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文十三

關燈
或稱時疫,或單稱疫,一若自忘其為論溫熱者是。

    傷寒之與溫熱,北山能辨之。

    而溫熱之與瘟疫,北山亦混之矣。

    餘始不解其故,久之而始恍然悟曰:吳氏書名瘟疫,而不自知其所論但為溫疫。

    戴氏專論溫熱,而不自知其書之不可以名瘟疫。

    更合兩家觀之,在吳氏自論疫中之溫,而仍不免糾纏不疫之溫。

    在戴氏則專論不疫之溫,恐人於陽明溫熱之病誤用太陽風寒之法,特於書成時未加檢點,仍沿俗說以瘟疫之名名溫熱之病。

    隻與刪去論中「屍氣」、「腐氣」等語及後幅大青龍一方,此外則絕無摻入瘟疫之處,亦無夾雜傷寒之處。

    餘愛其論之精,而惜其名之誤,乃於凡所稱「時行」、「疫癘」者悉改之曰溫邪。

    其開首雲:「世之治傷寒者,每誤以溫熱治之。

    治溫熱者,又誤以傷寒治之」四語,則餘所綴也。

    有此一提,而所以作書之意乃先於卷端揭清,即為之改題曰《溫熱論》。

    則此書實足為溫熱病正法眼藏矣。

     徐刻莊在田《遂生福幼兩編》序 世有雲小兒為純陽之體者,妄也。

    而於兒科痘、驚兩證,率以腦、麝散其元氣,蛇、蠍增其惡毒,金石墜其真陽,沿訛習謬,為小兒厄,固不待言。

    即於痘主清熱解毒,於驚主瀉火開痰。

    其在痘之初發,果有實熱。

    驚之初起,果有痰火者,何嘗不是正治之法。

    而凡陰寒之體,敗壞之證,病已至於末傳而仍執此初傳之法,亦未有不僨事者。

    徐少山署正慨之,思惟毗陵莊在田《遂生福幼兩編》最為善本,爰屬柳孝廉質卿重校付梓,以廣流傳,而索餘序。

    夫痘異於瘍,其誤在以治瘍者治痘。

    張仲貞《痘疹慈航·引》可證也。

    驚即是痙,其誤在不以治痙者治驚。

    方中行《痙書》一冊,喻嘉言《寓意草》「沙宅一案」可證也。

    以痘而論,在田之法異於費建中,同於聶久吾,而正未可概以久吾時之治,治建中時之病。

    於驚亦然,蓋病在初傳,或聶非而費是。

    病到末傳,則費非而聶是。

    初與末之不同,而治亦大異。

    餘治小兒悉本此數家。

    然以應無窮之變,則莊法猶為得力。

    少山是刻,亦遂生之德也,福幼之慈也。

    所願閱是編者,凡遇痘、驚末傳之病,勿復執清熱瀉火初傳之法。

    則少山之澤及天下嬰孩者,豈淺鮮哉。

     餘友上虞鄭子鐸貳尹子澄銑病劇,餘以莊法遙治之得活。

    然同裡有戚友,則又曾以莊法夭其一子。

    不可不記。

     莫枚叔《研經言》序 歸安沈子彥模,餘快婿也。

    初來謁,即盛稱其師莫枚叔先生之為醫,有不可一世之概。

    餘心識之,謹以拙著初稿,介沈子求正於先生。

    而先生亦郵寄所撰《研經言》兩冊囑校並索為序。

    歲晚鮮暇,及春乃卒業。

    而後嘆先生之學之博、識之邃,深造而自得者有如此也。

    於是乎作而言曰:今之世一有病無藥之世也,一有病無方之世也,一有病無醫之世也。

    徐靈胎嘗雲:醫非人人可為。

    夫《本經》、《靈》、《素》,上古之書,即非蓬心人所易領會。

    而如南陽一脈,下及《脈經》、《病源》、《千金》、《外臺》之所言,則皆隨時隨地尋常習見之病,而皆視為鳥篆蟲書,不可測識。

    曾不能用其一方一藥,尚何醫之足雲哉。

    君舉於鄉,不樂仕進,枕經葄史,邃於小學。

    出其緒餘以讀醫家言,為之審音義,詳訓故,以經解經,以方合病。

    遂乃病無遁狀,方無虛設。

    此王叔和所以雲對病自有真方,而知世所稱古方今病不相能與。

    夫南方無真中風,江浙之地無傷寒者,蓋先不能知古方之意,故不能得古方之用。

    不然夫豈不知今之病固不異於古所雲哉。

    如君之學,若漫譽以高出時輩,則是誣君而已。

    豈是能知君者?君所著尚多未成之書,然當請以此冊先付手民,俾自今以後之病家幸得遇識字之醫,而免夭劄也。

    裡居戢影,韓陵片石,外無可語者。

    春深矣,將鼓枻來遊苕霅間,登君之堂,以所學相質證,然亦匆匆耳。

    沈子何幸,而得立雪君門也。

    是為序。

     李冠仙《仿寓意草》序 讀書而不臨證,不可以為醫;臨證而不讀書,亦不可以為醫。

    蘇長公有言:藥雖進於醫手,方多傳於古人。

    故惟讀書多乃能辨證,亦惟多讀書始能用方。

    彼之不用古方者,非棄古方也,非真以古方為不可用也,直未嘗見一古方耳。

    善用方者,且讀無方之書,不執方以治病而方自與病合,而方亦自與古合。

    餘持此論以臨人病久矣。

    今讀京江李冠仙先生書,而嘆其能讀書以臨證也。

    喻嘉言《寓意草》未議藥先議病,自是良法。

    先生本之,以作此書,紀其生平治驗若幹篇,使人心追手模,有可取法。

    而又矜平躁釋,決不以盛氣淩人,此尤其高出西昌之上者也。

    中翰汪君藥階自京江來,攜以示餘,屬為之序。

    餘校讀數過,訛者正之。

    先生有子,盍即梓以行世,俾世人知臨證者必多讀書,而後能辨證。

    亦必讀書多,而後能用方。

    今病既皆為古人所言,不即知古方亦可為今病而用耶?餘於臨證亦多心得,惜不及就正於先生。

    而昔在京江側,聞先生重遊泮水事,中年教授鄉裡,其門下士多有登科第者。

    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