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文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固以文名,而不徒以醫傳也。
是為序。
書柯韻伯《傷寒論翼》後 仲景自序:《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則傷寒雜病皆在論中,非論外別有雜病可知。
故《傷寒論》六經提綱言六經之為病,不第為傷寒一證立法也。
慈溪柯韻伯深明之,於所著《來蘇集》外復作《傷寒論翼》,謂仲景雜病即在《傷寒論》中,而傷寒中亦最多雜病,參錯而見。
故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傷寒又為百病之首。
傷寒雜病,治無二理,總歸六經之變。
見人於治傷寒時,但拘傷寒,不究六經中有雜病之理。
治雜病時,又以《傷寒論》之六經為專論傷寒,絕無關於雜病。
韻伯可謂善識時弊者矣。
嗟乎!傷寒而外皆雜病,病不離乎六經。
自不讀《傷寒論》,既不知傷寒所重在六經,又不知六經即兼言雜病,而六經之分則惟《傷寒論》有之。
故凡不能治傷寒者,亦必不能治雜病。
人孰知雜病之茫無治法,即由於《傷寒論》之廢而不讀耶。
餘之治傷寒也,即從《來蘇集》入手,故能不以病名病,而以證名病。
亦能不以藥求病,而以病求藥。
即治雜病,亦能以六經分之,是皆先生之教也。
執柯伐柯,取則不遠,其敢忘得力之所在乎?歷年既久,眉評遂多。
其《論翼》之序,不知為何人作?似乎韻伯之意,謂風寒之邪往往乘腎氣素虧之人而傷之。
韻伯何嘗有此說?特以太陽為即心主,此其所蔽也。
書陳修園《〈傷寒論〉〈金匱要略〉淺注》後 《傷寒論》三百九十七法,既不見於仲景原文,又不見於叔和《序例》。
豈聖法而真有是瑣屑焉者?乃自林億創其言,成無己踵其說,而元泰定間又有程德齋者作《傷寒鈐法》,言之鑿鑿。
累及王安道信以為真,左算不合,右算不合,更覺無謂。
即使不差秒忽,亦何補於古人?亦何益於來者?徒令後之人見此鉅數望而生畏,愈覺《傷寒論》之深不可測,則有之耳。
修園《〈傷寒論〉淺注》,本張隱菴、張令韶二家言,撇去叔和重集諸篇,但就六經分解,適得三百九十七節。
謂一節便是一法,即此為三百九十七法。
割卻千載葛藤,而《傷寒論》從此為康莊大路矣。
仲景《金匱》原文本隻二十二篇,其二十三篇以下,前賢皆謂是宋人所續,故修園作《〈金匱〉讀》四卷刪之。
其為《淺注》時,亦不加詮釋。
朱紫之混自此始得一清。
名曰《淺注》,蓋示人淺近易從,總欲令讀者無涉海問津之嘆,嘉惠固非淺也。
或曰讀此可由淺而見深,餘謂讀此可由深以見淺。
庶幾聖道中庸,盡人可到,此則修園之志耳。
修園可議處亦多,而兩書《淺注》則皆可讀之書也。
書徐靈胎《慎疾芻言》後 探河源者,必窮星宿之海。
觀日出者,必登泰岱之顛。
學醫而不通《靈》《素》,後世百家言人人殊,其將何道之從歟?洄溪先生為吳江望族,博通經史,復肆力於醫學。
而其得力處,尤在潛心《靈》《素》。
世所傳《徐氏六種》,久已澤及海內矣。
《慎疾芻言》最為晚出,以其在《六種》之外,幾於湮沒不彰。
餘初僅藏有鈔本,繼得陸秋丞觀察於皖江刻之,今費芸舫太史視學中州又刻之,而此書遂以大顯。
書僅十餘葉耳,而歷敘所言,如「延醫」一章,謂人不可以耳為目,而不考其實學何如、治效何如,此即《內經》病為本,醫為標,必使標本相得者是也。
其「補劑」一章,謂傷風則防風、荊芥,傷寒則蘇葉、蔥頭,皆歷聖相傳之定法,千古不能易者,此即《內經》邪之新客,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者是也。
其「陰證」一章,謂陰證無發熱之理,而亦無補寒之法,以發熱之病目為陰證全用溫補,直是以藥試病,此即《內經》謹熟陰陽,勿與眾謀者是也。
其「老人」一章,謂治老人勿用熱藥,如其陽之太甚,且當清火以保其陰,即《內經》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及所謂其陽當隔,隔則當瀉者是也。
其「中暑」一章,謂暑字名義與寒字相反,乃天行熱毒之病,當以香薷飲、藿香正氣散主之,此即《內經》後夏至日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者是也。
至所謂內外十三因,試問何一因是當補者?病去則虛者亦生,病留則實者亦死,此更如《內經》所雲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
味其所言,無一語不本於《內經》。
其於《蘭臺軌範》尚不過羅列《內經》於前,此則更擷經義以教人,非第引經以起例也。
先生著書,時在乾隆丁亥,去今垂一百年,而俗尚又一變矣。
先生當日所深惡而痛絕者為溫補藥,今則溫補之弊仍在,而又動輒謂人陰虛。
即病家習聞此語,亦無不自謂陰虛者。
是不獨溫補之弊,而又為清滋之弊矣。
溫、清似乎不同,而滋之與補,其誤一也。
且以清滋而加病者,其弊隱;更壞於溫補而變病者,其弊顯也。
凡新出醫書多矣,其立意每不肯教病家。
先生之書則專教病家者也,此其所以可貴也。
餘生也晚,不獲親炙先生以求進於至道,而恨不能使病家皆知治病之理,則猶是先生之意也。
先生雖往,其亦許為私淑之人矣乎。
書尤在涇
是為序。
書柯韻伯《傷寒論翼》後 仲景自序:《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則傷寒雜病皆在論中,非論外別有雜病可知。
故《傷寒論》六經提綱言六經之為病,不第為傷寒一證立法也。
慈溪柯韻伯深明之,於所著《來蘇集》外復作《傷寒論翼》,謂仲景雜病即在《傷寒論》中,而傷寒中亦最多雜病,參錯而見。
故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傷寒又為百病之首。
傷寒雜病,治無二理,總歸六經之變。
見人於治傷寒時,但拘傷寒,不究六經中有雜病之理。
治雜病時,又以《傷寒論》之六經為專論傷寒,絕無關於雜病。
韻伯可謂善識時弊者矣。
嗟乎!傷寒而外皆雜病,病不離乎六經。
自不讀《傷寒論》,既不知傷寒所重在六經,又不知六經即兼言雜病,而六經之分則惟《傷寒論》有之。
故凡不能治傷寒者,亦必不能治雜病。
人孰知雜病之茫無治法,即由於《傷寒論》之廢而不讀耶。
餘之治傷寒也,即從《來蘇集》入手,故能不以病名病,而以證名病。
亦能不以藥求病,而以病求藥。
即治雜病,亦能以六經分之,是皆先生之教也。
執柯伐柯,取則不遠,其敢忘得力之所在乎?歷年既久,眉評遂多。
其《論翼》之序,不知為何人作?似乎韻伯之意,謂風寒之邪往往乘腎氣素虧之人而傷之。
韻伯何嘗有此說?特以太陽為即心主,此其所蔽也。
書陳修園《〈傷寒論〉〈金匱要略〉淺注》後 《傷寒論》三百九十七法,既不見於仲景原文,又不見於叔和《序例》。
豈聖法而真有是瑣屑焉者?乃自林億創其言,成無己踵其說,而元泰定間又有程德齋者作《傷寒鈐法》,言之鑿鑿。
累及王安道信以為真,左算不合,右算不合,更覺無謂。
即使不差秒忽,亦何補於古人?亦何益於來者?徒令後之人見此鉅數望而生畏,愈覺《傷寒論》之深不可測,則有之耳。
修園《〈傷寒論〉淺注》,本張隱菴、張令韶二家言,撇去叔和重集諸篇,但就六經分解,適得三百九十七節。
謂一節便是一法,即此為三百九十七法。
割卻千載葛藤,而《傷寒論》從此為康莊大路矣。
仲景《金匱》原文本隻二十二篇,其二十三篇以下,前賢皆謂是宋人所續,故修園作《〈金匱〉讀》四卷刪之。
其為《淺注》時,亦不加詮釋。
朱紫之混自此始得一清。
名曰《淺注》,蓋示人淺近易從,總欲令讀者無涉海問津之嘆,嘉惠固非淺也。
或曰讀此可由淺而見深,餘謂讀此可由深以見淺。
庶幾聖道中庸,盡人可到,此則修園之志耳。
修園可議處亦多,而兩書《淺注》則皆可讀之書也。
書徐靈胎《慎疾芻言》後 探河源者,必窮星宿之海。
觀日出者,必登泰岱之顛。
學醫而不通《靈》《素》,後世百家言人人殊,其將何道之從歟?洄溪先生為吳江望族,博通經史,復肆力於醫學。
而其得力處,尤在潛心《靈》《素》。
世所傳《徐氏六種》,久已澤及海內矣。
《慎疾芻言》最為晚出,以其在《六種》之外,幾於湮沒不彰。
餘初僅藏有鈔本,繼得陸秋丞觀察於皖江刻之,今費芸舫太史視學中州又刻之,而此書遂以大顯。
書僅十餘葉耳,而歷敘所言,如「延醫」一章,謂人不可以耳為目,而不考其實學何如、治效何如,此即《內經》病為本,醫為標,必使標本相得者是也。
其「補劑」一章,謂傷風則防風、荊芥,傷寒則蘇葉、蔥頭,皆歷聖相傳之定法,千古不能易者,此即《內經》邪之新客,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者是也。
其「陰證」一章,謂陰證無發熱之理,而亦無補寒之法,以發熱之病目為陰證全用溫補,直是以藥試病,此即《內經》謹熟陰陽,勿與眾謀者是也。
其「老人」一章,謂治老人勿用熱藥,如其陽之太甚,且當清火以保其陰,即《內經》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及所謂其陽當隔,隔則當瀉者是也。
其「中暑」一章,謂暑字名義與寒字相反,乃天行熱毒之病,當以香薷飲、藿香正氣散主之,此即《內經》後夏至日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者是也。
至所謂內外十三因,試問何一因是當補者?病去則虛者亦生,病留則實者亦死,此更如《內經》所雲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
味其所言,無一語不本於《內經》。
其於《蘭臺軌範》尚不過羅列《內經》於前,此則更擷經義以教人,非第引經以起例也。
先生著書,時在乾隆丁亥,去今垂一百年,而俗尚又一變矣。
先生當日所深惡而痛絕者為溫補藥,今則溫補之弊仍在,而又動輒謂人陰虛。
即病家習聞此語,亦無不自謂陰虛者。
是不獨溫補之弊,而又為清滋之弊矣。
溫、清似乎不同,而滋之與補,其誤一也。
且以清滋而加病者,其弊隱;更壞於溫補而變病者,其弊顯也。
凡新出醫書多矣,其立意每不肯教病家。
先生之書則專教病家者也,此其所以可貴也。
餘生也晚,不獲親炙先生以求進於至道,而恨不能使病家皆知治病之理,則猶是先生之意也。
先生雖往,其亦許為私淑之人矣乎。
書尤在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