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文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論葉天士《臨證指南》「傷寒門」方
葉先生《臨證指南》「卷五」以風、寒分門。
而「寒門」所有者六方,並非傷寒大證。
即在太陽一經,亦僅言其至小。
此書行後,遂不聞以《傷寒論》治病。
今之置寒水六氣於不講者,大抵即由於此。
而《傷寒論》中之細微曲折,亦更無能道其片語者矣。
乃有門人華玉堂者,於此一門後,大放厥辭,謂人但拘仲景之法,皆為見聞不廣,膠柱鼓瑟,不知變通,以明仲景之不足法。
而以此六方,為治傷寒一大宗。
徐靈胎曰:此即俗名著寒之病,偶爾小恙不入經絡者也,何必牽引傷寒大證發諸議論?及細閱此編,竟無傷寒之門,即此為傷寒之法,不禁失笑。
夫醫者之學問,全在明傷寒之理,則萬病皆通。
故傷寒為病中第一證,而學醫者之第一功夫也。
此編獨缺此一門,則平日所習何書?所治何病?此非此老之過,抑編此書者胸中茫無定見耶?靈胎說如此,尚不知此案與此藥亦未必定出自先生也。
昔梁茞林中丞浪跡叢談,載葉先生軼事一則:為龍虎山張真人在吳,於萬年橋停輿,讓橋下天醫星過去。
而是日是時,不先不後,天士小舟適從橋下搖櫓行來。
中丞於此,不溢一詞。
而其下即引紀文達語,謂天士不事著述,今所有醫案十卷,為門人取其治驗,附以論斷,非天士本意也。
石琢堂殿撰,亦謂先生少所著作。
《指南》一編,冗雜不足以傳,乃先生棄世後門下學者薈萃而成,其方不盡出先生之手。
然則此書明是及門假託,為一時漁利之物。
奇在所作醫案,每以不了語氣及上下文不聯屬。
又每以「也」字易「矣」字,謂是其師漢魏文章,然猶無害於病者。
若此傷寒一門,則俗醫正怕讀傷寒書,正謂傷寒方難用,遂若照此六方,法已大備,更不必問途於仲景。
而又因此作江南無傷寒之說,非皆不辨真贗而徒震其名之害耶。
嗚呼!自有李士材《醫宗必讀》,而世不知有血證。
自有此《臨證指南》,而世不知有傷寒。
葉先生為吾蘇大醫,享盛名於雍、乾時,必不至此。
彼華玉堂、邵新甫輩,造此大孽,且壞先生身後名,安得不為先生一雪此憤哉。
丹溪之言曰《格緻餘論》。
戴人之言曰《儒門事親》。
寧陵呂氏之言曰「人子不可以不知醫」。
修謂:有父母者不知醫,不得為孝子。
即有兒孫者不知醫,亦不得為慈父。
當今之世,誠何恃而不恐?正不徒一物不知,儒者之恥已也。
論《臨證指南》「溫熱門」席姓七案 席,姓。
脈左數右緩弱。
此為溫。
陽根未固,溫熱與陽根無涉。
陰液漸涸。
陽邪之甚。
舌赤微渴,亦陽邪也。
喘促,自利,溲數。
三焦大熱。
晡刻自熱,神煩囈語。
日晡所,陽明王時也。
初診隻有晡刻神煩。
夫溫邪久伏少陰,此沿喻氏之說,其誤即始於此。
古人立法,全以育陰祛熱。
古人治溫,決不育陰。
「全」以下語氣未了。
但今見證,陰分固有伏邪,陽伏於胃,病在陽分。
真陽亦不肯收納。
乃陽邪之充斥,非真陽之不納。
議仿河間濁藥輕投河間從無此法。
不為上焦熱阻,獨此未用一藥。
下焦根柢自立。
與下焦根柢無關。
冀其煩躁熱蒸漸緩。
不去其熱,熱何由緩? 熟地炭 茯苓 淡蓯蓉 遠志炭 川斷 五味方謬。
又再診晚診,陰中伏邪,陽伏於胃。
晡時而升,的是陽明。
目赤羞明,睛不和也。
舌絳而渴。
渴為溫病。
與育陰清邪法。
以陽邪而育陰,陰愈育陽邪愈固,而雲法乎? 生地炭生熟地之所貴在滋膏,而炒為炭則無用。
亦斷無先熟後生之理。
元參心川斛 炒麥冬麥冬無炒用者。
犀角 石菖蒲二味並開心竅,送邪入心。
又,三診。
脈左數右軟,此時脈尚未變。
舌乾,苔白。
小溲淋漓。
膩澀之效。
吸氣喘促。
呼氣促是脫,吸氣促乃是閉。
煩汗。
的是陽明。
乃腎陰不承,非也。
心神熱灼蒙閉。
一去胃熱,蒙閉即開。
議以三才湯滋水制熱。
豈陰虛而火炎耶?此時之邪熱,非滋水所能制。
用三才加茯神、黃柏、金箔。
邪必益錮。
晚進周少川牛黃清心丸一服。
助犀角送邪入內。
又,四診。
昨黃昏後診脈,較之早上左手數疾頓減。
脈象陡變。
惟尺中垂而仍動。
陽邪內陷矣。
囈語不已,若有妄見。
胃熱蒸心益甚矣。
因思腎熱乘心,胃熱而非腎熱。
膻中微閉,神明為蒙,自屬二字何解?昏亂。
全不識陽明病。
隨進周少川牛黃丸領邪入心。
一服,俾迷漫無質之熱熱本無所為質。
暫可洩降。
並未一用洩降之藥。
服後頗安。
並不能煩躁矣。
辰刻診脈濡小,脈又變矣。
形質大衰,生熟地炭既立根柢,何至形質大衰?舌邊色淡,下利稀水。
邪下陷矣。
夫救陰是要旨。
撤熱是要旨。
讀仲景少陰下利篇,太陽、陽明亦有下利。
上下交徵,此句如何接得上?關閘盡撤,必以堵塞陽明為治,昨日犀角,昨晚牛黃,盡開諸竅,一變而為堵塞。
況陽明無堵塞之理。
以陽明司合,陽明之合,不如是講。
有開無合,下焦之陰仍從走洩矣。
生熟地炭之功何往?議用桃花湯。
人參 赤石脂 乾薑 粳米此方補澀而溫,適與清洩苦降相反。
又,五診。
晚服照方加茯苓。
此時病已垂危,藥之出入,必不在一味茯苓。
又,六診。
脈左沉數,右小數。
堵塞後脈又變矣。
暮熱微汗,時煩。
辰刻神清。
隻有辰
而「寒門」所有者六方,並非傷寒大證。
即在太陽一經,亦僅言其至小。
此書行後,遂不聞以《傷寒論》治病。
今之置寒水六氣於不講者,大抵即由於此。
而《傷寒論》中之細微曲折,亦更無能道其片語者矣。
乃有門人華玉堂者,於此一門後,大放厥辭,謂人但拘仲景之法,皆為見聞不廣,膠柱鼓瑟,不知變通,以明仲景之不足法。
而以此六方,為治傷寒一大宗。
徐靈胎曰:此即俗名著寒之病,偶爾小恙不入經絡者也,何必牽引傷寒大證發諸議論?及細閱此編,竟無傷寒之門,即此為傷寒之法,不禁失笑。
夫醫者之學問,全在明傷寒之理,則萬病皆通。
故傷寒為病中第一證,而學醫者之第一功夫也。
此編獨缺此一門,則平日所習何書?所治何病?此非此老之過,抑編此書者胸中茫無定見耶?靈胎說如此,尚不知此案與此藥亦未必定出自先生也。
昔梁茞林中丞浪跡叢談,載葉先生軼事一則:為龍虎山張真人在吳,於萬年橋停輿,讓橋下天醫星過去。
而是日是時,不先不後,天士小舟適從橋下搖櫓行來。
中丞於此,不溢一詞。
而其下即引紀文達語,謂天士不事著述,今所有醫案十卷,為門人取其治驗,附以論斷,非天士本意也。
石琢堂殿撰,亦謂先生少所著作。
《指南》一編,冗雜不足以傳,乃先生棄世後門下學者薈萃而成,其方不盡出先生之手。
然則此書明是及門假託,為一時漁利之物。
奇在所作醫案,每以不了語氣及上下文不聯屬。
又每以「也」字易「矣」字,謂是其師漢魏文章,然猶無害於病者。
若此傷寒一門,則俗醫正怕讀傷寒書,正謂傷寒方難用,遂若照此六方,法已大備,更不必問途於仲景。
而又因此作江南無傷寒之說,非皆不辨真贗而徒震其名之害耶。
嗚呼!自有李士材《醫宗必讀》,而世不知有血證。
自有此《臨證指南》,而世不知有傷寒。
葉先生為吾蘇大醫,享盛名於雍、乾時,必不至此。
彼華玉堂、邵新甫輩,造此大孽,且壞先生身後名,安得不為先生一雪此憤哉。
丹溪之言曰《格緻餘論》。
戴人之言曰《儒門事親》。
寧陵呂氏之言曰「人子不可以不知醫」。
修謂:有父母者不知醫,不得為孝子。
即有兒孫者不知醫,亦不得為慈父。
當今之世,誠何恃而不恐?正不徒一物不知,儒者之恥已也。
論《臨證指南》「溫熱門」席姓七案 席,姓。
脈左數右緩弱。
此為溫。
陽根未固,溫熱與陽根無涉。
陰液漸涸。
陽邪之甚。
舌赤微渴,亦陽邪也。
喘促,自利,溲數。
三焦大熱。
晡刻自熱,神煩囈語。
日晡所,陽明王時也。
初診隻有晡刻神煩。
夫溫邪久伏少陰,此沿喻氏之說,其誤即始於此。
古人立法,全以育陰祛熱。
古人治溫,決不育陰。
「全」以下語氣未了。
但今見證,陰分固有伏邪,陽伏於胃,病在陽分。
真陽亦不肯收納。
乃陽邪之充斥,非真陽之不納。
議仿河間濁藥輕投河間從無此法。
不為上焦熱阻,獨此未用一藥。
下焦根柢自立。
與下焦根柢無關。
冀其煩躁熱蒸漸緩。
不去其熱,熱何由緩? 熟地炭 茯苓 淡蓯蓉 遠志炭 川斷 五味方謬。
又再診晚診,陰中伏邪,陽伏於胃。
晡時而升,的是陽明。
目赤羞明,睛不和也。
舌絳而渴。
渴為溫病。
與育陰清邪法。
以陽邪而育陰,陰愈育陽邪愈固,而雲法乎? 生地炭生熟地之所貴在滋膏,而炒為炭則無用。
亦斷無先熟後生之理。
元參心川斛 炒麥冬麥冬無炒用者。
犀角 石菖蒲二味並開心竅,送邪入心。
又,三診。
脈左數右軟,此時脈尚未變。
舌乾,苔白。
小溲淋漓。
膩澀之效。
吸氣喘促。
呼氣促是脫,吸氣促乃是閉。
煩汗。
的是陽明。
乃腎陰不承,非也。
心神熱灼蒙閉。
一去胃熱,蒙閉即開。
議以三才湯滋水制熱。
豈陰虛而火炎耶?此時之邪熱,非滋水所能制。
用三才加茯神、黃柏、金箔。
邪必益錮。
晚進周少川牛黃清心丸一服。
助犀角送邪入內。
又,四診。
昨黃昏後診脈,較之早上左手數疾頓減。
脈象陡變。
惟尺中垂而仍動。
陽邪內陷矣。
囈語不已,若有妄見。
胃熱蒸心益甚矣。
因思腎熱乘心,胃熱而非腎熱。
膻中微閉,神明為蒙,自屬二字何解?昏亂。
全不識陽明病。
隨進周少川牛黃丸領邪入心。
一服,俾迷漫無質之熱熱本無所為質。
暫可洩降。
並未一用洩降之藥。
服後頗安。
並不能煩躁矣。
辰刻診脈濡小,脈又變矣。
形質大衰,生熟地炭既立根柢,何至形質大衰?舌邊色淡,下利稀水。
邪下陷矣。
夫救陰是要旨。
撤熱是要旨。
讀仲景少陰下利篇,太陽、陽明亦有下利。
上下交徵,此句如何接得上?關閘盡撤,必以堵塞陽明為治,昨日犀角,昨晚牛黃,盡開諸竅,一變而為堵塞。
況陽明無堵塞之理。
以陽明司合,陽明之合,不如是講。
有開無合,下焦之陰仍從走洩矣。
生熟地炭之功何往?議用桃花湯。
人參 赤石脂 乾薑 粳米此方補澀而溫,適與清洩苦降相反。
又,五診。
晚服照方加茯苓。
此時病已垂危,藥之出入,必不在一味茯苓。
又,六診。
脈左沉數,右小數。
堵塞後脈又變矣。
暮熱微汗,時煩。
辰刻神清。
隻有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