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文十
關燈
小
中
大
黃坤載書總論
昌邑黃氏坤載,著撰宏富,洵是醫門大宗。
其所立言,於傷寒則有「陽盛入腑,陰盛入臟」八字。
於雜病則有「木火宜升,金水宜降」八字。
此十六字,自能高出於不知陰陽、不識升降者之上。
然凡讀《內經》,通仲景書者,代不乏人,安見黃氏而外,必無能言此理者哉。
而其自負為古今無雙者,則在「陽貴陰賤」一語。
夫陰根於陽,陽根於陰。
陰無陽不長,陽無陰不生。
天地之道,不能有陽而無陰,猶之五行之端,不能有火而無水,四時之序,不能有夏而無冬。
即以病論,其於群陰凝聚、微陽幾為所滅者,自當扶陽而抑陰。
若夫病在陽明,熱甚劫津,陽邪不去,陰即大傷之會,則少火已成壯火,是亢陽之為害也。
而仍執此貴陽賤陰之說,鮮不殆者。
黃氏於陽明陽盛之病,終其身無理會,職是故也。
而無雙之譽,則又在自制數方。
數方之藥,則僅有浮萍一味。
浮萍之外,則仍仲景之葛根、石膏、大黃也。
其所以能去病者,本賴膏、黃之大力。
若浮萍之用,同於葛根,既有葛即不必復有萍。
豈得以多於仲景者,不過一浮萍,而直可前無古人乎?況夏月以浮萍發汗,有甚於冬月之麻黃者。
葛根無弊,浮萍且未必無弊乎。
乃以有此浮萍一物,自造方名:曰元霜,曰素雪,曰紅雨,曰白英,曰黃酥,曰紫玉,曰蒼霖,與病全無幹涉,適以呈其陋劣。
然此尚不過馬牛其風,自貽笑柄已耳。
至於天魂也,地魄也,仙也,靈也,以此方名施諸有病之家,其言實不祥,幾何不掩耳而走乎?然此尚不過厥口詛祝,令人惡聞已耳。
若其「傷寒說意」一編,分證列方,自定分兩,則教今人治今病者也。
古今權量,全無考訂。
而於桂枝湯用桂枝、生薑各一兩,甘草七錢。
麻黃湯用麻黃一兩,桂、甘各七錢。
大青龍湯麻黃用二兩,桂、甘亦各七錢,生薑亦用一兩。
白虎湯石膏用五兩。
承氣湯大黃用一兩四錢。
彼意以為輕於漢代者已三分之二,亦知其重於漢代者且十倍而強乎?其麻黃二兩、桂枝二兩,病者萬不能受。
旁人即未能知,而其一兩之生薑辣且何如?七錢之甘草甜且何如?則胡弗依其方法,煎取三杯,溫服一杯,而試一嘗之乎?其方如是,而其於病也,乃至疫之溫者雲無內熱,疫之寒者反用膏、黃。
六元之本氣不病而先有方,且以少陰之君火而用少陰之椒、附。
以陽明之燥金而用肺金之麥、味。
又謂小兒出痘,無關胎毒,當發其汗,汗透痘即不出,必無表解而再出痘之理。
甚至於承氣之方可加表藥,滋潤之品可雲洩邪,而曰洩陽明之燥,滋太陰之濕。
於燥而可曰洩,於濕而反曰滋。
隻此洩燥滋濕四字,即在不知醫者恐亦未能首肯也。
顧其自制藥方,自下論斷,不曰四聖心源,即曰四聖懸樞。
則孔子繼伏羲、文周而系《易》,胡不聞以三聖名「十翼」之辭?孟子承大禹、周、孔,以拒楊、墨,胡不聞以三聖名七篇之作?乃一己之書,動稱四聖,遂並廬醫而亦奉以聖之名,此則太史公傳方術時所不料也。
其《素靈微蘊》二十六篇,在十篇以前摘錄《素》《靈》,原文略焉而弗詳。
然其稱名也猶正。
及讀至十一、二篇,忽有趙彥威、錢叔玉其人者,初訝其為黃帝時人也,不意其為黃氏時人也。
自紀其所治驗,而皆謂之《素》、《靈》之蘊。
則凡士人談道,砥礪半生,晚有所得,勒成一書,以自道其愜心快意之處。
胡亦不聞以一己之著述,為論孟之微蘊者?《內經》之論狂也,曰自高明,自賢智。
人即病狂,亦何至僭妄若此?不較張景嶽之「傷寒典」、「雜證謨」而更有甚焉者乎?夫狂亦聖人所許,果其志意高遠,力能進取,此腹容得卿輩數百人,亦足以豪。
乃其自序者八則,又無一篇不是健羨榮華、嗟嘆貧老,若終身之蒙難。
呼先哲以群兒,遂目仲陽為悖謬,東垣為昏蒙,守真、丹溪為罪孽深重,宜乎《四庫》不收其書,以其善罵,視作倫父,而僅入之存目中也。
至其《懸樞》自序,曰:相而不良其罪小,醫而不良其罪大。
相顧可不良乎?醫顧大於相乎?又「答尹公問」,以門乏好奇之客為憾。
夫好奇邪者,豈是正道?非獨不可以談醫,即論事亦為失言。
昔裴晉公與李習之論文,曰世有見人之違道者,恥與之同形貌,共衣服,遂思倒置眉目,反易冠帶,以示異也。
而不自覺其倒之、反之之非也。
陳同甫與朱文公書曰,因吾眼之偶開,自以為得不傳之秘,盡絕一世之人於門外,而謂二千年之君子皆盲眼,不可點洗,二千年之天地日月若有若無,亦太過矣。
此兩說也,不知為何人發?一若為黃氏發者。
抑又怪近之信其人而用其言,輒以三錢五錢之桂枝,死其親屬於七八月間之痢疾、四五月間之溫病。
既蒙其毒,猶詡詡然,自謂能讀黃氏書,獨得其貴陽賤陰之秘。
為愕然者久之。
論黃氏改經
其所立言,於傷寒則有「陽盛入腑,陰盛入臟」八字。
於雜病則有「木火宜升,金水宜降」八字。
此十六字,自能高出於不知陰陽、不識升降者之上。
然凡讀《內經》,通仲景書者,代不乏人,安見黃氏而外,必無能言此理者哉。
而其自負為古今無雙者,則在「陽貴陰賤」一語。
夫陰根於陽,陽根於陰。
陰無陽不長,陽無陰不生。
天地之道,不能有陽而無陰,猶之五行之端,不能有火而無水,四時之序,不能有夏而無冬。
即以病論,其於群陰凝聚、微陽幾為所滅者,自當扶陽而抑陰。
若夫病在陽明,熱甚劫津,陽邪不去,陰即大傷之會,則少火已成壯火,是亢陽之為害也。
而仍執此貴陽賤陰之說,鮮不殆者。
黃氏於陽明陽盛之病,終其身無理會,職是故也。
而無雙之譽,則又在自制數方。
數方之藥,則僅有浮萍一味。
浮萍之外,則仍仲景之葛根、石膏、大黃也。
其所以能去病者,本賴膏、黃之大力。
若浮萍之用,同於葛根,既有葛即不必復有萍。
豈得以多於仲景者,不過一浮萍,而直可前無古人乎?況夏月以浮萍發汗,有甚於冬月之麻黃者。
葛根無弊,浮萍且未必無弊乎。
乃以有此浮萍一物,自造方名:曰元霜,曰素雪,曰紅雨,曰白英,曰黃酥,曰紫玉,曰蒼霖,與病全無幹涉,適以呈其陋劣。
然此尚不過馬牛其風,自貽笑柄已耳。
至於天魂也,地魄也,仙也,靈也,以此方名施諸有病之家,其言實不祥,幾何不掩耳而走乎?然此尚不過厥口詛祝,令人惡聞已耳。
若其「傷寒說意」一編,分證列方,自定分兩,則教今人治今病者也。
古今權量,全無考訂。
而於桂枝湯用桂枝、生薑各一兩,甘草七錢。
麻黃湯用麻黃一兩,桂、甘各七錢。
大青龍湯麻黃用二兩,桂、甘亦各七錢,生薑亦用一兩。
白虎湯石膏用五兩。
承氣湯大黃用一兩四錢。
彼意以為輕於漢代者已三分之二,亦知其重於漢代者且十倍而強乎?其麻黃二兩、桂枝二兩,病者萬不能受。
旁人即未能知,而其一兩之生薑辣且何如?七錢之甘草甜且何如?則胡弗依其方法,煎取三杯,溫服一杯,而試一嘗之乎?其方如是,而其於病也,乃至疫之溫者雲無內熱,疫之寒者反用膏、黃。
六元之本氣不病而先有方,且以少陰之君火而用少陰之椒、附。
以陽明之燥金而用肺金之麥、味。
又謂小兒出痘,無關胎毒,當發其汗,汗透痘即不出,必無表解而再出痘之理。
甚至於承氣之方可加表藥,滋潤之品可雲洩邪,而曰洩陽明之燥,滋太陰之濕。
於燥而可曰洩,於濕而反曰滋。
隻此洩燥滋濕四字,即在不知醫者恐亦未能首肯也。
顧其自制藥方,自下論斷,不曰四聖心源,即曰四聖懸樞。
則孔子繼伏羲、文周而系《易》,胡不聞以三聖名「十翼」之辭?孟子承大禹、周、孔,以拒楊、墨,胡不聞以三聖名七篇之作?乃一己之書,動稱四聖,遂並廬醫而亦奉以聖之名,此則太史公傳方術時所不料也。
其《素靈微蘊》二十六篇,在十篇以前摘錄《素》《靈》,原文略焉而弗詳。
然其稱名也猶正。
及讀至十一、二篇,忽有趙彥威、錢叔玉其人者,初訝其為黃帝時人也,不意其為黃氏時人也。
自紀其所治驗,而皆謂之《素》、《靈》之蘊。
則凡士人談道,砥礪半生,晚有所得,勒成一書,以自道其愜心快意之處。
胡亦不聞以一己之著述,為論孟之微蘊者?《內經》之論狂也,曰自高明,自賢智。
人即病狂,亦何至僭妄若此?不較張景嶽之「傷寒典」、「雜證謨」而更有甚焉者乎?夫狂亦聖人所許,果其志意高遠,力能進取,此腹容得卿輩數百人,亦足以豪。
乃其自序者八則,又無一篇不是健羨榮華、嗟嘆貧老,若終身之蒙難。
呼先哲以群兒,遂目仲陽為悖謬,東垣為昏蒙,守真、丹溪為罪孽深重,宜乎《四庫》不收其書,以其善罵,視作倫父,而僅入之存目中也。
至其《懸樞》自序,曰:相而不良其罪小,醫而不良其罪大。
相顧可不良乎?醫顧大於相乎?又「答尹公問」,以門乏好奇之客為憾。
夫好奇邪者,豈是正道?非獨不可以談醫,即論事亦為失言。
昔裴晉公與李習之論文,曰世有見人之違道者,恥與之同形貌,共衣服,遂思倒置眉目,反易冠帶,以示異也。
而不自覺其倒之、反之之非也。
陳同甫與朱文公書曰,因吾眼之偶開,自以為得不傳之秘,盡絕一世之人於門外,而謂二千年之君子皆盲眼,不可點洗,二千年之天地日月若有若無,亦太過矣。
此兩說也,不知為何人發?一若為黃氏發者。
抑又怪近之信其人而用其言,輒以三錢五錢之桂枝,死其親屬於七八月間之痢疾、四五月間之溫病。
既蒙其毒,猶詡詡然,自謂能讀黃氏書,獨得其貴陽賤陰之秘。
為愕然者久之。
論黃氏改經