陰已入陽明腑之證。
蓋以六經固皆稱腑,三陽各自有腑,而胃為六腑總司,又獨得以腑稱也。
是知岐伯之言中陰則溜於腑者,即此獨得稱腑之腑,即此獨有下法之腑。
正可由此以明中陰而不溜於腑者,則為臟寒。
而必用溫法之陰,非即臟實而可用下法之陰。
奈何諸大家皆不解腑之為胃,直將三陰可溫之裡視同陽明可下之裡,不待三陰之溜腑,輒謂三陰之可下哉。
惟解得三陰非當下之裡,解得胃腑為裡之當下。
則下也、腑也、裡也,皆於是乎可明。
而所恃者,則惟《靈樞》「中陰溜腑」一語。
初不料凡屬大家,竟無能道此四字者。
而僅有一慈溪柯氏,獨於論翼中引此一段經文也。
煩吾子以餘言告坤吾,庶後有疑及下證何以屬三陰,三陰何以有下證者,得餘言而知臟腑表裡之必先分曉也。
至別有自號大家,而雲:縱有下證,切不可用下法,獨言之於陽明腑證者,則非餘所知矣。
陰陽偏勝治法不同示雲依 人身之陰陽,得其平則不病,偏勝則病。
故有陰虛之病,其甚者火且旺。
有陽虛之病,其甚者水且泛。
有陰盛之病,其甚者且格陽。
有陽盛之病,其甚者且格陰。
人之言曰:陰虛者補陰而陰不虛,陽虛者補陽而陽不虛,陰盛者補陽而陰不盛,陽盛者補陰而陽不盛。
陰陽有對待之觀,治陰陽者自當作平列之勢。
餘則以為,陰虛而緻火旺,陽虛而緻水泛,自應平列其治。
獨至陰盛陽盛兩證,則其勢有不能平列者。
蓋陰盛之病,陰不自為病也。
凡陰所見病之處,必其陽所不到之處。
故陰盛無消陰之法,而但有補陽以破陰之法,補其陽始足以敵其陰也。
若於陽盛之病,則有不能補陰以敵陽者矣。
蓋陽而傷陰,必先令陽退而陰乃保。
凡在補陰之藥,無不膩滯而滿中,滋陰則不足,助陽則有餘。
故陽盛無補陰之法,而但有伐陽以保陰之法。
伐其陽,始足以存其陰也。
於何徵之?徵之於仲景方而已。
仲景之治陰盛也,有真武、四逆之薑、附焉。
仲景之治陽盛也,有白虎、承氣之膏、黃焉。
試觀一百十三方,何絕無養陰以退陽者?乃即以仲景之不養陰以退陽,而別制仲景法外之劑,豈知仲景於少、厥之陽盛尚有承氣、白虎之法,而況其為陽明之陽盛乎?推原其故,則以世之目為陽盛者,乃陰盛而格陽。
看似陽盛,實是陰盛。
又其所謂補陰而陽不盛者,乃陰虛而陽亢。
看似陽盛,實是陰虛。
至以陰盛陰虛兩證皆目之為陽盛,而遇真是陽盛之病,遂皆作陰盛陰虛觀,且置陰盛不言,而但作陰虛觀矣。
故欲明陽盛之治,必先將陰虛陽亢、陰盛格陽之近似乎陽盛者別而出之,然後陽盛之真面目乃見。
見得陽盛之真面目,而尚疑陽盛之亦可補陰養陰、之亦可退陽者,未之有也。
陰陽偏勝,其治法之不同,有如此者。
再以陰虛陽亢、陰盛格陽兩證觀之,而歧之中又有歧焉。
陽之亢、陽之格,從其外而觀之,不知者方以為皆是陽病,其知者亦僅謂皆是陰病。
然其病也,一由陰虛而來,一由陰盛而來。
陰雖同,而陰之虛盛則相反。
故凡陰盛格陽之病,仍作陰虛陽亢治之,不補陽而反補陰,鮮不殆者。
若更以陰虛作陽盛,更以陰盛作陽盛,尚足與論陰陽哉?況復指陰作血,不識陰陽皆以氣言,所以補陰之藥大半皆補血之藥,因更以補血之藥認作可以退陽之藥。
口中言陰,意中實是血也。
醫者言血病者,實是氣也。
如之何?如之何?至於何等藥是養陰,何等藥可以退陽,何等病可講養陰,何等病必先退陽者,則惟問諸仲景可耳。
實火虛火陰火總論示雲依 傷寒病中陽明實熱,張介賓所謂果有火證、火脈者也。
人於此證獨名之為實火。
人於此證而外,凡有火證則皆名為虛火。
餘則以為,陽明之熱固是實火,而論火之實,則雜證中自有實火之病,正當除此陽明熱。
而分火之虛實,甚非可以雜證之火概目之為虛火也。
病機十九條凡明言屬火者五,而其言屬於熱者亦火也,即其言屬肝與心者亦火也。
凡此皆雜證,皆為實火。
治此火者,仍當取用芩、連、梔、柏、膏、黃、犀、羚、龍膽之屬。
自夫人概作虛火論,而雜證中實火治法遂因之而廢矣。
除此實火之外,則有虛火,如經雲:一水不勝二火。
二火者,君相之火也。
一水不勝五火。
五火者,五志之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